庄子《秋水》(节选)
大学语文 庄子秋水

《老子》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主张, 即“无为而为 ”或“无为而无不为。 • 《庄子》的中心是,探求个人在沉重 的黑暗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 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 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认为一切的制 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毫 无意义。
• 注:道家的政治主张,无所作为就能把天下治理好。现也指不要 干涉过多,让人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庄子散文善于连类设喻。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 士不可以语于道”比喻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 动的客观环境,因而是有限的,“吾在天地之间,犹 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等几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 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因而应该不断开拓 自己视野。 4.本文采用逐层推进式论证方法。 由小及大,由河伯至海若;再由大至小,说明事 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层 层比较得出“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的道理。文 章运用排比与反诘两种修辞手法,使说理极有气势。
《庄子》
•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学派的 经典。今通行本收文33篇(内7篇、外15篇 、 杂11篇 )。相传内篇为庄周自著,外、杂篇是 庄周的门人和后学所撰。这些文章大都构思精 巧,想象丰富,文笔恣肆,词藻瑰丽,并多用 寓言形式,善作连类比喻,富有浪漫色彩。 • 《庄子》一书,对后人的人生观、文艺观和 文艺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小故事两则
庖丁解牛
“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便是庄子的生存智慧。
无用之用
别人解牛用坏了无数刀,庖丁那把刀用了 19年还像新的,没有损坏,原因何在?因为他 了解牛的结构,知道哪里有缝隙。别人是劈, 他是割。解牛是庖丁的职业,因为了解全牛 (社会),所以他的刀(自己)可不受任何损 害。这故事告诉我们,生存是需要智慧的。
大学语文-古代文《庄子秋水》(节选)译文

教学素材第31课《庄子·秋水》(节选)译文秋天的雨水依时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
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
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
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
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的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秋水节选庄子原文及翻译注释

秋水节选庄子原文及翻译注释【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注释】(1)时:按时令。
(2)灌:奔注。
河:黄河。
(3)泾: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4)不辩:分不清。
(5)旋:转,改变。
(6)望洋:茫然抬头的样子。
(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
(8)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9)长:永远。
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10)鼃:同蛙。
(11)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12)笃(dú毒):固。
引申为束缚、限制。
(13)曲士:孤陋寡闻的人。
(14)丑:鄙陋,缺乏知识。
(15)大理:大道。
(16)尾闾(lǔ吕):海的底部,排泄海水的地方。
(17)虚:流空。
(18)过:超过。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朝代:先秦作者:庄子及门徒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因此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因此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感受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能够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能够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能够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行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感受名,仲尼语之感受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参考翻译作者:佚名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
水流宽敞,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辨不不清。
因此乎,河伯洋洋得意,感受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个儿那个地点。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始终到达北海,面对东看去,看不到水的终点。
这时,河伯转变他得意的神XXX,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讲:“俗话所讲的'理解的道理特不多了,便感受没有谁能比得上自个儿’,这正是讲我呀。
再讲,我曾经听讲(有人)感受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开头我还不敢信任,现现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假如我没有来到您的四周,那就特不危险了,我将要永久被理解大道理的人赞扬。
最新《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

朝代:先秦作者:庄子及门徒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参考翻译作者:佚名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
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这时,河伯改变他自得的神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秋水(节选)》

庄子简介
• 庄子名周,战国时 期宋国蒙人,大体 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 子的思想,是道家 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与老子并称 “老庄”。
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 着他的文化烙印。他的 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 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 更不用提。别的圣哲, 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 他那样倾倒、醉心、发 狂? ——闻一多
◎小结河伯形象: 最初骄傲自大和后来的知错能改
黄河:不辨牛马 (雄壮开阔)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 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对 比
北海:不见水端 (辽阔无边)
对 比
于是焉河伯自叹不如,吾 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黄河与北海之比
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之比
课堂讨论
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知耻近于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
叶最重要的散文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之一。它的文章写得 汪洋恣肆,不拘绳墨, 变化无端,
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 文章说“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充满了 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 的诗意。书中的寓言 很多。
学习目的:
1、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4、背诵全文。
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故事二: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 髑髅,他枕着髑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死 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 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地共久,即 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 这个故事也很有意思。庄子不仅向往自由,还十分 不满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髑髅之言说明了此点。
故事三: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 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 敲着瓦盆唱歌。
秋水(节选)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水(节选)原文、译文及赏析作者:庄子及门徒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
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这时,河伯改变他自得的神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翻译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入黄河。
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这时,河伯转变了自己的脸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北海若说:“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不可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不可与见识浅陋的乡曲书生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了礼教的束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嫌
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
——张恨水“读书百宜录”
不读《庄子》秋水篇,见识终不宏阔。
——南怀瑾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五、牛刀小试
请从“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项启示中, 将你联想到的人或事,尝试运用正面和反面
对比的手法,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
示例1: 韩信甘受胯下辱 ,他深知自己的价值绝不能与无赖等同,他深
知自己的兵韬武略当用于救助天下苍生,大丈夫能屈能伸 ,有所为 有所不为。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帮助刘邦平定天下。 马谡“无知”失街亭,马谡虽熟读兵书,深谙兵法,但他最大的 悲剧就在于无知----对于自身的无知。没有了自知,便仅剩下了狂 妄,甚至狂妄到连军师诸葛亮都不放在眼里。叹诸葛亮爱马谡,却 反被马谡的不自知误了统一大计;悲诸葛那惜才之泪,却洒给一个 “无知”之人。
特殊句式
1、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二读——理清思路
领会主旨
三、自由朗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1、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的作用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 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
殊句式。 2、理清思路,领会文章主旨和艺术
特色。
3、尝试运用正反对比的写作。
走近庄子
庄子:战国时宋国蒙 (今河南商丘)人 终身不仕 . 一生贫困, 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 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 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他继承并发扬了老 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 庄子 名周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 (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称‚老庄‛。 )
了解《庄子》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 共三十三篇,其中内七篇, 外十五篇,杂十一篇。一般 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 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著。 《庄子》多采用寓言形式, 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意境 开阔,夸张大胆,比喻生动, 讽刺辛辣,充满了浪漫主义
是什么?
思考题①提示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 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思考题②提示
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
面而视,不见水端。”
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 他深深地示
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 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
疏通文句
二、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导学
案》上的知识卡片:(独立完成后小组 讨论确定答案).
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理解。 2、找出词类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翻译。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词类活用
1、少仲尼之闻 意动用法,认为……少,小看
2、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认为……轻,轻视
六、总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 秋水》的 自然成文,设喻巧妙,妙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
•
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
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
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
们一定要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
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 之家耻笑。
思考题④提示
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
四、拓展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 以获得哪些启示呢?
提示:1、人贵有自知之明
2、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3、满招损,谦受益 4、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5、自大源于无知 6、有比较才有鉴别 7、知耻近乎勇 8、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
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
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
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
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一读——正音正字
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初探
1、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2、生活态度上主张‚顺其自然‛ 3、精神上主张追求绝对的自由
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
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 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
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
——达观至乐的生死观
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导学案》的寓言, 更深刻地体会庄子的思想 濠梁观鱼 庄周贷粟 运斤成风 2、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