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译注

合集下载

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参考

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参考

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参考【原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径流之大(3),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澹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X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庄子·秋水》原文、注释与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注释与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注释与翻译【题解】《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

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

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

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

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

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

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原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

初中语文文言文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

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原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径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庄子外篇秋水原文及翻译庄子与惠子

庄子外篇秋水原文及翻译庄子与惠子

庄子外篇《秋水》原文及翻译如下: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大海之水,涛涛然不知其畔岸。

尔之观止矣,而尚尔洋洋然自以为大,尔不悲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是其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非鱼,亦不知鱼之乐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鱼出游,是其乐也。

’今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非鱼,亦不知鱼之乐。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夫子不知鱼之乐,鱼之乐亦可知矣。

”翻译:秋水涨潮时,众多河流注入黄河;泾水流动壮大,两岸和洲岛之间分辨不清牛马。

在这时,河神欣然自得,认为天下美景尽在自己这里。

顺着水流向东行驶,到达北海,面朝东看,看不到水的尽头。

于是,河神开始转动眼睛,望着海洋感叹道:“俗语有云:‘听闻百事,以为无人能及。

’正是如此。

我曾听闻孔子之教而轻视伯夷的义行,起初我不信;如今我见到你(北海神)的广阔无垠,如果不是来到你这里,我就会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嘲笑。

”北海神说:“井底的青蛙不能与海龟谈论大海,因为它受限于井底的局限;夏天的虫子不能与冰冻的虫子谈论寒冷,因为它无法理解;见识浅薄的人不能与懂得大道的人谈论道理,因为他受限于教育。

秋水原文及注释翻译

秋水原文及注释翻译

秋水原文及注释翻译秋水原文及注释翻译秋水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小编整理的秋水原文及注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秋水【原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秋水【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秋水》原文、译文及注释

《秋水》原文、译文及注释

《秋水》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秋水先秦-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而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是信情乎?”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庄子秋水原文以及译文

庄子秋水原文以及译文

庄子秋水原文以及译文庄子秋水原文以及译文秋水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以下是小编整理庄子秋水原文以及译文,以供参考。

【题解】《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

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

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

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

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

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

《庄子·秋水篇》译文

《庄子·秋水篇》译文

《庄子·秋水》翻译秋天来了,大雨应时而至,很多小河地水都汇集到黄河里面,水流冲击河里地小洲,激起奔腾地浪花,在两岸看去,分不清是牛还是马地形状.黄河地河神河伯看到这种画面,洋洋自得,非常高兴,以为天下最美地东西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黄河向东游行,到了北海,再向东一看,看不见水地边际.于是河伯羞愧地转过脸来,抬头看着北海地海神若,叹口气说:“乡间有人常说:‘听了一百种道理,觉得都不如自己’,说地就是我这种人啊.我还曾听说有一种人,在他们看来,孔子地见识也很短浅,伯夷地道德也不高尚.一开始我并不相信有这样地高人,现在我见到你(所管辖地北海)一眼望不到头,(才知道你就是这样地高人).我若是不到你这里来,思想就会很狭隘很危险了,就会经常被通晓大道地高人笑话了.”北海之神若回答说:“井里地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生活空间地限制;夏天地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生命长短地限制;乡间地百姓,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所受教养地制约.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一下子就)认识到自己地鄙陋,那就可以和你讨论大道了.天下地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地,千万条大河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但是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水不断从海底地尾闾流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是大海却永远不会干涸;无论春天还是秋天,水涝还是干旱,都不会感觉到海水地变化.从这点来看,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地水流,是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地.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我知道自己受形于天地,得气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块石子、一棵小草在大山之中.我正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太渺小,又哪里会因此自满自足呢?想一想看,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也像大泽之中小小地蚂蚁洞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也像巨大地粮仓之中细碎地米粒吗?世间地事物有千万种,人类只是万物中地一种;中国九州中生存着很多人,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地一员.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是一根羽毛地尖儿和一匹大马相比吗?五帝相承地事业,三王争夺地土地,仁人所忧患地道德,能人所操劳地细事,全都像羽毛地尖儿一样微不足道.伯夷摒弃世俗地东西,以此追求高尚地名誉;孔子谈论世俗地东西,以此追求博学地声望,这些都是自大自满地表现,不正像你原来以为自己河里地水是最多地一样吗?”b5E2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秋水译注秋水[题解]本篇着重阐述认识相对性的理论,是《逍遥游》、《齐物论》宗旨的充实和展开。

全篇的核心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七段对话,把其综合起来,就是讲人由于受时空的局限,所见所闻所知是极有限的。

河伯以黄河汛期之水为多,到了海边才知海水比河水大得多,由此引申开来,海比河大,天地比海大,天地以外还有更大的,人在无限的宇宙中,就更渺小了,必须突破自身限制,才可能认识大道。

进而论述大小是相对的,毫未虽小,与比它更细小之物相比则为大;夭地虽大,与比它更大的相比则为小。

因此,大小、多少、是非、善恶、贵贱等等,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反而不可以相无”的,各自按其本性生灭变化,从大道来看,都是齐一的,最后归结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应当一切任其自然,不用人为去破坏它,才合于天道之真。

这种理论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它否认事物差别的客观性,否认认识的真理性,尽管其中包含有某些辩证法的合理因素,在反对儒、墨形而上学独断论上有一定积极作用。

但是,它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徒劳的、无意义的,一切都是不可知的,最终把人引向了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后面几段也是围绕这一中心,从不同方面,运用不同事例加以反复申说的。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1),泾流之大(2),两涘渚崖之间(3),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5),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6),望洋向若而叹曰(7):“野语有之曰(8):‘闻道百,川为莫己若’者(9),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0),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2)。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干海者,拘于虚也(13);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4);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5),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6),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7)。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8);尾阎泄之(19),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20)。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臼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2),吾在于天他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23),又奚以自多(24)?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5)?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未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32),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3),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34),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35),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注释](1)这句意思为:秋雨不停的下,河水上涨,千百条河流都灌注于黄河。

(2)泾流:指黄河主流之宽度。

泾(jīng):通径,指河之宽度。

(3)涘(sì}):水边、岸边。

渚(zhǚ:水中间小块陆地、小洲。

这句是说,由于河水上涨,河面宽阔,两岸之间,小洲之上,相互望去,见物不真,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4)河伯:黄河水神。

从殷代起,至于周未,一直为人所崇奉,祭祀甚隆,盖因黄河常年泛澜,给人带来深重灾难,古人在无力征服水患的条件下,不得不祈求河神福佑。

(5)北海:不同年代有不同指向,春秋战国时所称北海,多指黄河注入之渤海。

此与《逍遥游》__的“北冥”不同。

(6)旋其面目:改变态度。

(7)洋:水多的样子。

若:海神。

何以称海神为若,王夫之以为,取其“若有若无之谓”,海神能不以自身为大,不以他物为小,不受形象和语言的约束,虚幻无形,故能与大道合一。

(8)野语:俗语。

(9)百:泛指数量很大、很博。

莫己若:莫若己的语序颠倒,没有人及得上自己。

听了很多道理,自以为广博,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10)仲尼:为孔子之字,孔于是以博学著称的。

伯夷以重义清高著称。

尽管如此,有人却敢于小看仲尼之博学,轻视伯夷之高义。

(11)殆:危险。

(12)大方之家,深明大道之人。

(13)虚:同墟,指蛙所居之土井之类。

拘:拘束,限制。

(14)笃:困,亦为限制之意。

时:为四时,四季。

夏天的昆虫至秋而死,受时令所限,不能和它说冬天结冰之事。

(15)曲士:乡曲之上,曲见之士。

指识见偏狭,孤陋寡闻的人。

(16)丑:鄙陋无知。

(17)大理:大道。

(18)盈:盈满。

(19)尾闾:传说为排泄海水之处,又称沃燋,其地在东大海之中,扶桑之东,有巨石方圆四万里,厚四万里,海水到那里就被蒸发掉。

见《文选嵇康<养生论>注》引司马彪语。

(20)这句的意思是:大海水不会因春雨流入少秋雨流入多而发生变化。

陆上天旱天涝,海也没有感觉。

(21)不可为量数:没有办法能估量、计算。

(22)比形于大地:由天地具足了形体。

受气子阴阳,从阴阳秉受生气。

(23)方存乎见少:正存在着自以为小的想法。

(24)奚以自多:哪里会自足自多呢。

(25)礨空:石块上的小孔。

又,礨空力蚁塚、蚁穴。

皆以其小与大泽相对照。

(26)稊(tí}):一种形似稗的草,其种子很小,制成米粒更细小。

(27)这句的意思为:宇宙之物不止万种,称万物,概而言之也。

(28)人卒九州:九州之内尽为人居,卒,尽。

(29)人处一焉:此与上旬人处一焉之人字,含义不同,上句指人类全体,此指单个人。

也就是九州之内,谷物生长,舟车通行之处都有人在,个人只是这千千万万人中之一。

(30)豪未:兽类绒毛末梢。

(31)连:连续,继承之意。

指所连指五帝间以禅让方式相传承。

(32)所争:以武力所争夺的。

(33)任士:以治世为己任的贤能之士。

(34)辞:辞让。

(35)向:以前、从前。

自多于水:指河伯未至海前,识见狭小,以黄河之水自夸其多。

[译文]秋雨不停地下,河水上涨,千百条河流都灌注到黄河,使黄河干流大大加宽,两岸之间,河中小洲之上,相互望去,连牛马都辨认不清。

于是乎河神欢欣鼓舞自满自足起来,以为天下之壮美尽在于此了。

顺河流东行,到达渤海,往东面望去,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乎,河神开始改变自满自得的神态,望着浩瀚无边的大海对海神感叹说:“俗语说,‘闻知许多道理后,自以为没有人能及得上自己’的人,我就是这样的人啊。

我曾听说有人以仲尼之闻见为少,以伯夷之义为轻的人,起初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这等浩瀚无边,难于穷尽,我若不到你这里来,就糟了,我将长久为深明大道的人所笑话。

”海神说:“井里的蛙不可以和它讲大海,因其被所居土井局限也;夏天的虫类不可以同它讲冰,因其被季节所困也;见识偏狭孤陋寡闻的人,不可以同他讲说大道,因其为所受教育束缚也。

现在你走出河流两岸,看见无边的大海,则知道自己的鄙陋,就可以同你讲说大道理了。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再大的了,千万条河都流归干它,没有休止之时,而不盈满;从尾闾往出宣泄,没有停止之时,而不空虚;不因春秋季节流入水量多少不同而变化,陆上的旱涝大海没有感觉。

大海超过江河的水量,没有办法估量、计算。

而我未曾以之为多,因为我从天地那里具足了形体,从阴阳那里秉受了生气,我在天地之间,如同小石块小树木在大山之中,正有自以为少的想法,又哪里会自以为多呢?约计四海在天地之间,不也就象蚁塚在大薮泽中一样吗?约计中国在四海之内,不也就象一粒稗米在大谷仓中一样吗?称谓物类数量叫作万,人只居其中之一;人住满九州之地,凡谷物可以生长,舟车可以通行之处,皆有人居,个人只是众人中之一;人与万物相比,不也就象一根绒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微小吗?五帝以禅让相传承的,三王以武力相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贤能之士所操劳的,完全都在这里了。

伯夷辞让以博得好名声,仲尼谈论以显示博学,这种自满自足,不就象你以前自夸黄河之水为多一样吗?”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未(1),可乎?”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2),时无止(3),分无常(4),终始无故(5)。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6)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7)知量无穷;证曏今故(8),故遥而不闷阂(9),掇而不跂(10),知时无止;察乎盈虚(11),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但涂(12),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13)。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蔓小求穷其至大之域(14),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未之足以定至细之倪(15)?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16),是信情乎(17)?”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18)故异便(19)。

此势之有也(20)。

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21);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22);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23);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24)。

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25);动不为利,不贱门隶(26);货财弗争,不多辞让(27);事焉不借人(28),不多食乎力(29),不贱贪污;行殊乎俗(30),不多辟异(31);为在从众,不贱佞(32);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33),戮耻不足以为辱(34);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

闻曰:‘道人不闻(35)至德不得(36),大人无己(37),约分之至也(38)。

”[注释](1)大天地而小毫未:以天地为大,以毫未为小,河怕提出这样问题,说明他依然有区分大小、执著物量的想法,依然“圃于量之有涯,而困于时之有止”(王夫之《庄子解》),眼界为时空所限,其所见仍然是表面的、肤浅的,没有领悟大道。

(2)量无穷:物量是大与小的统一,无论从大小哪方面去观察,都是不可穷尽的,言其大,还有比它更大者;言其小,还有比它更微者。

因此,不能执著于某物之大或小。

(3)时无止:时间是永恒向前,无有止息之时。

(4)分无常,分无常即是说一个人的名分,地位不是恒常不变的,贫宫贵贱,上下尊卑等等,都处在变化的过程中,分(fen),名分、地位之意。

(5)终始无故:终而复始,无有穷尽,故无端倪,故,端也,又,故与固通,固定之意。

(6)大知:大智之人,领悟大道的圣人((7)小而下寡,大而下多:小的事物也包含丰富内函,故不以为少;大的东西与更大的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放下以为多。

(8)证曏今故:证明古与今都是一样的,时间单向流动,永无止息,从古至今,从今至未来,都处于时间长链条中的一点,从大处看则是一个整体。

曏:明,故,作“古”解。

(9)遥而下闷:对遥远的古事不感到暗昧,又,遥作长久解,寿命长”而下厌倦。

(10)掇(duó}):拾取也,指相距很近,随手可取。

掇而不肢;就近之事也有不可求之理。

跂(q ǐ),与企同,求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