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庄子·秋水汇编

合集下载

《庄子·秋水》原文、注释与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注释与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注释与翻译【题解】《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

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

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

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

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

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

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原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

《秋水》原文以及翻译

《秋水》原文以及翻译

《秋水》原文以及翻译秋水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秋水》原文以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河伯与北海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大学语文-庄子·秋水

大学语文-庄子·秋水
.
《秋水》
《秋水》借两个虚构的神话人物河伯与北海若的对 话,形象地表达了庄子深邃的思想:人只有不断超 越自身存在与认知的局限,才能接近对世界的本真 即道的体认。
此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充分体现了庄子汪洋恣肆 的语言风格。
.
《秋水》
文章内容: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 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 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文章主旨:宇宙无限, 人的认识和作用因为受 客观限制是有限的, 因此,人不能自满自足, 要不断开拓进取。
.
《秋水》
文章写作特色: 第一,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使抽象的道理变的生
动形象; 第二,采用了对话形式,北海若的话代表了庄子
的思想,黄河伯的话代表了庄子要批判的思想!
.
.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罍[léi ]空之在大泽 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太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 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运,三王之所 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 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 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庄子·秋水篇》
庄子
(约前369年—前286 年)
.
庄子,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庄子名周,字子丘,是战国时期宋国蒙 地人,生卒年未能确定,大约生于公元 前369至前286年之间,与梁惠王、齐宣
王、孟子、惠施等差不多同时代的人 ,与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曾任蒙 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个比喻 : “井蛙”、“夏虫”、“曲士” 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处境(空间、时间
、教养)局限的道理。 三个对比 :

大学语文-庄子·秋水

大学语文-庄子·秋水


闻道百莫己若(对比)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自感浅陋) 非至于子之门--自多--贻笑大方--乃知尔 丑(深感惭愧)


三个比喻 : ‚井蛙‛、‚夏虫‛、‚曲士‛ 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处境(空间、时间 、教养)局限的道理。 三个对比 : ‚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 之在马体‛ 三个对比强烈的比喻,形象地阐发了小、大之分 别。
《庄子》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 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 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 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 态,一切认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是违逆人 的天性,因而毫无价值。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奇特,汪洋恣肆,词藻 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极富浪漫色彩,对后代 的思想、文化、学术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庄子给后世留下很多成语典故寓言故事:庄周梦蝶 、井底之蛙、庖丁解牛、邯郸学步越俎代庖等等。 《中国成语大辞典》收入庄子成语148条,有 些成语至今被人们经常运用。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罍[léi ]空之在大泽 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 ]米之在太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 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运,三王之所 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 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 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秋水》借两个虚构的神话人物河伯与北海若的对 话,形象地表达了庄子深邃的思想:人只有不断超 越自身存在与认知的局限,才能接近对世界的本真 即道的体认。 此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充分体现了庄子汪洋恣肆 的语言风格。

文章内容: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 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 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庄子秋水原文以及译文

庄子秋水原文以及译文

庄子秋水原文以及译文庄子秋水原文以及译文秋水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以下是小编整理庄子秋水原文以及译文,以供参考。

【题解】《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

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

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

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

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

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

庄子《秋水》文言知识点归纳(2024)

庄子《秋水》文言知识点归纳(2024)

引言:《庄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经典,其思想深邃而复杂。

本文将围绕庄子的《秋水》这一篇章展开讨论,旨在深入挖掘其中的文言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

概述:《秋水》是庄子的一篇短篇散文,文章借用秋天的湖水景色,以揭示人生的无常和自由之道。

通过运用古代文言的表达方式,庄子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物与思想哲学,使文章意义丰富深远,成为了文言文学的经典之作。

正文内容:1.借景抒怀庄子在《秋水》中运用借景抒怀的手法,以秋天的湖水为背景,抒发自己的情怀和思考。

通过描绘湖水的波澜起伏、波涛滚滚之景,将人生的起伏和变化以对应的方式表达出来。

2.物我合一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是“物我合一”,即将自然事物与人自身相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在《秋水》中,庄子运用了物我合一的手法,把自己与湖水相比较,表达了内心的平静和超然。

3.出世归真出世归真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亦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主题。

庄子通过《秋水》这篇文章展示了自己的出世归真思想。

他通过描绘湖水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表达了自己追寻自由、摆脱世俗束缚的心愿。

4.辞章立意辞章立意是文言文中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法,即通过运用刻画人物、描绘景物等手法,以实现文章的目的和主题。

在《秋水》中,庄子通过描绘湖水的宽广和空灵,强化了文章中关于无常和自由的思想主题。

5.隐喻表达隐喻是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在文中引用隐喻,可以让读者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在《秋水》中,庄子通过隐喻湖水为人生,将湖水的变化和人生的起伏联系起来,以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总结:通过对庄子《秋水》文言知识点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巧妙地运用了借景抒怀、物我合一、出世归真、辞章立意和隐喻表达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内容丰富而专业。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文言知识点,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庄子的思想和写作风格。

同时,这也有助于提升读者对古代文言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庄子的《秋水》作为文言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于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大学语文 庄子秋水

大学语文 庄子秋水
庄子淡泊名利,向往无拘无束自由 自在的生活。
精品PPT
怎样理解(lǐjiě)庄子的“道”?
•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 要代表,后世并称“老庄”。
• 《庄子》的哲学体系博大 精深,其中心就是“道”, 这也是道家学派的由来。 “道”是一个极其复杂(fùzá) 的概念,可指宇宙的本原, 可指万物发展变化所依循的 规律,又可指宇宙万物的同 一性,同时,“道”还可视 为哲学领域的一种境界。
精品PPT
【艺术(yìshù)特 色】
1.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说理。 本文塑造河伯与海若的对话。从他们的一番
对话中深含着哲理。人们从中得到启迪。 2.文章开头景物描写,有两个作用:
一是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的壮观景象,到看 到大海苍茫无垠的气象,形象渲染主旨,表现人 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shìjiè)是无限的;
庄子•秋水(节选)
精品PPT
庄子(zhuāng zi)小传
司马迁《史记》写老子(lǎo zi)列传,把庄子小传附 录 其后,仅有235字 。 (一)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二)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三)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与老子(lǎo zi)之言。 (四)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五)其言恍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精品PPT
庄子(zhuāng zi) 小故事两则 庖丁解牛
“处于(chǔyú)材与不材之 间”,便是庄子的生存智慧。
无用之用
别人解牛用坏了无数刀,庖丁那把刀用了 19年还像新的,没有损坏,原因何在?因为他 了解牛的结构,知道哪里有缝隙。别人是劈, 他是割。解牛是庖丁的职业,因为了解全牛 (社会),所以他的刀(自己)可不受任何损 害。这故事告诉我们,生存是需要智慧的。

秋水 课件高教版《大学语文》全一册(文学类)

秋水 课件高教版《大学语文》全一册(文学类)
意动用法VS使动用法
(一)结构
第一段:河伯认识的转变(1)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2)旋其面目——睹子之难穷 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 (过去:不信——现在:信)对比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2)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世间万物的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
四、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人以有益的启示,这就使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成语:井底之蛙
成语:夏虫语冰
同:“墟”居住的地方
时令
同“蛙”
限制
孤陋寡闻的人
限制、束缚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矣,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作品:《庄子》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名作状,按时节
注入
水边
名作状,向东
认为
通“辨”,分辨
到达
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 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shǎo)仲尼之闻而轻 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nán )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dài)矣,吾长 见笑于大方之家。”
第 一段:
河 ————— 对比——————海 ↓ ↓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不见水端, 子之难穷 喜(欣然自喜)——— 叹(望洋而叹)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 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哲学思想体系 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代表作《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论,认为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 不过,在庄子哲学中,“道”的抽象哲学意义更加受 到重视。庄子赋予道最根本的规定,就是其终极意义 的根源性:道是第一性的,它不依赖其他任何存在, 具有普遍性与无限性、主宰性与规律性、形而上的超 越性的特点。

通过河伯与海若的对话,破除河伯自以为是的成见 ,阐明了在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 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不值 得自我夸耀。 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客观世界是 无限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 无止境的;在浩渺无垠的宇宙面前,人类不能故步 自封、自以为是,而应积极学习、似罍[léi ]空之在大泽 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 ]米之在太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 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运,三王之所 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 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 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闻道百莫己若(对比)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自感浅陋) 非至于子之门--自多--贻笑大方--乃知尔 丑(深感惭愧)


三个比喻 : “井蛙”、“夏虫”、“曲士” 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处境(空间、时间 、教养)局限的道理。 三个对比 : “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 之在马体” 三个对比强烈的比喻,形象地阐发了小、大之分 别。

文章主旨:宇宙无限, 人的认识和作用因为受 客观限制是有限的, 因此,人不能自满自足, 要不断开拓进取。



文章写作特色: 第一,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使抽象的道理变的生 动形象; 第二,采用了对话形式,北海若的话代表了庄子 的思想,黄河伯的话代表了庄子要批判的思想!


《庄子》一书,共三十 三篇。一般认为,其中 的“内篇”七为庄子自 著,“外篇”十五、“ 杂篇”十一是他的门人 和后学所作。 本文节选自《庄子· 外 篇· 秋水》。


“河伯娶妇”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 宝,一是河图;二是开 山斧;三是避水剑。传 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 授给大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jīng)流之大,两 涘(sì)渚(zhǔ)崖之间(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 ) ,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 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秋水》借两个虚构的神话人物河伯与北海若的对 话,形象地表达了庄子深邃的思想:人只有不断超 越自身存在与认知的局限,才能接近对世界的本真 即道的体认。 此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充分体现了庄子汪洋恣肆 的语言风格。

文章内容: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 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 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庄子· 秋水篇》
庄子
(约前369年—前286年)
庄子,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庄子名周,字子丘,是战国时期宋国蒙 地人,生卒年未能确定,大约生于公元 前369至前286年之间,与梁惠王、齐宣 王、孟子、惠施等差不多同时代的人 ,与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曾任蒙 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 作。




*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 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 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 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 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 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 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庄子》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 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 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 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 态,一切认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是违逆人 的天性,因而毫无价值。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奇特,汪洋恣肆,词藻 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极富浪漫色彩,对后代 的思想、文化、学术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庄子给后世留下很多成语典故寓言故事:庄周梦蝶 、井底之蛙、庖丁解牛、邯郸学步越俎代庖等等。 《中国成语大辞典》收入庄子成语148条,有 些成语至今被人们经常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