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止血药物大盘点

临床常用止血药物大盘点
临床常用止血药物大盘点

临床常用止血药物大盘点

止血药物众多,各种止血药因作用机制不同其适应证也不同。

血凝酶和凝血酶,一字之差,其作用靶点和用药方法却不同;同为巴曲酶,取自巴西矛头蝮蛇的不同亚种,其作用刚刚相反,具有止血作用的巴曲酶被称为血凝酶(巴曲亭、立芷雪),具有溶栓作用的巴曲酶又被称为去纤酶(东菱迪芙)。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临床常用的止血药及作用特点。

止血药的作用机制

01

止血药也称促凝血药,主要作用于凝血过程。这个过程是复杂的“瀑布反应”,多种凝血因子共同参与,一个因子依赖另一个因子,组成多蛋白催化复合物来完成。基本效应是大量α-凝血酶及更大量的纤维蛋白生成,取代血小板血栓[1],使之更长久。

常用止血药的分类

02

1

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

酚磺乙胺(止血敏):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血管收缩,出血时间缩短;增强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促使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可用于防治手术前后的出血。

垂体后叶素:含催产素和加压素,加压素有较强收缩血管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肺血管破裂所致的咯血、门静脉高压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等急症,还可用于治疗产后出血、产后子宫复旧不全、不完全流产等引起的出血症状[4]。

卡巴洛克(肾上腺色腙):卡络柳钠是卡巴克络的水杨酸钠盐,卡络磺钠是卡巴克络的磺酸钠盐,其能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促进受损毛细血管端回缩而止血。主要用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鼻出血、视网膜出血、慢性肺出血、咯血等。

去甲肾上腺素:具有较强的血管收缩作用,局部可用于上消化道出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