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顺发头针发明人

合集下载

焦氏头针1

焦氏头针1


• •
2.感觉区 【部位】: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在头皮 上的投影部位。自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 即为感觉区。上l/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 中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 麻木、感觉异常、后头部、颈项部疼痛、头鸣; 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 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 颞颌关节炎等。
• 3.电针刺激 进针后亦可用电针仪在主要穴区通 电,以代替手法捻转,频率宜在200~300次/分, 刺激强度以病人的反应来决定,一般以病人可耐 受力度,波型可选择连续波。
• 4.出针 头皮计的出针比较简单,只需缓慢退针 到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因为头皮血管比较丰富, 取针后应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以防出血。 • 5.疗程 头皮针法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以10次为 一疗程。疗程间隔5~7日。



11.平衡区
【部位】:相当于小脑半球在头皮上的投影。 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3.5厘米处,向下引平行于前 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小脑性平衡障碍。
• 12.胃区 • 【部位】: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 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胃痛及上腹部不适等。

• 13.胸腔区 • • 【部位】: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从发 际向上下各引2厘米长的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主治】:胸痛、胸闷、心悸、冠状动脉供 血不足、哮喘、呃逆、胸部不适等症。
• 14.生殖区 • 【部位】: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 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白带 多;配足运感区治疗子宫脱垂等。

头针的源流与发展

头针的源流与发展

头针疗法源流及发展关键词:头针源流发展状况头针疗法是在头部特定的穴位进行针刺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

又称头皮针,简称头针。

他是在中国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起源和发展和针灸疗法的起源和发展密不可分。

同时,在传统脏腑经络理论上,又结合了大脑皮质功能投影定位的原理以及生物全息论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发展。

现代头针的发展,包容着现代解剖学、神经病理学、生物全息论等。

1.1概况根据古文献记载,针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以砭石的产生为主要标志,《黄帝内经》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使人热中,盐使人胜血。

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痛疡,治宜砭石。

充分说明了当时针灸疗法的发展。

从现代考古研究中可以发现,历史见证着针灸文明的发展。

就针灸的器械而言,就有骨锥、骨钉形器和木锥、木钉形器等,针具的进步同时也标志着针灸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发展。

而伴随着针灸水平的提高的医疗技术的发展,中医的整体观也渐渐的充分并同时发展着微观思想,逐步认识到人体的某一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

根据“有諸内,必形諸外”的观点,产生了舌诊、耳诊、面诊等,通过这些局部的情况观察全身疾病的情况,由此发展到通过对局部针刺进行治疗的疗法。

头针就是其中的一种。

头为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分布与前额及面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足太阳经分布于颈颊部;六阴经中手少阴与足厥阴直接循行于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之后均达头面部;督脉“上至风府,入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等。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明代张介宾在《素问·脉要精微论》著“头者精明之府”后注“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与头”。

而在头部穴位治疗疾病也早已盛行。

1.2古代头针疗法在古代,通过头部腧穴来治病的记载也是很多的。

《史记·扁鹊传》记载,扁鹊路过虢,正值虢太子暴死,正在举行葬礼,扁鹊自荐给太子诊治,并说太子没有死,他命令弟子在太子的三阳五会穴,即现今称之的百会穴进行针刺,太子就苏醒了。

焦氏头针

焦氏头针



1.运动区
【部位】: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 上的投影。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厘米处; 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如果鬓角 不明显,可以从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此线与 眉枕线交叉处向前移0.5厘米为运动区下点。上下 两点之间的连线即为运动区。将运动区划分为五 等分,上1/5是下肢、躯干运动区。中2/5是上 肢运动区,下2/5是头面部运动区,也称言语一 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及躯 干部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 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 失语,流涎,发音障碍等。
• 5.言语二区 • 【部位】:相当于顶叶的角回部。从顶骨结 节后下方2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向下取3厘米长直线。 【主治】:命名性失语。 【刺法】:由此区的上点进针,沿皮向下刺1 寸(3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 •
• •
6.言语三区 【部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 线。
因脑出血引起的中风病人,在急性期有昏迷、 发热或者血压忽高忽低不稳定者,不可用头皮针, 须待症情稳定后才能治疗。对急性发热,高热, 心力衰竭者也要慎用头皮针。 头皮血管丰富,出针时易出血或引起皮下血 肿,可用干棉球轻揉,促使其消散。[




【主治】:感觉性失语。
【刺法】:由此区前端刺入,沿皮向后刺 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7.运用区
【部位】: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 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长度均为3厘米。 【主治】:失用症。 【刺法】:由顶结节进针,沿皮刺入1寸(3 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 •
• 8.足运感区 • 【部位】: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 l 厘米,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

头针技术

头针技术

针具及操作方法

提插 进针后保持针体平卧,用拇、示指紧捏针柄, 进行提插,指力应均匀,幅度不宜过大,如此 反复操作,持续1-3分钟,提插的幅度与频率 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
针具及操作方法

留针 静留针 在留针期间不再施行任何针刺手法,让针自然 的留置在头皮内。一般情况下头针留针时间宜 在15-30分钟。如症状严重、病情复杂,病 程较长者,可留置2小时以上。
源 流


汤颂延 运用生物全息 的理论,设计 了意象头针模 式。 1978
源 流


朱明清 生物全息的理 论, 以足太阳膀胱 经两条线为身 体两侧,前以 前发际,后以 枕骨粗隆为界 为治疗区域。
源 流

林学俭 根据祖国医学并结合现代脑科学理论,发现了 大脑皮层的9个联络区在头皮针中的重要作用, 并对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区与联络区在颅表投影 位置准确定位;发现了小脑新区(即小脑蚓区 和小脑半球区),填补了头皮针选区和治疗上 的空白。
分区定位


额旁2线 定位:在额部,额旁1线的 外侧,直对瞳孔,发际上下 各半寸,即自足临泣穴(瞳 孔直上入发际0.5寸)沿经向下 刺1寸,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十二 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中焦 病证。
分区定位


额旁3线 定位:在额部,额旁2线的 外侧,自头维穴(当额角发际 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的 内侧0.75寸处,发际上下各 半寸,属足少阳胆经与足阳 明胃经之间。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 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 尿急等下焦病证。
常见疾病的头针治疗技术


【治则治法】醒脑开窍。 【操作步骤】选取:额中线、顶中线、额旁1 线、额旁2线、额旁3线。 操作同前。

焦顺发头针

焦顺发头针
治痿独取阳明"这句话已经明确表明是治疗痿证,而中风后一年已经属于痉证的范畴,所以对于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患者是不能仅仅取阳明经的.本人认为对于中风后那么长时间(1年)的患者,除取阳明经外,主要的理论是:"阳病则阴缓阳急,阴病则阳缓阴急",上肢用泻阴补阳,下肢用泻阳补阴,而采取不同的取穴方法不同的手法
头针之焦顺发头针
石学敏的醒脑开窍法
主穴
双内关(提插泻法)患侧:尺泽(提插泻法)极泉下二寸(提插泻法)委中(提插泻法)三阴交(提插补法)人中(雀啄手法)
配穴
手三里手五里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太溪
合小醒脑
双(风池天柱完骨)百会四神聪
石学敏的醒脑开窍法
主穴
人中(雀啄手法)双内关(提插泻法)大幅度,强刺激.手法一定要作到位才有效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带下、配足运感区治子宫脱垂等。
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依不同疾病选定刺激区后,局部常规消毒。
进针
选28-30号1.5-2寸毫针,与头皮呈30度角快速将针刺入皮下,针达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少,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推进,深达骨膜,根据不同穴区可刺入0.5-1.5寸,然后运针。
感觉区配合相应的内脏区(胸腔区、胃区、生殖区),可用于有关部位手术的头针麻醉。
舞蹈震颤控制区
定位:自运动区向前平移1.5厘米的直线。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综合证(一侧病变针对侧,两侧病变针双侧)。
晕听区
定位: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后引2厘米的平行线,共长4厘米。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等。
言语二区
头针之焦顺发头针
头针疗法,是指在头部特定的区域针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多用于脑源性疾病。其刺激区域的划分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的投影。

头针,“光速”治中风后遗症,是把好手!

头针,“光速”治中风后遗症,是把好手!

头针,“光速”治中风后遗症,是把好手!头针在治疗脑部引起的疾病,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并能根据疾病情况调节留针时间,远期疗效稳定,且操作简单、安全、高效。

其创始人焦顺发老先生甚至曾经有31分钟刺完125个患者,366针的惊人记录。

今天将头针的“三快针刺术”,详述于后。

(温馨提示:如需节省时间,可以只看红色及加粗字体。

)毫针的针刺规格目前常用的毫针,针体多用不锈钢制成,针柄用紫铜丝(或镀银) 或铝丝(经氧化) 绕制而成。

常用针体长度1.5~2寸(40-50mm)。

常用针体粗细28~30号(0.32~0.38mm)。

体位如何选择为了选区准确、操作方便、患者舒适, 在针刺前必须选好适当的体位。

通常选择坐位, 对于不方便坐下和身体虚弱的患者, 可根据刺激区的位置选不同的卧位。

刺法一、进针(包括飞针刺入、快速推进两个步骤)飞针刺入:即用一手拇、食指尖部捏住针体距针尖2cm的部位,沿刺激区的方向,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5~10cm,手腕背屈使针尖距进针点10~20cm(图1)。

然后手腕突然往腹侧屈曲,使针尖冲刺进头皮下或肌层均可(图2)。

(小编:类似扎飞镖动作,虽然称“飞针”,但是针并没有离手飞出,此“飞”只是形容速度快,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痛感。

)图1图2快速推进:在飞针刺入头皮下或肌层后, 再沿刺激区,不捻转, 快速将针推到一定深度。

二、行针1. 捻转法此法要求快速捻转不提插,在捻转时要求肩、肘、腕关节和拇指固定,以达到固定针体的目的, 在固定针体的前提下, 食指呈半屈曲状, 用食指第一节的桡侧面与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捏住针柄。

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不断伸屈, 使针体快速旋转。

一般每分钟捻针200次左右。

2.留针法少数患者在针刺入后,症状和体征即有明显减轻或消失,对此类患者进针后可不捻转, 仅留针30分钟左右。

3.埋针法少数患者在针刺后,症状和体征虽然明显减轻或消失,但治疗当天下午或第二天,症状和体征又出现或加重。

山西省针灸学会:创新传承 让中华医学熠熠生辉

山西省针灸学会:创新传承 让中华医学熠熠生辉

山西省针灸学会:创新传承让中华医学熠熠生辉作者:武竹青来源:《科学导报》2021年第76期每年一到科技周、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山西省科协都会组织直属协会、学会在山西省科技馆开展各种服务活动,山西省针灸学会从不推脱,次次不落。

而他们的服务台也都是现场的“爆点”“热点”,寻医问诊的、针灸拔罐的,络绎不绝……山西针灸人用这种传承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医手法造福着一方水土一方人。

山西省针灸学会成立于1987年,是推动山西中医针灸科学传承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

30多年来,学会不断开展针灸学术交流,继承和提高了中华针灸医学,发现和培养了众多针灸人才,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师级专家。

学会持续进行义诊及慢性疾病的防治宣教,将诊疗与健康宣教融为一体,为健康山西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针灸的历史究竟从何说起,山西省针灸学会会长冀来喜向记者一一进行了介绍。

“针灸是中医中产生的一个古老的分支,‘砭石’是针具的雏形或前身,从人们无意中发现石块按压或刺破体表可以治病到对石块加工形成砭石而专用于治疗疾病,经历了漫长的时光。

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出现了精致的石针。

”“石针医术在民间不断推广和提高,一些乡间医术大师在实践中持续改进,其后出现了骨针、陶针、竹针等,尤其是人类发明冶金术后,金属针具的出现大大推动了刺法的发展。

”山西省针灸学会秘书长郝重耀从医学历史层面注解了“针灸”的来历,“灸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

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温热所具有的治疗作用,通过长期的实践,人们对温热的来源和获取方式进行改良形成了灸法。

”山西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医药事业在历史上蓬勃发展,针灸也在其中不断发展壮大,产生了一批杰出的代表人物。

鲍菇,山西长治人,四大女中医之一,与其丈夫都是晋朝非常有名的中医。

她精通灸治法,以艾线灸人身之赘瘤和赘疣疗效显著,也是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位女针灸中医。

庄绰,宋朝,福建惠安人,对针灸尤有研究。

针家精要丨焦顺发:头针的临床研究

针家精要丨焦顺发:头针的临床研究

针家精要丨焦顺发:头针的临床研究头针的临床研究——焦顺发临证经验作者简介焦顺发,男,山西省稷山县人,1938年12月25日生。

1956年考入稷山县人民医院医训班,期满后留本院工作。

1961年到山西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神经外科,1969年开始研究在头部针刺治疗偏瘫的方法,1971年他系统地总结出“头针”。

著有《头针疗法》、《头针》等。

曾任山西省运城地区卫生局局长,运城地区头针研究所所长,副主任医师。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1头针的理论根据“头针”是以针灸学之经气横向联系的理论为依据,结合现代医学解剖生理知识总结而成的。

《灵枢海论》有“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之记述,明确提出了脑和头之间有特殊的联系,治疗脑源性疾病的穴位在头盖上。

针灸学中的募穴理论,对焦氏研究头针很有启迪。

募穴是脏腑经气聚募的地方,十二脏腑在胸腹部各有一个募穴,大多数募穴并非本经的募穴,但却是治疗其相对应之内脏腑疾病的要穴,因为这些募穴都分布在脏腑对应的邻近部位,如:胃的募穴是中脘穴(脐上四寸),非胃经之穴,而属任脉,但中脘直下正好是胃;大肠的募穴是天枢穴(脐旁两寸〕,非大肠经之穴,而居胃经,但它正好于大肠相对应的部位。

心包、脾、肾等的募穴也都如此。

焦氏由此悟出,既然各个脏腑的募穴都在其脏腑相对应的体表部位,那么脑部有了病,其治疗脑病的穴位也应在脑的相应部位——头皮部。

2勘定头针刺激区域及其主治功能为便于确定刺激区,焦氏根据头颅外表的一些标志,设两条标志线(图1)。

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的头正中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头侧面连线。

图1 头部标定线(1)运动区(图2)。

部位:上点在前正中线中点后0.5cm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前缘相交处,两点连线即是。

主要作用①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

②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

③下2/5治疗对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口水,发音障碍。

图2 运动区定位图(2)感觉区(图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焦顺发
生日,1938年12月
主要贡献:发明焦氏头针
简介:1938年12月生于山西省稷山县西社乡高渠村。

教授、主任医师。

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针灸学会会长。

现任山西省运城地区卫生局局长,运城地区头针研究所所长、副主任医师。

个人履历:1938年生于山西省稷山县,1956年入稷山县人民医院医训班学习,1961年在山西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

他创造了头针疗法,用此疗法治疗偏瘫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他采用颈动脉滴注药液刺激脑部诱发出沿躯体纵轴循行的带状感传,他提出了从古至今的取穴规
律不是循经取穴。

1960年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及研究工作。

1970年发明“头针”,获1986年度国家中医药重大科研成果甲级奖。

1976年发明了“颈动脉滴注药液治疗脑病”的新方法,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40年来一直在针刺治病的临床和理论方面,时行广泛深入研究,并有独特见解。

著有《头针》、《颈动脉滴注药液治疗脑血管疾病》、《中国针灸学求真》、《中国针灸魂》、《外地灸原理与临床实践》等十余部专著,出版发行国内外。

早年经历:1956年,焦顺发考上了县医院医训班,开始了学医之路。

11966年,在县级医院工作的焦顺发由于神经外科手术开展得红火,求医问诊者络绎不绝,他反而在动荡中成了“革命的对象”,下放农村“劳动改造”。

白天劳动改造,晚上偷偷看书——《内经》、《针灸甲乙经》、《难经》、《针灸大成》⋯⋯一个科研课题形成了:针灸的募穴如何运用在神经内科疾病中。

十二脏腑各有一个募穴,它们是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的要穴。

焦顺发教授研究证明,每个募穴又恰恰分布在该脏腑邻近部位。

如胃的募穴是中脘,它在胃的最近体表部位;大肠的募穴是天枢,与大肠位置相对应;心包、脾、肾等募穴也大都如此。

焦顺发想,既然这样,那么脑部发生病变,据募穴分布规律是否也应在邻近部位——头皮部寻找呢?每个区域管理相应的生理机能,是不是头皮与大脑皮层之间也存在一种联系呢?
古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现代医学也无法解答这一问题。

看来,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趟出一条路了。

焦顺发多次面对镜子,把一根根银针扎进头皮,体会针感,摸索进针深度和危险性,并同时对张大娘的病进行施治,奇迹终于出现了,他治好了患病多年的张大娘。

过去对针刺看病不大相信的焦顺发,通过实践疗效真正地信服了,针刺能治病,而且疗效非同寻常。

实践,总结,提高;再实践,再总结,再提高。

焦顺发头针治疗脑血栓、脑溢血、颅脑损伤等20多种疾病的疗效,被患者神话般地传开了,1971年省卫生厅与国家卫生部派人来考察了解,肯定了焦顺发的头针。

1971年,凝结着焦顺发心血与智慧的“头针”正式对外公布,引起了国内医学界的轰动。

由于头针对脑源性疾病有独特疗效,迅速传遍国内外。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承认头针是中国发明的,要求在世界医学领域推广应用。

这一针,刺通了世界医学组织的经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