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
方氏头皮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

方氏头皮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崔秀芳【摘要】目的探讨方氏头皮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观察组(36例),两组均给予体针治疗,治疗组在体针治疗基础上加用方氏头皮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并且治疗后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方氏头皮针配合体针临床效果显著,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比较好的方法.【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17【总页数】2页(P2540-2541)【关键词】方氏头皮针;体针;中风偏瘫【作者】崔秀芳【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脑病科,长治0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风病以发病急、恢复慢、致残率高为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偏瘫后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增加了家庭负担,而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是治疗的最终目标。
笔者从2013—2014年对我院中风专科中风偏瘫患者行方氏头皮针配合体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2014年门诊及住院的中风偏瘫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8.77岁(43~75岁),其中脑梗死34例,脑出血6例;对照组36例,男性2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5.36岁(32~68岁),脑梗死32例,脑出血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1995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并经CT证实为脑梗死或脑出血者,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者,病程(1±0.5)月。
方氏头皮针飞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1664 •光明中医2021 年 5 月第 36 卷第10 期 CJGMCM May 2021. Vol 36. 10方氏头皮针飞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张荆柳1莫廷2罗声水1谢燕和1李光明1摘要:目的探究方氏头皮针飞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时间 2019年7月一2020年10月,采用抛硬币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
观察组应用方氏头皮针飞针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
比较分析临床疗效、膝关节J0A评分、W0M A C膝骨关节炎评定量表、V A S评分等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疾病治疗总有效率39例(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30例(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的J0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 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〇.〇5);治疗前2组的W0M A C膝骨关节炎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治疗后观察组的生理功能、疼痛、综合积分等均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〇.〇5);治疗前2组的V A 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治疗后观察组的V A 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方氏头皮针飞针治疗,可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取得极佳的疾病治疗效果,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疼痛情况,安 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方氏头皮针飞针;痹证doi : 10. 3969/j. issn. 1003-B914.2021. 10. 042 文章编号:1003-8914(2021)-10-1664^03Clinical Observation of Fang's Scalp Needle Flying Needle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Z H A N G J i n g l i u1M O T i n g2L U O S h e n g s h u i1X I E Y a n h e1L I G u a n g m i n g'(1.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Tanzhong People’ s Hospital of Liuzhou,Guangxi,Liuzhou 545007 , China;2.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anzhong People’ s Hospital of Liuzhou,Guangxi, Liuzhou 545007,China)A 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Fang* s scalp needle flying needle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Methods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coin tossing from July 2019 to October 2020, with 4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Fang* s scalp needle flying needle,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acupunctu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JOA score of knee joint, WOMAC knee osteoarthritis rating scale and VAS score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97. 50% (39cas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75. 00% (30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r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 05 ).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JOA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but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 P < 0. 05 ).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WOMAC knee osteoarthriti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but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pain, and comprehensive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P <0. 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A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but VAS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showing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 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using Fang ’ s scalp needle flying needle treatmen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achieve excellent disease treatment effect, improve the pain of knee osteoarthritis, is safe and effective, and has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Key w ords:knee osteoarthritis;Fang’s scalp needle flying needle; arthromyodynia当前社会的发展中,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加重,且 膝关节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骨关节疾病,主要经骨质增生、膝关节软骨变性而成,是常见于老年人群中的疾病,男女患者都有涉及m。
方氏头针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观察

方氏头针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观察徐倩【摘要】目的:观察方氏头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55例分为两组,分别以方氏头针和一般体针疗法治疗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方氏头针治愈率高于一般体针疗法.结论:方氏头针治疗急性腰扭伤安全无痛、治愈率高.【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年(卷),期】2012(028)012【总页数】2页(P1040-1041)【关键词】急性腰扭伤;方氏头针;对照治疗观察【作者】徐倩【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陕西,西安712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319.47急性腰扭伤是由于卒然感受暴力,或腰部活动姿势不正确,或用力不当以及跌仆闪挫,使腰部肌肉、韧带、肌腱、筋膜或小关节等突然受到过度牵拉、扭转而引起的急性损伤。
以腰部不适或持续性剧痛,痛有定处,轻则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为主要表现。
方氏头针又名“陕西头皮针”,为陕西名老中医方云鹏教授根据颅脑在头皮上的投影定位,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所创。
该头针体系以伏象、伏脏、倒象、倒脏为主,并包括11大颅脑功能中枢相应的头部穴区,对于治疗神经系统、血管系统以及运动系统疾病疗效显著[1]。
笔者用方氏头针治疗急性腰扭伤55例,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55例均为门诊患者。
男36例、女19例,平均年龄(37±10)岁,平均病程(1.9±0.8)天。
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
诊断标准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①腰部扭伤史,多见青壮年;②腰痛剧烈,活动受限,仰俯转侧均感困难,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③腰肌和臀肌痉挛,损伤部位有明显的压痛点,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腰扭伤的诊断标准,病程3天之内;②年龄20~60岁,性别不限;③在接受本方法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方法。
排除标准:①急性腰扭伤合并有腰椎脱位,脊柱病变,骶髂关节病变等;②X线或腰部CT检查后确诊有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骨质疏松,结核,肿瘤等;③其他不适于头针治疗者;④治疗前已经过其它治疗包括外用药物者;⑤主动退出治疗者。
运用方氏头针从心肝论治失眠

运用方氏头针从心肝论治失眠方氏头针治疗失眠取穴示意图。
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西医治疗失眠主要以镇静药及抗精神病药为主,如艾司唑仑、氯氮平等,但长期服用易产生耐药性、依赖性及戒断效应等不良反应,亦可产生宿醉效应。
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安军明主任运用针灸从心肝论治失眠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方氏头针由已故陕西名中医方云鹏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传统针灸学、西医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发明的,1978年被评为全国医药卫生科研成果。
方氏头针有别于传统头皮针理论,通过针刺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外表投影的特定刺激点来治疗疾病,对精神类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疗效显著。
安军明是方氏头针流派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全面继承了方氏头针理论体系,发表了多篇方氏头针相关论文。
根据生物全息理论,大脑可视为一个独立的全息单位,不同穴区对应着相应脏腑,针刺头皮部穴区可调理相对应的脏腑功能,这与中医“头者,身之元首,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及“头为元神之府”之说相契合。
安军明临床治疗失眠症,多从心肝论治,以方氏头针作为首选治疗方法,穴必先取之,选取伏象头部、伏象腰骶部、伏脏上焦、倒像上部、书写、记忆、信号、思维,收效甚佳。
在方氏头针理论中,伏象为总运动中枢,为人体神经机能反射区,而伏象可调节全身经气活动;伏脏为总感觉中枢,代表了全身内脏情况,并对精神、情绪、记忆等起调节作用。
针刺伏象头部、伏脏上焦可调节失眠患者精神状态。
倒像与伏象作用相近。
书写穴位于额上回、额中回后部,中央前回前上部,可调节和维持身体机能平衡。
记忆穴位于角下叶的角回中,可醒脑调神。
信号穴在颞上回后部1/3处,可调节人的精神情志。
思维穴位于额下回与额中回前端正中处,是进行思维活动的集中场所和核心部位,该穴可调节人体精神、记忆、思维等活动。
针刺上述诸穴可扶正祛邪、调整脏腑、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之作用,从而治疗失眠。
手法是针刺治疗的灵魂。
独特的进针方法,即飞针直刺法,其特点是“稳、准、狠、快”。
方氏头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28例疗效观察

方氏头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28例疗效观察目的:观察方氏头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56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28例予体针针刺治疗,选取穴位为双侧肾俞、关元俞、腰阳关及委中、阳陵泉;治疗组28例采用方氏头皮针治疗,选取穴位为伏象冠矢点、伏象腰区、伏脏记忆(双)、信号(双)、思维。
两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疗效差异。
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642%,高于对照组的785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方氏头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慢性腰肌劳损;方氏头皮针;针灸慢性腰肌劳损又称为腰部肌筋膜炎,其主要是运动损伤、物理因素刺激等引起腰部浅表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1],是临床功能性腰痛不适的常见病因,其主要症状是腰或腰骶部胀痛、酸痛。
该病可随天气变化或因劳累后而反复发作。
长期的慢性炎症可使肌肉纤维发生变性,日久则逐渐形成机化、粘连,甚至瘢痕形成[2-3],遗留长期慢性腰背痛。
临床治疗主要以物理方法对症治疗为主,主要有推拿按摩、超短波、针灸、拔罐等。
笔者采用方氏头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2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病例为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至我院就诊的56例患者。
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组,其中对照组28例,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25~56岁,平均年龄为(376±112)岁,病程3~42个月,平均病程为(183±72)个月;观察组共28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24~55岁,平均年龄为(381±108)岁,病程4~40个月,平均病程为(185±76)个月。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关于腰肌劳损的诊断。
[JP]13纳入及排除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在18~60岁之间,并除外腰椎体器质性病变如腰椎肿瘤、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并排除凝血障碍、严重器质病变等情况。
新针刺疗法方氏头针

新针刺疗法方氏头针本报记者周颖在广东省中医院大针灸科,不仅有当地特色的传统中医疗法,还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传统疗法,方氏头针就是其中的一种。
该科医师江维介绍,方氏头针是通过针刺头皮的刺激点以治疗全身疾患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具有止痛、消炎、镇静、解痉、降压等功效,广泛应用于内、儿、妇、外、皮肤、五官等科,特别是对运动、神经、循环等系统的疾病疗效更佳,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
方云鹏创方氏头针方氏头针又叫“陕西头皮针”,是已故陕西名老中医方云鹏教授独创的。
他将整个头部整体分为“伏脏、伏象、倒脏、倒象”4个部分和11大中枢,有别于传统针灸的头皮针理论,其治疗体系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并率先将这一疗法应用于临床。
1958年,方云鹏为一位外感患者针刺头部的承灵穴时,意外地获得了治好腰痛的效果,由此激发了他探索头皮针的兴趣。
经无数的亲身试验和临床验证,他陆续在头皮部位又发现了许多特定的刺激点,进而提出以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外表的投影区作为刺激点,来治疗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设想。
又经临床反复观察,终于开辟了头皮针治疗全身疾病的新途径。
1970年,该疗法在陕西省推广,后传播到全国各地。
1978年,方氏头针在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上荣获奖励。
1982年,方云鹏撰写的《头皮针》专著由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
刺穴引气直达病所方氏头针认为头为“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治,气之精明”,头皮层不仅存在一个已知的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系统,而且还存在着一个尚不为人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能调节全身的脏腑功能。
针刺头部穴位,可以产生“得气”感反应。
这种针感现象沿经络传至躯干、四肢,从而“引气直达病所”和“气至而有效”,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方氏头针取穴完全在头骨外面,头皮组织密度大,韧性强,肌肉薄,无大血管及神经通过,安全性好,较少发生断针、滞针现象。
加之特有的“飞针”手法,进针速度快,疼痛少,病人耐受性好。
江维说,方氏头针可以用来治疗全身性疾病,调节皮肤及内脏的感觉及运动功能异常疾病。
头皮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梅核气临床疗效观察

头皮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梅核气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头皮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梅核气的疗效。
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
治疗组采用头皮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谷维素片10mg,1日3次;维生素B片20 mg,1日3次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3.4%和95.0%,对照组分别为48.3%和78.3%,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
结论:头皮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梅核气有效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 方氏”头皮针;普通体针;梅核气梅核气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现代医学称之为咽部神经官能症、咽部异感症。
本病女性多见[1]。
可同时兼见神经官能症的表现,如焦虑、抑郁、头晕、心悸、失眠等。
西医学目前以对症处理为主,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很多患者因为在西医耳鼻咽喉科治疗一段时间后疗效不佳,转而求治于中医。
笔者应用头皮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梅核气35例,疗效满意,并与常规西药治疗即口服谷维素片、维生素B片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自20__年6月至20l7年9月本院中医针灸科70例梅核气患者,根据就诊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详见表l。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组别人数性别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周)男女治疗组对照组35351816171941±542±54.7±1.64.5±1.51.2诊断标准根据《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的诊断标准[2]:咽部异物阻塞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空咽时症状明显,进食时反而消失,不碍饮食;食管、咽喉、颈部及其周围组织和全身详细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符合失眠诊断标准,年龄18~70岁,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均可纳入。
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PPT课件【92页】

(1)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内脏,还包括上肢及胸部以上的皮肤感觉 和大脑思维。上焦前2cm、发际上1cm、发际下0.5cm为头部,颈部重叠于其 内;从额正中线旁开2cm、前额发际上2cm作为1个点,再从发际上3.5cm、额 正中线旁开1cm作为1个点,两点连线即“伏脏”的上肢,分为上臂、下臂、 手部,各占0.5cm;上焦后1cm、发际上2cm、发际下0.5cm为胸部。
2、颅骨外膜:
致密坚韧,与颅骨疏松连接,止于骨缝,紧 密固定于骨缝。
3、头皮肌肉:
肌肉名称
枕额肌
枕额肌 额腹
枕额肌 枕腹
颞顶肌
颞肌
耳前肌 耳上肌 耳后肌
位置 前额 头后
起点
降眉间肌 皱眉肌
眼轮匝肌
乳突 上项线
太阳穴
颞筋膜
耳前方 耳上方 耳后部
颞筋膜 颞筋膜 乳突
止点 帽状腱膜
帽状腱膜 帽状腱膜 耳轮前部
1955年他率先将针灸应用于外科小手术镇痛中。陕西头皮针从1958年萌 芽至1970年成熟,历经13年。
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关于《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制定
为了便于头针的国际交流推广: 1983年在中国针灸学会的主持下,制定了头针国际标准化方案; 1984年6月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穴名工作会; 1989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会议; 1991年颁布于世界。
2、 “倒脏”(感觉中枢)
部位:相当于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
主治:内脏疾病和对侧肢体感觉障碍。在临床上,可将倒脏分为3等分,由上而下 依次称为下部(下焦)、中部(中焦)、上部(上焦)。下部主治下焦病和对侧下 肢感觉障碍,中部主治中焦病和对侧上肢感觉障碍,上部主治中焦病和对侧上肢感 觉障碍,上部主治上焦病和对侧头面部感觉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倒脏”(感觉中枢)
部位:相当于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
主治:内脏疾病和对侧肢体感觉障碍。在临床上,可将倒脏分为3等分,由上而下 依次称为下部(下焦)、中部(中焦)、上部(上焦)。下部主治下焦病和对侧下 肢感觉障碍,中部主治中焦病和对侧上肢感觉障碍,上部主治中焦病和对侧上肢感 觉障碍,上部主治上焦病和对侧头面部感觉障碍。
4、“伏脏”的主治作用
“伏脏”是全身感觉神经的集中反映区,主要用于治疗内脏疾患。另外,对 全身皮肤的痛、触、冷、热、酸困、麻痒等不适之感也有显著的疗效。
二、 “倒像”和“倒脏”
“倒像”和“倒脏”分别是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在头皮上的投 影。
1、 “倒像” (运动中枢) 部位:从眉顶枕线的中点向后1.25cm处作为1个点,从眉耳枕线的中
方氏头皮针的实践 经络解剖学基础
临床实践
西医解剖 学基础
方氏头皮针
中医经络
方氏头皮针是建立在临床实践、中医经络、西医解剖学 基础上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临床实践基础
1958年,方氏为患者治疗感冒针刺承灵穴(足少阳经穴,主治头 痛、眩晕、目痛、鼻塞、鼻衄)时意外的治好了患者的腰痛,受到极 大启示。
象。冠矢点前为颈、头部,冠矢点为颈、胸椎交界处,冠状缝为左右上肢, 矢状缝为躯干,人字缝尖相当于尾骨尖,人字缝为左右下肢。
2、“伏像”的主治作用 “伏像”支配着全身的运动神经,针刺“伏像”的相应部位,可以治疗
全身疾病,特别对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疾病效果显著。
3、 “伏脏”的定位 从额正中线、沿发际向两侧至左右额角,各分上、中、下3部分,称“上焦”、
2、颅骨外膜:
致密坚韧,与颅骨疏松连接,止于骨缝,紧 密固定于骨缝。
3、头皮肌肉:
肌肉名称
枕额肌
枕额肌 额腹
枕额肌 枕腹
颞顶肌
颞肌
耳前肌 耳上肌 耳后肌
位置 前额 头后
起点
降眉间肌 皱眉肌
眼轮匝肌
乳突 上项线
太阳穴Leabharlann 颞筋膜耳前方 耳上方 耳后部
颞筋膜 颞筋膜 乳突
止点 帽状腱膜
帽状腱膜 帽状腱膜 耳轮前部
(2)中焦:是指脐以上、横膈以下腹部内 脏,还包括躯干皮肤感觉,占1.5cm。
(3)下焦:是指脐以下的腹部内脏,还包括泌尿、生殖系统和脐以下的腹部 及下肢皮肤感觉。在下焦前1.5cm、发际上1.5cm、发际下0.5cm为小腹、臀 部和髋部;下焦后0.5cm、发际上2cm、发际下1cm为膝至踝部;发际下 1.5cm为足部。
应 用
引言
头皮针是针刺头皮组织中特定部位和区域,而达到治疗疾病的 一种方法。近40多年来头皮针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确 切,深受欢迎。
方氏头皮针发明人方云鹏(1909-1990),河南准阳人.
1952年进修于中央卫生部针灸实验学习班。曾任西安市中医院外科和针 灸科主任,西安市政协委员,中国全息生物学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针灸 学会副主任委员。
耳上 耳后方
神经支配
面神经 颞支
面神经 耳后支
面神经 颞支 颞支 颞支 耳后支
作用 皱眉 提眉
拉紧头皮
提耳 提耳向前上 提耳向上 拉耳向后
头皮动静脉伴行,命名相同
方氏头皮针的定位与主治
一、“伏像”和“伏脏”
“伏像”相当于总运动中枢,“伏脏”相当于总感觉中枢。
1、“伏像”的定位 “伏像”像人体自身缩影,伏在头部的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之上的形
1955年他率先将针灸应用于外科小手术镇痛中。陕西头皮针从1958年萌 芽至1970年成熟,历经13年。
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关于《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制定
为了便于头针的国际交流推广: 1983年在中国针灸学会的主持下,制定了头针国际标准化方案; 1984年6月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穴名工作会; 1989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会议; 1991年颁布于世界。
足少阳胆经16个: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 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头临泣、目窗、正营、 承灵、脑空、风池
经外奇穴1个: 四神聪
三、解剖学基础
皮肤
皮下脂肪组织
1、头皮组织
枕额肌:由额腹和枕腹两 个肌腹组成。
帽状腱膜:连接枕额肌的 厚纤维被膜
腱膜下疏松组织:将帽状腱 膜与颅骨外膜分开。
点向前1.25cm处再向上画一直线,在其4cm处取1个点,两点的连线即 相当于中央沟。倒像的部位,是在连线前约0.75cm处,相当于中央前 回(运动中枢)在头皮上的投影。而倒脏的部位,则在连线后约0.75cm处, 相当于中央后回(感觉中枢)在头皮上的投影。
主治: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在临床上,把倒像分为3等分,每等份约占3cm。由上 而下依次称为下部、中部和上部。下部主治对侧躯干及下肢运动障碍,中部主治 对侧上肢运动障碍,上部主治对侧头面部运动障碍。
自此,从无意的发现到有意,通过对这些意外疗效的穴位积累研究, 总结出了 “伏像”、 “伏脏”、 “倒像”、 “倒脏” 以及其他中枢 穴位。
二、经络学基础
十二条经脉和奇经八脉共有8条行于头皮针的治疗区,通过经脉循行,联 络四肢百骸,构成人的整体,在病理和生理上与头部密切相关。
前 额: 足阳明胃经 督脉
头 侧: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阳 维脉 阳跷脉
头后顶: 足太阳膀胱经 督脉 足厥阴 肝经
头部36个经穴 和1个奇穴:
督脉10个:
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 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
足太阳膀胱经8个: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 络却、玉枕、天柱
足阳明胃经1个: 头维
手少阳三焦经1个:角孙
“中焦”、“下焦”,共长6.5cm。其中:上焦3cm,中焦1.5cm,下焦2cm。
(1)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内脏,还包括上肢及胸部以上的皮肤感觉 和大脑思维。上焦前2cm、发际上1cm、发际下0.5cm为头部,颈部重叠于其 内;从额正中线旁开2cm、前额发际上2cm作为1个点,再从发际上3.5cm、额 正中线旁开1cm作为1个点,两点连线即“伏脏”的上肢,分为上臂、下臂、 手部,各占0.5cm;上焦后1cm、发际上2cm、发际下0.5cm为胸部。
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
西安市中医医院 黄琳娜
一一 二
引方 言氏
头 皮 针 的 实 践 经 络 解 剖
三四
方方 氏氏 头头 皮皮 针针 的的 定操 位作 与方 主法 治
五六
方
方
氏
氏
头 皮
头 皮 针
针
的
选
穴
穴
区
与
与
配
国
穴
际
标
准
方
案
七八
方方 氏氏 头头 皮皮 针针 的的 作注 用意 机事 理项
九十
方方 氏氏 头头 皮皮 针针 的的 特临 色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