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方氏头皮针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小儿头皮针PPT课件

头皮静脉穿刺步骤
5.做好备皮: 备皮刀要性能良好,备皮时要固 定好小儿头部,动作轻柔,切勿剃破皮肤,给患 儿带来痛苦,增加感染机会。备皮范围要在9 cm×9 cm以上,否则影响穿刺视线,消毒皮肤及 粘贴胶布。
头皮静脉穿刺步骤
6、固定好小儿头部:
小儿头部位置固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头皮静脉穿 刺成功率。由于小儿对打针有恐惧心理,均不愿 配合。所以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有时还要采 取强行固定的方式。一人约束头部,一人约束双 膝的方法,并适当约束患儿双手,以防抓脱留置 针
为重要,直接关系到静脉穿刺输液的成功率。错 误的认知和不良情绪将直接影响护士穿刺时的心 理活动和操作质量。
头皮静脉穿刺步骤
3. 置管前护理 做好宣教工作: 静脉留置针置管过程中,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状 态、合作程度等可影响穿刺成功率。因此,置 管前要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留置针的优点及置管 过程中的注意操作时要保持平稳的心态,思想 高度集中,排除干扰,动作温柔、熟练,用温 和的语言化解家长的不安情绪。
头皮针静脉输液护理及技巧
小儿静脉输液护理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小儿年龄及活动特点 小儿静脉特点 输液量及药液性质 家长合作程度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头皮静脉穿刺步骤
静脉输液是儿科常见的治疗方法。小儿从出生到3岁这一时期, 头部皮下静脉输液是儿科常见的治疗方法。小儿从出生到3岁这一时 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 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减少患 儿的痛苦,同时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患儿及家属的满 意度,和谐了护患关系。然而,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使用中常受到一 些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穿刺失败,为此,通过对住院患儿使用静脉留置 针情况进行观察 ,并结合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了如下一些提 高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要素和护理方法。
头皮针课件

四、枕区
PPT学习交流
19
四、枕区
14.枕下旁线(平衡区)
定位:在头枕部,即自玉枕穴至天柱穴。
(玉枕穴-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 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天柱穴-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 发际正中旁开1.3寸。)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症状、后头痛等。
4.5寸。 线与
头维穴-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
曲鬓穴-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
PPT学习交流
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11
二、顶区
9.顶颞后斜线(感觉区) 定位: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位于顶颞前斜线之后,与 之相距1.5寸,即自百会穴起至曲鬓穴的连线。 主治:感觉功能障碍病症,如麻木、疼痛、瘙痒等。
此外还可用于多发性神经炎所致的肢体远端麻木、皮肤瘙痒症 荨麻疹、皮炎、湿疹等皮肤病所引起的瘙痒症状,有迅速缓解 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感觉功能的效果。
PPT学习交流
24
四、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患
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溃疡病、男科病和妇科病(功能性 者),以及神经性呕吐、功能性腹泻等。
PPT学习交流
主治:腰腿足病症。PPT学习交流
7
二、顶区
7.顶旁2线 定位:位于顶旁1线外侧,与之相距0.75寸,即自正营穴向后刺 1.5寸。 主治:肩臂手病症。 属足少阳胆经。 (正营穴-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PPT学习交流
8
二、顶区
PPT学习交流
9
二、顶区
8.顶颞前斜线(运动区)
定位: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自前神聪穴起至悬厘穴的 连线。
(前神聪穴-位于头顶正中线,前发际上4寸处。)
头针ppt课件

主治:肺、心等上焦疾病
3、额旁2线
部位:属足少阳经,在额旁1线的外侧, 直对瞳孔,自头临泣穴向下1寸。
主治:脾、胃、肝、胆等中焦病。
4、额旁3线
部位:位于额旁2线的外侧,直对眼外角, 自头维穴内侧0.75寸向下刺1寸。
主治:膀胱等下焦疾病。
5
(二)顶区
1、顶中线 部位:属督脉,在头顶部,位于前后正中线上,
在枕外粗隆下方两侧2寸长的垂直线, 即玉枕透天柱穴。
9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
二、头皮针操作方法
(一)进针法 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的毫针,在进针前首先要暴露头皮,以
免刺入毛囊引起疼痛。 1、快速进针法 用速刺法或挟持进针法,以15-30度角快速透皮,然后将针推
入帽状腱膜下。 2、快速推针法 进针后,用手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下端,
沿皮将针快速推入帽状腱膜下层。
10
(二)针刺手法 1、快速捻转手法:针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采用快速捻转法,要求
200转/分左右,持续2-3分钟,或用提插法或提插加捻转法等手法行针。其 特点在于速度快、频率高,较易激发针感,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有效刺激 量,从而使患部出现气至病所的感觉。
2、抽添手法: (1)抽体法:针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指紧捏 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三次, 然后缓慢退回原处。 (2)进插法:针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指紧捏 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三次, 然后缓慢退回原处。
以上作用说明头皮针治疗有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的作用,并具有改善其 病理状态的作用。
16
4区 6区
3、额旁2线
部位:属足少阳经,在额旁1线的外侧, 直对瞳孔,自头临泣穴向下1寸。
主治:脾、胃、肝、胆等中焦病。
4、额旁3线
部位:位于额旁2线的外侧,直对眼外角, 自头维穴内侧0.75寸向下刺1寸。
主治:膀胱等下焦疾病。
5
(二)顶区
1、顶中线 部位:属督脉,在头顶部,位于前后正中线上,
在枕外粗隆下方两侧2寸长的垂直线, 即玉枕透天柱穴。
9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
二、头皮针操作方法
(一)进针法 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的毫针,在进针前首先要暴露头皮,以
免刺入毛囊引起疼痛。 1、快速进针法 用速刺法或挟持进针法,以15-30度角快速透皮,然后将针推
入帽状腱膜下。 2、快速推针法 进针后,用手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下端,
沿皮将针快速推入帽状腱膜下层。
10
(二)针刺手法 1、快速捻转手法:针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采用快速捻转法,要求
200转/分左右,持续2-3分钟,或用提插法或提插加捻转法等手法行针。其 特点在于速度快、频率高,较易激发针感,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有效刺激 量,从而使患部出现气至病所的感觉。
2、抽添手法: (1)抽体法:针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指紧捏 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三次, 然后缓慢退回原处。 (2)进插法:针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指紧捏 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三次, 然后缓慢退回原处。
以上作用说明头皮针治疗有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的作用,并具有改善其 病理状态的作用。
16
4区 6区
针灸学课件--头针 ppt课件

9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三)额旁2线(胃区、 肝胆区)
【部位l 在头前部,从 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条 长1寸的线。 【主治】 急慢性胃炎、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胆 疾病等。 【刺法】:从头临泣穴沿 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 运针手法。
ppt课件 10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四)额旁3线(生殖区、 肠区)
ppt课件 32
5.言语二区
【部位】:相当于顶叶的角回部。从顶骨结节 后下方2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向下取3厘米长直线。 【主治】:命名性失语。 【刺法】:由此区的上点进针,沿皮向下刺1寸 (3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ppt课件
33
6.言语三区
【部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
(九)顶旁2线
【部位】 在头顶部, 督脉旁开2.25寸,从 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 条长1.5寸的线到承 灵穴。 【主治】 肩、臂、 手等病证,如瘫痪、 麻木、疼痛等。 【刺法】:由正营穴 向后沿皮刺入1.5寸。 行快速捻针手法。
ppt课件
17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十)颞前线
【部位】 在头的 颞部,胆经颔厌穴 与悬厘穴的连线。 【主治】 偏头痛、 运动性失语、周围 性面经神麻痹和口 腔疾病。 【刺法】: 由颔 厌穴进针,沿皮刺 入透悬厘穴,行快 速捻针手法。
除手少阴与足厥阴经脉直接上行头面之外,所有 阴经的经别合入相表里的阳经之后均到达头面部。
ppt课件 4
ppt课件
5
头针简史
20世纪70年代有医者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 投影,命名了头针线,并确定了相应的主治症。
头皮针课件

Auricular acupuncture 耳针
Principal points 主穴: Gan(CO12)、 Shen(CO10)、 Xin(CO15)、 Naogan(AT3,4i).
Auricular acupuncture 耳针
Supplementary points (配穴): Mainly with language
主穴:神庭 ,前顶,百会 , 智力情感区 ,双感觉区上 1/ 5 , 双听理解区 ,小脑蚓区
Scalp acupuncture 头针
Supplementary points(配穴) Add Left motor area , the area before
the next 2/5 movement and bilateral cerebellar hemisphere area for speech disorder . 语言发声障碍者选左侧运动区及运动前 区下2/5下部、双侧小脑半球区。
from 0.5 cun above down toward Yangbai (GB 14) subcutaneously perpendicular to the transverse plane. 操作:定神Ⅰ针向印堂穴方向沿皮平刺达鼻部,定神Ⅱ 针、定神Ⅲ针向阳白穴沿皮平刺。
The 3-Point in the Temporal Area 颞三针
The Stabilizing the Shen Points: 1st, 2nd and 3rd Stabilizing the Shen points. 定神针(定神 Ⅰ针、定神Ⅱ针、定神Ⅲ针)
Location: the 1st acupoint is 0.5 cun above Yintang (EX-HN 3), and the 2nd and 3rd are both 0.5cun above Yangbai (GB 14). 定位:定神Ⅰ针位于印堂穴上0.5寸,定神Ⅱ针、 定神Ⅲ针位于左右阳白穴上0.5寸。 (图)
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PPT课件【92页】

“中焦”、“下焦”,共长6.5cm。其中:上焦3cm,中焦1.5cm,下焦2cm。
(1)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内脏,还包括上肢及胸部以上的皮肤感觉 和大脑思维。上焦前2cm、发际上1cm、发际下0.5cm为头部,颈部重叠于其 内;从额正中线旁开2cm、前额发际上2cm作为1个点,再从发际上3.5cm、额 正中线旁开1cm作为1个点,两点连线即“伏脏”的上肢,分为上臂、下臂、 手部,各占0.5cm;上焦后1cm、发际上2cm、发际下0.5cm为胸部。
2、颅骨外膜:
致密坚韧,与颅骨疏松连接,止于骨缝,紧 密固定于骨缝。
3、头皮肌肉:
肌肉名称
枕额肌
枕额肌 额腹
枕额肌 枕腹
颞顶肌
颞肌
耳前肌 耳上肌 耳后肌
位置 前额 头后
起点
降眉间肌 皱眉肌
眼轮匝肌
乳突 上项线
太阳穴
颞筋膜
耳前方 耳上方 耳后部
颞筋膜 颞筋膜 乳突
止点 帽状腱膜
帽状腱膜 帽状腱膜 耳轮前部
1955年他率先将针灸应用于外科小手术镇痛中。陕西头皮针从1958年萌 芽至1970年成熟,历经13年。
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关于《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制定
为了便于头针的国际交流推广: 1983年在中国针灸学会的主持下,制定了头针国际标准化方案; 1984年6月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穴名工作会; 1989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会议; 1991年颁布于世界。
2、 “倒脏”(感觉中枢)
部位:相当于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
主治:内脏疾病和对侧肢体感觉障碍。在临床上,可将倒脏分为3等分,由上而下 依次称为下部(下焦)、中部(中焦)、上部(上焦)。下部主治下焦病和对侧下 肢感觉障碍,中部主治中焦病和对侧上肢感觉障碍,上部主治中焦病和对侧上肢感 觉障碍,上部主治上焦病和对侧头面部感觉障碍。
(1)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内脏,还包括上肢及胸部以上的皮肤感觉 和大脑思维。上焦前2cm、发际上1cm、发际下0.5cm为头部,颈部重叠于其 内;从额正中线旁开2cm、前额发际上2cm作为1个点,再从发际上3.5cm、额 正中线旁开1cm作为1个点,两点连线即“伏脏”的上肢,分为上臂、下臂、 手部,各占0.5cm;上焦后1cm、发际上2cm、发际下0.5cm为胸部。
2、颅骨外膜:
致密坚韧,与颅骨疏松连接,止于骨缝,紧 密固定于骨缝。
3、头皮肌肉:
肌肉名称
枕额肌
枕额肌 额腹
枕额肌 枕腹
颞顶肌
颞肌
耳前肌 耳上肌 耳后肌
位置 前额 头后
起点
降眉间肌 皱眉肌
眼轮匝肌
乳突 上项线
太阳穴
颞筋膜
耳前方 耳上方 耳后部
颞筋膜 颞筋膜 乳突
止点 帽状腱膜
帽状腱膜 帽状腱膜 耳轮前部
1955年他率先将针灸应用于外科小手术镇痛中。陕西头皮针从1958年萌 芽至1970年成熟,历经13年。
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关于《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制定
为了便于头针的国际交流推广: 1983年在中国针灸学会的主持下,制定了头针国际标准化方案; 1984年6月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穴名工作会; 1989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会议; 1991年颁布于世界。
2、 “倒脏”(感觉中枢)
部位:相当于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
主治:内脏疾病和对侧肢体感觉障碍。在临床上,可将倒脏分为3等分,由上而下 依次称为下部(下焦)、中部(中焦)、上部(上焦)。下部主治下焦病和对侧下 肢感觉障碍,中部主治中焦病和对侧上肢感觉障碍,上部主治中焦病和对侧上肢感 觉障碍,上部主治上焦病和对侧头面部感觉障碍。
头针疗法课件-头针疗法28页PPT

END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头针疗法课件-头针疗法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Hale Waihona Puke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第十九章 方氏头皮针

(4)下肢部:从人字缝尖,沿人字缝向下至星 点,大约长为9cm,将一侧下肢部定出髋膝踝 3点:由人字缝尖向下至髋点,长为1.5cm。 髋点到膝点长为3cm,膝点到踝点长3为cm, 踝至足趾尖长1.5为cm
3、伏象穴区的作用与主治 伏象为“总运动中枢”,或“总经络中 枢”。是人体神经功能的集中反映,支配着全 身的运动神经功能。针刺头部伏象穴区的各个 穴位,可以用来治疗全身相应部位的疾病。特 别是对于神经系统、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的疗 效,尤为显著。
2、伏脏穴区主治 伏脏穴区之穴位,主要用来治疗内脏和 皮肤感觉异常疾病。对全身皮肤的痛、触、冷、 热、麻、痒、紧束之类异常疾病。
理论基础------倒象与倒脏穴区
一、命名
倒象和倒脏穴区,实际上就是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和感 觉中枢,在头皮上的投影。倒象穴区即运动中枢,共有两区, 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中央前回部位,以管理躯体、四肢运动功 能为主。倒脏穴区,即感觉中枢,亦有两区,分别位于左右 两侧中央后回部位,以管理躯干、四肢皮肤感觉功能和内脏 功能为主。穴区内,不很规则的排列。从头部向下,依次分 为倒象或倒脏的下肢、躯干、上肢、颈部和头部。因其上下 位置的倒置,犹如一个倒立的人形缩形图,位于头皮部,故 定名为“倒象”和“倒脏”。
1、思维:两额骨隆突之间,即由眉间棘直上3cm处 主治:智力减退、痴呆、癔症、大脑发育不全、精 神分裂、神经源性头痛、高血压、神志不清、神经 衰弱、记忆了减退、失眠、胃溃疡等。 2、说话:在眉中与耳尖连线中点 主治:运动性失语、发音困难、口吃、舌肌麻痹、 假性延髓性麻痹、唇肌麻痹、大脑发运迟缓等 3、信号:在由耳尖至枕骨外粗隆上3cm处划一条线, 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界点 主治:感觉性失语症、癫痫、失眠、神经性头痛、 癔症、精神病、理解能力减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下肢部:从人字缝尖,沿人字缝向下至星 点,大约长为9cm,将一侧下肢部定出髋膝踝3 点:由人字缝尖向下至髋点,长为1.5cm。髋 点到膝点长为3cm,膝点到踝点长3为cm,踝至 足趾尖长1.5为cm
3、伏象穴区的作用与主治
伏象为“总运动中枢”,或“总经 络中枢”。是人体神经功能的集中反映,支配 着全身的运动神经功能。针刺头部伏象穴区的 各个穴位,可以用来治疗全身相应部位的疾病。 特别是对于神经系统、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的 疗效,尤为显著。
用 临床特点:疗效稳定,安全性好,病人耐受性
高
一、伏象穴区
伏象穴区位于人体头顶的骨缝, 以冠矢点前为头部,冠状缝为上肢,矢状缝为 躯干,人字缝为下肢,酷似一个趴着的人形。 因为伏象位于人体最高点,属于阳中之阳,是 人体经络系统功能联系“阳中枢”。《内经》 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故名伏象。
1、伏象穴区的解剖
伏象 头部侧面图
2、伏象穴区的定位
(1)头颈部:头部上下长为2cm,左右宽为2cm。颈部上下长为 2cm,左右宽为1cm。因为头部下面和颈部上面,约有1cm的相 互重叠。所以,头颈部在冠矢点前,约总占3cm。
(2)上肢部:要定准上肢部的位置,首先将一侧上肢分为肩、 肘、腕3点。再从冠矢点开始沿冠状缝向下至颞顶缝,其长为 11cm。冠矢点至伏象上肢的肩点,长为2cm;肩点至肘点长为 3.5cm,肘点至腕点长为3.5cm,腕点至手指尖,长为2cm(以 上为一侧定位,另一侧与此相同,故省略,以下各部定位, 凡涉及双侧穴区或穴位,均同此)
伏脏 头部前面图
1、伏脏穴区的定位
穴区之定位:从额正中线,沿发 际向两额角,各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也叫三焦、 中焦、下焦。其总长约为6.5cm(上焦3cm,中 焦1.5cm,下焦2cm)。三焦区域的划分,只是 大概界限,因为脏腑在躯体内互相连贯,所以 不能截然分开。
(1)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内脏,还包括 上肢及胸以上的皮肤感觉和大脑的思维。上焦 前2cm,发际下0.5cm,发际上1cm为头部。颈 部重叠于其内。从额正中线旁开2cm,前额发 际上2cm作为一个点,再从额正中线旁开1cm, 前额发际上3.5cm,作为一个点,两点连线即 伏脏上肢。分为上臂、下臂和手部,约各占 0.5cm。上焦后1cm,发际下0.5cm,发际上2cm 为胸部。
(2)中焦:是脐以上,横膈以下腹部内脏,还 包括躯干皮肤感觉。中焦占伏脏1.5cm,发际 下0.5cm,发际上1cm为腰部。
(3)下焦:是指脐以下的腹部内脏,还包括泌 尿、生殖系统及脐以下的腹部和下肢皮肤感觉。 在下焦前1.5cm,发际下0.5cm,发际上1.5cm 为小腹、臀、髋部。下焦后0.5cm,发际下1cm, 发际上2cm为膝至踝部。发际1cm再向下0.5cm 为足部。
(3)躯干部:一由冠矢点到人字缝尖为伏象的 躯部。这一部分是从颈下的上背部开始,到下 臀部总约14cm。把躯干部分为3段:即背部、 腰部、臀部。背部由冠矢点起分上中下三部分, 各部长为2cm,总长为6cm。腰部分为上下两部, 各部分长为2cm,总长为4cm。臀部分为上下两 部,各部分长为2cm,总长为4cm。各部分左右 宽度分别是:肩部4cm,背部3cm,腰部2cm, 臀部3cm。
2பைடு நூலகம்伏脏穴区主治
伏脏穴区之穴位,主要用来治疗 内脏和皮肤感觉异常疾病。对全身皮肤的痛、 触、冷、热、麻、痒、紧束之类异常疾病。
一、命名
倒象和倒脏穴区,实际上就是大脑皮层的运动中 枢和感觉中枢,在头皮上的投影。倒象穴区即运动中枢,共 有两区,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中央前回部位,以管理躯体、四 肢运动功能为主。倒脏穴区,即感觉中枢,亦有两区,分别 位于左右两侧中央后回部位,以管理躯干、四肢皮肤感觉功 能和内脏功能为主。穴区内,不很规则的排列。从头部向下, 依次分为倒象或倒脏的下肢、躯干、上肢、颈部和头部。因 其上下位置的倒置,犹如一个倒立的人形缩形图,位于头皮 部,故定名为“倒象”和“倒脏”。
头皮针是通过针刺头发覆盖区内的特定穴位,以资料全 身各部分疾病的一种微针针刺系统治疗方案,是中西医学理 论在针灸学领域中融会贯通而产生的一朵奇葩。
中国古人利用头皮部穴位治病的历史,最早的文字记录 当见于《•扁鹊传》,《》中也有大量头部经脉的记载。但直 到上世纪50年代,头部穴位才成为一个完整的新的针灸体系。 未几又有数种不同又相类似的头针取穴法相继提出。计50年 代末的陕西方云鹏的陕西头针(方氏头针),60年代初上海 汤颂延的上海头针(汤氏头针),70年代初山西焦顺发的山 西头针(焦氏头针),等。
二、伏脏穴区
伏脏穴区即是头皮针的发际取穴体系, 在头部前额上不要,为从额正中线,沿发际分别至 左右两侧额角。在此穴区内,有规律地分布着许多 与全身各部位相对应的特异刺激点。如果将这些刺 激点,一个个连接起来,则左右两侧各分别构成与 人体左右相对应的半侧人体内脏、皮肤缩形图。人 体缩形图的头部,向额正中线,足向额角,横伏于 发际之部位。因其负担和调控“总中枢”中全身总 感觉功能的重要任务,附属为“总感觉中枢”。这 个穴区以调节皮肤系统、内脏系统的功能为主,故 称为“伏脏”穴区。
人的颅骨由8块组成,骨与骨之间形成骨缝系统,在头 顶部有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顶颞缝。缝与缝之间形成 交接点,分别是冠矢点、人字缝尖、翼点和星点。矢状缝是 人形穴位的躯干部,冠状缝是该人形穴区的左右上肢,人字 缝是左右下肢,冠矢点即为前囟处,冠矢点部位,相当于伏 象的颈椎部与胸椎部之交界处;冠矢点之前,则相当于伏象 的头、颈部。在顶骨的前下角,冠状缝和颞顶缝相交之处, 叫做翼点,相当于人形穴区的手指尖。人字缝与矢状缝相交 之处,称为人字缝尖,即是后囟处,相当于人形的尾椎尖部。 顶骨的后下角,人字缝与顶颞缝相交之处,称为星点,相当 于人形穴区的足趾尖。
此后,方云鹏考虑到本疗法的穴 位都位于头顶头发覆盖的头皮部,故将自己所 发明的头皮针体系命名为“头皮针”。1993年 中国针灸学采用了“头皮针”这个命名方式, 制定了《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并向国 际推广。从此“头皮针”这个命名方式得到国 际公认。
方云鹏老先生
治疗体系形成最早 穴位穴区最为完备,具有四个取穴体系 强调生物全息律与本疗法的天然联系 强调中医理论知识在治疗方案中的重要性 强调中西医两种医学知识在治疗中的协同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