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之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外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理念

外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理念外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理念1.苏格拉底(Sokrates, 公元前469-前399)是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在西方教育史上,苏格拉底第一个提倡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后世启发式教学法的先导。
根据他的这种观点,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 认识自己" 而获得知识,最终成为具有完美道德的人。
他主有美德," 美德即知识" 。
在教育史上,苏格拉底独特的贡献在于他传授知识和道德的方法,他不直接地向学生传授他认为是真理的科学知识,也不直接地向学生讲述现成的科学原理和结论,而是用" 问答法" 进行教育,启发听众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他经常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作出回答。
如果答案错了,也不立即给予纠正,或指出错误之所在,而是根据不正确的答案提出补充的问题,使对方的答案显出荒谬,或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为了向听众和交谈者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就运用相互答问、交相争辩的方法,诱导交谈者从自己的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正确的答案。
这就是" 苏格拉底法" 。
苏格拉底曾说:" 我不是授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 所以,人们也称" 苏格拉底法" 为" 产婆术" 。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谈话,往往从对方所熟知的具体事物或现象开始,进而喜庆得结论。
因此亚里士多德称他为归纳法之父。
现代教育学上所称述的启发式谈话法要求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一连串总是让学生思考作答,逐渐导向预定的结论,这样来促进学生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
2.德谟克里特(Demokritos,约公元前460-前370)是古代希腊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古代进步教育家。
他说:" 天性与教育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后者可以改化人……创造第二天性。
" 这就是说,教育" 可以改变一个人" 的本性。
外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外国教育史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朱天龙苏格拉底,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
青年时期,苏格拉底接受过初等教育,精通数学和天文学。
成年期对政治感兴趣。
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的奴隶主专制,反对奴隶主民主共和制。
苏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传统、保守的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一、“自知其无知”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
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
第二、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德即知识”“德即知识”(virtue is knowledge)的思想,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
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
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意义。
在他看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
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苏格拉底这种“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但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忽视了道德习惯的培养,道德行为是知识和实践培养的结果。
三、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1、苏格拉底是“回忆说”的创始人,认为一切知识都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这种知识不是从外灌进去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出来。
外国教育史复习整理

外国教育史复习整理一、名词解释1..古儒学校:它是由印度的一种被称为“古儒”阶层的人士们设置起来的学校。
古儒是指那些对婆罗门教的教义(吠陀经)有较深研究而愿专门致力于青年教育工作的人。
2.柏拉图: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
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具体到教育上,他认为学习就是回忆。
他在社会观上很推崇斯巴达的教育制度。
他的专注《理想国》中,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
3.骑士七技:包括骑马、击剑、打猎、游泳、唱歌、吟诗、弈棋4.班级授课制:它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是由于要求普及教育,扩大教育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批判、否定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封建隔绝状态下长期实行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结果。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期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定下来,以后,又经过赫尔巴特等教育家进行补充,使它进一步完善。
5.《巴尔福教育法》:(1)废除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和督促就学委员会,由郡议会和郡级市设地方教育局管理学校教育。
(2)地方教育局有兴办和资助中等学校、中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并提供地方税款的职权。
(3)地方教育局有否决学校管理委员会选任的不合格校长和教师的权利。
(4)地方教育局需调查本地区的教育需要,制定扩大和协调不同类型教育的计划,并考虑本地区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关系。
6.绅士教育:洛克讲的绅士教育,主要指对刚刚夺得政权的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子弟的教育。
7.《费里法案》:1881年至1882年期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颁布了两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被称为《费里法案》。
第一个法案中规定了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和世俗化原则,后一个法案是使三个原则具体化。
这些法案规定:6-13岁为义务教育的年龄;免除幼儿园、小学及师范学校的学费;废除《法卢法案》(1850年通过)中关于教会对学校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等。
外国教育史 整理 (1)

1、古埃及的学校: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
2、婆罗门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
3、婆罗门教育:家庭教育,古儒学校,森林学校。
4、佛教教育,前6世纪以后。
5、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大致有以下特点:(1)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
(2)各国(或不同地区)的教育及不同时期的教育各有特征。
总的来说,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学校主要招收奴隶主子弟,并按教育对象的等级、门第而被安排进入不同的学校。
(3)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4)与教育内容繁复相应,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级的需要,既具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适应力。
(5)各国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但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
(6)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与后来古代希腊、罗马学校教师社会地位卑下形成鲜明对比。
(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失于早衰或有过断层期,在此意义上,或许可称源远而流不长。
6、雅典与斯巴达教育:共同点:(1)都重视体育教育训练(2)教育制度都比较完善(3)教育都是为奴隶主服务不同点:(1)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雅典是私立,斯巴达是国家。
(2)培养目标不同,一个培养武士,一个身心和谐发展。
(3)教育机构不同,内容,方法不同。
一个军营式,一个是在家里一个是体育竞技,一个是全面发展斯巴达少问多做事,雅典采用启发式的服从师训。
7、智者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创始人:普罗泰哥拉影响: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丰富了教育内容,提供了一种新型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
浅谈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

浅谈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摘要]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
柏拉图的很多哲学思想中都蕴含着一些教育意义。
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教育思想《理想国》是古希腊伟大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的代表作。
在第二、四、五、七卷中,柏拉图对教育做了比较深刻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其理论内涵,可从中总结出很有价值和意义的教育理论。
《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给我很多现代启示。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结合历史经验和自己的大胆设想,设计了一套理想的社会制度,提出了一个理想王国的构架。
这里就教育方面的设计如下: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教育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技术教育。
此外,还规定了教育目的、教育体制等。
因此,柏拉图的确算是为古代西方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可以说,整部《理想国》贯穿着一条主线:教育可以兴邦。
一、柏拉图教育制度的基本思想柏拉图设计的教育制度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和阶级的限制,整体上的粗糙以及内容的不完整是必然的,但是用现今的眼光来看,他的教育思想仍包含许多的真灼见,这些灼见对后世是有极大的启发的。
1.赋予教育的重要地位针对理想政制国家幸福的需要,柏拉图设计了一套理想的教育制度。
他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
首先,他设定了教育的目的。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举国之人,能敬神孝亲爱友;二是培养城邦的最高统治者,即哲学王。
柏拉图认为,这两个目的相比较,后一个更重要一些,它是教育的“第一要务”。
因为哲学王是柏拉图理想国能否实现的条件,如果教育不能培养出兼为政治家的哲学家,建立理想国就是空想。
总之,柏拉图认为理想国能否建立,关键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的根本。
2.重视教育教育人的功能普通教育的对象是一般公民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而高等教育的对象则属于一二等级的子女,把他们培养成统治者和护卫者。
外国教育史(详细整理版)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1.巴比伦的学校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大约在公元前3500 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
考古家断定这一时期,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
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
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
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由于泥板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元3世纪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
后人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
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从考古的材料来看,这一时期的学校主要是培养文士为主的学校。
文士教育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是将志向不同的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校与巴比伦一样,古代埃及很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
(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
(2)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
(3)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机构,主要设在寺庙。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
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在埃及的学校教育中,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
(2)练习书写。
(3)练习词令。
(4)重视数学和计算。
在教学方法上,古埃及的学校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1)以机械教学为主。
(2)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重视体罚。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印度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逐步形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
外国教育史考试题及答案

外国教育史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什么?A. 知识即美德B. 教育即生活C. 教育即模仿D. 教育即灌输答案:A2. 欧洲中世纪的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哪种类型的学校?A. 私立学校B. 公立学校C. 教会学校D. 军事学校答案:C3. 以下哪位教育家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A. 约翰·洛克B. 让-雅克·卢梭C. 赫尔巴特D. 约翰·杜威答案:D4. 19世纪英国教育改革中,哪项法案对公立学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A. 1870年教育法B. 1880年教育法C. 1891年教育法D. 1902年教育法答案:A5. 20世纪初,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是谁?A. 约翰·杜威B. 赫尔巴特C. 让-雅克·卢梭D. 约翰·洛克答案:A6. 法国大革命后,哪项教育法案为法国现代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A. 1806年教育法B. 1816年教育法C. 1833年教育法D. 1882年教育法答案:D7.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中,哪个概念是其核心?A. 兴趣教学B. 教学相长C. 教育性教学D. 启发式教学答案:C8. 20世纪初,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强调了什么?A. 儿童中心B. 教师中心C. 教材中心D. 环境中心答案:A9.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课程理论强调了什么?A. 学科结构B. 学生兴趣C. 教学方法D. 社会需求答案:A10. 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改革中,哪项法案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扩张?A. 1968年教育法B. 1970年教育法C. 1984年教育法D. 1990年教育法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教育家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A. 伊拉斯谟B. 马丁·路德C. 约翰·洛克D. 让-雅克·卢梭答案:A、B2. 19世纪英国教育改革中,哪些因素推动了教育的普及?A. 工业革命B. 社会需求C. 教会影响D. 政府政策答案:A、B、D3. 20世纪初,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哪些教育理念得到了强调?A. 学生中心B. 教师主导C. 经验学习D. 标准化测试答案:A、C4.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提出了哪些教育原则?A. 自然教育B. 社会教育C. 个人发展D. 道德教育答案:A、C5. 20世纪60年代,哪些因素影响了法国高等教育的改革?A. 学生运动B. 经济需求C. 社会变革D. 科技发展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 第三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ppt课件

第三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教育思想
3.普遍的公立教育与教育立法 普遍的公立教育的理由:国家只有一个目的--所有人受一样的教育----教育是公立而非私立 教育立法:教育由法律规定(教育的形式、内 容等的规定)
第三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教育思想
第三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教育思想
二、教育观 (一)教育理论 1.灵魂的三部分构成
(重点)
第三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教育思想
2.论教育的作用(影响人发展的三因素) Aristotle认为,天性、习惯和理性是人成其为 人的三个要素, (重点) 天性、习惯服从 理性,理性的获得主要依靠教育,因此教育 在人的发展中主导作用。“三要素理论”对 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理论雏形。 ( 重点) 也是卢梭划分自然的教育、事物的 教育和人的教育的依据。
第三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教育思想
(二)世界观 Aristotle在哲学观上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 最终偏向唯心主义。 理念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唯物性) 发展观上(唯心) 认识论:物质世界-感觉-经验-理性思维 Aristotle在西方首次提出了“蜡块说”和“白板说” (影响后世的夸美纽斯和洛克)-----与柏拉图的 “回忆说”对立 (重点)
第二节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二、政治观和哲学观 (二)哲学观 灵魂轮回。 双重世界: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 最高的理念是善。 (三)认识论——学习即回忆 (重点) 学习并不是从外界得到什么东西而是回忆灵魂 中已有的知识;
第三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教育思想
第二节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三、《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构建了一个培养哲学王的教育体系 1.在教育管理上,国家管理教育。 2.教育目的上,强调灵魂转向,培养向善的品质。 3.教育对象上,男女接受同样的教育。 4。在 教育阶段上,重视早期教育。 (重点) 5.在教育内容上,将四艺确定为学校的教育内容。 (重点) 6.在 教育方法上,强调游戏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柏拉图
(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是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客观唯物主义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青少年时期曾学习文学、音乐和绘画,并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20岁后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前后8年。
苏格拉底去世后,他离开雅典,四处游历。
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创办学园,收徒讲学,培养了包括亚里士多德等一大批学生。
一、理念论与“回忆说”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他的哲学基石,也是他的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一切个别的可感觉的事物,都不具有真理性,只有理念才具有真理性。
所谓理念就是共相、概念和普遍的真理。
每一个理念统摄着与他同名的众多的个体事物,每一类众多的个别事物都有一个相应的理念。
这个相应的理念就是众多个体普遍的东西,是他们的本质,是他们的源泉。
所谓真理、就是理念。
那么,理性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认识理念的呢?柏拉图的回答是:通过回忆。
柏拉图在《斐多篇》里,提出了他的“回忆说”。
柏拉图把回忆心中固有知识的过程看成是一种教育和启发的过程。
二、灵魂说与“哲学王”
柏拉图认为,灵魂包括理性部分、激情部分和欲望部分。
理性是先天所成,得之于理念世界;欲望和激情是后天所成,是灵魂和肉体结合后的产物。
灵魂的这三种功能表现在教育方面,强调理性知识的重要性,贬低乃至否定感性知识的作用;教育在于发展人的理性、节制人的欲望。
依据他的灵魂说,柏拉图提出了“哲学王”的培养目标。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想一个理想的国家。
在这种国度里,统治者既不是单纯的政治家,也不是不问实际政治的哲学家,而是集政治权力和哲学思考于一身的哲学王。
三、《理想国》与教育制度《理想国》(Republic)是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
书中以苏格拉底和格劳孔等人的对话形式表述其哲学、政治和教育思想,讨论了政治体制、婚姻、优生、宗教、道德、教育、文艺等各种问题。
在本书中,他精心设计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国立学校教育体制。
根据柏拉图的观点,公民的子女为国家所有,由国家负责其养育和教育。
柏拉图很重视学前教育。
为使幼儿受到美好教育,他认为教育应从幼年开始,一切事情都应该慎之于始,幼儿教育更是如此。
在幼儿教育之后,青少年要从7~17岁接受普通教育。
这时期的教育,包括音乐教育和体育。
音乐教育为了陶冶心灵,体育为了锻炼身体。
二者不可偏废。
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青年们要接受两年(从18岁到20岁)军事训练,一般青年到了20岁,学业就算基本结束了。
少数优秀的对智力有兴趣的各方面发展良好的青年要继续学习。
他们从20岁到30岁期间要研究高深的科学理论。
到30岁以后,要进一步挑选为数极少的最优秀的人继续深造,这就进入到了学习哲学的阶段,一直学5年,到35岁为止。
学完5年哲学以后,还必须取得实际工作的经验。
到了50岁时,他的知识、经验都丰富了,他就可以成为最高统治者-哲学王。
柏拉图的教育制度是为了培养军人和执政者,这两种人在全体人民中是少数。
他们是人中的精英,是国家的栋梁,唯有他们才能过共产主义的生活。
共产主义既是优秀人物所组成的制度,又是保证能够创造优秀人物的制度。
在柏拉图的教育体系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执政者即哲学王,哲学家应是热爱知识,不是爱一般的变幻无常的东西,而是爱永恒不变的真理。
他所有的快乐不是肉体的而是精神的,他不贪婪、不偏狭、不怯懦。
柏拉图的教育学说博大精深,它几乎涉及到教育领域中的所有的重要问题。
柏拉图的教育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仅是历史上的,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经常可以使人们感觉到并且想到的。
讲义出处勤思考研,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