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人物形象
描绘登高里杜甫的形象

描绘登高里杜甫的形象杜甫,这位历史上的大诗人,简直就是个传奇人物。
他的形象,真的是让人既敬佩又心疼。
他总是穿着朴素,衣衫褴褛,有点像街头的老乞丐,谁会想到他其实是个文人呢?想象一下,杜甫站在高高的山坡上,风一吹,头发都乱了,眉头紧皱,仿佛在思考国家大事。
对,就是这种沉重感,让他看上去有些沧桑。
可别小看他,心里却有一团火,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不屈的信念,简直像是要把整个天地都看透。
他可不是那种一心只想着吃喝玩乐的人,更多的时候,他在为百姓忧心忡忡。
老百姓的苦,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疼得不得了。
想想他在登高时,眼前的风景那么美,却让他倍感失落。
山高水长,云卷云舒,难道这些美景能让他的心情好一点吗?这可不是简单的旅游心态,他是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看着国家的动荡,心中千头万绪。
他总会想到那些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心里像刀割一样。
那种深情厚谊,真的是常人难以体会的。
他用自己的笔,把这些感受一一记录下来。
看看那些诗句,真是有种让人心痛的力量啊!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他的灵魂在呐喊。
杜甫的诗,简直就是生活的写照。
里面有他的悲哀,也有他的希望。
他用简简单单的词语,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
有时候一首诗,就像一杯烈酒,喝下去,心里五味杂陈。
他能把日常的小事写得那么动人,真的是让人佩服。
他用诗句记录下了自己的思考,真是个不平凡的人。
说他是“诗圣”,一点都不夸张,简直就是当之无愧。
他的才华,让人感到绝望与敬畏。
杜甫的幽默感也不是盖的。
他在诗中偶尔调侃一下身边的人和事,反映出他豁达的一面。
他会自嘲,调侃自己的穷困潦倒,那种自嘲的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他不怕流露自己的软弱,反而用幽默化解悲伤。
这种情绪的转换,真的是让人佩服。
谁说诗人就得忧伤得像个沉重的木头人呢?杜甫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他让我们看到,生活的苦涩也可以用幽默来调剂。
更让人动容的是,杜甫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诗句中,总是能找到那一丝丝希望的光芒。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
杜甫是我国唐朝现实主义诗歌派的代表。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现实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残酷的揭示。
在诗歌创作中,他坚持以社会写实为主,抒发个人情感为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杜甫生活在唐朝时期,这是一个盛世转瞬即逝的时代。
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人民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
杜甫的诗歌创作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
他的诗歌作品中,揭示了当时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的生活。
杜甫的诗歌现实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心人民疾苦:杜甫始终关注人民的疾苦,这是他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
他的诗歌作品中,揭示了统治阶级专横骄奢,人民倍受其苦的现象。
2.揭示社会矛盾:杜甫的诗歌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
3.爱国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作品中,流露出他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
他关心国家大事,对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表示忧虑。
4.人物形象塑造:杜甫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加以艺术的概括,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
活画面。
杜甫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强烈的社会倾向和沉郁顿挫的风格,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歌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被人们称为什么诗人

杜甫被人们称为什么诗人杜甫作为我国唐朝时期鼎鼎大名的杰出诗人,名垂千古,那么杜甫被称为什么诗人?下面是为你搜集杜甫被称为什么诗人,希望对你有帮助!杜甫,字子美,是中国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与李白合称“大李杜”。
杜甫出生北方大士族,家境优越,因此生活比较富足,自幼很顽皮,但也非常好学,七岁的时候就能作诗。
公元731年,杜甫十九岁,出游郇瑕,次年又漫游吴越。
数年后回到故乡参加“乡贡”,后又到了洛阳,参加了进士考试,但最终都没有考上。
杜甫在洛阳的时候与李白相遇,二人相见恨晚,一起度过了一段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的日子,分别后回到了长安。
杜甫一生心系祖国,忧国忧民,但随着唐玄宗统治越来越腐败,而他的仕途也一直不顺,使得生活逐渐陷入贫困之中,他的小儿子是被饿死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更是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与李白一样,杜甫的一生坎坷曲折,幼时虽生活富庶,但中晚年穷困潦倒,他心怀天下,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仕途不顺。
正是因为这些经历,所以才令杜甫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名篇。
与李白的浪漫主义不同,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沉郁顿挫,诗词风格多样,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巨变,反应了社会矛盾与百姓疾苦,对中国的诗歌有着非常深远的发展。
公元778年,杜甫思乡心切,想要乘舟回乡,但一路颠簸异常,最终在由潭州往岳阳的小舟上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杜甫的一生杜甫为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歌在中国古典诗坛上影响甚大,遂被世人称为“诗圣”,其主要思想为儒家的仁政为主,有着投奔祖国奉献自我的伟大抱负,但屡被现实打败。
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为人狂傲不羁,其在世时名气并不是很大,在其身后,名声远播,不仅对中国文学有深刻影响对日本也同样有深远影响。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出生于具有传统文学理论的家庭,杜甫从小便开始学习诗文,十五岁时所作之诗便能得到当地名士的重视。
杜甫在十九岁时便开始数次漫游,先是出游郇瑕,次年便出游吴越,历经数年。
浅谈杜甫诗中的女性形象

浅谈杜甫诗中的女性形象杜甫在文学史地位的转机始于中晚唐。
据学者分析,安史之乱是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转捩点,也是唐型文化向宋型文化过渡的转捩点。
唐型文化大胆接受外来文化,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而宋型文化各派思想主流如佛、道、儒诸家已趋融合,渐成一统之势,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的产生,其文化精神及动态亦转趋单纯与收敛。
宋代理学可追溯到由中唐的儒学复兴。
安史之乱后,盛世气象一蹶不振,面对家国存亡,以重振道统、力倡儒家诗教观的韩愈、元稹、白居易敏锐地察觉到杜甫有别于其他盛唐才子的思想特质,从而有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首次并称。
一部杜甫诗集,有如唐朝社会的百科全书,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学术、市井民俗、自然山水,无所不包,内容丰富多彩。
然而,它又有百科全书所没有的许多东西,比如真挚感人的情感,鲜活生动的人物。
杜甫诗中的女性形象,基本上都能令人过目不忘,其中有一部分显然已经跻身中国文学史人物画廊不朽形象的行列。
杜甫诗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美的女性、贤的女性、苦的女性。
美的女性,可以再分为三类:妆扮美、容貌美,技能美。
女性的妆扮美,杜甫诗中描写到的,主要有衣着、化妆、配饰。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稳称身”(《丽人行》),盛唐皇帝最宠爱的妃子杨玉环的亲姐姐,权倾朝野的宰相杨国忠的堂妹妹,身上衣饰缤纷,有如戏曲舞台上的戏装。
华丽则华丽矣,但不免过于珠光宝气。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唐朝的妓女,白天陪公子哥游玩划船,有人穿红色裙子,有人画翠绿眉毛,色彩鲜艳夺目的背后,是她们性格的奔放热烈。
一般而言,描写美女,都是装扮、容貌一起写的,但是,杜甫诗中也有只写装扮不写容貌的。
例如《即事》:“百宝装腰带,真珠络臂鞲。
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
”虽然只见饰品,不见身段、眉眼、神情,但是,我们分明能够感觉到是有一位活生生的美女存在的。
杜甫的简介资料1

杜甫的简介资料1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史上的伟人”,是唐代“诗人大军”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自成一格,语言雄浑有力,大气磅礴,风格豪放,被后世推崇为“杜诗工治天下之病”。
生平杜甫在公元712年出生于陕西省成纪(今属西安市周至县)的一个官宦之家,其父杜审言是一名著名的学者和官员。
杜甫少年时期好学勤奋,读过许多书籍,特别是喜欢诗歌和历史,受到了大量的启发和影响。
公元732年,杜甫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未能成功,随后离家远行进京京城,游历山水间,领悟自然之美,感受社会之苦,结交诸多文人和士人,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在这一时期,他写下了一些著名的诗歌,如《登高》和《登岳阳楼》等。
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杜甫曾担任郎官的职位,并在此期间加入了宰相裴度的门下。
由于裴度在官场上的强势和杜甫在玄宗面前的举荐,杜甫得到了一些官职,但由于他性格坚正不阿,经常对不公正的政策和现象进行强烈的抨击,这导致了他多次被贬谪。
尽管遭受种种磨难,杜甫始终不忘初心,始终保持着对人民和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
这种精神和态度不仅表现在他的诗歌中,同时也是他人品的体现。
杜甫的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风格主要表现为豪放、奔放和高远。
他的诗歌常常以雄浑的声势和激昂的情感来表现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通常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展示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情怀。
他在写作时常常选择具有时代特点和群众生活的题材,如《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梦李白》等,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真实的人物形象,并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呈现出千姿百态和强烈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广阔的社会舞台。
他的诗歌语言严谨、正直、有力,同时也充满了文学艺术的魅力。
杜甫的主要作品杜甫创作了许多诗歌作品,包括历史、乐府、怀古、咏史等多种题材,构成了他诗歌创作的丰富多彩的风景线。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三吏》、《登高》、《永王之乱》、《新年作》、《将赴吴兴登乐游原》、《赤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
杜甫草堂游记及人物分析

人物分析:杜甫
人物分析: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的诗人, 被誉为"诗圣"。他出生于河南巩 县的士族家庭,自幼聪明好学, 精通经史文化,曾经在长安任职 过官员。然而,他深受安史之乱 的影响,先后失去了两个儿子和 一位好友,家庭遭遇严重困境。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社 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诗篇,表现 出了他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 主义精神
走进茅屋,里面陈列着许多关于 杜甫生平和诗作的展品。通过这 些展品,我对杜甫有了更深入的 了解。他的诗歌才华和人格魅力, 让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杜甫草堂游记
01
02
03
在草堂的周围,还有许多其 他的景点。比如那座巨大的 杜诗碑林,上面刻着杜甫的 经典诗句,让人感到一种浓 厚的文化气息。还有那座幽 静的梅园,让人感受到一种 与世隔绝的宁静
独特的艺术风格:杜甫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简练、质朴、
2 生动,富有表现力。他的诗歌不仅有严谨的格律和结构,
也有自由奔放的表达,充满了艺术魅力
多样化的题材:杜甫的诗歌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政治、
3 历史、人生、自然等多个方面。他的作品既有时事评论,
也有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
4
丰富的想象力:杜甫的诗歌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他善于 运用各种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人物分析:杜甫的人 格魅力
人物分析:杜甫的人格魅力
杜甫的人格魅力也是他能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人格魅力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坦诚和真实:杜甫的诗歌作品从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敢于直面社会现实和个 人困境,用诗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这种坦诚和真实让人感到可贵和敬佩
杜甫人生经历简介,揭秘爱国诗人杜甫一生到底有多坎坷

杜甫人生经历简介,揭秘爱国诗人杜甫一生到底有多坎坷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深远,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出生于北方贵族家庭,家是襄阳杜甫,京兆杜甫的一支。
自祖父杜之后,他家从襄阳迁到珙县。
杜甫小时候家境殷实,生活宽裕,年少好学,七岁就能成为诗人。
不过杜甫小时候也很调皮。
在院子里枣树成熟的季节,他一天能爬几次树。
杜甫十几二十岁的时候,到处游历。
24岁那年,他考试不及格。
744年,杜甫遇到李白,两人一拍即合,谈诗谈文。
深秋,他们道别,杜甫结束访问返回长安。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
由于对家世的深刻认识,他早期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现了自己的理想生活和抱负,另一方面又流露出关心民生、批驳政治丑恶的思想,逐渐走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政治的日益腐败,他的生活逐渐陷入困境。
此时的杜甫仕途并不顺利,遭遇了一场科研闹剧。
所有的读书人都不成功,无奈之下,他求助于权贵之门,依然失败。
他被困长安十年,郁郁寡欢。
后来面对战争,杜甫总是忧国忧民。
从此,杜甫被放逐于官场,受尽了世态炎凉。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759年,杜甫开始流徙国外,社会动荡不安。
杜甫为混乱的政治感到悲哀,生活艰难。
这个时候他的作品产量也很大。
之后杜甫在船上漂泊,想家却因为生活的艰苦而无法北上。
最后在五年冬天死在一只小船上,享年59岁。
杜甫是什么职务杜甫在他四十五岁之前一直没有正式的担任什么官职,虽然他的目标从一开始便是担任官职从此为君王解忧惑,为百姓谋福利的伟大抱负,但是观其一生,杜甫却没有实现这一抱负,甚是可惜,一代人才却这样流落街头。
杜甫二十三岁参加科举,却因为新人而野心勃勃,威胁到了当时的考官,使他因怕得势而落选,但这并不妨碍杜甫有理想。
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杜甫听闻长安招贤纳士,便进京赴考,但依旧被当时的考官破坏入选机会,当时一同考试的人均未入选。
中国历史人物介绍:杜甫

中国历史人物——杜甫一说到记者啊,大家都会想到他们拿着话筒,天南地北地追寻新闻的样子。
在大家眼中,记者一直是替人民说话,给人民带来最新消息的使者形象。
其实啊,在遥远的古代,也有记者的存在,不过他们和今天的记者不同,那时的“人民记者”更多的是用手中的笔写下人民的苦难,记录下统治者的暴政。
杜甫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人民记者”。
杜甫出生的时候,家里还比较富裕,他从小就特别喜欢学习,他七岁的时候就会自己写诗了。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看来说的就是他了,果然成功要趁早啊。
想想大多数人的七岁,说不定还在玩泥巴呢。
杜甫童年时期时,学习一直很刻苦,他从小心中就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但可惜的是,他生在了一个不太平的时代,动荡的社会没能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
在他十九岁时,他就离开了父母,去参加大大小小的科举考试,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总是发挥得不太好,也一直没有得到理想的职位。
后来有一次,唐玄宗诏告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这次考试。
杜甫本想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在朝中求个一官半职,却不料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就是李林甫对唐玄宗说,民间已经没有被遗漏的人才,全部人才都已经被朝廷所任用。
这导致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选,杜甫的报国之路也再次被阻断。
后来,他在长安待了十年,一直在等待着机会,继续参加科举考试,可腐败的朝廷根本不给他机会。
无论是通过科举考试,还是拜托当时的名门望族帮忙,他都没能得偿所愿。
这些年来,他仕途总是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
在杜甫44岁时,他才得到一个河西尉的官职,但满腹才华的杜甫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小职位,朝廷便让他做府兵曹参军,负责帮忙管理门禁钥匙,清查兵甲武器。
这个职务虽然稍微好点,但却和杜甫所学的知识没有一点关系。
可一想到自己四十有余,生计堪忧,杜甫只能咬牙接受这个职位。
结果在这一年冬天,他的小儿子就因缺衣少食而死。
再到后来,在杜甫中年的时候,他的知识和社会阅历都有了提高的时候,本来应该是正常的套路——“皇天不负有心人”,获得理想的职位,从此走向人生巅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赞美了泰山高大的气势, 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 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 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
赞美者
• 春夜喜雨
• 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野径云俱黑, • 江船火独明。 • 晓看红湿处, • 花重锦官城。
• 旅夜书怀
• 细草微风岸, • 危樯独夜舟。 • 星垂平野阔, • 月涌大江流。 • 名岂文章著, • 官应老病休。 • 飘飘何所似, • 天地一沙鸥。
杜甫 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 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他生命 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 湃难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 无依的感伤。
漂泊者
登岳阳楼 • 昔闻洞庭水, • 今上岳阳楼。 • 吴楚东南坼, • 乾坤日夜浮。 • 亲朋无一字, • 老病有孤舟。 • 戎马关山北, • 凭轩涕泗流。
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 丧乱的诗人。这首诗写出杜甫得知 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 心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 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热 烈感情。
• 咏怀古迹·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 • 崩年亦在永安宫。 • 翠华想象空山里, • 玉殿虚无野寺中。 • 古庙杉松巢水鹤, • 岁时伏腊走村翁。 • 武侯祠屋常邻近, • 一体君臣祭祀同。
作者以极大的喜悦之情, 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 春雨。
这首诗是推崇诸葛亮与刘备的 君臣关系。作者借村翁野老对他们 的祭祀,烘托其遗迹之流泽。但是 对于玉殿的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 鹤,诗人发抒了无限感慨。
• 月夜 • 今夜鄜州月, • 闺中只独看。 • 遥怜小儿女, • 未解忆长安。 • 香雾云鬟湿, • 清辉玉臂寒。 • 何时倚虚幌, • 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 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家小的深切挂 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 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
• 江南逢李龟年
• 岐王宅里寻常见, • 崔九堂前几度闻。 • 正是江南好风景, • 落花时节又逢君。
• 谢谢欣赏
作者表现出一种沉痛的感情。 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 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 报效国家之感; 以野望的方式表 达对家国的深沉忧虑。
杜甫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 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 到国家的战乱,并力图在内心超 越这些人生的感慨。诗中虽有悲 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 之意。
感叹者
诗人登上岳阳楼发出由衷的礼 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 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 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 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漂泊者
• 春望
• 国破山河在,
• 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
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 凄凉。杜甫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 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 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 国之情。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
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
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
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
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本文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同时又对自己生活条件 的恶劣做出无奈(侧) • 丞相祠堂何处寻, • 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 • 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 • 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
感叹者
• 野望
• 西山白雪三城戍, • 南浦清江万里桥。 • 海内风尘诸弟隔, • 天涯涕泪一身遥。 • 惟将迟暮供多病, • 未有涓埃答圣朝。 • 跨马出郊时极目, • 不堪人事日萧条。
• 阁夜
• 岁暮阴阳催短景, • 天涯霜雪霁寒宵。 • 五更鼓角声悲壮, • 三峡星河影动摇。 • 野哭千家闻战伐, • 夷歌数处起渔樵。 • 卧龙跃马终黄土, • 人事音书漫寂寥。
诗圣杜甫
——杜甫在诗中人物形象分析
杜甫人生四大时期
• 读书和漫游时期(1) • 困居长安时期 • 陷贼和为官时期(2) • 西南漂泊时期(10)
杜甫人物形象
• 漂泊者 漂泊不定 • 孤独者 悲天悯人 • 落魄者 壮志未酬 • 思念者 以人为本 • 赞美者 豪气冲天 • 感叹者 忧国忧民
漂泊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 望岳
• 岱宗夫如何? • 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 • 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 • 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 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 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作者 所作此诗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 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表达了出时世凋零丧乱 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寄寓诗 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 有 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 感慨。
总结
• 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 诗中有儒家思想,悲天悯人,忧国忧民,
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 彩。同时通过他写诗的风格也可以看出他 是一个以民为本、时刻为国家着想,但是 自己壮志未酬的人!这样的一个诗人值得 我们去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