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人物分析和诗词特点
杜甫《绝句》古诗讲解和赏析小学生必学古诗词

杜甫《绝句》古诗讲解和赏析小学生必学古诗词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广泛流传,深受后人喜爱。
其中,《绝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背景、诗歌主题、艺术特点以及诗句赏析等方面,对《绝句》进行讲解和赏析。
杜甫的生平背景杜甫生于唐代贞元四年(712年),逝世于唐代开元二十五年(757年)。
他是一个充满激情和使命感的作家,经历了盛世的兴衰,目睹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这些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他饱受贫困之苦,多次辗转于各地,时常在逃亡中写下他的诗歌,抒发着内心的哀愁和对社会的忧患。
《绝句》的主题《绝句》是杜甫的一首短诗,字数有限,但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却非常丰富。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动荡和人民痛苦的忧虑之情。
通过对社会和个体命运的思考,杜甫试图唤起人们对苦难和困境的关注,进而引起人们的反思和改变。
艺术特点1. 凝练的语言:《绝句》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字字数相等,使整首诗达到了形式上的对称美。
2. 抒发真情:杜甫以真实的感情表达诗中的主题,借助短小而深刻的语句,传递出对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深深忧虑。
3. 借景抒发:杜甫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来体现他内心的情感。
《绝句》中,他以连绵的山峦和辽阔的河水,表现了社会动荡带来的痛苦和无常。
诗句赏析1. "登高壮观天地间"——这句诗描绘了作者登高远望的场景,展现了他对世界的壮丽景色的震撼。
这句诗字体雄浑有力,通过"登高"二字,体现了作者对远大理想的追求。
2. "心随材亦复然"——这句诗中的"心随材"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和心灵的困扰。
"亦复然"则暗示了无奈和痛苦的现实。
3. "日落馀辉起烟波"——这句诗通过对夕阳余晖和起伏的烟波景象的描绘,表达了社会动荡的苦难和人民的痛苦。
作者通过这种对景物的感受,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杜甫的基本风格

杜甫的基本风格
1. 抒发时代疾苦: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社会批评家,他的诗作常常反映时代的动荡和社会的不公,并表达对人民痛苦的同情和对时事政治的关切。
2. 抒发人生哲理:杜甫的诗作常常关注人生的苦难和无常,透过自身经历和观察,他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思考,并深入探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 抒写山水田园:杜甫的诗作中也有不少描写山川河流、田园农境的作品,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自然的景色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对自然的倾慕和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4. 抒发豪情壮志:杜甫的诗作中也有很多表现他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荣辱的关切,他将自身的追求和政治抱负融于作品之中,以此激励人们追求更高尚的目标。
5. 抒发离愁别绪:杜甫的诗作中也不乏有描写离别和忧伤的作品,他表达了对亲友离别、岁月流转的感伤和思乡之情。
总的来说,杜甫的基本风格是以真实感人的情感抒发为主,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同时兼顾对自然景色和国家命运的描写,使他的作品具有厚重的艺术感和社会意义。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1.沉郁:杜甫的诗歌内涵深厚,情感饱满而深沉,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和对人生艰难困苦的深切体验。
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和社会矛盾的尖锐,表现出一种厚重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艺术氛围。
2.顿挫:这既指诗歌节奏和音韵上的抑扬顿挫,又寓含着情感表达的起伏转折。
杜甫在表达情感时,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曲折回环、婉转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诗歌的内在情绪张力十足,读起来富有音乐美感和心理层次感。
3.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主义精神,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又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和批判,被誉为“诗史”。
4.多样化的艺术手法:杜甫的诗歌风格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多样,既有雄浑奔放的一面,也有清新细腻之处,既擅长工整精妙的格律诗,又能在古体诗中展现出自由奔放的气势。
5.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文关怀:杜甫诗歌中蕴含着深厚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他以诗寄情,关心民间疾苦,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仁爱、忠诚、正义的人文精神。
6.精湛的艺术技巧:杜甫在语言运用上追求精炼与精准,善于运用典故、象征和寓言等手法,创造出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和动人篇章。
杜甫作品特点

杜甫作品特点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但以沉郁顿挫为主。
杜甫的诗歌语言质朴厚重,内涵深刻,多写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诗歌特点及举例说明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深刻、广泛:杜甫的诗歌关注社会、关注人民疾苦,内容深刻广泛,涉及政
治、经济、战争、民生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也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关注。
2.表现手法多样:杜甫的诗歌表现手法多样,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多种手
法,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力。
3.语言精练、质朴:杜甫的诗歌语言精练、质朴,用词简练,不追求华丽词藻,但却
能够表达出深沉的情感和思想。
举例说明:
1.《春望》: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通过描写春天的景
象,表达了他内心的忧虑和痛苦。
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描绘,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描写了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景象,表达了他对
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对国家民生的关注。
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表现了他对改善人民生活的期望和追求。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而且也为我们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诗圣杜甫的简介及诗词介绍(优秀7篇)

诗圣杜甫的简介及诗词介绍(优秀7篇)散文成就篇一杜牧的绝句数量与律诗相当,亦有很高成就,一向享有盛誉。
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云:“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
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云:“杜紫微诗,惟绝句最多风调,味永趣长,有明月孤映,高霞独举之象,余诗则不能尔。
”“沈德潜认为杜牧绝句“托兴幽微”,可称盛唐绝之“嗣响”,把其特色概括为“远韵远神”。
他的七绝成就最高,意境幽美、议论警拔、韵味隽永。
咏史绝句,立意出奇,史识高绝。
杜牧的写景抒情绝句,意境幽美,韵味隽永,于盛唐七绝之外,别开妙境。
杜牧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用绝句体小诗加以描写,含蓄精炼,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写出一个完整而幽美的景象,宛如一幅图画,如《江南春绝句》。
轶事典故篇二杜牧的律诗,其数量相当可观,在《樊川文集》中约有一百余首,加上《樊川外集》与《别集》,约为一百六七十首。
他的律诗在全部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艺术成就也很高,尤其是七律。
杜牧诗歌俊爽峭健、雄姿英发的风格在律诗中最为突出。
后代诗评家都曾指出,“拗峭”是杜牧律诗的特点。
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云:“杜牧、许浑同时,然各为体。
牧于唐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
”明代杨慎云:“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
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
”杜牧在律诗中之所以“寓少拗峭”或“特寓拗峭”的原因就在于如清人赵翼所说的:“自中唐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
杜牧之恐流于弱,特创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矫其弊。
”拗峭,一方面是指用不依律体格律而加以变化的诗句所造成的陡直峻拔的气势;另一方面是指在律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与古体诗有某种相似的豪宕雄浑的意境。
杜牧在律体中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表现出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以力矫诗坛平弱圆熟之风。
杜牧的七律有较强的现实性,此外,杜牧的律诗时用古调,豪宕缠绵中别有一种古朴潇洒的风韵。
杜甫的简介及作品风格特点

杜甫的简介及作品风格特点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聖”之一,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充满了深刻的思想,达到了美学艺术的高度,深受后世文人所推崇。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作品风格特点三个方面来介绍杜甫的诗歌艺术。
一、杜甫的生平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诗人,祖籍河南巩县。
出生在一个门第贫寒的家庭,早年生活贫困,但勤学苦读,以文词鸣名于咸阳城。
后来,杜甫离开家乡,开始四处游历,途中写下许多感慨和感人的诗词。
在他五十岁左右时辗转于江南一带,生活转换得多姿多彩。
最后,他生活在荒漠之中,却不失其文学激情,以卓越的文学成就、倔强不屈的人格塑造了“文人”形象。
二、杜甫的文学成就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被称为“诗聖”。
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他的诗歌风格以开阔、豪迈、浪漫的气质为主要特征。
他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人性和生存环境的关注,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前瞻性、进步性和唯实性。
范传正说:“杜诗烈士之风,积品励人,所以受人后世之赞誉,为吾国图书无可替也。
”杜甫的诗歌创作主题和风格十分广泛,他的作品能够涵盖诗歌艺术所描述的各种内容,其中以表达社会现实生活的诗歌最能展示其文学成就。
他的诗歌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社会、历史、哲学、民情、景物、人文等方面,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哲学意义。
他所创作的诗歌数量很大,至今已有近1500首,包括《登高》、《夜泊牛渚怀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众多经典之作。
三、杜甫的作品风格特点杜甫的诗歌风格十分豪放、奔放和自然,在诗歌创作中特别注重情感的抒发和形像的描绘。
他的诗歌形象色彩鲜艳、画面感十分强烈,揭示了他宏大、激情、开阔的艺术风范。
这种诗歌特色反映在诗歌的格律、韵律、语言等方面。
1.格律杜甫的诗歌格律十分灵活,常使用七绝、六绝、律诗、乐府和歌行等形式,兼收并蓄,不拘一格。
例如他的《登高》、《将进酒》、《望岳》采用了古乐府的形式,而《兵车行》、《三吏》等则采用了用辞简练、叙述明朗的律诗体。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现存杜诗1400余首,从思想内容来看,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处处相关,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
可以说,举凡朝政大事,民生疾苦,以及个人恩怨,在杜诗中一定有所反映。
通过杜诗可以看出一个王朝的历史轨迹。
丰富的思想内容成就了杜诗鲜明卓越的艺术特色。
杜甫穷尽一生的才学做到了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
主要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有的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
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
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表现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
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相统一。
杜甫诗以体物察情见长,往往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致、事物、人物内心世界,来创造雄浑壮阔的境界,表现重大主题。
善于寄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创造出动人的意境。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
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
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
杜甫的语言不同于李白的单纯自然,而是苍劲的,凝练的。
所谓苍劲,就是苍老遒劲的意思。
他曾经称赞郑谏议的诗说:“波澜独老成。
”又说薛华“歌辞自作风格老”。
可见杜甫认为诗要老成才好。
他自己的语言也正像是一口洪钟发出的深沉的声音。
凝练,是说他能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的概括。
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流岭外,死于途中。次子义阳王李琮入河 南狱,一女嫁崔氏,有“勤孝”之誉。后李 琮和两弟配流桂林,被杀。李琮子行远、行 芳配流巂州(西康西昌),后受刑,行芳年 幼获免,却愿替兄受死,终双双被杀,西南 人称其“死悌”。
“勤孝”之女即杜甫外祖母。
杜甫外祖的母亲是舒王李元名(高祖第 十八子),武后时配流利州(四川广元), 不久被杀。
二、杜甫的经历
(一)漫游生活 玄宗开元19年,20岁,漫游吴、越; 开元23年,24岁,自吴越东归,东都应 试下第; 开元25年,26岁,漫游齐、赵; 开元29年,30岁,洛阳结婚,居3年, 遇李白,订交; 玄宗天宝4年,34岁,再游山东齐州, 再遇李白。
(二)困居长安 天宝5年,35岁,入长安求仕; 天宝10年,40岁,献《三大礼赋》 (《献朝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 南郊赋》); 天宝11年,,41岁,召试文章,送列有 司,参列选序;
杜甫人物分析和 诗词特点
戏赠杜甫
李白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来做诗苦。 诗据《本事诗》,但李白集中无。洪迈 《容斋随笔》谓乃“好事者撰”。 李杜文章知己,心相推服,断无此语。 且诗词庸俗,一望而知为膺作也。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
一、杜甫的家世
杜甫是晋名将杜预(220——284)的第 十三代孙。
代宗大历5年,59岁,在耒阳去世。
三、杜诗接受
杜诗的影响,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在 于他诗的思想感情基础和诗体的博大精深、 无体不备上。
(一)杜诗接受 当代: 杜诗影响较小,大致有以下原因: 身纷低微,即便多方投献,也难得有力 者推誉; 最有影响的律诗,特别是晚期律诗,很 难被人们迅速认识;
后半生漂泊蜀中、江湘,地较偏僻; 战乱时文学传播、接受,不能同和平时 期相比; 虽成名于盛唐,但诗歌的美学特征和盛 唐风尚不十分相符。 在唐人选唐诗总集中,其诗歌遭遇大致 如下:
杜少陵子美诗多纪当时事,皆有据依, 古号诗史。
——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
(一) 两层含义 其一、真实性,对历史的真实纪录与反 映;可补史之缺,但不能以诗为史。 其二、形象性,有比历史著作更为丰富 的生活图景。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
《新唐书》说杜诗“世号诗史”。宋代 普遍以“诗史”标称杜诗特点。
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 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 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 史。
——胡宗愈《成都新刻草堂先生诗碑序》
代宗广德二年,53岁,入严武幕; 代宗永泰元年,54岁,离蓉,经嘉州 (四川乐山)、戎州(四川宜宾)、忠州 (四川忠县)至夔州(四川奉节)西云安 (四川云阳); 代宗大历元年,55岁,在夔州; 代宗大历三年,57岁,正月离夔,冬至 岳州(岳阳);
代宗大历4年,58岁,往来潭州(长 沙),衡州(衡阳)间;
北宋王洙《杜工部集》收诗1405首(古 诗399首,近体1006首);
北宋李纲《校定杜工部集》1440余首。 这时,出现了千家注杜的局面,讲求勾 稽史实,以史证诗,如: 《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宋徐居仁 编次,宋黄鹤补注; 《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宋黄鹤 补注,宋刘辰翁评点,元高楚芳编。
宋代,基本上弄清了杜甫的生平经历、 诗歌编年等问题,对诗中用典、词语出处以 及难字难句作笺释,基本上弄懂了杜诗。
(一)父系:奉儒守官 诗歌家事 杜预(京兆杜陵人)——少子杜耽为晋 凉州(甘肃武威)刺史——孙杜逊东晋初迁 襄阳,为襄阳杜氏始祖——子潜光——玄孙 叔毗为北周硖州(湖北宜昌西北)刺史——
子鱼石为隋获嘉(河南省)县令——子艺依 为巩县令,迁巩县——子审言,膳部员外 郎——子闲,奉天(陕西乾县)县令
(二)母系:血统悲剧 杜甫母亲出于清河崔氏。 李世民第十子纪王李慎任襄州刺史,越 王李贞伐武,李慎受牵连下狱,改姓虺氏,
元、明两代成就较小。
清代: 又掀起了注杜高潮。 明末清初: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 王嗣奭《杜臆》 钱谦益《杜工部集笺注》 金圣叹《杜诗解》
康熙以后,产生了尤其有影响的两个注 本:
浦起龙《读杜心解》 杨伦《杜诗镜诠》
四、杜诗的“诗史”特征
杜甫诗歌,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20年, 即封建社会由盛入衰的转变过程当中的种种 现象,具有“诗史”性质。
元和八年(813),元稹作《唐故检校 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作《与元九 书》。
元和十一年(816),韩愈写《调张 籍》。
晚唐: 学杜现实性诗者极多,但真正能承继杜 甫衣钵的是李商隐,其七律组织严密而跳跃 性大(这是诗史上的一个奇怪现象)。
宋代: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尖锐,士大夫、 文人越来越看重杜诗。 宋仁宗以后,杜甫的影响越来越大,杜 集定本出现,如: 北宋苏舜钦《老杜别集》收诗380首左 右;
天宝14年,44岁,授何西尉,不拜, 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岁末辞;
天宝15年,45岁,安禄山攻破长安, 杜困长安。
(三)艰难为官 肃宗至德二年,46岁,奔风翔授左拾 遗; 乾元元年,47岁,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48岁,客秦州(甘肃天 水)、同谷至成都。
(四)漂泊流浪 肃宗上元元年,49岁,成都建草堂; 代宗宝应元年,51岁,成都乱,客梓 州(四川三台)、射洪、阆州(四川阆 中); 代宗广德元年,52岁,在梓州、汉州 (四川广汉)、阆州;
属时方用武,斯文将坠,故不为东人之 所知。江左词人,所传诵者,皆公之戏题剧 论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 已。
——樊晃《杜工部小集·序》
中唐: 元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继承杜甫反 映现实、揭露时弊的精神,把创作看成是实 现政治目的的工具; 韩愈主要在表现方法上继承杜诗,追求 怪诞奇险和议论化、散文化倾向。
芮挺章《国秀集》(744年),选录初 盛唐间(天宝3年前)自李峤至祖咏85家 280首诗,无杜诗;
殷璠《河岳英灵集》(753年),选录 开元2年至天宝12年间24家234首诗,无杜 诗;
元结《箧中集》(760年),录7家诗 24首,实无杜诗;
诗人逝世不久,润州刺史樊晃编《杜工 部小集》六卷,收诗29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