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cGIS Engine 的地名地址数据库的实现

基于ArcGIS Engine 的地名地址数据库的实现
基于ArcGIS Engine 的地名地址数据库的实现

地名地址数据生产

地名地址数据生产 摘要:地名地址数据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空 间信息与非空间信息、非空间信息与非空间信息之间联系的纽带。本文根据现实 生产的需求,阐述地名地址采集生产与建库的流程,并着重阐述其中数据采集相 关情况。 关键字:兴趣点;地址;地名;数据采集 1 引言 在现今信息化的社会,建立全面,准确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是非常重要的,而地名地 址数据库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地名地址数据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可以广泛应用到快递、物流、交通、工商、公安等相关领域。为了及时向政府和大众提供准确、全面、权威的地名地址信息,各相关部门开展了对于地名地址数据的采集及建库工作。 本文对地名地址数据采集生产建库的概念和方法进行了详细探讨。 2 建设内容 地名地址数据库从数据的逻辑分类上可区分为两类:地名数据和地址数据,兴趣点(POI)数据属于广义地名数据中的一部分,由于其在民生应用上的特殊性以及其巨大的数据量,在 数据库分层时,可将其独立分层。 2.3兴趣点数据 兴趣点主要为各类店铺,单位等公众感兴趣的信息。由于兴趣点主要用于服务社会群体,故实地通过门牌、广告牌等相关信息能判定工商户、单位等兴趣点内容的进行采集。 3 生产流程 地名地址数据生产建库工作从性质上区分,主要就是外业数据采集,内业数据处理整合 以及数据质检。 3.1外业数据采集 现在地名地址采集在大多数地区早已实现无纸化作业,作业方式大同小异,但尚无固定 模式,这里以浙江省第一测绘院的外业采集为例进行简述。 3.1.1 底图准备 由于地名地址数据必须保证其相对较高的精度,而地名地址的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底 图的精度,所以底图的数据源必须使用最新最全的大比例尺矢量数据或者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在确定使用的数据后,将其转化为手持设备上采集系统能够读取的数据格式,并导入手持设 备中。 3.1.2数据采集 有别于传统的打印图纸作业,使用手持设备进行无纸化作业,能够现场记录采集数据的 空间位置和属性信息,并可拍摄现场照片,根据拍摄照片,自动识别照片中的兴趣点信息、 楼幢、门牌、门址信息,可以有效减少照片关联错误,内业图纸空间位置判断失误等错误, 并大大的提高了采集的效率。 数据采集时,采取百分百全覆盖的采集方式,只要实地有地名或地址信息就进行采集, 确保数据的完整性。所有采集的兴趣点地名等数据原则上应该全部进行拍照,以方便内业的 制作以及后期的数据质检,除非由于实地特殊情况导致照片无法拍摄,如未挂牌的重要信息 点位,字迹模糊的兴趣点等。地址数据则进行部分拍照用于内业核实,也利于提高数据的采 集效率。 数据采集时,在实地会有很多种意外情况,如某些内业无法通过名称来了解点的信息分类;如同一块正规门牌出现在不同的两个地方,无法实地确认哪个为正确门牌;如出现了特 殊的地方生僻字,手持设备无法录入。所以在遇到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时,应该在数据中做 好解释备注工作,便于后期数据处理。 3.1.3数据导出 采集完成后将采集的数据导出成数据库格式,同时将照片导出到文件夹。

海量空间数据存储技术研究.

海量空间数据存储技术研究作者:作者单位:唐立文,宇文静波唐立文(装备指挥技术学院试验指挥系北京 101416,宇文静波(装备指挥技术学院装备指挥系北京 101416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戴海滨.秦勇.于剑.刘峰.周慧娟铁路地理信息系统中海量空间数据组织及分布式解决方案 -中国铁道科学2004,25(5 铁路地理信息系统采用分布式空间数据库系统和技术实现海量空间数据的组织、管理和共享.提出中心、分中心、子中心三层空间数据库分布存储模式,实现空间数据的全局一致和本地存放.铁路基础图库主要包括不同比例尺下的矢量和栅格数据.空间数据库的访问和同步采用复制和持久缓存.复制形成主从数据库结构,从数据库逻辑上是主数据库全部或部分的镜象.持久缓存是在本地形成对远程空间数据的部分缓存,本地所有的请求都通过持久缓存来访问. 2.学位论文骆炎民基于XML的WebGIS及其数据共享的研究 2003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地球空间技术的发展,传统的GIS向着信息共享的WebGIS发展,WebGIS正成为大众化的信息工具,越来越多的 Web站点提供空间数据服务。但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数以万计的Web站点之间无法很好地沟通和协作,很难通过浏览器访问、处理这些分布于Web的海量空间数据;而且由于行业政策和数据安全的原因,这些空间资源

大多是存于特定的GIS系统和桌面应用中,各自独立、相对封闭,从而形成空间信息孤岛,难以满足Internet上空间信息决策所需的共享的需要。此外,从地理空间信息处理系统到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地球,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是它们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对地理空间信息共享理论基础及其解决方案的研究迫在眉睫;表达、传输和显示不同格式空间数据,实现空间信息共享是数字地球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GIS技术正在向更适合于Web的方向发展。本文着重于探索新的网络技术及其在地理信息领域中的应用。 3.学位论文马维峰面向Virtual Globe的异构多源空间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 2008 GIS软件技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随着GIS应用和集成程度的深入、Internet和高性能个人计算设备的普及,GIS软件技术也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为:GIS封闭式的体系结构与IT主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脱节,GIS与其他IT应用功能集成、数据集成困难;基于地图 (二维数据的数据组织和表现方式不适应空间信息应用发展的需求;表现方式单一,三维表现能力不足。现有GIS基础平台软件的设计思想、体系结构和数据组织已经不适应GIS应用发展的要求,尤其不能适应“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区域”建设中对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组织和管理、数据集成、互操作、应用集成、可视化和三维可视化的需求。 Virtual Globe 是目前“数字地球”最主要的软件实现技术,Vtrtual Globe通过三维可视化引擎,在用户桌面显示一个数字地球的可视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鼠标、键盘操作在三维空间尺度对整个地球进行漫游、缩放等操作。随着Google Earth的普及,Virtual Globe已成为空间数据发布、可视化、表达、集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 Virtual Globe技术在空间数据表达、海量空间数据组织、应用集成等方面对GIS软件技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空间数据表达和可视化角度,基于Virtual Globe的空间信息可视化方式是GIS软件二维电子地图表达方式的最好替代者,其空间表达方式可以作为基于地图表达方式的数字化天然替代,对于GIS基础平台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从空间数据组织角度,Virtual Globe技术打破了以图层为基础的空间数据组织方式,为解决全球尺度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存取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应用集成和空间数据互操作角度,基于VirtualGlobe的组件化GIS平台可以提供更好的与其他IT系统与应用的集成方式。论文在现有理论和技术基础上,借鉴和引入

国家地名数据库汇总标准

国家地名数据库汇总操作指南和验收标准 《国家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由民政部区划地名司、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和总参测绘信息技术总站共同研究开发的地名、区划、界线“三合一”管理系统,是全国区划地名工作的重要管理平台。为建立完善、规范、标准的《国家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做好数据库的管理应用和数据汇总上报工作,现制定如下验收标准。 一、对《国家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硬件、软件和操作人员的基本要求 (一)硬件: 1、配备符合管理系统配臵的计算机1台(CPU:P4 3.0G以上;内存:1G以上;硬盘:80G以上;显示分辨率:1024 X 768)。 2、配备多功能打印机1台。 3、配备必要的地名数据采集器、数码照相机等附属设备。 (二)软件: 1、使用Windows2000或Windows XP Professional操作系统。 2、使用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软件和 Office办公软件。 (三)对操作人员要求: 为保证《国家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设、管理和应用,各市、县(区)应该配备1名懂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技术人员,并保持技术人员的相对稳定。同时,操作人员要按保密要求对系统进行管理和应用。 二、地名数据库汇总验收标准。 第一章属性数据汇总验收标准(需针对不同省份制定出数据

表、数据项的不同重要性) 属性库数据包括区划、地名和界线(界桩)三方面内容,总的要求是:每条数据的代码都要严格按照编制标准进行编排,标准名称要准确、完整,不能简写,其他项目也要做到准确无误。具体汇总验收标准如下: 1.1“区划管理”属性库数据录入 1.1-1地级市行政区划属性库 必须采集录入的项目:代码,标准名称,罗马字母拼写,登记人,登记单位,政府驻地,邮政编码,电话区号,总人口数,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村委会数,社区(居委会)数,区域面积;其他项目尽量录入。 1.1-2县级市的行政区划属性库 必须采集录入以下项目:代码,标准名称,罗马字母拼写,登记人,登记单位,政府驻地,邮政编码,电话区号,总人口数,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村委会数,社区(居委会)数,区域面积。其他项目尽量录入。 1.1-3乡镇的行政区划属性库 必须采集录入以下项目:代码,标准名称,罗马字母拼写,登记人,登记单位,邮政编码,电话区号,总人口数,村委会数。其它内容尽量采集录入。 V3.0中,经济指标从行政区划中分离单独建立了表格。 1.2地名管理属性库数据 地名管理属性库数据包括12大类, 75个子类,是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数据采集录入的数量与质量,将决定整个系统功能的完整和使用。

ARCGIS空间分析操作步骤演示教学

ARCGIS空间分析基本操作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基于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基本空间分析的原理和操作。 2. 掌握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间的相互转换、栅格重分类(Raster Reclassify)、栅格计算-查询符合条件的栅格(Raster Calculator)、面积制表(Tabulate Area)、分区统计(Zonal Statistic)、缓冲区分析(Buffer) 、采样数据的空间内插(Interpolate)、栅格单元统计(Cell Statistic)、邻域统计(Neighborhood)等空间分析基本操作和用途。 3. 为选择合适的空间分析工具求解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实验准备 预备知识: 空间数据及其表达 空间数据(也称地理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空间数据是指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经济景观数据,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表格和数字等。它是GIS所表达的现实世界经过模型抽象后的内容,一般通过扫描仪、键盘、光盘或其它通讯系统输入GIS。 在某一尺度下,可以用点、线、面、体来表示各类地理空间要素。 有两种基本方法来表示空间数据:一是栅格表达; 一是矢量表达。两种数据格式间可以进行转换。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的空间数据的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提取空间信息或者从现有的数据派生出新的数据,是将空间数据转变为信息的过程。 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空间分析能力(特别是对空间隐含信息的提取和传输能力)是地理信息系统区别与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方面,也是评价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指标。 空间分析赖以进行的基础是地理空间数据库。 空间分析运用的手段包括各种几何的逻辑运算、数理统计分析,代数运算等数学手段。 空间分析可以基于矢量数据或栅格数据进行,具体是情况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空间分析步骤 根据要进行的空间分析类型的不同,空间分析的步骤会有所不同。通常,所有的空间分析都涉及以下的基本步骤,具体在某个分析中,可以作相应的变化。 空间分析的基本步骤: a)确定问题并建立分析的目标和要满足的条件 b)针对空间问题选择合适的分析工具 c)准备空间操作中要用到的数据。

Oracle数据库的空间数据类型

Oracle数据库中空间数据类型随着GIS、CAD/CAM的广泛应用,对数据库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存储大量空间几何数据,且以事物的空间关系作为查询或处理的主要内容。Oracle数据库从9i开始对空间数据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支持,增加了空间数据类型和相关的操作,以及提供了空间索引功能。 Oracle的空间数据库提供了一组关于如何存储,修改和查询空间数据集的SQL schema与函数。通过MDSYS schema规定了所支持的地理数据类型的存储、语法和语义,提供了R-tree空间数据索引机制,定义了关于空间的相交查询、联合查询和其他分析操作的操作符、函数和过程,并提供了处理点,边和面的拓扑数据模型及表现网络的点线的网络数据模型。 Oracle中各种关于空间数据库功能主要是通过Spatial组件来实现。从9i版本开始,Oracle Spatial空间数据库组件对存储和管理空间数据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支持。其主要通过元数据表、空间数据字段(即SDO_GEOMETRY字段)和空间索引来管理空间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一系列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的函数,让用户进行更深层次的GIS应用开发。Oracle Spatial使用空间字段SDO_GEOMETRY存储空间数据,用元数据表来管理具有SDO_GEOMETRY字段的空间数据表,并采用R树索引和四叉树索引技术来提高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的速度。 1、元数据表说明。 Oracle Spatial的元数据表存储了有空间数据的数据表名称、空间字段名称、空间数据的坐标范围、坐标参考信息以及坐标维数说明等信息。用户必须通过元数据表才能知道ORACLE数据库中是否有Oracle Spatial的空间数据信息。一般可以通过元数据视图(USER_SDO_GEOM_METADATA)访问元数据表。元数据视图的基本定义为: ( TABLE_NAME V ARCHAR2(32), COLUMN_NAME V ARCHAR2(32), DIMINFO MDSYS.SDO_DIM_ARRAY, SRID NUMBER

海量空间数据组织及存储方案

本栏目责任编辑:代影数据库与信息管理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与技术第6卷第29期(2010年10月)海量空间数据组织及存储方案 李慧玲 (长治学院计算机系,山西长治046011) 摘要:目前信息管理系统中需要存储的数据越来越多,而且数据的结构也变的越来越复杂。那么如何来组织和存储数据就变得很重要。该文以土地档案海量数据为例,从数据的存储方式、空间数据引擎以及利用关系数据库三个方面进行说明MAPGIS 是如何组织和管理海量空间数据的。 关键词:GIS 技术;海量空间数据;图档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9-8168-02 Organization and Storage Solutions of Massive Spatial Data LI Hui-ling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Changzhi University,Changzhi 046011,China) Abstract:The curr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need to store more data,and data structure becomes more and more complex.So how to organize and store data becomes very important.This land mass data files,for example,from the data is stored,spatial data and the use of relational database engines are described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MAPGIS is how to organize and manage massive spatial data.Key words:GIS technology;massive spatial data;integration of drawing and files 现阶段,档案管理正在从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逐步向以纸质档案管理和电子档案管理并重发展转变。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档案管理最终将以电子档案管理为主。土地档案的数据越来越多,而且除了海量属性数据之外,还有图形数据等等,那么如何来更好的存储这些海量空间数据才是真正的解决土地档案管理问题。本文利用GIS 技术和采用关系数据库结合的方式从三方面叙述并解决了这个问题,并能实现图档一体化管理。 1数据在GIS 中是如何存储的 目前,数据的存储方式有以下三种:1)GIS 数据是通过文件与关系数据库两者的结合来共同存储和管理的。当前大部分GIS 应用软件都是采用这种方式来对数据进行管理的。2)GIS 应用软件中的所有数据都存储在文件中。所谓的文件存储也就是将所有的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都存储在一个或者多个文件中。3)采用数据库来存储和管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存储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即空间数据也可存放在数据库中。利用数据库来存储海量空间数据,这是GIS 应用软件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数据库来存储空间数据,解决了用文件存储空间数据时,对数据不能进行并发操作的缺点;用C/S (Client/Server)的操作模式,解决了以前空间数据不能进行分布式处理等问题。它从理论上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共享性,实现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一体化存储。利用关系数据库来存储空间数据将GIS 本身的问题转移到数据库的领域中,给开发GIS 应用软件的开发带来了新的解决方向[1]。就目前的形势,大型数据库厂商越来越重视空间数据的存储,通过研究与摸索,大型数据库厂商各自推出了自己的关于空间数据存储的解决方案,如0racle Satial ,B lade,Informix Satial 。GIS 技术的发展在这些厂商对于空间数据存储的支持下,有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无论采用哪种模式建立GIS 系统,通过利用0rac1e 的空间数据存储技术,在开发GIS 产品中,都可以跳过传统GIS 平台开发时所需要的一些必要的步骤,解决了大型空间数据不能多人维护数据的问题。另外数据库本身自带的一些特点,可以解决GIS 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数据库可支持多用户并发操作,克服了文件方式不能多用户同时操作数据的缺点,同时由于数据库的支持克服了以前由于不同GIS 厂商之间数据文件格式不同,导致的空间数据从一个GIS 平台移植到另外一个GIS 平台上数据处理的复杂性,从而保证空间数据能够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共享,提高了GIS 系统的可用性和实用性[2]。这样GIS 平台的发展加上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两者的结合可以很好的解决土地档案海量空间数据的存储问题。 2SDE SDE 中文全称是,空间数据引擎。现在市场上的数据库几乎都是利用关系原理建立的,可是GIS 管理数据强调空间性以及拓扑关系,明显GIS 数据是不能直接存储在这些数据库中的,更不能对其进行查询了。所以要结合两者,并利用各自的优势,就要有一个中间件来联系数据库和GIS 系统。MAPGIS 就是在关系数据库的基础上,增加了联系二者的纽带?—空间数据引擎(SDE),空间数据引擎将客户端接收到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的查询、添加、修改等操作转换成数据库中的关系操作。同时SDE 还优化了对数据库的操作,而且SDE 为系统管理员或客户端提供了GIS 的概念模型,利用SDE ,可以直接以GIS 的概念对数据进行维护和权限管理,使用户脱离了关系数据库中许多繁琐的细节等。空间数据引擎还增加了关系数据库中实现不了一些功能,对数据进行自动检查和维护功能,如拓扑一致性检查等。当然近些年来,关系数据库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其技术也慢慢地成熟起来,实现了利用关系数据库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一体化管理和存储,这种现象已经成为GIS 平台发展的一个趋势。空间数据引擎(Satial Data Engine),收稿日期:2010-08-15 ISSN 1009-3044 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与技术Vol.6,No.29,October 2010,pp.8168-8169E-mail:jslt@https://www.360docs.net/doc/3017187660.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3017187660.html, Tel:+86-551-569096356909648168

地名数据库管理工作总结

编号:_____ 地名数据库管理工作总结 学校: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 ____年___月___日 (此文内容仅供参考,可自行修改) 第1 页共5 页

地名数据库管理工作总结 (一)国家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 20**年2月,对国家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3.0版本进行了升级维护,并充实了新的数据。 (二)提供《省行政区划》组稿有关资料 20**年3月,根据上级要求,录入了我县县、乡两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行政区划代码、面积、人口以及村(居)委会名称和代码,并上报到市局。 (三)界线联检工作 20**年4月份,完成了-线联检实施方案,成立联检工作领导小组;5月份根据联检内容,实地勘察,进行了界线的自检和共检,并积极开展“边界和谐走廊”建设活动,在6月10日前全部完成-年度界线联检工作。 (四)启用“金民工程”行政区划编码管理系统,调整录入县辖区内的行政区划名称和行政区划编码。 (五)20**年5月,按照民政部和省民政厅的部署要求,做好《政区大典·卷》的审核出版与宣传征订工作。 (六)20**年6月20日,完成了县烈士名录中地名的更改。 (七)道路命名工作 20**年6月10日,根据工作需要,调整了县地名委员会组成人员,成立了新的地名委员会。编制了“县城区道路现状图”,出台了“县城区道路命名(更名)征求意见书”,并在电视台、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公开征集道路名。 第 2 页共 5 页

7月18日-8月7月,县民政局地名办公室对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汇总。本次征求意见共收到112人、1278条意见和建议,县地名委员会召开了地名委员会全体成员专门会议,形成了“县城区道路命名(更名)建议”。 10月20日,结合社会各界和市民政局的意见和建议,县地名委员会形成了“县城区新命名道路草案”。 (八)行政区划调整工作 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拟将镇更名为镇。为稳妥的完成该项工作,县民政局和镇政府,进行和各种调查和走访工作,并邀请相关专家在县政府和市民政局召开了两次专家论证。 20**年6月,发放了500余份“镇更名为镇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7月,走访了镇所有的村委会,形成了35个村委会的意见表,所有的村都进行村民代表讨论,并签字按指纹,都一致同意把镇更名为镇。并形成了“关于镇更名为镇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7月11日,镇人民政府和县民政局在县组织召开了“镇”名称论证会,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镇更名为镇,形成了“关于镇更名为镇的论证报告”。 9月12日,在市民政局召开了“镇名称论证会”,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镇更名为镇。 10月8日,将县人民政府关于镇更名为镇的请示上报市政府。 (九)20**年10月,完成了《省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详图集》中相关部分的编制和审核工作,并上报省民政厅。 (十)20**年9月-11月,在地名公共服务系统软件中,录入了全 第 3 页共 5 页

ArcGIS缩编工具在空间数据库缩编中的应用

ArcGIS缩编工具在空间数据库缩编中的应用 熊志伟李静谭卢师 (黄河设计公司测绘信息工程院) [摘要] 地图缩编是由大比例尺地图通过综合、取舍、合并、变换等操作,生产小比例尺地图以满足不同用图需求的技术方法。因基于已有的地图数据,能避免重复生产,缩短建设周期,节省人力物力,为目前得到不同比例尺的地图所广泛采用。纯手工的地图缩编方式速度慢、投入高,而计算机自动地图缩编仍是一个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空间数据库的缩编与传统地图缩编相比,除了要按照地图缩编方法对数据进行综合、取舍外,还要维持空间数据库严格的拓扑关系和属性数据,比单纯的地图缩编更加复杂。本文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省级汇总缩编项目的经验,阐述了利用ArcGis缩编工具,采用人机协同方式进行空间数据库缩编的方法。 [关键词]数据库缩编二调省级汇总 1、省级汇总缩编项目概述 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省级汇总缩编项目,是在已经调查完成的河南省1:1万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缩编汇总,形成1:5万、1:10万、1:25万、1:50万的系列比例尺数据库成果。空间数据库与传统的地图缩编相比,不再只是简单的地图符号的综合取舍,而是有着严格的拓扑关系和属性要求,在遵循传统地图缩编要求的同时,还必须保持数据的拓扑关系正确,属性数据完整。如何简单快捷

的对海量数据库内容进行选取、简化、概括和关系协调,保持原有土地利用的规律和典型特征,是完成土地利用数据库缩编的关键,也是工作的难点所在。 2、ArcGis缩编工具介绍 地理信息主流软件ArcGis所包含的ArcToolbox工具箱,能够在GIS数据库中建立并集成多种数据格式,进行高级GIS分析,处理GIS 数据等,是一套功能强大的地学数据处理工具模块。其中包含的数据缩编工具,能够简单、高效的、自动的对线状、面状空间数据进行缩编操作,并且维持原来的拓扑关系属性数据正确。在现有的各种Gis 软件中,也或多或少的包含一些数据库缩编功能模块,但ArcGis以其算法严密、实用高效著称。 3、二调数据库缩编的主要工作内容 二调省级汇总缩编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以点状、线状、面状形式存储的反映各类用地分布的要素,主要工作内容是按照相关数据标准,缩编规则(包括面积规则、长度规则、宽度规则、重要性规则、综合取舍规则等),对要素进行取舍、合并、综合、变换等操作,从而形成符合成图要求的小比例尺的数据库。由于地图比例尺的变化,需要进行诸如图斑合并、带状河流变换为单线河流、面状村庄变换为点状村庄、线状地物形状综合等,其中工作量最大的是对面状要素的处理,主要有下面几类:○1按照宽度规则,小于某一宽度的带状图斑以线表示。○2地类相同的相邻图斑合并。○3按照面积规则,小于某一面积的图斑舍去,即合并到相邻大图斑。○4将临近的离散居民地、池

基于SQLServer的空间数据存储器的设计与实现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7卷第3期2012年3月 Vol.7No.3Mar.2012 基于SQLServer 的空间数据 存储器的设计与实现 刘宝娥 (集宁师范学院,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量的逐渐膨胀以及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GIS 中的发展,对空间数据以及地理数据 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难以满足空间数据存储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客户端应用程序连接的需要,由此,应通过以面向实体的数据模型为基础,通过SQLServe 的关系型数据库的管理系统,以相应的功能以及数据引擎技术,实现了对海量空间数据的一体化存储,满足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发展需求。[关键词]SQLServe ;空间数据;存储器;设计;实现 [中图分类号] TP311.132.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刘宝娥(1975-),女,在职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 空间数据管理包括空间数据模型和空间数据库两个方面的内容体系。当前,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平台所沿用的空间数据模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空间实体关系以及时空变化的相关描述与表达、数据的组织、空间的分析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难以满足新时期空间信息系统基础软件平台的以及应用系统发展的实际需要,由于现实对象较多,从而导致了空间关系日渐复杂,要描述空间对象之间的关系需要大量的数据,由此,对空间复杂数据的管理应基于空间数据模型,构建空间数据库系统。通过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发展需求为基础,结合MAPGIS 面向实体的空间数据模型以及SQLServer 数据库的应用特点,实现了利用空间数据引擎实现对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存储方式的设计和实现。 一、空间数据存储器系统设计 (一)空间数据模型 对空间数据模型的研究以及设计在当前地理信息系统(GIS )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空间数据模型MAPGIS 中采用了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和思想,通过以地理实体为中心,实现对面向实体的空间数据模型的构建和发展。建立观察范围内部的地理世界的视图模式。该模型以描述实体特性以及实体之间关系为基础,实现对人类理解的地理世界语义环境的模拟。MAPGIS 空间数据模型以地理数据库—数据集—类为数据组织的层次,也就是非空间的实体抽象为了实际的对象,而空间的实体则被抽象地定义为要素,具有同样类型结构的要素构成了要素类,同样类型的对象构成了对象类。若干要素类以及对象类组成了要素集,要素集的汇集则构成了地理的信息数据库。由此,从相应体系的结构上可分为参照系、要素类、对象类、关系类、动态类、注记类、修饰类、要素数据集、子类型、几何网络、域集和规则集。从而实现了对空间数据存储系统的整体设计和系统定义。 (二)空间数据引擎 空间数据引擎(MAPGIS-SDE )实现了空间数据库解决方案,空间数据引擎基于关系数据库系统(RDBMS )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之间的中间件部分,实现了对空间数据模型到关系数据模型RDBMS 之间的关系映射,并通过关系型的数据库存储以及管理和快速检索的以TB 为单位的海量数据库。空间数据引擎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引擎机制。MAPGIS-SDE 在服务器端以及客户端存在分布,客户端以软件的应用为基础,并且未上层的应用客户提供了SDE 接口,实现了对用户标准空间存储、查询以及分析提供了服务体系,承接了客户端需求。服务器端以及客户端之间的数据传输模式采用了异步的缓冲机制,通过服务器端,将所要提取的数据存放入缓冲区,而后整批发向客户端,实现相应的应用模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网络传输的效率。 2.接口技术。空间数据存储以及空间数据服务的核心在于空间数据存储器,为有效保证空间数据存储器的跨平台的特性以及对商业数据库的访问效率的保障,空间数据库的引擎应通过一致性服务接口的提供,针对不同的数据库采用不同接口技术的使用,例如,针对SQLServer 可采用ODBC 和ADO 接口技术。 3.物理部署。空间数据存储系统的引擎,能实现与数据库管理系统服务器部署在同一服务器上,或是分开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可根据实际的需要对空间存储系统进行相应的部署,从而有效减轻数据库服务器荷载,提高相应数据库的运行效率。 (三)存储器系统架构 空间数据存储器由空间数据库引擎、商业数据库两部分组成。具体实用于空间是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引擎实现了对各类空间数据的存储管理。该类数据包括数据字典、表、存储过程等等,并面向用户提供了访问的接口。数据字典提 ----237

国家地名数据库代码编制规则

《国家地名数据库代码编制规则》 一、地名数据库代码编制 (一)为了统一、规范国家地名数据库代码,满足地名数据库编码工作的需要,特制定本规则。 (二)国家地名数据库代码依据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2260)、《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10114一88)的编码规则、《民政统计代码编制规则》和《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GB/T18521-2001)制定。 (三)国家地名数据库代码应做到不重、不漏,留有备用号。 (四)国家地名数据库代码共有20位数字,分为四段。 第一段由6位数字组成,表示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2)。 1.行政区划数字代码(简称数字码)采用三层六位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县(自治县、县级市、旗、自治旗、市辖区、林区、特区)。 2.数字码码位结构从左至右的含义是: 第一层即前两位代码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第二层即中间两位代码表示市、地区、自治州、盟、直辖市所辖市辖区/县汇总码、省(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汇总码,其中 (1)01~20、51~70表示市,01、02还用于表示直辖市所辖市辖区、县汇总码; (2)21~50表示地区、自治州、盟; (3)90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汇总码。 第三层即后两位表示县、自治县、县级市、旗、自治旗、市辖区、林区、特区,其中: (1)01~20表示市辖区、地区(自治州、盟)辖县级市、市辖特区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中的县级市,01通常表示市辖区汇总码; (2)21~80表示县、自治县、旗、自治旗、林区、地区辖特区 (3)81~99表示省(自治区)辖县级市。 3.为保证数字码的唯一性,因行政区划发生变更而撤销的数字码不再赋予其他行政区划。 4.凡是未经批准,不是国家标准的行政区划单列区、县级单位,代码的第三层即后两位必须设置为以91开始按顺序往下编制。 第二段的3位代码执行国家标准《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10114-2003)。其中的第一位数字为类别标识,以“0”表示街道,“1”表示镇,“2和3”表示乡,“4和5”表示政企合一的单位;其中的第二位、第三位数字为该代码段中各行政区划的顺序号。具体划分如下: 1.001—099 表示街道的代码,应在本地区的范围内由小到大顺序编写; 2.100—199 表示镇(民族镇)的代码,应在本地区的范围内由小到大顺序编写; 3.200—399 表示乡(民族乡)的代码,应在本地区的范围内由小到大顺序编写; 4.400—599表示政企合一单位的代码,应在本地区的范围内由小到大顺序编写; 5.600-699表示开发区等非法定单位代码,应在本地区的范围内由小到大顺序编写; 6.999表示省、地、区(县)本级的代码,应在本地区的范围内编写。 第三段由5位数字组成,表示地名属性类别,执行《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GB/T 18521-2001)第四段为6位数字,表示附加码,具体代码段为 000000-999999,用以区分同一类别并且是同一行政区的地名并进行排序,如果前13位编码可以确定此地名的唯一性,则第四段代码用000000表示。 其具体格式为:

ArcGIS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实验报告 题目:ArcGIS关于空间数据管理与空间数据分析操作实验姓名:赵文彪 学号: 2014212425 班级:地信141 学院:理学院 编写日期: 2015–11–8

学习空间数据库的建立与地图坐标校正变换 二、实验原理 ArcMap 默认支持3种Transformation 类型。其中,两种是平面至平面的转换,即仿射(Affine)和Similarity,二者有一定差别。另一种即由曲面至平面的地图投影转换(Projective)。本实验中学习的坐标变换方法,是GIS实践中较常用的仿射变换。 我们在课堂中讲过,坐标校正(rectification)可采用各级多项式来转换地图坐标。例如,设原坐标为(x,y),转换后的坐标为(x',y'),采用2次多项式: x' = a1 x2 + b1 y2 + c1 xy + d1 x + e1 y + f1 y' = a2 x2 + b2 y2 + c2 xy + d2 x + e2 y + f2 通过地面控制点GCPs 的已知坐标(x,y)和(x',y'),求出2次多项式的各项系数,就可以将地图上所有的(x,y)转换为(x',y')。 本实验中的仿射变换是采用一次(线性)多项式 x' = a1 x + b1 y + c1和y' = a2 x + b2 y + c2 作为坐标转换关系的坐标校正方法。仿射变换可以将数据在x, y方向是非等比放大缩小,歪斜,旋转和平移(如图所示)。 在ArcGIS中,一般采用4个Tics,即通常所说的地面控制点,来进行仿射变换。对于一般比较规整的地图,这样进行坐标校正是够用了。 三、实验内容 把数字化时形成的inch 单位的平面坐标,转化为我国统一使用的高斯-克吕格坐标,并将转换好空间坐标的数据导入到Geodatabase库中。为此,首先利用ArcMap,把原始的4个tic点坐标(x,y) (即取inch 的坐标),改为相应的高斯-克吕格坐标值。然后,计算机根据这四个Tics 在两种坐标系中的取值,计算出转换系数,再把所有的(x,y) 转为高斯-克吕格坐标系统。最后,在ArcCatalog 中,新建一个高斯-克吕格坐标的Feature Dataset,把转换好坐标的Feature Class放到Geodatabase的Feature Class 中。

湖南省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

省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 省第三测绘院 省第一测绘院 二○一一年七月

目录 1、目的与意义 (3) 2、建设原则 (4) 2.1数据标准统一 (4) 2.2信息齐全、现势 (4) 2.3充分利用已有成果 (4) 2.4更新维护方便 (4) 2.5强化公共服务,具有前瞻性 (5) 3、已有资料分析及利用 (5) 3.1 1:5万地名数据库 (5) 3.2 GPS导航数据库 (5) 3.3省级基础测绘成果 (5) 3.4城镇地籍数据 (6) 3.5其他资料数据 (6) 4、项目实现目标与要求 (6) 4.1总体目标 (7) 4.2具体目标和任务 (7) 4.2.1数据标准和规的制定 (7) 4.2.2数据资源收集整合、补查 (7) 4.2.3数据处理与入库 (7) 4.2.4数据更新、维护 (8) 5、进度安排 (8) 5.1准备阶段 (8) 5.2数据收集整合阶段 (8) 5.3数据补查阶段 (8) 5.4业数字化处理阶段 (9) 5.4数据转换入库阶段 (9) 5.5数据更新维护阶段 (9) 6、作业依据 (9) 7、技术路线与方法 (10) 7.1技术路线 (10) 7.2技术流程 (11) 7.3工作方法 (11) 7.3.1技术要求分析 (11) 7.3.2现有资料收集、整合提取 (12) 7.3.3外业补查 (12) 7.3.4业数字化输入与处理 (13) 7.3.5地名/地址数据转换入库 (14) 7.3.6数据更新维护 (14) 8、预期成果 (14) 9、经费预算 (14) 9.1预算编制依据 (15)

9.2预算容及计算方法 (15) 9.3后续更新和维护费用 (16) 9.4项目经费预算表 (16)

基于ArcGIS的二调数据库的建立

基于ArcGIS的二调数据库的建立 摘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国家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本文结合外业调查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如何借助于ArcGIS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数据库的建设。 关键词:ArcGIS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建库 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其调查主要分为城镇和农村调查两大部分,而绝大部分调查工作主要集中在农村,加之农村地区地形复杂,地物类型多样,因此数据量庞大,如何快速、准确的进行数据入库的工作显的尤为重要。 ArcGIS Desktop 是一个集成了众多高级GIS 应用的软件套件,它包含了一套带有用户界面组件的Windows 桌面应用。作为一个可伸缩的平台,ArcGIS无论是在桌面,在服务器,在野外还是通过Web,都为个人用户也为群体用户提供了GIS的功能,这就使得ArcGIS能够在本次土地调查中得到良好的应用。 本文针对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农村部分,主要研究在ArcGIS下建立了土地利用数据库,结合内、外业调查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数据入库,对入库数据进行了检查,实现了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立。 1数据预处理 在数据入库时数据预处理就是指在数据入库前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修改,达到数据符合入库要求的过程,主要包括航片的数字化,外业实地调查,数据整理和数据的简单检查等四个方面。 在二次土地调查中运用CAD软件对国家发布的航片进行数字化,数字化时注意分层,图层分为图斑和线状地物层;外业调查根据数字化后的图幅到实地调查,做到多看,多听,多问,调查实际地类与图幅是否一致,以实际情况为准,同时调查测量线状地物宽度,村界等;根据外业调查的成果对数据进行整理,对图幅进行修改,修改地类图斑,现状地物,村界等与实际不相符的地方等;数据的简单检查是基于CAD软件下的检查,主要目的是检查地类图斑和线状地物的是否合理,方便数据的入库。 2建立数据库 数据库的建立是在ArcCatalog基础上建立的。运用ArcCatalog建立数据库主要包括数据转换和建库两个方面,其中建库方面最为重要,建库的主要流程是首先在ArcCatalog下建库及子库,并在子库下建立要素类,然后导入坐标系及数据模板,最后建立拓扑关系及进行拓扑规范性检查。

ArcGIS——空间数据的可视化表达要点(20201005143349)

GIS理论与实践 讲义四空间数据的可视化表达 目的 掌握ArcMap的数据符号化方法 掌握对ArcMap进行数据层标注 掌握ArcMap的地图制作和输出 内容 学会ArcMap中的四种数据符号化方法:单一符号、分类符号、分级符号 和组合符号 学会对ArcMap进行数据层标注的两种方法:交互式标注和自动标注操作 学会ArcMap的地图制作和输出,包括地图模板的操作、版面设置、制图 数据操作、地理坐标格网设置及各种地图整饰的操作 一、ArcMap数据符号化 1. 单一符号标示数据 在上海行政区划图的内容表上,右击要标示的层,点取Properties命 令。 点取Symbology标签。 在打开的对话框中进行一系列的设置。 完成后单击OK。

2. 分类符号标示数据 在上海行政区划图的道路图层上点右键打开图层属性对话框。 点取Symbology标签,在显示列表框中选择Categories中的Unique Value。 在Value Field中选择CLASS,即街道的分级。 单击Add All Values按扭,将所有街道级别添加进来。如图:

若对系统默认的符号样式不满意,还可以双击相应的Symbol符号,进行一系列设置。 完成设置后返回图层属性对话框,结果如图所示: 另外,系统还提供了另外的两种表示方法: 其一是同时按照多个属性值的组合进行分类来确定符号类型(Unique Value、Many Fields)。

其二是按照事先确定的符号类型通过自动匹配来表示属性分类(Match to Symbols in Style)。 3. 分级符号标示数据 (1)分级色彩设置 在内容表上右击river图层,点取Properties命令。 点取Symbology标签。 点击Quantities,选中Graduated Colors。 在Field复选框的Value下拉菜单中选择Length,表示按照河流的长度 分级。默认的分级方法是按自然分类法,通过聚类分析将相似性最大的 数据分在同一级别上。 也可以选择手动分级自行修改分级方法。如图: 确认分级方法后,点击OK。得到的分级结果如图:

地址编码数据库简介

地址编码数据库简介 作为古都,北京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丰厚,地名地址信息丰富;而今,北京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国际大都市迈进,旧城改造,新城扩建方兴未艾,城市格局日新月异。北京城市的地址名称也承载了历史沿革变迁,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了北京地名地址,体系异常复杂、混乱和缺乏统一标准的现状 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在北京市政府、市信息办等上级单位的协调下,建立地址数据采集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得到了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和市规划委、市邮政局等相关部门的协助及合作,并通过专业的监理单位,对数据采集流程进行监控,保证了地址数据的空间精度和地址名称的准确。与此同时在与各个业务部门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数据更新体制,保障地址数据的维护更新。 1、地理编码能做什么 北京市地理编码数据库主要纪录了北京市各类地址的标准名称、空间坐标和唯一编码。地址的标准名称通常出现在工商、税务、信用、规划、建设等经济社会部门的资料和信息系统中,也是公众日常进行位置指定的表达手段。据统计,经济社会信息中的80%的资料都与空间地理信息有关,其主要联系方式就是通过地址名称等信息进行联系。 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建设的"北京市地理编码数据库"采集整理了北京市地址的标准名称,借助专业软件录入标准地址对应的空间坐标并对标准地址赋予唯一编码。通过标准地址和对应的空间坐标,将带有地址名称的信息与空间信息进行整合,完成对经济社会信息的分析、统计、管理、制图和可视化表示,以支持政府的管理和决策。建立地理编码数据库可以为所有需要使用空间信息的部门提供统一的资源,为所有的部门提供实时、准确和权威的集成与融合工具。

2、解决什么问题 地理编码数据在北京市经济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在建立了北京市的地名、路名、楼名和门址等数据库后(包括地名的标准名称、地名的空间坐标、地名的唯一编码等信息内容),对空间信息可以进行简单的查询和检索分析,以支持与位置相关的服务,如LBS、智能交通、移动梦网、影像数据库的查询等;对非空间部门的信息可以进行分析、统计、管理、制图和可视化表示,以支持政府的管理和决策。如通过对工商税务管理的各类企事业数据库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生成各类空间专题信息系统--餐饮分布图、商业分布图、商业银行分布图;对企事业单位评估,可以生成各类点位分布图,如医疗卫生分布图、学校分布图;对房地产的评估,可以生成各类专业房地产信息分布图,如小区分布图、已有预售许可房产分布图等等。 通过利用北京市普查办公室的各类普查数据库中的地址信息,我们就可以对大量宝贵的普查数据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生成人口普查、工业普查、商业普查、教育、住房普查分布图,进一步可进行人口与教育布局的空间分布合理性、进行商业网点的选址、房地产的地价指数分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