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高一历史限时练:92新兴力量的崛起语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9第2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测试

9.2新兴力量的崛起(测试)1.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时说,“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
”这一国际组织是()2.1964年5月23日,美国总统约翰逊宣布:“不再是一道铁幕。
而是有许多道铁幕。
每道铁幕的强度和厚度不同,因而能穿过它的光线和能在它后面增长的希望也不同。
……我们将继续建造一座座能跨越把我们同东欧分割开来的这一鸿沟的桥梁。
”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世界()A.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B.不结盟运动兴起C.国际关系走向缓和 D.和平与动荡并存3.有学者认为:“日本对侵略战争拒不反省”。
它是“一条腿的国家”,只靠“多之又多的现金”支撑,由于“独脚凳出名的坐不稳当”,因此“日本今天正在追求平衡的力量”。
这意味着日本()A.追求政治大国的愿望会更加强烈 B.继续接受世界由美国领导的主张C.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会进一步改善 D.将很快失去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4.与下表状况的出现无关的因素是()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A.马歇尔计划 B.重视科技教育 C.民主化改革 D.利用战争订单5.下图为世界贸易组织统计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
它反映出在()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6.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称:“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
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
”这表明他主张()A.欧洲联合抗衡美国 B.美欧结盟对付苏联C.奉行独立自主外交 D.摆脱美国经济控制7.1967年7月,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在一次讲话中说:“在经济秩序中,这样一个时代已经到来,在美国巨大的生产能力、贸易能力不受到伤害的同时,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崛起了,以至成为使美国感到极为不舒服的竞争对手。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九第2课新兴力量的崛起练习题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九9.2新兴力量的崛起一、单选题1.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不能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国。
……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我们就应支持和援助他们”。
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基于( )A.自身实力的削弱B. “冷战”对抗的需要C.经济危机的困扰D.不结盟国家的斗争( )A.欧洲共同体加强政治联合B.欧洲共同体加强思想联合C."北约"加强政治联合D."北约"加强军事治联合3.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冷战时期,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
一个由美国领导的最富裕和民主的社会集团,同一个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还有一个部分……”与“还有一个部分”最相关的是( )A.欧共体B.欧盟C.不结盟运动D.日本4.1969年尼克松政府上台后,对美国的东亚政策开始做出重大调整,主要是在这一地区实行战略收缩。
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同日本的关系,使美日关系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这反映了( )A.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B.“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C.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D.国际形势和美日双方力量的变化5.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着的德国国旗有两面(图一、图二),可90年代后只剩下图二所示国旗了。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欧共体成立B.联合国改革C.东欧剧变D.苏联解体6.2013年7月1日零时整,克罗地亚正式加入欧洲联盟,成为欧盟第28个成员国。
从目前来看,欧盟不断扩张( )A.消除了欧洲国家概念B.使世界格局向美欧两极格局发展C.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D.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发展7.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曾经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抗衡了近半个世纪的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相继发生剧变。
9.2新兴力量的崛起每课一练(人民版必修一)

9.2 新兴力量的崛起每课一练(人民版必修一)1.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说:“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适意的……”这表明戴高乐意识到() A.必须消除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B.必须启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C.必须确立法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D.必须抗衡美国,提高欧洲地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欧洲”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国家。
消除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能的,排除A。
此时欧洲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已经启动,排除B,由“欧洲”一词可排除C。
面对美国对欧洲的控制,戴高乐认为,要抗衡美国,就必须提高欧洲地位。
答案:D2.1974年,前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这段话反映了欧洲各国() A.在国际关系中孤立美国并取得世界霸权B.经济实力超过了美国,要求确立欧洲中心C.不满美国的控制,进而与美国分庭抗礼D.希望摆脱美国的控制,提出联合自强的要求解析:分析材料可以发现随着战后西欧的崛起,它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欧洲各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与美国分庭抗礼,所以西欧国家希望加强联合。
答案:D3.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
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
……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
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B.西欧、日本经济崛起,联合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C.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D.日本、西欧、美国三足鼎立解析:本题难度较大,表面上看,A、B、C三项均符合题意,但仔细阅读和分析材料,特别是材料中最后一句话,再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定。
答案:D4.有一同学进行欧洲共同体的研究性学习,使用了下面一张图片作为研究的资料。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练习单选题92新兴力量的崛起版含答案.doc

单选题:二新兴力量的崛起基础巩固1.联邦德国成立后,法国政治家戴高乐在演讲中说:“将来会不会有一个欧洲,就要看在日耳曼人和高卢人之间会不会直接达成协议。
”他认为法德合作()A.有利于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B.有助于消除西欧国家间的矛盾C.标志着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D.是西欧联合的关键2.法国外长舒曼说:“(欧洲煤钢共同体)不仅使(法德)战争是不可能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也是不可能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欧共体成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法德战争B.欧洲煤钢共同体既加强了经济联系也消除了战争的物质基础C.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彻底消除了法德之间的宿怨D.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使法德成为一体3.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
尼克松的这段话反映出()A.欧洲经济崛起,美国控制欧洲的计划破产B.美、日、西欧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C.欧洲联盟成立,需要美国调整全球策略D.美国在争霸中受挫,迫使其调整对欧政策4.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日本“这个曾是敌国的国家,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太平洋上最强大的堡垒,而且作为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留在我们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地方。
”二战后日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A.成为美国的最大商品市场B.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C.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D.提供反面教材,警示战争5.20世纪50-70年代,促使日本经济腾飞的客观条件是()A.清除了封建落后的因素B.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C.重视教育D. 在战争中得到了美国的大量订单6. 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 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 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
”这表明日本的企图 是()A. 与美欧合作建立国际新秩序B. 谋求成为政治大国C. 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D. 与美欧进行经济竞争能力提升7. 下表显示甲、乙、丙三国1950年与1980年的国民平均生产额(以1985年的美元为计 价标准)。
2019届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拟题精选:9.2新兴力量的崛起

1.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欧洲民族主义情绪上升。
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
随后,意识形态的前哨国家西德也违反美国意愿,缓解了与东德的关系,实施“新东方政策”。
这表明当时()A.法德外交政策已脱离冷战轨道B.西欧离心倾向冲击了两极格局C.法德两国已足以与美国相抗衡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2.1951年,西欧六国在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中表示,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替代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
其中的核心思想是()A.从经济合作走向政治合作B.从经济合作走向军事合作C.用合作组织取代国家政权D.以经济合作代替军事对抗3.有学者指出,1955~1975年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两极体制’的现象,或者说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宰制,逐步让位于新的全球格局。
”此处“新的全球格局”当指()A.美苏争霸B.政治多极化C.区域集团化D.经济全球化4.基辛格的均势理论即在美苏两极对抗的国际环境下如何运用国家外交手段,建立政治联盟,对抗苏联一极的压力;在美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联合各种力量遏制苏联的强势状态,从而达到两极力量的相对的平衡。
这一理论的影响是()A.直接推动了苏联的解体B.美国逐步放弃其霸权政策C.美国逐步调整其亚洲政策D.多极化政治格局正式形成5.让莫内是白兰地商人,他在战后向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他的莫内计划,谋求在煤钢上面进行平等地联合。
在他之前有皮埃尔、圣西门、维克多雨果等,但是他们都是梦幻的,理想的,浪漫的,抽象的,而莫内计划拉开了西欧一体化的大幕,被称为欧洲之父。
据此可知,莫内计划()A.使欧洲摆脱了美苏的控制B.借助煤钢联合化解了法德矛盾C.直接推动了欧共体的建立D.是对传统欧洲联合思想的延续6.2017年7月1日是欧共体成立50周年的日子。
高一历史课时练2:9.2 新兴力量的崛起(人民版必修1)

新兴力量的崛起1.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他所设想的“高一级的整体”最早出现是指()A.舒曼计划问世解析:“高一级的整体”指欧洲国家的联合,最早出现是1967年欧共体的建立。
答案:C2.西欧国家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主要目的是()C.抗衡美苏控制,加快经济发展“势力均衡”政策解析:结合欧共体成立的背景可知C项正确。
答案:C3.二战后西欧加强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是()①提出“舒曼计划”②建立六国煤钢共同体③签订《罗马条约》④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①④③②解析:四个事件分别发生在1950年、1951年、1957年和1967年,故排列顺序是①②③④。
答案:A4.1945年底,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持在(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
”但在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战争赔偿计划。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美国缓和与日本矛盾,建立良好的盟友关系“冷战”工具对抗中国和苏联解析:1945~1949年之间美国政府对日政策的变化,与当时美苏“冷战”出现、中国共产党即将取得政权有关,B项即美国的战略意图。
答案:B5.20世纪70年代,在经济上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冲击的是()A.西欧、日本的崛起解析:解题关键是注意“在经济上”“造成冲击”,故排除B、D两项;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尚不构成对美苏的冲击,故排除C项。
结合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可知A项符合题意。
答案:A6.朝鲜战争的爆发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有()①日本从提供商品和劳务中得到大量“特需”收入②日本商品得以大量进入世界市场③日本经济自此进入有计划的高速发展时期④美国由遏制政策变成帮助日本恢复经济A.①②B.①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①②符合题意,③是1960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影响,④出现在1948年“冷战”加剧后。
最新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训练:9.2新兴力量的崛起 Word版含解析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一、选择题1.1946年9月19日,丘吉尔在苏黎士大学发表的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说中指出:“摧毁了纳粹政权之时……我向欧洲提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联合起来!”欧洲国家为此进行最初的实践是()A.建立北约B.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C.组建欧洲联盟D.成立欧共体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为欧洲的联合而进行的第一次实践。
1952年7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故B项正确。
1949年成立的北约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体现,不是欧洲国家联合的表现,排除A项。
1993年欧洲联盟(欧盟)正式成立,排除C项。
1967年7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排除D项。
答案:B2.时任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
”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B.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C.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解析:题干中雅克·德洛尔的话强调欧洲联合不仅仅是为摆脱美国控制和苏联威胁,更有促进自身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的长远目的。
答案:C3.下图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
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B.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答案:B4.1963年法国拒绝了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欧共体前身)的请求。
戴高乐在解释法国的决定时说,如果让英国加入,就意味着最终会出现“一个依赖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这是不能接受的。
这说明()A.欧洲一体化进程停滞B.法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C.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D.西欧已完全摆脱美国的控制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地位一落千丈,受到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和控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高一历史限时练:9.2新兴力量的崛起

一、单项选择题1.1961年不缔盟运动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公司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全部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益。
我们素来不一样意充任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
”这一运动()A.标记着地区合作进入新阶段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转化C.摇动了美苏的霸权地位D.促使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2.20 世纪 60 年月,中法的角色近似:一个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遵从指挥棒直至公然离开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
1964 年 1 月 27 日,中、法发布联合公报决定成立外交关系。
推动中法建交的要素,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感化B.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大幅提高C.世界多极化趋向的出现,中法力争在外交上走独立自主的道路D.中法两国推行“无敌外国交”政策3.1960 年,联合国正式经过了《反殖民主义宣言》,只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可是仍是有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
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由在于()A.受冷战局势的控制威迫B.怀疑联合国的国际威望C.受非殖民化趋向的驱动D.盼望成立新的国际次序4.据报导, 2019 年 10 月 22 日,联合国估算分摊委员会预计数据显示,中国在 2019 年联合国维和行动估算中分摊比率将从第 6 位升至第 2 位,超出日本、仅次于美国,这段资料说明()A.中国对外推行“无敌国”外交和不缔盟政策B.中国一直坚定地执行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C.主权原则是中国春联合国政策的首要原则D.中国春联合国的政策和立场在不停变化和调整5.1969 年 11 月,尼克松提出“鼓舞并希望将渐渐由亚洲各国自己来办理国内安全问题” 。
美国将持续发挥在亚洲的重要作用,但一定“防止采纳那些会使亚洲国家依靠我们致使把我们拖人像越南那类矛盾中去的政策”。
这表示()A.日本的兴起影响美国亚洲战略B.美国渐渐改变仇视中国的政策C.尼克松主张推行对外战略缩短D.不缔盟运动盛行冲击两极格局6.1964 年中法正式建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选题1.1961年不结盟运动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
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
”这一运动()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转化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2.20世纪60年代,中法的角色类似: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内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
1964年1月27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
推动中法建交的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感召B.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大幅提升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中法力图在外交上走独立自主的道路D.中法两国奉行“无敌国外交”政策3.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是还是有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
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A.受冷战形势的控制胁迫 B.质疑联合国的国际权威C.受非殖民化趋势的驱动 D.渴望建立新的国际秩序4.据报道,2019年10月22日,联合国预算分摊委员会估计数据显示,中国在2019年联合国维和行动预算中分摊比例将从第6位升至第2位,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这段材料说明()A.中国对外推行“无敌国”外交和不结盟政策B.中国始终坚定地履行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C.主权原则是中国对联合国政策的首要原则D.中国对联合国的政策和立场在不断变化和调整5.1969年11月,尼克松提出“鼓励并期望将逐渐由亚洲各国自己来处理国内安全问题”。
美国将继续发挥在亚洲的重要作用,但必须“避免采取那些会使亚洲国家依赖我们以致把我们拖人像越南那类冲突中去的政策”。
这表明()A.日本的崛起影响美国亚洲战略B.美国逐渐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C.尼克松主张实行对外战略收缩D.不结盟运动兴起冲击两极格局6.1964年中法正式建交。
美国甚感震惊,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由美国国务卿发表一个声明表示“遗憾”。
而戴高乐总统则非常自信地说“法国承认中国只不过如实地承认世界”,他相信目前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
这反映了()A.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 B.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C.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D.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7.二战后,在德、日崛起成为世界大国的过程中都进行了民主化改革,其共同之处是()①法西斯分子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②推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战略③法西斯政党被宣布为非法④领土被战胜国分区占领A.①② B.①③ C.②③D.③④8.“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话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出发点是()A.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B.密切西欧各国间的关系,维护欧洲安全C.争取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发展D.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9.(题文)20世纪60年代的某国际组织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
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
”下列对该国际组织的评价正确的是()A.它当时奉行非集团不结盟政策,它不和美苏大国结盟,只和发展中国家结盟B.它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有力的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C. 20世纪70年代它已和美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D.中国已经成为其重要成员10.有学者指出,当前的世界已经不是“国家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世界社会”,或者说世界已碎化为所谓的文明集团,并逐渐建立一个全球公民社会。
该学者的这一观点主要强调全球化()A.弱化了世界各国国家主权 B.推动多极格局的形成C.利于世界政治秩序的形成 D.激化了国家之间矛盾11.有学者指出:“许多人认为,如果民族国家的发展为欧洲带来如此多灾难,或许放弃发展民族国家,实行欧洲统一的发展才是最有利的。
此外,战争带来的破坏如此之大,许多欧洲人认为只有在合作、不竞争的氛围中,欧洲才可能复苏。
”为此,欧洲要()A.走向联合发展B.放弃民族C.等待美国援助D.反思战争1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争当政治大国成为日本的重要战略,其三大目标是:(1)与美欧平起平坐;(2)主导亚太;(3)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日本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背景包括()①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②日本经济的崛起③两极格局的动摇④日本右翼势力的膨胀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3.不结盟运动兴起后提出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提出在国际舞台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日本经济崛起后提出“日本要运用经济说话”。
这些体现了()A.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形成B.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C.世界日益联系成不可分割的整体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建立14.1974年,出任欧洲共同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由此可以看出欧共体成立的最初动因是()A.加强内部联合抗衡苏联 B.摆脱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局面C.削弱美国的霸权地位 D.迫使美国改变对欧政策15.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的主要表现不包括()A.苏联综合国力的增强 B.欧洲共同体的成立C.日本经济迅速的崛起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经过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这一认识主要基于()A、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B、二战后欧洲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荡C、二战后来自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D、欧洲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17.1967年美国众议院共和党领袖福特在波士顿一次演说中讲道:“今天,美国在东南亚陷入了一场大规模的地面战争,作战中伤亡的美国人已经超过9万人。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伤亡则已超过25万人。
”材料中的这场“大规模的地面战争”()A.实现了美国维持独霸世界的野心 B.显示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战略优势C.导致了越南无法实现最终的统一 D.是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组成部分18.1963年7月,美国特使哈里曼赴莫斯科询问赫鲁晓夫是否采取“美国行动”或“苏联行动”,阻止中国发展核武器,但被赫鲁晓夫拒绝。
该亊件反映了()A.苏联支持中国发展核武器B.美苏霸权利益具有一致性C.美苏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D.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19.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后,荷兰首相说:“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令人满意和充满希望的时刻”。
之所以如此说,主要是因为《马约》的签订意味着()A.欧元正式启用 B.欧盟成员国不断增多C.开启欧洲一体化自下而上的进程 D.由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20.当今世界最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非欧盟莫属,它起步于煤钢共同体,发展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再到欧盟。
从发端来看,起了关键作用的因素是()A.美国力促西欧联盟B.法德政治家的远见卓识C.苏联咄咄逼人的威胁D.英法德三驾马车内联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重建导致了巨大的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近50%)。
欧洲经济从未有如此大的跃进……国际贸易反映了这种新局势。
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自1948年起便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
欧洲在其中具有特殊地位。
——(法)德尼兹·加亚尔、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材料二欧洲人口袋里装着“欧元”,无论到哪个“欧元区”去买东西,都用“欧元”来计算,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材料三从肯尼迪政府开始,标准的提法就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华盛顿官方一直表示希望看到欧洲成为一个单一的实体,有足够的力量同美国一起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和负担。
这是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套惯用的辞令……美国也没有把美欧之间在伊朗和伊拉克问题上存在的分歧看作平等伙伴之间的问题,而是看作欧洲不服从美国的领导。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材料四事实上,美国、日本、英国等国负债都很重……但是债务危机却发生在了欧元区的希腊等国。
这不禁让人怀疑是美国借助金融危机,搞垮欧元从而维持美国霸主地位的阴谋。
——王燕、赵杨《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促进欧洲经济恢复发展的“美国因素”。
“美国因素”此时进入欧洲还有什么目的?(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元”对欧洲及国际政治、经济产生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四,概括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真实态度,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特征。
答案1.B2.C3.C4.C5.C6.D7.A8.A9.B10.A11.A12.A13.B14.B15.A16.C17.D18.C 19.D20.B21.(1)美国因素:美国主导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稳定金融;成立关贸总协定促进贸易;实施马歇尔计划进行援助。
目的: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
(2)对欧洲:促进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发展;提高欧洲国际地位。
对国际:挑战美元霸权;促进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推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
(3)压制。
在地区利益上压制欧洲;企图利用金融危机搞垮欧元。
(4)扶植与控制交织;合作与竞争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