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考试三焦辨证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三焦辨证

咳嗽、气喘、咯痰。
邪袭肺卫 微恶寒、苔白、脉浮数。 邪热壅肺 高热、苔黄、脉数。
32
★
㈡ 手厥阴心包病证
邪扰心包 必具症状 神志症状 热陷心包 湿蒙心包 神识昏蒙,似清似寐或时清时寐。
伴见
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
伴见
身灼热,舌謇肢厥,舌 质红绛、或纯绛鲜泽。
身热朝轻暮重, 舌苔垢腻,脉濡滑。
②吴又可:“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
39
㈡ 阳明热炽
本证临床表现可参考: ★.第四章六经辨证----阳明病之“阳明邪热”证;
★.第五章卫气营血辨证----气分证之“阳明热盛”证。
【治疗措施】辛寒清气,达热出表----白虎汤
40
注:
①脉浮弦而细者
② 脉沉者 ③ 不渴者 ④ 汗 不 出者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胸脘痞满,腹胀纳呆,泛恶欲呕, 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舌 苔白腻或白厚,或白多黄少,脉濡缓等。
【病因病机】湿热中阻,湿重热轻。
【诊断要点】身热不扬,脘痞腹胀,苔白腻。 【治疗措施】芳香宣化,燥湿运脾---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49
㈨ 湿热中阻,湿热并重
暑 风 、
暑厥 起病即呈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见证。
10
★. 三焦病变难以截然分开(脏腑)。
上中焦同病----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 中下焦同病----阳明热盛,引动肝风证。
上下焦同病----心营热盛引动肝风证。
11
★. 三焦辨证中顺传、逆传的概念:
特点:温邪以脏传腑,正气逐邪外出,病趋好转,预后较好。
白虎汤“四禁”
第二节三焦辨证

第二节三焦辨证第二节、三焦辨证:一、浊毒在上焦:【主症】胸闷咳喘,身热口渴,头晕,面红目赤,心烦失眠,甚则心悸怔忡。
【兼次症】或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甚或神昏谵语,言语赛涩,或胸痛,咯吐、黄稠、脓痰,心烦肢厥。
【舌象】舌黯红或紫黯,苔黄腻或厚腻,或薄黄。
【脉象】弦滑数。
【证候分析】浊毒盘踞上焦,影响心肺功能则出现胸闷咳喘,咯吐黄稠痰,心悸怔忡之症;浊毒上扰清窍则头晕,蕴于颜面则面红目赤;浊毒影响津液输布则身热口渴,心烦失眠;邪陷心包则神昏语謇,甚或心烦肢厥;浊毒夹湿困阻肌表,肺气不宜,卫外失司恶寒,正气抗邪,正邪相争,则发热,湿遏热伏,热不得宣扬,故身虽热而不扬,午后阳明经气主令,阳明乃多气多血之经,当其主令之时则正气充盛,抗邪有力,正邪相争,故午后热甚。
舌暗红苔黄腻或薄黄,脉弦滑数则为浊毒盘踞上焦之象。
二、浊毒在中焦【主症】胃脘连及胁肋胀满疼痛,胃灼热反酸,不思饮食,急躁易怒,嗳气频数,情志抑郁不舒,大便或溏滞不爽,色黄味臭或秘结不通,小便不利。
【兼次症】或头晕目眩,胁有痞块,恶心腹胀,或寒热往来,身目发黄,或面色晦黯口苦口干,身重肢倦,或恶心干呕,入食则吐【舌象】舌质红或黯红,苔黄厚腻或薄黄。
【脉象】弦数或弦滑【证候分析】浊毒内蕴于肝胃,肝胃不和,浊毒郁阻气机,故胃脘连及胁肋胀痛;胃气壅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吸气;浊毒壅盛,积滞中焦,则胃灼热反酸;浊毒影响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出现不思饮食,纳杲等症;肝气不舒则急躁易怒,情志抑郁;浊毒不去,饮食不化,浊气不降,清气不升,故头晕目眩,胁有痞块,腹胀,恶心呕吐;浊毒蕴于肌肤则身目发黄,或面色晦黯;湿热浊毒下注大肠,则大便溏滞不爽,若热势较重则色黄味臭,或秘结不通;气机阻滞,膀胱气化障碍,故小便不利。
舌红苔黄膩,脉弦滑或数为浊毒内蕴中焦之象。
三、浊毒在下焦主症】小腹胀满、痞块硬肿,尿闭便坚、或尿频而急、溺时热痛、淋沥不畅、尿中带血,便泻不畅、或下痢腹痛、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妇女月经时来时断,带下秽浊【兼次症】身热呕恶,院痞腹胀,头晕而胀,神识昏蒙,或神识如狂,口干不欲饮,男女不育不孕、下肢水肿等证候。
温病学三焦辩证课件

下焦病证的治疗原则
温补肾阳
利水渗湿
针对下焦肾阳虚弱的病证,采用温补 肾阳的药物,如附子、肉桂、淫羊藿 等,以温补肾阳,增强肾脏功能。
针对下焦湿热蕴结的病证,采用利水 渗湿的药物,如茯苓、泽泻、车前子 等,以利尿排湿,缓解水肿等症状。
养血滋阴
对于下焦肝肾阴虚的病证,采用养血 滋阴的药物,如熟地黄、枸杞子、女 贞子等,以滋阴养血,柔肝补肾。
05
案例分析
上焦病证的案例分析
总结词:邪热闭肺
01
输标02入题
详细描述:患者发热,咳嗽,气急,口渴,尿少,舌 红苔黄,脉数。此为邪热闭肺,肺气失宣所致。治宜 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03
详细描述:患者高热不退,咳嗽气粗,痰黄稠,口渴 尿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为热毒炽盛,内陷心
包所致。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调节人体的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通畅。
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总结词
三焦与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详细描述
三焦与心、肺、脾、肝、肾等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三焦与心肺关系密切,心肺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 着三焦的功能;三焦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的功能状况可以影响三焦的通调水道功能;三焦与肝肾关系密切,肝 肾的功能状况可以影响三焦的元气运行。
湿,通淋止痛。
06
总结与展望
三焦辩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理论价值
三焦辩证是中医温病学的重要理 论之一,它有助于理解温病的发 生、发展与传变规律,为临床诊 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实践意义
三焦辩证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 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医生准确 地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和评 估预后。
三焦辩证的未来发展方向
下焦病证的案例分析
三焦的辨证概述课件

第16页,共18页。
三焦辨证对病变的脏腑定位较明确,而且既适于温热 性质病证,也适于湿热性质病证。
第5页,共18页。
三焦证候相互传变
刘河间:首曰上焦,尾曰下焦
喻嘉言:从口从鼻所入之邪,必先注中焦,以次分布上下
吴鞠通: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 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 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王孟英:夫温热究三焦者,非谓病必上焦始,而渐及中下 也。
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 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辨证要点: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 咽燥,舌绛不鲜 干枯而萎,脉虚。 2)虚风内动: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憺憺大动, 手指蠕动,或瘛疭 ,舌干绛而萎,脉虚。 辨证要点:手指蠕动,或瘛疭 ,舌干绛而萎,脉虚。
第13页,共18页。
下焦病转归
1.正气较盛,正能敌邪---外出而愈 2.阴精耗竭,阳气失于依附---阴竭阳脱(死亡)
温病的辨证体系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第2页,共18页。
三焦辨证
三焦的含义
从地位性质上来讲:三焦是六腑之一 。
从形态上来讲:三焦有名无形,是躯体之内、脏腑之外, 分布于人体胸腹腔的一个大腑。
从总体功能上来讲,三焦是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 所。
从部位划分来讲:分上、中、下三焦,包含相关的脏腑 器官。
第3页,共18页。
三焦划分不单纯根据部位,还结合三焦及脏腑功能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三焦辨证(1)

暑温
暑 风 、 暑厥
发病即可见中焦阳明热盛见证。 起病即呈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见证。
精品课件
10
★. 三焦病变难以截然分开(脏腑)。
上中焦同病----痰热阻肺,腑有热 结证。
中下焦同病----阳明热盛,引动肝 风证。
证。
上下焦同病----心营热盛引动肝风
精品课件
11
★. 三焦辨证中顺传、逆传的概念:
【治疗措施】宣肺泄热,凉营透疹。代表方:银翘散去豆豉加味。
精品课件
23
★
㈤ 湿热阻肺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身热不扬,无汗或少汗,胸 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
【病因病机】湿热犯肺,卫受邪郁,肺失肃降。
【诊断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
【治疗措施】芳香宣化,化湿清热。代表方:三仁汤 。
身热不退,朝轻暮重
神识昏蒙,神志似情似昧,时或谵语。
舌苔黄腻
濡数
清化湿热,豁痰开窍。
菖蒲郁金汤
精品课件
27
★ ㈧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临床表现】身热,喘促不宁,痰涎壅滞,潮热腹满便秘, 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病因病机】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病因病机】燥热壅肺,灼伤阴液。
【诊断要点】身热,干咳无痰或少痰,气逆而喘,鼻咽干 燥,脉数。
【治疗措施】清肺泄热,养阴润燥。代表方:清燥救肺汤。
精品课件
22
★ ㈣ 肺热发疹
【临床表现】身热,咳嗽胸闷,肤肤红疹,疹点红润,舌质 红,脉数等。 【病因病机】邪热郁肺,内窜营分 。
【诊断要点】肤肤红疹、发热,咳嗽 。
精品课件
24
★
㈥ 热陷心包
本证可参卫气营血辨证部分营分证中的热入心包证。
中医考试三焦辨证课件

阳明经证
阳明腑证
里热实证 发热、口渴、苔黄。
无形邪热亢炽, 蒸腾内外,弥漫全身 。
邪热与有形实邪 〔肠中燥屎〕结聚。
以 “四大〞见症为主要表 现。
既具有里热津伤见症; 又具有燥屎内结肠腑见症。
57
2.继辨腑实差异,区分燥湿两类。
温病阳明腑实证
燥热内结
湿热积滞
身热腹满,大便秘结, 苔黄燥,脉沉实等 。
14
第一节 上焦病辨证
15
16
★.上焦病辨证在确认为温病后,应重点辨肺 和心〔包〕的定位性症状。如:
风寒等。 肺的病变
等。
肺卫郁闭----发热、微恶 肺失宣肃----咳嗽、喘急
谵语。
轻那么烦躁、
17
★. 注意辨别不同病邪的致病特征。如:
苔腻
湿热性质温病 胸闷脘痞
神识昏蒙等
在辨析过程中还须注意类证的鉴别、兼、 变证的分析等,全面诊察,方不致有误。
41
①脉浮弦而细
脉 浮---病在表 脉 弦---病在少阳 脉 细---阴 虚
②脉 沉
热结肠腑 阳气虚弱
42
③不 渴
湿温 温热
湿多热少,尚未化燥,未伤津液。 热入营血,蒸腾营阴,上泛于口。
④汗 不 出
表气郁闭 津液大亏
43
㈢ 阳明热结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大便秘结或纯利清水,腹硬 满疼痛,或时有神昏谵语,舌苔黄黑而燥,或焦燥起 芒刺,脉沉实有力。
尿色红赤,时烦渴甚,苔黄燥,脉沉数,左尺弦劲?
【病因病机】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 【诊断要点】身热,小便涓滴溺痛,大便不通 【治疗措施】通大肠之秘,泻小肠之热。代表方:导赤承气汤。
47
㈦ 肺热移肠
三焦辨证PPT参考幻灯片

(5)湿蒙心包证:
湿蒙心包指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心包 络的病理变化,又称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 主要症状:
身热,神识昏蒙,时清时昧,似清似昧,间 有谵语,舌苔垢腻,舌质不绛等。
17
主要病机:
痰湿蒙蔽心窍,心神困扰——神志昏蒙 邪留气分,未入营血——舌质不绛 湿热上泛——舌苔垢腻
比神志昏谵轻 不伴四肢厥冷
湿犯太阴 肺
肺失宣化
12
(4)热陷心包证:
心主神明,而心包代心行令,所以在温病过程 中出现神明失常多责之于心包。
邪陷心包是指邪热内陷,引起心包络机窍阻闭, 心不能主神明的病理变化,又称为邪闭心包证。 主要症状:
身灼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绛等。
13
病机分析:
热陷包络,逼乱神明——神志异常(神昏谵语,甚 或昏愦不语); 心窍为邪热所闭,气血周行郁阻,不能布达四肢
咳嗽———————肺气失宣
7
(2)肺热壅盛证:
如犯于肺卫的温邪进一步由表入里,肺 热亢盛,可造成邪热壅肺,肺气闭阻。
主要症状:身热,汗出,咳喘气促,口 渴,苔黄,脉数等。
该证候类型又称为邪热壅肺证。
8
温邪自肺卫传入气分——身热,无恶寒 里热壅迫,津液外泄——汗出 液为热耗,津为汗伤——口渴 肺气壅塞,闭郁失宣——咳喘气促 里热壅盛——苔黄脉数
舌红绛
营
15
热陷心包还常夹痰兼瘀,正如何秀山说:“邪 陷心包非痰迷心窍,即瘀塞心孔”。 夹痰者,“平素心虚有痰者,外热一陷,里络 就闭”,即指痰热内闭心包之证,症见神昏,喉 间痰鸣,舌绛苔垢等。 其夹瘀者,多系邪热与瘀血互结,瘀热闭塞心 窍所致,症见神昏谵语或神志如狂,唇黑甲青, 舌质紫晦等。
• 若肺受邪乘,生气之源告困,清气难入,浊气难 出,脏腑失养,则可危及生命。
三焦、营卫气血辨证(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 其中以咳嗽少痰,或干咳无痰,鼻咽干燥 为卫分燥热证的辨证要点。
(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③卫分湿热证(湿热犯卫):
• 病理特征是湿热阻遏卫气,脾胃气机失调。 • 证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少汗,头重如
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濡 缓等。 • 其中以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白腻为卫分 湿热证的辨证要点。
• 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之前,已有关于卫气营 血的论述。
• 《黄帝内经》最早认为营卫气血是水谷化生的精 微物质:
• 如《素问· 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 • 《灵枢·营卫生会》:“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 《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
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 赤,是谓血。”
∵阳明为十二经脉之海,多气多血,抗邪力强 ∴邪入阳明,正邪抗争,里热蒸迫——全身壮热。
温邪在里不在表——仅有发热而不伴恶寒 里热亢盛,蒸腾,逼津外泄——汗多 热炽津伤——口渴喜凉饮 热盛于里——舌苔由白转黄 里热沸腾——脉洪大有力
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气分证的辨证要点。
• 总之,气分阶段,是热邪亢盛,正气抗邪有力,邪正剧争 阶段。
卫气 正气抗邪,邪正相争——发热 的抗
邪反
应
温邪抑郁卫阳——恶寒
温邪属性为阳热之邪,故恶寒较轻而短暂
(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 总之,卫分证的病理特点是: 温邪袭表,肺卫失宣; 卫受邪郁 + 肺气失宣
正气抗邪,邪正相争
பைடு நூலகம்
(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4)卫分证的转归:
一般病变较轻 持续时间较短
①邪自表解:若正气未衰,加上及时确当的治疗, 温邪受到顿挫,可以从表外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㈢ 制法立方,指导治疗。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14
温病辨证体系
阶段、实 证为主
脏腑、由 实转虚
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
温热经纬—王孟英 温病纵横—赵绍琴
15
第一节 上焦病辨证
16
邪在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 心包的病变。
21
★
㈡ 邪热壅肺
【临床表现】身热,汗出,咳喘气促,口渴,苔黄,脉数等.
【病因病机】邪热壅肺,肺气闭郁。 【诊断要点】身热,咳喘,苔黄。 【治疗措施】清热宣肺平喘。代表方:麻杏石甘汤
22
★
㈢ 燥热伤肺
【临床表现】身热、鼻咽干燥,心烦口渴,干咳无痰或少 痰,甚则痰中带血,气逆而喘,胸满胁痛,舌边尖红赤, 苔薄白而燥或薄黄而燥,脉数。
4
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 《灵枢·营卫生会篇》:“上焦如雾,中焦
如沤,下焦如渎”。 三焦主持人体的气化功能,是水谷精微敷
布运化和糟粕排泄的通道。
5
㈡ 三焦辨证的衍生:
汉代张仲景明确以三焦来划分温热病的三种不同病变部位。
金元时期,刘完素将三焦病变作为外感热病的分期。 清代喻嘉言强调温疫的三焦病变定位。 清代叶天士论述了三焦所属脏腑病机变化及其治疗方法。 清代薛生白倡导“湿热三焦辨证”。
【病因病机】燥热壅肺,灼伤阴液。
【诊断要点】身热,干咳无痰或少痰,气逆而喘,鼻咽干 燥,脉数。
【治疗措施】清肺泄热,养阴润燥。代表方:清燥救肺汤。
23
★ ㈣ 肺热发疹
【临床表现】身热,咳嗽胸闷,肤肤红疹,疹点红润,舌质 红,脉数等。 【病因病机】邪热郁肺,内窜营分 。 【诊断要点】肤肤红疹、发热,咳嗽 。
25
★
㈥ 热陷心包
本证可参卫气营血辨证部分营分证中的热入心包证。
26
★
㈦ 湿蒙心包
【临床表现】身热朝轻暮重,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耳聋 目瞑,舌苔垢腻,舌质不绛,脉濡滑等。
【病因病机】湿热留恋,酿蒸痰浊,蒙蔽心包。 【诊断要点】身热朝轻暮重,神识昏蒙,舌苔垢腻。
【治疗措施】清热化湿,豁痰开窍。代表方:菖蒲郁金汤 。
29
★
㈨ 热入心包,阳明腑实
神识昏蒙,神志似情似昧,时或谵语。 舌苔黄腻 濡数 清化湿热,豁痰开窍。 菖蒲郁金汤
28
★ ㈧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临床表现】身热,喘促不宁,痰涎壅滞,潮热腹满便秘, 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病因病机】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诊断要点】痰壅喘促,腹满便秘。
【治疗措施】宣肺化痰,泄热攻下。代表方:宣白承气汤 。
邪在于肺,多为疾病的初起阶段。
17
★.上焦病辨证在确认为温病后,应重点辨肺 和心(包)的定位性症状。如:
肺卫郁闭----发热、微恶风寒等。
肺的病变
肺失宣肃----咳嗽、喘急等。
手厥阴心包病变
轻则烦躁、谵语。 重则神昏、舌謇。
18
★. 注意辨别不同病邪的致病特征。如:
苔腻
湿热性质温病 胸闷脘痞
6
㈢三焦辨证的形成:
三焦辨证最终由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完成。
吴鞠通将卫气营血辨证穿插到三焦辨证之 中,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系统 的完善的温病辨证纲领。
7
★ 三焦辨证的特点:
三焦辨证阐述了温邪在病变过程中由上及下、由浅入深所引起的各种 病证的发展变化规律。
三焦辨证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归纳了温邪作用于三焦所属脏腑所 导致的复杂纷繁的临床症状。
27
★温病热陷心包与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治比较表
证型
热陷心包(营)
湿蒙心包(气)
病因 肺卫之邪不解,逆传心包。
湿热痰浊蒙蔽心包
病理 邪热内陷,痰热阻闭,包络被蒙。湿热郁蒸,酿痰蒙蔽心包。
热象 身灼热 症
状 神志 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
舌象 脉象 治法 方剂
舌謇 细数 清心开窍 清宫汤送服“三宝”
身热不退,朝轻暮重
12
★. 三焦辨证中顺传、逆传的概念:
特点:温邪以脏传腑,正气逐邪外出,病趋好转,预后较好。
顺传----上焦手太阴肺
中焦足阳明胃。
逆传----上焦手太阴肺 上焦手厥阴心包。
特点:温邪以脏传脏,发病急骤,病情重笃凶险,预后较差。
顺传涉及上中二焦,而逆传仅位于上焦。
13
三、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
㈠ 确定病位,阐明病机。
温热病末期阶段
9
★. 温病传变的一般规律:
始于上焦
则传中焦 上焦病不治
中焦病不治
即 传 下 焦
终于下焦
10
★.三焦病变传变规律并非固定不变。
湿温
初起病变重心在足太阴脾,而兼邪郁肌表。
暑温
暑 风 、 暑厥
发病即可见中焦阳明热盛见证。 起病即呈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见证。
11
★. 三焦病变难以截然分开(脏腑)。 上中焦同病----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 中下焦同病----阳明热盛,引动肝风证。 上下焦同病----心营热盛引动肝风证。
【治疗措施】宣肺泄热,凉营透疹。代表方:银翘散去豆豉加味。
24
★
㈤ 湿热阻肺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身热不扬,无汗或少汗,胸 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
【病因病机】湿热犯肺,卫受邪郁,肺失肃降。 【诊断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 【治疗措施】芳香宣化,化湿清热。代表方:三仁汤 。
通过三焦辨证可确定温病的病变部位及其浅深层次,确定病变类型及证 候性质,最终为温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三焦辨证理论可用于温热性温病,但更适合湿热性温病的辨证施治。
8
二、病程划分与传变规律
㈠ 三焦病程阶段
上焦
手太阴肺的病变
温热病初期阶段
中焦
足阳明胃的病变
温热病中期或极期阶段
下焦
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的病变
神识昏蒙等
在辨析过程中还须注意类证的鉴别、兼、 变证的分析等,全面诊察,方不致有误。
19
一、常见的上焦证
20
★
㈠ 邪袭肺卫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 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治疗措施】辛凉疏卫 宣肺泄热.代表方:银翘散 桑菊饮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
概 说 一、三焦辨证的源流
2
㈠ 三焦的概念 1.人体阳气运行的道路: 2.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 3.划分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 4.人体传化之腑中的一腑:
3
㈠ 三焦所属脏腑 上焦---包括心(心包)、肺。 中焦---包括脾、胃。 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