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三焦辩证
《超级中医学》解温病——三焦辨证

《超级中医学》解温病——三焦辨证三焦是八脏理论中胸腺系统的腑,三焦与骨骼构成人体的体基,外面形成人体结构形态,人体诸窍镶嵌在三焦上面,内部形成颅腔、胸腔和腹腔三个腔体,脏腑器官藏于其中。
然而,三焦辨证并不是按照这个结构进行的,原因是三焦理论出现在先,八脏理论出现在后,是古人对三焦认识错误导致的,并不影响疾病传入体内的规律。
三焦辨证是中医温病学派的疾病传变理论,三焦辨证的上焦是心肺、中焦是脾胃、下焦是肝肾。
疾病的传变规律是上焦→中焦→下焦,这实质是疾病沿着口腔、鼻腔以及阴道、尿道向内传变,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的过程。
一、上焦病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人体从口鼻而入,自上而下,一开始就出现的肺卫受邪的证候。
温邪犯肺以后,它的传变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顺传”,指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而出现中焦足阳明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即从肺经而传入手厥阴心包经,出现“逆传心包”的证候。
温热之邪侵袭人体过程分为侵袭肺卫和犯肺三个阶段。
1、侵袭肺卫:就是温热之邪侵袭黏膜的过程,包括鼻腔、口腔黏膜,出现发热;微恶风寒,肺合皮毛主表,肺气失宣,开合失司,则无汗或少汗;温热之邪伤津则口微渴。
咽为肺之门户,温热之邪侵袭则咽红肿痛;温热之邪侵袭体表,故苔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2、侵袭肺脏系统:病情进一步发展是沿呼吸道下行侵袭气管、肺脏,就是温热之邪犯肺,导致肺失宣肃则咳嗽,这是上焦病第二阶段;再进一步发展疾病灼伤津液引起消化道疾病则为顺传中焦。
3、逆传心包:头胸腔四个器官脑髓、肺脏、心脏和胸腺,逆传也就是围绕这几个器官展开,脑髓与肺脏同属于金,脑髓为阳肺脏为阴,阴损及阳,出现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肺脏与心脏(丙与辛合)共同调节人体体液循环,肺脏系统有病影响心脏系统功能,出现心神被扰则舌蹇,热盛于内,阳气郁遏,不达四肢则肢厥;热盛波及营分,则舌红或降;肺脏克胸腺,也就是胸腺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发热就是其中影响之一,由于发热人体需要水分就会增加,出现阴液不足。
中医基础理论疾病的鉴别诊断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自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以上、中、下三焦论述温病的证治以来,三焦辨证就成为温病辨证的方法之一。
这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在《伤寒论》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着重阐述了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的规律。
三焦辨证是在阐述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及其证候的基础上,同时也说明了温病初、中、末三个不同的阶段。
三焦辨证认为:温病一般始于上焦手太阴肺,然后传入中焦脾胃,最后终于下焦肝肾。
但是,由于温病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瘟疫等不同种类。
因此,它们的发病和传变规律不尽相同。
如暑温初起,即可表现为中焦病证。
此外,三焦病证亦可以相兼互见。
如湿温初起,多上、中二焦同时发病。
在三焦辨证中,邪在主要表现为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
病在则表现为脾胃功能障碍的证候。
邪入,主要反映出足厥阴肝和足少阴肾的病变。
上、中二焦病变,多属实证。
下焦病变,多为虚证。
上焦病证风热袭表证:指风热邪气,侵袭肌表,影响肺卫功能所形成的证候。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热邪壅肺证:指热邪壅滞于内,肺气闭郁所形成的证候,症见发热汗出,咳嗽气喘,口渴,苔黄脉数。
邪陷心包证:指温热痰浊病邪,内陷心包,蒙闭心窍,扰乱心神所致的证候。
症见发热,神昏谵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滑而数。
中焦病证胃经热织症:指胃经火热,弥漫充斥,耗气灼津所表现的症候。
症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面赤气粗,汗出口渴,舌苔黄燥,脉象洪大。
肠道热结证:指火热邪气与肠道积滞相互搏结,以致肠道腑气不通所表现的证候,叫做肠道热结证。
症见发热,日脯尤甚,甚则神昏谵妄,腹胀便秘,小便短赤,苔黄黑焦燥,脉沉而有力。
湿热困脾证:指湿热之邪侵袭,气机郁阻,脾胃功能障碍所致的证候。
症见身热不扬,不为汗解,缠绵难愈,胸闷脘痞,呕恶欲吐,身重肢倦,苔腻脉濡。
温病辨证(二)三焦辨证

温病辨证(二)三焦辨证展开全文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是吴鞠通继叶氏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而创立的又一种温病辨证纲领,其临床意义与卫气营血基本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
其以三焦为纲,把卫气营血的分证方法贯穿其中,使温病的辨证更加完整,补充了卫气营血辨证的某些不足之处。
(一)三焦辨证产生的理论依据三焦辨证的产生也是源于《内经》的有关论述。
《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把三焦看作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
又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论述了三焦不同功能。
“上焦如雾”,主要是指心肺的输布气血作用;“中焦如沤”,主要指脾胃的受纳、消化和转输水谷精微等作用;“下焦如渎”,主要指肾与膀胱的排泄作用。
另外,《灵枢·本输》还说:“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把三焦看作是人体最大的腑,水液运行的通道。
基于《内经》的论述和临床的实践,吴氏认识到温病的一切病变都是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故创立三焦辨证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
(二)三焦的证候特点1.上焦证候上焦证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
手太阴肺的病变又有在卫在气之分。
在卫者即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欠润,脉浮数等症,亦即叶氏所说的卫分证。
在气者,即见身热汗出,不恶寒,口渴,喘咳气急,或咯吐黄稠黏痰,苔黄,脉滑数等。
热入上焦心包络者,即病属营分,症见身热灼手,舌质红绛,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謇肢厥等。
2.中焦证候中焦证主要是指脾胃的病变。
病变在胃者,主要是温热之邪所致,表现为阳明无形热盛或有形热结之证,正如吴鞠通所说:“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病变在脾者,主要是湿邪或湿热之邪所致,表现为湿困中焦或中焦湿热证候,临床可见身热不扬,脘痞腹胀,呕恶纳呆,大便溏泄,苔白厚腻或黄腻,脉濡缓或濡数等症。
温病辩证:卫气营血与三焦辩证

温病辩证:卫气营血与三焦辩证
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辩证关系
卫气营血辩证要点
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辩证和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的要点。
继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之后,吴鞠通又倡导三焦辨证。
这两种辨证体系在临床应用中各有侧重,卫气营血辨证侧重于划分病变的阶段,而三焦辨证则侧重于划分病变的部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二者往往穿插使用,从而使温病的辨证更为精细、准确。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概括地说,上焦温病是指肺与心包及心的病变。
肺的病变包括卫分证与气分证,称为太阴卫分证与太阴气分证;心包的病变称为厥阴温病,心的病变称为少阴温病,二者统属营分证,其中少阴温病也可以出现血分证。
中焦温病是指脾、胃、大肠的病变。
脾的病变称为太阴温病,属气分证;胃与大肠的病变统称为阳明温病,都属气分证,二者有无形热盛与有形热结之别。
如果阳明气分热盛窜人营分、血分,也可以出现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证。
下焦温病是指肝与肾的病变,分别称为厥阴温病、少阴温病,因为肝藏血,肾藏精,二者乙癸同源,所以下焦温病的肝肾阴伤证统属血分虚证。
总之,卫气营血辨证是标示温病按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由浅人深的发展阶段,可以说是横向地步步深入。
三焦辨证主要是标示病变的部位,它虽然也能标示温病由浅人深的发展过程,但是比较笼统,不能标示在表还是在里,不如卫气营血辨证具体而又层次分明。
所以在临床中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使用才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温病基础知识系列文章暂时结束,下一篇写一篇医案,具体分析温病如何去辩证论治。
三焦辩证全解

三焦辩证全解三焦辨症法是六经辨症法的发展,《温病条辨》⼀书就是运⽤这⽅法编写的。
它的主要精神,是在热性病整个发展过程中辨别轻、重、浅、深。
⽐如外感温病初起在上焦,病浅⽽轻,顺次传到中焦和下焦,就逐渐深⼈严重了。
所以三焦这名词虽与脏腑中三焦的名称相同,但其意义和作⽤是有差别的。
1.上焦症状:上焦指⼿太阴肺和⼿厥阴⼼包两个经、脏。
肺司⽓⽽主⽪⽑,⼼包主⾎⽽通神明。
温邪⾸先犯肺,症见微恶风寒,⾝热,⾃汗,头痛,⼝渴或不渴,咳嗽,脉浮滑数。
假使热传⼼包,则见烦躁,⼝渴,神昏谵语,夜寐不安,⾆⾊绛⾚。
⼀般温邪由肺传胃,即从上焦传⼈中焦,称做“顺传”,若迅速由肺传⼼包,即由⽓传⾎,称做“逆传”。
2.中焦症状:中焦指⾜阳明胃和⾜太阴脾两个经、脏。
阳明主燥,太阴主湿。
上焦温邪传⼈阳明,症见壮热,多汗,⽇哺更炽,⾯⽬俱⾚,呼吸⽓粗,⼤便闭结,⼩溲短⾚,⼝于引饮,⾆苔黄糙,或⿊有芒刺。
若传⼈太阴,则见⾝热不甚,午后较重,头胀、⾝重,胸闷不饥,泛恶欲呕,⼩便不利,⾆苔⽩腻或微黄。
在这时期,热甚或湿热熏蒸,⽪肤出现斑疹或⽩瘩,并狂妄谵语或神识似明似昧。
3 .下焦症状:下焦指⾜少阴肾和⾜厥阴肝两个经、脏。
肾主阴,肝主⾎。
温邪传到这阶段,往往从津枯液涸⽽进⼀步伤⾎耗阴。
在肾为昼⽇较静,夜间烦躁,⼝⼲不欲多饮,咽喉痛,或⽣疮不能⾔语,下利,⼩溲短⾚。
在肝为厥热交替,⼼中疼热,懊侬烦闷,时作⼲呕,或头痛吐沫,嘈杂不能⾷。
在上则⼝⼲糜烂,在下则泄利后重。
或风动痉厥,囊缩、腹痛等。
把三焦辨症和六经辨症作⼀对⽐,不难体会三焦⾃上⽽下,是⼀个纵的关系,六经从表⾛⾥,是⼀个横的关系。
假如把这两种⽅式联在⼀起,则纵横的交点,在三焦为中焦,在六经为阳明和太阴,原是⼀处。
故温病的阳明症与伤寒的阳明症,温病的太阴症与伤寒的太阴症,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尤其是寒邪化热后的阳明症与温病根本相同,仅温病的太阴症属于湿热,伤寒的太阳证属于寒湿,病邪有所不同⽽已。
温病三焦辨证法之秘笈

温病三焦辨证法之秘笈2022.03.22跟肖师学中医第18期把乙字汤打开,看看方药,揭示的正是上述病机,取其意而不用其方。
乙字汤,是治痔疮名方,不明其病机,则开死方子。
时效时不效,把方都用瞎了。
医者,意也。
而不是医者,方也。
西医治痔疮手术,纯是胡弄呢,根本就不会治痔疮。
手术之后,三四年又痔疮了,再手术,最后不能手术了,变肛漏!《温病三焦辨证法之秘笈》提要;三焦辨证法是脏腑辨证理论在温病辨证上的具体运用。
三焦辨证具有病位明确、病机具体、症状典型的特点。
三焦辨证法反映了温病发展过程中病机变化的基本规律,对临床辨证具有规律性的指导意义。
一,【上焦心肺之病】1,肺: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意思是温邪由上边的口鼻进入,首先侵犯肺。
因为肺主卫,所以温邪由口鼻进入肺所产生的病证,既有属于表证范围的肺卫证,也有属于里证范围的肺热证,此二证虽然病变部位都在上焦肺系统,但是病位在浅深层次上则有表里之分,在“证”的性质上也存在差别。
掌握肺病的表里界线对选取正确治法有重要临床意义。
肺卫证只能见于温病初起阶段,而肺热证多数是继肺卫证之后出现。
肺卫证一般只见咳嗽,有痰不多,很少气喘胸闷。
肺热证则咳嗽气喘,痰粘稠,胸闷胸痛。
可见,辨肺病表里的界线是权衡肺症状的轻重,肺症状轻则是属于表证范围的肺卫证,肺症状重则是属于里证范围的肺热证。
2,心:因为心主神志,所以热邪犯心导致神志异常。
又由于神志异常的病机不同,所以神志异常的症状不一样。
热闭心包证的神志异常症状是神昏谵语或者神昏不语,同时还伴有灼热肢厥,舌绛舌蹇,而热扰心神证的神志异常症状是烦躁不宁,时有谵语,与热闭心包证的神志异常症状不一样,例如阳明腑实证的胃热扰心神,导致神志异常的症状是神昏谵语,但是很少持续昏迷,并且程度相对较轻。
又例如血分证的瘀热扰心神,导致神志异常的症状是躁扰不宁,狂乱谵语,并且时轻时重。
都与热闭心包证的神志异常症状不一样。
可见,热闭心包证以神志昏迷为主要特征,其病机是热邪内陷心包,堵塞心包上的孔窍(即清窍),心神不能自由出入心包上的孔窍(即清窍),则出现神志昏迷症状。
三焦辨证析评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上焦温燥化火,病在肝肺胃 《温病条辨•上焦篇》五七: “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注文: 清窍不利,如耳鸣目赤(肝),龈胀咽痛之
类。翘荷汤者,亦清上焦气分之燥热也。 加减法: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 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 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 窍者死。 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铄津液,涸尽而 死也。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上焦温病,热在胸膈 《温病条辨•上焦篇》十三: “太阴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黄,寸脉盛,
心烦懊憹,起卧不安,欲呕不得呕,无中 焦证,栀子豉汤主之。”二、三焦辨证病ຫໍສະໝຸດ 、性质及轻重一、三焦辨证概述
对于三焦辨证的认识,一般认为: 三焦辨证主要适用于温病的辨证论治; 上焦病为温病的初期阶段,病情较轻,病位
涉及心肺,性质属实属热; 中焦病为温病中期或极期阶段,病情较重,
病在脾胃,性质属实; 下焦病是温病的后期阶段,病情危重,病在
肝肾,性质为阴液亏损;
一、三焦辨证概述
吴瑭对此亦有相关论述: 《温病条辨•上焦篇》二: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中焦病证亦可见于温病初期,或表现 为轻症、寒证、虚证,病位也不局限 于脾胃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温病初期中焦病证
《温病条辨•中焦篇》五三:
“卒中寒湿,内挟秽浊,眩冒欲绝,腹中绞 痛,脉沉紧而迟,甚则伏,欲吐不得吐, 欲利不得利,甚则转筋,四肢欲厥,俗名 发痧,又名干霍乱。
情况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外感热病的发病 和传变规律,不尽相同。 三焦病证的病位、性质、轻重等,亦表现出 相当的复杂性。
温病学三焦辩证课件

下焦病证的治疗原则
温补肾阳
利水渗湿
针对下焦肾阳虚弱的病证,采用温补 肾阳的药物,如附子、肉桂、淫羊藿 等,以温补肾阳,增强肾脏功能。
针对下焦湿热蕴结的病证,采用利水 渗湿的药物,如茯苓、泽泻、车前子 等,以利尿排湿,缓解水肿等症状。
养血滋阴
对于下焦肝肾阴虚的病证,采用养血 滋阴的药物,如熟地黄、枸杞子、女 贞子等,以滋阴养血,柔肝补肾。
05
案例分析
上焦病证的案例分析
总结词:邪热闭肺
01
输标02入题
详细描述:患者发热,咳嗽,气急,口渴,尿少,舌 红苔黄,脉数。此为邪热闭肺,肺气失宣所致。治宜 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03
详细描述:患者高热不退,咳嗽气粗,痰黄稠,口渴 尿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为热毒炽盛,内陷心
包所致。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调节人体的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通畅。
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总结词
三焦与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详细描述
三焦与心、肺、脾、肝、肾等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三焦与心肺关系密切,心肺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 着三焦的功能;三焦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的功能状况可以影响三焦的通调水道功能;三焦与肝肾关系密切,肝 肾的功能状况可以影响三焦的元气运行。
湿,通淋止痛。
06
总结与展望
三焦辩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理论价值
三焦辩证是中医温病学的重要理 论之一,它有助于理解温病的发 生、发展与传变规律,为临床诊 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实践意义
三焦辩证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 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医生准确 地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和评 估预后。
三焦辩证的未来发展方向
下焦病证的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胃经热炽津伤 辩证要点:壮热,汗多,渴饮, 苔黄燥,脉洪大
中焦证
症候:日晡潮热,或有谵语,
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部
硬满疼痛,舌苔黄黑而燥,脉 沉实有力 病理:肠道热结,传导失司
阳明热结证
辩证要点:潮热,便秘,苔黄
黑而燥,脉沉实有力
中焦证
症候:身热,烦躁,胸脘痞满, 腹痛,大便溏垢 如败酱,便
上焦证
邪犯肺胃证
肺热壅盛证
湿热阻肺证
热陷心包证
湿蒙心包证
病理:卫受邪郁,肺
病理:邪热壅肺,肺
病理:湿热阻肺,肺
病理:邪热内陷,机
病理:湿热酿痰,蒙
气失宣
辨证要点:发热,微 恶风寒,咳嗽
气闭阻
辩证要点:身热,咳 嗽苔黄
失清肃
辩证要点:身热不扬, 胸闷,咳嗽,苔白腻
窍阻闭
辩证要点:神昏,舌 謇,舌绛
蔽心包
邪热犯肺重症
临床表现:喘促鼻扇,汗出如涌,脉搏散乱,甚则咳唾粉红血 水,面色反黑,烦躁欲绝
上焦证
症候:恶寒,身热不扬,胸闷, 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 病理:湿热阻肺,肺失清肃 辩证要点:身热不扬,胸闷, 咳嗽,苔白腻
湿热阻肺证
上焦证
症候:身灼热,神昏,肢厥, 舌謇,舌绛 病理:邪热内陷,机窍闭阻 辩证要点:神昏,舌謇,舌绛
肾精耗损证
下焦证
症候: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 热,心中憺憺大动,手指蠕动或
瘛瘲,舌干绛而萎,脉虚弱
虚风内动证 病理:水不涵木,虚风内动 辩证要点:手指蠕动或瘛瘲,舌 干绛而萎,脉虚
03
三焦的传变与相互 关系
三焦的传变
即温病初起,病邪始犯手太 阴肺卫,传至中焦阳明胃腑 的过程。
特点:以脏传腑,预后较好
顺 传
三 焦 的 传 变 形 式
特点:病情突变,来势凶猛, 以脏传脏,预后较差 即肺卫之邪不下传于胃, 而内陷心包,称逆传心包
逆 传
谢谢 观看
温 病
发展流传
• 三焦辩证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发 展于温病学派,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 倡导
发展流传
《黄帝内经》
“上焦出于胃口上,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 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金匮要略》
“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 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
阳明热结证
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
湿热中阻证
胃经热炽津伤
肠道热结,传导失司 辨证要点:潮热,便秘, 苔黄黑而燥,脉沉实有
湿热积滞搏结肠腑 辨证要点:身热, 腹痛,大便溏垢,
湿热困阻脾胃,升
辨证要点:壮热,
汗多,渴饮,苔黄 燥,脉洪大
降失司
辨证要点:身热, 脘痞,呕恶,,苔
力
苔黄腻或黄浊
腻
中焦证
症候:壮热,大汗出,心烦, 面赤,口渴引饮,脉洪大而数
湿重热轻——身热不扬,舌苔白腻,或白苔布满,或白多黄少 热重湿轻——高热持续,汗出而热势不衰,湿热扰神可见烦躁 不安,舌苔黄腻
下焦证
症候:低热,神疲萎顿,消瘦无
力,口燥咽干,耳聋,手足心热
甚于手足背,舌绛不鲜干枯而萎,
脉虚 病理:邪热久羁,肾阴耗损 辩证要点: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 口干咽燥,舌绛枯萎,脉虚
下不爽,舌赤,苔黄腻或黄浊,
脉滑数
湿热积滞搏结肠 腑证
病理:湿热积滞搏结肠腑
辩证要点:身热,腹痛,大便
溏垢,苔黄腻或黄浊
中焦证
症候:身热不扬,或高热持续 不为汗衰,或烦躁,胸脘痞满, 泛恶欲呕,舌苔白腻,或白厚,
或黄腻
病理:湿热困阻脾胃,升降失
湿热中阻证
司
辩证要点:身热,脘痞,呕 恶,,苔腻
湿热中阻
温病学
三焦辩证理论
1
发展流传
write your great title here
2
三焦的症候与病机变化
write your great title here
目录
3 4
三焦的传变及相互关系
write your great title here
三焦辩证表
write your great title here
辩证要点:神识昏蒙, 舌苔腻
上焦证
症候: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 苔薄白欠润,脉浮数 邪犯肺胃证
病理:卫受邪郁,肺气失宣
辩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咳 嗽
上焦证
症候:身热,汗出,喘咳气促, 口渴,苔黄,脉数 病理:邪热壅肺,肺气闭郁 辩证要点:身热,咳喘,苔黄 肺热壅盛证
《卫生宝鉴》
刘把三焦作为温热病的分期 罗开温热病运用三焦分部进行辩证施治的先河
《温病条辨》
创立三焦辩证, 三焦辩证的临床意义:明确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 区分三焦不同症候类型;掌握病程阶段
添加标题
此处添加简短文字说明。
02
三焦的症候与病机变化
• 三焦辩证将温病分为上,中,下三类症候 • 上焦——手太阴肺与手厥阴心包 • 中焦——阳明胃、肠及太阴脾 • 下焦——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
热陷心包证
热陷心包
夹痰——痰热互结 证见:神昏,喉间痰鸣,舌绛苔垢 夹淤——邪热与瘀血互结 证见:神昏谵语或神志如狂,唇黑甲青,舌质紫晦
上焦证
症候:身热,神识昏蒙,似清 似昧或时清时昧,间有谵语, 舌苔腻,脉濡滑数 病理: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辩证要点:神识昏蒙,舌苔腻
湿蒙心包证
中焦证
阳明热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