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学术型研究生导师

合集下载

上海大学机械自动化系导师介绍

上海大学机械自动化系导师介绍

固耦合系统建模、试验台架设计及测试,研究摩擦副间的润滑及工作机理;
旋转类机械的转子系统动力学分析,涉及理论建模仿真及相关实验测试;
基于生物力学基础的人—机耦合系统分析。
研 究 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分析、机 招 生 要 勤奋好学,最好 CET6 已过
方向 电系统驱动及控制、环境能量收 求
集与利用、振动利用技术
产学研合作关系。
研究领域:机电控制、动态分析与仿真、计算机辅助测试、计算机集成制造;目前在研的
项目包括:计算机测控集成模块开发、大型养路机械测控系统研制、新型节能液压元件及系统
开发。
金健 讲师
张健滔 副教授
研 究 流体润滑
招 生 要 本专业,刻苦勤奋,自律性强
方向

滑动轴承的流体动力润滑理论的研究,涉及计算流体力学、传热学及固体弹性力学,液-
为工厂产品(工业非标产品)或市场商品(终端产品),有诸多外观专利并撰写了用于机械工程
大类下的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基本完备的教材一套,为若干大学作为主干课程使用,在产品设计过
程中对材料、成本、后处理等方面的应用有较成熟的经验.
本人对具有严谨的工程思维、浪漫的艺术才气和萌动着创新意念的青年抱有好感,如果你是,
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微机接口与控制专题和机械工程测试、信息、信号处理测试等课程),并
担任主讲多门本科生教学课程工作。本人已经连续主带了 8 届硕士研究生工作,已毕业的五届
硕士研究生的硕士论文的评审质量都达到了优良。全部顺利通过硕士论文答辩。现担任上海市
互换性协会委员、秘书长。
金侠杰 高工
研 究 机电控制、机械系统设计、计算 招 生 要 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
严良文 副教授
研究方向

液体动静压球形轴承动态特性分析

液体动静压球形轴承动态特性分析

The stiffness coefficient and damping coefficient of the spherical bearing were us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bearing speedꎬ
eccentricityꎬ average oil film clearance and other parameters o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 coefficient of the bearing through
HYBRID SLIDING BEARINGS
季东生 ∗∗
沈景凤 ∗∗∗
陈雨飞 周羿好
( 上海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ꎬ 上海 200093)
JI DongSheng SHEN JingFeng
CHEN YuFei
ZHOU YiHao
(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ꎬ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ꎬ Shanghai 200093ꎬ China)
研究轴承的转速、偏心率、平均油膜间隙等参数对轴承的动态特性系数的影响规律ꎮ 结果表明:转速、偏心率以及平均油
膜间隙对油膜的刚度和阻尼有着重要的影响ꎮ
关键词 液体动静压球轴承 液体润滑 小扰动法 动态特性系数 数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 TH133 37
Abstract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bearing parameters o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pherical sliding bearingsꎬ which

2012年--硕、博名单-- 全--招生_学生用--

2012年--硕、博名单-- 全--招生_学生用--

付云忠 路勇 孙雅洲 周亮 韩振宇 曹永智 潘旭东 高胜东 陈家轩 宋博岩 朱波 谢大纲 赵航 孙 涛 程 凯 赵清亮 王波 王景贺 张景和 胡振江 房振勇 宗文俊 邓宗全 钟诗胜 王黎钦
cxncjx@ songboyan@ Zhubo hit@ xdg@ zhaohang@ taosun@ sjchen@ zhaoqlyx@ bradywang@ wjhh@ zjh2059@ lyhoo@ fang_zhenyong@ zongwenjun@ dengzq@ zhongss@ lqwang@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郝明晖 曲建俊 姜洪源 翟文杰 吴伟国 宋宝玉 陈照波 焦映厚 王洪祥 陈明 古乐 于红英 唐德威 刘明 郝双晖 林琳 王瑜 刘文涛 张锋 夏宇虹 郑德志 丁刚 李笑 敖宏瑞 闫辉 陆念力
博导 博导 博导 博导 博导 博导 博导 博导 博导 博导 博导 博导 博导 博导 博导 博导 硕导 硕导 硕导 硕导 硕导 硕导 硕导 硕导 硕导 博导
haominghui@ qujianjun@ Jhy_hit@ zhaiwenjie@ wuwg@ sby@ chenzb@ jiaoyh@ whxhit@ Chenming_57@ gule@ mcadyhy@ dwtang@ liuming@ hao_shuanghui@ waiwaiyl@ wyu@ wentaoliu@ zfhit@.cm xyh3333@ dezhizh@.cm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 市科技局 市科技局 科技部 科技部 精加工研究所 精加工研究所 精加工研究所 精加工研究所 精加工研究所 精加工研究所 精加工研究所 精加工研究所 精加工研究所 机械设计系 机械设计系 机械设计系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简介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简介

附件2上海理工大学教授简介童正明●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原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化学进展》理事●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机械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上海化工机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内燃机标委会委员(TC177)●中国内燃机学会基础件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会员●中国化工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动力工程及节能减排方面的教学和科研。

为汽车及内燃机行业的零部件企业服务30余年,并基于此类实验研究之上拟订了多项行业基础标准,保持在该行业内的广泛合作;2000年~2012年间,和原二炮、九院基地、海装有多项项目合作;在我国脱硫脱硝行业耕耘十余年,目前产品在国内市场属于替代进口产品。

有著作二本:工程燃烧学、工程热力学题解。

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89、91)完成上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92)完成上海14项难题攻关项目一项(95)杨茉●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工学博士●热工程研究所所长,原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工程热物理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委员会委员●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传热学国家精品课负责人长期在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领域的教学与科研第一线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流动和传热数值计算技术、流动与传热的非线性特性与混沌、换热器与强化传热、热力系统的优化与运行、及多相流动与传热。

主持完成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参加完成了国家973科研课题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主持完成了各种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和来自企业的各种横向应用性科研课题。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发表了400余篇学术论文,6项科研成果分别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20余项专利。

获得了上海市领军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教学名师奖、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市级劳动模范和宝钢教育奖等荣誉。

(完整版)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

(完整版)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
汽车发动机与动力系统匹配技术、汽车轻量化设计 汽车系统动力学与电子控制、汽车疲劳耐久性分析 车辆动力学与控制
机械设计及理论、齿轮动态力学仿真技术、机器及机械零部件的动态仿真解析、虚拟样机技术 机械系统和结构现代设计理论、重点是智能适应结构和系统的设计方法,尤其是结构拓扑优化设 计方法以及基于仿生技术的设计理论。 机械故障诊断,动力学测试与分析,固体力学
机械传动、汽车工程
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
机械设计理论、机器人机构学
研究方向 精密加工工艺、金属切削理论、微细加工机理;计算机辅助设计、柔性制造技术、表面质量控制 、微孔加工技术与设备等 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的研究和开发 计算机辅助智能设计制造、机械快速设计及敏捷制造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企业信息化、虚 拟技术等 材料塑性成形理论、工艺、模具和设备。 机械系统动力学、机械加工减震技术 机、电、液一体化 医疗器械 智能控制信号处理 网络化制造、现代设计理论 虚拟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 数控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材料加工工程 模具CAD/CAE/CAM一体化技术 制造系统与自动化、先进制造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 无损检测;CAD/CAE/CAM 机器视觉在线检测系统,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研究和开发 材料学,材料加工 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加工工程 金属功能材料和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铝合金的研究和开发;陶瓷材料表面处理。 磨削加工与特种加工、装备自动化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汽车现代设计理论,重点是汽车结构轻量化设计技术 汽车电子控制、汽车发动机燃烧及排放控制及汽车电控系统关键部件开发。 车辆动力系统及匹配技术、车辆发动机性能测试研究 汽车动力总成及整车优化设计、汽车零部件产品设计程序、知识库和专家库系统开发、发动机配 气系统及制动系统运动仿真。 车辆强度与可靠性汽车现代化设计

沈国舫院士简介

沈国舫院士简介

沈国舫院士简介沈国舫沈国舫 Shen Guofang (1933.11.15 -) 林学及生态学专家。

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嘉善县。

1956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曾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中国林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森林培育学和森林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国家重点学科森林培育学的学科带头人。

在立地分类和评价、适地适树、混交林营造及干旱地区造林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工作。

第一个提出了分地区的林木速生丰产指标,主持起草了《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技术政策》。

曾对大兴安岭特大火灾后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恢复工作起了关键的指导作用。

后期着力从事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水资源和生态建设的咨询研究,取得显著成绩。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廉院士简介周廉周廉(1940.3.11-)超导及稀有金属材料专家。

吉林省舒兰县人。

1963年毕业于东北大学。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长期致力于超导和稀有金属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起,研制低温超导材料,发展了均质铸锭及最佳时效形变技术,在铌钛和铌三锡材料及高场磁体制备性能研究及超导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高温超导材料研究方面,主持了钇系超导块材、铋系超导带材及高温超导电缆等多项研究,在高温超导材料合成、制备、性能及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还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稀有金属新材料重点攻关、高技术及重大工程应用项目。

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高JC钇钡铜氧超导体材制备技术”获1999年国家发明技术二等奖。

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姚福生(1932.4.26-)。

动力机械、汽轮机专家。

上海市人。

195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62年毕业于波兰格旦斯克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山东理工大学校长、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工程与环境能源研究院院长。

浅谈机械类专业本科学分及课程设置

浅谈机械类专业本科学分及课程设置

035求知导刊Journal of Seeking Knowledge Guide理论LiLun2018年1月Jan.2018作者简介:杨丽红(1973—),女,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浅谈机械类专业本科学分及课程设置2016年笔者作为访问学者去UIC 交流一年,在这一年中除了跟合作导师做科研之外,也对机械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进行了关注,希望能对今后的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一、UIC 机械工程本科专业的学分及课程UIC 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非工程和通识教育课程、工程学院必修、技术选修和本专业外选修四个部分。

非工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中主要包括写作、人文、历史、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基础课程(51学分),占总学分的40%左右,其中数学、物理和化学的学分占到32个;工程学院必修中主要课程包括力学、材料、传热和热力学、电工、计算机语言和应用、机械设计和工艺、工程动力学和振动和实验设计等(66学分),占总学分的51.5%;技术选修可以是研究、工程中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或机电能量转换,6个学分,是本专业外选修5个学分,共计128学分。

同时,也在网上查阅了美国其他学校的课程设置,和UIC基本相似。

二、国内机械工程专业强校的学分和课程2016年第四次学科评估结果已经出来,在此选择了排名前百分之五的几所高校的培养计划作为国内机械工程专业的代表。

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总学分174,除去实践和课外学分后还有140的课程学分。

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文化素质课程和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可归类为非工程和通识教育学分的为73,占总学分约42%,主要包括政治思想、体育、英语、历史、哲学、管理、数学、物理、生物和化学等课程;机械工程必修总学分为85,主要有电工电子、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设计与制造、力学、材料、热学、流体、测控类等课程,另外还有实践环节和综合论文训练,占总学分约49%。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总学分为195.5,若不参考个性化教育的20个学分,其总学分为175.5。

徐匡迪

徐匡迪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人才培养
徐匡迪长期从事电炉炼钢、喷射冶金、钢液二次精炼及熔融还原的研究。研制成SGDF型喷粉罐获广泛应用; 研究成功高纯度油、气管线钢的真空循环脱气、喷粉(RH-IJ)技术,被英钢联及新日铁公司采用;提出了铁液 脱硫的“拟一级不可逆反应处理法”及锰熔融还原三步反应模式;主持制订上海钢铁工业“三优”规划,使得上 海钢铁工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
徐匡迪
中国工程院院士、钢铁冶金专家
01 人物经历
03 个人生活 05 人物影响
目录
02 主要成就 04 人物评价
徐匡迪,1937年12月11日出生于浙江崇德,钢铁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俄 罗斯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上海市原市长,中国工程院原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 咨询委员会组长,上海科技大学第一届校务委员会主任,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匡迪不管在哪个岗位工作,每周仍回实验室半天,直接指导研究生的工作。1995年当选市长后,对于他名 下的研究生,他还是要亲自面询研究进度、审查开题报告、批改博士论文 。
2001年徐匡迪培养博士生张晓兵的毕业论文《四元系冶金熔体组元活度解析的高阶亚正规溶液模型及其在钢 铁冶金过程热力学预测中的应用》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
1959年徐匡迪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63年调到上海工学院冶金工程系工作;1971年至1972 年下放到安徽省凤阳“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至1980年在上海机械学院、上海工业大学冶金工程系工作;1986 年开始走上领导岗位,担任上海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1989年至1991年担任上海市教卫2年上海市计委主任、党组书记;1992年至1995年担任上海市副市长;1995年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至2001年担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2002年至2010年担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党 组书记;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研究方向
精密加工工艺、金属切削理论、微细加工机理;计算机辅助设计、柔性制造技术、表 面质量控制、微孔加工技术与设备等 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的研究和开发 计算机辅助智能设计制造、机械快速设计及敏捷制造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企业 信息化、虚拟技术等 材料塑性成形理论、工艺、模具和设备。 机械系统动力学、机械加工减震技术 机、电、液一体化
机械故障诊断,动力学测试与分析,固体力械设计理论、机器人机构学 计算机辅助设计 外形复杂的柔性产品和体内材料复杂非均质产品的建模、分析理论方法和技术,在基 于机器视觉与感知的非接触式测量技术、机械行业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方面
微机械结构大变形分析及其在微电机械中的应用,多孔介质混合物物理论 机床动力学、结构动态优化设计 材料的计算机模拟与设计
工业控制及自动化设备 长度测量及压力测量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M 半导体高端封装设备及机器人应用 精密加工技术及检测
针对大型电站机械设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配套试验机和替代进口机电设备的动态设 计、机械结构的动态分析、状态检测和故障诊断。 机械设计及理论、齿轮动态力学仿真技术、机器及机械零部件的动态仿真解析、虚拟 样机技术 机械系统和结构现代设计理论、重点是智能适应结构和系统的设计方法,尤其是结构 拓扑优化设计方法以及基于仿生技术的设计理论。
胡育佳 余慧杰
刘佚 郑松林* 张振东 孙跃东 褚超美 卢曦 周萍 孙涛 冯金芝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动力机械及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动力机械及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程学院研究生(学术型)导师名单
医疗器械
智能控制信号处理 网络化制造、现代设计理论 虚拟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 数控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材料加工工程 模具CAD/CAE/CAM一体化技术 制造系统与自动化、先进制造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 无损检测;CAD/CAE/CAM 机器视觉在线检测系统,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研究和开发 材料学,材料加工 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加工工程,聚合物材料 金属功能材料和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铝合金的研究和开发;陶瓷材料表面处理。 磨削加工与特种加工、装备自动化 机械设计与制造 数控技术、智能控制、机电一体化和故障诊断 数字化设计及制造 材料表面改性,异种材料结合及界面工程 镁合金的轻量化及其表面改性、电池催化剂 数控技术、精密检测与智能控制 精密测量技术与智能仪器设计、机电系统的智能测控 光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设备研发、计算机测控系统研发、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研发、电气控制系统 研发、精密测试设备的研发。 机电系统动力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陈劲杰
刘劲松 姜晨 张雷* 汪中厚 丁晓红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林建中
崔建昆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
赵高晖
钱炜 沈景凤 陈龙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学术型)导师名单
姓名
曾忠* 刘平 仲梁维 雷君相 张永亮 骆艳洁
归属学科名称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兼职学科1
胡兆燕
宫赤坤 甘屹 杜宝江 白国振 刘芳 陈泽中 林献坤 杨丽红 吴恩启 周律 李伟 马凤仓 李晓燕 刘新宽 王艳 陈彩凤 李厦 朱文博 何代华 何美华 李郝林* 朱坚民 蔡锦达 麦云飞 孙首群
汽车现代设计理论,重点是汽车结构轻量化设计技术 汽车电子控制、汽车发动机燃烧及排放控制及汽车电控系统关键部件开发。 车辆动力系统及匹配技术、车辆发动机性能测试研究 汽车动力总成及整车优化设计、汽车零部件产品设计程序、知识库和专家库系统开发 、发动机配气系统及制动系统运动仿真。 车辆强度与可靠性汽车现代化设计 汽车发动机与动力系统匹配技术、汽车轻量化设计 汽车系统动力学与电子控制、汽车疲劳耐久性分析 车辆动力学与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