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阳光心态——北大心理讲座实录(完整版)

追求阳光心态——北大心理讲座实录(完整版)
追求阳光心态——北大心理讲座实录(完整版)

色彩对人的心理卫生的影响可以说是太大了。根据人的主观感受,将颜色分暖色和冷色。暖色指的是红、橙、黄,这类颜色。暖色可以刺激人的兴奋性,使体温有所升高。冷色指的是绿、青、蓝、紫等颜色,能够使人的心情平静、清爽、恬雅。

下面就分颜色介绍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1.红色。红色能够使人感到新鲜、欢快,是一种生机勃勃的象征,可以增加人的食欲。所以开饭馆的,你要想人家都来吃、多吃,就应该点缀一些红色的装饰,比如红色的台布、椅子、餐具……红色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你看运动场上的塑胶跑道,没有用绿色的,中间的草坪、足球场可以是绿色的,但是跑道都是红的。如果弄个绿跑道,运动员就跑不快,肌肉给他松弛下来了,激发不起热情来。红色还可以激发爱情,你看那个画儿,两颗心一个箭穿过去的,心都是红心,没画黑心的。(笑)这就是红色的特点,但是红也不能乱用,一会儿还要讲颜色的搭配问题。

2.黄色。黄色能够促使人欢快、喜悦、轻松、明亮,给人一种希望的体验。

3.绿色。绿色使人感到很安静、恬静、和平、温柔。绿色一般用于镇静、减轻视觉疲劳和自然保护色。绿色可以吸收噪音。比如咱们……谈判场所,整天吵架的地方,就可以用绿色点缀装饰,这样吵得就会少一些,谈判的成功率就会高一些。对于激发激情的场所就不宜用绿色。如果商店的装饰基调是那种亮亮的翠绿色,看着很亮,但是你会发现进来看的人多、买的人少,刺激不起人的消费欲望,特别是激情购物的妇女。当初……

4.蓝色。和谐、平安、容易使人满足,比较镇静、凉爽、心胸开阔。开饭馆儿的,就不能以蓝色为基调,否则顾客吃两口就不吃了。自助餐厅除外,节约了。

5.红色和绿色搭配。是力量、纯洁,给人一种可靠、可信的感觉。

6.绿色和蓝色搭配,是安全、自尊。

7.青色。青色应该是比黑色要淡一点的。青色的特点就是肃穆、幽静,比较沉闷的东西。

8.黑色。庄严、压抑、悲哀。黑色是用处最多的一个颜色,但是搭配一定要得当。这人穿一身黑西服,你会感觉很严肃、庄重。平时挺随便的一个人,今天突然一身黑西服,你看了之后第一感觉是什么,可能是刚从八宝山回来。(笑)黑色,作为服装设计来讲,最好不要把它做得宽宽大大的,要瘦一点。黑色,宜做裤子,不宜做上衣。如果做上衣,必须要巧。比如白裤子,上面套一件黑西服,可以不可以?可以。这种打扮一般是那种专业人员的工作服装。田径场上的裁判,白裤子、黑西服,黑白分明,显示他公正。生活当中,如果你这人长得很高,一米九,又很消瘦,身材很好,那你白裤子、黑西服可以,不难看。如果你本身就不高,像我这样的,长得又丑,你再来一套白裤子、黑西服,老远一看整个儿打了把雨伞!(大笑)这就很难看了。夏天的时候可以挑一件黑T恤衫,能把我的身子套住的,虽然胖一点吧,但是呢也不显得特别丑,还过得去(笑)。没有那种头重脚轻的感觉。要是你以后在一些外事部门工作的话,你就要讲究礼仪,注意你的搭配了。年轻人可能无所谓,本身就瘦,那没事儿,怎么都好办。要是胖,再穿白裤子,黑西服,里衬一件T恤衫,横道道的,那整个儿一个坛子外包着一把雨伞(大笑),那更难看了!所以这个颜色搭配有一个审美的问题。心理卫生很强调美感的,符合美的需要,才会令人心情舒畅。所以这个颜色点缀,非常重要。

9.白色。白色是所有的颜色当中应用最广的,自然界也是最多的。白色是一种调和色,素雅、纯洁,也是最容易用的,可以在上面点缀各种各样的颜色。

10.灰色。灰色最大的特点是使人郁闷,给人空虚、不实的感觉。所以这个时候搭配就要注意了,特别是建筑。建筑如果是以灰色为基调的,你必须要点上一些其他的颜色,才能好看。否则你这个楼很难看,很郁闷,住在这里面的人好像都是七老八十的,没什么生命力的。咱们北大有一个建筑……(笑)……在北方,自然界本身灰色东西就多,尤其是到了冬天,树枝儿都是枯的,日照又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显得这个城市就很灰暗。所以,在北方,这种灰色基调的建筑本身就应该少用。

11.粉红色。红色加白色,就调出了粉红色。粉红色能够抑制人的冲动行为,有肌肉松弛的作用。比如,在问题儿童中心、少管所,就应该以粉红色为主色调;小孩儿的卧室,儿童使用的家具,也应该以粉红色为主,抑制过度的兴奋,让他能安安静静地睡觉。你要是用红的,他晚上就不睡觉了,给你胡折腾。小孩儿用的学习用品应该以粉红色为主,铅笔盒、书包、书皮儿;教室里也应该增加一些粉红色。有人做过实验,在一些暴力性犯罪的矫治过程中,在环境中增加一些粉红色,有利于对他的矫治,有利于肌肉松弛。

在日常生活中,色彩的应用,除上述的以外,还有很广的用途,但要有针对性,因人而异,因用途而异。比如你发现这个社区里面青少年犯罪率高,除了人员构成以外,你要看一看这个社区的颜色是不是合适,要不要调一下。在心理障碍的矫治方面,也可以利用颜色来调整。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英国泰晤士河上的波利菲尔大桥。这个桥原来是黑色的,结果人们都跑到那儿去自杀,后来伦敦市政当局就听了心理学家的建议,把那个颜色改成绿色了,把桥整个儿地重新油漆了一遍,就没有人去跳了。为什么?想自杀的人走到那儿,看到绿色就看到希望了,还是活着好,回去吧……

地理环境与心理健康。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对人格的形成、对心理卫生的影响非常大。上一讲提到了,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十个湖北佬,赶不上一个江西老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京除了京城文化,自然地理对北京人的影响也不能忽视。普通话的基础发音是北京话,就像我这样字正腔圆(笑),标准国语,一级甲等的播音水平。你从外地到北京来生活一段时间,发音慢慢地改了。当然这主要是社会文化的因素,但也有自然的因素。不能说与北京的山、水、风无关吧……都说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细腻。尤其是江浙人,细腻到了顶儿的人是上海人。上海人为什么算得精呢?这跟上海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国际大都市。在这么一个没有资源的弹丸之地,要养活这么多人,就必须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源节流,见缝插针。正是由于这么一个不良的地理环境,养成了上海人精打细算的心理品质。水系发达的地区,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可能弯弯绕绕就多一些。刚才说了,水是阻碍人际交流的天然屏障,对面能说话,相逢得半年。像水乡周庄,河两边的窗户打开了,对面能说话,这边

炒着菜呢:“阿姐,没有酱油了,借点儿酱油!”那边手可以伸过来,给她点儿酱油。但是她们俩要是凑到一块儿去侃,可能得绕一大圈儿。在这种环境下,就促使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弯弯绕绕,要核算值得不值得……

气候与心理健康。长期生活在某一种气候特征的环境下,人的性格、心理状况也会受到影响。刚才说湖北人厉害,湖北人为什么厉害啊,跟它的气候有关系,湿热,闷热难忍。今年,42度的天气,持续了30多天,要了命了!这种气候条件下,会使人烦躁不安,容易使人焦虑,人的暴力倾向明显增高。在城市里面交通事故就多,特别是长途的路上,车也不是很多,太阳反光,照得司机眼睛也难受,焦虑、烦躁,就容易出事故。为什么重庆人火气大,因为重庆山多、雾多,气候潮湿,平时喘不过气来,必须大喘气才能上来气(笑),所以那里的人火气就大。南方人为什么细腻,这跟它的水系发达、空气潮湿有关系。北方气候比较干燥,用不着喘那么大气儿就能够气体交换了,所以脾气也暴,但是只“暴”不“躁”。重庆人是又“暴”又“躁”。(笑)

冬天寒冷,人的情感活动相对低下,刺激域高,叫情感冷峻。冬季不宜搞运动会,除了滑雪以外。你要说冬季搞一些长跑比赛,像咱们学校或者国家有的时候冬天搞那个什么越野比赛,好成绩很难出来。为什么?因为身上肌肉兴奋不起来,太冷,而且还容易出现运动损伤。冬季早上起来跑步,更错。除了上次我讲的那几大危害以外(笑),还容易出现运动损伤。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交通事故,夏天一般是疲劳、焦虑造成的;冬季主要是司机兴奋性低,反应不过来,躲闪不及。所以冬季追尾事故特多。天太冷,车里也冷,老缩着脖子,缩着脖子开车就扭不过脸来,旁边的车来了就看不见了。(笑)

阴雨连绵的天气,使人感到压抑、烦闷、喘不上气来、多愁善感,这时候人的兴奋性也低。

风和日丽,应该是最好的天气了——心情舒畅、心旷神怡。

自然气候,也可以引起一些心理上的疾病。比如到沙漠地区,就有一种气候病叫干热风综合症……

自然地理、气候环境不仅能够改变人的心理状况,而且对生理状况也有影响。长期生活在气候比较湿润的地区,皮肤可能细腻一点。鼻梁呢,第一代可能还好,高高的,以后逐渐逐渐鼻梁就塌下去了,因为它要缩短鼻腔,要排气,气体交换。“文化大革命”中,五六十万上海知青到了新疆。到了新疆以后,20年下来,他们的鼻梁也逐渐逐渐高起来了,眼睫毛也长了。为什么?我们曾经也讨论过这个问题。据说是因为新疆气候冷,干燥,吸进来的气体要加温,要湿润,所以慢慢地鼻梁就长了。那为什么睫毛也长了呢,风沙大,要遮挡风沙。你们去看纯种的上海人是塌鼻梁的,在西部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鼻梁就起来了。(大笑) 那么,一个十全十美的,好得不能再好的人,他的心理健康到底什么样儿啊?世界卫生组织还有七条标准,是关于心理健康的,这七条标准是:

第一,智能良好。大伙说了,你说的这都是废话,我们能考进北大,哪个傻啊?……

第二,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感。……人与人交流的第一个信号,是情感。见到一个人,和颜悦色,挺好;等到你跟他接触一段时间,发现这人是笑面虎,很坏。但是呢,他起码最先缩短了他与你的距离,没有障碍。如果进来这个人,板着个脸,很严肃。大家一看,坏了,这人学问太大,咱们离他远点吧。直接影响了他与周围人的交流。你们看看咱们北京大学,最牛的人和最随和的人是谁。……咱们北大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新生入学报到,报到的时候,拎着行李自己来的,人多排队。过去不像现在,电脑一操作就完了,以前都是手工填表,很麻烦的。他看人太多,这时候呢,路边一个老头过来,拿着一个大信封,戴了个大草帽,从远处走过来。他把老先生叫住了。他倒还不错,没叫老头儿,还挺客气:“老大爷,您帮我看一下行李,我去报个到。”那老人说:“那你快去快去。”他就去了,跑了一圈,大概一个小时,回来了。老先生在太阳底下,拿着那个信封袋在那儿扇着,给他看着行李。哎哟,这学生感激得不得了,“谢谢老大爷”。老大爷说:“哎,小伙子哪个系的?不错,挺好。好好学习!”走了。第二天,开学典礼一介绍,“在台上就坐的有——北京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常委、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他一看,“哎哟,坏了(笑),这老头昨天给我看行李来着!”(笑)这件事情让这个学生终生不忘,他在百年校庆纪念文章当中

写了这件事情,他说:“这是我作为北大人——还没有成为北大人的时候,我见到的第一个北大人,我也认识了北大人。”……

第三,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四,人际关系和谐。我觉得这对大家来说是最重要的……现在这个社会很乱,各种思潮都有。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跟着人家跑,你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人家说的问题进行分析。你看到那意念移物,“大师”在那儿抖搂抖搂手,就把瓶子里的药片抖搂出来了。这时候你要分析分析,可能不可能。他也是人,你也是人,凭什么他有这功能你就没有?玻璃瓶子,硅酸钠,密度那么高,灯泡儿可以那么薄,气都出不来,那么大的药片,怎么可能抖搂抖搂就出来了?是吧?你用你中学的知识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所有意念移物的没有移液体的,按说可乐加了气更容易移,但没有移可乐的,因为液体不能往袖子里倒,就这么简单。全部都是把戏。你听这人神乎其神地在那儿讲,这药从口疮到痔疮,什么病都能治。(笑)你记住了,这种药肯定是不治病的药。要是有,那只有一种,毒药,吃了就死了,病也没了,命也没了。所以说,你要思考,不要盲从。包括在北京大学听课,你也不要一听他是权威就崇拜得不得了。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跟教授们叫板。有些博导,一驳就倒。(笑)北大也确实有那么个别的博导是没什么学问的。大庙的和尚不一定都会念经。所以你也不用怕。

第六,要保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人格是什么,人在社会生活当中的总体心理倾向,叫人格。那么一个人的人格,好与不好,体现在什么方面?……

第七,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要适应。可能大家该说了,你又在这儿胡说了,我们都这么大人了,心理发育和生理发育还能不平衡吗?说实在的,还真不平衡。我们现在的学生,有心理发育超前的一部分,知识的占有,确实比以前要多了,脑子也复杂了。但是还有另一个方面,你的适应社会生活这方面,可能跟你的生理就不一致……

我想,恋爱的心理卫生,应该满足这么几个原则:一、应该符合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规范……二、要满足心理卫生的原则。不影响正常工作和正常生活。电影、电视剧中经常有这样的情节,男的追女的,在大雨中站了几个小时,大病一场,

以此来歌颂爱情的伟大神圣。这实际上是误导,不符合心理卫生要求……三、不要忽视对方的家庭文化背景。我们的青年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校期间,两人谈恋爱,同班同学,互相了解,挺好的,老百姓讲话叫知根知底。但是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只看到对方的优点,忽视了对方的缺点,另外忽视了双方的一些背景性的因素,主要是家庭的文化背景。你可能说了,你说的这些都是后话了,我们俩就是一个暂时的情感的交流,互相的情感依托。你如果把情感当儿戏,那我也无话可说了,但是我还是觉得对待感情要慎重一点,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自己都不负责的人,不可能对社会负责;对自己都不爱的人,不可能去爱别人;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不可能去珍惜别人的生命。所以,我觉得首先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也就是在为别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对方要有充分的了解,既要看到优点,也要看到缺点。我不赞成绝对的门当户对,但是也要看到对方的文化背景。如果你们两家在一个城市里,那可能就有一些在一个城市里的问题;两家不在一个城市里,可能就有不在一个城市的问题。我曾经遇到过一对学生,就咱们学校的。男生,父母都是咱们北大的教授,都挺有名气,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长得也挺精神的,挺帅的小伙儿,考大学考到咱们理科的一个系,学得也挺好。在上学期间跟他们班上的一个美女——这个不容易的,理科有美女很不容易的。(笑)两人就好上了。这个女生也是北京的,家在市里,背景就是普通市民,兄弟姐妹五个,她排老五。前面四个与她的年龄差距很大,职业都是出租汽车司机、售货员,普通市民。在学校两人好的时候,他们系里的老师都说:“哎呀,郎才女貌,女才郎貌,全配上了。”(笑)“这是我们系里多少年碰不上的一对儿。”特别是系里那些教务老师,又都是女的,好撮合这事儿。(笑)毕业后两人就走到一起了。两人都保上了硕士,一个在北大,一个到中科院去了。结婚初期,两人挺好。但是很快,俩人就开始闹矛盾。一年左右,男生的父亲——跟我是朋友——他就跟我讲,他说我儿子有心理障碍了,求你跟他聊聊天。我说行啊,他是为什么事儿啊?说他们两人闹离婚了。我说怎么会呢?因为他们这个背景的事儿我已经知道了,而且他们系里的一个分管教务的老师跟我也挺熟的,把他们俩的事儿,当成天仙配的美好故事给我讲过。问题出在哪儿了呢?最后分析来分析去,问题就出在双方都忽视了家庭背景了。男生的家里呢,北大教授,他们家里的生活很简单,很单调,两点一线,实验室,家;家,实验室。中间儿偶尔有个

插曲,去趟食堂。(笑)有时间了,偶尔去趟商店,那也是教授打醋,直来直去。生活相对说来较为单调。女方家里呢,是北京市民,相对来说呢,社会生活就丰富多彩,经常是一大家子凑到一起,聚会、聊天儿,而且饭桌上交流的都是社会新闻,刘晓庆又怎么了,谁谁又怎么了。矛盾是从女方先埋怨男方开始:我到你们家,你爸就给我开瓶儿罐头、冲碗方便面吃;你到我们家,就摆一桌。双方的父母,亲家,虽在一个城市,但又不来往。女方的父母就当着小伙子的面儿就说:“你看你,你爸爸妈妈都是大教授,看不起我们这些臭工人,我们臭工人没地位,到你们家呢,都没话。”男方的家里呢,有时候也私底下嘀咕几句亲家的事。实际上,他们矛盾的核心是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太大。巧又巧在,他们俩家在一个城市。如果不在一个城市,可能还会好一点,轻易不来,偶尔来一下,新鲜一个星期,走了就完了。但现实是两家在一个城市,亲家不来往,别人可能会有一些闲言碎语。在北大这个环境里可能无所谓,但在北京城的大杂院里,就能成为闲言碎语的由头,邻居们聊天时就会说啊,你们家亲家怎么不来往啊,你们家亲家大教授,谁叫你高攀啊,你攀这玩意儿……难听的话就上来了。两人的问题就是从这儿开始的,没有什么大事儿。但是这种来自于家庭文化背景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两人最后友好地分手了。当然离婚也不是什么坏事儿,离婚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笑)没有爱何必扭到一块儿呢。过去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不对!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爱情可以换,生命不可以换。说是这么说。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人的人生来说,终究是一个不幸。如果在一开始,双方都能既看到对方的优点,又能看到对方的缺点,能够对家庭文化背景因素有充分的认识,如果婚后两人单独过,也没事儿了。现在这种情况可能就好一点了,因为现在这个住房宽松了。过去不行,结婚没房子,只能住在家里。所以这一系列的问题,可能会影响你,干扰你正常的生活。在此,我还是要建议大家,在谈情说爱的时候,不要忽视双方的家庭背景。四、注意人格上的互补。有的同学说了,我是不是要选择性格相似的?性格相似的可能倒没法儿过了。两人都急脾气,那成天打;要是两人都慢性子的话,这家吃不上饭了。(笑)你说一急一慢,这倒好,反正有一方打一方不打,这可能倒互补了。对这一点呢,我相信在座的好多同学都已经有了亲身的实践,甚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了,(笑)用不着我多说。

通识教育

目录 起源 历史 中国 西方 现代教育 理念 概念论述 意义与价值 内涵外延 传承 基本理念 世界各国通识教育发展与现状 美国 台湾 香港 中国大陆 教学内容 广义 狭义 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变 养成教育 与其他教育理念的区别 起源 历史 中国 西方 现代教育 理念 概念论述 意义与价值 内涵外延 传承 基本理念 世界各国通识教育发展与现状 美国 台湾 香港 中国大陆 教学内容 广义 狭义

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变 养成教育 与其他教育理念的区别 展开 编辑本段起源 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将liberal education 译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 编辑本段历史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中国 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西方 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也很古老,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人教育”,他的对话式、散步式、讨论式多学科教育,被称为吕克昂式逍遥学派。伴随工业革命,由纽曼倡导的博雅教育,主张培养博学多才、行为优雅的人。 现代教育 由马修·阿诺德多方倡导的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影响广泛,备受关注,逐步受到世界知名大学的认同。例如,较早开展自由教育的耶鲁大学倡导学生选修人文艺术课程;哈佛大学则在通识课中极力打造通识核心课程,在教育计划中倡导文理交叉;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文库”与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在通识教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试图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介绍给学生。台湾大学、台湾辅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在通识教育中,也试图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编辑本段理念 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编辑本段概念论述 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北大

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北大版)

————————————————————————————————作者:————————————————————————————————日期: 2

第十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什么是攻击行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敌意性攻击行为:有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工具性攻击行为:把伤害当成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恐怖活动) 替代性攻击(转移):攻击感不能直接针对引起愤怒的对象表达出来时,我们可能会向一个替代对象释放攻击性。(那个替代对象越接近真实来源,攻击的冲动越强,但是对于攻击的焦虑也越强。因此替代性攻击大多倾向于指向更弱小和没风险的对象。) 攻击行为的理论: 1)生物学理论(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性驱力) 本能论佛洛伊德认为源于自我破坏的冲动,洛伦兹认为攻击行为是适应性的。 攻击性的能量来自本能,是非习得的普遍的。如果得不到释放,能量会在体内积累,直到爆发为止。(攻击行为受遗传【先天和后天的因素相互影响】、血液化学成分【饮酒、雄性激素、5-羟色胺】和大脑【杏仁核、前额叶】等生物学因素影响) 2)挫折—攻击理论(用于解释敌意性攻击) 经典的挫折—攻击理论:挫折产生攻击的动机。由于对反抗和惩罚的畏惧,人们往往不直接对挫折源进行攻击,因此攻击力可能会被转移,指向其他目标甚至是自己。 (替代性攻击) 修正后的攻击—挫折理论:挫折产生的是愤怒,是攻击行为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与攻击行为有关的线索放大了攻击行为。(愤怒源于某个有其他行为选择可能的人阻挠了我们实现目标) 挫折是否与剥夺相同?期望与实际所得之间的差距产生挫折感,即使完全消除剥夺现象挫折依然存在。挫折不只来自剥夺本身。 相对剥夺它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这种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简单而言,相对剥夺是一种感觉,这感觉是我们有权享有但并不拥有。例如,某人看着邻居家买了一辆新车,他认为他也能有这辆车,但实际他并不拥有。(电视的普及把绝对剥夺转化为相对剥夺) 3)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攻击行为的回报攻击行为是为了得到特定的回报而采取的手段。 观察学习对攻击行为的学习不仅体现在亲身体验其好处时,通过对别人表现 了攻击行为而未收到惩罚的观察,也会习得攻击行为。(自我控制、方式)。班 都拉认为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传媒的攻击榜样的影响。 班都拉指出,由不愉快体验产生的情绪唤醒激发攻击行为。但我们是否真的发 起攻击,取决于我们对于结果的预期,这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a)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侮辱、拥挤)会提高我们的唤醒水平 b)唤醒唤醒状态会强化情绪 c)攻击线索如枪支 d)媒体的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针对女性的攻击;电视对行为的影响(用相 关研究的结论来间接推论因果关系、“潜变量”),观看暴力会导致攻击增加, 原因有三:唤醒状态、降低抑制、激活与暴力相关联的想法、引起模仿。电视 对思想的影响;电子游戏的影响。 e)群体影响 通过分散责任和极化行为,群体情景能增强攻击反应。

发展心理学 第七章

第七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儿童能够自发运用记忆策略,对羊与牛、作业本与教科书、苹果与草莓的图片进行分类记忆的年龄是()。[统考2007研] A.4~5岁B.6~7岁C.8~9岁D.10~11岁 【答案】D 【解析】根据弗拉韦尔等人以5~11岁儿童为被试的研究,刺激物为一组图片,图片可以分为四类:动物、家具、交通工具和衣服。以归类作为策略考查不同年龄阶段被试的记忆效果,结果发现,10~11岁儿童基本上是自发应用归类策略以提高记忆效果的,其他年龄儿童则不能。 2.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2010年5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B.进行道德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C.道德判断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D.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答案】D 【解析】自律道德判断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其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内化于己。这个阶段的特点主要有:①认识到规则具有相对性,是可以改变的。②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只是后果。 3.童年儿童游戏属于()。[2010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互动游戏B.实务游戏C.象征性游戏D.规则游戏 【答案】D 【解析】皮亚杰依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将游戏分为三个发展阶段:①机能游戏,主要指婴儿期的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②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期的游戏特点,又称假装游戏;③规则性游戏,童年期及以后,主要是规则性游戏。 4.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远低于成人B.远高于成人C.略低于成人水平D.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答案】D 【解析】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5.童年期思维的变质表现为从幼儿期的()。[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变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B.感觉运动思维为主变为以具体逻辑思维为主C.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D.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答案】C 【解析】童年期的思维获得飞跃发展,其基本特征在于: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6.童年期儿童的元记忆()。[2006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发展缓慢,水平有限B.发展较快,但水平有限C.发展缓慢,但水平较高D.发展较快,水平较高 【答案】B 【解析】童年期儿童的元记忆发展较快,但水平有限。在教育中应该教给他们记忆的知识和操作性技能,并应不断地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7.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04年12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复述、组织、归类B.复述、经过诱导使用策略、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C.没有策略、经过诱导使用策略、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D.没有策略、组织、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

北大心理学自考心得分享

北大心理学自考心得分享 2011-03-16 11:59 北大心理学自考心得分享 1、学习方法与应考技巧 2、课程架构简析 一、学习方法与应考技巧 北大心理学自考,有人觉得很难,也有不少人半途放弃的;但也不少一次考六门、七门、八门全过关的,一次过四门、五门还是比较常见的。那么北京大学的心理学自考,到底难不难呢? 我的基础也不算好,没上完初中,专本科同时报考,三年里考完专科,本科还有五门。因为要挣钱养肠子,一边做事情一边学习,没听过几次课,专科段是全自学的,第一次报考心理统计,我问一个北大讲实验心理的老师,她听我一说情况还自学心理统计,轻轻的摇头,意思是不可能靠自己学习考得过。看心理统计是很痛苦,不过我一次考过,八十八分不算太高,也是目前考得最高分了。通过这件事,我就认定,你想考过和想不想考好,并不在课有多难,关键还是在自己。老师讲不讲,只要你真想考过你就会去找你自己的方法。我也有重考的,不过我觉得是自己没学好的事,不关课程难不难和有没有听老师课的关系。所以,你要听了老师的课,别人考过,你考不过,至少自身的关系还是大一些。找不到问题的根源,总之是比较麻烦的。 做为公共的知识点,你想到了什么? 至少可以发现,公共的东西你学一次可以重复使用,第一次理解好学透,以后遇到了复习下就可以了,如果这一点你认为说得不对,那你真不适合参加这学习。 当你发现并接受这一点的时候,你已经在自考的路上给自己减少了很大的压力,也减少了不少的负担。这些你也不一定非要认同,因为规律和方法的发现确实不能完全的为简便快速的学习和应考打下通往必然成功的基础。 对课程的设置架构和相互关系有一些基础的了解,我们再来看一下学习的过程。 学习这回事我也不觉得件好玩的事情,所以,必要的努力还是需要的。 如果你去听辅导班的课程,我觉得对于应考来说,虽然不能说像婴儿吃奶那么容易,至少和你搬张课桌的难度不会大多少,前提是你真的认真的听了,事后学习了,考前复习了。

北大 社会心理学 侯玉波 考试题

理教 207 208 考试题型说明 一、概念理解(每题3分,共18分) 答题要求:对所给出的概念加以解释,并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概念。 如:归因:是指…………的过程,例如,……….就是归因。 二、简述题(每题6分,共24分) 什么是团体极化?它为什么会产生? 三、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Festinger等人是怎样证实认知失调理论的? 四、案例题分析题(16分) 给一段材料:刘力是一名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临近毕业的时候他遇到了很多烦心的事情,……………………..。 要求:用1-2个心理学概念和一种心理学理论对案例中的现象加以解释,限500字以内。 五、问卷设计题(18分) 富士康跳楼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争论: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生命的价值何在?请根据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编制一个简单的可以测量生命意义的量表,要求至少15个项目,并以该量表测量的概念为自变量,自己设定一个因变量,设计一个研究,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概念理解题,解释名词并给出一个例子(3分*6) 1、归因 2、现场研究 3、偏见 4、情绪性寂寞 5、去个体化 6、改变型领导者 二、简述题(6分*4) 1、如何用“世界体系理论”思路看待华夏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2、要提出一个要研究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应该考虑什么? 3、社会生物学是怎样看待人类的利他行为的 4、什么事团体极化?并解释它是怎么产生的 三、论述题(10分*3) 1、谈谈晕轮效应在生活中的影响 2、Festinger等人是怎样证实认知失调理论的? 3、品味电影《浪潮》,并从团体规范角度谈谈极权的形成 四、貌似是情景题@@(10分) 某大学生面临毕业,但接连遭遇相恋几年的女友抛弃和美国大学的拒绝,他十分痛苦,甚 至想到轻生,但这是老师和同学都比以往更关心他,他渐渐解脱出来,重新定位自己。 用一个或两个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这个情境。 五、问卷设计(18分) 由富士康事件引出人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生的价值何在?针对 人生意义设计包含至少15个项目的量表,并对维度和评价尺度进行简要评价。

【盛世清北】2021北京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研参考书目

【盛世清北】2021北京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研参考书目 盛世清北分享: 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354汉语基础考试科目,适用北京大学以下院系+专业: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045400应用心理硕士 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354汉语基础科目的考研参考书目为: 北京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没有官方指定的考研参考书目,盛世清北根据专业老师指导及历年考生学员用书,推荐使用如下参考书目: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崎等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徐建平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临床心理学》王登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变态心理学》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朱永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于参考书阅读方法,盛世清北建议采用: 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除了参考书学习法,盛世清北还建议考生掌握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A: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摘要: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部分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高校缺乏对通识教育的准确把握,课程体系不健全;②师生缺乏对通识教育的高度重视;③高校缺乏通识教育发展环境及支持机制。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发展的现实出路:①高校走出观念误区,完善通识教育体系建设;②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学习动机;③校内外专家积极交流,开展闽台高校合作。 关键词:通识教育;存在问题;现实出路 一、通识教育的发展 通识教育的历史久远,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19世纪初,美国学者帕卡德(A.S.Packard)提出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概念并引入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以“核心课程”(哈佛大学)、“经典名著课程”(芝加哥大学)和“分类必修课”(其他多数高校)为主的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格局。中国学者对通识教育的探索起步较晚,研究分散且不够深刻,但不乏李曼丽教授运用马克思的“理想类型”方法,就通识教育的性质、内容和目的三个维度进行了系统阐述。各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尚未对通识教育的内涵达成共识,但大多都认同:通识教育是随着近代高等教育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暴露的弊端应运而生的一般教育、通才教育、全人教育,它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更是一种教育理念。 二、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实践的现状

本文选取福建省不同层次各具代表的部分普通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包括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厦门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一本高校———福州大学、福建省高水平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公办本科二本大学———闽江学院、省属地方本科院校———三明学院、民办本科院校———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据调查统计:厦门大学涵盖文学、哲学、艺术等11类38门通识课程,另设“厦门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用于课外讲座、科技竞赛、文艺体育活动、社团活动等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宣传与引导;福州大学涵盖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文学与艺术、创新与创业四大模块通识课程,并于2015年颁布的《高水平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专项规划》中指出,将在未来三年打造20门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福建农林大学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与体育、文学素养和创新创业教育五大模块通识课程,并按文科类、理工类、农科类学生制定不同的通识教育培养计划;闽江学院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等9门通识课程;三明学院涵盖历史和文化、社会科学、心理健康教育等10门一般通选课程,另于2013年起将其引进的本科国际通识教育项目纳入高招计划;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技术、语言、艺术教育、体育与健康、创新创业教育等六大模块通选课,其中公共选修课占课程比例5.53%,实践课占课程比例28.4%。 三、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实践中存在问题 2018年4—9月,笔者对上述高校开展的通识教育现状进行文献查阅,发放问卷582份,实际回收569份,实地访谈36人,发现普

北大社会心理学历年考题整理

(三)名词解释 1. 再社会化 答: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2. 社会角色 答: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3. 角色扮演 答:即角色实践,它是角色期待和角色领悟的发展,是个体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环境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 4. 归因 答: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5.基本归因错误 答: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6. 自我设障 答:个体常常将失败归于外因,但有时也积极主动、预先设置障碍,以其作为后来失败的归因,达到保护自尊的目的。 7. 社会认知 答: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8. 刻板印象 答: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9. 自我实现的预言 答: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另外一个人也朝着这个原先的期待值前进,最后这个预言得以实现。 10. 社会比较 答:个体就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等与其他人的信念、态度、意见等做比较 11. 社会态度 答:个体对社会存在(某一特定的人、事、物)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且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成。 12. 利他行为 答: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13. 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答: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应对事件做出判断这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就是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14.责任扩散 答: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该由大家共同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15. 攻击行为 答:就是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 16. 社会影响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通识教育课程(以下简称通识课程)是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强通识课程管理,提升课程教学水平,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通识课程建设经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北京大学通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德性养成为主要目标。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家国天下、认识宇宙自然,养成文明意识与历史观念,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提升思考批判、交流合作与开拓创新的能力。通识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以下简称通识核心课)更加注重经典阅读、深度学习、问题探究和能力养成。 第三条通识课程重在启迪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成为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通识课程应更多地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力避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第四条通识课程分为以下四个系列: I.人类文明及其传统。这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充分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理解人类在思考永恒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传统,从而拓展跨文化的全球视野,提升文明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并面向未

来思考人类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方向。 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这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从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角度深入思考我们置身其中的现代社会,了解不同学科认识现代社会的方法,批判性地反思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建构美好的未来社会。 III.艺术与人文。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人文艺术的感知,提升审美情趣、想象力和鉴赏力,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该系列课程属于美育教育课程,重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境界和人文情怀。 IV.数学、自然与技术。这类课程目的是向学生打开自然世界,以科学思维和方法展现大自然内在的法则,使学生理解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中某些问题的认识过程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观察、思考、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第二章组织结构 第五条学校设立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 (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为学校通识教育提供咨询建议并推动通识课程建设。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务部。 第六条专家委员会根据工作情况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其职责为: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七章至第十一章【圣才出品】

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研究认为()是学习障碍产生的高峰年龄。 A.1~2年级 B.2~3年级 C.3~4年级 D.4~5年级 【答案】B 【解析】学习障碍是指一个异质群体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运用上有明显的困难或障碍。在美国,40%以上的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被认为有学习障碍,约占所有学校儿童总数的4%。研究者认为小学二至三年级为发病的高峰年龄,一般男多于女。 2.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 A.远低于成人 B.远高于成人 C.略低于成人水平 D.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答案】D 【解析】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3.童年期思维的变质表现为从幼儿期的()。 A.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变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B.感觉运动思维为主变为以具体逻辑思维为主 C.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 D.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答案】D 【解析】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4.童年期儿童的元记忆()。 A.发展缓慢,水平有限 B.发展较快,但水平有限 C.发展缓慢,但水平较高 D.发展较快,水平较高 【答案】B 【解析】元记忆是指人对自己记忆过程的认知和控制。童年期儿童的元记忆发展较快,但水平有限。在教育中应该教给他们记忆的知识和操作性技能,并不断地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5.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A.复述、组织、归类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清单

通识教育课程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德性养成为主要目标。通识教育课程是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课程问答 1.通识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学生应能够: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深化对人类文明传统的理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认识; (2)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家国天下、认识宇宙自然,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3)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艺术境界,拓展国际视野; (4)提高思考批判、交流合作与开拓创新的能力。 2.通识教育课程划分为几个系列? 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四个系列:I.人类文明及其传统、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III.艺术与人文、IV.数学、自然与技术,各系列课程教学目的如下:系列I. 人类文明及其传统: 充分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理解人类在思考永恒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传统,从而拓展跨文化的全球视野,提升文明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并面向未来思考人类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方向。 系列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 能够从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角度深入思考我们置身其中的现代社会,了解不同学科认识现代社会的方法,批判性地反思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建构美好的未来社会。 系列III.艺术与人文: 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人文艺术的感知,提升审美情趣、想象力和鉴赏力,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该系列课程属于美育教育课程。 系列IV.数学、自然与技术: 理解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中某些问题的认识过程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观察、思考、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3.通识教育课程、通选课、通识核心课是什么关系? 通识教育课程(简称通识课程)对应2020版培养方案中1-2的部分,通识课程中包含通识教育核心课和通选课两类课程。

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历年考研真题

2012年北京大学心理学系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简答(每题20分) 1.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举例说明恒常性在知觉过程中的意义。 答:(1)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在视觉范围内,恒常性的种类有: ①形状恒常性:当人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人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如,一扇从关闭到敞开的门,尽管这扇门在我们视网膜上的投影形状各不相同,但人们看去都是长方形的。 ②大小恒常性:当人们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变化的,距离大,它在网膜上成像较小;距离小,它在网膜上成像较大。而知觉到的大小却不完全随距离而变化,它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如,一个人从我面前走向教室后门,尽管他在我的视网膜上的投射大小有很大变化,可是看到的大小并没有明显改变。 ③明度恒常性: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如白墙在阳光和月色下看,它都是白的;而煤块在阳光和月色下,看去都是黑的。

④颜色恒常性: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如室内的家具在不同灯光照明下,它的颜色相对保持不变一。 (2)知觉恒常性的意义 恒常性对于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如果人的知觉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时刻变化,那么要想获得任何确定的知识都是不可能的。研究恒常性不仅有助于建筑、艺术等实践部门的工作,而且有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的机器人有“视觉”可以看,有“听觉”可以听,但它们没有知觉的恒常性。因此,当观察条件明显变化时,机器人就难以执行自己原来的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把人和动物具有的知觉恒常性赋予机器人,那么计算机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恒常性使得我们对世界有一个稳定的印象。2.言语发展阶段及特点。 答:言语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前言语的发展 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婴儿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

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总结

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总结 答题要求:对所给出的概念加以解释,并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概念。 如:归因:是指????的过程,例如,???就是归因。 什么是团体极化?它为什么会产生? 三、论述题每题2分,共24 分)Festinger等人是怎样证实认知失调理论的? 四、案例题分析题(6分)给一段材料:刘力是一名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临近毕业的时候他遇到了 很多烦心的事情,???????? 要求:用1-2个心理学概念和一种心理学理论对案例中的现象加以解释,限500字以内。 五、问卷设计题(18分) 富士康跳楼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争论: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生命的价值何在?请根据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编制一个简单的可以测量生命意义的量表,要求至少15个项目,并以该量表测量的概念为自变量,自己设定一个因变量,设计一个研究,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概念理解题,解释名词并给出一个例子(3分*6) 1、归因 2、现场研究

3、偏见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预先判断 4、情绪性寂寞 5、去个体化 6、改变型领导者 二、简述题(6分*4) 1、如何用“世界体系理论”思路看待华夏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2、要提出一个要研究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应该考虑什么? 3、社会生物学是怎样看待人类的利他行为的 、什么事团体极化?并解释它是怎么产生的 三、论述题(10分*3) 1、谈谈晕轮效应在生活中的影响 2Festinger等人是怎样证实认知失调理论的? 3、品味电影《浪潮》,并从团体规范角度谈谈极权的形成 @@(10分) 某大学生面临毕业,但接连遭遇相恋几年的女友抛弃和美国大学的拒绝,他十分痛苦,甚至想到轻生,但这是老师和同学都比以往更关心他,他渐渐解脱出来,重新定位自己。用一个或两个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这个情境。 五、问卷设计(18分)

北大自考心理学概论(2011新版教材).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第一节心理学的定义与学科特点 一、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开始重视研究方法,从此心理学与哲学划清了界限。 二、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采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个体的外在行为及内在心理过程的学问。这个定义包括了三个要素:科学方法、个体、行为及心理过程。 三、心理学的特点 1、心理学的第一特点是强调科学方法。 2、心理学的第二特点是专注于研究个体。 3、心理学的第三个特点是研究个体的行为及心理过程。 第二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心理学有着漫长的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这句话源自早期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二、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相信“天赋观念” 三、心理学在中国历史境遇: 1、第一个阶段是思想启蒙期 20世纪初,在蔡元培的影响下,北京大学在1917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20年,南京东南大学设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2、第二阶段是学科成型期 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这标志着现代心理学在中国已经成为一门有影响力的学科,1922年,中国创立了第一本心理学刊物《心理》。 3、第三个阶段是学科低潮期 4、第四个阶段是重塑辉煌期 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堪称是里程碑会议。北京大学1977年开始恢复心理学系,并于1978年开始招生。70年代未到80年代初,国内只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四所大学设有心理学系。 四、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1、心理学是一门“前范式科学”:所谓范式指的是理论主张、概念表述、研究方法的统一性。 2、心理动力学学派 心理动力学认为人的行为动力来自个体内部的本能驱力。人的行为源自生本能和死本能。3、行为主义学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等。行为主义成功的关键在于它重视科学研究方法。行为主义强调具体可操作的变量定义。 4、进化论学派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机制都受进化规律制约。科学进化心理学在过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习性学研究、社会生物学研究和进化心理学。女性择偶历来关注男性的社会经济条件,因为男性得有社会经济实力来养家;男性择偶则看重女性的年轻貌美,因为年轻女性更具有生育能力。进化心理学的优势是分析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化心理学通常无法做严谨的实验研究。 5、人本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关注人本身;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最大贡献是拓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当时既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著名的教育家、启蒙思想家严复出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1916年12月,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学理念,在学术和思想上将北大造就成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学。 Peking University was founded in 1898 as the 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 Being the first nation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in China, it was not only the highest seat of learning, but also the highest executive organ of education in the whole country. In May 1912, it changed its name to Peking University and famous educationist and enlightenment thinker Yan Fu took up its first presidency. Mr. Cai Yuanpei, who was appointed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in Dec, 1916, implemented the scholarly principle of “Diversity, accommodation/inclusiveness, and freedom of thought” and helped transform Peking University into the best university in China in term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cultural influence. 1952年全国院系进行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了一所以文理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在继续加强和发展基础学科的同时,着力发展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2000年4月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北京大学。目前北京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新型工程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医药科学和语言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新型综合性大学,充分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 After the nationwide readjustment/restructuring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1952, Peking University became a research-led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comprising departments of both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此句按原文译则为:After…, Peking University became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focusing 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both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这样译完全译出了中文的意思,但英文显得滑稽:哪一所高校不以教学和研究为主呢?所以译文中强调了research-led)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while emphasiz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basic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has made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applied, interdisciplinary and emerging sciences which are urgently needed by the country in its econom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April, 2000, Beijing Medical University was merged into Peking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has become a new type of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with such diverse branches of learning as natural sciences, technologies, engineering,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sciences of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medicine and linguistic studies, playing an active role in fostering talents, conducting scientific studies and serving the country’s modernization drive. 北京大学始终保持“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百余年来,北大英才辈出,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据统计,北大校友中,已有四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仅七人),12人成为“两弹一星”的元勋,近500人当选两院院士,北大的毕业生和教师为我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工程技术及国防事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Peking University has all along maintained its traditions of “being patriotic, seeking progress, and embracing democracy and science” (“patriotism, progress, democracy and science”) and the spirit of “diligence, prudence/precision, factualism and innovat ion” in its scholarly pursuit. Over the past hundred

超级详细的北大心理学专硕各科备考经验

超级详细的北大专硕各科备考经验--四战北大 毕业两年多,我只工作过不到一年,而且放弃了本专业,选择了心理学领域。第四次考研,听起来并不吉利,对自己来说也是最后一次尝试,结果很惊喜:北大初试前几名,最终顺利被录取。回顾考研历程,我体验过很多次失败,然后又重新振作,这一路上要感谢的人太多,父母、朋友、勤思老师,还有不少陌生人,能坚持下来是因为我一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记得一次吃饭时,我偶然听到一句话:如果一条路是你认为值得自己一辈子去走的,那走几年弯路又何妨?我们都希望人生之路可以平坦顺畅,但假使不能,也不要轻言放弃,走到一定阶段,很多选择都殊途同归,我们可以暂时停下来把自己的生活捋清楚准备得更好再整装启程,也可以有梦想有目标就just do it,重要的是你对生活永葆热诚,那不管做什么,都会成为令自己和他人尊重的快乐的人。 ·准备资料 从大二开始我便经常旁听心理学本科的各种课程,包括几乎所有基础学科和其他颇具吸引力的选修课。关于择校,我一开始就瞄着北大去的,没有花费什么时间搜集信息和比较。选择北大有三个原因:一是北大心理学专业很棒,师资强,学风好,重科研,而我作为跨考生就是想有一个深入和专业的学习,也对科研比较感兴趣;二是北大是个综合性大学,除了本专业我还有很多机会来丰富和提升自己;三是北大在北京,交通方便,未来就业机会也多。简单总结就是专业—学校—地理这三个角度,重要性依次减低。 确定好专业和院校,搜集资料就很明确了。前期资料的准备就相当于读一本书的绪论,了解大致信息,然后将目标具体化,此时可以把各种信息汇总整理并记下来,制定一个完整的复习计划,进入下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初试复习 1.专业课 对初试来说,专业课无疑是最具决定性的。通常专业课的复习分三个阶段或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都是看书打基础,时间也比较长,至少三个月。第二阶段看讲义补充知识,建立大致框架并自己整理笔记做总结。做笔记非常花时间,如果没时间可以适当舍弃一部分,只做重要的或内容纷杂的科目。第三阶段练习真题模拟题,继续补充笔记,背记知识点。第四阶段看笔记和背记知识点。 北大的考察科目共有十门:普心、实验、统计、测量、发展、社会、管理、变态、咨询。我是属于看的书比较多的人,但其实看多少书不用强求,我本身也是由于战线较长的缘故,下面是我的书单和每门课的详细复习方法(PS:不是一年内看的,是四年内): ①普心:《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以修订版为主,补充了第四版),《心理学与生活》,《认知心理学》 普心这两本每年都会完整看一遍,今年读《心理学与生活》时特意做了笔记,把里面提到的每个实验都按框架整理出来了。认知是把概念性的知识简单翻了翻; ②实验:《实验心理学》朱滢,《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心理学研究方法》约翰肖内西,《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心理学质性研究导论》实验两本都是只看前面几章,但会看的比较细,每年都会看1到2遍。方法认真看过一遍,有些重要章节会经常翻出来看。40项研究认真看过一遍,看的时候每个实验都有自己注解,后期会挑出有代表性的几个实验带入框架写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