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至第九章【圣才出品】
最新发展心理学笔记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概念1. 二因素理论p102. 复演说p18-p19+p1873. 比率智商p19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普莱尔”-《儿童心理》简答、论述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2-P42. 什么是“遗传与环境之争”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P11 02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两个观点说一下,P12-P13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P16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P17第二章1. 格式P232. 同化和顺应P23 同化是01年名词3. 平衡过程P264. 客体永存P305. 守恒P32 02年名词6. 心理社会危机P40 01年名词7. 同一性P2178. 观察学习P439. 内化P44-P4510. 最近发展区P46简答、论述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P34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年简答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年述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P45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P41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P43第三章1. 组群效应P49 02名词2. 序列研究P51 01名词3. ABAB设计P574. 跨文化研究P525. 文化公平测验P56-P53简答论述1. 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P482. 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P503. 双生子研究的优缺点P544. 说明试验法和相关法的异同P56-P585. 介绍几种主要的智力测验?P56第四章1. 同nuan双生子P642. 异nuan双生子P643. 伴性遗传P624. 低体重儿P65简答论述1. 产前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个体发展的影响?P63-P652. 产前发展存在哪些致畸因素?它们的作用方式?P65第一段概括第五章婴儿期(出生-1岁)1. 髓鞘化P702. 无条件定向发射P713. 视崖实验P884. 前语言思维P92 02年名5. 依恋P956. 陌生情景P987. A非B错误P938. 抓握放射P729. 双向性原则P10010. 婴儿的几种情绪表现?依恋、分离焦虑、陌生人焦虑P95简答论述1. 婴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言语发展中的作用?P83-84 P85举例2. 什么是依恋?儿童的依恋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01年论述P96-98儿童的依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什么意义?02年论述pp3. 简述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01年简784. 什么是双向性原则?这在心理发展中有何意义?P1005. 什么是气质?婴儿的气质有几种基本类型?气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何影响?P100-P1016.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P81第六章幼儿期(1-3岁)1. 第二信号系统P1052. 模仿性游戏P1083. 单词句P1104. 直觉性行动思维P1175. 前幼儿期儿童的三个特征A得独立行走的能力B开始正式获得本民族语言C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简答论述1. 第二信号系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什么?P105-P1062. 儿童游戏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前幼儿期儿童游戏的特点是什么?P108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从中反映出何种心理发展规律?01年简答P132-P1333. 前幼儿期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P1164. 前幼儿期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简要说明言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01简答P1125. 试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P122-P1236. 儿童的自我意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综合所有的阶段回答第七章幼儿期(3-6.7岁)1. 平行游戏P1332. 积极词汇P1393. 消极词汇P1394. 自我中心言语P1415. 内部言语P140 01、02名6. LAD P1467. 他律道德02年名词P1618. 自律道德P161简答论述1. 幼儿游戏的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它所反映的心理发展规律是什么?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从中反映出何种心理发展规律?01年简答P132-P1332. 分析有关游戏的几种理论P134-P1353. 试分析比较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P141-P1434. 试分析说明有关言语获得的几种理论?主要是“维果斯基”和‘行为主义’P142、P1435. 试举例说明儿童道德意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P162第八章童年期(6-12岁)1. 中介缺失P1732. α波多是皮质成熟的标志P1653. θ波是皮质不成熟的标志4. 节律同化是皮质细胞可塑性的一个重要的指标01选P1665. 失同步是神经系统成熟的一个重要指标。
发展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总结林崇德第三版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1.发展心理学:狭义: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广义:对人类心理发展历程的研究,考察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发展:连续、系统的变化(稳定、有序、相对持久)。
纵向: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横向: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揭示普遍模式与个体差异what、时间表when、解释发展变化的过程与机制why3.目的:描述解释优化发展4.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连续性与阶段性:既体现出量的积累(连续性),也存在质的飞跃(阶段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不平衡性: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方面不同,同一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个别差异:个体的发展优势、发展速度、高度不同关键期/敏感期:某些行为与能力发展在关键期/敏感期内,个体较容易接受某些刺激影响,较容易进行某些形式的学习;在该时期以后,某种心理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较小,形成和发展比较困难,语言、规则形成、情绪控制、同伴社会技能具有年龄特征:年龄阶段划分:0-2、3岁,2、3岁-7岁,7-12岁,12-18岁,18-35岁,35-60岁,60岁以上5.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运动的影响——奠定思想基础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直接推动,《一个婴儿的传略》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成功智力理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W. Preyer)出版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发展心理学问世: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儿童心理学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1.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人格结构:本我——受本能驱动的人格成分:争取最大快乐和最小痛苦自我——人格中的理性成分:遵循现实超我——内化了的道德规X形成的人格成分(良心和自我理想)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随着性成熟,性驱力从身体的一个部分聚集到另一个部分,每一次转变都意味着进入了性心理发展的新阶段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0-1岁:性本能集中于口唇,通过吮吸、咀嚼、咬获得快感肛门期,1-3岁:自发排便是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方法性器期(前生殖器期),3-6岁:快感来自对性器官的刺激潜伏期,6-11岁:性冲动转移到学习和游戏活动中青春期,11、12岁起:性冲动唤醒不足难以证实或证伪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构成的统一体,强调社会文化(而非性本能)是发展的决定因素,认为人类要实现健康的心理适应,需要解决不同时期的八种心理社会冲突。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本章重点】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及其作用;2.学习障碍的特点、症状、原因;3.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4.儿童概念的发展;5.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6.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7.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8.儿童的社会性认知;9.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10.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7.1复习笔记一、小学儿童的学习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
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被称之为前青春发育期。
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及其作用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的广义学习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
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或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学习有下列几个基本特点:(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较迅速而直接地把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
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的特殊本质。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教师教授活动的制约。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
要学会学习,就有学习策略的问题。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8.1 复习笔记一、青少年身心的发展青少年期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历时6年。
11、12岁到14、15岁称为青春期、少年期,个体正处于初中阶段,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
青春期个体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其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在发展,较生理发育速度来说相对平稳,因此青春期个体的身心发展出现种种特殊矛盾,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
14、15岁到17、18岁也可称为青年早期,个体正处于高中阶段。
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青年早期的个体在生理发育上已达到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
(一)青少年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变化、体内机能的增强及性的发育和成熟三个方面。
1.身体外形的变化青春期的少年身体发育很快,身高、体重及面部等变化使他们在外形上逐渐接近成人。
(1)身高的增长青春期的个体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身高的迅速增长。
人身高的增长有两个高峰期,第一次在1岁左右;第二次出现于青春期。
青少年身高增长速度和时间存在个体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男女生之间,也存在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同班级中的同龄人之间。
(2)体重的增长体重的增长反映出身体内脏的增大、肌肉的发达以及骨骼的增长和变粗,也反映出营养及健康情况等,所以体重也是身体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男孩在12~14岁这段时间,体重增加最快,平均每年增长5.0千克,13岁是增长高峰,15岁以后增长速度迅速下降。
女孩在11~13岁时体重增加最快,平均每年增长4.5千克,11~12岁是增长高峰,13岁后增长速度迅速下降。
(3)第二性征的出现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部表现,是青少年身体外形变化的重要标志。
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开始从童年的中性状态进入到两性分化的状态。
具体表现为:①在男性身上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喉结突出、嗓音低沉、体格高大、肌肉发达、唇部出现胡须、周身出现多而密的汗毛、出现了腋毛、阴毛等。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章节题库(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研究认为()是学习障碍产生的高峰年龄。
A.1~2年级B.2~3年级C.3~4年级D.4~5年级【答案】B【解析】学习障碍是指一个异质群体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运用上有明显的困难或障碍。
在美国,40%以上的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被认为有学习障碍,约占所有学校儿童总数的4%。
研究者认为小学二至三年级为发病的高峰年龄,一般男多于女。
2.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
A.远低于成人B.远高于成人C.略低于成人水平D.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答案】D【解析】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
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3.童年期思维的变质表现为从幼儿期的()。
A.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变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B.感觉运动思维为主变为以具体逻辑思维为主C.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D.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答案】D【解析】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4.童年期儿童的元记忆()。
A.发展缓慢,水平有限B.发展较快,但水平有限C.发展缓慢,但水平较高D.发展较快,水平较高【答案】B【解析】元记忆是指人对自己记忆过程的认知和控制。
童年期儿童的元记忆发展较快,但水平有限。
在教育中应该教给他们记忆的知识和操作性技能,并不断地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5.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A.复述、组织、归类B.复述、经过诱导使用策略、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C.没有策略、经过诱导使用策略、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D.没有策略、组织、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答案】C【解析】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被分为三个阶段:①没有策略,多为5岁以前的儿童;②过渡阶段,一般为5~7岁儿童,其特点是自己不能主动运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③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发展。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

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本章重点】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及其作用;2.学习障碍的特点、症状、原因;3.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4.儿童概念的发展;5.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6.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7.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8.儿童的社会性认知;9.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10.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7.1复习笔记一、小学儿童的学习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
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被称之为前青春发育期。
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及其作用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的广义学习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
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或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学习有下列几个基本特点:(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较迅速而直接地把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
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的特殊本质。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教师教授活动的制约。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
要学会学习,就有学习策略的问题。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课件第九章

学习是通过社会交往进行的,由大人和同伴提供支持和指导,促进了儿童的认知发展。
近期发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近似发展区间和支架概念。
应用价值
Vygotsky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成人和同伴支持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
Z one of Proxim al D evelopm ent
之所以称之为“近似发展区间”,是因为它指出了一个儿童可以在成人和同伴的帮助下解决的问题 的范围。
相关理论
对于一些研究者来说,支架 已经超越了Piaget的理论,成 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
帮助性的人
价值
支持和指导必须来自社交交 往中的支持性大人或同龄人。
近似发展区间对帮助儿童进 行适当的挑战和支持具有实 际效益。
S caffo ld ing
1
定义
支撑指的是一种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动态交互,有助于儿童完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 任务。
1
感知运动阶段
出生到2岁,通过感官经验和运动
前期运算阶段
2
探索环境。
2-7岁,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但
思维仍然缺乏逻辑性。
3
具体运算阶段
7-12岁,发展了逻辑思维,但仅能
形式运算阶段
4
处理具体事件。
12岁以后,可以进行抽象思考和假 设推理。
C riticism s of Piag et's Theo ry
2-3岁
4
理解常用的词组和指令。
能够说出100个或更多的单词,开 始组成短语,如“我要”和lopm ent
情感发展理论
强调儿童习得情感的过程是与其发展过程相 互作用的。
Attachm ent Theory
理解儿童和家长之间的情感联系是如何影响 儿童情感发展的。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笔记

第一单元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的部分。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人的一生经过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各个阶段;个体的心理在不同阶段之间和各个阶段之都不断地发展变化。
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本章容是狭义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二、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历程。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20世纪中期以前,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被称为儿童心理学。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也经过一个准备和形成的过程。
’1.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在中世纪时期儿童并未被作为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来对待,只被视为“小大人”。
文艺复兴以后人本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们以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出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基本教育观念,认为儿童教育中要以“儿童的天性”为依据,应遵循“自然的法则”的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观念和思想直接推动了对儿童发展和儿童心理特点的研究。
随后,福禄贝尔(P.Forebel)、达尔文等不仅继承了上述思想,还采用观察法、传记法等进行了实际研究,写出了儿童心理学早期的研究成果(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
这些思想和研究都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Preyer)。
普莱尔是德国的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他用观察法,跟踪研究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并于1882年发表了他的《儿童心理》一书。
这是第一本较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3.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与发展儿童心理学的问世和演变是与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的发展紧密相关的,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诞生之后,西方儿童心理学又经历着一个演变和发展的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7.1复习笔记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
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在小学进行学习的时期。
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被称之为前青春发育期。
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及其作用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
1.学习的定义
(1)广义的学习
广义的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的广义学习是在生活中进行的。
(2)狭义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并提升学习能力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
2.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或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发展
自己。
学生学习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在学习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这一阶段,较迅速而直接地把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
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的特殊本质。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影响。
(3)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
要学会学习,就有一个学习策略的问题。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学习策略受制于学生本人,它干预学习环节,提高认识技能,调控学习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主体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②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学习策略是造成其学习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③学习策略是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选择、使用、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方式、技能、技巧的操作活动。
学习策略实施的过程也是实行决策的过程。
(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①学习动机的构成因素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
整个动机系统由需要及其表现形态、
情感因素以及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等构成。
②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从而成为学习活动的动力。
其诱因可能来自学习活动的本身获得的满足,称为学习的内部动机;也可以来自学习之外所获得的间接满足,称为学习的外在动机。
(5)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水平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人类认识活动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阶段,是一般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
3.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从小学时期起,学习活动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2)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儿童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的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
(3)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的,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这不仅有助于儿童发展社会交往的技能,提高社会认知的水平,培养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而且有助于儿童掌握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各种良好的品德。
4.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小学儿童的学习既具有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又表现出其年龄阶段特有的特点。
(1)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
①学习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由某种需要而引起的对一定事物的向往(意象或愿望)。
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②学习动机的分类
a.按照与社会需要的联系,可分为直接动机、长远动机等多种形式;
b.按照与智力的联系,可分为具体动机、抽象动机等多种形式;
c.按照价值,可分为正确动机、错误动机等多种形式。
③学习动机的特点
a.学习动机是分层次、成系统的,其中有一种起主导作用的动机,决定或支配着儿童的学习活动,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
b.动机不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中国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独特的特点。
c.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总强度随年级升高呈下滑态势,年级越高,表层动机、深层动机和成就动机越低。
(2)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在不断地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也体现出共同的年龄特征:
①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
②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初步分化。
引起小学儿童学科兴趣分化的原因既有客观的(如教师的教学水平),又有主观的(如觉得有用)。
③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初步发展。
④游戏因素在儿童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
⑤阅读兴趣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
⑥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在扩大和加深。
(3)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
①对教师的态度
低年级儿童对教师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教师对待儿童的态度是影响儿童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
中年级儿童逐渐对教师产生选择性的、怀疑的态度,只有那些思想作风好、教学好,对儿童有耐心、公正的教师,才能赢得儿童的信任。
②对集体的态度
初入学儿童还没有形成班集体,在教师的组织和教学的影响下,儿童开始互相关心、互相交往,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形成班集体。
从中年级开始,儿童开始具有了比较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重视班集体的舆论和评价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自己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
③对作业的态度
初入学儿童还未把作业看成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经常以负责的态度对待作业。
在教师正确的教育下,儿童逐步形成对作业自觉负责的态度。
④对评分的态度
儿童从小学开始认识到评分的意义。
低年级儿童逐渐了解分数的客观意义,并树立对分数的正确态度;中年级儿童开始了解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因而把优良的分数看成是高质量地完成这一社会义务的客观表现。
(4)小学儿童的学习策略
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的学习策略不断丰富,他们逐渐学会使用有效的策略。
但小学生的策略使用具有不完善、不稳定和刻板的特点。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1.学习障碍的界定
学习障碍的定义有许多分歧,但学习障碍有以下几个公认的基本特征:
(1)差异性
许多儿童的实际行为与所期望的行为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如尽管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实际成绩远低于实足年龄和智力水平应该达到的成绩。
(2)缺陷性
学习障碍儿童有特殊的行动障碍,这种儿童在很多学科方面能学得很好,但不能做其他儿童很容易做的事。
(3)集中性
学习障碍儿童的缺陷往往集中在包括语言或算术的基本心理过程中,因此,他们常常在学习、思考、说话、阅读、写作、拼写或算术方面出现障碍。
(4)排除性
学习障碍的问题不是由听力、视力或普通的心理发育迟缓问题引起的,也不是由情绪问题或缺乏学习机会引起的。
(5)可逆性
学习障碍是可逆的,依靠合适的教育训练可以加以改变,这与因为智力落后、感官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