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构造
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3 . 根据矿物的自形程度
根据全晶质岩石中矿物的自形程度可分为: 1)自形粒状结构:主要由自形晶组成的结构。 2)它形粒状结构:主要由他形晶组成的结构。 3)半自形粒状结构: 主要由半自形晶构成的
结构。 另外,根据矿物的晶体形态,还可以分为:粒
状结构、柱状、片状结构、板状结构;纤维状结 构、针状结构、放射状结构。
2) 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
斑晶 不稳定, 在形成后 ,在岩浆 的再作用 下,常形 成:
熔蚀结构:因压力降低使一斑晶矿物的熔点降低,或因岩浆在地表氧 化,温度一度升高等,造成早已结晶的斑晶熔蚀形成的结构
暗化边结构:含挥发分的斑晶(角闪石、黑云母等),常因低压、高 温氧化、脱水等原因,在斑晶的边部出现不透明的边缘
此外,辉石、钾长石也 能出现环带结构。
(5)包含结构
这种结构是结晶中心较多, 矿物颗粒几乎同时结晶, 没有足够的结晶时间和空 间的条件下形成的。
岩石中矿物的自形程度
半自形粒状结构:岩石的矿 物颗粒按结晶习性发育 一部分规则的晶面,而 其它的晶面发育不好, 而呈不规则的形态,称 为半自形晶。
岩石中不排除有少数的自形 晶和它形晶颗粒。这种 结构的形成条件界于自 形和它形之间,是深成 岩中常见的结构。
第五章 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结构(textures):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 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之间(包括玻璃)的相互关系。一 般是手标本或显微镜尺度上可观察的特征,故又称为显微构造 (microstructures)
构造(structures):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 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一般是在露头尺度 或手标本尺度上的性质,例如层理构造。
2) 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
08第六章-岩浆岩体的构造

第六章 岩浆岩体构造岩浆岩体构造包括岩浆岩体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构造,以及岩体形成后的各种变形构造,也包括在岩浆岩体形成过程中对围岩作用所引起的构造。
岩浆岩体的分布和产状不仅受早期构造的控制,而且还受同期构造运动的影响;侵入岩体和喷出岩体常具有独特的原生流动构造和原生破裂构造;岩浆岩体在变形过程中,还形成某些特殊的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研究岩浆岩体构造不仅可以阐明岩浆岩发育区的构造特征及其发展历史,有助于揭示地壳运动的性质,而且能够通过岩浆岩区构造发育规律为寻找内生矿床指明方向,同时为水文工程建筑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因此研究岩浆岩体构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岩浆岩体的原生构造一、侵入岩体的原生构造侵入岩体的原生构造是指岩浆向上运移,侵入上覆围岩或喷溢地面并逐渐冷凝固结形成岩石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构造。
岩浆冷凝固结成为岩石一般经历两个阶段:一是粘稠的含晶体(液态过程中结晶出来的晶体)的液态岩浆流动阶段,这时形成了原生流动构造;二是岩浆冷凝固化阶段,这时形成了原生破裂构造。
据最近研究表明,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可划分出“岩浆塑性阶段”,这时形成“原生塑变构造”。
(一)侵入岩体的流动构造在岩浆流动过程中,由于岩浆内部某些先期结晶的矿物颗粒、析离体或落入岩浆内的围岩捕虏体等,受岩浆流动的影响而发生定向排列,从而形成原生流动构造。
侵入岩体的原生流动构造可分为线状流动构造和面状流动构造两种。
1.线状流动构造线状流动构造又称流线。
它是柱状、针状、板状等矿物,如角闪石、辉石,长石等的平行定向排列而形成的线状定向构造(图6一1),也可以是由暗色矿物凝集而成的纺锤状析离体和长条状捕虏体等顺长轴定向平行排列而构成(图6一2)。
流线构造多发育于侵入岩体的边缘和顶部。
线状流动构造的形成过程和悬浮体所遵循的水动力学原理相似。
岩浆在流动过程中,由于不同部分流速不同,从而产生差异流动。
岩浆中已经结晶的矿物、析离体和捕虏体,悬浮在未凝固的岩浆液体中,随着岩浆的差异流动而在空间上形成定向平行排列。
18 岩浆岩的结构、构造2

矿物颗粒大小
等粒结构 显晶质结构 隐晶质结构 不等粒结构 连续不等粒结 构 斑状结构
矿物自形程度
自形粒状结构 半自形粒状结构 他形粒状结构
矿物之间的关系
煌斑结构 海绵陨铁结构 辉长结构 间粒结构 间隐结构 填间结构 包含结构 二长结构 反应边结构 文象结构 蠕虫结构 响岩结构 粗面结构 交织结构 正斑结构
等粒结构
斑状结构
斑状结构 (手标本)
(4)按岩石中矿物的自形程度
自形粒状结构 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基本上按照自己 的结晶习性,发育成被规则晶面所包围的晶体,这种 结构的岩石较少见; 它形粒状结构 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多呈不规则的形 态,找不到矿物完整规则的晶面,出反映不出矿物的 结晶习性; 半自形粒状结构 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按结晶习性发 育一部分规则的晶面,而其它的晶发育不好呈不规则 形态,是中深成岩中常见的一种结构。
气孔构造
杏仁构造
流纹构造
枕状构造
柱状节理状构造
绳状构造
熔岩流动构造
斜长岩:斑杂状构造
岩石的不同部位在 结构上,矿物成分 上较大差异,如局 部暗色矿物多,局 部浅色矿物多。斑 杂构造可由岩浆不 均匀分异形成,也 可由同化混染作用 形成。
丰富多彩的岩石类型(主楼与网络学院间的小路) 1,6,10-辉绿岩;2-生物碎屑灰岩;3,9-大理岩;4-蛇纹 岩;5-糜棱岩;7,8-花岗岩
反应边结构
包含结构
2.岩浆岩的构造
岩浆岩的构造是指中不同矿物集合体或矿物集
合体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
可分为以下2类:
侵入岩的构造
喷出岩的构造
侵入岩的构造
块状构造 组成岩石的矿物在整块岩石中分布是均匀的,岩石 各部分在成分或结构上都是一样的,这种结构分布广,是岩中 常见的构造类型; 带状构造 颜色或粒度不同的矿物相间排列,成带出现; 斑杂构造 在岩石的不同部位,其颜色、矿物成分或结构差别 很大,整个岩石不均一,杂乱无章; 球状构造 在岩中分布有球状或椭球状体,这种构造比较少见 晶洞和晶腺构造 岩浆在凝结过程中,由于体积收缩或气体逸 出而在岩体中留下圆形或近于圆形的孔洞,即晶洞,如果在晶 洞壁上生长着自形晶,就构成了晶腺; 流动构造 岩浆岩中片状、板状矿物及扁平状的捕虏体、析离 体作平行排列,这种构造就称为流面构造;而针柱状矿物及长 形捕虏体、析离体作定向排列,形成流线构造,这种构造与岩 浆的流动运移有关。
06岩浆岩特征与主要类型

5.分布产状:地表分布面积很小,一般是小型岩株,岩盆或岩墙。
(二)、辉长岩-玄武岩类(基性岩类)
1.一般特征: SiO2含量为45%-53%;
主石,黑云母等; 不含或少量石英,色率为50-70。 2.深成岩:辉长岩-呈灰黑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主要矿物辉石,基性斜长石。次要矿物橄榄石,角闪石等。 浅成岩:辉绿岩-呈暗绿色,辉绿结构或斑状结构。 喷出岩:玄武岩-呈黑色,灰绿色或暗紫色,隐晶结构或斑状结构, 气孔、杏仁构造。 3.分布产状:分布较广,呈岩盆,岩盖,岩株,岩床或岩墙产出。
气孔构造
眼球构造
绳状构造
杏仁构造
珍珠构造
枕状构造
柱状节理构造
B 隐晶质结构:颗粒很细,肉眼无法分辨矿物颗粒。 C 颗粒相对大小: 等粒结构:同种矿物颗粒大致相等。 不等粒结构: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不等,但相差不大。 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矿物颗粒大小悬殊,大的是斑晶, 小的为基质; 基质是隐晶质或玻璃质的结构是斑状结构。 基质是显晶质的称似斑状结构。 D 矿物颗粒的相互关系 文象结构:伟晶岩中石英呈楔形镶嵌于钾长石巨晶中。 条纹结构:钾长石与斜长石呈有规律的交生。
第八章
岩浆岩特征与主要岩石类型
一、岩浆岩的物质成分 1.化学成分 造岩元素:O,Si,Al,Fe,Ca,Na,K,Mg 其中SiO2的含量可将岩浆岩划分为4类。 里特曼指数:σ=(K2O+Na2O)2/(SiO2-43), 全碱指数:(K2O+Na2O) 钙碱性岩 σ<3.3 碱性岩 σ:3.3-9 2.矿物成分 主要造岩矿物:含量较多,是确定岩石名称不可缺少的矿物。 次要造岩矿物:含量较少,对划分岩石大类不起作用,但可作为确定 岩石种属名称的矿物。 副矿物:含量低于1%,对岩浆岩的分类命名不起作用。 色 率:铁鎂矿物在岩浆岩中的百分含量。
4.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2 岩浆岩中矿物结晶顺序的确定
1)据矿物的自形程度
对造岩矿物,一般自形 程度越好,晶出越早(副矿 物例外)。
2)据矿物的反应和包裹关 系
对造岩矿物,一般被包 裹矿物先于包裹矿物形成 (成岩矿物例外)。
2 岩浆岩中矿物结晶顺序的确定
3)矿物晶体大小
仅适用于斑状结构岩石。 似斑状岩石中,斑晶可后来交 代形成。 4)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关系 特有的副矿物常与特定的次生矿物共存一起。 如:黑云母→绿泥石+榍石+磁铁矿花 岗 岩 中 的 榍 石, 当 分
注意:斑状结构与似斑状结构在成因及特征上的区别
结构类型 ①产状 ②形成世代 ③成分 ④基质结构 斑状结构 见于浅成岩、喷出岩中 似斑状结构 多见于中深成、深成岩中
斑晶、 基质为两个世代, 物 斑晶、基质同一世代,形成 化条件不同 条件相近 斑晶、基质矿物成分不同 两者成分相近
玻璃质或隐晶质, 部分微晶 显晶质,中细粒-中粒-粗 质,基质与斑晶粒度悬殊 粒,基质与斑晶粒度有过渡 边缘可见熔蚀及暗化现象 无熔蚀及暗化边,边部常有 环状分布的细小矿物包裹体
4.3 岩浆岩的构造
岩浆岩常见构造类型
主导因素 成分 均匀程度 岩浆流动 岩浆 冷却收缩 侵入岩 块状构造 斑杂状构造 球状构造 原生片麻状构造 流线构造 流面构造 原生节理(层节理、垂 层节理、斜节理) 喷出岩 块状构造 流纹构造 流动构造 枕状构造 柱状节理 绳状构造 层理构造 原生节理 珍珠构造
3 与流动有关的构造
流线构造:由柱状、针状矿物 大致定向排布构成。
流面构造:由片状、板状矿物 或扁平状捕虏体大致平行 排列构成。
流纹构造:由不同颜色、成 分的条纹及拉长的气孔 定向排列表现出的一种 构造。
岩浆岩的结构

三、 岩浆岩的分类
岩浆岩按产状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 岩浆岩按SiO2含量分为: : 酸性岩(>65):流纹岩/花岗斑岩/花岗岩 中性岩(52–65):安山岩粗面岩/闪长玢岩正 长斑岩/闪长岩正长岩 基性岩(45–52): 玄武岩 / 辉绿岩 / 辉长岩 超基性岩(<45%): 金伯利岩/苦橄玢岩 橄 榄岩
2、苦橄玢岩
以辉石和橄榄石为主,或含少量富 钙斜长石,细粒或斑状结构。
3、金伯利岩
斑状结构,斑晶为橄榄石、金云母、 石榴子石等,蛇纹石化显著,偶见 辉石; 基质为细粒及隐晶质;常以岩筒(岩 颈)、岩脉等形式产出。 金刚石 常存在于此岩中。我国已在辽宁、 山东等省发现多处金伯利岩。
(二)、基性岩类(辉长岩—玄武岩)
硅铝矿物和铁镁矿物在岩浆岩中的含量和比 例,不仅影响岩石的颜色,而且影响岩石的 比重。一般说,
岩石从超基性到酸性,铁镁矿物逐渐减少, 而硅铝矿物则逐渐增多,故岩石颜色越来越 浅,比重越来越小;
岩石从酸性 到超基性,铁镁矿物逐渐增多, 而硅铝矿物则逐渐减少,故岩石颜色越来越 深,比重越来越大。
3、玄武岩
是典型的喷出岩,分布最广,是地球 洋壳和月球月海的最主要组成物质,也是 地球陆壳和月球月陆的重要组成物质。玄 武岩一词,引自日文。多 呈黑、黑灰等 色,风化面黄褐或灰绿色。细粒或隐晶结 构,或呈斑状结构,并常有气孔、杏仁等 构造。矿物成分同辉长岩。
(三)、中性岩类
本类岩石与基性岩相比,浅色矿物逐 渐增多,根据其中长石成分等特点 可再分 为闪长岩—安山岩类以及正长岩—粗面岩 类。 1、闪长岩—安山岩类 本类岩石分布也较广,与基性岩有一 个共同的特点,即喷出岩总量远超 过与其 成分相当的深成岩。SiO2 含量中等,矿物 成分以中性斜长石和角闪石为主,次要矿 物有辉石、黑云母等,有时可见少量石英。 暗色矿物含量为 30%左右,岩石颜色较基 性岩稍浅,比重约为 2.8。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特征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特征
岩浆岩是由岩浆在地壳或地幔中凝固而成的岩石,具有以下结构和构造特征:
1. 结晶结构:岩浆岩由于形成时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导致成分和结构的不同,因此呈现出多种结晶结构。
最常见的是同质结构和斑晶结构,同时也有玻璃状和母岩状结构等。
2. 组成成分:岩浆岩主要由硅酸盐类的矿物质组成,如长石、石英、黑云母等,同时也包含钙、镁、铁、钾等多种元素。
3. 变化性:岩浆岩的成分和结构在形成后会受到地质变化的影响,导致发生改变。
比如,岩浆岩中的成分可以发生溶解、迁移、再结晶等现象,从而形成多种同质异像和斑晶岩的变异。
4. 产状特征:岩浆岩形成时介质一般为高温高压的气液体系,其流动状态不同于固体岩石,因此岩浆岩在产状上呈现为火山喷发或侵入地层等形式。
5. 蚀变特征:由于岩浆岩中包含大量的氧化物、碳酸盐和硫酸盐等易受到氧化和腐蚀的物质,因此岩浆岩在长期地水侵蚀和化学侵蚀下会出现差异大的变化,形成多样的风化层和耐侵蚀岩。
总之,岩浆岩具有种类丰富、变化多样的结构和构造特征,其属性和变异性有助
于对地壳演化过程的认知。
岩浆岩构造

2、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当熔岩自火山通道向 外溢出时,由于压力降低,其中所含气体向外逃逸, 因而在岩石中留下气孔,若气孔被次生矿物充填, 则形成杏仁状构造,常见的充填矿物有沸石、方解 石、冰洲石等。 基性岩浆粘度小,呈圆形;酸性岩浆粘度大,呈 不规则状。可指示顶底面。
3、绳状构造:熔岩 表面呈绳状扭曲的 构造,常见于玄武 岩中。
玄武岩的柱状节理
三、岩浆岩体的次生构造
岩体形成之后,由于受到地壳应力的作用,产生 形态和产状的变化,而形成岩浆岩的次生构造。 1、次生褶皱构造 板状、层状、似层状岩体,可随围岩一起褶皱。 常通过岩体内流面和破裂面的弯曲表现出来。 2、次生断裂构造节(节理、断层) 无标志层,难以识别 次生断裂和原生断裂的区别:原生断裂一般出现 岩浆岩体的内部和边部,次生断裂可同时穿过火成 岩及围岩。
4、流面与流线: 由板状、片状矿物 斑晶及火山灰流中 的岩浆屑定向排列 而成。
(五)喷出岩的原生破裂构造
1、枕状构造:是基性熔岩表面一种原生构造,其 形态是顶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凸曲面,表面浑圆, 状如枕头,底面则较为平坦。具放射状节理。由于 水下快速冷却形成的(海底火山喷发形成)。
2、柱状节理:由若干方向的节理将岩石切割成 竖立的多边柱状体,常呈六边形,垂直于熔岩的流 动层面。是玄武岩中常见的一种原生破裂构造,形 成与熔岩流的冷凝收缩有关。
四、岩浆岩体构造的观测和研究
(一)岩体产状的恢复 1、岩体接触面产状的观测 流线、流面、层节理或接触面直接测量 2、岩相带的划分(边缘到中心) 边缘相:原生构造发育,捕虏体多,结晶速度快, 岩石呈细粒斑状结构。 过渡相: 中央相(内部相):结晶速度慢,结晶程度高, 常为自形、半自形粗粒或似斑结构,原生构造不发育, 捕虏体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岩浆岩构造广义的岩浆岩构造既包括了各种不同类型岩浆岩体形成与演化的大地构造环境与岩浆岩的大地构造意义,又囊括了岩浆岩体的形态、产状、内部结构等特点方面的内容。
由于前者在更大程度上隶属于大地构造学的研究范畴,这里重点对后者加以论述。
由于岩浆岩体构造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尤其古老克拉通与不同时期造山带内深成侵入体构造属性的复杂性,所以长期以来关于岩浆岩体的构造特点及其成因机制一直是人们关注且有争论的课题。
这里仅概要介绍岩浆岩体构造的一些基本认识与近期研究的主要进展。
一、喷出岩体及其原生构造喷出岩体有三种基本类型:熔岩被、熔岩流和火山锥。
它们的出现受岩浆喷出方式、熔岩性质和熔岩构造形态的差别控制。
熔岩被:规模巨大、范围广泛、但厚度与成分相对稳定且产状平缓的喷出岩体。
覆盖面积达到数千乃至数十万平方公里,厚度可以达到数千米。
熔岩被形成方式主要是镁铁质玄武岩的裂隙式喷发。
比如峨眉山玄武岩,其覆盖面积可以达十几万平方公里,遍布四川、云南、贵州等省。
熔岩流:一种呈带状或舌状展布、多局限于宽阔的河谷或低洼地带的熔岩体。
熔岩流一般规模小,长度、宽度与厚度变化都很大,而且产状也常有一定变化,受局部地形影响显著。
熔岩流是由中心式喷发形成的岩体。
火山锥:围绕火山口呈锥状堆积着的火山喷发物。
火山锥的形态与规模决定于火山喷发的规模、强度与熔岩的物理性质。
火山锥是典型中心式喷发的产物。
根据火山喷发的组成与性质,火山锥包括:火山渣锥、火山碎屑锥、熔岩锥和复合锥四种基本类型。
在喷出岩体形成过程中,岩浆由液态熔浆冷凝固结形成喷出岩,并形成一些喷出岩体特有的构造型式,这些构造称为原生构造。
喷出岩体的原生构造是以岩浆喷出地面到岩浆冷凝所形成的各种构造。
喷出岩体的原生构造广泛应用于确定岩层的顶底面、确定熔岩流动方向,恢复火山机构。
(1)流线和流面构造火山岩体的流线和流面构造与侵入岩体流线和流面的成因类似。
流线由针状、柱状矿物及长条状火山碎屑定向排列形成。
它可以指示熔岩流的相对流动方向。
流面是由片状,板状矿物以及扁平状火山碎屑定向排列形成的。
流面大致与火山熔岩流底面平行。
(2)流纹构造流纹构造是由于熔浆流动而形成的。
是由不同颜色的条带或矿物以及拉长的气孔等呈平行排列的一种构造。
流纹构造可以指示熔岩的流动面产状,它主要发育在流纹岩等酸性或碱性火山熔岩中。
(3)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岩浆从火山口溢出时,由于温度降低,岩浆中的挥发分向外逸出,有的被存留在冷凝的火山岩中,形成圆形、串珠状、管状及不规则形状的气孔,把这种气孔叫气孔构造;如果气孔构造内被方解石、沸石等矿物等充填,就成为杏仁构造。
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多分布在火山岩层的顶部且平行底层面(图2-5-1)。
图2-5-1气孔及杏仁构造a.熔岩中气孔形态、分布与岩层顶底关系(据E. S. Hills, 1972);b.管状气孔分叉指向岩层底面(据R. R. Schrock, 1948)(4)绳状构造熔岩流的表面外壳受其下流动着的熔岩流影响形成的绳状卷曲构造叫绳状构造。
它代表了熔岩的顶面。
(5)枕状构造枕状构造是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一种构造(图2-5-2)。
特点为顶部是椭圆形的凸形表面,而底面是平坦的。
枕状构造由玻璃质的外壳和显晶质的内核组成;枕状构造内部有气孔构造和放射节理。
气孔构造主要在枕状构造的边缘部位。
图2-5-2枕状构造Fig. 2-5-2 Pillow structures from pillow lavaa-基性熔岩中的岩枕;b-岩枕中龟裂及气孔;1-玻璃质;2-微晶;3-显晶质;4-放射状裂隙;5-边部气孔2.火山岩体的原生破裂构造熔岩流在冷凝收缩过程中形成垂直于熔岩流表面的破裂构造,并把熔岩分割呈多边形柱状体称为柱状节理。
有些柱状体的长轴呈环状、半环状或放射状排列(图2-5-3)。
二、侵入岩体及其原生构造深源岩浆侵入到地壳深部,但未出露地表而形成侵入岩体。
侵入岩体的产状、构造及内部构造特点,不仅与岩浆自身特点有关,而且与岩浆就位的深度、环境、围岩的构造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依据侵入岩体与围岩的产状关系特点,可以识别出两种基本型式。
整合侵入体的形态产状与围岩层理或片理具有协和性,而不整合侵入岩体的边界往往切穿围岩的面状构造。
无论整合侵入岩体,还是不整合侵入岩体,它们的形态、规模和产状都有很大的变化。
在整合侵入岩体中,岩体顺层呈板状分布构成岩床(规模、厚度小,成分以镁铁质为主,也有其它成分的岩床);岩体呈透镜状上凸下平,称为岩盖;呈新月型或马鞍状时称为岩鞍(规模较小,常为酸性和碱性岩体);规模巨大的岩体呈盆状出现时称为岩盆(直径可达上百公里,厚度达上千米,常由镁铁质、超镁铁质与碱性岩构成)。
在不整合侵入岩体中,规模巨大,面积达数百或上万平方公里的岩体称为岩基。
岩基组成多为花岗质成分,而且常常为由多成分、不同阶段就位的岩体(单元)构成的复式岩体图2-5-3 a-以侵入岩体为中心的放射状岩墙群;b-平行岩墙群Fig. 2-5-3 a-Radiative dyke warms around an intrusive body; b-parallel dyke swarms图2-5-4 a-锥状岩席和 b-环状岩墙的立体图Fig. 2-5-4 Block diagrams of coned sheets and ringed dyke swarms(超单元)(高秉璋等,1991)。
这类岩体的构造特点与侵位机制,将在下文详述。
成分单一、规模较小、形状变化较大,平面上多为圆形的岩体称为岩珠;具有树杈状分布的岩体称为岩枝,这些岩体普遍规模较小,可以是由长英质到超镁铁质各类岩石组成;切层延伸呈板状的侵入体称为岩墙。
岩墙很少作为单一侵入体产生,普遍情况是多条岩墙相互伴生,构成岩墙群(图2-5-3a, b)岩墙群内的岩墙可以多种不同组合型式出现。
岩墙平行排列构成平行式岩墙群(图2-5-3b),它的形成往往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有直接联系。
岩墙群可以以一个侵入体为中心,组成放射状岩墙群、锥状岩墙群(图2-5-4a)或环状岩墙群(图2-5-4-2),它们的出现直接受岩浆岩体上侵过程中产生的局部应力场制约。
图2-5-5锥状岩席和环状岩墙形成的应力状态分布剖面图(据Anderson,1936)Fig. 2-5-5 Stress patterns for the formation of coned sheets and ringed dyke swarms (from Anderson, 1936)M-岩浆房;虚线与细线代表主应力迹线;粗实线代表最大剪应力迹线图2-5-6 侵入岩体立体图(据Hills)Fig. 2-5-6 Block diagram of an intrusive body (from Hills, 1972)M-边缘冲断层,有的含有细晶岩;F-流面和叶理;L-线状流动构造;Q-横节理,有的贯入细晶岩;Str-拉伸面,围岩中发育有平行岩体接触面的片理关于锥状岩席和环状岩墙的成因,Anderson(1936)作了较详细的解释。
他在实际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形成锥状岩席和环状岩墙的应力状态,绘制了应力迹线图解(图2-5-5)。
如图所示,岩浆上升侵位过程中,对上覆围岩造成强大的挤压力。
此时,最大主应力迹线如图中细实线所示,自岩浆房向外呈辐射状,因此形成剖面上呈锥状的张裂系,被岩浆充填形成锥状岩席。
岩浆冷凝结晶过程中,使得上升时对上覆围岩造成的压力逐渐减小,最大主应力迹线如图中虚线所示,近平行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面,最小主应力迹线如细实线所示与接触界面近于垂直。
图中的粗实线代表与最大主应力迹线相交约30°方位的剪应力迹线方向形成的剪裂面,经岩浆充填后形成环状岩墙。
侵入岩体是一种特殊的地质体,其特殊性在于岩体侵位与变形改造作用的复杂性。
岩浆从炽热的熔浆逐渐冷凝、结晶形成侵入岩体。
在此过程中岩体经历了一种降温过程,而围岩则经历了升温-降温过程。
为此,在侵位过程中不仅岩体自身,而且围岩都具有显著的力学性质变化与变形机制转变(岩体由流动变形经塑性变形过渡到脆性变形)并形成了相应的构造型式与构造组合。
岩浆岩体侵位与冷凝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型式称为原生构造。
对于岩浆岩体(尤其大规模岩体更显著)常常保留的原生构造包括了原生流动构造、原生破裂构造与塑性变形构造。
1.侵入岩体的原生流动构造由于岩浆向上运移以及岩浆活动时与围岩的摩擦作用,引起岩浆各部分流速发生变化,导致早期结晶的柱状矿物、片状矿物、析离体和捕掳体定向排列,形成两种主要的流动构造:线状流动构造和面状流动构造(图2-5-6)。
(1)线状流动构造线状流动构造简称流线。
主要是针状、柱状、长条状矿物(角闪石、辉石、长石等)、长条状析离体和捕掳体等长轴呈定向平行排列称为流线。
岩浆早期流动过程中,早期结晶的矿物、析离体和捕掳体悬浮在未冷凝的岩浆中由于岩浆流速的变化,使不同方向分布的早期晶出矿物、析离体和捕掳体趋近定向平行排列。
好象漂浮在河流中的木材顺流而下的情景,河流中部流速大于靠近岸边的流速,导致不同方向的木材定向排列。
流线一般平行岩浆流动的方向。
反映岩浆的流动状态,但不能反映出岩浆流动指向。
(2)面状流动构造面状流动构造简称流面。
主要由岩浆结晶出的片状、板状矿物(云母、长石等)、扁平状析离体和捕掳体,在流动时平行阻力最大的围岩接触面方向排列而成面状构造。
面状流动构造有时是由不同成分的矿物相对集中而成层状或带状,所以又叫流层。
流面的形成与岩浆流动有关。
由于岩浆运移过程中与围岩的摩擦作用以及向外挤压作用,使已冷凝结晶的片状、板状矿物及析离体和捕掳体平行围岩接触面排列。
所以面状流动构造常发育在侵入岩体的边部和顶部。
在侵入岩体中的流动构造发育程度是不同的,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如岩浆组成成分的不同反映出的粘度和流速的不同、结晶分异程度的不同、接触面形态和位置的不同、侵入岩体的大小和深浅不同,流动构造发育的程度和明显的程度也就不同。
所以,有的岩体流动构造较发育,而有的岩体则不发育;有的岩体流线发育且明显,有的岩体流面发育。
流线代表岩浆流动的总趋势,但它不能表明围岩接触面的产状位置。
流面则能表明围岩接触面的产状位置,但不能指示相对流动的趋势。
如果侵入岩体中的流线和流面都发育时,流线常包含在流面之内。
观测时应先找流面,在流面上找流线。
流面平行围岩接触面,所以利用它可恢复岩体的形状。
同构造片麻岩或就位片麻岩(Besthe等,1979)就是过渡转变阶段形成的一种典型岩石类型。
岩石的基本特点是(高秉璋等,1991):片麻理和构造变形带发育在岩体边部,但都不进入附近的围岩里;边缘片麻岩与岩体内部为渐变过渡关系,片麻状构造由边部向中心逐渐消失;接触变质晕围岩发生了片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