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培英:《课标十大核心词》的案例解读

合集下载

新课标感受听“曹培英老师专题讲座”有感

新课标感受听“曹培英老师专题讲座”有感

新课标感受听“曹培英老师专题讲座”有感第一篇:新课标感受听“曹培英老师专题讲座”有感听“曹培英老师专题讲座”有感开学初,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曹培英老师应邀为运城市的两千多名数学教师做了题为“跨越断层走出误区课程标准若干核心词的实践”的专题讲座。

曹老师首先追溯了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中“核心词”的历史演变,接着重点阐述了“数感”“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这五个“核心词”的内涵、教学误区、教学策略等问题。

数感,曹老师认为可简单地说成“是对数的感觉和理解”,数感可以数出来,读出来,算出来,估出来,用出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策略有:(1)观察:有序观察,选择对象,变换角度;(2)操作:学会画图,动手操作,自我释疑;(3)变式:变化形状,变化位置,变化大小;(4)辨析:同中见异,异中求同,精确分化;结合:形象与语言结合,数与形结合。

接着,曹老师结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经典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这十个核心词在教学中的应用。

每位教师无不被曹老师渊博的知识、风趣幽默的语言所折服,深感受益非浅。

通过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

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令人耳目一新。

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下面谈一下我的个人感受: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教师不再只是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使学生发现探索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真诚的合作者。

近期有幸拜读了曹培英老师的著作《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

近期有幸拜读了曹培英老师的著作《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

读书交流近期有幸拜读了曹培英老师的著作《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

曹老师这本书非常适合专业知识不足的数学教师细读,作为一名青年数学教师,读起曹老师的这本书感觉有些吃力,里面的有些内容有所不理解,但是读书如用餐,细嚼慢咽后方觉其中的美妙滋味。

以下是我读完曹老师这本书后的一点感悟:一、什么是十大“核心词”作为初入教育行业的我而言,刚刚知道数学课标里居然有十个核心词时真的特别惊讶,核心词居然有这么多?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十大核心词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核心词确实是有点多,但仔细看来,每个核心词都是不可或缺的。

任意拿出一个核心词,脑海中联想其相关知识或是教学案例后,我深感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

反复学习、领会课标中的十大核心词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十大“核心词”的解读1.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自己必须真正地、深入地解读数感。

但有关“数感”过于学术性的阐述又让人读起来吃力。

因此当看到曹老师在书中提到的:“数感是数的抽象意义与数的具体意义的统一,是一种自觉地基于数学的或现实的问题情境,解释数和应用数的意识与能力。

”,我的内心好像被什么东西触动了一下,现在也无法用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只觉得头脑关于数感的认知中突然明朗了。

读到曹老师关于数感的介绍后,回想自己教授《千以内数的认识》这节数学课时,真的是掉入了误区--将“数感”与“量感”相混淆。

那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曹老师在书中为我们介绍了这几种方法:“数”出数感、“读”出数感、“看”出数感与“推”出数感、“算”出数感与“估”出数感、“用”出数感。

曹培英:小学数学课程核心词演变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曹培英:小学数学课程核心词演变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曹培英:小学数学课程核心词演变的回顾、反思与展望十个核心词的实践解读,总算写完了。

拖了几年,固然是因为本职工作缠身,更主要的原因,是在撰写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问题,为使“实践解读”名副其实,只有通过实践加以实证,才敢初步回答。

回溯式研究与探索性研究相结合,是笔者的研究特点之一,习惯使然。

边探索、边撰写的内驱力,既来自教研工作的需要,也来自《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的期望。

记得2012年初夏,蒋徐巍副主编来访,笔者随手翻出新近出版的一期刊物,指出其中一组有关数感培养的课例研讨文章,存在数感、量感混为一谈的问题。

蒋主编也非常感慨,十多年了,这个问题一直未见来稿探讨,于是当场约稿,并表示编辑部有耐心等待,希望十篇成一系列。

艰辛的“实践解读”之旅,由此开始。

在陆续刊发过程中,多次有读者问:数感等名词,到底是“核心概念”,还是“核心词”?由“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撰写的两部解读专著,无论是实验稿的解读还是2011年版的解读,都称其为“核心概念”。

笔者冠以“核心词”,主要依据2011年版的课标文件本身,其中评价建议第七条的第2点:“在设计试题时,应该关注并且体现本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提出的几个核心词:数感、……、创新意识。

”这是“核心词”的出处。

有学者认为:“核心概念”是借鉴西方big idea 的提法,在翻译时将idea译成了概念,不少数学教育文献中的idea就是概念的意思。

然而,对于体会不到“核心概念”与“big idea”异曲同工的数学教师来说,反倒以为是数学知识中的核心概念。

为了避免误解,感觉称“核心词”更妥当一些。

在持续的研究、撰写过程中,笔者不断产生以历史的视角梳理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核心词”嬗变的冲动,也断断续续做了一些研究,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本文的内容,在近几年应师范院校与教师培训机构邀请所作的讲座里,已与各地同仁有过多次交流。

大家的认同、期待,给了笔者撰写成文极大的鼓励。

回顾1. 最初形态在我国,建立小学堂并教授算学,始于清末。

近期有幸拜读了曹培英老师的著作《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

近期有幸拜读了曹培英老师的著作《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

教师读书交流近期有幸拜读了数学教育家曹培英老师的著作《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

曹老师的这本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初读会觉得很乏味、很吃力,但是越是细读越能体味书中的数学魅力。

曹老师的这本书中结合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介绍数学的十大“核心词”,引导教师能够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

一、什么是十大“核心词”作为初入教育行业的我而言,刚刚知道数学课标里居然有十个核心词时真的特别惊讶,核心词居然有这么多?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十大核心词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核心词确实是有点多,但仔细看来,每个核心词都是不可或缺的。

任意拿出一个核心词,脑海中联想其相关知识或是教学案例后,我深感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

反复学习、领会课标中的十大核心词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十大“核心词”的解读1.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自己必须真正地、深入地解读数感。

但有关“数感”过于学术性的阐述又让人读起来吃力。

因此当看到曹老师在书中提到的:“数感是数的抽象意义与数的具体意义的统一,是一种自觉地基于数学的或现实的问题情境,解释数和应用数的意识与能力。

”,我的内心好像被什么东西触动了一下,现在也无法用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只觉得头脑关于数感的认知中突然明朗了。

读到曹老师关于数感的介绍后,回想自己教授《千以内数的认识》这节数学课时,真的是掉入了误区--将“数感”与“量感”相混淆。

那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曹老师在书中为我们介绍了这几种方法:“数”出数感、“读”出数感、“看”出数感与“推”出数感、“算”出数感与“估”出数感、“用”出数感。

培训感受,课程标准若干核心词的实践解读》

培训感受,课程标准若干核心词的实践解读》

听后感:课程标准若干核心词的实践解读听了上海市数学特级教师曹培英的《跨越断层走出误区课程标准若干核心词的实践》讲座,我真是受益匪浅。

从此,对小学数学“十大核心词”有了最新的最正确的理解与掌握,这些词不是我们对字面意义的理解,而是它真正内涵的所在。

首先,双基变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我国数学教学一直以来都没有改变,说明我们大的方向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应该沿着这条路怎样更精彩的往下走,使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的过程中如何能做到更好。

那么,“六大核心词变为十个核心词”就是一个关键。

所谓十个核心词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学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

一、数感数感就是数出来的。

我们首先知道数感主要是有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所以小孩刚上学就先让数数,其实就是为了增强孩子的数感,因为数字本身就是很抽象的,在一次次数的过程中记忆、理解。

在这里还有一点就是,不是说你能某一样东西有多少估计的很准就说明你的数感强,它不是这样的。

例如:数豆子和估纸。

------学生没有豆子和纸的单位概念。

当他们刚开始接受新知识时,让学生去估,学生根本估不准,而且还会相差甚远,因为学生还没有大小单位概念。

再例如:千字文-----学生对于字的大小单位概念已建立,教学建立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

学生再去估,是很容易的。

二、符号意识符号与数学符号。

所谓符号,通常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记号、标识。

它源于规定或约定俗成。

比如,路口的红绿灯并不具备“灯”的照明功能,而是交通规则的标识;北京故宫、京剧等,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

符号具有两方面的内涵。

一方面它承载着意义、精神;另一方面它有着能被感知的特定表现形式,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组合,也可以是声音信号、建筑造型,甚至是一种思想文化、一个时事人物。

曹培英:《课标十大核心词》的案例解读

曹培英:《课标十大核心词》的案例解读

曹培英:《课标十大核心词》的案例解读中,知道了此次课标的最大改变是:双基”变“四基”。

四基: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点、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点、运算水平、推理水平、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其中:几何直观、运算水平、模型思想、创新意识是新加上去的。

下面我们一一对十个核心词实行讲解:一、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如同球员的球感,歌手的乐感一样……(姚明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他在NBA赛场上,大家都看到他一个个漂亮的投球、一个个漂亮的动作,这都是跟他的球感分不开的;还有歌手,之所以成名,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好的音乐细胞,具有较强的音乐感分不开的,假如一个人,五音不全,也就是说他缺少音乐感,你想说他要成为一个歌手那就是做白日梦一样,就是让他唱一首普通的歌曲都很难的。

)简单、通俗地说,数感就是数的感觉。

教学数数、数的基数意义与序数意义、数序与数的大小比较……都有助于形成数感。

数感培养实践的误区……鼠生来挖地洞;猫生猫、狗生狗、小偷儿子三只手的思想)不可否认,某些数学家天生就有很强烈的数感,10岁的高斯毫不费劲地完成了等差数列(比方由1到100的自然数)求和,得益于他对计算方法的直接把握;12岁的帕斯加独立完成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瑞士著名的伯努利家族在三代人中产生了八位数学家,我国南北朝祖氏父子、清朝梅文鼎祖孙的数学成就闻名于世,但毕竟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数感的形成固然有遗传因素和家族影响的作用,而更多是后天努力的结果。

解析几何创始人笛卡儿出身于法国贵族家庭,父亲是政府雇员;牛顿出身在英国农民家庭,还是遗腹子,全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功;概率论奠基者拉普拉斯的父母是法国农民;费马则是法国皮革商的儿子。

曹培英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路径(课程教材教法版)

曹培英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路径(课程教材教法版)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曹培英摘要: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由两个层面(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内容领域)、六项素养(抽象、推理、模型思想、运算能力、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构成。

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主要有:不同内容领域各有侧重的培育路径,从整体到局部“上挂下联”的培育路径,以及基于课程教材的两条基本培育路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路径一、小学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1.何为学科核心素养关于核心素养,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中已有普适性界定。

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目前尚处探索阶段,现在给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还为时过早。

可以借鉴数学对于不加定义的“原名”,用公理刻画其特征的方法,暂且将学科核心素养视为“原名”,寻找它必须具备且容易达成共识的特征,来刻画学科核心素的内涵。

已有一些趋同的认识,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

如:“素养”比“能力”含义更为广泛;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

又如: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连贯性,是所有人为了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必备素养,是各种素养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应当少而精,有必要将核心素养与由核心素养衍生出来的其他素养区别开来。

在此基础上,经反复研究、筛选,本人以为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项特征(也可以说“条件”“要求”或“辨别标准”):[1]其一,必须体现学科本质。

真正处于学科核心位置的素养必然地反映了学科的本质,这是学科核心素养非常显然的也是最为基本的特征。

其二,必须具有普适性意义。

必须澄清,学科核心素养不是针对学科专业人才的特殊需要,而是适用于普遍情境和所有人的共同素养,因而必须具有普适性的一般意义。

其三,必须承载不可替代的学科育人价值。

某一学科的核心素养必然会在其他学科中也有表现,但本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培育优势。

以抽象素养为例:首先,数学的一切研究对象都是抽象得来的,没有抽象就没有数学,也没有数学的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十个核心词”的实践研究(曹培英

数学课程标准“十个核心词”的实践研究(曹培英
跨 越 断 层 走 出 误 区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十个核心词”的实践研究 曹培英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最大的改变: 1.“双基”→“四基” 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 本活动经验 意味着: 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得到肯定 理解+记忆;铺垫+变式„„ 回归“结果”与“过程”并重的理念 “但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 „„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最大的改变: 2.“六个核心词”→“十个核心词” 小学算术(清末):熟习日用计算(两个核心词) 即便是小学数学的知识也并非都能实际应用 例如:量角 实乃“屠龙之技”„„ 又如:人的一生中 使用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可能性<0.5% 患上各种程度糖尿病的可能性>50% 所以,联系日常生活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建构知 识的意义,促进理解;还必须为进一步学习着想
首先,数感是数出来的!
一、数感
简单、通俗地说,数感就是对于数的感觉与理解。 有没有不依赖量的数感? 请看读数的例子: 2 3000006000 三十亿零六千 30600, 30060, 30006 3 三万零六百 三万零六十 三万零六 6789读作( 6 )千 ( 7 ) 百 ( 8 ) 十 ( 9 ) ; 6789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 6789=( )×1000+( )×100+( )×10+( ) 分数也能读出数感,如“2/3什么意思?” “2/3的意思就是三分之二”
加强“画图”的重要意义:
小学阶段,有时间铺垫,却少有作为;
初中阶段,内容多,时间紧,凡作公理处理的几何 命题,只能一带而过。
能力强的学生,能自己在短时间内填补认知空隙;
学习困难学生,认识不能一次完成,常常似懂非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培英:《课标十大核心词》的案例解读今天上午我们在课标中讲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知道了此次课标的最大改变是:双基”变“四基”。

四基: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其中: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创新意识是新加上去的。

下面我们一一对十个核心词进行讲解:一、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如同球员的球感,歌手的乐感一样……(姚明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他在NBA赛场上,大家都看到他一个个漂亮的投球、一个个漂亮的动作,这都是跟他的球感分不开的;还有歌手,之所以成名,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好的音乐细胞,具有较强的音乐感分不开的,如果一个人,五音不全,也就是说他缺少音乐感,你想说他要成为一个歌手那就是做白日梦一样,就是让他唱一首普通的歌曲都很难的。

)简单、通俗地说,数感就是数的感觉。

教学数数、数的基数意义与序数意义、数序与数的大小比较……都有助于形成数感。

数感培养实践的误区……误区之一:数感是与生俱来的,后天无法养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挖地洞;猫生猫、狗生狗、小偷儿子三只手的思想)不可否认,某些数学家天生就有很强烈的数感,10岁的高斯毫不费劲地完成了等差数列(比如由1到100的自然数)求和,得益于他对计算方法的直接把握;12岁的帕斯加独立完成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瑞士著名的伯努利家族在三代人中产生了八位数学家,我国南北朝祖氏父子、清朝梅文鼎祖孙的数学成就闻名于世,但毕竟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数感的形成固然有遗传因素和家族影响的作用,而更多是后天努力的结果。

解析几何创始人笛卡儿出身于法国贵族家庭,父亲是政府雇员;牛顿出身在英国农民家庭,还是遗腹子,全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功;概率论奠基者拉普拉斯的父母是法国农民;费马则是法国皮革商的儿子。

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杨辉、朱世杰、秦九韶,直到近代的程大位、徐光启、李善兰,他们家族中没有一人是数学家,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靠后天养成。

更何况数学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是数学家,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误区之二:数感的培养必须通过数学情境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本身无可厚非。

问题是有些教师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

为了培养数感,今天是去商店“买东西”,明天要旅游点“买门票”,后天又是计算“存款利息”,或者呢今天喜洋洋、明天灰太狼、后天黑猫警长,一派糊涂,刚开始的新鲜劲一过,学生们渐渐习以为常,情境也就失去了新异性,根本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

误区之三:脱离学生实际的“自编题”为了贴近生活,老师常常“挖空心思”编造一些题目来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由于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基础往往显得不伦不类。

比如:“100张新版的100元人民币捆在一起有多厚?1亿张100元人民币有多厚?”想想一下,有多少个孩子,特别是农村孩子,有测量100张100元人民币的机会。

同样的理由,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下面这道题也有点不切实际:“请你测量一张新版100元人民币的长、宽及厚度是多少?假如这种人民币有100万元,请你为银行设计一种长方体铁箱来装这100万元,长方体铁箱的长、宽、高最少是多少?你有哪几种方案?”难道我们的小学生当场都能摸出100元钱?其实,用学生身边的东西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量一量你的数学课本,每页纸的厚度大约是多少?这本书有多厚?100本这样的书摞在一起有多高?1亿本呢?”过于依赖量,过于特殊的量下面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利用千字文这个例子来让学生认识数感是一个比较贴近生活的例子。

(A学生有可能会一个一个地数;B可以一行一行地数,每行有20个,共有50行;C可以一列一列地数,每列有50个,共有20列;D两列共100个,两列两列地数,有这样的10组;E一行20个,5行就是100个,这样每5行就是100,做个记号,最后一数共有10个100,就是1000。

)将千字文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绝非牵强附会、哗众取宠,用千字文远非教材中立方块所能比拟,而且不但能激发兴趣,更能让孩子们在无形中受到文学熏陶,让课堂弥漫着别样的人文气息。

(学科渗透)3000006000三十亿零六千(我们平时在教学学生读数的时候,都是要求学生按照每一级末尾的0不读;每一级开头的0或中间有0都要读出来,但不管有多少个0只读一个就行。

)在这里这个“零”能不能去掉30600,30060,30006三万零六百三万零六十三万零六接下来的这些“零”能不能去掉,去掉后会有什么变化?6789读作()千()百()十();6789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6789=()×1000+()×100+()×10+()这三道练习是让学生通过读数、数的组等来让学生读出数感来。

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1.在数概念教学中培养数感(1)图形的展示让学生从数的概念的认识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先从一到十到百到千到几千的认识,让学生感知到数形成和大小。

(2)看图写数这个练习(数概念直观化的练习)是让学生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增强数感(3)第2到练习是(数概念生活化的练习)是把数概念渗透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去感悟10000有多大,同时大家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所以在这,教师注意选材,让学生能真正的体会出10000大概会有多大。

(4)前面的读一读、填一填的练习(数概念形式化的练习)“多样化”旨在“各取所需”,适应不同学生!这里的“多样化”是指在取材方面要适合学生的需求、适应不同的学生。

2.在计算教学中发展数感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通过形象直观的图表,让学生先知道0.15×3可以看成是有3个0.15,也可以看做先有3个0.1,再加上3个0.05。

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的推导是结合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感知6除以三分之二,其实就是把1小时的路程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3份中的2份是6,那1份就是6÷2,3份就是6÷2×3,从而有根据前面学过的分数除以整数就可以换成乘倒数,再结合结合律,计算法则自然就会推导出来。

小学数学历来重视数感培养,从“自发”走向了“自觉”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展现数感72×15=1080(米)1080稍大于1000;就应该在少年宫的东面。

1080超过2000的一半多一点,从而就容易标出相应的点。

都是真正的数感,与量无关二、符号意识: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对于儿童来说,在幼儿园或一年级老师常常教幼儿读儿歌:1像铅笔,会写字。

2像鸭子,水中游。

3像耳朵,听声音。

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称钩,来买菜。

6像哨子,吹声音。

7像镰刀,来割草。

8像麻花,拧一道9像蝌蚪,尾巴摇。

10像铅笔加鸡蛋(贯穿数形结合的思想)其实数字也是一种数学符号。

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这也是一种符号意识。

对于小学数学来说:首先是让学生亲近符号,接受、理解符号!怎样让学生亲近符号,接受、理解符号呢?1.运算符号:“+”从演示过程看,加号更直观的表示合并;“-”从演示过程看,减号更直观的表示去掉一部分;“×”从演示过程看,乘号是加号的特殊形式,因而乘法就是加法的特殊(简便)的运算;÷”从演示过程看,除号表示平均分,非常平均。

(上下一样)2.关系符号“=”处处平衡(“再也没有比平行而又等长的短线段更确切的相等符号了”——列科尔德)“>”向左张开,不平衡,伸出右手两指张开就形成一个“>”。

“<”向右张开,不平衡,伸出左手两指张开就形成一个“<”。

“≈”处处变弯,但间隔接近。

“≠”在等于号上打了一撇,表示不相等。

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可见:数学符号如同“象形文字”,简洁、生动、形象、传神。

符号本身就具有促进理解,帮助记忆的教学功能。

任何教学艺术、任何语言描绘,都相形见绌!(chu)3.其次是让学生感悟符号表达的优势与作用。

乘法分配律中,两个数与它们、一个数与这个数是对应的,但是数字符号至局限于本道题,而用字母表示它就可以随意了。

(数学魔术)你想一个整数,把它乘2加7,再把结果乘3减21。

告诉我计算结果,我立即能判断出你想的整数是多少?设:所想的数为x,则(2x+7 )×3-21=6x+21-21=6x其实这里的密密就是6的倍数,(也就是说你要说出的整数必定是6的倍数才符合题意)就直接把这个数除以6就可以得到该数。

三、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实际物体几何图形特征描述在教学几何图形的时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编排意图,一般情况都是先于实际物体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从中抽象出几何形体,然后再次根据实物和形体进行特征描述。

空间观念发展规律例如:指认圆柱高空间知觉(表象的基础)实物指认↓空间观念(表象的形成)图形指认↓空间想象(表象的改造)剖面指认三种水平既递进发展,又交错共存小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若干特点(1)从感知强成分到感知弱成分强弱具有相对性,特殊性如:形状;边的长短是强成分;关系;角的大小是弱成分。

(第一个图的展示)在人的错觉中,认为角的边越长,角就越大,第一个图的展示是通过平移后,两个角刚好完全重合,让学生更加加深角大小不是由边的长短有关,而是与角的张开的大小有关。

(第二个图的展示)初看给人的感觉好像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但是通过直观的演示后知道上下两条边不一样长,它应该是一个梯形。

(2)从认识单一要素到认识要素间关系A第一个图展示就是从单一变多样,第一次显示就是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单纯表示垂直这个要素;(单一的要素)第二次演示又加了两条斜线,形成了不同的角,既有直角的表示、又有锐角、钝角、平角的要素;同时也很好地让学生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之间的关系。

(要素间关系)B第二道题是关于能不能装下的问题,如果单从体积比较来说,盒子的体积比物体的体积大,就会出现能装下的可能;(单一的要素)但是真正能装得下,就是实物的每一条表都要比盒子的边要小,这就是要求高的问题,这道题其实就是涉及到学生都对题目思路的要求的要素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