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最好的自己-陪伴孩子快乐成长——父母规学习心得
父母规学习心得(精选7篇)

父母规学习心得(精选7篇)篇1:父母规学习心得父母规学习心得从作茧自缚到破茧自救――学《父母规》有感本文作者为首期讲师班学员薛彩霞老师“怨恼烦,代相传,今到我,誓愿断”,从初识《父母规》至今,这句话在我内心印刻得最深。
因为,它促发了我深刻的思考:我的家族是“死要强,代相传”,家族传承给我的是过度要强,它成就了我在社会大潮中的地位与相应的荣耀;同时,按照社会需求塑造的“强大自我”,就像一个茧壳一样,束缚着真实的自我,阻碍着我走向自我和谐。
今生到我,誓愿从作茧自缚走向破茧自救,斩断负向能量在家族中的传承。
一、从作茧自缚到破茧自救是生命升华的自然过程蚕长到幼虫阶段,吐丝成茧来包裹自己,之后破茧化蝶,进入更高级的生命形态。
人在生命早期,基于生命能量的弱小,逐级将家庭规则、学校规则与社会规则内化于己,类似于蚕的作茧自缚;当人走入生命中后期,随着生命能量的增长,开始逐步剥离不适合自我内在的外在规则,类似于蚕的破茧自救、化蛹成蝶,从而步入更高级的生命形态。
我从幼年开始,受家族熏染,以过度要强的姿态来面对生活。
追随社会大潮,凡事争先,不顾客观现实而硬性拔高自己。
沉醉于社会评价,逐渐远离自己的内心而浑然不知。
满足社会从而博得喝彩,就像茧一样紧紧包裹着我,令我窒息,却又欲罢不能、欲止不休!随着经济地位的夯实,()精神世界中释放自我的渴望呼之欲出。
此时恰逢《父母规》,助我完成生命的蜕变。
二、从作茧自缚到破茧自救是生命的必然选择蚕作茧自缚,而后破茧而出,化蛹成蝶,一代代传承。
人类亦如此,只是完成的程度不同,完成的时间早晚有区别,甚至有的人终身不能完成。
温老师在讲解《父母规》时,详细地阐述了作茧自缚――“怨恼烦,代相传”,负向能量在家族中是如何传递的,更详细地探讨了“今到我,誓愿断”的'必要性。
分析我们周围亲友的家族,不难得出,有美德的家族传承给下一代的可能是高尚的品德;经济实力强的家族,传承给下一代的可能是较好的经济基础;而怨恼烦的家庭,孩子可能早早学会的就是怨恼烦,正如我骨子里从家族得来的“死要强”.理解了上述传递,不难确知斩断负向能量传递的必要性。
和孩子共同成长——《父母规》学习感悟

和孩子共同成长——《父母规》学习感悟和孩子共同成长——《父母规》学习感悟在这个炎炎夏日,漫漫暑假,我和孩子相依相伴,我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孩子也和妈妈有了更多的交流,我们得到了平时难以看到的宁静和谐,《父母规》也成了我的人生之书。
与女儿一起成长,做她的知心朋友,一切问题不再是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所要学习的更新的东西越来越多。
《父母规》开篇说:“父母者,大人也,为父母,责任重”,在培育孩子方面,有十分责任,父母担啊!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子女作出榜样。
“爸爸妈妈同样在学习,在进步啊!”使孩子明白学习新知,不断进步是伴随人终生的。
其次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努力缩短与孩子心灵的距离,愿意听她谈知心话,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引导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的因素非常重要。
但是,当爱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时,对孩子的爱就成为极端的爱,这往往会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出现障碍,心灵发生扭曲,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生活中常见的对孩子的爱的极端表现有:1、认为只要无限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就是爱孩子,其实这是一种无知的爱。
孩子对爱的需要不仅是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
生活中,有的家长只注意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品,却忽视了对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有的家长给孩子买了许多书籍或买了电脑,却没有正确地引导孩子去读书或正确地使用电脑,也不明白对孩子的精神鼓励、赞扬、肯定和必要的心理支持都是爱,然而,这种精神上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更加重要。
2、家长过分保护孩子,为孩子做了许多本应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这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降低了他们的自立精神与自信心。
这种爱限制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对孩子将来独立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3、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常常批评,甚至体罚孩子。
有的家长的确非常爱孩子,但是,在观念上错误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
父母规学习心得4篇_学习心得体会_

父母规学习心得4篇《父母规》在语法格式上与《》《》相似,《父母规》教家长如何在伴随孩子成长中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问题,如何通过孩子来修行家长。
下面是带来的《父母规》学习心得,欢迎查看。
《父母规》学习心得范文一:看完《父母规》,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孩子的很多成长点滴不禁浮上心头,结合自身,特将感悟总结如下:一、与孩子成为伙伴在与孩子玩的方面,我家孩儿他爹还是值得我去学习的。
父亲好像更容易和儿子打成一片,能彻底放下身段和他一起疯、一起跑、一起跳。
虽然陪伴的时间并不是很多,但是能感觉到儿子非常快乐。
与孩子交流,我们的行为就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他。
有些老人经常孩子放学回家就问,今天在学校发生什么事啦?谁打你啦?手上的伤是怎么弄得?……硬生生的问孩子什么也不说,怎么问也问不出来。
殊不知,与孩子沟通也需要有技巧。
要选定一定的时间、场合、情境,在他完全放松的时候,他就会慢慢解开话匣子。
我经常会在晚上和他说说枕边话。
或者出去玩儿的时候,心情好的时候,选择性的问一些简单的。
如果问“今天吃的什么”他一定不会说话,盘问的语气,很快就会结束这个对话。
而换一种方式简单一点“今天在幼儿园吃的香蕉还是苹果?”他就会说“苹果”,“香蕉英语是什么来?”“芭娜娜”“今天LZH去上学啦吗?”“去啦,瑶瑶也去啦,睿睿也去啦”“小岩妈妈在不在?”“小岩妈妈走了。
和老李买好吃的去了”……这样慢慢地,他能和我走一路,说一路。
他说的每一句话,我都会“倾听”,而不是边“听”边“忙”。
如果是在做家务,或者是在厨房里,只要他叫我,我一定会放下手头的活,去认真听他说。
在生活中,碰到问题需要我们像朋友一样耐心,一起商量,相互尊重。
如果我们错了,真诚的像对待朋友一样,说声“对不起”;孩子错了,像对待朋友一样私下里批评,在公共场合给孩子留面子,而不要急于维护自己的“面子”。
相信孩子们在某些方面比我们懂。
放下架子,与他做朋友,他才更乐意听你讲话,你所讲的话,他才不会左耳进、右耳出。
用心做父母—学习《父母规》心得体会

居心做怙恃—进修《怙恃规》心得领会读了曲莫先生所写的《怙恃规》,受益匪浅,感叹良多.下面是本身的几点领会:1.与孩子一路成长我们在日常生涯中要留意本身的言行举止,经由过程上行下效教导孩子礼貌待人,遵照各类行动规范,造就孩子优越的行动习惯.我们的很多缺陷在孩子身上也能看见.小孩的模拟才能很强,我们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到孩子,比方,做不到的工作,不要答应孩子;不克不及在孩子面前说脏话;更不克不及在孩子面前说谎.我信赖很多怙恃深有领会!孩子毕竟还小,他们分辩长短才能和优越的行动的养成,要来自日常平凡生涯中看到的,所接触的情况和接触的教导,是以,家长的范例感化等于一种无声的教导.模拟是人类的最初本性,人最初就是靠模拟获得生计的,孩子生成就是模拟天才,而怙恃是孩子最早.最密切.最直接的效仿对象,上行下效,《怙恃规》:“言传一,身教万”,所谓上行下效,怙恃修,后代正.所以,千教万教,怙恃最重要啊!耳濡目染,《怙恃规》:“少一染,长十效”,小时刻孩子跟怙恃在一路时光最长,一点点的善恶染,长大了都是十倍甚至更多倍的效应啊!你说,千教万教,哪个有怙恃重要!身为怙恃,必须以身作则.因为在孩子的发展情况中接触最多.模拟最多的就是怙恃.孩子的眼睛就像拍照机,天天都拍下怙恃的形象.固然我经常提示本身给孩子做一个好的范例,但是也无意中传递给她一点负面的情感.我本身性情急,老是催她快点干这.快点干那.到她在等我出门的时刻也学会了催我“妈妈快点!”呵呵.孩子的性情表示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本身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难以管教等很大程度上是受我们家长上行下效影响的成果.而往往作为家长,却很难以去熟悉反思和纠正自身的错误,只会一味责备和请求孩子,让孩子成为了受大人错误引诱的“替罪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刹时,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本身;你教导孩子,也就是教导本身,并磨练本身的人格.”2.与孩子做同伙在生涯中,进修上要尊敬孩子,以平等的身份看待孩子,做孩子的贴心同伙,博得孩子的信赖.让孩子讲讲天天黉舍里产生的工作,不管讲什么都好,家长要耐烦倾听.听听她对一些工作的意见,告知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让她感到我们是同伙.切忌万万不克不及家长制;专断专行,要与孩子磋商,造就孩子的自负念.果断不克不及打骂孩子.人道最深切的盼望是获得他人的赞美,孩子也不破例,来自怙恃的赞扬会激起孩子心坎的自我价值和庄严感,促使她进一步强化优越的行动,直至养成性情.以前,孩子做功课时我有时刻为她的笔迹不工整.错别字多.数学盘算题经常算错而责骂她,甚至还着手打过她.这在不经意中轻微挫伤了他的自负心和自负念,所以往后我要多一点耐烦,对孩子多勉励少责骂.对于芳华期的孩子,在孩子的测验成绩偶然不如意时,她本身已经很难熬痛苦忽然认为没人管了,先生也不像从前那样时刻跟着你,像是一向牵着的手忽然被甩开,不知把手仿佛在哪里.这时做为家长应当多勉励,多关心.让孩子不要恐怖.准确面临本身心理,心理上的变更,做为家长要多懂得孩子,不要让孩子重要,无助,没有倾吐对象,叫她若何鼓励自我,掌握自我,完美自我,超出自我.帮忙他走出低谷,完美自我治理,自我束缚.打开孩子闭锁的心门.接收我们和孩子做同伙,真正意义上的同伙.做好以上这些,我们在帮孩子总结出好的进修办法,勉励孩子多思虑,造就孩子的思维才能.不要帮他去思虑,要让他大胆的去面临掉败,仔细总结掉败,却不克不及许可他废弃,告知他废弃就意味着永久掉败.正直他的进修立场.多与先生,同窗沟通,多一些赞扬和勉励,多一些情感和精力上的关心.多给孩子一些积极向上的暗示.做为怙恃,保持家庭生涯圆满协调,造就孩子自力自立的意识.家庭和气,也是造就孩子快活性情的一个重要身分.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打骂.尽可能多一些时光陪孩子念书,做游戏……让她感到到家的温馨,给孩子一个优越的进修情况.孩子在成长的进程中,碰着的坎坷会很多,也许他们会摔倒在地擦破了皮,也许会因为伙伴的之间误解而悲伤呜咽,也许会因为某个欲望未实现而泄气掉望.怙恃不成能时时刻刻都在存眷这些工作.即使可以或许存眷,也可能会因为过多的干涉而使孩子产生心理上的依附,掉去本身处理问题的才能.我们家长必定要留意造就孩子自力自立才能,让孩子学会在本身的世界里面临息争决问题.《怙恃规》:以铜为镜正衣冠,以子为镜照已过;后代者,怙恃师,教导子,乃大修!愿世界怙恃学怙恃规,教成功子!本文作者为《怙恃规》私塾第二期讲师班学员精华初中部李丽芬。
家长学习父母规心得体会

家长学习父母规心得体会家长学习父母规心得体会1活到老,学到老!新学期开学没多久,老师就交给我们家长一个任务:《践行父母规》打卡100天。
说实在的,以前,我只知道《弟子规》,到了立才学校之后,才第一次听说《父母规》,到现在已经大约打卡80天了。
《父母规》让我学习到了很多教育知识。
教育是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然而,以家庭教育为根,所以我们不能失家教,轻家教。
而家教之重在父母之规,父母正则子女正,则家正,则国正,则天下正。
父母之规,关乎子,关乎家,关乎国,关乎天下!今天《父母规》之使命是构筑中华家庭教育之完整体系。
令长幼互敬爱,修身齐家国正天下平!《父母规》主要讲述了父母重、父母责、父母戒、父母规、教子观、大成道。
以前我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
因为各种因素,我很少与小孩沟通。
小孩的学习我也很少亲自监督,小孩有什么心里话,遇到什么问题都不会跟我商量。
今年,老师让我打卡《父母规》之后,我想着小孩的学习比以前退步了,而且小孩也不听我的话了,我就换了一种方式来教育孩子。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脾气也缓和下来了,遇到问题也不再大声吼他了。
以前,我一生气就会打他,现在每当我生气,想打他的时候,就会先冷静一下,从自身找找原因。
渐渐地,我发现孩子有些变化了,遇到问题,他会跟我商量,征求我的意见,很多时候,在我的鼓励下,他解决的比我想象的还要出色。
我发现,学习了《父母规》之后,我的生活改变了很多,小孩也改变了很多。
原来想要改变小孩必须先要改变自己。
希望在我的改变下小孩变得更加出色。
家长学习父母规心得体会2通过学习《父母规》,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父母是孩子的影子,今为父母,责任重大。
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责任更加重大。
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类,家庭教育摆在第一位,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又是父母的影子,所以父母一定要为孩子做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必须自己先要做到。
比如;我要求孩子孝敬长辈,讲文明,懂礼貌。
做智慧父母陪伴孩子成长心得体会(通用25篇)

做智慧父母陪伴孩子成长心得体会做智慧父母陪伴孩子成长心得体会(通用25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做智慧父母陪伴孩子成长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做智慧父母陪伴孩子成长心得体会篇1孩子在小学时期最重要的就是习惯的养成,好的习惯可以陪伴终生,坏的习惯同样也会影响他的终生。
家长和学校承担的责任是不一样的,家长需要给孩子创造好的家庭氛围,以身作则,比淳淳教导要管用的多。
同样,学校交给学生的书面性的`内容,也要和家长的言传身教能够吻合,所以我觉得这堂课还是主要给家长上的课,比如分享课程的老师在里面说,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激励的方式,让孩子养成主动写作业,主动学习的习惯,例如:先写作业再看电视可以多看10分钟,每次写作业前先端正坐姿有小奖励,时不时的小鼓励和赞美,以及召开家庭小型会议等等,方法都挺好。
另外每个阶段,孩子的心理成长都是有变化的,因为家里还有两个学生马上7年级了,也听了一下初中期孩子的心理变化,比如讲到:到初中期孩子就会形成自己的圈子,他会渴望自由,就和小学时期不一样了,所以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做好积极引导。
现在的孩子们和以前的不一样,因为互联网太发达了,手机电脑让他们接触到的知识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他们所能理解和操控的范围,所以就更需要我们家长多操心,多一些嘱咐,要告知他世界上并不是全都是好人,要有自我保护意识等等,家长呢也要提升个人的文化素质,没事在家也要看看书,带领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出正确的引导,也可以张贴梦想墙,为了目标和梦想读书。
孩子的教育无小事,国家现在已经把孩子的教育上升到了法律的层面,可见,素质教育已经影响到了整个国家的发展,我们要紧跟国家政策法规,做合格家长,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越来越昌盛,越来越强大!做智慧父母陪伴孩子成长心得体会篇2纪伯伦在《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一文中写到“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用心做父母—学习《父母规》心得体会

用心做父母—学习《父母规》心得体会读了曲莫老师所写的《父母规》,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下面是自己的几点体会:1.与孩子一起成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孩子礼貌待人,遵守各种行为规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的许多缺点在孩子身上也能看见。
小孩的模仿能力很强,我们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到孩子,比如,做不到的事情,不要答应孩子;不能在孩子面前说脏话;更不能在孩子面前撒谎。
我相信很多父母深有体会!孩子毕竟还小,他们分辨是非能力和良好的行为的养成,要来自平时生活中看到的,所接触的环境和接触的教育,因此,家长的榜样作用便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模仿是人类的最初本能,人最初就是靠模仿获得生存的,孩子天生就是模仿天才,而父母是孩子最早、最亲密、最直接的效仿对象,言传身教,《父母规》:“言传一,身教万”,所谓上行下效,父母修,子女正。
所以,千教万教,父母最重要啊!耳濡目染,《父母规》:“少一染,长十效”,小时候孩子跟父母在一起时间最长,一点点的善恶染,长大了都是十倍甚至更多倍的效应啊!你说,千教万教,哪个有父母重要!身为父母,必须以身作则。
因为在孩子的生长环境中接触最多、模仿最多的就是父母。
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每天都拍下父母的形象。
虽然我经常提醒自己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但是也无意中传递给她一点负面的情绪。
我自己脾气急,总是催她快点干这、快点干那。
到她在等我出门的时候也学会了催我“妈妈快点!”呵呵。
孩子的性格表现是家长的一面镜子,自己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难以管教等很大程度上是受我们家长言传身教影响的结果。
而往往作为家长,却很难以去认识反思和改正自身的错误,只会一味责怪和要求孩子,让孩子成为了受大人错误引导的“替罪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2.与孩子做朋友在生活中,学习上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赢得孩子的信任。
父母规的心得体会6篇

父母规的心得体会6篇父母规的心得体会篇1作为老师,我觉得还是有点小成绩的;作为父亲,我觉得教育孩子读四年级前还是比较成功的。
可是,孩子一上四年级,开学不久,我发现孩子有点不对劲,很多时候都不听了,觉得很叛逆,有时感觉好像跟我对着干,真不知如何是好。
一天,孩子拿回一本《父母课堂》杂志,回来就忙着看,我说:“把作业完成再说!”孩子转过身,继续看,好像不屑似的,我心里不是滋味,就上前抢过来,大声说:“给我作业做完再说!”孩子马上眼泪流出来,抹去眼角泪水说:“你看,你们家长什么都只凭自己的,不想一想我们孩子的感受。
你看看《父母课堂》上说的,要尊重孩子,要平等相处,你怎么做的?”听了孩子的话语,我顿时不知话语,感到有点惭愧。
马上安慰孩子,责备自己,感到自己有时真的作为家长有点武断。
从那以后,一有空,我也和孩子一起读一读《父母课堂》,发现里面不仅介绍了许多专家名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育人理念,还通过许多老师、家长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鲜活的事例,指导我们家长该怎样教育孩子。
不久,我也爱上了《父母课堂》,经常把它拿来读一读,有时还和孩子一起分享其中故事,与孩子谈心、交流,说说自己的最近想法,参与家务中来,发表自己和见解,一起参加一些有趣活动,经常夸他一两句,对一些不良习惯让他自己评一评,自我改正……渐渐地我发现我们父子感情更深了,孩子也更套近我了,愿与我交流许多想法,自己教育孩子起来也觉得没有那么麻烦了,孩子的许多“问题”好像也解决了,最近也进步了许多,我也感到高兴。
因此,我要说《父母课堂》是一本教育孩子的好书,也是一本家长成长的好书。
父母规的心得体会篇2自从学校开展孝亲活动以来,孩子的孝亲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浚婷以前从来都不给我洗脚,自从学校开展孝亲活动以来,改变了孩子的心态,让孩子学会了感恩。
孩子懂得了父母之所以这么辛苦的工作,主要是为了能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所以她从内心改变了想法,懂得了感恩父母。
经常主动帮家里老人、父母打洗脚水,帮我洗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就最好的自己,陪伴孩子快乐成长——父母规学习心得
认识《父母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真正的静下心来研读还是在准备去济南参加课程以后,按照要求需要提交学习心得,近段抽空认真读了《父母规》及研究,更清楚的认识到《父母规》的核心主旨是:父母修,子女正,家道齐,天下平。
想让孩子改变,先让自己成为那个改变!
去年在一次家长课堂上给朋友们分享的一个案例“重庆10岁女孩摔打男婴”,针对这个案例,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系教授李玫瑾说。
“女孩对一个无辜的婴儿下狠手,这种事情是对社会底线的挑战,对公众基本情感的挑战。
”李玫瑾认为,舆论与其关注李某“是不是有反社会人格”,还不如关注她有什么样的父母。
专家的声音将案例根由直指家庭教育。
亲子教育于父母并不陌生,但更多的父母只是停留在概念上的认知,行动上还是在没用旧有的模式,所以现在的孩子更多地出现叛逆且周期加长。
我们现在有一些新理念的朋友都知道:家长这种职业的特点是:最需要训练却最缺乏训练!作为父母,其天职是抚养和教育。
抚养指的是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所需,教育指的是父母自身通过学习,实现自我成长,为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进而高质量陪伴孩子快乐成长。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首要成长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孩子在不断地成长,如果我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昨天,想用一劳永逸的方式方法教养自己的孩子,自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作为父母,要首先做到自我成长,通过自己可以利用的一切方式和途径去学习,从而可以超越自身的局限,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学习是因为拥有的选择不足以满足所需,幸福是拥有的选择比所需的更多,所以学习是达到幸福的最佳途径。
当然,父母的自我完善,目的并不是
单纯为了教育好孩子,以功利之心去学习,去衡量自己的付出值得不值得,那注定会失望的。
我们学习完善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己人生的幸福感,是为了负起我们对自己生命的责任,使我们能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受益是结果,不是目的。
为人父母,需要学习的,需要完善的方面很多。
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很多时候,左右我们情绪的,并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对孩子行为的看法和评价,甚至仅仅是我们当时的心情。
情绪没有对错,但表达方式有好坏。
想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父母首先要做自己的情绪主人。
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你真让我生气”,“你真让我失望”。
那么,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说:“孩子,别看你只有3岁,但你要对30的妈妈情绪负责。
”作父母的,要真正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在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记着把“我”当成情绪的主语:“我觉得很生气”,“我有些失望”。
把我们的情绪与需求,正确的表达给孩子,而不是带着情绪与疲劳强迫自已做些什么。
孩子在小时候是通过母亲的眼神看世界的,母亲的情绪是影响孩子教育的最大因素,有个温柔善良、心态平和、恬静安详的母亲,家庭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学会了管理我们的情绪,就能做到更好的和孩子沟通。
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孩子理解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任何时候都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其感受;沟通的内容要具体,多描述,少评价;语气要温和,多使用短句;多用肢体语言,特别是眼神的交流;对重要的话要进一步确认,重视孩子的反馈;关注沟通效果,重要的不是自己说了什么,而是孩子理解了什么。
父母自身情绪稳定,心态平和,懂得理性表达,不仅会给孩子一个好的示范,教会孩子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同时也会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我们都知道,生活即教育,我们给不了孩子我们没有的,所以我们希望孩子有什么改变,需要先让自己完成那个改变,而不是仅仅去约束和要求孩子。
我们是根,孩子是花。
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根也有问题。
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家长问题在孩子身上的“开花”。
父母是孩子的根,正确的教育是肥沃的土壤。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一位崇拜圣雄甘地的孩子非常爱吃糖,他妈妈为了让他戒掉糖,千里迢迢找到甘地,希望他能劝说自己的孩子。
可是甘地说,你三个星期后再带着他来。
母亲说我们家很远,好不容易来了就请你帮帮我吧。
可甘地坚持说,你三个星期后再来。
于是,这个母亲三个星期后又带着孩子去见甘地。
甘地告诉孩子要少吃糖,孩子答应了。
孩子的妈妈问甘地,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为什么上次不说,非要自己等三个星期。
甘地说,我也很喜欢吃糖,我花三周时间让自己戒掉糖,我才有勇气跟他讲。
”
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对孩子的约束和说教,而是父母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
成就最好的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你会发现这种感觉真的很好!能够一次次发现自己曾经的不足,一次次发现与孩子沟通原来还有更美好更人性的方法。
而且你的一言一行,也在作着示范,示范着我们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的行为。
努力做好自己,用健康的,无条件的爱陪伴孩子快乐成长,真的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很多时候,我们总想着要掌握多少知识,运用多少技巧,学习各种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但《父母规》教会我们的是修行。
其实养孩子,走心远远胜于用脑。
与孩子进行爱的连接,是心灵与心灵的拥抱,不需要很多的“理论”和“知识”,只需要完全的敞开和接纳。
就是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细节,滋养着我们,用心去感受,只有我们的内在丰盈了,才能给孩子更多内心的力量,获得生命中的宁静和喜悦!
期待济南三天的课程给我带来更多惊喜!
本文作者为《父母规》学堂第五期讲师班学员
河南开封明德教育雷泓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