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声音》1.生活中的声音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人为和自然(包括动物和环境):人为:笑声、跑步声、拍手声、广播声、汽笛声、发动机声……动物:虫鸣声、鸟叫声、兽吼声、翅膀煽动声、动物奔跑声……自然环境:风声、雨声、水流声、雷鸣声、滚石声、落叶声……2.声音的特征:时高时低、时而沉闷、时而清脆,有强有弱、看不见也摸不着、可以被听到、存在一定的规律……3.拉伸、按压、揉搓或弯曲物体时,物体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拍打、敲击、拨动物体时,由于物体发生了振动,所以产生了声音。
4.向周围发出声波的振动系统称为声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5.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6.观察鼓面发声时,我们可以借助细沙或者小豆来感受鼓面的振动;观察音叉发声时,我们可以借助水面来感受音叉的振动。
7.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高,数字表示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如音叉上标有“C512”,“C”表示音高,“512”表示音叉每秒钟可以振动512次)。
8.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它们把声音传播到其它地方。
9.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且传播声音的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固体>液体>气体。
10.声音无法在真空环境中传播。
比如:①将放有闹钟的玻璃罩内的空气抽掉,发现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弱;②月球的表面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表面,宇航员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11.人的耳朵可以听到声音。
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从外到内,依次有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和听觉神经等结构。
12.耳朵的结构:耳郭:收集空气中传来的声波;外耳道:将收集的声波传入内耳;鼓膜:声波会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成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耳蜗:把声波信号转化成神经信号;听觉神经:将声音信号传递给大脑。
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全套

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全套一、水的循环水的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不断蒸发、降水、凝结和返回海洋、陆地、大气层的循环过程。
1. 水的蒸发在太阳的照射下,水面上的水分发生慢性蒸发,形成水蒸汽。
2. 水的凝结水蒸汽遇冷凝结成雨、雪等降水。
3. 降水水分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
4. 地表径流水在地表流动。
5. 地下水一部分水渗透到地下。
6. 蒸发和植物蒸腾地面上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水蒸气。
7. 大气中的水气大气中还有一部分水分。
二、植物的生命过程1. 植物的营养植物通过叶子、茎、根等器官进行的吸收水分、养料以及光合作用,靠这些获得的能量和物质生长。
2. 植物的生长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利用阳光等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分解果实、花朵、叶子等方式不断生长。
3. 植物的繁殖植物通过种子、禾本科植物器官等方式进行繁殖。
三、天气预报1. 天气因素天气预报主要是根据空气压力、气温、湿度、风力等要素对天气进行观测分析。
2. 天气形成天气形成是由于阳光、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等因素形成的。
3. 天气变化天气随着季节、环境变化等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
四、地球运动与日影1.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旋转。
2.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3. 日影的变化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日影在地球上产生不同的现象。
通过对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的全面探讨,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水的循环、植物的生命过程、天气预报以及地球运动与日影的知识。
这些基础的科学知识是孩子们理解自然界运行规律的基石,也是他们今后深入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
要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就需要将这些知识点深入浅出地呈现给他们,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希望每位孩子都能从科学中获得快乐和成长,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未来人才。
水的循环水的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不断蒸发、降水、凝结和返回海洋、陆地、大气层的循环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水的蒸发、水的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蒸发和植物蒸腾以及大气中的水气。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声音1。
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声音的上下叫音调。
2。
牛的叫声低,鸟的叫声高,大鼓比小提琴声音低。
3。
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4。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5。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一声带6。
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7。
用不同力度敲打音叉,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弱,大力一点敲击发出的声音强。
8。
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
振动幅度大,音量大,声音强;振动幅度小,音量小,声音弱。
9。
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
10。
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上下。
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
11。
越短、越小、越少、越细的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越长、越大、越多、越粗的物体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12。
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在拨动钢尺时,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拨弹橡皮筋时,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11。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可以在固体、液体体和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2。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13。
听诊器是1816年法国医师林耐克创造的。
10。
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
人们为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成“级〞,其单位为“分贝北可以用分贝仪测量音量的大小。
11。
噪声的危害:主要造成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
12。
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四年级科学上册必背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必背知识点一、天气。
1. 天气现象。
- 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像晴天的时候,阳光明媚,我们可以出去玩;雨天呢,就得带上雨伞,不然会被淋湿。
阴天的时候,天空灰蒙蒙的,太阳好像躲起来了。
还有像雪天,那可是可以打雪仗、堆雪人的好时候呢。
- 常见的天气现象有晴、阴、雨、雪、风等。
风其实就是空气在流动,有时候微风拂面,很舒服;有时候狂风大作,能把树枝都吹断呢。
2. 气温。
- 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我们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温度计上有刻度,一般用摄氏度(℃)来表示温度。
一天当中,气温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哦。
早晨和晚上气温比较低,中午的时候气温比较高,就像我们早上出门觉得有点凉,到了中午可能就热得要脱外套了。
3. 风向和风速。
- 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我们可以通过风向标来知道风向,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比如说箭头指向北,那就是北风。
风速呢,就是风的快慢。
我们可以把风速分成0 - 12级,0级风的时候,烟是直上的,几乎感觉不到风;12级风那可就是超级大风了,能把房子都吹坏呢。
4. 降水量。
- 降水量就是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我们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
小雨的时候,地面只是有点湿湿的;大雨的时候,地面上很快就会有积水,像小水塘一样。
二、溶解。
1. 溶解现象。
- 有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有些则不能。
比如说盐和糖,把它们放进水里,搅拌一会儿,就会消失不见,这就是溶解了。
但是像沙子放进水里,不管怎么搅拌,沙子还是沙子,它不会溶解在水里。
- 我们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把不能溶解的物质和水分离。
就像做一个简易的过滤器,用滤纸和漏斗,把有沙子和水的混合物倒进去,水会流下去,沙子就留在滤纸上了。
2.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 有很多因素会影响物质溶解的快慢呢。
首先是温度,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溶解得就越快。
就像泡糖水,用热水泡比用冷水泡,糖溶解得更快。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一、动物的分类动物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有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无脊椎动物有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二、植物的分类植物可以分为有花的植物和无花的植物。
有花的植物可以再细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三、五大洲和世界地图地球上有五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再加上大洋洲和南极洲,一共是七大洲。
四、食物链食物链是描述动物之间食物关系的链条。
食物链有几个组成部分:生产者、消费者、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
五、太阳系太阳系是指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八个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六、四季变化四季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引起的。
春季温暖,万物复苏;夏季炎热,阳光强烈;秋季凉爽,果实成熟;冬季寒冷,大地休眠。
七、水循环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不断循环利用的过程。
水通过蒸发、降水、地下水和河流湖泊等形式实现循环。
八、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许多化学物质。
例如:水是一种化学物质,可以进行混合、溶解和热分解等反应。
九、地球的自然资源地球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矿产资源等。
我们要珍惜这些资源,合理利用并保护地球的环境。
十、人类的健康与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人类的健康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勤洗手、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十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节约用水、减少垃圾、植树造林等,为保护地球环境尽一份力量。
以上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并培养环保意识和健康生活习惯。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创造美好的未来做出贡献!。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溶解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两低”。
两低:液面低于滤纸,滤纸低于漏斗口。
漏斗下端的管口靠紧烧杯的内壁。
3、高锰酸钾溶解于水后形成了一种紫色、透明的溶液,它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4、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5、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6、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听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7、切碎(弄得小些)、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8、一杯水(100毫升)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9、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10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11、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12、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13、人们利用“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第二单元声音1、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听到的声音是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答:音高不同。
2、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哪个音叉发出的音高?答:大的音叉音低,小的音叉音高。
二胡有两根弦,空弦拉的时候音有高有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答:弦的粗细。
3、振动物体有长有短,长的与短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短的。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1. 动物世界
- 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 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特征- 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方式
- 动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 植物世界
- 植物的种类:树、草、花
- 植物的外部特征:根、茎、叶、花
- 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方式
- 植物的繁殖方式:种子繁殖、无性繁殖
3. 物体和材料
- 物体的分类:固体、液体和气体
- 物体的性质:形状、颜色、重量、硬度、透明度
- 物体的变化:物体的形状、颜色、状态的改变
4. 认识土壤
- 土壤的来源和组成成分
- 土壤的性质:颜色、质地、透气性、保水性
- 土壤的种类:沙土、壤土、黏土
5. 水的性质和利用
- 水的存在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 水的重要性及其利用: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
6. 空气与风
- 空气的存在和性质:无色、无味、无形、占据空间
- 空气的运动:风的形成原因和风的影响
7. 乐器与声音
- 乐器的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 声音的产生方式:振动产生声音
- 声音的传播方式:通过空气传播声音
以上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以下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整理:
1. 万有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如水往低处流、物体掉落等现象。
2. 流体压力:浮力和压力的概念,浮力可以使物体浮起来,压力可以使物体变形。
3. 太阳的照射:太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光源,它的照射使地球变暖,提供光能。
4. 空气: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空气有质量和体积,可以被压缩。
5. 大气和水的循环:大气和水的运动是造成天气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蒸发、降水、云、风等。
6. 电能的转化:电能可以通过电线传输,可以转化为光能、热能、声能等。
7. 动植物的群落:对生物的栖息环境和相互关系进行观察和了解。
8. 四季的变化: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导致季节变化,包括春夏秋冬的特点和气候变化。
9. 身体的健康:注意保持健康的饮食、运动、卫生习惯,了解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10. 地球村的环境: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关注和保护家乡的自然环境。
以上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 大气状况。
2.天气总是在不断地 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3. 我们可以通过 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第二课:《天气日历》1.天气日历 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2. 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 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气温 等。
第三课:《温度与气温》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该选择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测量。
2. 一般情况下;同一天中午的气温要比早上高。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 风向标测量;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测量风速的 仪器叫风速仪。
3. 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 13个等级;即:0~12级。
我们也可以用风旗简要划分为:0级(无风)、1级(微风)、2级(大风)。
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1.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 有雨、雪、冰雹等。
2.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降水量的单位是 毫米。
3. 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将降水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 暴雨;共6个等级。
第六课:《云的观测》1.天空中的云是由千千万万的 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 的。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 晴天、多云、阴天 3. 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 层云、积云、和卷云云;积云是指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1.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 化的一些规律。
2. 我们还可以借助动物、植物推测天气。
一、填空题1、天气( 总是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 );也 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2、 (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卷云是指纤细的羽状云。
层云是指靠近地面形成的扁平状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 2 —3时)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从北吹向南);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从西南吹向东北)。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5、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6、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7、(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 )个等级。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9、(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10〜25毫米是(中雨);50〜100毫米是(暴雨);小于(10毫米)是小雨。
10、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层云)、(积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11、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阴天).二、判断题1、从东南方吹向西北方的是西北风。
(错)2、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对)3、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就是积云。
(错)4、气象学家常把风速分成12个等级。
(错)5、天气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对)6、同一时间;任何地方的温度是一样的。
(错)7、利用对天气日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对)&当天空被云覆盖四分之一左右的时候;这时的天气为多云。
(错)9、在雨量器的容器中;水面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对)10、今天下了中雨;我知道降水量在25--50毫米之间。
(错)11、晴天的时候;天空中是没有云的。
(错)12、温度、风向、降水量、云量都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对)13、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北就是北风。
(对)小学科学第二单元《溶解》知识点整理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如:食盐);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如:沙、面粉)。
2. 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3. 过滤时;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的内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1.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2. 高锰酸钾是一种紫色的、颗粒状、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用。
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1. 有些液体相互之间也可以溶解。
如:胶水、醋、酒精能溶解在水中。
2. 胶水放入水中;一开始沉入水底;经过充分搅拌;会均匀分布。
醋放入水中后快速扩散;并均匀分布。
酒精放入水中先在上层扩散;再慢慢向下扩散;最后均匀分布。
3. 食用油放在水中;会浮于水面;充分振荡后还是浮在水面。
(不能溶解于水。
但可以溶解在洗洁精中)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食盐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2. 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一些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等。
水中的动植物就是靠溶解于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3. 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第五课:《溶解的快与慢》1. 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水温的高低、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 水果糖在水中加速溶解的方法有:弄碎、加热水、搅拌等。
第六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1. 在一定的水量中;物质溶解是有限度的。
2. 常温下;100毫升水里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第七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1. 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可以通过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出来。
加热可以使食盐水蒸发更快。
2. 加热蒸发实验要用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角架等噐材;用石棉网可以使蒸发皿受热均匀。
3. 酒精灯的火焰从外到里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
一般用外焰给物体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
4. 酒精灯用完后要用灯帽盖灭;盖灭后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下次使用打不开灯帽。
《资料库》海水里蕴藏着丰富的盐。
世界上只有3%的淡水适合人类使用。
一、填空题1、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贴)烧杯的内壁;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2、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的分布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
3、胶水放入水中;开始(下沉);经过充分搅拌;会(溶解);因此;胶水(溶解在水中)。
4、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上浮);说明食用油(不溶解于水);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溶解);这说明(食用油溶解在洗洁精中)。
5、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6、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搅拌)、(切碎)、(加热水)有关。
7、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8水能溶解(固体)、(液体);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二氧化碳)。
9、水中的动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呼吸的。
10、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量)的;如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 )克食盐。
11、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如(海水晒盐)。
1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13、浓盐水的底部有未溶解的食盐;可以用(加水)的方法让它溶解。
、判断题1、可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没有限度的。
(错)2、溶解的速度只与物质本身有关;与其他条件无关。
(错)3、酒精能在水中溶解;但水不能在酒精中溶解。
(错)4、空气不能在水中溶解。
(错)5、我们通常利用酒精灯的内焰给物体加热。
(错)6、两块肥皂同时放入装水的杯子中;放在热水中的溶解的快。
(对)7、我们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分离出来。
(错)&在搅拌是否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实验中;两个杯子中水可以不一样多。
(错)9、在比较水温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中;我们可以在其中的一个杯子中搅拌。
(错)10、把盐水放在太阳底下晒;也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
(对)11、所有液体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错)12、酒精灯温度最高的是焰心部分。
(错)13、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
(错)14、石棉网的作用是让物体加热的更快。
(错)15、肥皂粉、鸡精、面粉、白酒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错)16、一些液体不能溶解在水中;但可以溶解在其他液体中。
(对)17、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大有小的。
(对)18、为了过滤更多的液体;漏斗里的液体可以超过滤纸的边缘。
(错)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整理第一课:《听听声音》1. 我们周围的声音在强弱、高低、长短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2.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3. 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 一个物体(比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2.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1.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振动得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就越低。
第四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 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2. 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第五课:《声音的传播》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2.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3.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真空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第六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 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有耳道;中耳有鼓膜和听小骨;内耳有耳蜗和听觉神经。
2. 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