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管两级耦合放大电路设计
两级直接耦合放大电路

两级直接耦合放大电路
多级放大电路中各级之间直接(或通过电阻)连接的方式,称为直接耦合。
直接耦合放大电路具有结构简单、便于集成化、能够放大变化十分缓慢的直流信号又能放大交流信号,所以在集成电路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图1
图2
两级直接耦合放大电路如图1所示。
采用直接耦合,各级的静态工作点将相互影响。
如图中T1管的VCE1受到VBE2的限制,仅有0.7V 左右。
因此,第一级输出电压的幅值将很小。
为了保证第一级有合适的静态工作点,必须提高T2管的发射极电位,为此,可在T2的发射极接入电阻、二极管或稳压管等。
在直接耦合放大电路中,常用由NPN型和PNP型晶体管组成的直接耦合放大电路,如图2所示。
直接耦合放大电路还存在另一个突出问题,即零点漂移,其解决方法将在差分放大电路中进行讨论。
两级阻容耦合级间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设计

课程设计题目:两级阻容耦合级间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设计学生姓名:学号:院系: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起止时间:课程设计评分:两级阻容耦合级间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设计1.两级阻容耦合级间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概述:把几个单级放大电路连接起来,使信号逐级得到放大,在输出获得必要的电压幅值或足够的功率。
由几个单级放大电路连接起来的电路称为多级放大电路。
在多级放大电路中,每两个单级放大电路之间的连接方式叫耦合;如耦合电路是采用电阻、电容进行耦合,则叫做“阻容耦合”。
阻容耦合交流放大电路是低频放大电路中应用得最多、最为常见的电路。
其特点是各级静态工作点互不影响,不适合传送缓慢变化信号。
而在两级阻容耦合放大器电路的基础上,加接一个反馈电阻,使得负反馈电路中的反馈量取自输出电压,若反馈信号为电压量,与输入电压求差而获得净输入电压,则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
2.两级阻容耦合级间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设计2.1两级阻容耦合级间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原理图图1两级阻容耦合级间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原理图2.2静态工作点设置分析两级阻容耦合放大电路的总电压放大倍数为21u u u A A A =其中,第一级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为11121)1(E be i CSu R r R R A +++-=ββ可作为第一级放大电路的外接负载,第二级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为])1(//[//R 222W 627E be i R r R R R β+++=)(设V U BEQ 7.0=,所以第一级放大电路中,KR R r R R R R r R R A V R R R I U U AI R U U I U R R R R U be W i beLu C c CEQ C BEB EQ cc W BQ 8.1302)1(32.10)543(m 14v4.2212c =≈+=-==++-==≈-==++≈β所以晶体管V 1和V 2的输入电阻分别为11126)1(300EQ be I r β++≈ 22226)1(300EQ be Ir β++=10uF图2 仿真电路图在Ui=0的情况,接上电源,调节电位器R13和R12,使得Ic1=1.0mA ,Ic2=1.5mA图3 Ic1电流值 图4 Ic2电流值然后用万用表测量各级的电位图5 1C 极电位 1B 极电位 1E 电位图6 2C 极电位 2B 极电位 2E 极电位2.3 测量基本放大器的性能指标和动态分析(1)不连接反馈网络,输入kHz f 1=、mV U i 5=的正弦信号,并且接入负载Ω=k R L .5,测量输出电压Uo ,计算u A 、i R 、o R图7输入kHz f 1=、mV U i 5=的正弦信号仿真电路数据如图8图8输入与输出电压的有效值如图9所示图9 输入电压Ui 输出电压Uo Us所以放大的倍数533003.0≈==i o u U A 输入电阻=-=s is ii R u u u R 9.27Ωk 输出电阻Ω==k R R o 3.38 (2)接入R c =12k 电阻和C=10uf 电容的负反馈后,输入kHz f 1=、mV U i 5=的正弦信号,并且接入负载Ω=k R L .5,测量输出电压Uo ,计算u AR110k¦¸R220k¦¸R31.8k¦¸R4100¦¸R51k¦¸R610k¦¸R715k¦¸R83.3k¦¸R91.2k¦¸R1112k¦¸V112 V 0XMM1XMM3XSC1ABExt Trig++__+_XFG1R105.1k¦¸J2AKey = A 12Q12N3904Q22N3904R1250k¦¸Key=A 83%1R13100k¦¸Key=A 94%7R1451¦¸C610uF C7100uFC810uFC910uF C10100uF9C110uFXMM2XMM41113R151k¦¸XMM6205XMM715XMM88XMM910XMM1018XMM111917XMM124XMM531422图10 接入负反馈的仿真电路图输入与输出的有效值如图11所示图11 输入电压Ui 输出电压Uo所以放大的倍数933.3≈==i o u U A 同过仿真数据得出,当接入反馈网络后,电压的放大倍数减小,但放大倍数的稳定性得到提高,波形失真程度小。
电子实验报告:两级放大电路的设计、考试与调试报告

电子实验报告:两级放大电路的设计、考试与调试报告设计本次实验要求设计一种两级放大电路,其中第一级是一个放大器,第二级是一个集电极跟随器,使得输入信号经过放大后通过输出终端输出。
设计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设计参数由于本次实验要求使用BJT三极管进行放大,因此需要先确定设计所使用的管子,并从数据手册中获取其参数。
假设设计使用的是2N3904 NPN型晶体管,其参数如下:最大集电极电流Ic = 200mA最大集电极电压Vce = 40V最大功率Ptot = 625mW最大频率fT = 300MHz在确定了晶体管的参数后,就可以着手进行电路设计。
2. 设计第一级放大器第一级放大器是本电路的核心部分,它负责将输入信号进行放大。
因此,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电路结构,并计算出电路中的各个元件的参数。
在本设计中,采用了共射极放大器的结构。
该结构的特点是输入阻抗较小,输出阻抗较大,但是放大系数不稳定。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加入负反馈电路来提高其性能。
因此,对于本设计来说,我们需要计算出共射极电阻R1和电容C1的参数。
首先,假设输入信号的频率为1kHz,放大系数为10,则我们可以写出放大器的增益公式为:A = -Rc / (R1+R2) * gm *Rc其中,gm为晶体管的转移电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gm = Ic / (VT * β)其中,VT为温度系数,约为25mV,β为晶体管的直流电流放大系数,可以在数据手册中找到其值约为100。
根据以上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Rc、R1和R2的值。
可以采用一般的放大器频率损失公式,计算C1的值:Afc = 1 / (2π * f *Rc *C1)当C1确定后,就可以设计出第一级放大器的电路图:+Vcc||R2|+||Vin R1 Q1 Rc---->| |-------/\\/\\/\\--->|----> Vout| | ||C1 | || | |+---+ Gnd3. 设计第二级跟随器在第一级放大器完成信号放大后,需要使用一个集电极跟随器(Emitter Follower)作为第二级放大器,来提高输出信号的驱动能力。
实验3.5 多级放大器

实验3.5 多级放大器102实验3.5 多级放大器一、实验目的(1)熟悉多级放大器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
(2)掌握两级阻容耦合放大器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设备与仪器函数信号发生器、双踪示波器、交流毫伏表、万用表、直流稳压电源、实验电路板。
三、实验原理晶体管两级阻容耦合放大器实验电路如图3.5.1所示。
1、静态分析因耦合电容有隔直作用,故各级静态工作点互相独立,只要按单管基本放大器的分析方法,逐级计算即可。
2、两级放大器的动态分析 (1)中频电压放大倍数的计算u2u1o1o2i1o1u A A U U U U A ⨯=⨯=(3-5-1) 单级共射极基本放大器的电压增益(放大倍数)为:Ebe L C u )+1()||(R r R R A ββ+=(3-5-2)特别提示:分别计算各级电路的放大倍数时,后一级电路的输入电阻即为前一级电路的负载,而前一级电路的输出电阻,应为后一级电路的信号源内阻。
(2)输入电阻的计算两级放大器的输入电阻一般可认为输入级电路的输入电阻,即: (3-5-3)1i i ≈R R 图3.5.1 晶体管两级阻容耦合放大器第3章 低频电子线路实验103(3)输出电阻的估算两级放大器的输出电阻一般来说就是输出级电路的输出电阻,即:(3-5-4) (4)两级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① 幅频特性已知两级放大器总的电压放大倍数是各级放大电路放大倍数的乘积,则其对数幅频特性便是各级对数幅频特性之和,即:(3-5-5) ② 相频特性两级放大器总的相位为各级放大电路相位移之和,即 (3-5-6) 若两级放大器中各级的下限截止频率分别为f L1、f L2,上限截止频率分别为f H1、f H2,则两级放大器与单级放大器的频率响应存在如下近似关系:(3-5-7) (3-5-8)四、实验内容按图3.5.1所示正确连接电路。
1、测量静态工作点(验证性实验)在U i = 0情况下,接上电源,分别调节R W1、R W2两个电位器,使I C1=1.0 mA ,I C2=1.5 mA 。
两级阻容耦合放大电路设计与仿真

两级阻容耦合放大电路设计与仿真阻容耦合放大电路是一种经典的放大电路结构,常用于放大小信号。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电容器和电阻的耦合作用,实现信号的放大和增强。
在设计阻容耦合放大电路时,需要考虑电路的增益、频率响应、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
下面将以两级阻容耦合放大电路为例,进行设计和仿真。
1.电路结构设计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电路的结构图和参数。
两级阻容耦合放大电路由两个放大级组成,每个放大级包括一个晶体管和相应的偏置电路。
可以选择晶体管的类型,比如常用的BJT三极管或MOSFET场效应管。
偏置电路可以采用基准电源或稳流源等方式。
2.电路参数计算在确定电路结构之后,需要计算每个电路元件的参数。
比如晶体管的放大系数、偏置电流,电容器的容值等。
这些参数的选择和计算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来确定,可以参考相关的电路设计手册或者仿真软件。
3.电路仿真在进行实际的电路设计之前,可以使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仿真。
通过仿真,可以验证电路的性能和参数的正确性,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常用的电路仿真软件有Cadence SPICE、LTSpice等。
4.电路布局与PCB设计在完成电路的仿真之后,可以进行电路的布局和PCB设计。
在布局过程中,需要考虑电路的相互干扰、阻抗匹配等问题,以确保电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PCB设计需要绘制电路的电路板图,安排元件的布局和连接方式,并进行元件的焊接和布线。
5.电路调试与性能测试完成PCB设计之后,可以进行电路的调试和性能测试。
通过调试,可以检查电路的工作状态和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可以使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测试设备对电路进行测试,得到电路的增益、频率响应等参数。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完成两级阻容耦合放大电路的设计和测试。
可以根据实际的应用需求和设备要求进行参数选择和调整,以获得满足要求的电路性能和工作效果。
实验四 两级阻容耦合放大电路

实验四 两级阻容耦合放大电路一、 实验目的1. 练习两级阻容耦合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整方法2. 学习两级阻容耦合放大电路电压放大倍数的测量方法3. 掌握放大电路频率特性的测量方法4.了解多级放大电路的级间影响二、 实验设备1. 双踪示波器(GOS-630FC 型)2. 模拟电路学习箱3. 函数信号发生器(DF1641B 型)4. 数字万用表(DT9205型) 三、 晶体管图示仪(YB4810A )四、 实验电路原理(如图1所示)五、 实验内容及步骤1. 连接电路对照图1检查电路板,接线无误后接通电源。
2. 调整静态参数调节1P R 使18C V V =,确定第一级静态工作点1Q ,调2P R 使第二级静态工作点2Q 在交流负载线的中点,使放大器(带L R )工作在最大输出幅度下,测量此时2C V ,并与估算值比较。
3. 测量电压放大倍数(1) 引入15,3i v mV f kHz ≤=的输入信号,以O v 波形不失真为准,若出现失真应减少1i v 的信号,并分别测量L R =∞和 2.7L R k =Ω两种情况下的1O v 和O v ,计算V A ,记入表1中。
表1(2) 将放大电路的第一级输出同第二级的输入断开,使两极放大电路变成两个彼此独立的单级放大电路,分别测量输入和输出电压,并计算每级的电压放大倍数;此时的静态工作点同前,负载为L R =∞和 2.7L R k =Ω(第二级带负载),将测量数据记入表2。
表2*4.组成共射——共集放大电路第一级为共射放大电路,第二级为射级输出器,测量两极的电压放大倍数。
电路如图4-7-17所示。
(1)测量静态工作参数第一级18C V V =,测量第一级、第二级静态工作点(L R =∞和1L R k =Ω)。
(2)测量电压放大倍数引入15,3i v mV f kHz ==正弦波德输入信号,以Ov 波形不失真为准,并分别测量L R =∞和2.7L R k =Ω两种情况下的1O v 和O v ,计算V A ,记入表3中。
设计两级阻容耦合低频放大器

3
设计初始电路图
4
设计实际电路图
5
理论分析
6
仿真分析
-
感/谢/聆/听
设计两级阻容耦合低频 放大器
-
1 设计要求 3 设计初始电路图 5 理论分析
2 原理
4
设计实际电路图
6 仿真分析
设计两级阻容耦合低频放大器
设计要求
设计要求
1. 选择合适的晶体管,其中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系数为150倍左右 2. 电源电压为12V,输出电阻20欧姆 3. 电路总放大倍数为:8倍 4. 输入电阻为8k~10k欧姆左右
2
原理
原理
首先是多级放大电路,可以从信号源-输入级-中间级-输出级-负载形成完整电路。在多级 放大电路中,信号的传递方式称为耦合方式。如图所示,该电路为共射-共集组态的阻容 耦合两级放大电路,第一级采用共射放大电路,第二级采用共集放大电路,两级均采用 NPN型硅三级管
级间耦合方式是阻容耦合,电容对直流有隔离作用,所以两级静态工作点相互独立,互不 影响。对于交流信号,前级输出电压是后级的输入信号,后级的输入阻抗是前级的负载。 第一级具有较高的电压放大倍数,输出电阻较大,第二级电压放大倍数较小,输出电阻大 ,向第一级索取功率小,对第一级影响小,输出电阻小,弥补单极共射电路输出电阻大的 缺点,使负载能力大大增强
两级放大电路的设计、测试与调试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技术实验报告实验名称:两级放大电路的设计、测试与调试一、实验原理:由一只晶体管组成的基本组态放大器往往达不到所要求的放大倍数,或者其他指标达不到要求。
这时,可以将基本组态放大器作为一级单元电路,将其一级一级地连接起来构成多级放大器,以实现所需的实验技术指标。
多级放大器级与级之间,信号源与放大器之间,放大器与负载之间的连接方式,或者说信号传输方式称为耦合方式。
耦合方式主要有电容耦合、变压器耦合和直接耦合。
(在下列的实验中采用电容耦合的方式进行实验)二、实验方案:试验电路图:(该实验采用multisim模拟实验)实验电路图如上图所示,该实验电路是一个电容耦合的两级放大器(电路中含RF的支路是下一次负反馈电路中反馈网络的负载效应)(一)测试静态工作点:令Vcc=12V,调节Rw,使放大器第一级工作点VE1=1.6V,求各管脚的电压。
由此可知,当Rw=23.41ko时,VE1=1.6V。
此时改变各万用表的各管脚,可得各管脚的电位值如下:表.静态工作点的测试实验数据截图:VB1:2.231VVC1:8.531VVE2:2.497VVC2: 7.866VVB2: 3.243V(二)放大倍数的测量:调整函数发生器,使放大器Ui=5mV,f=1kHz的正弦信号,测量输出电压Uo,计算电压增益。
表. 放大倍数的测量输入Ui=5mV,振幅=5*1.414=7.07mV输出振幅=530.5mV Uo=530.5/1.414=375mV→A=Uo/Ui=375/5=75→Ui=5mV Uo=375mV A=75(三)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测量运用两次电压法测量两级放大器的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测试输入电阻时,在输入口接入取样电阻R=1ko;测试输出电阻时,在输出口接入负载电阻RL=1ko。
表. 输入,输出电阻的测量1.输入电阻的测试:Us’=4.999VUi=4.225V由公式Ri=Ui/(Us’-Ui)*R Ri=5.24ko 2.输出电阻的测试:Uo’=127.193mVUo=265.777mV由输出电阻的计算公式:Ro=(Uo/Uo’-1)RL Ro=1.088ko(四)测量两级放大器的频率特性,并求出放大器的带宽f=fh-f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书
晶
体
管
两
级
耦
合
放
大
电
路
姓名:陈德炳
专业:电力系统自动化
班级:电力1101
学号:0403110114
目录
第一章设计要求与目的 (2)
1.1 设计要求 (2)
1.2 设计目的 (2)
第二章设计原理 (3)
框图及基本公式 (3)
第三章两级放大电路设计 (4)
3.1第一级放大电路 (4)
3.2 第二级放大电路 (5)
3.3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设计 (6)
第四章整体设计及工作原理 (7)
4.1 估算A值 (7)
4.2放大管的选择 (7)
元器件清单 (8)
实验结论 (9)
心得体会 (9)
参考文献 (10)
第一章设计要求与目的
1.1设计要求
1、两级放大器应由2只NPN型晶体管及其他元件构成;
2、单电源供给,电压应为12VDC;
3、ß值为80-100左右;
4、电压放大倍数为1000左右
5、输入电阻>10kΩ、输出电阻低<500Ω
1.2 设计目的
(1)学习电子电路设计方法。
(2)掌握两级耦合放大电路性能指标的估算,掌握静态工作点的合适调试。
(3)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设计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制图能力以及查阅手册、使用国家技术标准的能力和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
第二章 设计原理
框图及基本公式
图2-1负反馈放大电路原理框图
图中X 表示电压或电流信号;箭头表示信号传输的方向;符号¤表示输入求和,+、–表示输入信号 Xi 与反馈信号是相减关系(负反馈),即放大电路的净输入信号为:
id i f X X X =-
基本放大电路的增益(开环增益)为:
/o id A X X =
反馈系数为:
/f o F X X =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增益(闭环增益)为:
/f o i A X X =
第三章 两级放大电路设计
3.1第一级放大电路参数设定
确定第一级的电路参数.电路如图3-1所示。
图3-1第一级放大电路
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时满足的条件为:BE U >on U 且CE BE U U ≥
在电路的直流通路中,节点B 的电流方程为 1R I =2R I +BQ I
为了稳定静态工作点,通常是参数的选取满足
2R BQ I I 3-1 因此,12R R I I ≈,B 点电位为2
12
BQ CC R U V R R ≈
+ 3-2
式4-2表明基极电位几乎仅决定于21R R 与对CC V 的分压,而与环境温度无关。
为了提高输入电阻而又不致使放大电路倍数太低,应取I E1=1mA ,并选1β=80,则
be1r =bb'r +(1+1β)
T
E1
U I =300+(1+80)261 =2.256k Ω
利用同样的原则,可得
()()11119
//1c L o
u i be R R U A U r R ββ-=
=
++ 3-3 为了获得高输入电阻,且取A u1=50,取R 5=1.8k Ω,代入A u1=50,求出R 3=5.1K Ω。
为了计算R 4,EQ U =1V ,再利用I E1(R 5+R 4)=EQ U
得出R 4=123Ω,选R 4为100Ω。
为了计算2R ,可先求1B I =
1
1
c I β≈
0.5
80
=0.00625mA=6.25uA 由此可得 21
24EQ BQ
B U U R k I -==Ω
为了确定阻R 1,利用
)
(1111C C CC C R R I V U +-=
可求得147R k ≈Ω。
3.2 第二级放大电路参数设定
1 确定第二级的电路参数。
电路图如图3-2所示.
图3-2第二级放大电路
为了稳定放大倍数,在电路中引入R 9,取R 9=1.0k Ω,由此可求出这级的电压放大倍数A u2
因为I E2=1mA,且280β=,所以
r be2=r bb +(1+β2)T
E2
U I =300+(1+80)
26
1
=2.308k 又由于第二级为共集放大电路,故A u2≈1 代入公式 ()()()()289
22289
1//1//o u i b e R R U A U r R R ββ+=
=
++ 3-4 由此可以解得R 8=3k Ω。
选取
mA
I V U C CE 1,32==,
则由 1627
122
CC B B B B B
C
B V I R I R
I I I I I β=++==
可解得6762,20R k R k ≈Ω≈Ω。
确定1
5C C 。
由于有两级电容耦合,根据多级放大器下限截止频率的计算公式
22121.1L L f f f =+ 3-5
假设每级下限频率相同,则各级的下限频率应为
' 1.12
L
L f f =
又因为 60L f Hz = 所以 ()
()()615'1
310 4.8216.116 4.8216.12
3.14L L
C F F f R μ-≈=⨯=
因此,选用10F μ电解电容。
3.3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设计
该设计采用电压串联负反馈,输出级到输入级的反馈是从射极反馈到射极组成电压串联负反馈的形式。
根据前两节的参数计算得到设计的负反馈放大器的原理图如图4-3所示。
图3-3负反馈放大器原理图
第四章 整体电路设计及工作原理
4.1 确定反馈深度
从所给的指标来看,设计中需要解决的主要是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对放大性能稳定的要求等三个问题。
由于要求输出电阻较低,故输入级应采用射级输出电器,但它的输出定阻大致为几十欧至几百欧,因此需要引入一定程度的电压负反馈才能达到指标要求。
设射级输出器的输出电阻为100Ω,则所需反馈深度为
1+AF=of o r r =10100=10 4-1
此外,还要考虑输入电阻和放大性能的稳定性对反馈深度的要求,才能最后确定反馈深度的大小。
由于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指标为20K Ω,此数值不是很高,故可采用电压串联负反馈的方式来实现。
假定无反馈时,基本放大电路由于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指标为20K Ω,此数的输入电阻为r i =2.5k Ω,则所需反馈深度为:
1+AF=
i
if r r =8
最后从放大性能稳定度也可以确定出所需反馈深度为:
1+AF=
101
10
==∆∆uf uf uo uo A A A A
综上所述,在设计放大电路时所需反馈深度为10,故取1+AF=10。
4.2 估算A 值
根据指标的要求,放大电路的闭环放大倍数应为:
A f ≥Uo
Ui
=50
又因输出级采用射级输出器,其电压放大倍数近似为1,故第一级共射放大需达到50倍。
考虑到仪表对放大电路稳定性能要求较高,故采用典型的两极耦合双管放大单元。
元器件清单
表1 元器件清单
编号器件型号数量标号
1 三极管2N2222A
2 Q1 Q2
2 电容10uF 5 C1C5
3 电阻47k 1 R1
4 电阻24k 1 R2
5 电阻 5.1k 1 R3
6 电阻100 1 R4
7 电阻8k 1 R5
8 电阻62k 1 R6
9 电阻20k 1 R7
10 电阻 3.0k 1 R8
11 电阻 1.0k 1 R9
12 电阻22k 1 R10
结论
本设计通过对两级阻容耦合放大电路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前后进行电路仿真,由仿真结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电路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会减小其下限频率,增大其上限频率,从而使其通篇带变宽;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会减小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并增大电路可不失真放大的最大信号幅度,减小非线性失真;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会增大输入电阻,减小输出电阻。
心得体会
经过这段时间的艰苦奋斗,我的课程设计终于完结了。
我在这次课程设计中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不仅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深入理解,同时也明白了实践的重要性。
要想设计出一个较好的电路,光靠书本上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要结合实际情况全方面的去思考,经过多次不断修改验证后使其达到需要的性能指标。
在设计的过程中方案的选择尤为重要,不经要考虑到是否满足设计的性能指标,还要尽量使其电路结构简单。
设计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这时则需要我们开动脑筋,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课程设计不仅是一门任务,更多的是教会我们怎样灵活运用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培养我们善于调查研究,勤于创造思维,勇于大胆开拓的自主学习和工作作风。
虽然这段时间设计非常辛苦,但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电子技术技能训练》杨元挺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基础电子电路设计与实践》戴伏生主编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3] 《电子电路设计与实践》姚福安主编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4]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梁宗善主编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5] 《电子技术试验与实训》张友汉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童诗白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