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文化传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论网络传播的利弊

论网络传播的利弊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媒体成为了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同时也开创了一个新的传播时代——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
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
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传播活动,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
几年间,我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市场规模逐渐扩大,网络的各种影响逐渐地深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网络信息传播也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同时也开发出了一系列的聊天交友工具、网购也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的最爱,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上教育、网上会议等等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给信息带来了强大而有力的传播途径,并且大大缩短了信息发布和接收的时间。
网络传播的优势(1)网络传播的时效性,让我们以最快的方式捕捉到最有用的信息。
网络传播最明显的优势当然就是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摆脱了时空限制。
现在一般的最新新闻都会最先在网络上出现,在网络上发布一条新闻,也能迅速的被受众接收到,甚至国外的信息我们也能很快的知道。
传统媒体作为专业的传播机构,必须由专业人士来运作,采集、制作和发布信息的成本较高,且有一套较为复杂的流程,因此要做到随时随地对新闻事件进行实时报道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基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网络传播具有方便快捷,时效性强的特点,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发生的事件,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将事件情况传播出去,甚至可以第一时间进行现场直播。
同时网络信息运用了许多的多媒体技术,让网络传播摆脱了传统媒体单一的表现手法,使网络新闻具有了新的活力。
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吸引受众,激起受众的阅读兴趣,让受众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信息。
所以说网络传播的运用,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使人们能够更加迅速地了解周围世界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帮助人们消除对事物认识的种种不确定性,即使足不出户,也能了解国家大事、时事要闻。
网络时代的文化传播

网络时代的文化传播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网络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文化生态。
本文将探讨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的特点、影响以及面临的挑战。
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的特点快速性互联网的即时性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极快。
一条新闻或文化现象可以在短短几小时内传遍全球,极大地加快了文化交流的速度。
广泛性网络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轻松获取和分享信息。
这种无界限的传播方式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
互动性网络平台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功能,如评论、点赞、分享等,使得文化传播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变成了多向的交流。
个性化大数据和算法推荐技术的应用,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定制内容,实现了文化消费的个性化。
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的影响促进文化创新网络为艺术家和文化创作者提供了展示作品的新平台,降低了创作和发布的门槛,激发了文化创新的活力。
增强文化认同感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更容易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
带来文化冲击网络使得外来文化迅速涌入,可能会对本地文化造成冲击,甚至导致一些弱势文化的消失。
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的挑战版权问题网络盗版和侵权行为频发,严重损害了原创者的权益。
如何保护知识产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信息安全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带来了信息安全的风险,包括个人隐私泄露、虚假信息传播等。
文化同质化全球化背景下,强势文化可能占据主导地位,导致文化多样性受损,出现文化同质化的趋势。
结语网络时代的文化传播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伴随着诸多挑战。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既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推动文化发展,又要解决由此产生的问题,以实现文化的可持续传播。
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特征、问题及对策

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特征、问题及对策作者:徐芳杨扬来源:《党史文苑》2009年第10期[摘要]红色文化网络传播是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这是由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具有传播信息展示多样性、红色网络信息多样化、信息传播快捷及时性等特点所决定的。
当前,各种制约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因素还大量存在,应依靠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强红色网络吸引力等途径来推广和完善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
[关键词]红色文化网络传播问题对策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数革命先烈在民族存亡之际用鲜血和生命铸造、凝结的宝贵精神财富。
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凝聚和积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
红色文化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新时期开展资政育人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资源。
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开放性、迅捷性等特点,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与网络传播有机结合,为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和形式。
一、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特征和优势1、红色文化网络传播信息展示的多样性。
在传播红色文化时,网络可以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直播、论坛、博客、播客、FLASH、手机报、手机电视等多种传播手段进行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
在“红土魂——江西英烈网”中,采用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直播、论坛等多种手段展示红色文化。
如笔者所在学校主办的“铁军纵横——新四军网上纪念馆”用滚动式的文字给人最直接的感官享受。
站内包括人物传记和友情链接、新闻动态、新四军历史文献、新四军回忆与研究、网上祭奠区、革命烈士图片等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信息。
在音像资料栏目中,网民还可以点击视频按钮,观看视频红色文化信息。
谈谈网络流行文化的利弊三篇

谈谈网络流行文化的利弊三篇手机现如今是一件必备品,现如今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部手机,并且随时随地的都有wifi,对于手机党来说是非常便捷的,并且互联网对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网络给人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便利,机遇,财富,也给人们带来了无无法预期的许多潜在危机,它的出现拓展了我们的眼界,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它像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隐患。
网恋,非法网站,网络游戏层出不穷,我们防不胜防,这就看我们是如何利用手机的,我们要让其发挥最大的优势,给我们带来无限的便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提升自己的自控力,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看问题,稀释和弘扬杰出的网络文化,极力避免滞后和腐化文化的冲刷,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回去其糟粕,正确对待网络文化,使网络充分发挥它强悍的正能量,使它为我们服务,我们无法掉入他的同意后段中,使它锈蚀我们的心灵。
我们必须利用网络文化去便捷我们的生活。
使手机沦为一个正能量的传播媒介。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娱乐、看新闻、交友等,网络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然而网络在带给人们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
(一)网络传播的优势:1.信息多元化:网络信息中运用了flash、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这些技术不像是网络上单一的flash、视频、音频等形式那样,而是通过女团的应用领域配上精彩的内容给读者增添了猛烈的感观提振和互动参予的性欲,这就是单一的技术表现形式所无法匹敌的,也就是网络信息对读者的吸引力所在。
而正是基于此,网络涌入了巨大的用户群体,使用户在写作内容、体会网络的感观提振。
网络信息牵涉至了游戏、时尚、服饰、汽车、音乐、体育、影视等多个行业,给受众增添猛烈的冲击。
网上不仅可以公平地公布信息,还可以公平地积极开展探讨与争议。
报纸可以通过座谈的形式积极开展探讨,电视也存有了话题节目可供观众现场摆擂台,但这些探讨一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出席,二不是随时可以出席,三不时所有话题都可以探讨,四还无法全然给参与者以“言者无罪”的确保。
网络媒体的在新闻传播的优势与劣势的解析Microsoft Word 文档

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和劣势解析2008-01-02 07:27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和劣势解析摘要: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从兴起到日趋成熟,逐步发展成为最为重要的大众媒体。
作为新兴的媒体,既要应对传统媒体,同时又要抵制新兴媒体如手机媒体的冲击,网络媒体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认清劣势,扬长避短,谋求新发展。
关键词:网络媒体传统媒体优势劣势发展方向网络媒体概述一、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定义网络媒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的文化载体,又被称为“第四媒体”。
简单地说网络媒体就是在网络上运作的媒体。
网络媒体是互联网应用于媒介或信息传播的产物。
①作为媒介或媒体机构,网络媒体具有新闻传播、宣传教化、商务广告、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
而传统媒体则是相对与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而言的,指的是传统的媒介和传统的互动方式的媒体。
它包括电视,广播,唱片(各类碟片,磁带等),图书,报刊和其它印刷类出版物。
二、网络媒体发展历程及现状1、发展历程最早的网络媒体是1987年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它开创了网络报刊新纪元,也标志着网络媒体的正式诞生。
而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则要晚的多。
1995年1月2日,我国的中文刊物《神州学人》最早上网,1997年1月,人民日报网络版问世,标志着我国的网络媒体正式在国际互联网中登台亮相。
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网络媒体的初始阶段(1994年一1995年),至1995年底,我国第一批网络媒体总数达到七八家。
既而又经历了网络媒体发展的第一次热潮(1996年一1997年)和第二次热潮(1998年一1999年底),如今已进入网络媒体的全新竞争阶段(2000年至今)。
②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也改变了固有的媒体格局。
借其优势,网络媒体也逐渐成为最为重要的大众媒体之一。
2、现状我国网络媒体面临着这样一个现状,首先,网络媒体从无到有,传统媒体纷纷“触网”。
比如95年《中国贸易报》就在中国新闻界率先将自己的新闻信息搬上了国际互联网。
互联网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互联网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对于文化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正在被互联网所取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和传播文化信息,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承形式,也对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文化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获取文化信息变得更为便捷。
以前,人们需要去图书馆、档案馆等地方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现在只需要在家中通过互联网搜索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文化资讯。
不论是历史文化、艺术作品、传统习俗等,只要输入关键词就能立即找到相关的信息。
这种便捷性为广大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文化享受和了解的机会,促进了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二、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互联网将传统文化传播推向了全球。
传统文化因其独特的价值和博大精深的内涵而备受世人关注,互联网让传统文化更容易被跨越地域和语言的限制,通过翻译和分享,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欣赏到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
例如,中国的京剧、昆曲等古老艺术形式通过互联网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受到了热烈的反响。
三、文化创新和交流的平台互联网为文化创新和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通过互联网,文化创作者可以更便捷地推广自己的作品,把作品展示给更多的人。
同时,互联网也为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机会,人们可以通过在线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交流意见、分享经验,促进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发展。
四、文化自主性的挑战然而,互联网的普及也对文化传承带来了一些挑战。
互联网的信息泛滥和碎片化特点使得人们接收信息更为快速,但同时也削弱了人们的注意力和思考能力。
传统的文化传承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思考,然而互联网时代的快节奏和碎片化传播给文化传承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五、保护和传承的责任互联网时代,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更加重大。
尽管互联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传播渠道,但也面临着文化盗版、信息泄露等问题。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加强版权保护、加强文化教育,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传承的过程中。
六、互联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互联网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挑战与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挑战与保护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保护的问题。
一方面,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和信息快速传播的特点,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互联网中存在的大量信息泛滥、侵权盗用和文化浅薄等问题,也给传统文化的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挑战与保护措施。
一、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挑战1.信息泛滥: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变得片面和浅薄。
很多人只看到了传统文化的表面,缺少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2.侵权盗用:互联网的匿名性和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
一些传统文化作品被盗用、改编、篡改,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3.文化冲击: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这些新兴文化的崛起对传统文化传承形成了冲击。
年轻一代受到新鲜事物的吸引,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
二、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保护措施1.完善法律法规:针对互联网上的侵权盗用问题,国家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严惩侵犯传统文化权益的行为。
2.加强文化教育: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从小抓起,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3.设立专门平台:国家可以建立专门的互联网平台,发布和介绍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官方渠道和权威信息。
4.加强多方合作:互联网企业、文化机构和学术界应当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通过合作,互联网和传统文化可以实现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5.挖掘互联网优势:互联网的快捷性和全球化特点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和技术手段,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形成新的传播方式和表达形式。
比如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进行推广和展示。
三、结语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面对互联网普及带来的信息泛滥、侵权盗用和文化冲击等问题,我们应当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文化教育和多方合作,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互联网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互联网对文化传承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发展与普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之一就是文化传承。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和分享信息的方式,也对社会的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并分析其利弊。
一、信息传播更快捷互联网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无论是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新兴文化的探索,人们只需轻轻一点,瞬间就能获取大量的相关资料。
这使得文化的传承更为便捷。
以前很难找到的文献、资料,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查找。
人们不再需要去图书馆排队借书,而是随时随地通过电子图书获取所需。
互联网还让人们更方便地分享自己对文化的理解。
个人的观点和心得可以通过博客、论坛等平台迅速传播,吸引更多人加入到文化传承的行列中。
然而,此快速传播的现象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
大量的信息面前,人们常常无从选择。
一方面,人们容易被浅尝辄止的知识淹没,无法深入学习和理解。
另一方面,互联网上的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也是人们需要时刻警惕的问题,误导性信息或错误的理解可能会对文化传承产生负面影响。
二、传统文化的宣传与保护互联网给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网络平台,人们可以自由地分享传统乐器、绘画、书法等传统艺术形式。
人们在享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激发了对文化保护的责任感。
相比传统的门户媒体,互联网上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并提供了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这为宣传传统文化提供了无限可能。
然而,互联网也给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在商业化的互联网环境下,一些文化产品被泛滥、低俗化,使得人们更倾向于追求娱乐性强、短暂的内容,这可能会导致传统文化的边缘化。
此外,互联网给盗版、侵权问题带来了新的难题,传统文化作品的数字化也经常使得文化产业受到侵犯。
三、文化多样性的推广互联网打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
无论是远在他乡的风土人情,还是遥远历史的遗产,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畅行无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中文化传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网络中文化传播的优势
网络的文化传播可以创造出一个新的教育方法,它改变了青少年的道德认识系统。
几千年来,我国传统教育主要依赖于家庭、学校周围社会环境,因而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主要是来自于家庭、学校。
其主要媒介是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建构起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
而在当代,人们除去被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体包围外,网络文化所负载的各种信息已使其置身于一个完整的新世界。
他们可以满足青少年的兴趣,他们不仅借助于网络文化的传播进行感知和理解,而且还能从中吸收精华,完善自身的素养。
再者网络的文化传播有利于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继成,形式更多样,内容更全面,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民族文化处在大碰撞、大分裂、大融合的时期,网络的文化传播变为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
它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任何一种传播方式,成为经济与文化全球化最有力的助推器之一。
首先可以从网络上吸收外国先进的成果,一个伟大的国家是不可能不与外界接触的,21 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所以网络可以让我们吸收更多的国外先进文明。
另外可以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对世界人民都是很有意义的。
网络中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网络文化传播常常容易使人们丧失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由于各种各样夸大、扩张信息的存在,会使得整个网络信息的价值意义变得异常混乱和模糊,就如网络聊天中频频有人上当受骗。
另外网络文化传播容易使人们的思想政治意识失去取向。
某些不正规的网站为了吸引浏览者,经常会发布一些不真实的新闻。
容易使人们心理机制失去承受能力,同时也减弱了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感知能力。
尽管网络文化传播信息能如潮水般涌向社会,而真正能内化为人们品德的却很少。
这样,网络文化传播也就失去了建构思想政治意识的意义,它不但不能使人们产生健全的价值心理和思想政治观念,而且容易使人们的思想政治意识失去取向,处于无思想政治意识取向的状态,由于网上的不健康的文化传播这些年来网络犯罪存在了很多。
再者从大的角度来说,西方的腐化的思想文化更易趁虚而入,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腐蚀人们的思想,优秀的民族思想文化受到冲击。
另外网络文化的输出与科技的垄断使发达国家在全球化时代利用网络进行文化渗透和政治渗透的可能性与破坏性日益增大,并形成一种信息网络文化的侵略与控制现象。
由于网络文化背景之后,渗透着各国利益的影响,在全球化时代,西方国家借助于网络上强大的优势通过创造一种所谓全球文化经验,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别国,以文化上的一致性压制文化上的差异性,削弱了单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凝聚力。
对许多国家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综合来可以看出,网络文化传播是有好处也有不好的地方,它既可以满足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以及知识的需求,同时也会带了不好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