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合集下载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掌握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温现象。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

2. 气温的变化规律:日变化、季节变化、年变化。

3. 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地形、洋流等。

4. 生活中的气温现象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温的变化规律,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2. 难点:气温分布图的解读,生活中的气温现象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温的概念、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 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观察气温分布图,理解气温分布的特点。

3. 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温现象。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气温分布图、气象数据等教学素材。

2. 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以便进行实例分析。

六、气温的测量与记录1. 气温的测量工具及方法2. 气温的记录与资料整理七、气温日变化与季节变化1. 气温日变化规律2. 气温季节变化规律八、世界气温分布特点1. 纬度对气温分布的影响2. 海陆对气温分布的影响3. 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4. 洋流对气温分布的影响九、我国气温分布特点1. 纬度对气温分布的影响2. 海陆对气温分布的影响3. 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十、气候变化与气温关系1. 气候变化的原因2. 气候变化对气温的影响十一、生活中的气温现象1. 城市热岛效应2. 海拔高度与气温的关系3.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十二、气温与人类活动1. 气温对农业的影响2. 气温对健康的影响3. 气温对交通的影响十三、气温变化的应对措施1. 节能减排2. 适应气候变化3. 保护生态环境十四、拓展与实践1. 收集不同地区的气温数据,分析其分布特点。

2. 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工作的实际情况。

十五、教学反思与评价1. 学生对气温概念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气温变化规律的掌握情况3. 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中气温现象的能力六、气温的测量与记录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气温的测量工具及方法,学会正确记录和整理气温数据。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气温的测量单位和个人感受温度的差异;3. 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分析气温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2. 利用地图和图表,学会解读和分析气温分布情况;3. 运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气温影响因素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爱环境的意识;2.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难点:1. 气温分布规律的深入理解;2. 影响气温分布因素的综合分析。

三、教学准备教师:1. 准备相关气温数据和图片;2. 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3.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环境。

学生:1. 预习相关知识;2. 准备笔记本和文具;3.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变化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气温的兴趣,提问:“你们觉得气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讲解:讲解气温的概念、测量单位和个人感受温度的差异。

举例说明气温对生物、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 分析: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分布规律。

提问:“你们发现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如纬度、海陆、地形等。

举例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气温。

5. 实践: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气温分布、分析气温数据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笔记;2. 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分析影响当地气温分布的因素;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知道气温的计量单位。

2. 使学生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天气数据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气温的概念,气温的分布规律。

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解释,世界气温分布特点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温的概念、计量单位以及气温分布规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3. 利用地图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加深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气温的相关图片、数据和案例。

2. 准备世界气温分布图。

3. 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气温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温这一天气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气温的概念和计量单位:介绍气温的定义,解释摄氏度、华氏度等温度单位,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

3. 分析气温分布规律:讲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4. 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加深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地区的气温分布案例,使学生掌握气温分布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张简单的气温分布图,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2. 分析人类活动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如城市热岛效应等。

七、教学互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

2. 开展课堂问答,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八、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气温分布图作业,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需求。

2. 改进教学方法,如增加实地观测气温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阅读课本找出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思与学: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取获取的知识读图:计算:(8℃+ 16℃ + 12℃ + 4℃)÷4=10 ℃读图:计算:30.5℃-24.5℃=6 ℃读图:计算:25℃-(-5 )℃=30 ℃(六)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1)根据表及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步骤,绘制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2)根据绘制的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变化特点。

探究二: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直观表示世界各地的冷热状况。

认识亚历山大·冯·洪堡(二)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举一反三:根据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判读等温线(三)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1)结合等温线的变化,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2)对比陆地等温线与海洋等温线的差异。

2.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相比哪一个更密集?说明什么?小试牛刀:结合题目,完成相关内容。

为人类的科技发展点赞小组合作:读图分析:分析作答: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更密集,说明北半球1月气温差异比7月更大。

读图:一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3.观察1月份和7月份陆地等温线的凸出方向。

口诀简记:一陆南,七陆北难点突破:该图表示是_____半球___ 季季节的等温线的分布图,请说明理由。

(四)模拟实验用模拟实验解释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差异明确步骤提出问题七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

小组合作:观看视频,了解实验做实验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教案】晋教版七年级地理4.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案】晋教版七年级地理4.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参考教案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体会、感悟“气温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知识和能力]1.知道气温及测定方法。

2.能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能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4.能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5.学会计算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6.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

7.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8.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气温的年变化。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教学难点 1.有关气温的计算。

2.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3.等温线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天气)描述这种天气状况的是什么要素?(气温)那么,什么是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称为大气温度,简称气温)气温是反映一个地方天气状况和气候特征的重要要素之一。

现在开始来学习气温的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一、生活和气温1.投影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阅读课本P50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独立完成下列各题。

(1)测定气温的工具是____________。

(2)气温的表示方法是____________。

(3)怎样观测气温?2.请2~3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评论、补充,教师评价。

然后教师出示温度计,说明其使用的方法,并让学生观测当时的气温值,读、写出来。

注意给学生说明气温在零度以下时的读法和表示方法,如-5℃。

3.投影展示课本P49图3.10“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

让学生观察读出各时刻的气温值,并计算出日平均气温。

然后思考怎样以类似的方法,求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归纳写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4.投影展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和自己归纳的方法加以对照校正,加深对平均气温的理解。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需要给学生说明每日观察的次数是根据需要而确定的,但无论观察多少次,观察的时间间隔必须是相等的。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设计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使学生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4. 气温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2.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用地图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掌握气温分布规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导入新课《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2. 讲述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解释气温的含义,讲解摄氏度、华氏度等气温单位。

3. 学习世界气温分布规律:让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4. 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讲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5. 气温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气温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影响。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作业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气温概念及其单位的理解。

2. 检查学生对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掌握程度。

3. 评估学生对影响气温分布因素的分析能力。

4. 考察学生对气温变化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认识。

5. 综合评价学生在保护环境、关爱地球方面的意识。

七、教学资源:1. 世界气温分布图。

2. 气温变化案例资料。

3. 气温相关知识多媒体课件。

4. 作业练习题及答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地理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地理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掌握全球气温分布规律,分析其影响因素。

3.能够运用气温数据绘制气温分布图,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概念、全球气温分布规律。

2.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气温数据,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理解气温的概念(1)讲解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冷热程度。

(2)展示气温计,介绍气温的测量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单位:摄氏度(℃)。

3.全球气温分布规律(1)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气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有何特点?(3)分析原因: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较多,两极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较少。

4.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1)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纬度因素,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气温分布?(3)举例说明:沿海地区气温较内陆地区气温变化幅度小;高山地区气温较低。

5.气温分布图的绘制(1)讲解气温分布图的绘制方法。

(2)引导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收集气温数据。

(3)学生合作绘制气温分布图。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点评。

(3)布置作业:结合气温分布图,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四、教学反思1.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在分析气温分布规律时,可以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增强学生的兴趣。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重难点补充:1.重点:(1)教师: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谈论气温,那么大家知道气温在地理学中是如何定义的吗?学生:气温是不是就是空气有多热?教师:很接近了,气温确实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我们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大家知道我们是如何测量气温的吗?学生:用气温计!教师:对了,我们常用的温度计就是用来测量气温的。

那么,谁能告诉我,我们通常在哪些情况下会特别关注气温的变化?学生:出门穿衣服啊,还有farmer'smarket(农贸市场)上卖蔬菜水果的时候。

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能够运用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的空间变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气温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气温分布图。

3.气温测量工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温的概念及测量1.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气温是什么吗?我们如何测量气温?”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气象知识,为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2.讲解气温的概念通过多媒体展示气温的定义: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单位为摄氏度(℃)。

解释气温的测量方法:使用温度计,将温度计置于空气中,待温度稳定后读取数据。

3.实践操作分组让学生亲自测量教室内外的气温,记录数据。

学生分享测量结果,讨论气温在空间上的变化。

强调气温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气温的分布规律1.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气温的分布规律。

2.讲解气温分布规律以多媒体形式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

讲解气温分布的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从低海拔向高海拔逐渐降低。

3.分析气温分布原因讲解太阳辐射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气温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气温较高;两极地区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

讲解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低海拔地区气温较高。

4.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强调气温分布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课时:气温分布的应用1.导入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分布规律,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气温分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气温分布应用以多媒体形式展示气温分布与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关联。

讲解气温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温分布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如南方气温较高,适合水稻种植;北方气温较低,适合小麦种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示]一天、一个月、一年,国内与国外,我国北方与南方,热带、温带、寒带气温状况如何?
[讨论]略
[答案]气温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的,每天午后气温往往最高,日出前后低;一年中春季(或冬季)与夏季的温度相差很大,我们南京会相差20度左右;我国南方常年温和,北方常年寒冷,气温较低,南北温度差异较大!
[承转]同学们思维活跃,相当棒!既然气温是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年份都存在着差异,也就是气温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即: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提问]请大家根据书上51页表3.1“某地月平均气温”,完成下列各题:
(1)用表中的气温数据,画出该地气温曲线图。
《§3.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能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感悟“气温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板书]
二、气温的变化
[讲述]有这样两句习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午热晨凉,冬寒夏暑”。大家想一想,从这两句习语中,你能得出一个与气温有关的什么结论?
[讨论]略
[答案]可以得出气温在每日的不同时刻都有变化,每年的不同季节都有变化。
投影展示课本51页图3.12“气温日变化”
[讲解]我先给大家讲一下气温曲线图的结构:横坐标轴表示时间(24小时),纵坐标轴表示气温刻度,曲线是不同时刻气温高低的连线。
[板书]
§3.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讲授新课]
[提问]我们每天都能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听到和读到气温这个词。那么,请大家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和气温有关呢?
[提示]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以讨论方式进行。大家可从我们的衣、食、住、行来思考,也可以你的一天为例想一想。
[学生回答]略
[师小结]前段时间气温较高,我们只穿T恤就行了;现在,我们需要穿上长衫,披上外套才行。这说明现阶段温度下降了。
[提问]大家答的相当棒!再请大家根据气温曲线的弯曲状况,观察一年内气温的变化趋势。以学习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并填表。
(该图是北半球某地一年气温变化曲线图。)
(1)陆地上最高和最低的月平均气温分别出现在几月份?海洋上呢?
(2)南半球大陆和海洋上最高、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与北半球有何不同?
[提示]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故而最高、最低月平均气温正好相反。
[提问]请大家观察一下曲线的弯曲情况,告诉我一日之内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什么时间?最低值又会出现在什么时间?
[答案]午后2时左右是一日气温的最高值,日出前后是最低值。
注意:从图中看到的是凌晨4时,但并不是说就是每个地方这个时候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候。各地地方时不同,迎来日出的时间也不一致。有的会是凌晨4时,有的却是凌晨6时。因此,较为科学的说法就是日出前后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候。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夏天中午午睡后往教室赶的时候比正午还热啊?高温季节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风扇,不然就汗流不停,但日出前后不吹风扇也不会流汗,可能你还会拉被单盖到身上。这就是气温的日变化。
[板书]
最高气温───午后2时左右
1.日变化
最低气温───日出前后
[提问]请大家还是看投影图。其中气温的最高值是多少?最低值又是多少?它们之间的差是多少?
[讨论]给你们多些时间,小组讨论,看哪个组找到的最多。
[答案]这两幅图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其中最关键的不同之处是:图3.13中横坐标表示的时间为一年的12个月,气温曲线是一年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的连线;而图3.12中,横坐标表示的时间是24个小时,气温曲线反映的是一天中不同时刻气温的变化情况。
教学内容: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引导法、综合分析法。
教具准备:
自制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看录像)除夕之夜,北国的哈尔滨人们冒着严寒,正在观赏冰灯,整座冰灯园就像神话中的水晶宫;而在南国的广州春节迎春花市上,人们手捧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徜徉在花的海洋,春意浓浓,喜气盈盈……同是春节,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能知道答案。
[板书]
一、气温和生活
[提问]请大家阅读书上50页阅读材料,说说它们分别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四者中哪一项相关?
[讨论]请大家分组讨论五分钟,然后每组把你们的答案写出来。
[答案]第一个材料与衣有关;
第二个材料与食有关;
第三个与住有关;
第四个与行有关。
[提问]相信大家都已清楚气温与我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了。下面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气温是变化的还是无论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呢?请大家举例说明!
[讨论]请大家分组讨论,然后每组选一个代表把答案告诉我。
[结论]最高值约31℃,最低值约为6.5℃,它们的差值是:31—6.5 =25.5。这个差值就是气温日较差。
即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投影书上图3.13“气温年变化”。
[提问]同学们先把这幅图与前面图3.12作个对比。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提问]大家看看图3.13中,该图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是多少?最低值呢?它们的差别是多少?
[讨论]大家分组讨论五分钟,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告诉大家你们的答案。
大家计算时要注意负负得正的规则。
[答案]最高值约是24℃,最低值约是―6℃。差值是:24—(—6)= 24 + 6 = 30
由此可以得出: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北半球
南半球
大陆
海洋
大陆
海洋
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
7
8
1
2
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
1
2
7
8
[提问]大家再结合我们南京这儿一年内气温变化情况想想看。我们冬天都穿什么衣服啊?夏天呢?
[答案]冬天穿羽绒服或者皮袄,夏天穿T恤或者短衫。一年中不同季节穿着差别如此之大,说明一年之中冬夏季节温度差异非常大,这种情况就叫做气温的年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