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结构与性质:第3章 第1节 认识晶体

第1节认识晶体

1.了解晶体的重要特征,简单了解晶体的分类。

2.通过等径圆球与非等径圆球的堆积模型认识晶体中微粒排列的周期性规律。(重点)

3.了解晶胞的概念,以及晶胞与晶体的关系,会用“切割法”确定晶胞中的粒子数目(或粒子数目比)和晶体的化学式。(重难点)

晶体的特性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晶体

1.晶体的概念

内部微粒(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构成的固体物质。

2.晶体的特性

(1)晶体的自范性:在适宜的条件下,晶体能够自发地呈现封闭的、规则的多面体外形。

(2)晶体的各向异性:晶体在不同方向上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

(3)晶体有特定的对称性: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1.晶体与玻璃、橡胶等非晶体有什么不同?

【提示】晶体与非晶体不同之处:晶体外观上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晶体的特性:自范性、各向异性、对称性;晶体的结构:内部微粒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性排列。

2.用什么方法区别晶体和非晶体?

【提示】测定熔点法。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无固定熔点。教材整理2晶体的分类

1.分类标准:根据晶体内部微粒的种类和微粒间相互作用的不同。2.分类

晶体类型构成微粒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实例离子晶体阴、阳离子离子键NaCl 金属晶体金属阳离子、自由电子金属键铜

原子晶体原子共价键金刚石

分子晶体分子分子间作用力冰

(1)1 mol NaCl晶体含N A个NaCl分子。(×)

(2)金属晶体是由金属键为基本作用形成的,还含有离子键。(×)

(3)SiO2属于原子晶体。(√)

(4)构成分子晶体的微粒是分子,故稀有气体形成的晶体不属于分子晶体。(×)

[核心·突破]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固体外观微观结构自范性各向异性熔点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

何外形

粒子在三维空间周

期性有序排列

有各向异性固定

非晶体不具有规则的

几何外形

粒子排列相对无序没有各向同性

不固

本质区

微观粒子在三维空间是否呈现周期性有序排列

题组1晶体

1.下列物质具有自范性、各向异性的是()

A.钢化玻璃B.塑料

C.水晶D.陶瓷

【解析】晶体具有自范性和各向异性,钢化玻璃、塑料、陶瓷均不属于晶体。

【答案】 C

2.下列不属于晶体的特点的是()

A.一定有固定的几何外形

B.一定有各向异性

C.一定有固定的熔点

D.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固体

【解析】晶体的特点有: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由晶体的自范性决定)、固定的熔点及各向异性,但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固体,如紫黑色的碘晶体、蓝色的硫酸铜晶体。

【答案】 D

3.普通玻璃和水晶的根本区别在于()

A.外形不一样

B.普通玻璃的基本构成粒子无规则地排列,水晶的基本构成粒子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

C.水晶有固定的熔点,普通玻璃无固定的熔点

D.水晶可用于能量转换,普通玻璃不能用于能量转换

【解析】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就是粒子(原子、离子或分子)在微观空间里是否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

【答案】 B

题组2晶体的分类

4.下列晶体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分子晶体是()

A.氯化钠B.氦气

C.金刚石D.金属

【解析】A项,氯化钠是由Na+和Cl-通过离子键结合形成的离子晶体;B项,氦气是由氦气原子(分子)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形成的分子晶体;C项,金刚石是由碳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原子晶体;D项,金属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通过金属键结合形成的金属晶体。

【答案】 B

5.下列晶体熔化时不需要破坏化学键的是()

A.金刚石B.食盐

C.干冰D.金属钾

【解析】熔化时金刚石断裂共价键,食盐断裂离子键,干冰断裂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金属钾断裂金属键。

【答案】 C

6.关于晶体与化学键关系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离子晶体中一定存在共价键

B.原子晶体中可能存在离子键

C.金属晶体中含有离子,但却不存在离子键

D.分子晶体中一定存在共价键

【解析】A项,离子晶体中一定存在离子键,可能存在共价键;B项,原子晶体中只存在共价键;D项,分子晶体中可能存在共价键。

【答案】 C

【规律总结】判断晶体类型的依据

(1)依据构成晶体微粒的种类。离子晶体:阴、阳离子;分子晶体:分子;原子晶体:原子;金属晶体: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

(2)依据构成晶体微粒之间的作用。离子晶体:离子键;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原子晶体:共价键;金属晶体:金属键。

晶体结构的堆积模型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等径圆球的密堆积——金属晶体

1.

2.配位数:在密堆积中,一个原子或离子周围所邻接的原子或离子的数目。

(1)等径圆球在每一列上进行紧密堆积的方式只有一种。(√)

(2)金属镁的晶体属于A3型最密堆积。(√)

(3)金属铜的晶体属于A1型最密堆积。(√)

(4)金属晶体的配位数都相同。(×)

教材整理2非等径圆球的密堆积

所有晶体微粒都采取紧密堆积的排列方式吗?

【提示】不一定。

[合作·探究]

[探究背景]

中学化学常见物质:NaCl、蔗糖、干冰、ZnCl2、铜、玻璃、钠、金刚石、SiO2、甲烷晶体。

[探究问题]

1.属于离子晶体的是NaCl、ZnCl2,属于分子晶体的是蔗糖、干冰、甲烷晶体,属于金属晶体的是铜、钠,属于原子晶体的是金刚石、SiO2。

2.不服从紧密堆积原理的晶体是金刚石、SiO2,并解释其原因。

【提示】形成原子晶体微粒间以共价键进行堆积,因共价键有饱和性和方向性,决定了一个原子周围的其他原子数目不仅是有限的,而且堆积方向也是一

定的。金刚石、SiO2晶体中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故不服从紧密堆积原理。

[核心·突破]

1.不同晶体的堆积方式

2.配位数

在密堆积中,一个原子或离子周围所邻接的原子或离子的数目。

[题组·冲关]

1.关于晶体结构型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晶体的空间排列都服从紧密堆积原理

B.晶体尽量采用紧密堆积方式,以使其变得比较稳定

C.金属晶体的结构型式可以归结为非等径圆球的密堆积

D.等径圆球的密堆积有A1、A3两种结构型式,其中Cu属于A3型密堆积【解析】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空间排列服从紧密堆积原理,而原子晶体的构成微粒为原子,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为共价键,由于共价键有方向性和饱和性,所以原子晶体的空间排列不服从紧密堆积原理,A项不正确;金属晶体的结构型式为等径圆球的密堆积,C项不正确;Cu属于A1型密堆积,D项不正确。

【答案】 B

2.如图为金属镉的堆积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堆积方式属于非最密堆积

B.此堆积方式为A1型

C.配位数(一个金属离子周围紧邻的金属离子的数目)为8

D.镉的堆积方式与铜的堆积方式不同

【解析】据图可看出,镉的堆积方式为“…ABAB…”形式,为A3型,而铜的堆积方式为A1型,故A、B两项错误,D项正确;A3型密堆积的配位数为12,即中间一层有6个,上下两层各有3个,C项错误。

【答案】 D

3.下列晶体按A1型进行紧密堆积的是()

A.干冰、NaCl、金属铜

B.ZnS、金属镁、氮化硼

C.水晶、金刚石、晶体硅

D.ZnS、NaCl、金属镁

【解析】干冰、NaCl、Cu、ZnS均为A1型紧密堆积,Mg为A3型紧密堆积,水晶、金刚石、氮化硼、晶体硅为原子晶体,不遵循紧密堆积原则,故只有A正确。

【答案】 A

4.将晶体划分为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的本质标准是()

A.基本构成微粒种类

B.晶体中最小重复结构单元的种类

C.微观粒子的密堆积种类

D.晶体内部微粒的种类及微粒间相互作用的种类

【解析】根据晶体内部微粒的种类和微粒间的相互作用的不同,可将晶体分为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

【答案】 D

【规律方法】晶体类型不同,堆积模型不同

(1)金属晶体采用等径圆球的密堆积。

(2)离子晶体采用不等径圆球密堆积,大球先做等径圆球密堆积,小球再填充空隙。

(3)原子晶体不是紧密堆积。

(4)分子晶体尽可能采用紧密堆积。

晶体结构的最小重复单元——晶胞

[基础·初探]

概念晶体结构中最小的重复单元

形状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平行六面体

类型A3型——六方最密堆积——六方晶胞

A1型——面心立方最密堆积——面心立方晶胞

“切割法”计算某晶胞中的微粒,如果被n个晶胞所共有,则微粒的1/n 属于该晶胞

面心立方最密堆积(A1型)和六方最密堆积(A3型)所示的图形均代表一个晶胞吗?

【提示】A1型所示图形为一个晶胞,而A3型所示图形为三个晶胞。

[核心·突破]

晶胞中粒子数目的计算——切割法

1.平行六面体晶胞中不同位置的粒子数的计算

某个粒子为n个晶胞所共有,则该粒子有1

n属于这个晶胞。

2.非平行六面体晶胞

晶胞中粒子对晶胞的贡献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正六棱柱形晶胞,顶点上的每

个微粒对晶胞的贡献为1

6,水平棱边为

1

4,竖直棱边为

1

3,面为

1

2,内部为1。

如石墨晶胞每一层内碳原子排成六边形,其顶点(1个碳原子)被三个六边形共有,每个六边形占该粒子的1/3。

3.气态团簇分子不能用切割法

如图所示,由金属原子M和非金属原子N构成的气态团簇分子,顶角和面上的原子是M原子,棱中心和体心的原子是N原子,则分子式可表示为M14N13或N13M14。

[题组·冲关]

1.有下列离子晶体的空间结构示意图:以M代表阳离子,以N代表阴离子,·代表阳离子,代表阴离子,化学式为MN2的晶体结构为()

【解析】 利用切割法计算立方晶胞微粒个数的过程如下:A 中阳离子处于

顶点位置,故其在晶胞中的数目为8×18=1个,而阴离子位于体心,其数目为1,故A 的化学式为MN ;同理可得,B 中,M 为4×18=12,N 为1,化学式为MN 2;

C 中M 为4×18=12,N 为4×18+1=32,化学式为MN 3;

D 中M 为8×18+4×12=

3,N 为1,化学式为M 3N 。

【答案】 B

2.如图所示是晶体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小重复单元(晶胞)的排列方式,图中—X 、•—Y 、⊗—Z 。其对应的化学式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析】 A 图中X 、Y 原(离)子的位置、数目完全等同,化学式XY 正确;

B 图化学式应为XY ,不正确;

C 图中X 的数目为4×18+1=32,Y 的数目为4×18

=12,化学式X 3Y 正确;D 图中X 的数目为8×18=1,Y 的数目为6×12=3,Z 位于内部,数目为1,化学式XY 3Z 正确。

【答案】 B

3.X(Zn)与Y(S)所形成化合物晶体的晶胞如图所示。

【导学号:66240024】

(1)在1个晶胞中,X 离子的数目为________。

(2)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

【解析】 一个晶胞中Zn 2+的数目=1(8个顶点)+3(6个面心)=4,S 2-的

数目=4(4个体内)。

【答案】(1)4(2)ZnS

4.利用“卤化硼法”可合成含B和N两种元素的功能陶瓷,如图为其晶胞结构示意图,则每个晶胞中含有B原子的个数为________,该功能陶瓷的化学式为________。

【解析】由晶胞结构示意图,根据切割法,可得B原子为8×1

8+1=2个,

N原子为4×1

4+1=2个,则该功能陶瓷的化学式为BN。

【答案】2BN

第1节认识晶体

1.了解晶体的重要特征,简单了解晶体的分类。

2.通过等径圆球与非等径圆球的堆积模型认识晶体中微粒排列的周期性规律。(重点)

3.了解晶胞的概念,以及晶胞与晶体的关系,会用“切割法”确定晶胞中的粒子数目(或粒子数目比)和晶体的化学式。(重难点)

晶体的特性

教材整理1晶体

1.晶体的概念

内部微粒(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构成的固体物质。

2.晶体的特性

(1)晶体的自范性:在适宜的条件下,晶体能够自发地呈现封闭的、规则的多面体外形。

(2)晶体的各向异性:晶体在不同方向上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

(3)晶体有特定的对称性: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1.晶体与玻璃、橡胶等非晶体有什么不同?

【提示】晶体与非晶体不同之处:晶体外观上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晶体的特性:自范性、各向异性、对称性;晶体的结构:内部微粒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性排列。

2.用什么方法区别晶体和非晶体?

【提示】测定熔点法。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无固定熔点。

教材整理2晶体的分类

1.分类标准:根据晶体内部微粒的种类和微粒间相互作用的不同。

2.分类

晶体类型构成微粒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实例

离子晶体阴、阳离子离子键NaCl

金属晶体金属阳离子、自由电子金属键铜

原子晶体原子共价键金刚石

分子晶体分子分子间作用力冰

(1)1 mol NaCl晶体含N A个NaCl分子。(×)

(2)金属晶体是由金属键为基本作用形成的,还含有离子键。(×)

(3)SiO2属于原子晶体。(√)

(4)构成分子晶体的微粒是分子,故稀有气体形成的晶体不属于分子晶体。

(×)

[核心·突破]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题组1晶体

1.下列物质具有自范性、各向异性的是()

A.钢化玻璃B.塑料

C.水晶D.陶瓷

【解析】晶体具有自范性和各向异性,钢化玻璃、塑料、陶瓷均不属于晶体。

【答案】 C

2.下列不属于晶体的特点的是()

A.一定有固定的几何外形

B.一定有各向异性

C.一定有固定的熔点

D.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固体

【解析】晶体的特点有: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由晶体的自范性决定)、固定的熔点及各向异性,但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固体,如紫黑色的碘晶体、蓝色的硫酸铜晶体。

【答案】 D

3.普通玻璃和水晶的根本区别在于()

A.外形不一样

B.普通玻璃的基本构成粒子无规则地排列,水晶的基本构成粒子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

C.水晶有固定的熔点,普通玻璃无固定的熔点

D.水晶可用于能量转换,普通玻璃不能用于能量转换

【解析】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就是粒子(原子、离子或分子)在微观空间里是否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

【答案】 B

题组2晶体的分类

4.下列晶体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分子晶体是()

A.氯化钠B.氦气

C.金刚石D.金属

【解析】A项,氯化钠是由Na+和Cl-通过离子键结合形成的离子晶体;B项,氦气是由氦气原子(分子)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形成的分子晶体;C项,金刚石是由碳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原子晶体;D项,金属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通过金属键结合形成的金属晶体。

【答案】 B

5.下列晶体熔化时不需要破坏化学键的是()

A.金刚石B.食盐

C.干冰D.金属钾

【解析】熔化时金刚石断裂共价键,食盐断裂离子键,干冰断裂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金属钾断裂金属键。

【答案】 C

6.关于晶体与化学键关系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离子晶体中一定存在共价键

B.原子晶体中可能存在离子键

C.金属晶体中含有离子,但却不存在离子键

D.分子晶体中一定存在共价键

【解析】A项,离子晶体中一定存在离子键,可能存在共价键;B项,原子晶体中只存在共价键;D项,分子晶体中可能存在共价键。

【答案】 C

【规律总结】判断晶体类型的依据

(1)依据构成晶体微粒的种类。离子晶体:阴、阳离子;分子晶体:分子;原子晶体:原子;金属晶体: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

(2)依据构成晶体微粒之间的作用。离子晶体:离子键;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原子晶体:共价键;金属晶体:金属键。

晶体结构的堆积模型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等径圆球的密堆积——金属晶体

1.

2.配位数:在密堆积中,一个原子或离子周围所邻接的原子或离子的数目。

(1)等径圆球在每一列上进行紧密堆积的方式只有一种。(√)

(2)金属镁的晶体属于A3型最密堆积。(√)

(3)金属铜的晶体属于A1型最密堆积。(√)

(4)金属晶体的配位数都相同。(×)

教材整理2非等径圆球的密堆积

所有晶体微粒都采取紧密堆积的排列方式吗?

【提示】不一定。

[合作·探究]

[探究背景]

中学化学常见物质:NaCl、蔗糖、干冰、ZnCl2、铜、玻璃、钠、金刚石、SiO2、甲烷晶体。

[探究问题]

1.属于离子晶体的是NaCl、ZnCl2,属于分子晶体的是蔗糖、干冰、甲烷晶体,属于金属晶体的是铜、钠,属于原子晶体的是金刚石、SiO2。

2.不服从紧密堆积原理的晶体是金刚石、SiO2,并解释其原因。

【提示】形成原子晶体微粒间以共价键进行堆积,因共价键有饱和性和方向性,决定了一个原子周围的其他原子数目不仅是有限的,而且堆积方向也是一定的。金刚石、SiO2晶体中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故不服从紧密堆积原理。

[核心·突破]

1.不同晶体的堆积方式

2.配位数

在密堆积中,一个原子或离子周围所邻接的原子或离子的数目。

[题组·冲关]

1.关于晶体结构型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晶体的空间排列都服从紧密堆积原理

B.晶体尽量采用紧密堆积方式,以使其变得比较稳定

C.金属晶体的结构型式可以归结为非等径圆球的密堆积

D.等径圆球的密堆积有A1、A3两种结构型式,其中Cu属于A3型密堆积【解析】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空间排列服从紧密堆积原理,而原子晶体的构成微粒为原子,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为共价键,由于共价键有方向性和饱和性,所以原子晶体的空间排列不服从紧密堆积原理,A项不正确;金属晶体的结构型式为等径圆球的密堆积,C项不正确;Cu属于A1型密堆积,D项不正确。

【答案】 B

2.如图为金属镉的堆积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堆积方式属于非最密堆积

B.此堆积方式为A1型

C.配位数(一个金属离子周围紧邻的金属离子的数目)为8

D.镉的堆积方式与铜的堆积方式不同

【解析】据图可看出,镉的堆积方式为“…ABAB…”形式,为A3型,而铜的堆积方式为A1型,故A、B两项错误,D项正确;A3型密堆积的配位数为12,即中间一层有6个,上下两层各有3个,C项错误。

【答案】 D

3.下列晶体按A1型进行紧密堆积的是()

A.干冰、NaCl、金属铜

B.ZnS、金属镁、氮化硼

C.水晶、金刚石、晶体硅

D.ZnS、NaCl、金属镁

【解析】干冰、NaCl、Cu、ZnS均为A1型紧密堆积,Mg为A3型紧密堆

积,水晶、金刚石、氮化硼、晶体硅为原子晶体,不遵循紧密堆积原则,故只有A正确。

【答案】 A

4.将晶体划分为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的本质标准是()

A.基本构成微粒种类

B.晶体中最小重复结构单元的种类

C.微观粒子的密堆积种类

D.晶体内部微粒的种类及微粒间相互作用的种类

【解析】根据晶体内部微粒的种类和微粒间的相互作用的不同,可将晶体分为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

【答案】 D

【规律方法】晶体类型不同,堆积模型不同

(1)金属晶体采用等径圆球的密堆积。

(2)离子晶体采用不等径圆球密堆积,大球先做等径圆球密堆积,小球再填充空隙。

(3)原子晶体不是紧密堆积。

(4)分子晶体尽可能采用紧密堆积。

晶体结构的最小重复单元——晶胞

概念晶体结构中最小的重复单元

形状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平行六面体

类型A3型——六方最密堆积——六方晶胞

A1型——面心立方最密堆积——面心立方晶胞

“切割某晶胞中的微粒,如果被n个晶胞所共有,则微粒的1/n

第三章第一节 晶体的常识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1、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差异,明白晶体的特征和性质。 2、了解获得晶体的途径。 3、明白晶胞的概念,学会晶胞中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均摊法),能依照晶胞的结构确定晶体的化学式。 晶体与非晶体[学生用书P35] 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2 3、晶体的特点 (1)自范性 ①定义:晶体能自发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②形成条件之一:晶体生长速率适当。 ③本质原因:晶体中粒子在微观空间里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 (2)各向异性:许多物理性质(强度、导热性、光学性质等)常常会表现出各向异性。 (3)有序性:外形和内部质点排列的高度有序、 (4)熔点:有固定的熔点。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晶体有自范性但其微粒排列无序、() (2)晶体具有各向同性,非晶体具有各向异性。() (3)晶体有固定的熔点、() (4)熔融态物质快速冷却即可得到晶体。( ) (5)熔融的硝酸钾冷却可得晶体,故液态玻璃冷却也能得到晶体。( ) (6)粉末状的固体也有估计是晶体。( ) 答案:(1)×(2)× (3)√(4)× (5)× (6)√ 2、下列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________。 A、橡胶 B、玻璃 C、食盐ﻩ D、水晶 E、塑料ﻩ F、胆矾 解析:固体有晶体和非晶体之分,晶体是内部微粒(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呈周期性有序排列构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如食盐、冰、金属、水晶、大部分矿石等都是晶体;非晶体中内部粒子的排列则相对无序,如玻璃、橡胶等都是非晶体。 答案:CDF

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1)依据是否具有自范性 晶体具有自范性,能自发地呈现多面体的外形,而非晶体不具有自范性。 (2)依据是否具有各向异性 晶体具有各向异性,在不同方向上质点排列一般是不一样的,而非晶体不具有各向异性。 (3)依据是否具有固定的熔、沸点 晶体具有固定的熔、沸点,给晶体加热时,当温度升高到某温度时便马上熔化或汽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不变,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4)依据能否发生X-射线衍射(最科学的区分方法) 当入射光的波长与光栅隙缝大小相当时,能产生光的衍射现象、X。射线的波长与晶体结构的周期大小相近,因此晶体是个理想的光栅,它能使X-射线产生衍射。利用这种性质人们建立了测定晶体结构的重要实验方法、非晶体物质没有周期性结构,不能使X。射线产生衍射,只有散射效应、 非晶硅光电薄膜的发电成本仅为多晶硅的三分之一,将成为今后太阳能电池的市场主流。就晶体硅与非晶体硅探究如下问题、 (1)如图a、b是两种硅的部分结构,请指出哪种是晶体硅,哪种是非晶硅。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2)有关晶体常识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玻璃是非晶体 B、固体粉末都是非晶体 C、晶体内部质点具有有序性,有固定的熔、沸点和各向异性 D。区别晶体和非晶体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 (3)关于晶体的自范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破损的晶体能够在固态时自动变成规则的多面体 B、缺角的氯化钠晶体在饱和NaCl溶液中慢慢变为完美的立方体晶块

2020年高中化学第3章第一节晶体的常识讲义+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2021-2022学年)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2. (1)熔融态物质凝固。 (2)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3)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3.晶体的特点 (1)自范性: ①定义:晶体能自发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②形成条件:晶体生长的速率适当。 ③本质原因:晶体中粒子在微观空间里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 (2)各向异性:某些物理性质常常会表现出各向异性。 (3)晶体有固定的熔点. (4)外形和内部质点排列的高度有序性。 【自主思考】 1.区分晶体与非晶体的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

提示最可靠的方法是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 二、晶胞 1.概念 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 2。结构 习惯采用的晶胞都是平行六面体,晶体是由无数晶胞“无隙并置”而成。 (1)“无隙”:相邻晶胞之间没有任何间隙。 (2)“并置":所有晶胞都是平行排列的,取向相同。 (3)所有晶胞的形状及其内部的原子种类、个数及几何排列是完全相同的。 3。晶胞中微粒数目的计算 (1)平行六面体(立方体形)晶胞中微粒数目的计算。 ①晶胞的顶角原子是8个晶胞共用; ②晶胞棱上的原子是4个晶胞共用; ③晶胞面上的原子是2个晶胞共用。 如金属铜的一个晶胞(如图所示)均摊到的原子数为8×错误!未定义书签。+6×\f(1,2)=4。 (2)几种晶胞中原子数目的确定。 结合下图,钠、锌、碘、金刚石晶胞中含有原子的数目分别为2、2、8、8。 【自主思考】 2。晶胞是否全是平行六面体? 提示不一定,如有的晶胞呈六棱柱形。 3.由晶胞构成的晶体,其化学式是否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数目? ﻬ提示不表示,只表示每个晶胞中各类原子的最简整数比。 [自我检测]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就是晶体。() (2)熔融态的晶体冷却凝固,得到的固体不一定呈规则的几何外形。( )

物质结构与性质:第3章 第1节 认识晶体

第1节认识晶体 1.了解晶体的重要特征,简单了解晶体的分类。 2.通过等径圆球与非等径圆球的堆积模型认识晶体中微粒排列的周期性规律。(重点) 3.了解晶胞的概念,以及晶胞与晶体的关系,会用“切割法”确定晶胞中的粒子数目(或粒子数目比)和晶体的化学式。(重难点) 晶体的特性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晶体 1.晶体的概念 内部微粒(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构成的固体物质。 2.晶体的特性 (1)晶体的自范性:在适宜的条件下,晶体能够自发地呈现封闭的、规则的多面体外形。 (2)晶体的各向异性:晶体在不同方向上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 (3)晶体有特定的对称性: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1.晶体与玻璃、橡胶等非晶体有什么不同? 【提示】晶体与非晶体不同之处:晶体外观上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晶体的特性:自范性、各向异性、对称性;晶体的结构:内部微粒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性排列。

2.用什么方法区别晶体和非晶体? 【提示】测定熔点法。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无固定熔点。教材整理2晶体的分类 1.分类标准:根据晶体内部微粒的种类和微粒间相互作用的不同。2.分类 晶体类型构成微粒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实例离子晶体阴、阳离子离子键NaCl 金属晶体金属阳离子、自由电子金属键铜 原子晶体原子共价键金刚石 分子晶体分子分子间作用力冰 (1)1 mol NaCl晶体含N A个NaCl分子。(×) (2)金属晶体是由金属键为基本作用形成的,还含有离子键。(×) (3)SiO2属于原子晶体。(√) (4)构成分子晶体的微粒是分子,故稀有气体形成的晶体不属于分子晶体。(×) [核心·突破]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固体外观微观结构自范性各向异性熔点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 何外形 粒子在三维空间周 期性有序排列 有各向异性固定 非晶体不具有规则的 几何外形 粒子排列相对无序没有各向同性 不固 定 本质区 别 微观粒子在三维空间是否呈现周期性有序排列 题组1晶体 1.下列物质具有自范性、各向异性的是()

高中化学选修三《晶体结构与性质》全套教案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常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设定: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差异。 2、学会分析、理解、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区别晶体与非晶体的方法,认识化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晶体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探究法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前面我们讨论过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对于化学键的形成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知道组成千万种物质的质点可以是离子、原子或分子。又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物质主要分为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下面我们观察一些固态物质的图片。 [投影]:1、蜡状白磷; 2、黄色的硫磺; 3、紫黑色的碘; 4、高锰酸钾 [讲述]:像上面这一类固体,有着自己有序的排列,我们把它们称为晶体;而像玻璃这一类固体,本身原子排列杂乱无章,称它为非晶体,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一起来探究晶体与非晶体的有关知识。[板书]:一、晶体与非晶体 [板书]: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提问]:在初中化学中,大家已学过晶体与非晶体,你知道它们之间有没有差异 [回答]:学生: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无固定熔点。 [讲解]: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无固定熔点,这只是晶体与非晶体的表观现象,那么他们在本质上有哪些差异呢 [投影] [解释]:所谓自范性即“自发”进行,但这里得注意,“自发”过程的实现仍需一定的条件。 例如:水能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但不打开拦截水流的闸门,水库里的水不能下泻。 [板书]:注意:自范性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晶体的生长速率适当。 [投影]:通过影片播放出,同样是熔融态的二氧化硅,快速的冷却得到玛瑙,而缓慢冷却得到水晶过程。 [设问]:那么得到晶体的途径,除了用上述的冷却的方法,还有没有其它途径呢你能列举哪些[板书]:2、晶体形成的一段途径: (1)熔融态物质凝固; (2)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3)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投影图片]: 1、从熔融态结晶出来的硫晶体; 2、凝华得到的碘晶体; 3、从硫酸铜饱和溶液中析出的硫酸铜晶体。

第三章 第1节 认识晶体[选修3]鲁科版

第1节认识晶体 精彩图文导入 具有鲜艳深蓝色的透明钻石,是稀世珍品,大粒者世界上仅有几颗,名钻“希望”,就是 其中之一。 现存于世的钻石“希望”,重45.52克拉,具有权其罕见的深蓝色。据说,它不仅蓝得美丽, 而且似乎发射出一股凶恶的光芒,这可能是因为在它那像迷雾一样的历史中,充满了奇特和 悲惨的经历,它总是给它的主人带来难以抗拒的噩运之故。 而现在这颗历尽坎坷,蒙受了无数不白之冤的美丽蓝钻“希望”,得到了它适宜的归宿。温斯顿将它作为礼物捐献给了国家,它现在藏于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研究所。从此,它再也不是炫耀豪华和财富,或增加个人娇美的装饰品了,而是成了科学研究的标本。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宝石也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由于宝石价格昂贵,一些不法商贩常常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而一旦购入了假宝石,则会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要想鉴别真假宝石,我们必需了解宝石的结构,宝石就是我们常见的晶体之一,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物质才能称为晶体?晶体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和性质? 一细品教材 一、晶体的特性 1.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定义:内部粒子(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构成的固体物质。如:食盐、干冰、金刚石等。 (2)非晶体定义:内部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呈现杂乱无章的分布状态的固体物质。如:橡胶、松香、玻璃等。 【例1】下列物质属于晶体的是()(双选) A.橡胶 B.玻璃 C.食盐 D.水晶 注意:晶体和非晶体都是针对固体来说的。 2.晶体的特性 (1)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在适宜的条件下,晶体能够自发的呈现封闭的规则的多面体外形,这称为晶体的自范性。非晶态物质没有这个特性。 ①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是指物质在凝固或从溶液中结晶的自然生长过程中,能自发地形成规则的多面体外形,而不是指加工成某种特定的几何形状。 ②所谓自范性即“自发”进行,但这里得注意,“自发”过程的实现仍需一定的条件。例如:水能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但不打开拦截水流的闸门,水库里的水不能下泻。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晶体的生长速率适当。例如同样是熔融态的 二氧化硅,快速的冷却得到玛瑙,而缓慢冷却得到水晶过程。 总结:晶体形成的一段途径: a.熔融态物质凝固; b.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c.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2)各向异性 晶体在不同的方向上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即各项异性。如:例如:蓝晶石(Al2O3·SiO2)在不同方向上的硬度不同;石墨在与层垂直的方向上的导电率与层平行的方向上的导电率1∕104。 解释:对于晶体来说,许多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膨胀系数、折光率、硬度、光学性质等,因研究角度不同

人教版选修3《第三章 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第一节 晶体的常识(第一课时)说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3《第三章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第一节晶体的常识(第一课时) “晶体与非晶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晶体的结构与性质和原子的结构与性质、分子的结构与性质三足顶立构成了选修三《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本章是在学过离子键、共价键、范德华力、氢键等知识后学习的一章,有了充分的知识储备,是对理科同学的结构化学知识的一个系统总结。本节“晶体的常识”是接下来要学习的四大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共同性质,是学习晶体的基本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晶体的性质:自范性、各向异性、固定的熔点、微观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制备晶体,体验晶体的自范性,使学生感受晶体与非晶体的性质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晶体之美,会用所学知识鉴别生活中的晶体与非晶体。 【教学重点和难点】 晶体的性质和微观结构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原子之间的作用力、离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的作用力,但同学们对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联系起来存在很大困难,对晶体的自范性、各向异性等性质不能亲身感受。【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本节课设计力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寻找知识增长点,寻找生活素材,构建本节教学情境。 一、增强理论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1)通过图片,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构建本节教学情境。 (2)通过硝酸钾晶体的形成视频,感受晶体的生长过程。 (3)通过学生实验体验晶体的自范性和各向异性 二、克服前概念形成的错误观念的消极影响 (1)了解学生的对晶体与非晶体的直观感受,引起认知冲突。 (2)和学生一起感受、比较晶体与非晶体的差异,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教学流程图:

高中化学_第三章第1节 认识晶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第1节认识晶体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鲁科版《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三章《物质的聚集状态与物质性质》第1节《认识晶体》。本节教材围绕“认识晶体”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许多晶体实物,但对什么是晶体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科学认识,本节即从晶体实物出发,介绍了晶体的典型特征,使学生初步建立一些晶体学的基本知识,能够区分固体的两种主要类型:晶体和非晶体。学生已经学习了微粒间存在着的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但并不知道这些微粒在晶体里是如何排列的。本节以活动探究引导学生认识晶体中微粒的堆积方式,从而使他们初步认识晶体里微粒的排列规律。晶体是微粒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而构成的宏观物质。 二、学情分析 1、在知识层方面,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化学键的类别,并且知道化学键的成键原理,为这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也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但是微粒间如何排列是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在生活中学生也知道晶体,但是不能准确的区分,通过这节课学习,就可以全面了解晶体了。 2、在能力层方面,学生只是在生活中接触过晶体,但是缺乏辨别的能力,本节课从不同的层面去认识晶体,提高了学生鉴别晶体的能力。学生有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没有建立模型的能力,通过教师引导完成一次晶体建模过程,学生提高整体思维运用。 3、在情感层方面,通过本节课晶体鉴别的最有效的方法是X射线衍射实验,以及学习构建模型去了解微观世界,让同学们对科学产生了兴趣,现阶段要好好学习,将来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三、教学目标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本节课让学生认识晶体,就需要从外观、特性等方面认识晶体,能对晶体进行分类,从宏观方面区分晶体与非晶体;还要通过深入学习了解晶体内部结构及微粒间堆积形式。 素养2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本课学习中需要同学们构建紧密堆积模型,在探究建模过程中,需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根据事实建立不同的模型,从而让学生通过模型认知微观世界。 素养3: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本节课要认识晶体的内部结构,需要建立模型,在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懂得由简到繁的逐一探究,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敢想敢做的创新思维。 素养4: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本节课通过探究建模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科学的探究可以解决新认知,为社会带来发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关于晶体的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方法;难点是理解晶体中微粒的空间堆积方式及晶胞的结构特点。 五、教学策略 阅读自学、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六、教学过程 教师:物质分为三种聚集状态:气液固。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今天我们来认识晶体,同学们请看学习目标。

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一节 晶体的常识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新人教版高二选修3化学教案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微观角度理解晶体的结构特征,并能结合晶体的特点判断晶体与非晶体。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运用多种晶体模型来描述和解释有关晶体性质的现象,形成分析晶胞结构的思维模型(均摊法),能根据晶胞的结构确定微粒个数及化学式。 一、晶体与非晶体 1.概念 (1) 晶体:内部粒子(原子、离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按一定规律呈周期性重复排列构成的固体物质。如金刚石、食盐、干冰等。 (2)非晶体:内部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呈杂乱无章的分布状态的固体物质。如橡胶、玻璃、松香等。2.晶体特点 (1)晶体具有自范性。 ①自范性:是晶体能自发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②实质:晶体中粒子在微观空间里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的宏观表象。 (2)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 (3)晶体具有各向异性。 它是指在不同的方向上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如强度、导热性、光学性质等。 3.获取途径 (1)熔融态物质凝固。 (2)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3)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非晶体 自范性(本质区别) 有无 是否均一均一不均一 固定熔点有无 某些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有无 能否发生X­射线衍射(最科学的区分方 能不能(能发生散射) 法) (2)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的方法 测熔点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测定方法 科学方法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 例1(2019·淄博高二检测)以下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 ) ①橡胶②玻璃③食盐④水晶⑤塑料⑥胆矾 A.①④⑤B.②③⑥ C.①③④D.③④⑥ [考点] 晶体与非晶体的判断与比较 [题点] 晶体与非晶体的判断 答案 D 解析固体有晶体和非晶体之分,晶体是内部微粒(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呈周期性有序排列而构成的具有规那么几何外形的固体,如食盐、冰、金属、水晶、胆矾等都是晶体;非晶体中内部粒子的排列那么相对无序,如玻璃、橡胶、塑料等都是非晶体。 例2(2018·宁德一中期中)以下关于晶体与非晶体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晶体一定比非晶体的熔点高 B.晶体有自范性但排列无序 C.非晶体无自范性且排列无序 D.固体SiO2一定是晶体 [考点] 晶体与非晶体的判断与比较 [题点] 晶体与非晶体的性质比较

3.1 认识晶体 练习(解析版)—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 不同聚集状态的物质与性质 第1节 认识晶体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表列出了有关晶体的知识,其中错误的是( ) 【答案】B 【解析】干冰为分子晶体,构成微粒为分子,微粒间作用力为范德华力。 2.下列有关晶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晶体中的晶胞不一定都是平行六面体 B .晶胞是晶体中基本的结构重复单元 C .已知晶胞的结构,可推知晶体的结构 D .使用“切割法”计算晶胞的微粒数,处于顶点、棱、面、体心对晶胞的贡献分别为18、14、1 2、1 【答案】D 【解析】六方晶胞中,处于顶点上的微粒对晶胞的贡献为1 6。 3.下列关于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饱和CuSO 4溶液降温,析出的固体不是晶体 B .可以用划痕的方法鉴别宝石和玻璃制品

C.石蜡和玻璃都是非晶体,但它们都有固定的熔点 D.蓝宝石在不同方向上的硬度一定相同 【答案】B 【解析】A选项,将饱和的CuSO4溶液降温,可析出胆矾,胆矾属于晶体。B选项,一般宝石的硬度较大,玻璃制品的硬度较小,可以根据有无划痕来鉴别。C选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D选项,由于晶体具有各向异性,所以蓝宝石在不同方向上的硬度有一定差异。 4.晶体具有各向异性,如石墨在与层垂直的方向上的电导率是与层平行的方向上的电导率的1 104 。晶体的各向异性主要表现在( ) ①硬度②导热性③导电性④光学性质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晶体具有各向异性,主要表现在硬度、导热性、导电性、光学性质等多项物理性质中。 5.科学家发现一种由某金属原子M和非金属原子N构成的气态团簇分子,如图所示。顶角和面心的原子是M 原子,棱的中心和体心的原子是N原子,它的化学式为( ) A.M4N4 B.MN C.M14N13D.M4N5 【答案】C 【解析】由气态团簇分子和示意图可知其分子式可由示意图查原子个数来确定,M原子共14个,N原子共13个,即分子式为M14N13,C项正确。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1.1晶体的常识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晶体的常识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聚集状态。 2.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3.了解晶体中微粒的空间排布存在周期性。 【教学重难点】 晶体与非晶体的特点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20世纪前,人们以为分子是所有化学物质能够保持其性质的最小粒子,物质三态的相互转化只是分子间距离发生了变化,分子在固态只能振动,在气态能自由移动,在液态则介乎二者之间。 20世纪初,通过X射线衍射等实验手段,发现许多常见的晶体中并无分子。例如,氯化钠、石墨、二氧化硅、金刚石以及各种金属等。气态和液态物质也同样不一定都由分子构成。例如,等离子体是由电子、阳离子和电中性粒子(分子或原子)组成的整体上呈电中性的气态物质;又如,离子液体是熔点不高的仅由离子组成的液体物质。此外,还有更多的物质聚集状态,如晶态、非晶态,以及介乎晶态和非晶态之间的塑晶态、液晶态等。这些事实表明,描述的物质三态间的相互转化模型显然过于简单了。 2.新课讲授 1.物质聚集状态 [讲解]除了三态,还有更多的物质聚集状态,如等离子体、离子液体、晶态、非晶态,以及介乎晶态和非晶态之间的塑晶态、液晶态等。 [设疑]什么是等离子体、液晶态? [学生活动]阅读[科学▪技术▪社会]中的等离子体、液晶。 [总结]2.等离子体 (1)概念:气态物质在高温或者在外加电场激发下,分子发生分解,产生电子和阳离子等。 这种由电子、阳离子和电中性粒子组成的整体上呈电中性的物质聚集体称为等离子体。 (2)特点:等离子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流动性。 (3)应用 运用等离子体显示技术可以制造等离子体显示器;利用等高子体可以进行化学合成;核聚变也是在等离子态下发生的等。 3.液晶 (1)概念:物质加热到达到熔点后,先呈浑浊态,再加热达到一定温度时,浑浊态变透明清 亮态,将熔点至澄清点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状态称为液晶。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学案:第三章 第一节 晶体的常识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课标要求] 1.了解晶体的初步学问,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2.学会识别晶体与非晶体的结构示意图。 3.把握晶胞的概念以及晶胞中粒子个数的计算方法。 1.晶体具有自范性、各向异性和固定的熔点。 2.习惯接受的晶胞都是平行六面体,相邻晶胞之间没有空隙, 全部晶胞平行排列,取向相同。 3.立方晶胞顶点上的粒子为8个晶胞共有,棱上的粒子为4个 晶胞共有,面上的粒子为2个晶胞共有。 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自范性微观结构 晶体有原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有序排列 非晶体无原子排列相对无序 2.获得晶体的三条途径 (1)熔融态物质凝固。 (2)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3)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3.晶体的特性 (1)自范性:晶体能自发地呈现多面体外形。 (2)各向异性:晶体在不同方向上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 (3)固定的熔点。 4.晶体与非晶体的测定方法 测定 方法 测熔 点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牢靠方法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试验 1.推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晶体有自范性但其微粒排列无序() (2)晶体具有各向同性,非晶体具有各向异性() (3)晶体有固定的熔点() (4)熔融态物质快速冷却即可得到晶体() 答案:(1)×(2)×(3)√(4)× 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从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可以析出硫酸铜晶体 B.具有规章几何外形的固体不肯定是晶体 C.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分在于是否具有规章的几何外形 D.具有各向异性的固体肯定是晶体 解析:选C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分在于其内部粒子在空间中是否按肯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是得晶体的一条途径,A项正确;晶体所具有的规章几何外形、各向异性和固定的熔点是其内部粒子规律性排列的外部反映,因此D项正确,C项错误。有些人工加工而成的固体也具有规章的几何外形,B正确。 晶胞 1.晶胞的结构 (1)概念: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 (2)结构:晶胞一般都是平行六面体,晶体是由很多晶胞“无隙并置”而成。 ①“无隙”:相邻晶胞之间无任何间隙。 ②“并置”:全部晶胞都是平行排列的,取向相同。 (3)一种晶体全部晶胞的外形及其内部的原子种类、个数及几何排列是完全相同的。 2.晶胞中原子个数的计算(以铜晶胞为例) (1)晶胞的顶角原子是8个晶胞共用的,晶胞棱上的原子是4个晶胞共用的,晶胞面上的

晶体结构与性质知识点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知识点梳理】 一、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与非晶体 ①晶体:是内部微粒(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构成的物质。 ②非晶体:是内部的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呈杂乱无章的分布状态的物质。 2、晶体的特征 (1)晶体的基本性质 晶体的基本性质是由晶体的周期性结构决定的。 ①自范性: a.晶体的自范性即晶体能自发的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b.“自发”过程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晶体呈现自范性的条件之一是晶体生长的速率适当。 ②均一性:指晶体的化学组成、密度等性质在晶体中各部分都是相同的。 ③各向异性:同一晶体构造中,在不同方向上质点排列一般是不一样的,因此,晶体的性质也随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④对称性:晶体的外形和内部结构都具有特有的对称性。在外形上,常有相等的对称性。这种相同的性质在不同的方向或位置上做有规律的重复,这就是对称性。晶体的格子构造本身就是质点重复规律的体现。 ⑤最小内能:在相同的热力学条件下,晶体与同种物质非晶体固体、液体、气体相比较,其内能最小。 ⑥稳定性:晶体由于有最小内能,因而结晶状态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⑦有确定的熔点:给晶体加热,当温度升高到某温度便立即熔化。 ⑧能使X射线产生衍射:当入射光的波长与光栅隙缝大小相当时,能产生光的衍射现象。X射线的波长与晶体结构的周期大小相近,所以晶体是个理想的光栅,它能使X射线产生衍射。利用这种性质人们建立了测定晶体结构的重要试验方法。非晶体物质没有周期性结构,不能使X射线产生衍射,只有散射效应。 (2)晶体SiO2与非晶体SiO2的区别 ①晶体SiO2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而非晶体SiO2无规则的几何外形。 ②晶体SiO2的外形和内部质点的排列高度有序,而非晶体SiO2内部质点排列无序。 ③晶体SiO2具有固定的熔沸点,而非晶体SiO2无固定的熔沸点。 ④晶体SiO2能使X射线产生衍射,而非晶体SiO2没有周期性结构,不能使X射线产生衍射,只有散射效应。 3、区分晶体与非晶体的方法 (1)考查固体的某些性质 晶体的熔点较固定,而非晶体无固定的熔点。考察固体的熔点,可间接地确定某一固体是否为晶体。晶体的许多物理性质表现出各向异性,而非晶体则表现出各向同性。 (2)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这是区分晶体与非晶体最可靠的科学方法。 二、晶胞 1、定义: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叫晶胞。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3教学案:第三章 第一节 晶体的常识含答案

1.了解晶体的特点。 2.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和性质上的差异。 3.了解晶胞的概念,能够计算晶胞的粒子个数。 细读教材记主干 1.水晶属于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玻璃无固定的熔点,属于非晶体。 2.什么叫结晶? 提示: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3.晶体一定是固体,固体一定是晶体吗? 提示:晶体一定是固体,但固体不一定是晶体,如玻璃、橡胶等不属于晶体。 4.晶体与非晶体在外形上有何差别? 提示: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而非晶体不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新知探究] 1.概念 (1)晶体:内部粒子(原子、离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里按一定规律呈周期性有序排列。如NaCl晶体、I2晶体等。 (2)非晶体:内部粒子(原子、离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里的排列呈现相对无序的分布状

态。如橡胶、玻璃等。 2.获得晶体的途径 3.晶体的特点 (1)自范性 (2)各向异性:某些物理性质常常会表现出各向异性。 (3)晶体有固定的熔点。 (4)外形和内部质点排列的高度有序性。 4.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最可靠的科学方法 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 [名师点拨]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和判断方法 (1)区别 晶体非晶体自范性(本质区别) 有无是否均一均一不均一固定熔、沸点有无各向异性有无 能否发生X-射线衍射(最科学的区 能不能(能发生散射) 分方法) NaCl晶体、I2晶体、SiO2晶体、Na 玻璃、橡胶等举例 晶体等

①测熔点:晶体具有固定的熔、沸点,而非晶体则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②可靠方法: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 [对点演练] 1.(2016·廊坊高二检测)普通玻璃和水晶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外形不一样 B.普通玻璃的基本构成微粒无规则排列,水晶的基本构成微粒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 C.水晶有固定的熔点,普通玻璃无固定的熔点 D.水晶可用于能量转换,普通玻璃不能用于能量转换 解析:选B 普通玻璃为非晶体,水晶为晶体,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内部微粒是否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即晶体具有自范性。两种物质在性质上的差异正是其内部结构不同的体现。 2.(2016·沭阳高二检测)下列不属于晶体的特点的是( ) A.一定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B.一定有各向异性 C.一定有固定的熔点 D.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固体 解析:选D 晶体的特点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由晶体的自范性决定)、固定的熔点及各向异性,但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固体,如紫色的碘晶体和蓝色的硫酸铜晶体等。 3.(2016·唐山高二检测)下列途径不能得到晶体的是( ) A.熔融态SiO2快速冷却 B.熔融态SiO2热液缓慢冷却 C.FeCl3蒸气冷凝 D.CuSO4溶液蒸发浓缩后冷却 解析:选A 晶体呈现自范性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即晶体生长的速率要适当。熔融态物质快速冷却时不能得到晶体,如熔融态SiO2快速冷却得到非晶体玛瑙,热液缓慢冷却则形成水晶。FeCl3、AlCl3等固体均易升华,其蒸气凝华则得到晶体。D项析出胆矾晶体(CuSO4·5H2O)。 [新知探究] 1.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