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眩晕中医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和优化

(2011年)

一、临床资料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可辩证分为肝阳上亢证、风痰上扰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瘀血阻窍证共五型。

我科在2011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门诊及住院眩晕病人224例,其中男性119例,女性105例. 其中高血压病共108人,脑供血不足共86人,美尼尔氏病12人,颈性眩晕16人,贫血2人。

二、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肝阳上亢82人,占36.6%,痰浊中阻69人,占30.8%,气血亏虚证42人,占18.8%,肾精不足证16人,占7.1%,瘀血阻窍15人6.7%。从性别分布统计,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组男性分布多于女性,男女组构成比具有差异;而肝阳上亢证多见于女性,瘀血阻窍型男女性别差异不显著,从年龄分布看,肝阳上亢组主要分布在60岁以内的年龄段,其余两型年龄分布无明显规律。四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91%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87%以上。

三、分析、总结及评价

眩晕病,病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以肝肾阴虚、

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以虚证居多,挟痰挟火亦兼有之。治疗当虚补实泻,调整阴阳,临床应权衡标本缓急轻重,酌情论治。在临床上我们主要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证、瘀血阻窍四证。。肝阳上亢选用天麻钩藤饮,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熄风之效,用以为君。山栀、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不致偏亢,是为臣药。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俱为佐使药。阴虚明显者,可选加生地、麦冬、玄参、首乌、生白芍等滋补肝肾之阴。便秘者可选加大黄、芒硝。心悸,失眠多梦较甚者,可重用茯神、夜交藤,加远志、炒枣仁、琥珀以清心安神。眩晕欲仆,呕恶,手足麻木或震颤者,有阳动化风之势,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羚羊角等镇肝熄风之品。痰浊中阻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呕吐频繁,加代赭石、竹茹和胃降逆止呕;脘闷、纳呆、腹胀者,加白蔻仁、砂仁等理气化湿健脾;肢体沉重,苔腻者,加藿香、佩兰、石菖蒲等醒脾化湿;耳鸣、重听者,加葱白、郁金、石菖蒲等通阳开窍。瘀血阻窍选用通窍活血汤,神疲乏力,少气自汗等气虚证者,加用黄芪,可用到60克,以补气固表,益气行血;畏寒肢冷,感寒加重者,加附子、桂枝温经活血;天气变化加重,或当风而发,可重用川芎,加防风、白芷、荆芥、天麻等以理气祛风。气血亏虚证选用归脾汤,以黄芪益气生血,当归补血活血,党参,白术,茯神健脾安神,龙眼肉补血养心,枣仁,远志养血安神,木香调理气机,健运脾胃。肾精不足用左归丸加减以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四、方案优化:

目前主要的困难在于,①汤剂服用不方便,有部分患者不愿意口服中药。

②有少部分患者抵制中药,认为疗效不肯定。③急性期患者多伴有呕吐,服用中药问题。④如何预防眩晕复发

针对于这些问题,我科进行了以下改进:①进行剂型改进,②加强中医药的宣传,让更多的患者认识中医药的优势。③急性期中药辩证基础上加用和胃降逆止呕之品。④眩晕成因较多,在明确其病因时,给予药物、手术等对因治疗外,缓解期中医药辨证施治,求因治本较有成效,主要以“缓则固其本”为原则。缓解期多偏虚,有气虚、血虚、肾虚之不同,对中气不足,清阳之气不能上荣者.予以益气健脾,升清荣脑,药用黄芪、党参、升麻、葛根、蔓荆子、细辛等,或用补中益气汤;对血虚不能上荣于脑者,予以益阴补血柔肝,药用生地黄、当归、白芍、何首乌、枸杞子、菊花等;对肾精亏虚,髓海失养而脑转耳鸣者,予以培补肾精外,必知肾乃水火之宅,有偏阴偏阳之别.对阴精不足者,宜滋补肾阴,药用生熟地黄、女贞子、早莲草、何首乌、白芍、当归等;偏肾阳亏虚者.药用肉苁蓉、菟丝子、仙茅、淫羊藿、补骨脂、覆盆子、杜仲等。在使用培补肾精约时,要避免滋腻呆补,必补中寓通,可加人陈皮、谷芽、麦芽、砂仁等健脾开胃药,慎防脾胃受伤,运化失司,复引痰浊内生而致复发。

同时,应提高身体素质,量力而行,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劳逸结合;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劳累,避免强烈、突然的头部运动,少作或不作颈部旋转、弯腰动作,特别己发现某一体位容易引发眩晕时,更应避免,以防诱发眩晕;向时要结合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忌暴怒、惊恐等刺激: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结合适当的饮食方法;忌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腻之品,以免伤及脾胃,酌生痰浊而发眩晕。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眩晕 西医病名:高血压、颈椎病、美尼尔氏综合症等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视物运转为主要表现。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2005年) 1).病史应详细了解眩晕的特点:发作的缓急,诱因和持续时间,发作时能否站立或倾倒的方向,发作与头位和体位的关系。既往用药病史特别是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如链霉素等以及引起中枢损害的药物如镇静药和麻醉药,既往头部外伤史、眼耳部疾病史、心血管病史、内分泌代谢及血液病史。 2).伴随症状主要是迷走神经激惹症状恶心、呕吐、出汗及面色苍白。特别要注意神经系统的伴随症状。 3).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心脏和胸部检查,耳部及全面完

整的神经系统查体。 4).辅助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心脏彩超、头颅CT和MRI、脑电图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和听力检查以及化验检查。 (二)证候诊断: 1. 肝阳上亢证:眩晕,头部跳痛,耳鸣如潮,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2. 气血亏虚证:头目眩晕,劳则加剧,神疲健忘,声低气短,面白少华或萎黄,或心悸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3. 肾精不足证:眩晕耳鸣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偏于阴虚者兼见咽干,形瘦,五心烦热,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偏于阳虚者兼见面色白或黑,形寒肢冷,遗精滑泄,舌淡嫩,苔白,脉弱。 4. 痰湿中阻证:头重如蒙,头目不清,或伴视物旋转,胸闷不食,嗜睡,时吐痰涎,舌苔腻,脉滑或弦滑。 5. 瘀血阻窍证:眩晕日久,头痛明显,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唇舌色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三、治疗方案 (一)一般处理 眩晕是一种疾病,也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导致眩晕发病的因素较多.针对发病因素进行处理.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对眩晕治疗除药物治疗外.还要针对发病因素进行调节。如调节饮食,饮食尽可能定时定量.忌暴饮暴食及过食肥甘厚味,或过咸食品,适当多食蔬菜.尽可能戒除烟酒,合理安排工作、学习、生活,坚持体育锻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2017 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 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 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 140mmH和g (或)平均舒张压(DBP)≥ 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 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1.肾精不足证:眩晕耳鸣,精神萎糜,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梦泄;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眩晕,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 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精不足证 治法:偏阴虚者补肾滋阴;偏阳虚者补肾助阳 方药:补肾滋阴用左归饮加减。补肾助阳者用右归丸加减。左归饮: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茯苓。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萸肉、肉桂、菟丝子、鹿角胶、枸

2011眩晕中医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和优化 (2011年) 一、临床资料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可辩证分为肝阳上亢证、风痰上扰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瘀血阻窍证共五型。 我科在2011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门诊及住院眩晕病人224例,其中男性119例,女性105例. 其中高血压病共108人,脑供血不足共86人,美尼尔氏病12人,颈性眩晕16人,贫血2人。 二、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肝阳上亢82人,占36.6%,痰浊中阻69人,占30.8%,气血亏虚证42人,占18.8%,肾精不足证16人,占7.1%,瘀血阻窍15人6.7%。从性别分布统计,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组男性分布多于女性,男女组构成比具有差异;而肝阳上亢证多见于女性,瘀血阻窍型男女性别差异不显著,从年龄分布看,肝阳上亢组主要分布在60岁以内的年龄段,其余两型年龄分布无明显规律。四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91%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87%以上。 三、分析、总结及评价 眩晕病,病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以肝肾阴虚、

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以虚证居多,挟痰挟火亦兼有之。治疗当虚补实泻,调整阴阳,临床应权衡标本缓急轻重,酌情论治。在临床上我们主要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证、瘀血阻窍四证。。肝阳上亢选用天麻钩藤饮,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熄风之效,用以为君。山栀、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不致偏亢,是为臣药。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俱为佐使药。阴虚明显者,可选加生地、麦冬、玄参、首乌、生白芍等滋补肝肾之阴。便秘者可选加大黄、芒硝。心悸,失眠多梦较甚者,可重用茯神、夜交藤,加远志、炒枣仁、琥珀以清心安神。眩晕欲仆,呕恶,手足麻木或震颤者,有阳动化风之势,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羚羊角等镇肝熄风之品。痰浊中阻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呕吐频繁,加代赭石、竹茹和胃降逆止呕;脘闷、纳呆、腹胀者,加白蔻仁、砂仁等理气化湿健脾;肢体沉重,苔腻者,加藿香、佩兰、石菖蒲等醒脾化湿;耳鸣、重听者,加葱白、郁金、石菖蒲等通阳开窍。瘀血阻窍选用通窍活血汤,神疲乏力,少气自汗等气虚证者,加用黄芪,可用到60克,以补气固表,益气行血;畏寒肢冷,感寒加重者,加附子、桂枝温经活血;天气变化加重,或当风而发,可重用川芎,加防风、白芷、荆芥、天麻等以理气祛风。气血亏虚证选用归脾汤,以黄芪益气生血,当归补血活血,党参,白术,茯神健脾安神,龙眼肉补血养心,枣仁,远志养血安神,木香调理气机,健运脾胃。肾精不足用左归丸加减以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四、方案优化: 目前主要的困难在于,①汤剂服用不方便,有部分患者不愿意口服中药。

眩晕(高血压病)2011年度诊疗方案

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2011年应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高血压病患者共615例,其中二沙心血管科130例,大学城心血管科60例,芳村心血管科167例,大院心血管科258例,先总结如下: 一、一般资料 科室高血病例数男性女性年龄(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二沙心血管科130 75 55 65.65±14.56 大学城心血管科258 160 98 68.87±9.58 芳村心血管科167 93 74 61.63±10.47 大院心血管科60 37 23 60.18±12.5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二、中医诊断 中医辩证标准参照本学科制定的高血压病诊疗方案中的中医辨证标准,分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和气虚痰浊证 三、西医诊断 符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静息时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并根据血压升高的水平可将血压进一步分为1、2、3级。其他危险因素和疾病史进行分层。 四、治疗方法 (一)中药治疗 肝阳上亢证:以平肝潜阳,清热熄风为法。以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 肝肾阴虚证:以滋肾养肝为法。以莲椹汤加减治疗。 阴阳两虚证:以阴阳双补为法。以肝肾双补汤加减治疗。 气虚痰瘀证:以健脾益气、化痰活血为法。以温胆汤加减治疗。 (二)中成药治疗 6.生脉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适用于高血压病气虚、阴虚者。 7.参麦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滴,每日1次。适用于高血压病气虚、阴虚者。 8.生脉注射液:25~50ml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滴,每日1次。适用于高血压病气虚、阴虚者。 9.参附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250 ml补液中静滴,每日1次,适用于高血压病属阳虚者。 10.活血类药物:如丹参、田七、红花等制剂,加入5%葡萄糖盐水250ml 补液中静滴,每日1次,适用于各证型兼瘀血者。 五、疗效:

眩晕诊疗方案总结优化

眩晕诊疗方案总结优化 2016眩晕诊疗方案总 结优化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6年眩晕诊疗方案 ——分析、总结及评价、优化、难点分析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本病病位在清窍,由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瘀血阻窍而扰动清窍发生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故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脑髓失充。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瘀血停着,痹阻清窍而成。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肝风、痰火上扰清窍,进一步发展可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形成中风;或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而引起晕厥。因此我科将眩晕(高血压)分为肝阳上亢证,肝火亢盛证,肾阴亏虚证,痰浊中阻证等证型。 分析、总结及评价: 2017年全年我科共共收治各种心力衰竭病人106人,其中冠心病心力衰竭37人,肺心病心力衰竭32人,风心病心力衰竭12人,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11人,尿毒病心肌病性心力衰竭6人,高血压性心脏病性心力衰竭8人。 本年气虚血瘀水停型共42人,占%;阳虚血瘀水泛证型共36人,占%;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占12人,占%;心肺两虚,痰瘀互阻型占14人,占%。阳气虚脱型2人。%。而未见有痰热壅肺型。在总疗效判定方面,五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91%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90%以上,实验室指标改善的疗效在87%以上. 临床上根据不同证型施以平肝潜阳、清肝泻火、补肾滋阴、健脾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诊疗方案临床路径总结优化

2019年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优势病种总结优化 一、基本情况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9年1月,我科在开展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345例,占总优势病种的36.5%,平均住院日_6.11__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以及其他啊中医外治法治疗等。 二、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283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37.3 2%,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48.46%,特色疗法使用率98%,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28例(37.32_%),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103例(30%),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20例(5.8%),针灸治疗10例(2. 8%),内科基础治疗345例(100%),其他疗法320例(92.7%)。 三、应用情况分析 随着我科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高血压病患者逐渐增加,科室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临床疗效不断显现。 从实际情况看,治疗难点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高血压病患者多为中老龄甚至是高龄患者,且病程较长,患者合并身体其它系统疾病损害较普遍,心脑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影响,治疗 难度大。下一年度,科室将加大眩晕病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患者在缓解期康复锻炼 及预防急性发作。同时依托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疏肝益肾,心脑肾同治,攻补兼施,充分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快速控制病情的同时,强调远期疗效,最大限度改善患者脏腑功能 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多数患者对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穴位敷贴等治疗方法均能较好地依从。对口服中药汤剂、针灸等中医外治法较抵触。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 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高血压发病过程中血管受损,平肝潜阳法贯穿治疗始终。 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患者和家属

【5A文】眩晕中医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和优化 (20XX年 一、临床资料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可辩证分为肝阳上亢证、风痰上扰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瘀血阻窍证共五型。 我科在20XX年1月-20XX年12月共收治门诊及住院眩晕病人218例,其中男性114例,女性104例.其中高血压病共96人,脑供血不足共87人,美尼尔氏病15人,颈性眩晕14人,贫血3人。 二、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肝阳上亢84人,占38.5%,痰浊中阻72人,占33%,气血亏虚证35人,占16%,肾精不足证16人,占7.3%,瘀血阻窍11人5%。从性别分布统计,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组男性分布多于女性,男女组构成比具有差异;而肝阳上亢证多见于女性,瘀血阻窍型男女性别差异不显著,从年龄分布看,肝阳上亢组主要分布在60岁以内的年龄段,其余两型年龄分布无明显规律。四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89%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84%以上。 三、分析、总结及评价 眩晕病,病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以肝肾阴虚、 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以虚证居多,挟痰挟火亦兼有之。治疗当虚补实泻,调整阴阳,临床应权衡标本缓急轻重,酌情论治。在临床上我们主要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证、瘀血阻窍四证。。肝阳上亢选用天麻钩藤饮,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熄风之效,用以为君。山栀、黄芩清热泻

-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诊断标准。 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②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④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 及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行头颅CT检查。 ⑤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 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I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III级;重度:Ⅳ、V级。 (二)证候诊断 1、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 2、痰浊中阻: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3、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弱。 4、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二、诊疗方案 1、风阳上扰: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眩晕病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眩晕病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第一篇:眩晕病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眩晕病(高血压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基本情况 眩晕病作为内科优势病种之一,我们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了眩晕病的治疗方案,并加以实施。我们内科 2 组从 2015 年 1 月到2015年12月期间按照诊疗方案治疗的住院患者共有68例,平均住院日 13天。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穴位注射、刮痧、拔罐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治疗的 68 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 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 100%,辨证施治率100%。其中,穴位敷帖44 例(65%),针灸治疗28 例(44.2%),穴位注射16 例(23.5%),浴足14 例(20.6%),刮痧 7 例(10.3%),中药外洗 6 例(8.8%),中药灌肠 6 例(8.8%)。 (二)应用情况分析 患者对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穴位敷贴等治疗方法均能较好地依从,而对针灸、足浴、刮痧,中药灌肠等治疗方法较抵触。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高血压发病过程中血管受损,平肝潜阳法贯穿治疗始终; 2.治疗方法能 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患者和家属均能理解平肝潜阳药能改善眩晕症状,从而接受中药汤剂治疗;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对于针灸、足浴和刮痧治疗方法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认识不到位:有人认为这些方法属于保健性质,对其

眩晕中医诊疗规范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诊断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断指南》(中国中医 药出版社,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5月)。 重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防止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旳《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状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旳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肾气亏虚证:眩晕日久不愈、腰膝酸软。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夜尿频;或面色白、颜面或双下肢水肿、夜尿多、尿失禁。舌苔: 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脉象:脉沉细弱。 2.痰淤互结证:眩晕。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面色黧黑、口唇紫黯、肌肤甲错、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苔:舌胖苔腻或舌质暗有瘀斑。脉象:脉细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4.阴虚阳亢证:眩晕、急躁易怒、失眠、面红、目赤、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苔:舌尖边红苔黄。脉象:脉弦或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合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年龄>18岁,不合用于小朋友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旳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旳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 治法:平补肝气,调和血脉。 代表方:补益和脉汤加减。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杜仲、女贞子、牛膝、泽泻、川芎、当归、地龙等。 2.痰淤互结证 治法:化痰祛浊,活血通络。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生半夏、陈皮、白术、苡仁、茯苓、天麻、红花、当归、赤芍、川芎、地龙、郁金等。 3.肝火亢盛证 治法:清肝泻火,疏肝凉肝。 代表方:调肝降压方加减。柴胡、香附、佛手、夏枯草、炒栀子、黄芩、丹皮、菊花、钩藤等。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 经过近1年的临床路径工作,共治疗符合标准的眩晕病人54例,现就本病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疗效:中医治疗方法采用中药汤剂54例、中药静脉制剂54例、针灸23例等治疗,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2、辨证分型:风痰上扰证32例,阴虚阳亢证11例,肝火上炎证8例,肾精不足证2例,痰瘀阻窍证0例,气血亏虚证1例。 3、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使用率60%,特色疗法使用率15%,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4、治疗效果:临床痊愈率40%,临床显效率50%,有效率10%,无效率0%。 5、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对完成的部分病例患者进行调查,对治疗费用、疗程、治疗效果、诊疗服务很满意,满意率达到98%,并愿意接受本临床路径。 二、眩晕中医临床路径难点及问题 1、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7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2、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患

者不愿接受. 3、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 三、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的建议和措施 1、针对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总结,建议进一步完善眩晕临床路径方案。 2、针对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7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建议缩短临床路径天数。 3针对存在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不愿接受针灸治疗的难点,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通过引进新设备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结合中医药进行治疗,提高中医特色治疗率.

眩晕病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眩晕病(高血压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基本情况 眩晕病作为内科优势病种之一,我们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了眩晕病的治疗方案,并加以实施。我们内科 2 组从 2015 年 1 月到 2015年 12月期间按照诊疗方案治疗的住院患者共有 68例,平均住院日 13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穴位注射、刮痧、拔罐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治疗的 68 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 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辨证施治率 100%。其中,穴位敷帖 44 例(65%),针灸治疗 28 例(44.2%),穴位注射16 例(23.5%),浴足 14 例(20.6%),刮痧 7 例(10.3%),中药外洗 6 例 (8.8%),中药灌肠 6 例(8.8%)。 (二)应用情况分析 患者对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穴位敷贴等治疗方法均能较好地依从,而对针灸、足浴、刮痧,中药灌肠等治疗方法较抵触。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 1. 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

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高血压发病过程中血管受损,平肝潜阳法贯穿治疗始终; 2. 治疗方法能 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患者和家属均能理解平肝潜阳药能改善眩晕症状,从而接受中药汤剂治疗; 3. 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对于针灸、足浴和刮痧治疗方法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认识不到位:有人认为这些方法属于保健性质,对其治疗作用不了解及不信任; 2. 有的患者惧怕针灸及不耐受疼痛,导致不接受针灸或中途中断治疗;有的患者嫌浴足及中药灌肠、中药外洗麻烦或不方便而不愿意接受。3. 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如只有针灸在医保范围内,其他的中医特色医疗如拔罐、刮痧等均不在报销范围内。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治疗的 68 例患者中,症状改善 64 例(94.1%),体征改善 59 例(86.8%),理化指标改善 61 例(89.7%);临床总有效率 94.5%。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诊疗方案及优化总结

青冈县中医医院 2011年中医诊疗案疗效评价分析总结及优化案 慢性肾衰及肾风为我科优势病种,慢性肾衰根据常见的原发病临床表现和预后情况,一般认为中医古代文献中关于本病的描述,散见于水肿、呕吐、癃闭、虚劳关格等病症之中,本病多食水肿、淋证、消渴、血尿等病迁延日久的结果。诸症消退后,长期呈虚劳的表现,其后期呕吐常与癃闭并见,再结合本病的重预后,故应属于中医“关格”畴。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科以慢性肾衰竭作为我科的优势病种之一。针对慢性肾衰及肾风的患者,发挥中医中药特色,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及社会效应。 一、慢性肾衰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2011年我科出院病人共计366人,其中有慢性肾衰竭患者195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95例,年龄49~79(59.39士4.35)岁,病程—天(11.12士1.72)天,其中脾肾气虚证型患者52 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26.6%,脾肾阳虚证型患者30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5.3%,气阴两虚证型患者26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3.3%,肝肾阴虚证型患者30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5.3%,阴阳两虚证型患者33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6.9%,湿浊证患者5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25%,湿热证型患者8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4%,水气证型患者4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2%,血瘀及虫毒证型患者4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2%,中医特色疗法有穴位敷贴,按摩刮痧等特色疗法,其中中医特色疗法参与病例185人次,

占慢性肾衰竭总数的95 %,中药汤剂病例160人次,占195人次中的82.1%。 治疗法:2011年我科制定的诊疗案。 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 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显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 有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 稳定: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 (1)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 (2)生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增加≥20%。 (3)血肌酐降低≥20%; 以上(1)为必备,(2)、(3)具备l项,即可判定。 有效: (1)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 (2)生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增加≥10%。 (3)血肌酐降低≥10%。 以上(1)为必备,(2)、(3)具备1项,即可判定。

眩晕2011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诊疗方案2011 眩晕: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眩晕。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2、辨证分型: (1)肾气亏虚证:腰脊酸痛(外伤除外)、胫酸膝软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淤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风阳上扰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3、西医诊断: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

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 平均舒张压(DBP) ≥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高血压的分类及高血压的分级 三、治疗方案 1、中医治疗:

(1)肾气亏虚证 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生地、巴戟、山萸肉、石斛、肉苁蓉、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附子、石菖蒲、远志、薄荷) 辨证使用中药制剂: 黄芪注射液10-20ml 日1次加入静点 参麦注射液50-100ml 日1次加入静点 生脉注射液20-60ml 日2次加入静点。 天麻素注射液,6—8ml每日1次加入静点 外治疗法:中药敷贴,将吴茱萸研成粉沫,取其少许,用水调后,贴其双涌泉穴,以取得调节血压的目的。(2)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浊,清热燥湿。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温胆汤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术、天麻、竹茹、枳实、胆南星) 辨证使用中药制剂及中成药: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ml 日1次加入静点、 注射用血栓通400mg 日1次加入静点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100mg 日1次加入静点 天麻素注射液,6—8ml每日1次加入静点

中医眩晕疗效分析总结

眩晕疗效分析总结 一、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二、治疗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痰上扰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大枣。 2.阴虚阳亢证 治法: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推荐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元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3.肝火上炎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苓、桅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4.痰瘀阻窍证 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胆南星、半夏、枳实、茯苓、陈皮、石菖蒲、竹茹、麝香(冲服,或白芷代)、丹参、赤芍、桃仁、川萼、红花、牛膝、葱白、生姜、大枣。 5.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或党参)、黄茂、当归、炒白术、茯苓、川萼、熟地黄、生白芍、肉桂、枸杞子、怀牛膝、炙甘草。 6.肾精不足证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推荐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紫河车、龟甲、黄柏、杜仲、怀牛膝、天冬、生地、麦冬、党参、茯苓。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选用黄茜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三七总皂昔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等。 (三)针刺治疗 体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三阴交。 耳穴:肾区、脑干、神门。 辨证取穴:风痰上扰加丰隆、内关;阴虚阳亢加太溪、肝俞;肝火 上炎加行间、太冲;气血亏虚加足三里、血海;肾精不足加太溪、关元;痰瘀阻窍加膈俞、脾俞。

2011年眩晕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优化版

2011年眩晕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内经》称谓“眩冒”。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始称“眩晕”。历代医书中,有称为“风眩”、“风晕”、“痰运”、“虚眩”、“气眩”者,均属眩晕证。后世医家多以眩晕命名,一直沿用至今。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临床中医内科学》(王永炎、张天等主编,北京出版社)。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或呕吐涎沫,或兼见耳鸣耳聋、懈怠、肢体震颤等症状。 (3)可突然起病,或渐进加重,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诊断要点: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肾气亏虚证:腰脊酸痛(外伤性除外)、胫酸膝软或足跟痛、

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 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推荐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川芎、当归、地龙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2.痰瘀互结证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范文总结范文分析[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范文计划]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范文总结范文分析[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范文计划]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 经过近1年的临床路径工作,共治疗符合标准的眩晕病人 54例,现就本病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疗效:中医治疗方法采用中药汤剂54例、中药静脉 制剂54例、针灸23例等治疗,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 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2、辨证分型:风痰上扰证32例,阴虚阳亢证11例,肝火 上炎证8例,肾精不足证2例,痰瘀阻窍证0例,气血亏虚证1例。 3、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使用率60%, 特色疗法使用率15%,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4、治疗效果:临床痊愈率40%,临床显效率50%,有效率 10%,无效率0%。 5、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对完成的部分病例患者进行调查, 对治疗费用、疗程、治疗效果、诊疗服务很满意,满意率达到 98%,并愿意接受本临床路径。

二、眩晕中医临床路径难点及问题 1、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 治疗周期平均在7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2、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 患者不愿接受。 3、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 三、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的建议和措施 1、针对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总结,建议进一步完善眩 晕临床路径方案。 2、针对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 疗,治疗周期平均在7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建议 缩短临床路径天数。 3针对存在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不愿接受针 灸治疗的难点,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 治疗,通过引进新设备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结合中医药进行治 疗,提高中医特色治疗率。 四、一辈子孤单并不可怕,如果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自由,那我们就是幸福的。许多长久的关系都以为忘记了当初所坚持与拥有的,最后又开始羡慕起孤单的人。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优化版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 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包括疾病种类有:美尼尔综合征、前庭神经元炎、高血压病、脑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腔隙性脑梗死等。 诊断要点: (1 )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它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 )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 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颈椎X 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 或MRA 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 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 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11 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皿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W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 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I、皿级;重度:W、V级。 (二)证候诊断

心脑病科优势病种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心脑病科 陆良县中医院心脑病科

目录 一、2010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二、2011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三、2012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四、2013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五、2014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六、2010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七、2011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八、2012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九、2013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十、2014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一、2010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难点分析: 1.眩晕症治法不同医师既往掌握的治疗方法技巧也各不相同,疗效差异也较为明显。对于病情相似的患者不同医师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在疗效不统一的同时引起患者对治疗医师的信任度下降。 2.药物治疗同样存在不同医师对药物选择的不同,导致临床治疗效果存在差异。 3.部分眩晕症急性期患者通过单纯应用综合中医保守治疗法症状改善不显,甚至无效,眩晕症状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4.部分患者综合治疗效果改善仍然有限,住院周期较长,治疗方法及方式上相对不够丰富是期中的一个原因。 5.部分高龄的眩晕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虽然口服降压药物血压控制平稳,但眩晕症状应用综合治疗仍改善不显。优化方案: 1.综合治疗的统一性尽快落实。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特色以针灸治疗为基础,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科室医师的治疗方法,尽可能减少治疗方法差异。保证治疗方法的提升,同时提倡医师个人的特色方法附加治疗,进一步扩大临床疗效。 2.针灸治疗同样需要统一规范化,。结合各医师的特点及经

验,拟定出适合我科的针灸治疗选穴标准。 3.强调以中医治疗为主,在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同时,服用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通窍活血汤以及我院研制的眩晕1号方、眩晕2号方实现长期的治理。提高患者。附:眩晕1号(川芎白术防风荆芥白芷黄芪等)眩晕2号(川芎白芷水蛭地龙黄芪等) 4.进一步引进各种物理治疗,引进新的治疗方法,初步计划引入磁疗,由专家亲自示范指导临床医师学习操作,并在科室内推广试行。 5.引进中药足浴治疗。通过制定科室足浴协定处方,应用于患者,以全息理论为指导,中药泡脚舒筋通络,刺激足底相关反射区的同时引火下行,实现眩晕症状的改善。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

连云港市中医院脑病科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2009版) 定义: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 一诊断 参照五版中医内科教材,诊断依据:1 患者自觉头晕目眩,甚或天旋地转如坐舟中.2 检查可见患者站立不稳,不能平衡或见眼球震颤。3 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及听力下降等.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诊断依据: 1 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 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的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视物变形、复视等)、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 3 有轻微脑干损害的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 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 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所致的眩晕。二中医治疗 证候分型、治法方药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蘑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克、陈皮6克以降逆止呕,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清熄风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