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眩晕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一、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眩晕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阴虚火旺型的眩晕患者,可以采用滋阴清热的中药进行治疗;对于肝阳上亢型的眩晕患者,可以采用平肝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二、中西医结合。

在眩晕的治疗中,中医和西医可以进行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中医可以通过针灸、中药等方法调理患者的体质,改善眩晕症状;西医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治疗效果。

三、调理生活。

中医治疗眩晕不仅仅局限于药物治疗,还包括对患者生活方式的调理。

中医强调“起居有常”,建议患者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不要过度饮酒,不要熬夜等。

这些生活调理对于眩晕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强调了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和调理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更好地治疗眩晕患者,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中医在眩晕治疗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眩晕病疗效评价及总结

眩晕病疗效评价及总结

眩晕病疗效评价及总结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对于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且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综合治疗的患者按中风科眩晕病的诊疗方案实施。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

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

疗效指数>70%,同时<90%;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

疗效指数≥30%,同时<70%;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

(二)评价方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1.主证:头晕目眩;2.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3.发作频率。

同时结合经颅多普勒等检查综合评价。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中医眩晕程序分级评分表(三)疗效分析2011年度我科共收治眩晕患者298例,其中治愈51例、显效1123例、有效100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91.9%。

三、难点分析与解决思路如何预防眩晕复发引发眩晕病因较多,在明确其病因后,给予药物、手术等对因治疗外,缓解期中医药辨证施治,求因治本较有成效,主要以“缓则固其本”为原则。

缓解期多偏虚,有气虚、血虚、肾虚之不同,对中气不足,清阳之气有能上荣者,予以益气健脾,升清荣脑,药用黄芪、党参升麻、葛根、蔓荆子、细辛等,或用补中益气汤;对血虚不能上荣于脑者,予以益阴补血养肝,药用生地黄、当归、白芍、何首乌、枸杞子、菊花等;对肾精亏虚,髓海失养而脑转耳鸣者,予以培补肾精外,必知肾乃水火之宅,有偏阴偏阳之别,对阴精不足者,宜滋补肾阴,药用生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白芍、当归等;偏肾阳亏虚者,药用肉苁蓉、菟丝子,仙茅、淫羊藿、补骨脂、覆盆子、杜仲等。

眩晕治疗总结报告范文(3篇)

眩晕治疗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背景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摇摆、倾斜或上下波动等感觉。

眩晕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内耳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为了提高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我院神经内科对眩晕患者进行了系统性的治疗和护理,现将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二、治疗过程1. 确诊阶段(1)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眩晕发作的诱因、持续时间、频率、伴随症状等。

(2)体格检查: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耳鼻喉科、心血管科等检查。

(3)辅助检查:根据病情进行相关检查,如脑电图、脑部CT、MRI、内耳电图、前庭功能检查等。

2. 治疗阶段(1)药物治疗:根据病因和病情,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如:- 抗病毒药物:针对病毒性眩晕;- 抗生素:针对细菌性眩晕;- 抗过敏药物:针对过敏性疾病引起的眩晕;- 抗胆碱能药物:针对内耳疾病引起的眩晕;- 抗生素:针对脑炎、脑膜炎等疾病引起的眩晕;- 抗高血压药物:针对高血压引起的眩晕。

(2)物理治疗:针对部分眩晕患者,可进行物理治疗,如:- 眩晕康复训练:包括前庭康复训练、视觉康复训练等;- 耳穴按压:刺激耳穴,调节身体机能;- 热敷、按摩:缓解颈部、肩部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

(3)心理治疗:针对部分心理因素引起的眩晕,如焦虑、抑郁等,可进行心理治疗,如:- 心理咨询: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 心理疏导:指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树立信心。

3. 康复阶段(1)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眩晕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2)生活指导: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 避免长时间低头、仰头等动作;- 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饮食均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三、治疗效果1. 症状改善:经过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眩晕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2. 病情稳定:部分病情较重的患者,经过治疗,病情得到稳定,减少了复发次数。

3. 患者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较高。

治疗眩晕症48例疗效观察

治疗眩晕症48例疗效观察

治疗眩晕症48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48例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4例。

对照组给予20%甘露醇150ml,异丙嗪25mg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给予同样的治疗,在此基础上还加用甲氧氯普安(胃复安)10mg肌注。

同时还给予患者相应的降血压、治疗贫血的辅助处理。

结果:从疾病治疗有效率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结果对比差异不大,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治疗组使用胃复安后,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呕吐症状,对呕吐的治疗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79.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治疗眩晕症除了可以使用常规的扩张血管、降低颅内压之外,还可以在常规静脉滴注基础上使用胃复安进行治疗。

关键词:眩晕症静脉滴注胃复安疗效【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87-02眩晕症主要是由于多种疾病而引起前庭部位组织病变的一种症状,患者多出现头晕、眼花、呕吐、恶心等一系列自律神经功能失调症状表现。

能够引起眩晕症的疾病主要包括有高血压、颈椎病引起的椎底动脉循环障碍、美尼尔综合征,急性迷路炎等,而贫血引起的脑动脉供血不足也可以引起,临床上以高血压和颈椎病最为多见。

对无实质器质性病变的患者进行相关的ct检查,大部分患者表现无异常,但如果是由于高血压和椎底动脉循环障碍可以发现局部伴有血管的病变。

大部分的患者对眩晕症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此类症状不凶险但如果不进行处理,会诱发患者脑血栓、脑梗塞、中风偏瘫甚至猝死等严重后续问题。

西医临床治疗眩晕症多是以扩张血管、降低颅内压为主。

我院门诊从2009年10月到2011年5月,对患有眩晕症的患者48例进行治疗,取得的有效的临床效果进行概述。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

我院门诊从2009年10月到2011年5月,将患有眩晕症的患者48例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男13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23-77岁,平均46.8岁;患者眩晕发作时间1-10年,平均5.3年;由高血压引起的眩晕13例,颈椎病引起的眩晕9例,2例由美尼尔综合征引起;对照组:男14例,女性10例;患者年龄23-76岁,平均46.7岁;患者眩晕发作时间0.9-10年,平均5.2年;由高血压引起的眩晕14例,颈椎病引起的眩晕9例,1例由美尼尔综合征引起。

眩晕治疗的总结与反思报告

眩晕治疗的总结与反思报告

眩晕治疗的总结与反思报告前言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作为医生,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眩晕症状,及时进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对眩晕治疗的总结与反思进行展开,以期提高治疗效果。

1. 现状总结目前的眩晕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等方面。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来缓解眩晕症状,物理疗法主要是利用物理手段刺激人体来改善眩晕症状,康复训练则是通过锻炼平衡感和自主调节能力来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然而,眩晕治疗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治疗方法单一,没有针对不同病因和症状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其次,缺乏全面的治疗团队合作,各职能科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此外,患者对眩晕治疗的认知度不高,自我管理意识薄弱,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2. 问题分析针对现状总结中提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问题分析。

首先,由于眩晕症状的复杂性和多元化,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导致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孤岛的情况。

最后,缺乏患者对眩晕治疗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3. 对策制定根据问题分析,制定以下对策来改善眩晕治疗效果:3.1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症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医生需要细致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检结果,结合最新的治疗方法和研究成果,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3.2 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建立眩晕治疗的多学科合作机制,设立治疗团队。

治疗团队由神经学、耳鼻喉科、康复科等专业人员组成,各职能科室之间进行紧密的合作,共同研究治疗方案和治疗进程。

3.3 加强患者教育通过加强患者的教育,提高其对眩晕治疗的认知度和自我管理意识。

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为患者提供科学、全面的治疗信息,并指导他们进行日常生活和饮食调节。

4. 反思与展望通过对眩晕治疗的总结与对策制定,可以发现我们在眩晕治疗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证据支持。

2016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最终定稿)

2016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最终定稿)

2016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最终定稿)第一篇:2016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内二科(2016年)一、基本情况眩晕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6年1-12月,我科在开展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99例,完成90例,平均住院日11.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拔罐以及传统疗法康复治疗等。

二、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临床路径的90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90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46例(95.8%),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42例(87.5%),针灸治疗32例(66.7%),传统疗法康复治疗48例(100%),内科基础治疗48例(100%),其他疗法8例(16.7%)。

三、应用情况分析随着我科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眩晕患者逐渐增加,科室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临床疗效不断显现。

从实际情况看,治疗难点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高血压病患者多为中老龄甚至是高龄患者,且病程较长,患者合并身体其它系统疾病损害较普遍,心脑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影响,治疗难度大。

下一年度,科室将加大眩晕病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患者在缓解期康复锻炼及预防急性发作。

同时依托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疏肝益肾,心脑肾同治,攻补兼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快速控制病情的同时,强调远期疗效,最大限度改善患者脏腑功能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第二篇:2015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眩晕病(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xxxxx院内一科(2015年)一、基本情况眩晕病(高血压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5年1-12月,我科在开展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48例,完成48例,平均住院日11.2天。

中医眩晕疗效分析总结

中医眩晕疗效分析总结

眩晕疗效分析总结一、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二、治疗(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大枣。

2.阴虚阳亢证治法: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推荐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

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元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3.肝火上炎证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苓、桅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4.痰瘀阻窍证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胆南星、半夏、枳实、茯苓、陈皮、石菖蒲、竹茹、麝香(冲服,或白芷代)、丹参、赤芍、桃仁、川萼、红花、牛膝、葱白、生姜、大枣。

5.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

人参(或党参)、黄茂、当归、炒白术、茯苓、川萼、熟地黄、生白芍、肉桂、枸杞子、怀牛膝、炙甘草。

6.肾精不足证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推荐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

紫河车、龟甲、黄柏、杜仲、怀牛膝、天冬、生地、麦冬、党参、茯苓。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黄茜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三七总皂昔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等。

(三)针刺治疗体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三阴交。

耳穴:肾区、脑干、神门。

辨证取穴:风痰上扰加丰隆、内关;阴虚阳亢加太溪、肝俞;肝火上炎加行间、太冲;气血亏虚加足三里、血海;肾精不足加太溪、关元;痰瘀阻窍加膈俞、脾俞。

(四)其他疗法1.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

2.可选用以下设备辅助治疗: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

眩晕病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眩晕病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眩晕病(高血压病)中医临床路径一、基本情况眩晕病作为内科优势病种之一,我们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了眩晕病的治疗方案,并加以实施。

我们内科 2 组从 2015 年 1 月到2015年 12月期间按照诊疗方案治疗的住院患者共有68例,平均住院日 13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穴位注射、刮痧、拔罐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治疗的 68 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 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 100%,辨证施治率 100%。

其中,穴位敷帖 44 例(65%),针灸治疗 28 例(44.2%),穴位注射16 例(23.5%),浴足 14 例(20.6%),刮痧 7 例(10.3%),中药外洗 6 例(8.8%),中药灌肠 6 例(8.8%)。

(二)应用情况分析患者对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穴位敷贴等治疗方法均能较好地依从,而对针灸、足浴、刮痧,中药灌肠等治疗方法较抵触。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 1. 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高血压发病过程中血管受损,平肝潜阳法贯穿治疗始终; 2. 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患者和家属均能理解平肝潜阳药能改善眩晕症状,从而接受中药汤剂治疗; 3. 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对于针灸、足浴和刮痧治疗方法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认识不到位:有人认为这些方法属于保健性质,对其治疗作用不了解及不信任; 2. 有的患者惧怕针灸及不耐受疼痛,导致不接受针灸或中途中断治疗;有的患者嫌浴足及中药灌肠、中药外洗麻烦或不方便而不愿意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内二科
(2016年)
一、基本情况
眩晕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6年1-12月,我科在开展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99例,完成90例,平均住院日11.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拔罐以及传统疗法康复治疗等。

二、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90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90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46例(95.8%),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42例(87.5%),针灸治疗32例(66.7%),传统疗法康复治疗48例(100%),内科基础治疗48例(100%),其他疗法8例(16.7%)。

三、应用情况分析
随着我科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眩晕患者逐渐增加,科室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临床疗效不断显现。

从实际情况看,治疗难点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高血压病患者多为中老龄甚至是高龄患者,且病程较长,患者合并身体其它系统疾病损害较普遍,心脑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影响,治疗难度大。

下一年度,科室将加大眩晕病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患者在缓解期康复锻炼及预防急性发作。

同时依托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疏肝益肾,心脑肾同治,攻补兼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快速控制病情的同时,强调远期疗效,最大限度改善患者脏腑功能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