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种子含水量标准

国标种子含水量标准

国标种子含水量标准是指在种子质量控制过程中,对种子含水量的限定性标准。种子含水量过高可能导致种子发霉、腐烂,而过低则可能影响种子的发芽率和生长。因此,制定合理的种子含水量标准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对国标种子含水量标准的详细说明。

一、标准背景和目的

种子含水量是影响种子质量和发芽率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种子的安全储存和稳定发芽,我国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标准,对种子含水量进行了明确规定。这些标准的目的在于提高种子的耐贮性和发芽性能,保证种子的质量和产量。

二、标准主要内容

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农作物种子的含水量测定。

2.术语和定义:明确了种子含水量的定义,即种子中所含的水分,通常以质量百分比表示。

3.测定方法:规定了种子含水量的测定方法,包括烘干法、电子水分仪法、红外线干燥法等。

4.允许误差:规定了测定结果的允许误差范围,以保障测量准确性和一致性。

5.判定标准:根据不同作物种类和生长环境,对种子含水量进行了分类和限定,以保证种子的安全储存和正常发芽。

三、标准特点和创新点

1.全面性:国标种子含水量标准涵盖了各类农作物种子的含水量测定方法,不仅考虑了种子的安全性,还考虑了种子的发芽性能。

2.严格性:标准对种子含水量的测定方法和允许误差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针对性:根据不同作物种类和生长环境的特点,对种子含水量进行了分类和限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4.更新性: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国标种子含水量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条件。

四、标准应用与推广价值

国标种子含水量标准的应用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严格执行这一标准,可以确保种子的质量和发芽性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同时,标准的推广和应用还可以促进种子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提高我国农作物的国际竞争力。

五、总结与展望

国标种子含水量标准是我国农业生产领域重要的技术规范之一,对于保障种子的质量和发芽性能具有重要作用。未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国标种子含水量标准也将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同时,加强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标准的普及率和应用效果,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杂交稻新种烂种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杂交稻新种烂种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国家标准GB44041.1-1996规定:杂交水稻种子的发芽率、纯度、净度分别不能低于80%、96%、98%,水分不能高于13%(籼)。杂交稻种只要达到以上四项指标就是合格的种子。旱育秧普及以前,当大田生产上浸种落谷期间气温较低时,常会出现烂种现象,特别是发芽率不太高的陈年杂交稻种。达国标杂交稻新种大量烂种现象尽管极少出现,但一旦发生就会使种子经营单位在信誉上和经济上都遭受惨重的损失,因此应时时警觉与预防。 1 造成达国标杂交稻新种大范围出现烂种的原因 1.1 天气因素4月26日~5月10日是淮安市大田生产的水稻浸种落谷期。根据往年天气资料,出现较多烂种现象都是在5月上旬有3~7d低温天气(连续3d日平均气温≤13℃,或有1天日平均气温≤10℃,最低气温≤7℃)的年份,如1996年、1998年。 1.2 人为因素据调查,出现杂交稻新种烂种现象时,表现为已有34%~80%种子的胚根突破种皮,长约1~2mm,而不是种子完全不萌动;这些农户第1次浸种时间都在72h以上,甚至长达144h;浸种容器或桶或缸,口径较小,种子厚度都在30cm以上,甚至厚达80cm;秧池整得太烂,陷入泥中的种子长时间处于窒息状态。这样粗放的浸种和落谷方法,能使发芽率和发芽势都达90%以上的种子出现大量烂种。 1.3 种子发芽势低、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差杂交稻种的国家标准中没有发芽势指标,种子经营单位也忽视发芽势大小。事实上发芽

率90%左右的达国标杂交稻新种发芽势在40%以下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发芽势低于70%的达国标杂交稻种遇到如上述的浸种、落谷方式或低温天气肯定都会出现大量烂种现象。造成新种发芽势和发芽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3.1 组合特性有些组合种子休眠期短,如扬花受精27d后汕优559、特优559的部分种子已完成休眠,遇到适合条件就会发生穗萌、穗发芽。 1.3.2 种子收割前因素九二O使用不当,不适时或过量都能造成闭颖不严或半开颖。防治病害效果不好,稻粒瘟或稻黑粉病发生重。开颖、裂颖、颖壳上残余九二O和种壳带菌都影响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收割父本时排水不及时或遇到高温连阴雨(连续3d以上,日均温≥24℃)等因素造成收割适期延误、母本穗层湿度大且持续时间长,都会促使穗萌和穗发芽发生。 1.3.3 种子收割后因素收割脱粒后遇到高温连阴雨,湿种子堆积时间20h左右就会造成种子发热、发芽势突降。把未充分晒干的种子(种子水分往往达15%~17%)贮藏30d左右,又遇到连续阴雨、空气潮湿,贮藏条件简陋,贮藏中的种子也会吸湿发热。所以种子在这样的条件下滞留时间过长,也有发芽势突降的风险。 2 杂交稻新种发芽势突降的预防措施 2.1 选择最佳制种成熟期在保证杂交稻亲本齐穗授粉期处于理想季节时段的基础上,把成熟期也安排在雨水较少、气温较低(日均温20℃以下)的季节时段。在淮安市,将休眠期短的杂交组合特优

种子水分测定标准法

种子水分测定标准法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种子水分测定——标准法种子含水量是影响种子安全贮藏的重要因素,是种子质量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正确测定种子水分对保证种子质量和贮藏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ISTA 国际种子检验规程和我国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1995中,规定种子水分测定的标准方法是烘干减重法,包括低恒温烘干法、高温烘干法和高水分种子预先烘干法。本实验学习其操作步骤,明确其适用的种子种类。 一、原理 电烘箱通电后,电热丝放热,箱内空气温度不断提高,相对湿度降低,种子样品的温度也随着升高,其内水分受热汽化。由于样品内部蒸气压大于箱内干燥空气的气压,种子内水分向外扩散到空气中而蒸发。在加热条件下,种子中的水分不断汽化扩散到样品外部。经过一段时间,样品内的自由水和束缚水便被烘干,根据减重法即可求得种子水分。 二、试材与设备 1.材料 玉米、大豆种子和高水分玉米、花生种子。 2.设备 恒温烘箱、粉碎机、天平(感量0.001g)、样品盒(直径为 4.6cm、高度为2~2.5cm)、干燥器、磨口瓶、牛角匙、毛刷、手套(纱线)、刀片、8~10cm直径的烘盒。 三、方法步骤

Ⅰ 高温烘干法 高温烘干法即130~133℃、1h 烘干法。该法适合粉质种子的水分测定,如芹菜、石刁柏、燕麦属、甜菜、西瓜、甜瓜属、南瓜属、胡萝卜、甜荞、苦荞、大麦、莴苣、番茄、苜蓿属、草木樨属、烟草、水稻、黍属、菜豆属、豌豆、鸦葱、黑麦、狗尾草属、高粱属、菠菜、小麦属、巢菜属、玉米。本实验选取玉米种子作为实验材料。 1.样品处理 首先将装在密封容器内的玉米种子充分混合,其混合方法可以采用药匙在样品罐内搅拌或将原样品罐的罐口对准另一个同样大小的空罐口,把种子在两个容器间往返颠倒,不少于3次,然后从中取试样15~25g ,除去杂质,进行磨碎处理(小粒种子可不进行处理,直接烘干),常见作物种子按表41-1规定进行处理。处理后,将样品立即装入磨口瓶,并密封备用。 表41-1 必须磨碎的种子种类及磨碎细度 作 物 种 类 磨 碎 细 度 燕麦属(Avena spp.) 至少有50%的磨碎成分通过0.5mm 筛孔的金属丝筛,而留在1.0mm 筛孔的金属丝筛子上不超过10% 水稻(Oryza sativa L.) 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 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 ) 黑麦(Secale cereale ) 高粱属(Sorghum spp.) 小麦属(Triticum spp.) 玉米(Zea mays ) 大豆(Glycine max ) 需要粗磨,至少有50%的磨碎成分通过4.0mm 筛孔 菜豆属(Phaseolus spp.) 豌豆(Pisum sativum ) 西瓜(Citrullus lanatus ) 巢菜属(Vicia spp.)

国标种子含水量标准

国标种子含水量标准 国标种子含水量标准是指在种子质量控制过程中,对种子含水量的限定性标准。种子含水量过高可能导致种子发霉、腐烂,而过低则可能影响种子的发芽率和生长。因此,制定合理的种子含水量标准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对国标种子含水量标准的详细说明。 一、标准背景和目的 种子含水量是影响种子质量和发芽率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种子的安全储存和稳定发芽,我国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标准,对种子含水量进行了明确规定。这些标准的目的在于提高种子的耐贮性和发芽性能,保证种子的质量和产量。 二、标准主要内容 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农作物种子的含水量测定。 2.术语和定义:明确了种子含水量的定义,即种子中所含的水分,通常以质量百分比表示。 3.测定方法:规定了种子含水量的测定方法,包括烘干法、电子水分仪法、红外线干燥法等。 4.允许误差:规定了测定结果的允许误差范围,以保障测量准确性和一致性。 5.判定标准:根据不同作物种类和生长环境,对种子含水量进行了分类和限定,以保证种子的安全储存和正常发芽。 三、标准特点和创新点 1.全面性:国标种子含水量标准涵盖了各类农作物种子的含水量测定方法,不仅考虑了种子的安全性,还考虑了种子的发芽性能。

2.严格性:标准对种子含水量的测定方法和允许误差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针对性:根据不同作物种类和生长环境的特点,对种子含水量进行了分类和限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4.更新性: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国标种子含水量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条件。 四、标准应用与推广价值 国标种子含水量标准的应用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严格执行这一标准,可以确保种子的质量和发芽性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同时,标准的推广和应用还可以促进种子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提高我国农作物的国际竞争力。 五、总结与展望 国标种子含水量标准是我国农业生产领域重要的技术规范之一,对于保障种子的质量和发芽性能具有重要作用。未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国标种子含水量标准也将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同时,加强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标准的普及率和应用效果,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7908-1999 C l as sif i cat ion of f orest t ree s e ed q ua l it y 代替G B 7908-1987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主要造林绿化树种种子净度、发芽率、生活力、优良度和含水量等技术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育苗、造林绿化及国内、国际贸易的乔木、灌木种子划分等级。 2分级要求 种子质量分为3级。以种子净度与发芽率、或与生活力、或与优良度和含水量的指标划分等级。等级各相关技术指标不属于同一级时,以单项指标低的定等级。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见1。 表1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表 序号 树 种 I 级 Ⅱ 级 Ⅲ 级 各级种子 含水量不高 于 % 净度不低 于 % 发芽率不低于 %. 生活力不低于 % 优良度不低于 % 净度不低 于 % 发芽率不低予 % 生活力不低于 % 优良度不低于 % 净度不低 于 % 发芽率不低于 % 生活力不低于 % 优良度不 低于 % 1 冷杉 Abies fabri (Mast.) Craib 75 18 65 10 10 2 岷江冷杉 A.faxoniana Rehd.et Wils. 85 20 80 10 10 3 杉松(沙松) A.holophylla Maxim. 90 40 85 30 10 4 柳杉 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 95 40 90 30 90 20 12 5 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 95 50 90 40 90 30 10 6 干香柏 Cupressus duclouxiana Hicket 90 30 80 20 10 7 柏木 C.funebris Endl. 95 40 95 30 90 20 12

水稻种子质量标准国家二级标准表

水稻种子质量标准国家二级标准表 水稻种子质量标准国家二级标准表 1. 引言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子的质量对于农业生产和粮食 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规范水稻种子的质量管理,我国制定了水稻 种子质量标准国家二级标准表,该标准表对水稻种子的外观、生理特性、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本文将 就水稻种子质量标准国家二级标准表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其深度和 广度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2. 外观特征 水稻种子的外观特征是评定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国家二级标 准表的规定,水稻种子应该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如种皮应该完整、无 破损,种粒应该饱满、色泽良好等。国家标准表还对水稻种子的大小、形状等外观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要求。通过对外观特征的评估, 可以初步判断水稻种子的质量优劣,为后续的种子处理和播种提供参 考依据。 3. 生理特性 水稻种子的生理特性包括种子的萌发力、活力和种子的洁净度等方面。

国家标准表对水稻种子的生理特性进行了详细的要求,要求水稻种子 的萌发力和活力应该达到一定的标准,以保证其在播种后能够快速生根、生长。水稻种子的洁净度也是其生理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家 标准表对水稻种子的杂质含量、纯度等进行了规定,以确保种子的纯 净度和健康性。 4. 生物学特性 水稻种子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成苗率等指标。国家二级标准表对这些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要求水稻 种子的发芽率应该高于一定的标准,以保证种子的生长势和成活率。 国家标准表还对水稻种子的抗逆性、耐贮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规定,以保证种子在储藏和播种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 化学成分 水稻种子的化学成分是影响其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二级标准表 对水稻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规定,如水分含量、粗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等。这些化学成分既影响了水稻种子的营养价值,也影响了 其加工和利用的性能。通过对水稻种子化学成分的评估和监测,可以 了解种子的营养价值和加工利用特性,为相关产品的生产和应用提供 科学依据。 6. 总结 水稻种子质量标准国家二级标准表通过对水稻种子的外观、生理特性、

黄瓜籽农业标准

黄瓜籽农业标准 黄瓜籽是一种常见的种子,被广泛用于黄瓜的种植。为了确保黄瓜 的品质和生长,制定相应的农业标准对黄瓜籽的品质、保存和使用进 行规范。本文将介绍黄瓜籽农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和注意事项。 1. 品质标准 黄瓜籽的品质是衡量其种植效果和产量的重要指标。根据农业标准,黄瓜籽的品质应满足以下要求: 1.1 外观:黄瓜籽应呈椭圆形状,表面光滑,没有破损、变色或者 霉斑。 1.2 颜色:黄瓜籽的颜色应为浅黄色或淡黄色,均匀一致。 1.3 含水量:黄瓜籽的含水量应控制在10%以下,以确保其贮存期 较长。 1.4 杂质含量:黄瓜籽应不含有害杂质,如异种籽粒、石子、细菌等。 2. 保存标准 为了确保黄瓜籽的保存质量和萌发率,农业标准对黄瓜籽的保存条 件提出了要求: 2.1 温度:黄瓜籽的保存温度应控制在20℃以下,避免高温影响其 品质。

2.2 湿度:黄瓜籽的保存湿度应控制在10%~15%之间,以防止其吸湿结块。 2.3 通风:保存黄瓜籽的仓库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以避免霉菌的滋生。 2.4 光照:黄瓜籽应存放在阴暗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对种子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3. 使用标准 黄瓜籽的种植使用对黄瓜的生长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农业标准对黄瓜籽的使用提出了以下要求: 3.1 播种量:黄瓜籽的播种量应根据具体土壤条件和需求进行合理调整,以达到最佳播种效果。 3.2 播种期:黄瓜籽的播种期应选择适宜的季节和气候条件,以提高发芽率和生长速度。 3.3 栽培技术:在黄瓜种植过程中,应合理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保证黄瓜的健康生长。 3.4 收获时机:收获黄瓜的时机要根据具体品种和市场需求进行合理安排,以保证黄瓜的品质和产量。 4. 质量检验标准 为了确保黄瓜籽的质量,农业标准对黄瓜籽的质量检验提出了相关要求:

种子标准水分含量换算

种子标准水分含量换算 种子标准水分含量换算是种子检验和储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种子的发芽率和植物的生长都有直接的影响。下面将详细介绍种子标准水分含量的概念、测量方法和换算方法。 一、种子标准水分含量的概念 种子标准水分含量是指种子在一定条件下,其内部的水分含量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此时的含水量称为标准水分含量。这个状态通常是在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平衡状态。不同种类的种子,其标准水分含量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谷物类种子的标准水分含量在13%-15%之间,豆类在10%-13%之间,蔬菜类在7%-9%之间。 二、种子标准水分含量的测量方法 测量种子的标准水分含量有多种方法,如烘干法、红外线法、核磁共振法等。其中烘干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将种子放在一定温度下烘干,测量烘干前后的重量变化,从而计算出水分含量。具体步骤如下: 1.选取一定量的种子,称重并记录。 2.将种子放在烘干箱中,在105℃下烘干2小时。 3.取出烘干后的种子,冷却至室温后称重。 4.根据烘干前后的重量变化,计算水分含量。 三、种子标准水分含量的换算方法 在种子检验和储存过程中,常常需要将测量得到的种子水分含量换算成其他形式的水分含量,如安全水分含量、平衡水分含量等。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换算方法: 1.安全水分含量:安全水分含量是衡量种子储存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指在 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保证种子安全储存的水分含量。一般来说,安全水

分含量略高于标准水分含量,但具体数值需要根据种子的种类和储存环境来确定。将标准水分含量乘以一个安全系数(一般为1.1-1.2)即可得到安全水分含量。 2.平衡水分含量:平衡水分含量是指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子内部的水 分含量与周围环境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含水量。一般来说,平衡水分含量略低于标准水分含量,但具体数值需要根据种子的种类和环境条件来确定。将标准水分含量乘以一个平衡系数(一般为0.9-0.95)即可得到平衡水分含 量。 总之,种子标准水分含量的换算是种子检验和储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测量种子的标准水分含量并对其进行换算,可以更好地了解种子的质量和储存状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种子的发芽率和植物的生长。

常规稻种子质量标准

常规稻种子质量标准 一、前言 稻谷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种子质量直接关系到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为了规范稻 种的质量,保障水稻生产的稳定和增产,国家对稻种的质量进行了明确的标准规定。本文 将围绕着常规稻种子的质量标准展开详细的介绍。 二、种子外观和杂质 1.外观 常规稻种子的外观应呈扁圆形或椭圆形,无病害、无虫害、无霉烂、无机械损伤。种 子外观应整齐,色泽饱满,没有脱色或变形现象。 2.杂质 杂质是指种子中夹杂的其他杂质,如糠饭、砂石、疏松种子、病害种子等。根据国家 标准,常规稻种子中的杂质应小于0.5%。 三、含水量 含水量是指种子中所含的水分量,它直接关系到种子的保存和发芽。常规稻种子的含 水量应保持在大约12%左右。含水量过高容易导致种子发霉,含水量过低则会影响种子的 萌发和生长。 四、发芽率 发芽率是衡量种子品质的关键参数之一,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生长发育。根据国家标准,常规稻种子的发芽率应不低于85%。 五、纯度 种子纯度是指种子中正常种子的百分比,也就是去除杂质后的纯种子的含量。以常规 稻种子为例,国家标准规定种子的纯度应不低于98%。 六、杂种率 杂种率是指种子中杂种的百分比。在常规稻种子中,应杜绝杂种的存在,因为杂种会 影响稻谷的产量和品质。根据国家标准,常规稻种子的杂种率应控制在0.2%以下。 七、萌发力

种子的萌发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种子在一定时间内发芽的能力。常规稻种子的萌发力应不低于90%。 八、其他指标 常规稻种子的其他标准还包括种子大小、种皮硬度、营养物质含量等。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常规稻种子的大小应符合国家种子标准规定,种皮硬度应适中,营养物质含量应满足生长需求。 常规稻种子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和杂质、含水量、发芽率、纯度、杂种率、萌发力等多个方面。这些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有助于规范和提高稻种的质量,保障我国水稻生产的稳定和增产。

玉米验收标准 (2)

玉米验收标准 1. 引言 玉米(学名:Zea mays L.)是全世界种植最广泛的粮食作 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了保证玉米的品质和安全,确保农民和消费者的权益,制定了一套玉米验收标准。 2. 玉米外观要求 玉米外观是玉米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主要包括玉米的 颗粒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下面是对玉米外观的具体要求: •颗粒大小均匀饱满,不应出现过大或过小的颗粒; •颗粒形状应规整,不应出现畸形、短粒等情况; •颜色应呈现金黄色或浅黄色,不应出现发黑或发白 的现象。

3. 玉米含水量要求 玉米的含水量是衡量玉米储存和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适 宜的含水量有助于防止霉菌的生长,保持玉米的营养价值和口感。以下是玉米含水量的要求: •普通玉米的含水量应控制在13%以下; •种子玉米的含水量应控制在15%以下。 4. 玉米杂质要求 玉米中的杂质包括不同种类的杂质,如石头、杂草种子等。这些杂质会影响玉米的品质和食用价值。以下是对玉米杂质的要求: •石头、杂草种子等大颗粒杂质应控制在每千克玉米 中不超过3颗; •破碎颗粒、矮粒等小颗粒杂质应控制在每千克玉米 中不超过50颗。

5. 玉米霉菌毒素要求 玉米霉菌毒素是玉米产生的一种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害。以下是对玉米霉菌毒素的要求: •玉米霉菌毒素B1的含量应控制在每千克玉米中不超过5微克; •玉米霉菌毒素B2的含量应控制在每千克玉米中不超过5微克; •玉米霉菌毒素G1的含量应控制在每千克玉米中不超过1微克; •玉米霉菌毒素G2的含量应控制在每千克玉米中不超过1微克。 6. 玉米重金属残留要求 玉米重金属残留是指玉米中可能含有的有害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以下是对玉米重金属残留的要求: •铅(Pb)的含量应控制在每千克玉米中不超过0.2毫克;

玉米国标一二三等质量标准

玉米国标一二三等质量标准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国家对其质量有严格的标准,经过严格的检测和评定,玉米被分为国家标准的一等、二等和三等质量。 一、一等质量的玉米 一等质量的玉米,是国家标准中最高的质量等级,它的质量指标要求最严格,包括籽粒形态、籽粒成分、农药残留量、病虫害发生量等,这些指标要求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 1、籽粒形态:一等质量玉米籽粒形态要求饱满,有一定的坚挺性,棕红色深,籽粒大小均匀,无破损、无受潮、无累贴等缺陷。 2、籽粒成分:一等质量玉米的籽粒成分要求,粒粉比例要求在80%以上,脂肪含量要求在3%以下,淀粉含量要求在14%以上,含水量要求在14%以下。 3、农药残留量:一等质量玉米要求农药残留量在国家标准范围内,特别是有毒农药残留量要求严格控制,不能超出国家规定的上限。 4、病虫害发生量:一等质量玉米要求病虫害发生量要求在国家标准范围内,特别是要求木虱、玉米螟等主要害虫极其少发生。 二、二等质量的玉米 二等质量的玉米,比一等质量的玉米要求稍低,主要包括籽粒形态、籽粒成分、农药残留量、病虫害发生量等。 1、籽粒形态:二等质量玉米籽粒形态要求饱满,有一定的坚挺性,棕红色深,籽粒大小均匀,但可以有一定破损、受潮、累贴等缺陷,但不能影响玉米的食用质量。 2、籽粒成分:二等质量玉米的籽粒成分要求,粒粉比例要求在70%以上,脂肪含量要求在5%以下,淀粉含量要求在12%以上,含水量要求在16%以下。 3、农药残留量:二等质量玉米要求农药残留量在国家标准范围内,特别是有毒农药残留量要求严格控制,不能超出国家规定的上限。 4、病虫害发生量:二等质量玉米要求病虫害发生量要求在国家标准范围内,特别要求木虱、玉米螟等主要害虫发生量要求控制在较低水平。 三、三等质量的玉米 三等质量的玉米,是国家标准中最低的质量等级,它的质量指标要求较低,包括籽粒形态、籽粒成分、农药残留量、病虫害发生量等。

国标玉米检测标准

国标玉米检测标准 国标玉米检测标准 1.引言 本标准是为了规范玉米的检测工作,保证玉米的质量,促进生产、加工和市场的顺利发展。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玉米的检测和评价。 3.术语和定义 3.1 玉米:玉米是玉米属(Zea mays)植物的种子,为大豆科植物。 3.2 相对湿度:空气中含水蒸气饱和度的百分比。 3.3 含水量:物料中存在的水分质量与物料干燥状态下的质量之比。 3.4 安全含水量:保证玉米质量的含水量。 3.5 酸价:单位质量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 4.特性 4.1 外观特性 玉米应干燥、无杂质,并且无臭味。 4.2 含水量 根据不同的生产和储存条件,玉米的安全含水量也不同。在干燥的气候中,玉米的安全含水量应在13% ~ 14.5%之间;在湿润的气候中,安全含水量应在12% ~13%之间。 4.3 酸价 玉米脂肪中酸价的最大值应不超过3.5mg/g。 5.检测方法 5.1 含水量的测定

将样品在60℃到80℃的温度下在烘箱中干燥至恒定重量,记录干重m1,再在105℃至110℃温度下再次干燥至恒定重量,记录干重m2。计算玉米的含水量: 含水量(%)=(m1-m2)/m2×100 5.2 酸价的测定 将样品中的脂肪提取出来,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样品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计算样品的酸价: 酸价(mg/g)=0.1×(Vc-Vb)×N/K×m Vb是用氢氧化钠溶液对空白样本进行滴定所用的体积;Vc是用氢氧化钠溶液对玉米样本进行滴定所用的体积;N是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滴定的标准浓度(mol/L);K是玉米样品中游离脂肪酸的摩尔质量;m是样品中涂料的质量(g)。 6.质量评价 6.1 含水量 如果玉米的含水量超过了安全含水量范围,那么它不能作为食品或者饲料,会影响玉米的保质期,甚至损害玉米的品质。 6.2 酸价 如果玉米样品中的酸价超过了限定值,那么它不能作为食品或者饲料,可能会对人和动物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7.存储和运输 7.1 存储 玉米应该存放在干燥、通风、无污染的地方。 7.2 运输 运输过程中,玉米不能暴露在高温或潮湿的环境中,应该采取防潮和防晒措施。在运输过程中,应该注意保护玉米的温度和湿度。 8. 不符合条件的处理 8.1 如果玉米的湿度、酸碱度等不符合国家标准,则应该深入调查原因,排除不利因素,然后再检查标准。 8.2 如果已经生产的产品不符合标准,那么应该进行处理,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9.参考文献

常规稻种子质量标准

常规稻种子质量标准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种植业的发展,种子质量标准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常规稻种子是稻谷的生产源头,其质量标准直接影响着稻米产量和质量。制定和执行常规稻种子质量标准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份关于常规稻种子质量标准的内容。 一、种子品质要求 1. 萌发率:常规稻种子的萌发率是衡量其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一般来说,萌发率要求在90%以上。 2. 纯度:常规稻种子的纯度是指种子中不含杂质和其他作物种子的比率。纯度要求在98%以上。 3. 含水量:通常要求常规稻种子的含水量在13%左右,过高或过低的含水量都会影响种子的质量和保存。 4. 破碎率:常规稻种子的破碎率是指在种子加工、运输和储存中遭受机械破碎的比例。一般要求破碎率在1%以下。 5. 生长力:生长力是常规稻种子对外部环境适应能力的体现,也是衡量种子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来说,生长力要求在80%以上。 以上是常规稻种子主要的品质要求,而这些品质要求也是常规稻种子质量标准中的核心内容。 二、检测方法 常规稻种子质量标准的制定必须伴随相应的检测方法,以确保种子质量的准确检测和评价。 1. 萌发率检测方法:采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条件,将一定数量的种子播种在特制的培养皿中,记录一定天数内萌发的种子数目,根据公式计算出萌发率。 2. 纯度检测方法:采用重量法和目视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先测出一定数量的种子的总重量,再根据目视和镜检法来判断种子中的杂质和其他种子。 3. 含水量检测方法:采用称量法和干燥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含水量的测定对保障种子质量和保存有着重要意义。 4. 破碎率检测方法:采用筛选法等方式进行,通过筛选对种子的破碎率进行评定。

种子水分测定

第八章种子水分测定 种子水分含量是影响种子寿命和安全贮藏的重要因素,是种子质量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章主要介绍我国农作物种子捡验规程中的种子水分测定的标准方法和电子水分仪器速测法。本章讲3节§1. 种子水分测定概述 §2. 种子水分的标推测定方法 §3. 其他种子水分测定方法 第一节种子水分测定概述 一、种子水分的含义 种子水分(也称种子含水量):是指种子样品内含有的水分重量(自由水和束缚水)占种子样品重量的百分率。 种子水分(%)= 样品烘前重-样品烘后重 ×100 样品烘前重 我国是以湿重为基数计算的百分率。 二、种子水分的性质以及与水分测定的关系 种子水分通常有两种存在状态:自由水(游离水)和束缚水(结合水)。 1.自由水(也称游离水): (1)存在于种子细胞间隙内,具有一般水的特性:可作为溶剂,100℃沸点,0℃结冰,容易蒸发。自由水能在细胞间隙中流动,自由出人种子内外,种子含水量的变化,主要是自由水的增减(禾谷类种子水分达到13.5%±才出现自由水:水稻13%玉米11%、小麦14.6%)。 (2)检验上:在水分测定前和水分测定过程中要防止自由水的蒸发,尤其对高水分种子更应注意,否则会使水分测定结果偏低。 ①测定前:送检样品必须装在防湿塑料袋中,并尽可能排除其中空气。 ②样品接收后立即测定(如果样品接收当天不能测定,应将样品贮藏在4~5℃的冰箱中.不能在低于0℃的冰箱中贮存); ③测定过程中的取样、磨碎、称重须操作迅速;避免水分蒸发(磨碎机器转速不能过快,不磨碎种类这一过程所费的时间不得超过2min); ④需磨碎的高水分种子应用高水分预先烘干法。 2.束缚水(也称结合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