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小麦穗分化动态及雌雄蕊分化至药隔期高温的影响

合集下载

作物栽培试卷(A-答案)

作物栽培试卷(A-答案)

作物栽培试卷(A)——答案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3分)1、有效分蘖:分糵在拔节后向两极分化,一部分出生较早的分糵继续生长,能抽穗结实,称有效分糵。

2、绿色栽培:指按照绿色农业生产体系,根据绿色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的一整套技术体系。

3、小麦春化阶段:小麦从种子萌动开始后到生长锥伸长必须经过一个零上低温的阶段,然后才能抽穗、开花、结实,否则终生不实,这一现象称为小麦的春化现象。

4、马铃薯退化:马铃薯品种连续种植几代后,植株逐渐变矮、分枝逐渐减少、叶片皱缩、向上卷曲、生长势衰退、块茎变小、产量连年下降、最后失去种用价值,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退化5、烟草漂浮育苗—-所谓漂浮育苗,即采用质地很轻的泡沫塑料制成育苗盘,育苗盘的空穴中装上基质(人造土壤),种子播种在基质内,然后将育苗盘移到育苗池中漂浮在营养液表面完成整个育苗过程.二、填空题(共23分,每空0。

5分)1、作物按产品用途和植物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分类,可将作物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和绿肥作物三大类。

2、确定烤烟移栽期的依据有气候条件、种植制度、品种特性、育苗技术、成苗因素等.3、同品种的生育期,在同一地域,随纬度增高,生育期延长;纬度相近,随海拔增高,生育期延长;在同一地点,随播期推迟,生育期缩短。

同品种在不同条件下生育期的这种差异,也主要是营养生长期的差异。

不同生育期的品种异地播,一般生育期长的品种生育期的变化比生育期短的变化大。

4、作物栽培学的任务是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5、在杂交育种或制种时,为了使两亲本花期相遇,可根据亲本的温光反应特性调节播种期。

6、种子的萌发分为吸胀、萌动、发芽等3个阶段.7、粘稻和糯稻的区别主要在于胚乳淀粉性质的不同.粘稻胚乳含有15~30%的直链淀粉,其余为支链淀粉;糯稻胚乳几乎全部为支链淀粉.8、地膜保温育秧盖膜后秧苗管理可分为3个时期:密封期、炼苗期、揭膜期.9、烟田管理的“三一致”是指烟苗大小一致,烟株高矮一致,同部位烟叶成熟一致。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对冬前积温变化的响应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对冬前积温变化的响应
[3-5] [1-2]
素的影响不同 , 不同品种要求的最佳播期也不同 [6-9], 适 宜的播期可以创建优良的群体结构 , 利于穗数、穗粒数和 粒重的协调发展 [10] 。在冀中南地区 , 冬小麦 – 夏玉米轮作 为主要耕作制度 , 麦收秋播期间茬口很紧 , 因此 , 冬小麦 季提倡晚播。一般认为 , 冬小麦冬前形成高产壮苗需要的
二因子裂区试验 , 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当地 12 个主栽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对冬前积温的响应。 结果表明 , 播期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 ; 不同品种对播期响应差异明显 , 分为迟钝型、 中间型和迟播敏感型。 迟钝型品种对播期 不敏感 , 适播期长 , 冬前 ≥ 0℃积温范围为 324~560℃, 迟播后穗数和产量稳定 ; 中间型品种适播期较长 , 积温范围为 362~566℃, 迟播后粒数增加 , 穗数和产量降低 ; 迟播敏感型品种对播期敏感 , 适播期较短 , 积温大于 511℃ , 不宜晚 播 , 晚播后穗数和产量明显下降。在试验地区 , 推荐小麦适播期为迟钝型品种 10 月 7 日至 22 日、中间型品种 10 月 7 日至 19 日、敏感型品种 10 月 5 日至 10 日。 关键词 : 冬小麦品种 ; 播期 ; 产量 ; 积温
积温数据 (图 1)来自河北省气象局。
1
1.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点及品种 自 2011 年秋季开始连续 3 个小麦生长季 , 在河北省
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藁城堤上试验站进行田间试 验。 该区属华北太行山山前平原区 (38°41′N, 116°85′E), 年 均降雨量 484 mm, 试验期间不同播期间降水量一致。试 验地 0~20 cm 土壤含有机质 1.55%、全氮 0.097%、全磷 0.22%、碱解氮 72.7 mg kg–1、有效磷 19.5 mg kg–1 和有效 钾 91.0 mg kg–1。 12 个半冬性小麦品种均为河北地区主栽品种 , 包括 4 个中晚熟品种 (冀麦 518、 冀麦 585、 金禾 9123 和婴泊 700), 4 个中熟品种 (济麦 22、山农 17、良星 619 和石麦 18), 4 个中早熟品种 (衡 4399、石优 20、中麦 155 和石麦 21)。 2011— 2012 年度全部 12 个品种参试 , 2012— 2013 和 2013 — 2014 年度仅选择衡 4399、 冀 585、 金禾 9123 和中麦 155 4 个品种参试。 1.2 试验设计 采用二因子裂区设计 , 播期为主区 , ing author): 贾秀领 , E-mail: jiaxl2005@

小麦生殖发育阶段对低温的敏感性鉴定

小麦生殖发育阶段对低温的敏感性鉴定

DOI: 10.3724/SP.J.1006.2022.11045小麦生殖发育阶段对低温的敏感性鉴定王娟刘翼姚丹妤邹景伟肖世和孙果忠*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作物分子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 北京100081摘要:由春季低温引发的倒春寒是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生产安全的自然灾害之一。

为准确评价倒春寒的危害程度与小麦植株发育阶段的关系,本研究以春性品种中麦8444为试验材料,在可控环境条件下,比较了不同幼穗分化发育阶段的小麦遭受低温后的冻害症状和生长发育情况。

结果表明,小麦植株发育叶龄和幼穗分化阶段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小麦植株的茎和叶片受冻害的程度随着温度降低和发育进程而呈现加重趋势,株高、穗长和结实率随着温度降低和发育进程而呈现降低趋势。

二棱末期(S2.25)至小花原基分化期(S3.5)、药隔期(S5)至柱头羽毛突起期(S7)是幼穗发育过程中对低温敏感性发生明显变化的两个阶段。

综合茎、叶、穗等器官对低温的耐受性,减数分裂期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小麦的倒春寒抗性水平。

关键词:小麦;生殖发育;低温敏感性;减数分裂期Identification on sensitivity of wheat to low temperature at reproductive stages WANG Juan, LIU Yi, YAO Dan-Yu, ZOU Jing-Wei, XIAO Shi-He, and SUN Guo-Zhong*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Crop Molecular Breeding,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 Spring freezing injury caused by the low temperature at the reproductive stage is one of the natural disasters that seriously threaten the safety of wheat production in China. Spring wheat cultivar Zhongmai 8444 was employed to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ow-temperature damage and the sensitive stages of plant development under the controlled condition. Yield loss and the symptoms of frostbite were observed when plants were treated with freezing stress during the spike differentiation sta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al leaf age is relevant to the young spike differentiation stage in wheat plants. In addition, the degree of frost damage to the stems and leaves of wheat plants increased with the decrease of temperature and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In contrast, the plant height, spike length, and seed setting rate declined with a decrease in temperature and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The late double ridge phase (S2.25) to floret primordia differentiation phase (S3.5) and the anther connective tissue formation phase (S5) to stigma branches protuberance phase (S7) are the two stages that change significantly to low-temperature sensitivity during the young spik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olerance of stems, leaves, spikes, and other organs to low temperature, the meiotic stage can be used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resistance level of wheat to frost in spring.Keywords: wheat;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sensitivity to low temperature; meiosis stage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产国和消费国,分别占全球小麦生产和消费总量的17%和16%,小麦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2]。

作物栽培学各论复习资料

作物栽培学各论复习资料

小麦1.小麦的叶片按叶片的发生时期,着生部位及其与其他器官生长的关系,大致可分为哪三组?1.近根叶组包括着生在分蘖节上的所有叶片〔以后发生的叶片均着生于伸长的茎节上,称为茎生叶〕,11叶品种为1/0-7/0叶,13叶品种为1/0-9/0叶。

主要功能:越冬以前为麦苗冬前分蘖和发根提供养分,并为麦苗越冬和返青生长奠定物质根底。

越冬期间为麦苗越冬消耗提供营养。

返青期那么为麦苗发生春生分蘖与根系提供养分,并为拔节奠定根底。

2.中层叶组植株伸长节间最下面的三片包茎叶。

11叶品种7/0-9/0叶,13叶品种9/0-11/0叶。

主要功能:拔节前主要供返青后分蘖,发根和分化小穗原基所需营养;拔节后供根系生长,植株基部第一、二节间伸长、长粗、充实和分化小花原基之用。

物质分配关系:11叶品种,7/0-8/0供一节的伸长、长粗和充实,8/0和9/0叶供二节间伸长、长粗和充实。

如7/0、8/0、9/0三叶叶面积过大,势必引起基部两个节间的过长。

植株重心上抬,易倒伏。

应适当控制中层叶的叶面积。

3.上层叶组主茎最上三片包茎叶,即剑叶、倒二、倒三叶。

主要功能:抽穗前小花分化,中上部节间伸长、长粗、充实。

抽穗后子粒灌浆。

在孕穗期剪叶,小麦植株最后三片功能叶对每穗结实粒数影响:倒二叶〉剑叶〉倒三叶。

粒重和产量:剑叶〉倒二叶〉倒三叶。

可见,适当扩大剑叶、倒二叶的叶面积,并延长其功能期对保花增粒、增粒重的效果显著。

当然,上述叶片功能分组并非截然,不同叶位功能作用是递变的。

如主茎出叶11叶片的品种,7/0、9/0叶为两相邻叶组的递变叶。

当上层叶出现以后,原来的叶层叶并未枯死,其功能作用只是输向地下部根系和维持本身呼吸消耗,同时也为抽穗以后籽粒灌浆进展物质贮存〔叶鞘与茎杆〕。

这些贮存物质占籽粒灌浆物质5-10%左右,尤低N下作用更大。

2.小麦根系的特点是什么?答:初生根:生于胚上,一般3~5条,种子越大的初生根越多;根细,坚韧,上下直径较一致,扎根较集中,一般垂直向下生长;发根较早,出苗到拔节是初生根发挥作用的主要时期。

小麦幼穗分化的观察(2013)

小麦幼穗分化的观察(2013)
.
四、方法与步骤
(三)拔节期以后幼穗观察
用手摸清各节部位并估计幼穗位置,然后剪去基部及 幼穗上方2cm以上的叶片将叶鞘由外向内一层层剥去,每 一层可由叶鞘基部用针挑开,然后轻轻拉掉。剥幼叶时尽 可能连叶鞘一起剥落。剥出幼穗可直接用放大镜观察,为 了清晰观察其小花各部分构造,可用解剖针挑取一个小穗, 置载玻片上显微镜下观察

后发育成颖片。护

颖原基分化期经历

时间较短促。


.
二、内容说明
Ⅴ.
Ⅴ.小花原基分化期
小花原基分化先从
幼穗中部,然后向上向 下相继分化。在一个小 穗内分化顺序是:第一
期 小

朵小花,第二朵小花,

第三朵小花……每一朵

小花分化顺序是:外稃、

内稃、浆片、雄蕊和雌

蕊。此时植株基部第二
节开始伸长,南疆地区
同侧相邻原基重叠(下位小穗顶部遮住上位小穗基部)。 苞叶原基明显退化,二棱期转而不明显,至二棱末期,幼穗 二列性十分明显,此时基部第一节间明显伸长。
.

二、内容说明
Ⅳ.护颖原基分化期
幼穗中部两侧
小穗原基已分化结
束,顶端小穗原基
逐渐分化,此时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穗小穗数基本定型。

中部小穗基部形成

两个碗状突起,最
Ⅰ.伸长期 茎生长锥伸长,长度大于宽度, 呈透明光滑的圆锥形。生殖器官 分化开始,但节间仍未伸长。北 疆强冬性小麦返春不久幼穗进入 伸长期,春小麦一般提前在三叶 前后。
.
Ⅰ伸长期
二、内容说明
Ⅱ.单棱期(穗轴原基分化期) 生长锥迅速伸长,生长锥的基

小麦叶片出生与穗分化关系的研究

小麦叶片出生与穗分化关系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0,33(1):33~38Scientia Ag ricultura Sinica小麦叶片出生与穗分化关系的研究李存东,曹卫星,罗卫红,刘铁梅(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 210095)摘要:以小麦冬性品种京411和春性品种扬麦158为材料,于9月30日(早播)、10月30日(适期播种)和3月2日(晚播)分期播种。

研究得出,叶龄与穗分化时期的对应关系因品种、播期而异;叶龄余数与主要穗分化时期的关系在适播条件下品种间十分接近;叶龄指数与穗分化的关系因品种而异,但不同播期间差异较小。

结果初步揭示了小麦叶龄、叶龄余数、叶龄指数与穗分化进程的相互关系,为作物栽培调控和生长模拟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小麦;叶龄;叶龄余数;叶龄指数;穗分化中图分类号:S512.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78-1752(2000)01-0033-06叶片出生与穗分化的关系是作物形态诊断的核心内容,在作物栽培指标化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4〕。

然而,由于小麦基因型众多,生育周期长以及阶段发育特性差异较大,使得其叶片出生与穗分化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变异性。

已有的较多文献从叶龄〔5~7〕、叶龄余数〔1,4,7〕、叶龄指数〔1〕及春生叶龄〔1,5〕等不同侧面阐述了小麦叶片出生与穗分化的关系;同时,对叶、穗分化发育的数量、速率及持续期在小麦发育进程趋同性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12~14〕,但研究结论不尽一致,且缺乏对上述叶龄指标进行综合比较。

本研究通过分期播种的方法,对不同发育特性小麦品种的叶龄、叶龄余数和叶龄指数与穗分化进程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探讨。

1 材料与方法试验于1996~1998年在南京农业大学(南京,N32°)校内农场进行。

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冬性品种京411(WV)和春性品种扬麦158(SV)为供试基因型。

试验田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 2.220%、全氮0.145%、速效氮0.161mg/g、速效磷0.090mg/g、速效钾0.141m g/g。

作物栽培学试题

作物栽培学试题

作物栽培学试题一、填空题(每空0.5 分)1.根据不同小麦品种对低温的要求可分为冬性品种、春性品种和半冬性品种。

2.小麦籽粒干物质的20%来自开花前贮藏在营养器官中的碳水化物,80% 来自开花后制造的光合产物。

3.小麦籽粒中的氮素70%来自开花前贮藏氮的再转运,30%来自开花后的吸收。

4.优质强筋小麦要求面团稳定时间一级为> 1分,二级为分,优质弱筋小麦要求相应值<2.5分。

5.地上部有5 个伸长节间的中稻,其拔节期正值穗分化的第一苞分化期;孕穗期正值穗分化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6.当前水稻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生长调节剂是多效唑,其秧田期的适宜施用时期为一叶一心到二叶一心。

7.水稻叶片的寿命,随叶位上升而逐渐延长,其中剑叶的寿命最长。

8.甘薯的主要用途包括:食用、饲用和工业原料用。

9.甘薯的需水特点是耐旱和怕涝。

10.玉米需水量是指玉米在一生中棵间土壤蒸发和植株叶面蒸腾所消耗的水分的总量(包括降水、灌溉水和地下水);一般每生产1kg 子粒玉米大约耗水0.6m3。

1 1 .中国玉米种植的6个产区是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南方丘陵区;西北灌溉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

12 .通常,每生产百千克玉米子粒需要氮、磷、钾大量元素的比值为2.5 (kg): 1.0 (kg)25 (kg)无单位者判错;在玉米子粒中三要素的积累总量约有60%来自营养器官前期累积的再调运,约有40%靠根系后期的吸收。

13 .世界春玉米产量的最高纪录是23222kg hm-2 ;夏玉米为16444kghm- 2。

二、简答题(共40分)1 .小麦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

(3 分)答:小麦主茎叶与分蘖呈现n-3 的同种规律,主茎某一叶龄分蘖数等于前2 个龄分蘖之和(1 分)。

冬小麦的分蘖分为冬前分蘖(成穗率高)和春季分蘖(成穗率低),分蘖发生越晚其成穗率越低(1 分)。

主茎开始拔节前,达到最大分蘖数,在此之后,分蘖开始两极分化,此时一般有自身根系和叶片数较多的分蘖较易成穗,否则则退化死亡(1 分)。

小麦分蘖规律与成穗

小麦分蘖规律与成穗

六、分蘖规律与成穗小麦植株地下不伸长茎节上的分枝叫分蘖。

分蘖芽的顶端生长锥同样可分化出叶片和次一级的蘖芽和次生根。

发生分蘖是小麦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也是它长期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结果。

分蘖穗和主茎穗一起构成了小麦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即亩穗数。

因此,分蘖的多少及壮弱是小麦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一)分蘖的作用1.分蘖穗是构成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麦单位面积上的穗数由主茎穗和分蘖穗共同构成,分蘖穗所占的比例因肥水条件、种植密度、品种特性等而有所不同。

一般大田条件下,分蘖穗约占0~30%,高产田可达60%。

2.分蘖是看苗管理的重要指标苗期分蘖的多少,发生速度的快慢等常可作为看苗管理的一种形态指标。

生产上可根据分蘖多少、叶蘖发生的相关性等及早区别出壮、弱、旺三种苗情,以便分类管理。

另据研究,当亩穗数相同或相近时,基本苗少者单株成穗多,产量高;同时,分蘖节又产生大量的次生根和近根叶,所以,分蘖又是衡量幼苗壮弱的指标。

3.群体的自动调节过程通过分蘖进行小麦群体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分蘖而不是主茎来进行自动调节的。

这是因为分蘖对外界条件的反应比主茎敏感,良好条件下分蘖发生多且生长健壮,条件不良时分蘖首先受到抑制。

生产上即使基本苗相差悬殊,但通过肥水调控,最后亩成穗数可以很接近,就是利用了分蘖的这种自调作用。

4.分蘖有再生作用在分蘖期,小麦不仅在分蘖节处发生次生根,而且还能形成许多分蘖幼芽,以适应各种不良的环境条件而保持自身的生存。

当主茎和分蘖遭受雹灾、冻害等而死亡时,即使这时分蘖期已经结束,只要条件适宜仍可再生新蘖并形成产量。

(二)分蘖的发生1.分蘖节分蘖节是由植株地下部的许多没有伸长的节、节间,以及叶、腋芽等所组成的一个节群。

分蘖节内布满了大量的维管束,联络着根系、主茎和分蘖,成为整个植株的输导枢纽。

因此,它是小麦发生分蘖、近根叶和次生根的地方,也是营养物质运输与分配的枢纽,更是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所在。

幼苗时期,分蘖节不断分化出叶片、蘖芽和次生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小麦穗分化动态及雌雄蕊分化至药隔期高温的影响胡英菲;陈旭阳;毕婵;高文娇;王红光
【摘要】为探讨不同时期对小麦进行覆膜处理与小穗小花分化之间的关系,对幼穗雌雄蕊分化期及药隔期进行覆膜处理,对幼穗分化进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雌雄蕊分化期及药隔期覆膜可减慢幼穗小花分化速率,达到小花数最大值的时间延迟,且小花最大值数减小.在雌雄蕊分化期及药隔期覆膜,由于膜内温度过高,使得小花分化历时天数缩短,对小花的分化和发育造成了不利影响,致使小花数最大值减小.同时,在自然状态下生长的小麦,药隔期的持续时间最长,二棱期及雌雄蕊分化期持续时间最短.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信息》
【年(卷),期】2016(000)023
【总页数】2页(P63-64)
【关键词】覆膜;小麦穗;穗分化;小花分化
【作者】胡英菲;陈旭阳;毕婵;高文娇;王红光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北保定071001;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北保定071001;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北保定071001;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北保定071001;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北保定07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1
河北省在全国小麦区划中属黄淮海小麦产区,小麦越冬期长、春季升温快、光热资源不足等因素,造成小麦穗分化时间短,穗粒数少,而合理的栽培措施对提高小麦穗分化质量、增加穗粒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探索出适合河北省小麦的栽培措施,对提高河北省小麦穗分化质量、增加小麦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单位面积穗重和单穗粒重是小麦产量两个构成因素。

每穗粒数和粒重又是单穗粒重的主要影响因素。

由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生长条件不同,会对幼穗分化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小麦的穗粒数等[1]。

程士斌研究表明,缩短小麦生长锥伸长期和单棱期的分化时间,加快此两个阶段的分化速率,同时延长二棱期的时间,可有效提高小麦总穗数[2]。

刘党校研究表明,覆膜对加快小麦穗分化发育进程有显著效果,同时缩小了主茎穗和分蘖穗的分化差异,对提高成穗率、形成良好的发育态势有促进作用[3]。

研究已表明,对小麦进行不同处理,确会对幼穗分化造成影响,影响小麦穗的粒数多少。

但多集中于对增加穗粒数等有利影响的研究。

本研究在幼穗雌雄蕊分化期及药隔形成期进行了覆膜处理,以期了解此两个阶段覆膜对幼穗分化造成的不利影响。

试验于2015—2016小麦生长季在清苑实验站进行,在2016年小麦返青前的不
同时期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空白对照,在雌雄蕊分化期进行覆膜、在药隔形成
期进行覆膜,对应编号依次为T1、T2、T3。

每次采样间隔时间为1~3 d。

每次
分别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四五株麦苗。

在每次采回的小麦样本中每个处理分取3株,选取主茎穗在解剖镜下解剖观察,拍照记录各处理幼穗的分化发育进程。

对幼穗的苞叶原基、小穗原基、护颖及小花原基、雌雄蕊、药隔数等进行计数。

2.1 自然条件下主茎穗分化状况
从3月18日开始,T1进入单棱期,持续时间为6天。

3月24日,T1进入二棱期,持续时间为4天。

3月28日,T1进入护颖小花分化期,持续时间为9天。

4月6日,T1进入雌雄蕊原基分化期,持续时间为4天。

4月10日,T1进入药隔
形成期,持续时间为16天。

4月24日,T1进入四分体形成期(见表1)。

在自
然状态下,药隔形成期的持续时间最长,二棱期及雌雄蕊原基分化期持续时间最短。

2.2 各处理对主茎穗小花分化进程的影响
从4月2日到4月26日,对每次采样的T1,T2和T3处理的幼穗小花分化进程
进行观察。

4月9—13日,T1及T2处理小花数都较大程度增长。

在4月13—
19日,T2处理小花数保持不变,在4 月23日达到最大值后小花数开始减少,出现退化。

4月13-26日,T3处理小花数变化不明显,保持在120~126朵的范围内。

T3处理前期小花数多于T1处理,但达到小花数最大值小于T1处理(见表2)。

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覆膜可减慢幼穗小花分化速率,在药隔形成期覆膜对小花分化速率无明显变化,达到小花数最大值的时间延迟,且小花最大值数减小。

2.3 各处理对主茎穗小花数最大值的影响
T2和T3处理均在4月23日达到小花数最大值,分别为120和126朵。

T1早于T2和T3于4月19日达到小花数最大值,为132朵(见图1)。

在4月19日以后,T1处理小花数逐渐减少,开始退化。

T2和T3处理均在4月23日以后小花
数减少,开始退化。

结果表明,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及药隔形成期覆膜,由于膜内温度过高,使得小花分化历时天数缩短,对小花的分化和发育造成了不利影响,致使小花数最大值减小。

自然状态下生长的小麦,幼穗处于药隔形成期的持续时间最长,二棱期及雌雄蕊原基分化期持续时间最短。

由于在幼穗发育各不同时期进行覆膜处理,可改变小穗分化发育进程。

由实验结果可知,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及药隔形成期进行覆膜处理,可缩短幼穗分化发育进程。

由于对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及药隔形成期进行覆膜处理的时间较晚,外界温度上升,致使膜内温度较高,超过小麦生长最适温度,所以与对照组相比,此两个阶段覆膜
会使小花数最大值减小,达到小花数最大值的时间晚于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小麦,且小花数最大值减小。

当穗部有小花开始进入四分体形成期后,能够分化到四分体的小花在一两天内较为集中地发育到四分体形成期,此时穗部小花分化进程停止,而未进入四分体形成期的小花也停止发育,四五天内逐渐退化[4]。

因而,在这两个阶段覆膜不能有效增加幼穗小花分化数量,不可作为提高小麦穗分化质量的措施。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生态条件、不同年份等,对小麦穗分化质量都有较大影响[5],因此要根据环境条件等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栽培措施,以提高小麦穗分化质量及穗粒数。

本试验只设置了幼穗雌雄蕊分化期和药隔形成期覆膜处理,需要通过更多不同的处理,探索出更加适宜的栽培措施,以达到提升小麦穗分化质量的目标。

[1]崔金梅,郭天财.小麦的穗(第一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程士斌,赵阳林,盛守龙.春小麦穗分化不同阶段对小穗数的影响[J].现代
农业科技,2010,(22).
[3]刘党校.覆膜对冬小麦穗分化进程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2,(2). [4]于振文.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第一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5]王旭清,王法宏.栽培措施和环境条件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
科学,199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