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合集下载

《小麦栽培技术》ppt课件完整版

《小麦栽培技术》ppt课件完整版

02
小麦栽培技术基础
Chapter
土壤选择与改良
土壤选择
选择土层深厚、结构良好、有机 质丰富、排水良好的土壤。
土壤改良
通过深松深耕、增施有机肥、合 理轮作等方式改良土壤结构和肥 力。
播种前准备
01
02
03
种子处理
选用高质量的小麦种子, 进行晒种、选种、药剂拌 种等处理,提高种子发芽 率和抗病能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 小麦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05
小麦栽培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Chapter
倒伏问题及其预防措施
倒伏原因
种植密度过大、氮肥施用过量、病虫害严重、风雨天气等。
预防措施
选用抗倒伏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 做好田间管理等。
冻害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冻害原因
极端低温天气、品种不抗冻、播种过 早或过晚、田间管理等。
应对措施
04
播种方式
采用条播、撒播等适 宜的播种方式,确保 小麦出苗均匀、整齐 。
03
小麦田间管理
Chapter
水分管理
播种前水分管理
确保底墒充足,为小麦出 苗和前期生长提供良好水 分环境。
生长期水分管理
根据小麦生长阶段和土壤 墒情,合理安排灌溉,避 免干旱灌、喷灌等,提高水分利 用效率。
肥料运筹与施肥技术
施肥原则
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 的原则,注重氮、磷、钾等营养
元素的平衡供应。
施肥时期与方法
结合小麦生长需求,合理安排基肥 、追肥和叶面喷肥等施肥措施。

课件——第二章 小麦栽培 第二节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作物栽培学各论)

课件——第二章 小麦栽培 第二节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作物栽培学各论)

• 2 根据品种温光特性合理用种。——
– 若走稀播高产途径以选用冬性偏强、分蘖成穗偏 多的品种;晚播密植则要选用春性较强的大穗型 品种。
2018年9月6日

(四)小麦品种温光反应特性的实践意义
• 3 根据品种冬春性确定播期。
– 冬性品种在春化阶段,可以耐-20℃~-30℃ 的低温。春化结束进入光照阶段后,抗寒性便降 低。冬性品种多在越冬期间完成春化,春季才进 入光照阶段,因此在冬季的抗寒力仍较强。而春 性品种完成春化快,可能在冬季进入光照阶段, 使抗寒性降低。
化的影响,品种温光类型的分布也具有区域 间、区域内相互交叉分布的特点,特别是在 区域间的过渡带更为明显。如冬性与春性, 强冬性与冬性品种在同一区域都可能交叉分 布。
2018年9月6日
15
(四)小麦品种温光反应特性的实践意义
• 1 根据区域生态特性与品种特性引种。——
– 凡从温光生态环境相近地区引种容易成功。
2018年9月6日 11
(二)温光反应与生育进程及器官建成
• 小麦温光反应是在生育前期和中期,因此品种
温光反应的强弱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生育进 程有密切关系。 • 品种间生育期长短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生育前 中期,约占总生育期的50%~70%,且越是 冬性强的品种,前期经历日数的比重越大。 • 这说明,小麦生育期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温光 反应的差异,特别是春化阶段长短决定的。
• (四)小麦品种温光反应特性的实践意义
2018年9月6日
6
(一)感温性和感光性——两个发育阶段
• 典型冬小麦秋播,翌年可以正常开花结实。但如
不经任何处理在春季播种,会延迟或不能抽穗开 花。
• 这表明,在小麦一生要经过一些以某种外界或内

《小麦栽培技术》PPT课件

《小麦栽培技术》PPT课件
《小麦栽培技术》PPT课件
目录
• 小麦栽培概述 • 小麦生长发育及环境要求 • 小麦栽培技术措施 •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 小麦收获与贮藏技术 • 小麦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小麦栽培概述
小麦的起源与传播
01
02
03
起源地
小麦起源于西亚地区,最 早被驯化并种植。
传播路径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小 麦逐渐传播到欧洲、亚洲 和非洲等地区。
通风换气
为了保持仓库内的空气新鲜,应定期 通风换气,避免小麦因缺氧而变质。
防虫防鼠
小麦容易受到虫害和鼠害的影响,因 此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定期喷 洒杀虫剂、放置捕鼠器等。
定期检查
贮藏期间应定期检查小麦的品质状况 ,如发现有霉变、发芽等问题应及时 处理,以免影响其他小麦的品质和安 全。
06
小麦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小麦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磷肥和钾肥则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重
要影响。
02
施肥原则
根据土壤肥力和小麦需肥特性进行合理施肥。一般来说,基肥应以有机
肥为主,配合适量的化肥;追肥则应根据小麦生长情况和土壤肥力状况
进行适时适量的补充。
03
施肥方法
基肥一般采用撒施或条施的方法,将肥料均匀撒在土壤表面或施入播种
方法选择
根据小麦的种植规模、地形和机械化程度,可以选择不同的收获方法,如人工 收割、机械收割等。机械收割效率高、成本低,适用于大规模种植;人工收割 则适用于小面积或地形复杂的地区。
干燥与贮藏条件控制
干燥
收获后的小麦需要及时干燥,以防止霉变和发芽。可以采用 自然晾晒或机械烘干等方法。晾晒时应选择晴朗、干燥的天 气,避免在水泥地面等高温表面晾晒,以免影响小麦品质。

小麦的种植技术

小麦的种植技术

小麦的种植技术小麦适期的日平均温度为16~18℃,半冬型为14~16℃,春性为12~14℃。

那么小麦的种植技术有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小麦的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

小麦的种植技术一、小麦的生物学基础(一)小麦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1、小麦的生育期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称为生育期。

(1)小麦生育期的长短与栽培地区的纬度、海拔高度、耕作制度及品种特性的不同有很大差异。

一般纬度越高、海拔越高,生育期越长。

(2)低纬度地区,冬季较短,小麦播种较迟,越冬期短,所以生育期较短。

(3)在同一地区,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长短不同。

春性品种生长发育快,成熟早,生育期较短;冬性品种生长发育慢,成熟迟,生育期较长。

(4)同一品种,播期不同生育期也有变化,迟播生育期缩短,早播生育期延长。

(5)我省主要栽培春性、半冬性品种,生育期一般在200-220天左右,鄂东、鄂东南及江汉平原等一般播种较迟,成熟较早,生育期稍短。

鄂西北地区,一般播种较早,成熟较迟,生育期偏长。

2、生育时期的划分小麦的一生要经过种子萌发、出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生育进程。

小麦在整个生育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生上的变化,依次出现和形成各种不同的器官,最后形成作物产量。

冬小麦一生划分四个时期:即幼苗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结实期。

(二)小麦阶段发育特性小麦由营养生长转化生殖生长,这种阶段性的质变叫阶段发育。

不同的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的外界条件,如温、光、水、空气、养分等,往往是其中某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若缺少主导因素作用,小麦就不能完成阶段性发育,因而就不能开花结实。

小麦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对外界条件要求差异极大。

因此,小麦的个体发育可分为春花阶段和光照阶段。

1、春化阶段春化阶段是小麦第一个发育阶段。

冬小麦在发芽出苗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的低温才能进入生殖生长时期。

温度起主要作用,这一阶段称为春化阶段,又称为感温阶段。

《作物栽培学各论》课程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各论》课程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各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为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主要讲授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课堂采用启发式,重点讲授教材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栽培的最新科技动向。

要求学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即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投入的生产资料,获取作物最优品质最佳产量和最高效益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作物的器官建成,产量、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农艺措施的原理、效应等理论。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各类主要作物的基本栽培实践技能,了解各类主要作物的研究动态,为学生今后从事具体的农作物新品种栽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能够进行实际技术指导和从事作物栽培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观察现象探索分析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观认识。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2.了解作物的起源和分类;3.掌握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效益;4.了解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

【讲授内容】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2.作物的起源和分类3.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效益4.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第二章小麦目的要求】1.了解小麦的生产概况、起源和分类;2.掌握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掌握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4.掌握小麦的栽培技术。

讲授内容】1.小麦的生产概况、起源和分类;2.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4.小麦的栽培技术;5.北方小麦几种专项栽培技术。

第三章其它麦类作物目的要求】1.掌握大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2.掌握燕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3.掌握黑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4.掌握小黑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

6.2小麦栽培技术

6.2小麦栽培技术
科技培训
• 小麦栽培技术

主讲:魏成明

2020年5月
小麦高效生产理论与技术
第一节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小麦的产量与品质 第三节 当前我国小麦超高产问题 第四节 中国西北绿洲农区小麦优质 高产关键措施
第一节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小麦的一生 即从种子→新的种子 (一)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生育期: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 70天(东北地区)、150天(青海)在新疆一般生育期在90 -110天。一般在适期早播的情况下,以温泉地区为例,从 出苗→分蘖需15天左右;分蘖→拔节需17天左右;拔节→抽 穗需25天左右;抽穗→成熟需48-50天左右,生育期在105107天左右,全生育期在120天左右。
2010 中 亚 国 家 科技 园区建 设培训 班
2012 中 亚 太 阳 能开 发利用 技术培 训班
旱地小麦
• 农机作业、密度、播种、化控、垄作、
2017中 亚 区 域 地 质 矿产资 源开发 技术国 际培训 班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Training Course for Central Asia, 2017
(8)四分体形成期:
概括8个时期为:伸、单、二、颖、花,雌雄中塔农业科技合作园、药、四分体 .
九、抽穗、开花、结实 (一)抽穗开花、授粉受精 抽穗:当麦穗从旗叶叶鞘中伸出一半时时,称为抽穗。
开花:当麦穗中部小穗的基部小花内外颖张开,花药露 出散粉时,即为开花。
授粉:开花后,花粉粒落到柱头上,即行授粉。小麦通 常为自花授粉。
新疆利华 棉业股 份有限 公司在 中塔农 业科技 园开展 节水灌 溉技术 应用示 范
穗数
• 在生产实践中,低产田要达到中产水平,中产水平要 达到高产水平,基本都是通过提高收获穗数来实现, 收获穗数是影响产量的最重要因素。

第一节小麦的生长发育ppt课件

第一节小麦的生长发育ppt课件
小麦营养成份结构示意图
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 脂肪 矿物质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小麦生产的重要性
§--1
• 目前世界小麦播种面积2亿多公顷,总产6亿多吨, 居世界各种作物之首。
• 小麦在世界分布极广,各国均有种植,主要产国 有原苏联、中国、美国、印度、法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英国,平均单产最高的国家是荷兰, 217.5万亩平均亩产521公斤,小面积单产最高的 是联邦德国,亩产1333 公斤。
软质(弱筋)小麦是指籽粒软质,蛋白质含量低,面筋 强度低,延伸性较好,粉质率不低于70%的小麦。软麦的 胚乳结构疏松,呈石膏状,亦称为粉质。主要用于做蛋糕 和糕饼的面粉。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8、挑旗期
以称孕穗期,植株旗叶(最后一片叶)完 全伸出(叶耳可见)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9、抽穗期
穗子顶端或一侧(不是指芒),由旗开花叶期鞘 伸出穗长度的一半时。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二、小麦产量的形成
(一)小麦产量的形成因素
小麦产量分为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经 济产量是生物产量的一部分,是收获的对 象。

#农学《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农学《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种植学》教课纲领课程编号: S1011101合用专业:合用于农学专业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课学期:第六学期总学时:116学时教课时数:理论课学时数100 学时,实验课学时16 学时,实践课学时120 学时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本课程为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

主要解说作物种植学总论,侧重作物种植的理论基础,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进行合理调控,拟订高产、优良、低耗的种植技术系统。

各论主要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突出重点兼备全面。

讲堂采纳启迪式,重点解说教材的重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种植的最新科技动向。

要修业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种植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即掌握在必定的生态条件下,充足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投入的生产资料,获得作物最优良量、最正确产量和最高效益的种植理论和技术。

2、地位和任务作物种植学是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

它的任务,是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就和技术,说明各样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及其和生活条件的互相关系,综合研究农作物的种植理论和技术举措,实此刻作物高产、稳产、优良、低成本的目的。

3、整体要求经过该课程学习,要修业生初步掌握作物的器官建成,产量、质量形成的基本规律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及农艺举措的原理、效应等理论,初步具备制定大面积作物生产的技术举措,进行实质技术指导和从事作物种植科学研究的能力。

本课程还设有实验课和田间教课实践课,以加深理解学习实验技术,将理论教课和实践教课相联合,丰富实践经验,为农业生产服务。

4、和其余课程的关系本课程要求在修完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农业化学、土壤学、遗传学、育种学、耕种学等课程后开设此课程。

5、订正的依照本纲领订正主要依照2003 年拟订的本科生教课计划进行。

二、教课纲领内容第一章作物种植学总论1、教课目标:总论详尽论述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营养特征、产量和质量的形成过程,作物种植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关系,目的使学生认识“作物—环境—举措”三者的辨证关系,全面认识作物种植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使用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
41
42
1.子粒形成过程 受精后子房开始膨大, 到“多半仁” 时(约在受精后10~12 d),子粒 基本轮廓已经形成,这一期间称子粒形成期。 胚和胚乳迅速发育
子粒长、宽、厚及体积
子粒干物质积累及含水量 子粒外观颜色
43
2.子粒灌浆过程 从“多半仁”开始,经“顶满仓”, 到蜡熟前为止,历时18~22 d。 (1)乳熟期(“多半仁”~“顶满仓”) 历时12~18 d左右。 (2)糊熟期(“顶满仓”~蜡熟前) 又叫面团期或面筋期, 历时3~4 d。
像主茎一样,每个分蘖在伸出3片叶时发生第1个次级分 蘖,叶蘖关系也是(n-3) Table 02-07
6
7
小麦分蘖的发生与主茎叶片的出生时间的对应关 系,即同伸关系(n-3)。 凡是和主茎某叶片同时长出的分蘖就称为主茎某 叶的同伸蘖。 每个叶龄组的分蘖数是前2个叶龄组的分蘖数之 和(非波那奇数列)。 Fig. 02-16
3.授粉与受精
38
4.开花和授粉受精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
(1)天气晴朗(光照良好)
(2)温度适中 (3)大气湿度适宜 (4)土壤水分适中
39
(二)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规律
小麦从开花受精到子粒成熟,历时 30~40 d,河南一般经历35~37 d。
子粒形成、灌浆和成熟过程 Fig. 02-20 Table 02-11
a.二棱前期 b.二棱中期 c.二棱末期
Ⅳ.护颖原基分化期 春性品种主茎叶龄为7.6~8.0, 半冬性品种8.0~9.0 ,叶龄指数65~69%
26
Ⅴ.小花分化期 春性品种主茎叶龄为8.0左右,半 冬性品种10.0左右,叶龄指数70~72% Ⅵ.雌雄蕊原基分化期 当春性品种主茎叶龄为9.0, 半冬性品种10.0~13.0 ,叶龄指数80% Ⅶ.药隔形成期 春性品种主茎叶龄为10.0,半冬 性品种13.0左右,叶龄指数90% Ⅷ.四分体形成期 春性、半冬性品种叶片均已全 部抽出,即叶龄指数100%
第二节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Ⅱ)
六、分蘖规律与成穗
七、穗的构造与穗分化
八、子粒形成与灌浆
六、分蘖规律与成穗 (一)分蘖的作用
1.分蘖穗是构成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分蘖是看苗管理的重要指标 3.群体的自动调节过程通过分蘖进行 4.分蘖有再生作用
2
(二)分蘖的发生
1.分蘖节 是由植株地下部许多没有伸长的节、 节间,以及叶、腋芽等所组成的一个节群。
河南省小麦分蘖节中节为5~9个,一般8个。
3
2.分蘖的发生顺序 用O (或0,下同)表示主茎。
从O上发生的分蘖叫一级分蘖,用Ⅰ,Ⅱ,Ⅲ……表示。 胚芽鞘中长出的胚芽鞘蘖(C)也属于一级分蘖。
从一级分蘖上发生的分蘖叫二级分蘖,用Ⅰ1,Ⅱ2 或 Ⅲ1,Ⅲ2……表示。由于每个一级分蘖的第一片叶是不完 全叶,薄膜鞘状,称为蘖鞘,从中伸出的蘖叫鞘蘖,下 脚注P,如CP,ⅠP,ⅡP……,属于二级分蘖。 从二级分蘖上发生的分蘖叫三级分蘖,用ⅠP-1,Ⅰ11,Ⅱ2-1……表示。
1.小穗与小花退化的时间 从小花原始体出现到四 分体形成。其退化高峰出现在开花前20 d,即从药隔形 成到四分体形成期间。 2.小穗与小花退化的位置 晚形成的上位小花容易 退化。同一小穗上,上部小花退化多;同一穗子上,基 部和顶部的小花退化多。
34
3.小花退化的原因
(1)小花退化是小麦本身的生物学特性 (2)发育时间不足是小花退化的内在因素之一 (3)有机物质供应不足是小花退化的主要内在 因素: Fischer (1985);Hanif和Langer。
(4)节“耗”(减少干物质消耗) “耗”(loss)是指子粒在 其干重达最大值后由于多种原因而造成的各项损耗之和。
49
That’s all for Section 2 (Ⅱ)
第二节(Ⅱ)结束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dance!
50
44
3.子粒成熟过程 子粒的成熟过程历时4~8 d
(1)蜡熟期 又叫黄熟期,历时3~7 d。蜡熟末期子粒 干重达最大值,是人工带秆收割的最适时期
(2)完熟期 该期历时0.5~1 d,联合收割机收割适期 (3)枯熟期 该期历时很短
45
4.河南省小麦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 特点 我省小麦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特 点:“时间短、速度快、变幅大”。
分蘖向两极分化:晚生蘖、小蘖衰亡,变为无效蘖, 而早生蘖、大蘖发育成穗,成为有效蘖。 分蘖衰亡的“迟到早退” 特点。
11
河南省小麦分蘖消长规律:“两个盛期, 一个高峰,越冬不停,集中死亡”。
如何判断一个分蘖是否消亡。
12
2.分蘖成穗的一般情况 春性品种适播时,单株 分蘖数为3~8个(包括O),最后成穗数为1.5~2.5个; 半冬性品种单株分蘖5~10个,单株成穗3~5个。 中高产田春性品种亩最高群体80~90万,个别超 出100万,亩成穗30~40万;半冬性品种亩最高群体 90~120万,个别超出130万,最后亩成穗35~50万。
24
25
O.茎叶原基分化期(未伸长期) Ⅰ.生长锥伸长期 春性品种主茎叶龄为3.3~3.4,半 冬性品种4.4~5.0,叶龄指数30~35% Ⅱ.单棱期[穗轴(节片)分化期] 春性品种主茎叶龄为 3.6左右,半冬性品种5.5左右,叶龄指数32~37%
Ⅲ.二棱期(小穗原基形成期)春性品种主茎叶龄为5.8, 半冬性品种7.0~7.4 ,叶龄指数50~53%
27
2.穗分化进程的差异 (1)不同麦区幼穗分化进程的差异
Table 02-08
28
29
幼穗分化前后历时30~180 d。
北方小麦主产省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和新疆 等,幼穗分化历期较短,为45~60 d。
河南小麦幼穗分化历期和进程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开始早,历期长,前期慢,后期快”。 Table 02-09
(4)土壤水分
(5)土壤养分
(6)栽培技术措施
48
2.提高粒重的途径
(1)增“源”(增加子粒干物质来源) “源”(source)是指 产品器官中所积累的干物质及能量的来源。 (2)扩“库”(扩大子粒容积) “库”(sink)是指贮存干物 质及能量的器官,即子粒。
(3) 疏 “ 流 ” ( 疏 导 物 质 “ 流 ” 和 能 量 “ 流 ” ) “流”(Translocation)是指干物质及能量从“源”到“库” 而形成的液流。疏“流”就是要延长灌浆时间和提高灌浆 强度。
46
(三)熟相与粒重
Hale Waihona Puke 熟相指生育后期(开花至成熟期间)植株营 养器官的外部形态表现。它是植株整体功能 的外现,与粒重有密切关系。 1.正常落黄型
2.早衰型 3.贪青型
47
(四)影响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因素及提高粒重的途径
1.影响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外界条件
(1)温度 干热风: 14时温度高于30℃,大气相对湿度小 于30%,风速3~4 m s-1 (2)光照 一是天气条件,二是群体大小 (3)大气相对湿度
(2)培肥地力
(3)培育冬前壮苗
(4)两极分化期间合理促控
18
七、穗的构造与穗分化 (一)麦穗的形态与构造
麦穗属复穗状花序。
穗轴。节片形态。 小穗互生排列于穗轴上。顶端小穗着生在穗轴顶端。 Fig. 02-17
19
20
小穗=穗轴+护颖+小花。上位护颖与下位护 颖。护颖形态和颜色。每小穗有3~9朵小花。 外稃和内稃。芒是外稃稃壳的延伸物。鳞 片(浆片)。每朵小花有雄蕊3枚,雌蕊1枚。子房 受精后发育成子粒。 Fig. 02-18
30
31
(2)主茎与分蘖穗分化进程的差异 (Table 02-10)
(3)同一穗上小穗小花分化发育的差异
不同小穗的分化顺序是中下部→中部→中上部→ 基部→顶部 同一小穗内小花从基部向顶部顺序分化 不同小穗位的同位小花分化顺序是中部→中上部 →中下部→顶部→基部
32
33
(三)小穗与小花的退化现象
15
d.土壤水分及通气条件
e.土壤肥力与施肥水平
f.整地质量 g.镇压、深中耕及培土 (3)气象条件
16
2.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 (1)蘖级、蘖位
(2)分蘖发生早晚
(3)分蘖叶片数 (4)播期早晚 (5)群体大小 (6)单株营养面积
17
3.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 (1)掌握适宜的基本苗数与改革种植方式
8
9
“分蘖缺位”现象。 华北地区,适播,从播种到出苗需0℃以 上积温120℃•d;从出苗到越冬,主茎每长1片 叶需积温65~80℃•d 。
10
(三)分蘖消长与成穗规律
1.分蘖消长规律 北方冬麦区,适播,出苗后15~20 d开始分蘖;冬前达到分蘖第一盛期;越冬期出蘖速度 缓慢或停滞;返青以后,分蘖继续发生,气温达10℃左 右时出现第二盛期;起身~拔节期,达到高峰。
21
22
穗对子粒产量的贡献为10%~40%。其光合优势如下:
①穗所处的空间位置有利于截获光和CO2
②穗的各部与子粒存在密切的韧皮部联系,光合产物 就近输入子粒 ③穗的水分关系稳定 ④穗光合碳同化具有C4途径或C3-C4中间型特点
23
(二)穗的分化与形成 1.穗的分化形成过程 小麦穗由茎生长锥分 化形成。幼穗分化进程可划分为8个时期。 Fig. 02-19
(4)不良环境条件
35
(四)影响穗分化的因素及促进穗大粒多的途径
1.影响穗分化的因素
(1)光照
(2)温度
(3)土壤水分 (4)矿质营养 (5)有机营养
36
2.促进穗大粒多的途径
(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
(2)改善田间光照条件,增加植株有机营养
37
八、子粒形成与灌浆
(一)抽穗、开花与受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