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XXX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Although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was the main method of treatment in the past。drug treatment has e the dominant approach in the last 20 years due to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n logy。Antidepressant drugs。including chemical-synthetic drugs。plant extracts。and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XXX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depressants.

Keywords: n。antidepressants。research progress.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通常表现为长时间情绪低落或悲痛欲绝,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退。据统计,中国有大约3000万抑郁症患者,全球范围内有超过5亿人正在遭受抑郁症的折磨。抑郁症对人们身心健康、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极大,因此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以往主要采用心理治疗,而近20年来,药物治疗逐渐成为主导地位。目前认为,抑郁症与遗传、心理、神经、内分泌等因素诱发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或(和)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和神经肽等神经递质含量降低及其受体功能下降有关,近年来还发现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负反馈

失调、谷氨酸传导障碍、神经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这些新发现的病机制促进了新药的研发。

临床上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产品主要由以下五大类构成:选择性的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定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NaSSAs)、单胺

氧化酶抑制剂(MAOT)、五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

剂(SNaRI)。目前,许多人又把目光转向植物提取物及中成药上。现在就抑郁症的药物研究现状和进展做一概述。

常规抗抑郁药主要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和可逆

性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药(RIMA)。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异丙

烟肼是第一个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其主要机理是通过抑制MAO活性,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氧化降解,提高神经元突触间隙递质浓度,从而产生抗抑郁作用。然而,经长期临床观察,这类药物易于引起肝脏损害、高血压危象、急性黄色肝萎缩等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心血管病人和老年患者的禁药,因此国内逐渐停用。80年代,一种新型可逆性选择

性MAO2A亚型抑制剂吗氯贝胺的发现使MAOIs抗抑郁作用

重新得到确认。它克服了经典MAOIs抗抑郁药的肝脏毒性和

奶酪效应的致命缺陷,几乎没有抗胆碱能副作用,目前为止也没有对造血功能及心血管功能有毒性作用的报告。然而,本药经肝脏CYP酶代谢,与许多药物如TCA、丁螺环酮、卡马西平、许多降糖药等有相互作用,需要谨慎和其他药物合用。

2.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使用至今,经过了多次临床验证,其抗抑郁作用得到了肯定。尽管与新型抗抑郁药相比,TCAs的选择性较差,导致不良反应较多,但其疗效仍然值得肯定。经典的TCAs包括丙咪嗪、氯丙咪嗪、阿米替林和多虑平等,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5-HT和NE的

再摄取来实现的,尤其是抑制NE的再摄取。丙咪嗪可用于迟

滞的抑郁症,具有较强的振奋作用;阿米替林和多虑平具有镇静和抗焦虑作用,适用于激越和焦虑状的抑郁症;氯丙咪嗪则适用于具有强迫症的抑郁症。

3.四环类抗抑郁药(HCAs)多为NE再摄取抑制药,其抗抑

郁作用与三环类相当,但具有起效快、耐受性好、抗胆碱作用弱、心脏毒性小、抗焦虑作用等特点,适用于老年人和心血管患者。目前已投入临床应用的有马普替林、米安色林和瑞波西丁。瑞波西丁是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NE再摄取抑制剂,通过

抑制神经元突触前膜NE再摄取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NE功能,

对其他神经受体的亲和力低。虽然其临床资料有限,但已有的资料表明瑞波西丁治疗抑郁是有效而安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口干、失眠、出汗和便秘等。

4.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SSRIs)是目前新药开发中最多的一类,对5-HT再摄取有高选择性抑制作用,几乎不影响其他神经受体,作用位点相对“单一”,不良反应较少,已成为全球广泛应用的抗抑郁一线药物。SSRIs的缺点是起效慢,用药后4-6周才能产生明显效果。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西酞普兰和氟伏沙明。

较长,约为1-3天,因此可采用每周1-2次的剂量给药。该药不良反应较少,主要包括恶心、头痛、失眠、口干等,但发生率较低。研究表明,西酞普兰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与SSRI 类药物相当,但对于焦虑症状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此外,西酞普兰还可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相关的抑郁症状。总之,西酞普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特别适用于同时存在多种疾病的患者。

氟西汀是一种二环类化合物,在1988年被美国上市,是第一个被批准使用的SSRI药物。该药对强迫症也有一定的疗

效,并已被国外批准用于治疗该疾病。氟西汀的不良反应较少,主要表现为轻微的恶心、头痛、口干、皮疹等,发生率也较低。因此,氟西汀适用于长期抗复发治疗和老年抑郁症的治疗。但也有报道称,在治疗不典型抑郁症方面,氟西汀的疗效不如文拉法新及吗氯贝胺。此外,氟西汀还可能通过中枢神经的作用,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缓解自主症状,间接地加速胃排空。

舍曲林是一种选择性强的5-HT再摄取抑制剂,与其他药

物相互作用较少,特别适用于老年抑郁症患者。该药能增加多巴胺的释放,较少引起帕金森综合征、泌乳素增多、疲乏和体重增加。此外,舍曲林还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和注意力,适用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状。舍曲林的不良反应较少,但在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恶心、头痛、失眠等轻微不适。

氟伏沙明是一种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具有单环结构,阻断5-HT回收的能力较弱,通常需要较高剂量才能发挥

药效。该药是SSRI药物中引起性功能障碍最少的,并且是抑

郁性自杀的首选药物。氟伏沙明无镇静或兴奋、抗胆碱及抗组胺作用,对单胺氧化酶没有影响,血浆半衰期约为15小时,

常规剂量为100毫克/天,睡前服用。临床经验显示,氟伏沙

明能有效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也适用于治疗社交焦虑症、惊恐性障碍、躯体变形障碍等。此外,该药还能激活DA神经元突触前膜上的5-HT2受体,抑制DA的释放,改善妄想,

因此对妄想性抑郁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帕罗西汀是一种较强的5-HT再摄取抑制剂,能迅速改善

焦虑和失眠症状,对伴焦虑不宁的抑郁症患者疗效较好。该药特点是起效快、耐受性好,但对伴有严重肝、肾损害或严重心脏损害的患者应限定在最低治疗量。研究表明,帕罗西汀对性功能的影响最大,且性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剂量有关。帕罗西汀的不良反应包括视力模糊、口干、便秘、疲乏无力、体重增加和性功能障碍等。

西酞普兰是一种选择性强的5-HT再摄取抑制剂,对其它

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影响较小,不影响认知和精神运动性行为。该药特别适用于躯体疾病伴发抑郁且需多种药物合用的患者,如中风后抑郁。西酞普兰的血浆半衰期较长,约为1-3天,因

此可采用每周1-2次的剂量给药。该药不良反应较少,主要表

现为轻微的恶心、头痛、失眠、口干等,发生率也较低。研究

表明,西酞普兰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与SSRI类药物相当,但对

于焦虑症状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此外,西酞普兰还可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相关的抑郁症状。总之,西酞普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特别适用于同时存在多种疾病的患者。

文拉法辛是一种选择性5-HT及NE再摄取抑制剂(SNRI),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5-HT及NE的再摄取的双重作用,增强

中枢5-HT及NE神经递质的功能,发挥抗抑郁作用。相较于SSRIs,文拉法辛在对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方面最小,因此几乎没有药物配伍禁忌。研究表明文拉法辛治疗的第2周起效,而SSRIs起效时间为3~4周,提示其抗抑郁起效快。

此外,文拉法辛还具有很好的抗焦虑作用,被美国XXX批准

用于治疗广泛焦虑障碍,其快速有效的抗焦虑作用有助于早期缓解抑郁症状,增加患者的依从性。缓释剂口服吸收好,相对生物利用度在96%~104%,t1/2约为15 h,适用于广泛抑郁

症病人的长期维持治疗。

度洛西汀作用机制与文拉法辛相似,其抗抑郁、抗焦虑疗效确切,显效时间较快,且对躯体化症状(如全身疼痛)改善明显,不良反应较轻,服用简便(日服一次),治疗依从性高。如

果使用SSRIs或其他抗抑郁药物8周无效,换用此药仍有较好疗效。

米氮平是一种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NaSSA),其主要作用机制为增强NE能,5-HT能的神经功能

及特异性阻塞5-HT2及5-HT3受体,拮抗中枢肾上腺素能神

经突触前α2自身受体及异质受体,增加5-HT及NE水平。此外,其对组胺H1受体也有一定程度的拮抗作用,增强镇静作用,故有利于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推荐的起始剂量为15 mg·d-,1次睡前服用,有效剂量为15~45 mg·d-。对于肝病、肾病和老年患者应减少用量。

安非他酮是一种多巴胺重摄取抑制剂(DA),抑制神经

元对DA的再摄取,对5-HT和NE的影响较小。此药比较安全,几乎无镇静作用和抗胆碱作用,不影响心血管系统和血压,没有性功能障碍,但可能导致激越、癫痫、幻觉等精神病症状的副作用。适用于对其他抗抑郁药疗效不明显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在美国已成为抑郁症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

1.8 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NaRI)瑞波西汀

是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 NaRI。该药通过抑制神经元突触前膜

的 NE 再摄取,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 NE 功能,从而发挥抗抑

郁作用。与5-HT 没有影响或影响较小。药理和生理试验表明,该药有较弱的抗胆碱活性,对大脑中的其他受体几乎没有亲和力。该药无镇静作用,不影响认知功能,与酒精无相互作用,可增加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潜伏期。

XXX对 NE 的再摄取有较强的阻滞作用,同时拮抗突触

前α受体,从而增加 NE 的释放,增强 NE 系统的功能。除具

有抗抑郁作用外,还兼有镇静及抗焦虑作用。据报道,该药无抗胆碱能副作用,也不产生明显的心血管系统反应。过量应用相对安全,在监测血象的前提下可作为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一线药。米安色林特别适合伴有心脏病的抑郁症患者或合并其他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也可用于治疗原发性焦虑症或伴有抑郁症的焦虑症。

马普替林是四环结构,为抑制突触前膜对 NE 再摄取的抗

抑郁药。该药具有较强的抗抑郁、中度的抗胆碱及镇静安定作用,适用于症状明显的抑郁症。对单相抑郁效果较好,其次为双相抑郁、神经性抑郁。药物起效时间比三环类抗抑郁药

(TAC)快,不良反应较 SSRI 多,尤其是容易诱发癫痫。因此,对合并有癫痫的抑郁症患者应慎用。

1.9 其他非典型抗抑郁药包括5-HT拮抗和回收抑制剂()的奈发唑酮。该药有抗抑郁和抗焦虑的双重作用,在改善激越、睡眠障碍、自杀及性功能障碍方面有优势。但由于有较强的镇静作用,部分限制了该药的实用性和患者的依从性,并且有潜在的肝损害的危险。

另一种非典型抗抑郁药是5-HT再吸收促进剂噻奈普汀。

该药的作用机制为增加大脑皮质和海马神经元对5-HT的再吸收。每周1次可维持治疗长期抑郁症发作患者。该药对单相、双相复发性及重症抑郁症均有较好疗效,副反应罕见,可能有头晕、口干、胃肠不适。

天然植物药物中有很多具有抗抑郁活性的成分,其中路优泰和叶连翘是最为著名的。路优泰是一种从叶连翘中提取的物质,是世界上第一个被用于抗抑郁的天然植物药,对轻度和中度抑郁症有明显的疗效,还可以改善失眠和焦虑。它的副作用较轻,患者能够很好地耐受。在德国,XXX已经上市,并占

据了抗轻度和中度抑郁症药物市场的50%。另外,贯叶连翘

也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药用植物,可以清心明目、调经活血、止血生肌、解毒消炎等。据报道,在德国治疗抑郁症的所有药物中,贯叶连翘占了40%的比例。经过科学研究,发现贯叶

连翘主要是通过抑制5-羟色胺的回收,抑制单胺氧化酶,作

用于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来实现其抗抑郁作用,因此,它的抗抑郁作用是各种药物有效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

除了路优泰和贯叶连翘,柴胡、石莒蒲、银杏叶、刺五加等植物也被证明具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柴胡是一种伞形科植物的干燥根,其中柴胡皂苷是其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初步研究表明,柴胡皂苷和氟西汀的抗抑郁作用相似,但是单独使用柴胡皂苷难以起到抗抑郁作用,与氟西汀合用才能加强其抗抑郁作用。

对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如果经过至少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足量、足疗程治疗无效或收效甚微,可以考虑加用增效药物。锂盐是最常见的增效方案之一,研究表明,加用锂盐约50%有效,其中20%在第1周内显效,可以快速缩短起

效时间。虽然锂盐的应用也受到不良反应的限制,但在常规抗抑郁药治疗无效时,锂盐常作为首选增效剂。另外,抗焦虑药

丁螺环酮也可以作为增效剂,它可以通过增强5-HT能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抗抑郁作用。丁螺环酮的抗焦虑作用和抗抑郁效应是其作为增效剂的基础。

2.3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针对抑郁症患者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功能失调和受体功能低下的问题。这些药物特别对中脑边缘的D1或D4受体有作用,同时也会引起前额叶皮层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及/或5-HT2A的拮抗。奥氮平和利培酮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与小剂量抗精神药合用比单用抗抑郁药起效快,疗效显著,且没有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的优势。

2.4甲状腺素、吲哚洛尔、普拉克索等增效药的研究相对充分,临床应用也相对广泛。

3新药的开发研究

3.1多项研究认为神经激肽尤其是神经激肽P物质(SP)与抑郁的发生有关。SP广泛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与NKI受体结合调节情感反应。XXX曾报道一种有纯粹P物质拮抗活性的化合物MK,但临床前景不佳,已停止研

制和开发。目前正在开发另一种P物质拮抗剂CP的化合物,它能同时治疗抑郁和焦虑,主要阻断蓝斑部位的神经活动。

3.2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通过广泛分布于中枢的CRH1受体的介导而调节机体对应激的自主神经和情绪行为反应。CRH1受体拮抗剂可缓解CRH分泌增多产生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化合物R1-1919的Ⅱ期临床试验证明其有效,但由于肝毒性已经退出临床试验。目前有化合物NBI-等正在进行1期临床。

3.3刺激性氨基酸神经传导子功能失调在抑郁症的病源学和病理生理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谷氨酸离子受体NMDA受体拮抗剂(包括美金刚、拉莫三嗪、氯胺酮)对于TRD治疗有效,但尚缺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谷氨酸代谢受体mGlu-R受体拮抗剂MPEP、MTEP在强迫游泳和小数悬尾试验中也获得抗抑郁作用。

3.4抑制COX2的药物能够调节Th1/Th2平衡,保护神经可塑性等方面,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COX-2抑制剂塞来西布作为辅助治疗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抑郁或混合

发作可产生快速抗抑郁药的效应。但是,应用抗炎治疗需要临床大样本的验证。此外,COX-2抑制剂与心脏病和中风等副

作用有关系,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XXX。XXX。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XXX levels。which can result in depressive XXX (SSRIs) XXX。SSRIs are not effective for all patients and can have side effects such as XXX.

XXX。XXX。XXX is a selective and specific agonist of the XXX 5-XXX.

The development of antidepressants XXX。more clinical data is XXX for individual patients。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efficacy and spectrum of n of antidepressants。cing side effects。minimizing drug ns。and XXX。children。and patients with physical illnesses.

4] Chaki S。Okubo T。and Sekighchi Y (2006) propose a

non-XXX disorders.

5] Rothermundt M。Arolt V。Fenker J。et al。(2001) XXX present in these two types of n.

6] Liu Peng。Zhang Hong。and Li Yumei (2010) discuss the XXX.

7] Liu Wei (2007) discusses the XXX n on the different types of antidepressants available and their potential side effects.

8] Lai Zhijun and Lu Mengjie (2006) conducted a clinical study on the use of XXX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n.

9] Wong EH。Sonders。Amara SG。et al。(2000) discuss XXX。a XXX as a potential treatment for n.

10] Sheng Dan (2005) evaluates the XXX.

11] Wu CY。Chou LT。Chen Hp。et al。(2003) conducted

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XXX may b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this disorder.

12] Han Zhenjie (2002) evaluates the clinical n and XXX patients.

13] Fava M and Rankin M (2002) explored the XXX in their articl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They found that SSRIs can cause XXX.

14] XXX(2006) conducted a controlled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XXX paroxetine and low-dose mirtazapine。The study was published in the Chinese Journal of XXX.

15] Zou Wanqin (2008) reviewed the clinical n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new antidepressants in an article published in the Chinese Pharmacy Journal.

16] Silvestonve PH。Entsuah R。and Hackett D (2002) compared the efficacy of XXX (SSRIs) and the XXX using two items on the Hamilton n Rating Scale。The study was published in the nal Clinical XXX.

17] Fava M (2000) discussed XXX in an articl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18] Benkert O。Muller M。and Szegedi A (2002) provided an overview of the XXX in an article published in the Human XXX.

19] Wang Huan and Wang Yuehua (2006) conducted a clinical controlled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XXX。The study was published in the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0] Chen Ling (2007) XXX in an article published in the Asia-Pacific nal XXX.

21] Zhu Yuhuan (2010) discussed the XXX in an article published in the Chinese Journal of XXX.

22] Zhao Jing (2008) provided an update on the n of antidepressants in an article published in the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Clinical Medicine.

23] Zhang Yuan (2009) reviewed the drug treatment progress of n-related insomnia in an article published in the Chongqing Medicine journal.

24] XXX和XXX在2009年的《医药导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抗抑郁药历史和研究进展的文章。该文章介绍了抗抑郁药的历史和分类,以及目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25] XXX在2008年的《辽宁医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的文章。该文章介绍了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现状,以及中药在抗抑郁药物中的地位和作用。

26] XXX和XXX在2006年的《Curr Pharm Des》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锂增强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和机制的文章。该文章介绍了锂增强治疗的疗效和机制,以及锂增强治疗在难治性抑郁症中的应用。

27] XXX和XXX在2008年的《中国医疗前沿》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帕罗西汀合用小剂量奥氮平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的文章。该文章介绍了帕罗西汀合用小剂量奥氮平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观察结果和临床应用前景。

28] XXX和XXX在2009年的《世界临床药物》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难治性抑郁症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的文章。该文章介绍了难治性抑郁症药物治疗的现状和挑战,以及新药物和新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29] XXX和XXX在2009年的《安徽医药》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抑郁症相关受体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的文章。该文章介绍了抑郁症相关受体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前景,以及相关研究的进展和挑战。

30] XXX和XXX在2007年的《XXX》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利用一种抗利尿激素V1b受体拮抗剂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该文章介绍了这种拮抗剂的抗抑郁效果和作用机制,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和挑战。

31] XXX和XXX在2008年的《中国新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非单胺靶标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的文章。该文章介

绍了非单胺靶标抗抑郁药的分类和作用机制,以及相关研究的进展和应用前景。

32] XXX FG、Monkui ES、XXX等人在2008年的《Hum Psychopharmacol》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辅助治疗双相障碍抑郁症的Celecoxib的随机对照研究。该文章介绍了Celecoxib在辅助治疗双相障碍抑郁症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和挑战。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XXX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Although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was the main method of treatment in the past。drug treatment has e the dominant approach in the last 20 years due to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n logy。Antidepressant drugs。including chemical-synthetic drugs。plant extracts。and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XXX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depressants. Keywords: n。antidepressants。research progress.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通常表现为长时间情绪低落或悲痛欲绝,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退。据统计,中国有大约3000万抑郁症患者,全球范围内有超过5亿人正在遭受抑郁症的折磨。抑郁症对人们身心健康、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极大,因此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以往主要采用心理治疗,而近20年来,药物治疗逐渐成为主导地位。目前认为,抑郁症与遗传、心理、神经、内分泌等因素诱发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或(和)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和神经肽等神经递质含量降低及其受体功能下降有关,近年来还发现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负反馈

抑郁症的新药研发进展

抑郁症的新药研发进展 近年来,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抑郁症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而新药的研发也逐渐成为解决抑郁症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将重点讨 论抑郁症的新药研发进展,包括药物研发的方向、关键技术和研究成 果等方面。 一、药物研发的方向 针对抑郁症治疗的药物研发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药物研发 心理药物是目前抑郁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抗抑郁药被广泛 应用。近年来,随着对抑郁症病因和机制研究的深入,针对特定受体 和神经递质的新型抗抑郁药物逐渐出现。例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 取抑制剂(SSRI)的问世,极大地改善了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未来, 研究人员将进一步探索其他神经递质的调节机制,并寻找更加有效的 药物治疗方案。 2. 神经调控技术 除了药物治疗外,神经调控技术也成为抑郁症研究的热点之一。例如,经颅磁刺激(TMS)和深部脑刺激(DBS)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 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中。这些技术通过电磁脉冲或电流刺激大脑特定区域,改变神经元兴奋性,以达到缓解抑郁症症状的目的。未来,神经 调控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高抑郁症的治疗效果。

3. 新药靶点的探索 除已有的药物研发方向外,研究人员还在不断探索新的药物靶点。例如,炎症反应被发现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抗炎药物可能成为未来的治疗重点之一。此外,新型的抑郁症治疗药物靶点如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和硫脲受体等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关键技术的突破 在抑郁症新药研发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突破如下: 1. 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抑郁症新药研发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可以从大量的临床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辅助药物筛选与设计。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模拟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药效,加速药效评价的进程。 2. 基因组学研究 近年来,基因组学研究成为了抑郁症新药研发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变异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相关。通过对大规模基因测序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为新药的设计和研发提供依据。 3. 细胞和动物模型 借助细胞和动物模型,可以对新药的药效和毒性进行评估。例如,体外细胞培养可以用于评估药物的抗抑郁效果,而动物模型则可以用

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研究现状与发展

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研究现状与发展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全球范围内患病率较高。根据统计数据,每年 有超过一千万人在中国患上抑郁症。这种疾病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并且对患者的家庭、社会、职场等方面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因此,治疗抑郁症成为了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药物治疗是抑郁症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研究现状与发展。 一、抑郁症药物治疗的发展历程 药物治疗是抑郁症的首选治疗方式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开始尝 试使用氯丙嗪等药物来治疗抑郁症。此后,像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米安司琼、依非麦琪),5-羟色胺选择性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帕罗西汀)、三环 类抑郁药(如阿米替林、丙米嗪)等药物相继出现并被广泛使用。这些药物对抑郁症的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副作用严重、疗效不佳等。二、抑郁症药物治疗的研究现状 现如今,抑郁症的药物治疗仍然是抑郁症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药物治疗研 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几个方向: 1、新型抗抑郁药的研制 当前,许多新型的抗抑郁药正在研发中。如vortioxetine、levomilnacipran、 NSI-189、Isocarboxazid、Agomelatine等,这些新型药物相较于传统药物,其副作 用更小,且疗效更佳。 2、抗炎药物的使用 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抑郁症与炎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对抗 炎药物的研究也成为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点。一些学者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免疫系

统异常,抑郁症可能是全身炎症状态的反映。因此,使用一些抗炎药物可以减轻痛苦,治疗抑郁症。 3、神经可塑性 神经可塑性是指脑神经元具备自组织、自组装和自适应调整能力的一种现象。 在这种现象的作用下,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大脑的功能。直至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神经可塑性在抑郁症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一些治疗神经可塑性药物也被开发出来,如Ketamine等药物。 三、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未来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1、精准化治疗 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得不同患者的治疗方案不尽相同,给抑郁症的治疗带来了 一定的困难。精准化治疗是指对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制定出个性化、精准的治疗方案。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精准化治疗有望成为抑郁症药物治疗的主要方向之一。 2、治愈抑郁症 目前,抑郁症的治疗主要是使其缓解、控制,而达到彻底治愈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未来,治愈抑郁症的药物研究将会是抑郁症药物治疗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3、药物联合治疗 药物联合治疗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使用,从而增强药物治疗的效果。在未来,药物联合治疗也会是抑郁症治疗的一个研究方向。 总之,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研究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新型药物的研究、抗 炎药物的使用、神经可塑性的研究等方面的优化都为抑郁症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药学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发病率高、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慢性症。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以往主要给予心理治疗。近20年来,随着抑郁症病因学研究的进展,逐步确立了药物治疗的主导地位。抗抑郁的药物包括化学合成药、植物提取物及中成药。本文就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抑郁症;抗抑郁药;研究进展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depressants Abstract: Depression is a chronic disease which is high incidence and seriously affects the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healthy life.There are many methods to treat depression, and the previous main method is psychological treatment.Over the past 20 years, with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epression etiology, pro- gressively establish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drug treatment.Antidepressant drugs include chemical s- ynthetic drugs, plant extracts and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 This paper studies of antidepressants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depression;antidepressants; research progress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通常表现为长时间情绪低落或悲痛欲绝,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退[1]。目前,中国大约有抑郁症患者3000万人,全球范围内有超过5 亿人正遭受着抑郁症的折磨[2]。抑郁症对人们身心健康、家庭和社会的严重危害,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以往主要给予心理治疗。近20年来,随着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逐步确立了药物治疗的主导地位。目前认为,抑郁症与遗传、心理、神经、内分泌等因素诱发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或(和)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和神经肽等神经递质含量降低及其受体功能下降有关, 近年来还发现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负反馈失调[3],谷氨酸传导障碍[4],神经免疫异常[5]等因素有关,新发病机制的发现很大促进了新药的研发。 临床上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产品主要由以下五大类构成。即选择性的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定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NaSSAs)、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T)、五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aRI)[6]。目前,许多人又把目光

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研究进展

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研究进展 第一章引言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心困扰。 幸运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抑郁症的药物治疗也取得了长 足的发展。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研究的最新 进展。 第二章传统抗抑郁药物 传统上,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是治疗抑郁 症的主要药物。这些药物可通过阻断5-羟色胺的再摄取来提高神 经递质5-羟色胺的含量,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然而,SSRIs 仅能部分治疗抑郁症状,且具有一些副作用,如性功能障碍和失眠。 第三章新一代抗抑郁药物 近年来,人们对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研究兴趣日益增加。其中,含有氟化物的药物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抗抑郁药物类别。氟化物 药物能够增加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内的浓度,并加强它们与感受 器之间的结合,从而改善抑郁症状。目前,世界各地的科研团队 正在进行氟化物类抗抑郁药物的临床试验,初步结果表明其具有 较好的疗效和耐受性。 第四章其他新药物研究

除了氟化物类药物,还有其他一些新型抗抑郁药物即将问世。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叫做克里佐他尼(Ketamine)的药物 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克里佐他尼是一种麻醉剂,通过 调节谷氨酸信号通路来改善抑郁症状。虽然副作用较多,但克里 佐他尼的快速起效和疗效显著的特点使其成为了研究热点。 此外,还有一些对免疫系统起作用的药物,如白介素-6拮抗剂,也显示出了对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免疫 系统功能来影响神经递质的稳定性,从而减轻抑郁症状。 第五章个体化治疗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重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根据个体患 者的特点进行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 药物的副作用。基因组学的发展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组,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和 药物反应的倾向性,从而优化治疗方案。 第六章综述和未来展望 本文综述了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研究进展,包括传统抗抑郁药物、新一代抗抑郁药物和个体化治疗。虽然现有的抗抑郁药物已经取 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如副作用和疗效不 稳定。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继续改进现有的药物治 疗方案,并探索新的抗抑郁药物。

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019229431.html, 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 作者:万美霞 来源:《健康周刊》2017年第30期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由常见的心境障碍,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癌症”,对人类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临床上主要使用药物治疗来控制抑郁症,现将近年来抗抑郁药的研究做下综述。 【关键词】抗抑郁药;抑郁症;药物疗法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临床表现出多种情绪障碍,从对事物的冷淡到绝望,继而发生某些精神病症状[1]。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剧,抑郁症已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而目前对于抑 郁症的主要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现将抗抑郁药的研究做下综述。 1 研究现状 现在临床使用的抗抑郁药根据化学结构及作用机制不同,主要分为五大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五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NE与DA再摄取抑制剂(NDRIs)及选择性去肾上腺素(NE)再摄取抑制剂(NaRI)。 1.1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MAOIs在临床上起初用于肺结核的治疗,后发现其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是临床上最早 的一类抗抑郁药。MAOIs分为三代,第一代是非选择性MAOIs,以苯乙肼为代表药;第二代是不可逆的选择性MAOIs,以雷沙吉兰为代表药;第三代是选择性的、可逆的MAOIs,以吗氯贝胺代表药[2]。 MAOIs尤其适用于重度抑郁症和焦虑惊恐的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但由于本类药不良反应 严重,特别是第一代和第二代MAOIs使用过程中会诱发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目前临床已经少用。第三代 MAOIs 的代表药吗氯贝胺,相对第一代和第二代MAOIs副作用比较少,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3]。 1.2 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 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等为TCAs的代表药,其中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 TCAs 是氯米帕明。 TCAs 的抗抑郁作用[4]是通过对突触前膜 NE 和 5-HT 再摄取的抑制作用,从而使突触间隙中 NE 和 5-HT 浓度增加,达到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但是,TCAs 类药物通过阻断其他多种受體,从而产生多种不良反应。

抗抑郁药物研究报告

抗抑郁药物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抗抑郁药物的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副作用等方面。通过对现有研究的综述和分析,本文旨在为抗抑郁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一、引言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抗抑郁药物作为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已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药物的副作用和治疗效果的个体差异等。因此,深入研究抗抑郁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抗抑郁药物的分类 抗抑郁药物可以分为三大类:单胺类抗抑郁药物、双胺类抗抑郁药物和其他类抗抑郁药物。单胺类抗抑郁药物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四环类抗抑郁药,主要通过抑制单胺转运体来起到抗抑郁作用。双胺类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相应的神经递质转运体来发挥作用。其他类抗抑郁药物包括非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单胺氧化酶-B 抑制剂等。 三、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增加神经递质的浓度、促进神经新生和改善神经网络连接等。单胺类抗抑郁药物通过抑制神经递质的再摄取来增加其浓度,从而改善抑郁症状。双胺类抗抑郁药物则通过选择性抑制5-羟色胺和去甲

肾上腺素的再摄取来发挥作用。此外,抗抑郁药物还可以促进神经新生和改善神经网络连接,进一步改善抑郁症状。 四、抗抑郁药物的临床应用 抗抑郁药物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疾病严重程度,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副作用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五、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 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是临床应用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常见的副作用包 括头晕、恶心、失眠、性功能障碍等。此外,长期使用抗抑郁药物还可能导致药物依赖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六、结论 抗抑郁药物作为抑郁症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 对抗抑郁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副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抗抑郁药物的临床应用和治疗策略。 感谢您对本研究的关注。 附注:本研究报告仅供科研人员参考,不作为临床治疗的指南。在实际应用中,请遵循医生的建议和药物说明书。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 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 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 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迄今,抑郁症的病因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 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5- HT、NE、DA及Ach等)、 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病前性格特征,如抑 郁气质。。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 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治疗抑郁症一般是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途径:心理治疗对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抑郁发作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 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等,其中认知行为治 疗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已经得到公认。药物治疗抗抑郁药是众多精神药物的一个大类,主要用 于治疗抑郁症和各种抑郁状态。这里仅介绍疗效确切,普遍公认的两类药物:第一代经典抗 抑郁药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第二代新型抗抑郁药目前仍以选择性五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剂为主,临床应用这类药物也最多最广。本类药物 还具有抗抑郁和抗焦虑双重作用,多用于脑内5-HT减少所致的抑郁症。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5只第二代抗抑郁药为帕罗西汀、西酞普兰、舍曲林、文拉法辛以及氟西汀,被业界称为“五朵金花”。中药治疗中医药防治抑郁症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较西医具有疗效相当、起 效较快、全面调理保护大脑、标本兼治,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复发、副反应少、患者 依从性好等明显的优势,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领域。现在已经阐明的具有抗抑郁活性 的天然活性成分有:萘并二蒽酮类衍生物、藤黄酚类衍生物、黄酮类、苷类、有机酸类、低 聚糖类等。目前临床用于治疗抑郁症的中药有:柴胡、贯叶连翘、石菖蒲、银杏叶、白芍、 郁金、刺五加、甘草等,复方方剂有逍遥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温胆汤、白芍甘草汤等。 目前临床经常运用中西药联用的方法治疗抑郁症,中西药联用的方法治疗抑郁症都显示了这 样的优势,中西药联合使用治疗抑郁症显效率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并且副作用大大减少,西药用量可以逐渐减少。中药除有治疗抑郁症作用外,尚可对常规抗抑郁症西药产生的副作 用有一定治疗作用。

抑郁症的治疗进展与最新研究

抑郁症的治疗进展与最新研究近年来,抑郁症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人们对抑郁症的重视,医学界在抑郁症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本文将在不同领域探讨抑郁症的治疗进展以及最新研究的成果。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一直是抑郁症患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SNRIs),已被广泛用于抑郁症的治疗。最新的研究表明,一些新型的抗抑郁药物,如环酮胺类药物和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也显示出一定的疗效。然而,药物治疗仍然存在许多限制和不良反应,因此综合考虑患者特点是选择药物治疗的关键。 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也是抑郁症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治疗的方法,它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来缓解抑郁症状。除了CBT,心理动力治疗、人际疗法和家庭治疗等也被证明对某些患者具有疗效。此外,一些最新的研究表明,支持性心理治疗和正念疗法(Mindfulness)也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 三、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方法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电休克疗法(ECT)被广泛应用于严重抑郁症的治疗,它通过电流刺激大脑来缓

解抑郁症状。然而,由于ECT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如记忆丧失 和认知功能损害,该疗法只在严重抑郁症情况下使用。最新的研究表明,经颅磁刺激(TMS)和深部脑刺激(DBS)等物理治疗方法也显 示出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确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综合治疗 综合治疗是目前抑郁症治疗的一个重要趋势。综合治疗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相结合,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一些最新的 研究发现,通过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和缓解率,并减少抑郁症的 复发率。因此,综合治疗被认为是未来抑郁症治疗的发展方向。 总结起来,抑郁症的治疗在不同领域取得了许多进展。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多种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和需要进行选择。综合治疗被认为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提高抑郁症的治愈率和缓解率。然而,抑郁症治疗仍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 努力来找到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希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 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抑郁症的方法,给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康复 机会。

抗抑郁药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抗抑郁药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神经病理性疼痛被国际疼痛学会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系统损害或疾病而引起的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7%~10%,且发病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其病因复杂,神经系统的损伤、缺血、感染、代谢性疾病、神经受压等均可引起该病。 神经病理性疼痛病人主要表现为长期顽固的自发性疼痛、痛觉超敏及痛觉过敏,常伴发焦虑、抑郁。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多样、临床表现不一,治疗非常困难。目前,该病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神经毁损、物理及心理疗法等。其中药物是神经病理性疼痛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国内外多个关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治疗指南中,均把抗抑郁药列为治疗该病的一线药物,但因病因不同,抗抑郁药的疗效也有所不同。 1.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 由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病因多样,临床发病机制也很复杂。近年来,随着神经痛动物模型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多学科之间的相互协作,人们对该病发病机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是,临床上大多数学者认为神经病理性疼痛主要具有外周机制和中枢机制。 1.1外周机制 异位放电、炎性作用和交感-感觉神经系统的耦合是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三个主要外周机制。 ①异位放电:外周神经发生损伤后,在相应损伤区域产生的大量异位放电使脊髓的敏感性提高,从而引起神经痛。目前认为受损神经细胞膜上多种离子(如Ca2+、K+、Na+等)参与了异位放电产生的过程。 ②炎性作用:炎性作用参与了外周神经损伤后诱发的神

经痛。缓激肽、5-HT、组胺等炎性介质通过激活炎性细胞,造成伤害性感受器的敏感性增高,进而降低疼痛阈值。 ③交感-感觉神经系统的耦合:周围神经发生损伤后,交感神经会分泌大量肾上腺素,使受损的神经元和周围未受损的神经元与其产生作用。另外,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与感觉神经传入纤维之间相互联系,导致感觉神经元的敏感性提高。 1.2中枢机制 中枢敏化、脊髓的解剖重构和中枢去抑制是造成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三个主要中枢机制。 ①中枢敏化:持久的神经损伤和炎症反应会提高脊髓的兴奋性,这称为中枢敏化。中枢敏化来源于兴奋性氨基酸的分泌,从而激活NMDA和非NMDA受体,导致突触的活动频率持续增高,诱发神经元放电增加,在神经损伤和炎症刺激时,这些神经元的可塑性变化是造成慢性疼痛的主要原因。 ②脊髓的解剖重构:高阈值的C纤维和低阈值的Aβ纤维位于脊髓后角的不同层,当神经发生损伤时,低阈值的A β纤维会占据高阈值的C纤维位置,并与原来的C纤维形成新的突触联系。 ③中枢去抑制:中枢去抑制主要由抑制性神经递质来完成。GABA、甘氨酸等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会抑制突触的功能,从而抑制痛觉信号的传递;当神经系统发生损伤后,脑干下行抑制系统功能受到影响,此为中枢去抑制。 2.抗抑郁药及其镇痛机制 抗抑郁药是指用于治疗各种抑郁情绪的药物,抑郁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较多研究认为其主要病理改变是由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单胺类神经递质传递功能的下降引起的,故目前大多数抗抑郁药均通过不同途径提高神经元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以期达到减轻抑郁的目的。 传统的治疗药物有三环类药物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近

抗抑郁药治疗进展

抗抑郁药治疗进展 近年来,抑郁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成为一种常 见而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抗抑郁药作为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手段,随 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和突破。本文将介绍抗抑郁 药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探讨其对患者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精准医疗的应用 随着基因组学和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精准医疗开始在抗抑郁药治 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患者的遗传信息、生物标志物和脑影像 学数据,医生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抗抑郁药的类型和剂量,从而提高治 疗效果。例如,根据个体基因型的特征,医生可以预测患者对某种抗 抑郁药的反应,从而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二、新药研发和创新治疗 近年来,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更安全、更高效的新型抗抑郁药物。 其中,一些新药物通过靶向其他神经递质系统,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 腺素,来提供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此外,一些创新治疗方法也在不 断涌现。例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深部脑刺激(DBS)等神 经调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为那些对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 耐受的抑郁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三、心理治疗与药物联合应用 药物治疗通常与心理治疗结合使用,以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目前,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心理动力治疗(PDT)等心理治疗方法被广泛

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中。与单独使用药物治疗相比,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四、抗抑郁药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神经可塑性是神经系统中的一种适应性机制,指的是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可改变性。最近的研究发现,抗抑郁药物可以通过影响神经可塑性来改善抑郁症状。例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可以促进海马神经元的新生,从而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这一发现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并为神经保护治疗策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个体化治疗的前景 在未来,个体化治疗将成为抗抑郁药治疗的重要趋势。通过深入研究抑郁症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和药物反应性,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医生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抗抑郁药治疗。 总结起来,抗抑郁药治疗领域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精准医疗的应用、新药研发和创新治疗、心理治疗与药物联合应用、抗抑郁药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以及个体化治疗的前景,都为抑郁症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能够进一步探索抗抑郁药的治疗机制,提升治疗效果,为患者的康复做出更大的贡献。

伏硫西汀对抑郁症疗效、认知功能和BDNF影响的研究进展

伏硫西汀对抑郁症疗效、认知功能和BDNF 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矫健萍胡健波黄满丽 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0年第09期 [摘要] 抑郁症作为常见精神障碍,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疾病负担重,临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认知功能损害等症状。近年来抑郁症的认知功能损害症状受到广泛关注。认知损害不仅存在于抑郁症急性期,而且还可以作为残留症状持续至缓解期,残留的认知障碍是导致抑郁症复发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所以迫切需要既能改善抑郁情绪又能改善认知损害的药物。2017年在中国上市的伏硫西汀是一种多模式新型抗抑郁药,在改善抑郁的同时可以改善认知症状,还可以调节血浆及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水平上升高。本文旨对近年伏硫西汀对抑郁症的疗效、认知功能和对BDNF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抑郁症;伏硫西汀;认知功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中图分类号] R749.4;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0)09-0184-05 [Abstract] Depression, as a common mental disorder, features high prevalence, high relapse rate, high suicide rate, and heavy burde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mainly depression,decreased interest, lack of pleasure,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so on. In recent years, the symptoms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depression have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since it not only exists in the acute phase of depression, but also can be a residual symptom to the remission period. Residual cognitive impair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leading to the recurrence of depression.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develop drugs that can both improve depression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Vortioxetine entering circulation in China in 2017 is a new multi-mode antidepressant,which can improve cognitive symptoms and depression, and can also regulate plasma and increase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 levels.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research progress of vortioxetine on depressi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BDNF in recent years. [Key words] Depression; Vortioxetine;Cognitive function;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據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最新发布数据,全世界有3.22亿抑郁症患者,其中中国有0.54亿,占我国总人口的4.2%,抑郁症导致的伤残生命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占总YLD的 7.3%[1]。我国最新调查数据显示12月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3.6%,终身患病率 6.9%[2]。目前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面临的困境是:起效慢,通常在1~2周内达到有效剂量,至少治疗4周仍无明显疗效时,即可确定药物无效并考虑换药[5];痊愈率低,即使1年经过4

抑郁症的治疗进展新的研究和疗法探索

抑郁症的治疗进展新的研究和疗法探索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探索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够找到更有效的疗法来改善患者的症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抑郁症的治疗有了新的进展和探索。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治疗进展以及一些新的研究和疗法。 1. 药物治疗的进展 药物治疗是目前抑郁症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抗抑郁药物能够调节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缓解症状并提高患者的情绪状态。近年来,新一代的抗抑郁药物不断涌现,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这些药物相较于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具有更少的副作用和更高的安全性。此外,一些针对特定目标的新型抑郁症药物也正在研究中,例如靶向谷氨酸递质系统的药物。这些新药的研发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会。 2. 脑神经调控技术 除了药物治疗,神经调控技术也成为抑郁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脑电图生物反馈治疗(EEG biofeedback)是一种通过监测患者的脑电活动并给予反馈来调整脑波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脑电活动模式,改善抑郁症状。此外,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和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等技

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这些脑神经调 控技术的发展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3. 心理治疗的创新 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常见的包括认知行为疗 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和心理动力治疗。近年来, 心理治疗领域涌现了一些创新的方法。例如,互联网认知行为疗法(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iCBT)利用互联网平台,使患者能够接受在线的认知行为治疗,方便灵活,突破了传统治疗的 地域限制。此外,心理治疗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如虚拟现 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可以模拟真实环境,帮助患者重建积 极的认知和情绪体验。这些心理治疗的创新为抑郁症患者提供了更好 的治疗选择。 4. 防御性思维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对抑郁症的研究逐渐深入,人们开始关注防御性思维 在抑郁症发展中的重要性。防御性思维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患者会 在面对负性事件时产生消极的思维模式,从而加重和延长抑郁症状。 因此,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来说,不仅要关注症状的缓解,还需要重视 患者的认知重建和防御性思维的转变。一些新的研究和疗法也将重点 放在了防御性思维的干预上,通过认知训练和情绪调节等方法,帮助 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促进康复。 5. 个体化治疗

最新:抗抑郁药对记忆功能影响研究进展

最新:抗抑郁药对记忆功能影响研究进展 摘要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自杀率的特点,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临床研究已经证实抑郁症患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损害,其中包括记忆受损,而这些损害为可逆性,通常在抑郁症状改善后记忆功能也有所恢复。但大多情况下忽略了抗抑郁药本身对于记忆功能的损害,研究表明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对抑郁症患者的记忆功能存在影响,且服用不同药物对患者影响不一。本文综述了目前抗抑郁药对记忆功能的研究情况,旨为临床选择抗抑郁药及药物的维持提供理论依据。 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常见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6.8%,12个月患病率为3.6%[1 ]。近年来,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影响,抑郁症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的趋势[2 ]。抑郁症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到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3 ]。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抑郁症患者存在广泛认知功能受损,且独立于抑郁症状[4 ]。医疗负担研究显示,与无认知功能受损的抑郁症患者相比,有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前期医疗总花费明显增加[5 ]。认知功能是人脑接收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综合能

力。认知功能障碍包括注意力、执行功能、记忆功能、处理速度的损害。抑郁症患者存在显著的记忆障碍,主要体现在短时记忆和瞬时记忆能力的下降以及在回忆、再认方面的困难。学习和记忆过程与多种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相关,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而这些神经递质系统受大多数抗抑郁药影响。抗抑郁药如何影响抑郁症患者的记忆功能目前尚无定论。 本文以“depression,memory,cognition,antidepressant,anticholinergic,trazodone,vortioxetine,venlafaxine,sertraline,ketamine,agomelatine”等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1月。通过阅读文献标题、摘要和全文进行筛选,纳入标准:研究内容与抗抑郁药对记忆功能影响相关的文献,排除标准:与本文主题相关性差、相对陈旧的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38篇相关文献。 一、损害记忆功能的抗抑郁药 1.三环类抗抑郁药(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TCA):TCA是最早使用的抗抑郁药之一,不仅可以抑制5-HT和NE突触前膜的再摄取,还有抗胆碱能作用。临床使用的TCA,包括阿米替林、多塞平、氯米帕明、丙咪嗪等。因其抗胆碱能效应强,对毒蕈碱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可以加重记

抗抑郁药研究报告进展及评价

抗抑郁药研究进展及评价 市康宁医院周东升 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们抑郁情绪较多出现,世界卫生组织将抑郁症确定为世界第四大疾病,并预测到公元2021年,其将上升为全球第二大疾病,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过了6-7年时间,抑郁症现已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疾病〔仅次于心脑血管病之后〕。这样使得抗抑郁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抗抑郁药对抑郁症的治疗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超过2/3的抑郁症患者通过抗抑郁药的治疗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通过研究抗抑郁药的进展,对目前市场上应用的主要抗抑郁药的种类以及药效进展阐述,同时对各种抗抑郁药的药理、用法以及不良反响进展总结,对其研究前景进展展望,希望能对医院的相关治疗提供参考,并借此抛砖引玉,为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提供启发。相信通过本章学习,可以加深对抗抑郁药了解以及掌握,可以合理地应用其优点到达治疗病患的目的,并防止抗抑郁药的一些缺点,到达抗抑郁药的经济适用,不但可以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同时可有效防止卫生资源的浪费。 在国外,抑郁症与焦虑症药物销量合计已占中枢神经药物市场份额的45%,而抑郁药与精神分裂症治疗剂合计占世界精神病药物的80%。综观我国,由于诊断技术落后于西方同行以及国百姓对此病认识缺乏,人们即使得了抑郁症也很少会主动去医院治疗。所以,目前国抑郁症病人的治疗比例仍只有10%左右,远远落后于世界抑郁症病人的治疗率。由此可见,抗抑郁药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市场开展空间。 第一节:抑郁障碍及抗抑郁药简述 1抑郁障碍的治疗目标(1)提高抑郁障碍的显效率和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

残率和自杀率。成功治疗的关键在于彻底消除临床病症,减少复发风险。长期随访发现,病症完全缓解(HAMD≤7)的思者复发率为13%,局部缓解(HAMD减分>50%)的患者复发率为34%。(2)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到达真正意义的治愈,而不仅是病症的消失。(3)预防复发:抑郁为高复发性疾病(>50%)。据报道,环境、行为和应激可以改变基因表达。抑郁复发可影响大脑生化过程,增加对环境应激的敏感性和复发的风险。药物虽非病因治疗,却可通过减少发作和降低基因激活的生化改变而减少复发,尤其对于既往有发作史、家族史、女性、产后、慢性躯体疾病、生活负担重、精神压力大、缺乏社会支持和物质依赖的高危人群。2抑郁障碍的药物治疗2.1药物的治疗原那么抗抑郁药是当前治疗各种抑郁障碍的主要药物,能有效解除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和躯体病症,有效率约60%~80%。根据对抑郁障碍的根本知识和多年临床实践,抗抑郁药的治疗原那么是:(1)诊断要确切。(2)全面考虑患者病症特点、年龄、躯体状况、药物的耐受性、有无合并症,因人而异地个体化合理用药。(3)剂量逐步递增,尽可能采用最小有效量,使不良反响减至最少,以提高服药依从性。(4)小剂量疗效不佳时,根据不良反响和耐受情况,增至足量(有效药物上限)和足够长的疗程(>4~6周)。 (5)如仍无效,可考虑换药,换用同类另一种药物或作用机制不同的另一类药。应注意氟西汀需停药5周才能换用MAOIs,其他SSRIs需2周。MAOIs停用2周后才能换用SSRIs。(6)尽可能单一用药,应足量、足疗程治疗。当换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抑郁药联合使用。一般不主联用两种以上抗抑郁药。 (7)治疗前向患者及家人说明药物性质、作用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响及对策,争取他们的主动配合,能遵嘱按时按量服药。(8)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响并及时处理。(9)根据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心理应激因素在本病发生开展

二甲双胍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陶雪龙恩武熊堉蒋敏童荣生边原吴行伟 来源:《中国药房》2021年第07期 摘要目的:探讨二甲双胍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为抑郁症尤其是合并2型糖尿病 (T2DM)的抑郁症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选择。方法:对二甲双胍与T2DM及抑郁症的联系、二甲双胍的抗抑郁机制及其抗抑郁作用的人群和剂量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果与结论:二甲双胍是治疗T2DM的一线药物,其治疗T2DM的安全性好,并可通过抗糖尿病、抗炎、抗氧化、直接修复受损的海马结构等机制发挥抗抑郁作用。二甲双胍治疗抑郁症的反应性与性别密切相关;其用于改善抑郁症的剂量与治疗T2DM相当,但目前研究样本量较小,国内尚未开展对二甲双胍抗抑郁的大型队列研究。因此,对于二甲双胍改善抑郁症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中国人群中的抗抑郁效果及应用,仍需进一步大规模、高质量的研究证实。 关键词二甲双胍;抑郁症;2型糖尿病;抗抑郁机制 中图分类号 R969.3;R971+.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1)07-0885-06 抑郁症是现代社会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疾病之一。临床上传统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再摄取抑制剂、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以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1]。然而,这些抗抑郁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均有一些局限性,如单胺类药物可能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时间才能产生治疗反应。研究表明,谷氨酸能药物(如拉莫三嗪、利鲁唑)可以产生更快、更持久的抗抑郁效果,但这些药物疗效有限,在20%~30%的抑郁症患者中会出现耐药性[2]。另外,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易导致患者代谢异常[如体质量增加、高血糖、高空腹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IR)和脂代谢紊乱等],可能会加重或诱发糖尿病[3]。因此,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抑郁症患者选择常规的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可能对T2DM控制不利,亟需探寻新的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