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架构规划与探讨

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架构规划与探

摘要:

本文从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架构的概念出发,对其发展现状、技术原

理和架构设计进行探讨。全IP化技术架构能够提高有线电视网络的传输速度、

信号质量和服务质量,为用户提供更丰富、高清晰、个性化的数字电视服务。该

技术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已经成为未来数字电视发展的趋势。有必要

加强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促进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技术原理、技术架构设计

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架构,

渐渐成为各大电视台和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的共同选择。采用全IP化技术架构,可以实现对传统的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网络的传输速度和信号质量,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和服务。本文将从全IP化技术架构的概念入手,探讨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的发展现状、技术原理,并提出一种基于全IP化技术

的有线电视网络的架构设计。

一、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架构的概念

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架构是指将传统的有线电视网络转变为全IP协议

的网络系统。传统的有线电视网络通常采用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进行传输,而全

IP化技术主要是基于网络交换机和路由器技术的,将传统的信号转换为IP数据

包进行传输,同时兼容多种基于IP协议的数字化信号和内容。采用全IP化技术

架构,有线电视网络可以充分利用IP网络的高速传输特点和强大的多媒体处理

能力,提供更加高清晰、多样化、个性化的直播服务和点播服务。在有线电视网

络全IP化技术架构中,用户可以通过交互式电视、语音助手、智能手机等多种

终端设备,随时随地享受高清晰、丰富内容的数字电视服务。

二、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已经

成为未来数字电视发展的趋势。在国内外,各大电视台和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都

开始向全IP化技术架构转变,提供高速、高清晰、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字电视

服务。以下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介绍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1.国内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运营商在省级网络规划以及部署全国性多媒体广电网

方案中已经明确提出要通过全面升级、改造和建设升级网络,并实现有线电视网

的全IP化。这一行业趋势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项目之一,相关政策和规划

也已经相继出台。

以广电部门为例,其正在全面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积极研发

全IP化技术架构,协同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向内容集成化、业务融合

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国各地的有线电视网络已经开始升级改造,向全IP化技

术架构转变。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经开始建设全IP化数字有线

电视网络。

同时,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国内的电信设备、通信技术等多领域企业也

在加强研发投入和技术服务,不断完善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的产品和解决

方案。例如,华为、中兴、烽火等多家通信设备企业都在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为有线电视网络提供了完备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2.国外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在国外,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的应用也相当普及。例如,美国和欧洲

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也已经开始向全IP化技术转变。据美国电讯业协会统计,2017年美国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市场规模已达250亿美元,预计在未来几年内

还会有明显的增长。

除此以外,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电视广播行业都在探索通过网络技术向全IP化转变,提供更好的观看体验和服务。例如,在英国,电信运营商BT已经在全国性网络规划中,提出要实现数字卫星广播和IP协议的有线电视网络全面转型。

总体来看,国内外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已经得到了积极的支持和投入,其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也相对较大。未来,在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的推动下,该技术架构将会更加成熟和完善,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清晰、丰富内容和个性化的数字电视服务。

三、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的技术原理

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是将传统的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通过IP协议进行传输,实现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网络化改造的技术。其主要技术原理如下:

1.数字化转换:将原来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便于通过网络传输和处理。数字化转换的技术主要包括抽样、量化、编码等步骤。

2.码流封装:将数字信号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封装,以满足IP网络传输的要求。通常采用的封装格式有MPEG2、MPEG4、H.264等。

3.IP网络传输:将封装好的数字信号通过互联网或专用IP网络进行传输,可通过光纤、有线线路、无线网络等方式进行传输。传输过程中,使用各种协议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管理,如TCP/IP、UDP、RTSP等。

4.解码和处理:接收端将接收到的数字信号解码,并进行处理,如去重、缓存、分发、播出等操作。解码器主要将数字信号还原为可供显示设备识别的音视频信号。

通过以上技术原理,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能够实现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换、网络传输的高效率和稳定性,以及解码和处理的灵活性和扩展性,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清、丰富、个性化和互联网化的数字电视服务。

四、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架构的设计

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架构的设计是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融合在一起,构建一个高效、灵活、智能、可扩展的数字电视服务平台。其主要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设计: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需要支持高速、高带宽、大容量的传输,需要采用高效的网络技术,如光纤、以太网、无线网络等,组建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设计高效的传输协议和路由协议,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和管理。

2.数字化转换: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需要将传统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因此需要设计高效的数字化转换方案,采用先进的抽样、量化、编码算法,以保证数字信号的清晰度和稳定性。

3.码流封装: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需要将数字信号按照特定的封装格式进行封装,以满足网络传输的要求。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的码流封装方案和封装格式,如MPEG2、H.264等。

4.数据处理和管理: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需要对传输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和管理,包括去重、缓存、分发等操作。因此,需要设计高效的数据处理和管理方案,采用先进的缓存和分发算法,以满足数字电视服务的高效和稳定性需求。

5.解码和显示: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清晰、流畅的数字电视服务。因此,需要设计高效的解码和显示方案,采用先进的解码器和显示设备,以保证数字电视信号的清晰度和稳定性。

五、结束语

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架构是未来数字电视发展的趋势,通过网络升级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更加高质量、丰富内容和个性化的电视服务。全球各大电视台和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都开始向全IP化技术架构转变,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因此,有必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促进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锦明 . 基于全IP的有线电视光纤入户方案探析

[J]. 西部广播电视,2021,42(20):238-240.

[2] 马振同 . 浅论有线电视前端系统IP化设计

[J]. 中国有线电视,2021(7):688-690.

[3] 汤新坤,欧阳峰,朱里越 . 有线电视网络直播IP化技术方案[J]. 广播电视网络,2021,28(6):45-47.

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架构规划与探讨

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架构规划与探 讨 摘要: 本文从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架构的概念出发,对其发展现状、技术原 理和架构设计进行探讨。全IP化技术架构能够提高有线电视网络的传输速度、 信号质量和服务质量,为用户提供更丰富、高清晰、个性化的数字电视服务。该 技术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已经成为未来数字电视发展的趋势。有必要 加强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促进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技术原理、技术架构设计 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架构, 渐渐成为各大电视台和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的共同选择。采用全IP化技术架构,可以实现对传统的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网络的传输速度和信号质量,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和服务。本文将从全IP化技术架构的概念入手,探讨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的发展现状、技术原理,并提出一种基于全IP化技术 的有线电视网络的架构设计。 一、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架构的概念 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架构是指将传统的有线电视网络转变为全IP协议 的网络系统。传统的有线电视网络通常采用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进行传输,而全 IP化技术主要是基于网络交换机和路由器技术的,将传统的信号转换为IP数据 包进行传输,同时兼容多种基于IP协议的数字化信号和内容。采用全IP化技术 架构,有线电视网络可以充分利用IP网络的高速传输特点和强大的多媒体处理 能力,提供更加高清晰、多样化、个性化的直播服务和点播服务。在有线电视网

络全IP化技术架构中,用户可以通过交互式电视、语音助手、智能手机等多种 终端设备,随时随地享受高清晰、丰富内容的数字电视服务。 二、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已经 成为未来数字电视发展的趋势。在国内外,各大电视台和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都 开始向全IP化技术架构转变,提供高速、高清晰、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字电视 服务。以下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介绍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1.国内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运营商在省级网络规划以及部署全国性多媒体广电网 方案中已经明确提出要通过全面升级、改造和建设升级网络,并实现有线电视网 的全IP化。这一行业趋势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项目之一,相关政策和规划 也已经相继出台。 以广电部门为例,其正在全面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积极研发 全IP化技术架构,协同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向内容集成化、业务融合 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国各地的有线电视网络已经开始升级改造,向全IP化技 术架构转变。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经开始建设全IP化数字有线 电视网络。 同时,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国内的电信设备、通信技术等多领域企业也 在加强研发投入和技术服务,不断完善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的产品和解决 方案。例如,华为、中兴、烽火等多家通信设备企业都在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为有线电视网络提供了完备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2.国外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在国外,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技术的应用也相当普及。例如,美国和欧洲 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也已经开始向全IP化技术转变。据美国电讯业协会统计,2017年美国有线电视网络全IP化市场规模已达250亿美元,预计在未来几年内 还会有明显的增长。

谈广电网络数字电视系统IP化设计论文

谈广电网络数字电视系统IP化设计论文 谈广电网络数字电视系统IP化设计论文 2013年,广电网络整合加速推进,全国各地广电网络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一省一网”整合工作的省级广电网络公司已超过2/3。江西广电网络于2002年将省干线光缆网连通全省所有县级以上有线电视前端机房,于2003年实现全省有线电视网络的整合,并于2009年完成了全省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平台建设。由于整转初期江西广电网络省干线传输系统资源有限,前端建设时采用了以传统技术为主的方式设计节目平台。随着近年省干线传输系统的扩容,以及数字电视技术和各项业务的不断发展,原有系统已不能满足需要。为此,江西广电网络于2014年对全省有线数字电视系统进行了IP化改造。该文将对此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1总体规划 1.1原有系统情况介绍 为了发挥全省广电网络整合的优势,江西广电网络在数字电视平台设计时采用了统一建设的方案,在省中心机房建设了一个全省数字电视总前端,大部分电视节目和增值业务总前端统一接收、编码、复用加扰后,通过干线传输网送到全省各级分公司有线电视网。在各市县分公司建立分前端,将通过网络远程加扰本地电视节目、增值业务和接收下来的总前端信号一同送入本地有线电视网络。在我省节目平台技术选型中,核心复用加扰设备选择了具备IP交换能力的大容量平台化产品:汤姆逊NetProcessor9040。但由于我省干线传输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全IP化方案,节目平台总前端仍按8-10套标清一个节目流输出ASI信号,并通过适配器将ASI适配成DS3后通过省干线SDH网络向全省传输的方案。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1.2数字电视IP化的优势 数字电视平台IP化减少了运行成本:IP化后系统结构简单节省了设备,干线传输中使用了大颗粒传输类型传输业务节约了板卡,在接收调制方面IPQAM成本也只有普通QAM的1/10。数字电视平台IP

广电全IP化网络方案

广电全IP化网络方案 鼎点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2018年8月

目录 目录................................................................................................................................................................ I 第1章全IP化发展背景 . (1) 1.1行业背景 (1) 1.1.1 全IP化大势所趋 (1) 1.1.2 什么是网络全IP化 (1) 1.1.3 广电为什么做网络全IP化 (1) 1.1.3.1频谱的演进:刚性→柔性 (1) 1.1.3.2系统的演进:垂直→平台 (2) 1.1.3.3设备的演进:复杂→简单 (2) 1.1.4 广电怎么做网络全IP化 (3) 1.1.4.1光纤FTTH模式——贵州 (4) 1.1.4.2同轴DOCSIS广播模式——珠江数码 (5) 1.1.4.3同轴DOCSIS组播模式——珠海 (6) 1.1.4.4IP化平台与传输介质无关 (7) 第2章广电全IP化网络部署方案 (8) 2.1方案整体架构 (8) 2.2网络IP传输升级 (8) 2.2.1 核心网IP化扩容升级 (8) 2.2.1.1传输协议支持 (8) 2.2.1.2带宽扩容 (9) 2.2.1.3安全保护机制 (9) 2.2.2 接入网优化升级 (10) 2.2.2.1机房OLT (10) 2.2.2.1.1 PON技术对比 (10) 2.2.2.1.2 设备选型 (11) 2.2.2.2局端RMD (11) 2.2.2.2.1 频点规划 (11) 2.2.2.2.2 共存阶段所需频点模型计算 (13) 2.2.2.2.2.164户小光节点模型 (13) 2.2.2.2.2.2200户大光节点模型 (14) 2.2.3 网络终端改造升级 (15) 2.2.3.1对CM/STB要求 (15) 2.2.3.2割接过程 (15) 第3章关键技术 (16) 3.1组播关键技术 (16) 3.1.1 组播协议与路由 (16) 3.1.2 PIM组播路由协议 (17) 3.1.3 组播复制点与可控组播 (17) 3.1.4 预加入组播节目 (18) 3.1.5 PON系统单拷贝广播技术 (19) 3.1.6 DOCSIS系统组播安全控制 (20) 3.2同轴接入网关键技术 (21) 3.2.1 DOCSIS系统BC信道的作用 (21) 3.2.2 DOCSIS绑定组 (23) 3.2.3 C-DOCSIS系统对多业务多VLAN的支持 (26)

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基本原理及业务体系 摘要:在日益膨胀的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信息技术和网络,生活水平也由于信息科技的应用而得到不断地提高。现在,传统的电信网络为我们实现语音、短信等与人通信的需求,广播电视网为我们带来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互联网提供大量的信息及娱乐。但是现有的信息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所以,三网融合的出现是科技发展、人类需求带来的必然趋势。我国及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发展三网融合技术,三网融合发展前景广袤,但是我们也面临一系列困难,真正实现三网融合是一个挑战,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关键词:三网融合信息技术发展前景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永远不能够准确说出明天会是什么样,难以想象科技在下一秒又会带来哪些突破,就像几年前我们不敢相信连老太太都可以熟练运用互联网,现在不能想象我们可以用遥控器打电话,甚至出差在外也可以控制家中的电饭锅做出香喷喷的饭菜。 三网融合,这个词语不再陌生,十余年前就开始讨论“三网”融合问题,2010年,终于迎来了突破的一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我国将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去试点,全面开始实现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三合并不意味着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三网融合应用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等多个领域。以后的手机可以看电视、上网,电视可以打电话、上网,电脑也可以打电话、看电视。三者之间相互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也许我们会有疑问,三网融合到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如果说三网融合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是现在的生活便捷程度已经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什么还要推进三网融合呢?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分析一下三网融合产生的背景。三网融合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新产业发展趋势,由于数字化技术在

IPTV技术架构业务模式及运营情况

IPTV技术架构业务模式及运营情况(转载) 一、IPTV概述 IPTV是一种利用宽带基础设施,通过互联网络协议(IP)向用户提供数字电视节目、可视电话、VOD视频点播、阳光政务、网络游戏、网上购物和远程教育等在内的交互式多媒体信息服务。可见,IPTV既不同于传统的模拟电视,也有别于正在发展的有线数字电视,它是互联网与传统电视相互融合的产物。 IPTV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与传统电视相比,IPTV最大的特点是交互性。基于IP技术,用户可按需获取宽带IP网提供的媒体节目,实现实质性双向互动。二是与普通互联网视频相比,IPTV的清晰度高。IPTV借助先进高效的视频压缩技术(MPEG4、H.264 等),为用户提供接近DVD质量的数字媒体信息服务,未来还可以升级到高清电视。 二、IPTV项目背景 1、行业背景 自上世纪90 年代中期,互联网登陆中国以来,互联网服务在中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用户数量呈几何式增长,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环境的改善,基于互联网的多媒体服务也日益普及,网络游戏和在线影视点播等收费节目如火如荼,中国的IPTV 服务此时也应运而生。早在1999 年微软便力推“维纳斯计划”,试图将中国庞大的电视机资源与互联网接轨,成为IPTV 的早期版本,虽然没有成功但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妙的蓝图。在很多人的眼中,IPTV 将会是一场革命,它将电视和互联网的优势最大限度地结合在了一起,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因此而改变。 2004 年下半年,IPTV这个概念在中国的广电和电信领域被炒得火热,有人称2005 年将是中国的IPTV 年,各大运营商均摩拳擦掌,蓄势待发。但IPTV 对很多人来讲还只是一种概念,对用户和厂商皆是如此,IPTV 的发展面临重重障碍,比如技术标准、产业政策、用户习惯等,如何使IPTV 的发展突破瓶颈的限制获得良性发展,如何在IPTV 的发展中寻找到投资机会,这都是业内备受关注的话题。 全球和中国的IPTV 行业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国内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预计到2008 年国内的IPTV 用户数将达到1650 万,市场规模达到148 亿元人民币,其中机顶盒市场为14 亿元人民币。 中国的IPTV 市场尚处于导入期,商业环境远未成熟,完整的产业链还未形成,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处于互相交叉的状态。广电系统和电信企业的博弈态势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协调好广电部门与电信部门的利益冲突、有线数字电视和IPTV 的竞争关系成为促进IPTV 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IPTV 所能提供内容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IPTV 运营商生存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只有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才能吸引并留住用户,如“个人网络电视台”、“网络游戏”、“网络教育”等特色服务内容将会有比较良好的市场前景。与此同时,采取合理的差异化定价策略也将有利于运营商扩

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智能化建设和互 联互通平台建设方案(一)

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智能化建设和互 联互通平台建设方案 一、实施背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有线电视网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用户体验,全国有线电视网络需要进行智能化建设和互联互通平台的搭建。 二、工作原理 1.智能化建设:通过引入先进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 能等技术,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内容 推荐、故障诊断、用户行为分析等功能。 2.互联互通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接口标准和数据交换机 制,实现不同地区、不同运营商的有线电视网络之间的 互联互通,为用户提供跨地域的观看体验。 三、实施计划步骤 1.调研与规划:对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深入调研,明确 智能化建设和互联互通平台的建设目标。

2.技术选型:根据调研结果,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和设备。 3.设计与开发: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包括硬件设备、软 件系统、网络架构等。 4.试点与测试: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对系统进行测试和 优化。 5.推广与部署:将试点经验推广至全国范围内,进行系统 的部署和上线。 6.运维与优化:对系统进行持续的运维和优化,确保系统 的稳定性和性能。 四、适用范围 该方案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包括但不限于省级、市级、县级等各级运营商。 五、创新要点 1.引入先进技术:采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 技术,提高有线电视网络的智能化水平。 2.建立统一标准:制定统一的接口标准和数据交换机制, 实现不同地区、不同运营商的有线电视网络之间的互联 互通。 3.跨地域观看体验:通过互联互通平台,为用户提供跨地 域的观看体验,打破地域限制。 4.优化用户体验:通过智能化建设,提高内容推荐准确性, 降低故障排查时间,提高用户满意度。

IP化背景下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风险与应对探讨

IP化背景下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风险与 应对探讨 摘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中关于“安全播出”有着清晰的定义——在广播电视节目播出、集成、传输、分发过程中的内容完整、信号安全、网 络安全和技术安全。从此定义可以看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范畴涵盖非常广。我 国广播电视播出、集成、传输、分发技术一直在更新迭代,IP网络技术的深度应 用赋予了广播电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安全播出保障面临新的挑战。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IP化背景下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风险与应对进行研究,以 供参考。 关键词:IP化背景下;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风险;应对措施 引言 传统电视播出系统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系统采用同轴电缆的数字分量串 行接口(基础架构,技术成熟,可靠性高,应用广泛。但是现在随着超高清(4K、8K)技术的发展,SDI基础架构技术越来越难满足业务的发展要求,势必会使系 统向平台化、网络化、IP化发展,因此播出系统架构的互联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IP)和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化势在 必行,不仅可以解决超高清信号的带宽、传输和调度问题,还能够集中管理工作 流业务,为智慧广电打造技术基础。 1.IP传输的必要性 数字电视时代电视信号是通过数字化将电视信号转换成一串数字来传输。对 于标清电视信号来说,这个数字串的大小是每秒270兆比特(270Mbps),对于高 清电视信号来说,这个数字串的大小是每秒10.5亿比特(1.5Gbps),而对于4K 电视信号来说,将达到12Gbps。在传统电视制作时,我们通常是在用同轴电缆视 频线来连接各个设备的。一根视频线传输一路电视信号。在标清时代,视频线的

基于广电网络的光传送网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广电网络的光传送网系统设计与实 现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国内通信产业技术的全面变革, 智慧城市建设、工业互联网以及智能终端等多场景应用逐渐在各个行业中发挥重 要作用。某有线城域网主干网络没有大容量的密集波分复用传输系统,存在光缆 资源紧张、可靠性低和维护难度高等问题。为满足智慧广电业务需求,承载安全 播出、IP 城域网和集团客户等海量的大带宽、全业务的传输需求,需要结合有 线情况建设城域网光传送网OTN传输系统。 关键词:智慧广电;网络承载;OTN 传输系统 一、OTN 技术概述 我国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现阶段,客户需求也随之增加。对于通信行业来说,高宽带、多样化是其标志之一。如何接入相关业务,实现高带宽的传输,是现阶 段通信运营业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的通信传输技术以同步数字体系SDH 技术为基础,而 SDH 技术的优势在于网络维护管理、保护与编程能力较好,不 足之处主要是业务需求较小。光传送网OTN是以光层技术为基础,具有 大粒子编程与多波长传输功能的一种传输技术,结合了 WDM 与 SDH 两者的技术 优势,能够实现光层与电层子波长的交互编程,可有效管理SDH 技术字节,为网 络管理维护提供了高带宽与多样化传输网络。 从根本上说,OTN 技术是以 WDM 与 SDH 为基础的传输网络技术,其中 SDH 同步数字系统属于标准定义,为信号传输提供了信息结构,而信息结构层是同步 传送模块等级STM-N的传输模块。SDH 技术的标准包括映射、同步以及复用等, 具有光接口与网管特性,对信号传输具有多样性与高可靠性保护功能。而 WDM 波分复用则是在光纤内利用复用技术合并两个以上不同波长的光信号,用解复用 在接收端分离信号。WDM 波分复用技术将不同光信号传输于同一光纤中,通常各

浅析电视播控安播技术构架

浅析电视播控安播技术构架 电视播控安播技术是指对电视节目进行播放、控制和安全传输的技术体系。随着广播 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数字化的加速推进,电视播控安播技术也越来越成为行业发展中的 关键环节。本文将从技术构架的角度,对电视播控安播技术进行浅析,以期能够更全面地 了解这一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电视播控安播技术的基本架构包括播控系统、信号传输系统、安全保障系统和控制中 心等部分。 1. 播控系统 播控系统是电视台对节目进行播放和管理的核心系统,其中包括节目预设、时间控制、节目转换、广告插播、字幕叠加等功能。在数字化的环境下,播控系统通常采用服务器、 转码器、节目控制器、信号分配器等设备组成,通过中心控制软件实现对整个播控系统的 集中管理。 2. 信号传输系统 信号传输系统是指将节目信号从制作中心传输到播出设备的系统,其中包括编码器、 调制器、传输设备等设备。在数字化播控中,信号传输系统通常采用IP网络、光纤传输等方式,以实现高清、高质量的信号传输。 3. 安全保障系统 安全保障系统主要负责对节目的安全传输和播放进行保障,包括加密解密、内容安全 管理、无线干扰抵抗等功能。在数字化环境下,安全保障系统采用数字水印、DRM技术等 手段对节目进行加密保护,以保障节目的传输和播放安全。 4. 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是整个播控系统的核心,负责对整个系统进行集中的管理和控制。在数字化 播控中,控制中心通常采用集中控制软件,通过网络对各个设备进行远程管理和控制。 二、电视播控安播技术的发展趋势 1. IP化 随着IP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电视播控安播技术也在逐渐向IP化方向发展。 IP化的播控系统可以实现节目、广告等内容的实时更新和远程管理,同时可以支持多种信号(包括音视频信号、数据信号等)的传输和处理,使得播控系统更加灵活和高效。 2. 虚拟化

有线数字电视前端节目传输IP改造措施论文

有线数字电视前端节目传输IP改造措 施论文 有线数字电视前端节目传输IP改造措施论文 1有线数字电视前端节目传输IP化改造现状以及特点 1.1有线数字电视前端节目传输IP化改造现状 从目前阶段来看,传统的有线数字电视前端节目发展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就是接口架构问题。有线数字电视前端呈现出许多的缺点,主要是受到网络融合进程的速度影响,并且受到网络融合发展状况的影响,因此没有办法真正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并且不利于有线数字电视今后的发展。传统模式之下,有线数字电视前端存在较多的电视节目,这些电视节目具有一定的清晰程度,与此同时,传统的ASI口架构能力不足,因此不能够完成较多的功能作用,作用也是比较单一的。这种ASI架构的前端系统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持,导致架构的前端系统没有足够的信号处理能力,因此无法开展点播服务。并且不利于增加一些回看的新业务内容。由此看来,ASI接口架构前端系统存在较大的问题,不能够满足有线数字电视发展的实际需求,必须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1.2有线数字电视前端节目传输IP化改造特点 IP化改造工作非常关键,涉及到有线数字电视前端系统以及传统的数字前端系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性。IP化改造的有线数字电视前段系统发展空间比较大,有着明显的优势和特点。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已经拓展性,根据不同种类的电波平台以及业务内容,通过IP化的传输工作建立平台兼容传输系统,能够准确地完成对接工作。与此同时,不同的网络进行协议处理,连接相关的通信系统,从而支持广播业务的开展。另外,IP化的前端系统具有一定的相互串接功能,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传输平台的工作效率。另外,IP化系统能够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具有一定的安全性。通常的.链接设备所应用的结构是一种备份,而IP化的传输系统,能够保证备份交换更加简单方便,从而有效进行切换工作。系统前端设备能够促进系统操作更加灵活,根据物理状态自动地切换处理,有利于调度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为长距离的传输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保证传输工作更加方便快捷。简单的系统结构是IP化前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势。设备之间进行连接,通过这种IP化处理能够保证设备之间连接更加简单,缩小了信号的扩散程度,并且有效节省使用空间,减少能源的消耗。最后,这种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经济成本。ASI这种技术有着较强的专业化程度,涉及到的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因此使用这种技术成本较高。而IP化的交换工作比较常见,能够充分地做好信号的分配工作以及调度工作,所以没有较高的经济成本,所涉及到的设备也是比较少的。

IP架构演播室管控技术的应用策略

IP架构演播室管控技术的应用策略 摘要:目前,在超高清IP进程中,伴随着IP的技术化和规范的不断优化, 各厂商的产品也日趋成熟,诸多广播电视台正有条不紊地推动着IP系统的构建,推动IP化发展。演播室IP化突破了常规演播室架构的局限,通过音频和视频为 主的数据流对AES和SDI等基带传送链路进行替代,以IP网络替代传统的音频 矩阵和视频矩阵,将其作为演播室当中的核心内容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对系统 的正常运行,对优化和完善工作效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针对IP架构演 播室管控技术和IP架构演播室管控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同时也对IP架构演播 室管控技术的应用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IP架构演播室;管控技术;网关卡 IP架构演播室管控技术指的是将互联网技术和广播电视技术结合起来,使用以IP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广播电视技术,对广播电视媒体的网络化、数 字化和智能化进行有效实现,从而提高用户体验和业务效率。伴随着当前科技的 飞速发展,电台及其他广播电视媒介的演播室也在持续进行改进与更新。同时为 了能够满足电视台高设备利用率、高节目生产效率和高安全性的使用要求,要提 升系统管控技术的便利性和可靠性,将其作为IP架构演播室系统运行中的重要 内容。 一、IP架构演播室管控技术 (一)远程监控 合理应用IP架构演播室管控技术能够利用互联网来实现远程视频监控,无论处于何地,只有应用网络设备,就能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远程监控 演播室。利用该系统可以实现实时监控电视转播室,从而确保转播的效率和品质,还可以实现远距离观察现场,确保活动的正常进行[1]。 (二)自动化管理

在对IP架构演播室控制技术进行应用时,能够在演播室中对网络视 频传输系统进行建立,对整个演播室中的装备进行自动化管理,并能对设备进行 信息收集与分析,通过对其进行应用既能提高设备的运作效能,又能便于管理者 对演播室中的设备进行实时的控制和监控。这样就能极大降低资源消耗。例如, 利用自动化平台,可以对演播室中的音频和视频等各个环节展开分析,并对其进 行优化,进而为演播室带来更好的视听体验。 二、IP架构演播室管控技术的应用 (一)控制画分布局快速切换 演播室系统采用16个C100刀片处理器,通过应用Vm_dmv64-4云构 架画分软件进行应用,实现对演播室大小画面的画分的有效监看。C100最初接收 来自IP网的4K及高清影像资料,然后将信号抽取像素生成缩小影像,并应用影 像资料的ST2110-20,将视频传送回交换机中。16块C100工作过程中相互协调,将数以百计的缩微图像汇聚到“云端”,然后将缩微图像从“云端”中提取出来,拼接为4K或者高清图像,发送到更大的显示屏上,延迟时间为4K。所以控制系 统就能快速设定监控屏幕布局,并能按照不同的工作流程为特定的项目设定相应 场景。而且,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对画分布局快速切换,将大屏显示转换成16画分、9画分和4画分等不同的形态,从而使操作效率得到极大提升[2]。 (二)修改演播室系统格式 在电视制作当中从高清到4K再到8K,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进程,这一 状态是长期并存的。所以,在录制过程中,根据演播室的需求对节目格式进行转换,而对设备及系统的参数进行调节和改进,则可以通过控制系统来实现,从而 使系统投资大幅度降低,并且可以数倍增加设备的使用率。简单来说,就是应用 管控系统来进行设备管理和路由管理,这样就不会出现对每台设备一一进行调整 的情况,只需单击几个按键,就可以设置应用场景转换。该管理体系的实施,能 够极大提升工作效率和设备利用率,这就是管控系统的现实意义所在。 三、IP架构演播室管控技术的应用策略

电视中心系统视音频传输架构从SDI向IP转变的探讨研究

电视中心系统视音频传输架构从SDI向IP 转变的探讨研究 作者:黄越 来源:《科技传播》 2017年第9期 近年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兴媒体不断涌现,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也形成了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想要生存,就必须加快与新兴媒 体的融合。与现有的SDI 架构相比,IP 化传输能够实现信息的跨平台高效传递,从而满足新 媒体平台的个性化需求,也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1 视音频传输IP 化的优势 相比较SDI 架构,IP 架构采用的是标准的封装模式,能够确保数据在不同平台之间的高 效传输,使得电视中心系统可以在面对不同的观众时,提供更加可靠的节目分发,对当前单相 传播的缺陷进行弥补和改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依照IP封装模式进行视音频传输,不需要经过重新编码解码以及数模转换,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能够保证资源的质量,提高节目的生产 与流通效率。不仅如此,IP 化的视音频传输主要是在对信号进行IP 封装后,通过以太网传输,可以利用一根以太网线完成4K 信号的传输,与SDI 架构相比系统更加简单,功耗有所下降, 而且传输距离远、可靠性高,也能够实现授权访问,具有相当显著的优势[1]。 2 视音频传输IP 化的模式 就目前来看,许多电视中心都会在基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SDI 虽然 暴露出一些不足,但是其本身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而且信号传输延迟较低,在电视节目直播方 面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加上线缆与信号具备清晰的逻辑对应,方便进行故障的定位和处理, 技术相对成熟,想要实现SDI 向IP 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是SDI与IP 共存的架构。 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发展趋势,可以将视音频传输架构的IP 化分为 3 个不同的阶段,一是压缩编码视音频以及业务控制流的IP 化,简单来讲,就是传输级的IP 化;二是无压缩视音频的IP 化和总控交换级的IP 化;三是电视中心系统全流程的IP 化,如信息采集、节目制作、节目存储、传输以及播出等。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分析,我国广播电视行业正处于第二阶段,SDI 向IP 的转变更多的体 现在总控交换系统方面,而可能存在的转变模式有 3 种,广播电视中心可以从自身的需求出发,选择相应的转变模式,以完成SDI 向IP 的平滑过渡[2]。 1)以SDI 矩阵为核心,以IP 转换设备为辅助:在这种转换模式下,基带信号传输到SDI 矩阵,然后经IP/SDI 转换器,生成IP 信号。此时,系统本身的使用的IP 信号很少,风险也 较低。不过,随着系统中IP 信号的持续增加,信号传输的成本也会不断上涨,最终在实现完 全IP 化之后,前期投入的设备将会面临全面淘汰,在经济性上相对较差。 2)以IP 交换机为核心,实现所有信号的转换:具体来讲,这种模式与第一种模式相似, 不过是将SDI/IP 转换器设置在了基带信号与IP 交换机之间,直接全部的SDI 信号转化为IP 信号。与第一种模式相比,这种模式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设置相应的转换设备,不过 在技术发展的带动下,支持IP 传输的设备数量不断增加,成本也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同时,

演播室IP信号视频传输解决方案

演播室IP信号视频传输解决方案

导读 演播室,是电视节目制作的常规基地。演播室的节目制作过程中,大部分是摄像机与制作中心使用SDI视频线连接。视频传输需要的带宽和线缆问题愈发突出,电视台现有的以SDI基带视频接口和专用SDI数字视频矩阵为基础的技术架构已难以满足。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演播室IP信号视频传输解决方案吧。 演播室,是电视节目制作的常规基地。演播室的节目制作过程中,大部分是摄像机与制作中心使用SDI视频线连接。视频传输需要的带宽和线缆问题愈发突出,电视台现有的以SDI基带视频接口和专用SDI数字视频矩阵为基础的技术架构已难以满足。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演播室IP信号视频传输解决方案吧。 演播室IP信号视频传输解决方案 随着融合媒体、4K等超高清技术的发展,演播室IP信号视频传输解决方案优势在于:IP网络覆盖范围大,传输技术成熟;布线简单,可重用设备;较传统设备而言节约投资;且IP 信号压缩编码方式非常成熟,上下游业务以及相关设备的IP化进程也不断加快。这些都导致了全台IP化必将成为电视媒体未来发展的趋势。

SDI传统电缆布局,造价高,传输距离短 电缆多、传输距离短:在电视台内部,一根电缆只能承载1路SDI的TS信号,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上千条SDI电缆,电缆长且捆绑在一起,一旦发生故障,无法更换,只能新增电缆,电视台不易维护,并且扩充成本高昂。 SDI信号传输距离的限制:SDI信号传输距离不超过100米,部分现有线路无法传输高清节目信号,在传输高清视频过程中易变形产生误码,导致图像失真。SDI高清产品及其传输线缆和后端存储产品的品种单调、价格比较高,导致系统方案选择性少、整体造价比较高。 使用NDI技术,让IP化制作更简单 NDI是一种基于局域网络的信号传输协议,具有低延迟、精确帧视频、数据流相互识别和通信等特性,即在局域网内的一个设备可以通过一条网线输出或者接收多个NDI信号,可完全取代SDI视频线进行传输。 利用NDI网络互连,可将传统的SDI/HDMI视频信号,可靠地传输到基于IP的现场制作设备里,如各种软硬件制作设备、视频混合器、图像系统等,无需复杂连线,帮您省去复杂的设备成本及维护成本。您无需受到空间、距离和访问权限等物理因素影响,无需在不同地点之间铺设音频和视频线缆等,无需专业工程队,只要IP网络,便可连接不同位置的各种制作设备,快速搭建属于您的轻量化演播室。 NDI是可以实现多通道传输,每一个信号源都可成为多个接收端目标被利用,任何设备的NDI数据流也都能互连互通,另外,对于复杂的多工序节目制作工作流,部署了NDI后,各个工作环节即可在线分散式并行处理,极大提高了节目制作效率。 传统编码是需要输入IP地址然后通过解码要获取到IP地址,NDI是自动发现,前端只要接入NDI设备,后端自动接收设备数据。NDI通过网络传输音视频讯号,可以灵活获取到任意的信号输入与输出。NDI可以灵活地从更多种类的视频输入源中进行选择。 NDI编码器,让节目制作便捷、顺畅

基于IP流的电视播控系统架构设计

基于IP流的电视播控系统架构设计 作者:张培杰 来源:《新媒体研究》2019年第04期 摘 ;要 ;新时期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广播电视行业也逐步进行了技术改革,相关的设备开始向着IP化的方向发展。在IP流背景下,电视播控系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出现虚拟服务器、光纤、IP网关等。该系统具有可靠、经济、实用的特点,符合新时期电视播控发展的要求,同时能与融媒体平台实现良好的对接,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 ;IP流;电视;播控系统 中图分类号 ;G647.0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4-0025-02 1 ;基于IP流的播控系统技术 IP流是入网的通信设备,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用户的数量不断地增加,电视的播控系统也逐步发生了变化。在该系统当中主要涉及到SDI Over IP技术、IP播出技术、信号监看技术等。 首先,SDI Over IP技术。在电视播控系统当中,该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对专业基带音视频信号以及高速率媒体传输协议进行定义,其中SDI信号的IP封装格式必须要符合相关协议的标准。SDI Over IP技术引入了对文件数据块的编码机制,能够提升整个系统的编码数据恢复能力,同时,在高码率传输时能够实现数据的保护以及切换。在系统当中可以规定广电环境中的时间、频率协议,满足在新时期高码率传输的要求。该技术能够通过RTP/UDP协议进行无压缩的SDI视频数据传输,然后通过IP网络层进行封装,最后通过光电信号的方式进行传输。 其次,IP播出技术。在广播电视逐步发展的过程中,IP播出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实现压缩IP流的播出以及无压缩基带的播出。在压缩IP流的播出中,信号流需要进行压缩,经过压缩之后的音视频流有效地节省了传输交换宽带,这种方式节省了空间,但是却带来了节目播出的延时。而无压缩基带的播出是通过相关的协议来输出IP流的信号,不会出现延时的问题,但是却对于宽带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在实际应用时通常为万兆以上的网络。同时,在IP 播出技术中,还有一种浅压缩的方式,进行信号的编码、解码以及传输。浅压缩的方式已经逐渐在新媒体的播出中得到了应用,但是在传统电视媒体的播出中仍然有待开发。在IP流的播控系统中,主要包括前端的管理以及后端的服务。其中前端的管理主要包括播出的状态监看、播出的信号监看、系统的状态监看以及应急管理等。后端的服务主要包括播出服务单元、素材接口、内容管理等。

数字电视的IP化

数字电视的IP 化 随着数字电视的快速发展,前端系统处理业务的逐渐增多,原有系统的全ASI 架构已经显得过于局限,给系统扩容和管理维护带来了诸多不便。从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融合网络是未来网络架构的主流发展趋势,IP 技术使得信息汇集和现有网络整合成为可能。 自数字电视平台开始建设,经过多年的运行,传统ASI 架构平台的不足和缺点日益凸显出来,并且随着设备的长期运行,系统故障率逐渐增高,目前数字电视平台存在以下问题。节目调度分发灵活性不足,设备老化问题,系统集成度低,难以备份。 所以采用千兆高速IP 网构架有线电视综合网络就势在必行,IP 网络的高传输带宽、通道的双向性,协议的统一性和流量的不对称性和对多点组播协议的支持,使它可以完成视音频信号的传送,实现网络之间的无缝连接,它在支持双向网络,开展VOD等双向业务的时候就有极大的优势。 1IP 网络的技术原则 1)标准化和开放性:整个系统应基于在开放的架构和标准的协议之上,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和工业标准,亦能很好的符合国标及广电总局制定的相关行业标准,同时提供与外部系统之间开放的协议接口,满足与其它相关系统相连接的不同需求,整个系统采用开放的系统架构,支持业务组件的可拆卸和可替换。 2)安全性和可靠性:系统设计在考虑技术先进性的同时,还从

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设备性能、系统管理及维护等方面重点保证系 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采用故障检查、告警和处理机制,保证数据不因意外情况丢失或损坏;采用灵活的任务调度机制实现负载均衡,达到最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必须在设备层、链路层、路由层及业务层等多个层面实现热备份,并且具有毫秒级切换能力,且具有其它相应的安全保障机制。 3)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按照全网数字电视IP 平台规划,省、市、县三级平台将分阶段完成。系统设计中应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系统硬件、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将来随着业务种类的增加和用户数量的增长,能够实现可预见的平滑升级(包括软硬件、网络规模及业务拓展等)。 2 系统设计方案 数字电视IP 平台设计为三级结构模式,省公司总前端和市县分前端。依据“统一接收、统一加扰、统一下传”的原则,总前端承担全省统传数字电视节目的接收、复用、加扰、分发等业务处理流程;地市分前端完成省、市(县)数字电视节目的调制以及本地节目的编码、复用(加扰)。 系统架构图,如图1。 1)数字电视IP 平台分为业务平台和调度分发平台两部分。 ①业务平台,其中业务平台根据功能分为:信源接收系统、预 复用&转码(统计复用)系统、复用加扰系统、分前端业务处 理系统

基于云架构的深圳广电融合媒体数据中心设计

基于云架构深圳广电融合媒体数据中心设计 0 引言 融合新闻中心项目是深广电集团由传统媒体向融合媒体转型标志项目,调研、论证、建设长达6年,包括机制、流程、技术等多方面创新和变革,第一期工程于5月正式投入使用。项目总投资近1.8亿,其中工艺系统设备投资预算1.1亿,建筑总面积为4300平米。为了实现全媒体业务流程变革和技术支撑升级项目目标,深圳广电和成都索贝企业、华为企业联合研发并实施基于云架构、全IP化融合媒体数据中心。 1融合媒体数据中心需求分析 进入二十一世纪,传统媒体舆论引导能力面临挑战,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主战场,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另首先,传统媒体盈利模式面临挑战,全球范围内电视广告收入增幅几乎零增加,广告平均价格下降。这些媒体发展主要矛盾改变,要求生产网建设从“网络化、文件化、高清化”改造转向“用户导向,服务导向”流程改造和模式创新。所以,融合媒体数据中心项目不但要满足节目部门对内容生产资源需求,而且还要适应加紧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趋势。 1.1全媒体云计算与全IP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深圳广电集团(含原深圳电视台)电视内容生产平台依次经历了编辑工具数字化、生产系统网络化、内容生产平台云化三个阶段,IP化则贯通其中。总体而

言,编辑工具数字化提升了节目制作水平和效率,提升节目生产过程管控能力;日后生产系统网络化逐步消除业务孤岛,节目制播运作效率和资源共享能力深入提升;近年来,为了应对新媒体竞争以及本身融合发展需要,深圳广电内容生产平台利用融合新闻中心项目建设契机开始进入全IP和云计算时代。 1、电视生产业务系统全流程IP化探索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内容生产平台整体架构向全IP融合架构演进成为业界一致认识,这一演进过程能够称之为内容生产网络全IP化。 IP是英文Internet Protocol缩写,意思是“网络之间互连协议”,生产系统全流程IP化实际上是采、编、播、存各个节点采取IP协议实现互联互通,并在线路传输、实现协调控制、完善网络应用等三个层面完成IP化改造。在全媒体时代,传输内容和服务种类越来越多,普遍基于IP技术。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和提升用户体验,内容生产制播体系还需要“愈加彻底IP化”。所以,IP化后全媒体融合网络包含IP化与网络融合两个平行方向,需要业务运行结合起来统一考虑。 元旦,深圳广电上线全台网,为深入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开始逐步对内容生产体系全业务流程进行IP化改造。深圳广电全台网全IP化改造主要包含信号和信令IP化、业务流程文件化、生产管理信息化等三方面。 2、内容生产制作平台私有云实践 云计算就是经过互联网提供各种计算服务和存放服务,包含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A)等服务模式。云计算布署模式包含私有云、小区云、公有云、混合云。文件[1]提出多媒体云和云多媒体来研究多媒体云计算。媒体云主要研究怎

【精品】农村有线电视网络

农村有线电视网络

湖南省有线电视网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农村有线电视网络 建设方案 V1.0

目录 第一章 ......................................................................................................................... 规划目标3 第二章 ......................................................................................................................... 技术方案3 2.1 区县前端/分前端IP化改造 (4) 2.2县乡干线网 (4) 2.2.1 县乡干线光纤网络 (5) 2.2.2 县-乡干线传输网络 (5) 2.3乡镇接入机房 (7) 2.3.1机房选址 (7) 2.3.2 机房配套基础设施 (7) 2.3.3机房核心业务设备 (7) 2.4 有线电视分配网 (8) 2.4.1 馈线光缆 (8) 2.4.2 配线光缆 (8) 2.4.3 入户皮线光缆 (9) 2.4.4分光比规划 (9) 2.4.5 无线接入 (11) 第三章 ......................................................................................................................... 建设内容 11 3.1 区县前端/分前端IP化改造工程 (11) 3.2县乡干线网建设 (12) 3.2.1 新建模式 (12) 3.2.2 优化模式 (12) 3.3 乡镇接入机房建设 (13) 3.4 分配网建设 (14) 3.4.1 新建分配网 (14) 3.4.2 原有分配网双向改造 (15)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