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高三语文调研测试
江苏南京玄武区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江苏南京玄武区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新高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厚葬薄葬与有鬼无鬼宋志坚王充《论衡》中的《薄葬》篇,结合有鬼无鬼,专论厚葬薄葬,对于儒墨两家均有批评。
墨家是信奉有鬼论的,王充批评墨家的就是这一点。
他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葬的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
因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厚葬才有意义。
死人成为鬼之后因“厚葬”感受的是厚遇,由薄葬体验的是薄义。
活人希冀先人福佑后人,又怕死神“成形害人”,就难免趋“厚”弃“薄”,财产多的不怕厚葬把自己搞穷,权势大的不怕人家来掘墓。
即使财力不济,也要勉为其难。
墨家的薄葬主张与有鬼论是相互矛盾的。
倘若真的有鬼,听从墨家的薄葬主张“(不)丧物索用”怎么得了?王充认为:这种自相矛盾,是包括薄葬的主张在内的“墨术”难以流传的重要原因。
倡导厚葬的儒家不信鬼,“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一个范本,连鲁迅也称颂“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
但儒家(包括孔子)的无鬼论不彻底。
“以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以异,孔子非之,而亦无以定实然”。
其实,对于孔子来说,此非不能,实乃不为,他心中是有小旮旯的。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语文期末调研测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语文期末调研测试题江苏省南京市高三语文期末调研测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学号写在答题纸的密封线内。
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不写在试卷上。
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笨拙茁...逼人..壮相形见绌咄咄B.菁.华倩.影技艺精.湛俊男靓.女C.哄.抢烘.托供.不应求众星拱.月D.纤.维歼.灭见异思迁阡..陌纵横2.下列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迄今锋芒必露徇私舞弊恣意妄为B.闪烁无耻谰言义愤填膺前踞后恭C.赡养以儆效尤言简意赅融会贯通D.脉膊革故鼎新善罢甘休缄口不言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大多数应届毕业生表示,相对于薪酬而言,他们更加看重..的是自己日后的发展空间;而那些有发展潜力的也往往被用人单位先看中..。
B.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改革的稳定性;要调解..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重点扩大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消费。
C.日本NHK电视台报导说,安倍内阁的支持率比上个月下降11个百分点,首次跌倒50%以下,这使安倍本人如醍醐灌顶....,很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D.在如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讨论会上,同学们广开言路....,各抒己见,既表现出较强的思维能力,又显现出丰厚的文化底蕴。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了办好本届亚运会,卡塔尔请来世界各地的专人人士组织赛事,参与接待,实际上这也是他们与国际接轨,学习别国先进管理理念。
B.综合考试是以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为目的的考试,命题面向全体考生,总体要求是注重基础知识,加大试题覆盖面。
C.为杜绝以讨要工资为由的闹事事件不再发生,南京市信访局在及时解决问题后,促成相关部门出台了一条保障民工权益的新政策.D.现年68岁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于去年年底离职,在联合国欧洲办事处所在地日内瓦定居并安度晚年,从而实现了他多年以来的夙愿.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江苏省南京市2024届高三9月抽查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届高三9月抽查调研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且以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
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
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
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
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学情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学情调研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
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
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
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
诗也如此,诗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
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
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
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
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
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
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
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因无亭不灵。
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
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
江苏省南京市2024 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2024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56年,我国公布推行第一批简化字以后,流行的汉字,便有了简体(简化)字与繁体字明显的区分。
学习中文,也就产生了两者之间需要学习哪种字体的选择。
按照过去传统,海外华人地区的学校教学和书报印刷,全是采用繁体字,长期以来,给外国学生造成一种偏见,认为现代汉字是以繁体字为主流。
如今,情况开始转变,海外华人地区使用简体字的现象增多最明显的是东南亚华人地区的中文学校已使用简体字读写,报刊印刷也几乎形成简体字天下。
前几年,凡在美国开设中文课程的学校,已陆续开始传授简体字读写。
尤其破天荒第一遭:2005年5月22日,《纽约时报》上刊载了专栏作家纪思道的文章《从开封到纽约——浑煌如过眼烟云》,竟用汉字简体字印出文章标题。
这种罕见的举动,不啻显示追求时尚,也在于紧跟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由繁体字省笔成的简体字,渐次成为汉字应用的主流,除了中国政治经济影响力的促进,也在于我国特有的方块字本身历经数千年的演变,适应了文字进化弃繁就简这条规律,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汉字的演变,从契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到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战国以前多为大篆,战国以后出现小篆),至在缯帛、简牍,或凿刻在碑石上的小篆和秦篆,都出现过省却笔画的书写。
如甲骨文字基本上是象形文字,有些字显得繁复,有些字则简单,这种画象的繁杂和简括,已体现繁写和简写情况。
周代的大篆不少字形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相近,也有较多的字开始符号化。
战国文字则以大篆为基础,在笔画上进行了省改。
到了秦代,将战国时期各国自行的文字混乱现象以“书同文”的要求,进行统一整理,推行了比大篆多处省笔的官方文字——小篆。
当时,民间还流行着一种脱胎于篆文的隶书,人称秦隶。
以上各体文字在史学界称为古文字。
汉承秦制,根据传统的书写方式,又在秦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兼取帛书和简文上的一些简化字,形成一种拉直笔划、方折弧角的汉隶。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11月联合调研高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11月联合调研高三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的审悲快感,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说明。
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审悲快感是作为艺术活动而存在的。
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不能等同。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失去亲朋,或陷入困境,或者目睹了别人的不幸,而你又是一个正常的人的话,那么,除哀痛之外,是不会有丝毫愉悦的。
因为当人遭遇不幸时,全部注意力都被苦难本身所吸引,伴随着痛感的是该如何手忙脚乱地处理后事,反反复复地考虑得失,忧心重重地瞻望未来,想超脱这一切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欣赏,则是拉开距离的超越功利的观照。
这样的“审悲”,也就是把苦难通过艺术这支弓箭,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这时候,哀伤痛苦的呻吟变成了五彩斑斓的意象,使人在瞬间离开现实的重压而升腾于幻境。
这样,悲哀本身就变成并非全然是痛苦了,我们的回味给它添上一种甜美。
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强调艺术家对感情要“再度体验”。
一个男孩子在遇到狼的那一刻,他只能处在惊恐之中,无暇顾及其他。
但是当事过之后,这个男孩回忆他遇到狼时的情景,将遇狼的经过绘声绘色地叙述出来,那么这种再度体验过的感情,就是审美观照,就是艺术。
在审悲体验中,形式化则是造成“距离化”并促成痛感转化为快感的又一原因。
苦难是悲哀的,但艺术创作中所运用的艺术形式用愉悦之情与之对抗,并进而征服它。
这样,在审悲观照中痛感就转化为快感。
一出悲剧,譬如《红楼梦》,要是除去了它的富于表现力的文字,无懈可击的结构等一切表现形式的魅力,把这悲剧化为单纯的事实,用报道性的语言讲出来,那么《红楼梦》悲剧的全部的美也就失去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人类的愚蠢行为而已,它至多只能引起我们某种好奇心,但要我们去欣赏它却是万万做不到了。
南京市2024 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答案+补充细则(2)

南京市2024届高三年级期初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一、现代文阅读(35分)1. D2. D3. C4.最早是甲骨文;周代的大篆;秦代的小篆和秦隶;汉朝的汉隶。
补充细则:每点1分。
要求写清楚时代和字体;“周代的大篆、秦代的小篆”也可写为“战国以前的大篆、战国以后的小篆”;“大篆、小篆”写成“金文”不得分。
【样卷示例】:4分:最初发明的汉字是甲骨文;战国时简化为大篆;秦朝时统一文字,产生小篆和秦隶;汉朝时形成汉隶。
3分:汉字从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到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再到缯帛简牍或凿刻在碑石上的小篆和秦篆,最后汉朝在秦力的基础上改进,形成了汉隶。
5.举例,说明使用简体汉字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引用,证明简化字是历史上因时因需而产生的。
补充细则:每点2分,手法和分析各1分。
【样卷示例】:4分:①纪思道:采用举例论证的手法,通过《纽约时报》使用简体汉字做标题的例子,论证了简体字成为汉字主流、广为流传的观点;②蔡邕:采用引用论证的手法,引用蔡邕《书断》中“趋急之书”的阐释,论证了汉字的简化是历史的必然。
3分:①第二段中举纪思道的例子,有力论证简体字的使用与推广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增强说服力;②第六段中举蔡邕的例子表明,简化字是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
2分:①作为举例,证明汉字简体字使用增多,呼应上文提到的报刊印刷,也几乎形成简体字天下;②引用论证,说明简化字也可以用在政府往来的文书中,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增加可读性。
6. C7. D8.(1)多处运用方言,如“伸抖”“着辣”等,体现地域特色,富有乡土气息。
(2)穿插引用民谚俗语,如“马要鞍装,人要衣裳”“桌椅吱嘎,篷子补巴”等,增加了语言的谐趣性。
(3)纯用口语,多用问句,表现了夫妻俩拌嘴的生活气息。
(4)多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
补充细则: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可得满分;手法、效果各1分。
【样卷示例】:6分:语言多用俗语,富有生活气息。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联合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联合调研试题高三语文2024.0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李伯元的《文明小史》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晚清科考政策发生变化,除了诗文,还新增时务、天算、舆地等内容,为适应这种变革,吴江乡间有贾家三子开始接触上海报纸以补充新知,兄弟三人通过报纸既可知道外面的事,又可借此消遣,一天足有两三个时辰用在报上。
眼界开了,行动也就开始,他们托人在洋货店买回来一盏火油洋灯,一亮如同白昼,油灯那点摇曳之火就显得可怜无比。
自此三兄弟更加留心看报,凡见有外洋新到器具,即托人购买。
仅此仍不解渴,他们想去上海见见世面。
谋划再三,三兄弟私下租了一条船,半夜时分偷偷奔向上海。
倘若这是一段史实,按照现有的研究思路,我们会关注什么呢?或许是当时的吴江乡下已经可以看到多少报纸,都是些什么报,它们又是通过什么渠道传播的;或许是当地读者都是哪些人,主要读什么,报纸对他们产生了什么作用;当然也可以分析报纸在上海向周边辐射影响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
这样的一些研究都从各自不同层面触及报纸及其影响,其价值不言而喻。
然而,所有这些研究相加,让人觉得仍未击中这个故事的真正命意。
比如为什么是读报让人知道外面的事?为什么报纸可以是购买洋货的指导?报纸的这种诱导力量来自哪里?总而言之,如果没有报纸的话,这一切就不会发生。
那么,报纸是什么呢?很遗憾,在我们的研究中的确没有人去追究报纸是什么,而是把报纸当作了一个不证自明的物品。
这不仅把报纸常识化了,而且也难以切实把握研究者惯常重视的报纸内容及其作用(比如与书籍有何不同)。
这种所谓的报纸历史研究也就名不副实,实际上是没有“报纸”的报纸研究。
历史学家达恩顿就曾表达过类似意思,他说,研究者们总是希望通过考查印刷的世界,就能打开一扇透视法国大革命的新窗口,但他们从来没有打算了解这种主要传播工具是如何贡献于现代的第一次伟大革命,可以说,这场大革命如果没有印刷报刊,就不可能推翻旧的君主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2009.04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
共16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纸的密封线内。
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横线上。
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跑步跑龙套泡沫如法炮制含苞欲放B.结实结晶体采撷洁身自好诘屈聱牙C.更加更衣室粳M 骨鲠在喉故事梗概D.监护国子监门槛衣衫褴褛滥竽充数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汉王电纸书与欧美地区产品同步推出,并透露了带有手写识别能力的升级版发布计划,在德国汉诺威展会上成为热门产品。
B.个别学校为了抢生源,竟把老师编成小分队,派到各个小学组织学生考试,考得好的学生就通知家长去登记报名。
C.有关商品房质量的投诉,这些年一直居高不下,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建设中大量采用的现场浇铸施工工艺使得施工质量难以控制。
D.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如何界定官员财产的合法性,如何确定官员财产申报是否属实,或许是目前官员财产申报制度难以出台的障碍。
3.请改正下列各句中运用不得体的词语。
(3分)(1)请问家父高寿啊?(寒暄用语)▲改为▲(2)涂鸦之作,敬请拜读。
(赠书用语)▲改为▲(3)李和平先生敬启(信封用语)▲改为▲4.下面是奥巴马获胜演说的第一段文字,奥巴马所说的“答案”具体指什么?请简要回答并对这段话加以点评。
(6分)假如还有人在那里怀疑美国是否真是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国度,假如还有人在质疑我们的奠基者的梦想是否依然存活于我们这个时代,假如还有人对我们民主制度的力量半信半疑,那么今晚你得到了明确的答案。
答:(1)答案:▲(2)点评:▲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
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
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
安日:“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
”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
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
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
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
安日:“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遂分别具奏。
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
”诏百官议朝堂。
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
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
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司徒桓虞改议从安。
太尉郑弘恨之,日:“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
”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
肃宗诏报日:“久议沉滞,各有所志。
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
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诔,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徽功万里,非社稷之计。
书连上辄寝。
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
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
有司畏惮,莫敢言者。
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
窦氏大恨。
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注]①生口:指俘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考:刑讯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按:查办c.帝感悟,即报许报:报告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遮:拦阻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B。
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C。
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D。
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如姬为公于泣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
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顾风险上书要求释放他们,最终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
但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
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鼍,但他毫不动摇。
D.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请。
后来弹劾窦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如有不台,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译文:(2)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译文:(3)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译文:三、古诗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李宣远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1)孤城咬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 答:(2)使征人“垂渭”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分)答:(3)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
(4分)答: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2) ▲,辩乎荣辱之境。
(《庄子·逍遥游》)(3)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诸葛亮《出师表》)(4)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5)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6)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7)小楼昨夜又东风,!(李煜《虞美人》)(8)箫鼓追随春社近,。
(陆游《游山西村》)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晶莹的泪滴陈忠实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
我要求休学一年。
我敲拍了教务处的门板,获准以后我便推开了门,一位年轻的女先生正伏在M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拿着长杆蘸水笔在一厚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
“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
”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拎起我的申请很快看完了,又专注地把目光停滞在纸页下端班主任签写的一行意见和校长更为简洁的意见上面,似乎两个人连姓名在内的lO来个字的意见批示,看上去比我大半页的申请书还要费时更多。
她终于抬起头来问:“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是的。
”“不休学不行吗?”“不行。
”“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亲戚……也都穷。
”“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让他报考师范学校,师范生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零花钱。
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
她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一个公文本在桌子上翻开,又停下手竭:“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我看着那双浮着忧郁气色的眼睛,突然意识到因为我的休学致使她心情不好。
她只是教务处的一位抄抄写写的年轻职员,我和她几乎没有说过话,甚至至今也不知道她的姓名。
我便说:“老师,没关系。
体学一年没啥关系,我年龄小。
”她说:“白白耽搁一年多可惜!”随之又换了一种口吻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
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
”我的心情突然灰暗起来而没有再开口。
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文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吱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上糨糊后贴在公文存根上,做完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说:“装好。
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
”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出门去。
我听到背后“咣当”一声关门的声音,同时也听到一声“等等”。
她拢了拢齐肩的头发朝我走来,和我并排在廊檐下的台阶上走着。
我想尽快远离正在迎接新学期的洋溢着欢乐气氛的学校太门,便低着头加快了脚步,她又喊了一声“等等”,走过来拍了拍我的书包:“别把休学证弄丢了。
”我点点头。
她这时才有一句安慰我的话:“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
”我抬头看她,猛然看见那双眼睫毛很长的眼眶里溢出泪水来,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眶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
我垂下头避开目光,要是再在她的眼睛处多驻留一秒,我肯定就会号啕大哭。
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块碎瓦片来抑制情绪,感觉到有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
我终于扬起头鼓起劲儿说:“老师……我走了……”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我再次虔诚地深深鞠躬,然后就转过身走掉了……我今天终于把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在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中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我便企望自己如女老师那种泪珠的泪腺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11.女老师看“我”的休学申请书时,为什么十分“专注”“费时”?为什么又对“我”连连发问?(4分)12.在办理休学手续的过程中,“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7分)答:13.请分析画线文字的表达特色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6分)答:14.文章结尾写道:“我今天终于把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
“我”为什么“虔诚祈祷”?试加以探究。
(6分)答;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
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佧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18分)甲、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 7题“大师”该由谁来封?朱维铮“大师”一词,初见于《周礼》,说是周代宫廷的乐官长的职称。
据清代经学家考证,“大师”印《论语》所述教孔子学音乐并体悟天人关系的盲人艺术家。
但孔子死了,鲁国衰乱,他们四散流亡异国,“大师”也成绝响。
时过近三百年,秦始皇死了,“坑灰未冷山东乱”,“大师”也重现于山东。
不过已非艺术大师,而是跟随济南伏生学了点《尚书》残篇,在民间教《书》糊口的儒生。
幸而汉武帝“独尊儒术”。
他的丞相公孙弘,又将五经博士变成候补文官的师傅。
读一经而应试,便可做官,禄利随之。
于是时历四世,如《汉书》所说,“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所谓盛极而衰吧,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随着唐朝一统,三教并争,“大师”的徽号被佛经翻译家玄荧夺去献给了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