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望洞庭》
2024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
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大家整编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望洞庭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的诗意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的诗意
1、独坐敬亭山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意: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人描写的是自己的孤独以及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独坐敬亭山》描绘出诗人与敬亭山的寂寞孤独。
2、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意:《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该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彩。
全诗描写了月色笼罩下的洞庭湖的宁静。
3、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诗意:《忆江南》本为隋唐时期词牌名,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描写了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
鲜红的江花。
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
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
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忆江南》读出对江南春景的赞美与热爱.。
《望洞庭》刘禹锡唐诗赏析

《望洞庭》刘禹锡唐诗赏析《望洞庭》刘禹锡唐诗赏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话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创作背景】《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秋,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一次,刘禹锡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观望洞庭湖的景色而写下了此诗。
【赏析】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刘禹锡《望洞庭》译文

刘禹锡《望洞庭》译文
嘿,咱来说说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的译文哈。
先看看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那咱就开始翻啦。
“湖光秋月两相和”,就是说湖面上的光和秋天的月亮啊,它们俩凑一块儿啦,相互融合啦。
“潭面无风镜未磨”,潭水的水面上啊,没有风的时候,就跟那没磨过的镜子似的。
“遥望洞庭山水翠”,远远地瞅着洞庭湖那边的山和水呀,都是绿油油的。
“白银盘里一青螺”,就好像在一个白银做的大盘子里有一只青色的螺蛳。
哈哈,是不是挺好玩儿的。
这么翻译完,就感觉特别通俗易懂,就跟咱平常唠嗑一样。
咱平常说话不就这么说嘛,没那么多文绉绉的词儿。
这样大家一读就明白啦,也不会觉得费劲。
这可是咱精心翻译出来的,让大家都能轻松理解这首诗。
出处呢,就是刘禹锡的《望洞庭》呀。
这首诗写得那叫一个美,把洞庭湖的景色描写得特别生动。
咱这译文呢,就是想让大家都能轻松感受到诗里的那种美。
以后大家再读这首诗,就可以想想咱这个大白话译文,保证一下子就懂啦。
哈哈,咱这译文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点乐趣,也能让大家更好地欣赏这首古诗。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该页是编辑帮助大家分享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篇一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望洞庭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背《望洞庭》,积累古诗,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3、看图作文。
4、欢庆国庆节,自办小报。
教学重点: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课前准备:搜集、交流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课时教学目标:背诵古诗《望洞庭》。
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读一读、背一背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反复吟诵,读出诗的韵味。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三、朗读《为银杉保险》,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第17课《古诗三首 望洞庭》(课件)三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

课后作业:
1.背诵《望洞庭》。 2.收集积累李白、苏轼和刘禹锡的其他诗作。
yáo
结构:半包围 偏旁:辶
笔画数:13
书写提示:“缶”两横与竖折黄子健的 距离要均匀,第二横最长,在横中线上。 走之的捺要舒展,托住被包住的部分。
组词:遥望 遥远 摇头晃脑
造句:姑姑住在遥远的北方。
重点指导
jìng
镜
上横短下横长
wèi
未
是“日”不是“口”
学习任务三 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夜皎洁的月光与洞庭湖的波光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湖面风平浪静,像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
理解诗意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望。 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
洞庭湖中的君山。
比喻
理解诗意
银盘 盘问
识字技巧
比一比
wèi
mò
未——末
pán
pén
盘——盆
识字技巧
换一换
tíng
蜓-虫+广=庭
识字技巧
多音字
mó (磨合)(磨刀)(磨蹭) 磨
mò (磨坊)(推磨) (磨盘)
mò mò
mó
造句:爷爷让弟弟去磨坊磨面,弟弟磨蹭了半天也没出发。
我会写
jìng wèi mó yáo yín pán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青翠,如同白银盘里盛放着一 只青螺。
诗句鉴赏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连用几个生 动的比喻,“镜未磨”“白银盘” “青螺”不但形象地表现了月下洞 庭的迷人景色,而且也反映出诗人 的心境。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望洞庭》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望洞庭体裁:诗题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作者:名字:刘禹锡年代:唐代描述: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
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授监察御史。
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世称刘宾客。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翻译: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原文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赏析二:思想内容《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赏析三:艺术特色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三年级上17古诗三首望洞庭

三年级上17古诗三首望洞庭《三年级上 17 古诗三首望洞庭》在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组古诗三首,其中一首便是《望洞庭》。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洞庭湖的美丽风光,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诗中写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整首诗意境优美,用词精妙,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而神秘的洞庭湖畔。
“湖光秋月两相和”,诗人开篇便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
湖水的波光与秋天的月光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幅柔和、美妙的景象。
这“和”字用得极为巧妙,它不仅表现了湖光与月光的自然融合,更传达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想象一下,在一个秋夜,月光如水般洒在湖面上,湖水轻轻荡漾着月光,那是多么美丽而宁静的场景啊!“潭面无风镜未磨”,这一句将平静的湖面比作未打磨的铜镜。
在没有风的时候,湖面平静得就像一面巨大的铜镜,虽然有些朦胧,但却别有一番韵味。
铜镜在古代是人们梳妆打扮的工具,而这里将湖面比作铜镜,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湖面的平静,还让人联想到了湖水的清澈,仿佛能够映照出世间的一切。
这种比喻既生动又贴切,让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洞庭湖的宁静之美。
“遥望洞庭山水翠”,诗人站在远处眺望洞庭湖,只见山水一片翠绿。
这里的“翠”字用得极为精彩,它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山水的生机勃勃和绿意盎然。
洞庭湖周围的山峦连绵起伏,树木郁郁葱葱,与湖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整首诗中最为精妙的一句比喻。
诗人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湖中君山比作青螺。
远远望去,洞庭湖就像一个巨大的白银盘子,而君山则像盘子里的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这个比喻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和君山的渺小,还展现了两者之间的和谐之美。
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能创造出如此奇妙的景象。
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美丽的湖光山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洞庭、潭面”等词语。
2、在老师指导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3、感知诗词大意,根据提供的画面,用自己的话介绍洞庭湖的美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创设情境,反复诵读课文,品味与感受课文中语言的魅力,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
2、难点: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李白写的《独坐敬亭山》,我们一起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位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诗:《望洞庭》,拿出你们的右手,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板书:望洞庭),齐读两遍课题。
3、注意这个“庭”字,看老师范写,拿出比,在本子上多写几遍。
4、“望”是什么意思?你说,(生:“望”是看的意思)
5、(出示图片)介绍洞庭:洞庭指湖南省的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对长江水量起着调节作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边读边想:诗中写了几处美景?
2、哪位同学来读读这首古诗,你来,注意“螺”,念luo第二声,谁再来读读,你来读一下,读的真响亮,“潭”字注意右边上面不是“西”。
3、再听老师范读,哪里停顿比较合适,并在书上做记号,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范读,有没有画好节奏,谁来读读,你来,咱们换种方式读怎么样?接下来比赛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韵味。
男生和女生比赛,谁胜出,是的,女生更胜一筹,男生可要加油了!齐读古诗。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1、请同学们再读读诗,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并想想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谁来说说,你来,(板书:湖光、秋月),还有吗?谁能说的更完整一点,你来说,(板书:潭面、山),说的很好,那整首诗的意思呢?你说,你也说说,说的不是很顺畅,那我们一起来解决吧!
2、同学们看到第一二句,(媒体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轻声读一读,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看插图,也可以在旁边打上问号,待会讨论。
3、同学们完成了吗?你们有什么疑问吗?你来说,哦,你不理解“和谐”的意思,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谁还有疑问的?你来说,(生:为什么要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哪位同学帮她解决,你来,你理解的很到位,因为无风时的洞庭湖面,十分平静,没有一丝风浪,所以作者把它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
你们能读出这种这种宁静柔和的美吗?来读读,要读的轻一点,再读!谁还有疑问的,你说,(生:为什么把洞庭湖说成是潭面),同学们看图,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
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明白了吗?现在谁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你来,(生:月光融化在湖水里,平静无风的湖面,看起来像是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
)你理解的真到位!
4、同学们看到第三四句,(媒体出示句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理解这两句诗,同学们除了可以用刚才的方法:查查字典,同学间互相讨论,或提出问题,还可以展开你的想象。
5、出示词语,“遥望”是什么意思?(远看),“翠”呢?(苍翠)。
你们知道这两句用了什
么写作手法吗?你说,是的,句子中作者展开了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
说一说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生:作者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也就是白颜色的盘子;把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你理解的很正确,那把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意思?你来说,(生: 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啊。
)读读这两句,读出美的感受。
6、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洞庭湖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你说,你也来说说,是的洞庭湖非常的美,(板书:美),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读出美的感受!
7、这也是写景的诗,与《独坐敬亭山》有什么区别?比较阅读这两首诗,自己思考。
谁来说一说呢?你来,你也来说一说。
师总结:这两首诗都是写景的诗,但抒发的情感不一样。
《望洞庭》抒发的是内心的愉快,而《独坐敬亭山》抒发的是内心的孤独。
再齐读《望洞庭》。
四、拓展延伸,深入感悟
1、(出示媒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句,同学们把这首诗读读,读完有什么感受呢?你说,你也来说说,课文你们可以去读读诗人刘禹锡的其他作品!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望洞庭》。
3、写一写:秋天的夜晚,明月高照,站在洞庭湖边,我们会看到什么呢?想到什么呢?
六、板书设计
1洞庭湖
湖光、秋月
潭面(美)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