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数字通信计算机仿真课程设计实用模板

合集下载

基于Simulink的数字通信系统的仿真设计

基于Simulink的数字通信系统的仿真设计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工程专业信息(2)班一、一、课程设计(论文)题目基于Simulink的数字通信系统的仿真设计二、课程设计(论文)工作自2014年6 月23日起至2014年7月 4日止。

三、课程设计(论文) 地点: 4-403,4-404,图书馆四、课程设计(论文)内容要求:1.本课程设计的目的(1)使学生掌握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基本工作原理;(2)培养学生掌握电路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3)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4)能提高和挖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创新能力;(5)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2.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1)基本要求:(1)学习SystemView或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2)对需要仿真的通信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3)提出系统的设计方案,选用合适的模块;(4)对所设计系统进行仿真;(5)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2)创新要求:在基本要求达到后,可进行创新设计,完善系统的性能。

3)课程设计论文编写要求(1)要按照书稿的规格打印誊写课程设计论文(2)论文包括目录、绪论、正文、小结、参考文献、谢辞、附录等(3)课程设计论文装订按学校的统一要求完成4)评分标准:(1)完成原理分析:(20分)(2)系统方案选择:(30分)(3)仿真结果分析:(30分)(4)论文写作:(20分)5)参考文献:(1)孙屹.《SystemView通信仿真开发手册》国防工业出版社(2)李东生.《SystemView系统设计及仿真入门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3)赵静.《基于MATLAB的通信系统仿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4 ) 陈萍.《现代通信实验系统的计算机仿真》国防工业出版社(5)刘学勇.《详解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电子工业出版社6)课程设计进度安排内容天数地点构思及收集资料 2 图书馆熟悉软件与系统仿真 6 4-403,4-404撰写论文 2 4-403,4-404学生签名:2014年6月23日课程设计(论文)评审意见(1)完成原理分析(20分):优()、良()、中()、一般()、差();(2)系统方案选择(30分):优()、良()、中()、一般()、差();(3)仿真结果分析(30分):优()、良()、中()、一般()、差();(4)论文写作(20分):优()、良()、中()、一般()、差();(5)格式规范性及考勤是否降等级:是()、否()评阅人:职称:讲师2014年7月4日目录绪论 (1)第1章二进制数字调制解调系统 (2)1.1 数字通信系统 (2)1.1.1 数字通信系统的优点 (2)1.1.2 数字通信系统的缺点 (3)1.2 二进制数字调制解调 (3)第2章 Simulink软件介绍 (4)2.1 Simulink软件简介 (4)2.2 Simulink仿真步骤 (4)2.3 Simulink的模块库 (4)第3章 2ASK仿真系统的设计 (6)3.1 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系统的调制与解调原理 (6)3.2 2ASK的调制解调仿真设计 (7)3.3 4ASK的仿真结果和分析 (7)3.3.1 参数设置与分析 (7)3.3.2 仿真结果图 (8)第4章 2FSK仿真系统的设计 (9)4.1 二进制移频键控(2FSK)的调制与解调原理 (9)4.1.1 2FSK调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DTMF产生传输及检测软件仿真课程设计

DTMF产生传输及检测软件仿真课程设计

燕山大学课程设计指导书DTMF通信系统设计与仿真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电子教研室1、任务、性质与意义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对信息传输的过程进行仿真,是分析、设计及改进通信系统性能的重要手段。

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是综合运用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所学知识,实现一个双音多频(DTMF信号传输过程的软件仿真。

本次课程设计的性质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的综合实践环节。

它的意义在于,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可以从理论上加深对有关通信、数字信号处理原理的综合理解,了解DTMF信号原理和用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法实现DTMF言号的产生、传输与检测的过程。

还可以从实践能力上掌握一门新的计算机编程工具一一MATLA语言。

2、基本原理双音多频(DTMF信号双音多频(DTMF信号就是用两个不同频率的音频信号的组合来传输信息的一种通信信号形式,可以用数学式表示为s(t) A(cos2 f H t cos 2 f L t)(1)式中f H和f L分别是高频组和低频组的两个信号频率。

对这两个频率的要求是:1、位于人而能够听到的音频频率范围内;2、频率间隔近似为乐音音阶的频率间隔(按十二平均律,相邻各个音的频率呈等比关系,其比值约为,例如C3,C4= D4 )。

这种信号在电话线路上传输,而且声音悦耳。

在电话系统中,高低频组的频率已经标准化,如图1所示。

DTM F最早应用是在电话通信系统中作为控制信令使用的。

在电话通信系统中,最早的亦I M宁工Oil Hr147711^ I 斤3工卜I*图1 DTMF拨号频率标准控制信令是使用直流脉冲信号。

脉冲拨号方式是由接在旋转拨盘位置上的开关或电子开关控制二线电路的通与断。

每拨出一位数字,都有唯一一串电流脉冲相对应,图2中给出了数字’3'的电流脉冲序列。

每个脉冲周期通常为100ms其中有40%勺占空时间,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两个相继数字的时间间隔可以从到数秒之间变化不等。

由此可见,利用拨号脉冲拨号,发送一个10位长的号码大约需要7秒的时间。

【最新版】燕山大学数字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基于DA转换的信号发生与分析毕业论文

【最新版】燕山大学数字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基于DA转换的信号发生与分析毕业论文

燕山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基于DA转换的信号发生与分析学院(系):电气工程学院年级专业: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教师职称:课程名称:“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基层教学单位:指导教师:说明:1、此表一式四份,系、指导教师、学生各一份,报送院教务科一份。

2、学生那份任务书要求装订到课程设计报告前面。

摘要 (3)第一章 MATLAB简介 (4)第二章采集信号级处理的相关知识 (5)2.1MATLAB信号采集相关知识 (5)2.2快速傅里叶变换 (7)第三章MATLAB处理流程 (8)3.1图形界面设计 (8)3.2程序设计 (10)第四章MATLAB处理后的仿真图 (14)4.1方波及其频谱图 (14)4.2锯齿波及其频谱图 (15)4.3三角波及其频谱图 (16)4.4正弦波及其频谱图 (17)第五章心得总结 (18)参考文献 (19)摘要本次课程设计利用MATLAB对产生的信号进行采集与分析,实现了DA转换的信号发生与分析。

通过MATLAB GUI设计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对来自上位机的正弦波,三角波,锯齿波等函数信号进行采集与幅频特性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通过串口发送命令给单片机系统,控制相应的数码管或LED发光显示相应信号参数,从而达到对数字信号的分析与处理的目的。

第一章 MATLAB简介MATLAB是一种面向工程和科学计算的交互式计算软件,它以矩阵运算为基础,把计算、可视化、程序设计融合到了一个简单易用的交互式工作环境中。

同时由于MATLAB是一个数据分析和处理功能十分强大的工程实用软件,它的信号处理与分析工具箱为语音信号分析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功能函数,利用这些功能函数可以快捷而又方便地完成语音信号的处理和分析以及信号的可视化,使人机交互更加便捷。

MATLAB是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技术平台。

利用它能够轻松完成复杂的数值计算,数据分析,符号计算和数据可视化等任务。

MATLAB软件由主包和各类工具箱构成。

通信仿真软件课程设计

通信仿真软件课程设计

目录一.课程设计目的 (2)二.课程设计I (3)1.设计内容 (3)2.设计过程 (3)3.设计结果 (3)三.课程设计II (4)1.设计内容 (4)2.设计过程 (4)3.设计结果 (5)四.课程设计III (6)1.设计内容 (6)2.设计过程 (6)3.设计结果 (9)五.心得体会 (10)六.参考文献 (11)一.课程设计目的:掌握MATLAB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MATLAB窗口环境的使用;矩阵运算及多项式处理;基本的绘图命令;程序设计入门。

MATLAB 的窗口环境是基础的基础,要求熟练掌握语句命令的输入、变量的使用、基本的数学函数及各种工作空间与文件管理的命令。

要善于运用help命令自学。

MATLAB具有强大的矩阵运算能力,要求熟练掌握矩阵的输入与生成,掌握矩阵的基本运算及操作,区分带点运算与不带点运算点的不同;掌握多项式的建立与表示方法及多项式的基本运算。

MATLAB同样具有强大的图形处理能力,要求熟练掌握基本的二维绘图命令。

MATLAB具有三种基本的M文件类型,要求掌握它们的区别及基本结构,熟悉程序流程控制的使用及常用的编程命令。

1.设计内容:随机生成10个0~10之间的随机数,赋值为变量a,利用MATLAB程序类型中的“函数文件”(function)编写函数,以变量a为输入函数,对这10个数进行排序(升序或者降序),并输出结果到变量b中。

2.设计过程:编辑程序:a=10*rand(1,10) %随机生成10个0~10之间的随机数for i=1:10for j=i:10if a(1,j)<a(1,i) %提取矩阵第一行j列和i列,如果j列的数大于i列的数x=a(1,j);a(1,j)=a(1,i);a(1,i)=x; %交换第一行j列和i列的值,使i永远大于j endendendb=a %将排好序的数赋值给b,b为升序结果3.设计结果:a =Columns 1 through 69.5013 2.3114 6.0684 4.8598 8.9130 7.6210Columns 7 through 104.5647 0.1850 8.2141 4.4470b =Columns 1 through 60.1850 2.3114 4.4470 4.5647 4.8598 6.0684Columns 7 through 107.6210 8.2141 8.9130 9.5013说明:a为输入0到10之间的随机数字,b为升序结果。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设计1. 引言通信系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无线通信、互联网、电视、手机、卫星通信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通信系统的性能,在通信工程领域中,仿真技术被广泛应用。

本课程设计将介绍通信系统仿真的相关概念、方法和工具,以及如何根据具体问题进行通信系统的仿真。

2. 通信系统仿真的目的和意义通信系统仿真是通过计算机模拟通信系统的运行和性能,以达到理解系统特性、优化设计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它在通信工程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

通信系统仿真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理解系统特性:通过仿真可以深入了解通信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信源、信道、调制解调器、信道编码和解码等,从而更好地理解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优化设计:通过仿真可以评估不同的系统设计方案,找到最佳的参数配置和算法,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降低成本。

•解决问题:通过仿真可以模拟通信系统在不同情况下的性能表现,从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干扰问题、误码率改善等。

3. 通信系统仿真的基本原理通信系统仿真的基本原理是模拟和计算。

通信系统仿真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模拟和计算:•信源:通过模拟产生各种类型的信号,比如正弦波、随机信号等。

•信道:通过模拟产生不同的信道特性,比如传输损耗、多路径效应、噪声等。

可以通过添加白噪声、多径信道模型等方式来模拟实际信道的特性。

•调制解调器:通过模拟调制解调过程,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或者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信道编码和解码:通过模拟编码和解码过程,对信号进行编码和解码,提高抗干扰性能。

•误码分析:通过模拟接收端信号的误码情况,分析误码率和误差传播等指标。

通信系统仿真的计算过程需要使用编程语言和相关工具,比如MATLAB、Python等,以及通信系统仿真平台,比如NS-3、OPNET等。

4. 通信系统仿真的步骤通信系统仿真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仿真目标:明确仿真的目标,包括仿真对象、仿真精度和仿真场景等。

计算机仿真课程设计

计算机仿真课程设计

计算机仿真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计算机仿真的基本概念,掌握仿真模型构建的基本原理。

2. 学生能掌握至少一种计算机仿真软件的使用,并运用该软件完成特定场景的仿真实验。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计算机仿真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2. 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能通过编程实现简单的仿真模型。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综合性的计算机仿真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计算机仿真的实用价值,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养成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习惯。

3. 学生能够遵循学术道德,尊重他人成果,培养诚信意识和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编程基础。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仿真基本概念:仿真模型的构建、仿真算法的选择、仿真结果的分析等。

2. 计算机仿真软件应用:介绍至少一种仿真软件(如MATLAB/Simulink、AnyLogic等)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功能。

3. 编程实现仿真模型:结合Python、C++等编程语言,实现简单的仿真模型。

4. 实际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计算机仿真在工程、科研等领域的应用案例,探讨仿真技术的实际价值。

5. 小组项目实践:分组进行计算机仿真项目设计,包括项目选题、模型构建、编程实现、结果分析等环节。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计算机仿真基本概念及仿真软件介绍。

第二周:编程语言基础及简单仿真模型编程实现。

第三周:实际案例分析,讨论仿真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第四周:小组项目实践,指导学生进行项目选题和模型构建。

通信仿真课程设计

通信仿真课程设计

通信仿真课程设计[通信仿真课程设计]题目: 通信系统模拟调制与数字调制院系:信息技术学院专业:通信工程论文﹙设计﹚题目: 通信系统模拟调制与数字调制院系:信息技术学院专业:通信工程姓名:张邦熔学号: 4074110指导教师:田丽填写日期: 5月20日目录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

第1章模拟调制系统的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幅度调制简介……………………………………………………………………………………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 模拟调制的分类与特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1.1.2 AM调制原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简介……………………………………………………………………………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数字基带信号传输系统的组成原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基带传输的常见码型………………………………………………………………………………错误!未定义书签。

1.3.1 几种常见的传输码型………………………………………………………………………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码间串扰简介……………………………………………………………………………………错误!未定义书签。

1.4.1 消除码间串扰的基本思想………………………………………………………………错误!未定义书签。

1.5眼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1.5.1 眼图简介…………………………………………………………………………………错误!未定义书签。

(完整)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完整)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工作单位:题目: 通信系统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初始条件:MATLAB 软件,电脑,通信原理知识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1、利用仿真软件(如Matlab或SystemView),或硬件实验系统平台上设计完成一个典型的通信系统2、学生要完成整个系统各环节以及整个系统的仿真,最终在接收端或者精确或者近似地再现输入(信源),计算失真度,并且分析原因。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2)Abstract (3)1.引言 (1)1.1通信系统简介 (1)1.2 Matlab简介 (1)2.系统设计 (2)2.1通信系统原理 (2)2.2 系统整体设计 (3)3.子系统设计 (4)3.1脉冲编码调制(PCM) (4)3.1.1抽样(Samping) (4)3.1.2量化(Quantizing) (5)3.1.3编码(Coding) (6)3.2 Manchester码编解码 (6)3.2.1曼切斯特编码原理 (7)3.2.2曼切斯特解码原理 (8)3.3循环码编解码 (8)3.3.1循环码编码原理 (9)3.3.2循环码解码原理 (10)3.3.3纠错能力 (10)3.4 ASK调制与解调 (11)3.5 衰落信道 (12)4软件设计及结果分析 (12)4.1 编程工具的选择 (12)4.2 软件设计方案 (13)4.3 编码与调试 (13)4.4 运行结果及分析 (14)5心得体会 (19)参考文献 (20)附录 (20)摘要在数字通信系统中,需要将输入的数字序列映射为信号波形在信道中传输,此时信源输出数字序列,经过信号映射后成为适于信道传输的数字调制信号,并在接收端对应进行解调恢复出原始信号。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数字信号的传输的基本概念及数字信号传输的传输过程和如何用MATLAB软件仿真设计数字传输系统。

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包括数字通信,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组成及数字信号的传输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通信计算机课设程序代码
// SigTranmit.cpp: implementation of the SigTranmit class. //
//////////////////////////////////////////////////////////////////////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ASK.h"
#include "SigTranmit.h"
#include <math.h>
#ifdef _DEBUG
#undef THIS_FILE
static char THIS_FILE[]=__FILE__;
#define new DEBUG_NEW
#endif
//////////////////////////////////////////////////////////////////////
// Construction/Destruction
////////////////////////////////////////////////////////////////////// SigTranmit::SigTranmit()
{ c=0;
/* S0[16]={0};
float S1[16]={0};
Mod[16*M]={0};
Sa[16*M]={0};
Sal[16*M]={0};
H1[16*M]={0};
H2[16*M]={0};
No[16*M]={0};
Hb[N]={0};
P[N]={0};
Wn[N]={0};*/
}
SigTranmit::~SigTranmit()
{
}
void SigTranmit::SetDigital(int ID,int Intensity)//赋值{
myID=ID;
myIntensity=Intensity;
}
void SigTranmit::Basesignal()//基带信号
{
//ID变成int型数组
int a[4] = {0};
int i=0;
int k=15;
int temp=0;
a[0]=myID%10;
a[1]=myID/10%10;
a[2]=myID/100%10;
a[3]=myID/1000;
for(int j=0;j<4;j++)
{ i=0;
temp=a[j];
for(i;i<4;i++) { S0[k]=temp & 0x1; temp = temp>>1; k--; } } //采样 k=0; for(i=0;i<16;i++) { for(j=0;j<M;j++) { Sal[k]=S0[i]; k++; } } for(i=0;i<16*M;i ++) { if(Sal[i] == 0) Sa[i] = -1; else Sa[i] = Sal[i]; } Dft(Sa,16*M); }
void SigTranmit::Lpf()//低通 { Conv(Sa,GetH1()); Dft(Sa,16*M); }
void SigTranmit::Dft(float x[],int m)//DFT变换 { for(int k=0;k<m;k++) { AR[k]=0; AI[k]=0; for(int i=0;i<m;i++) { AR[k] =AR[k] + x [i]*cos(2*PI*k*i/m); AI[k] =AI[k] + x[i]*sin(2*PI*k*i/m); } A[k] = sqrt(AR[k]*AR[k] + AI[ k]*AI[k]); } }
void SigTranmit::modulate()//调制 { float a=0.0; for(int i=0;i<16*M;i++) { a=2.0*PI*i*0.15; Mod[i] = Sa[i]*cos(a); } for(i= 0;i<16*M;i++) Sa[i] = Mod[i]; Dft(Sa,16*M); }
void SigTranmit::Channel()//信道 { Noise(myIntensity); for(int i=0;i<16*M;i++) Sa[i] = No[i] + Sa[i]; Dft(Sa,16*M); } void SigTranmit::Noise(int inten)//噪声 { int i,k; float r0=0.0; float r[12];
for(k=0; k<16*M; k++) { for(i=0; i<12; i++) { r[i] = (float)(2*rand()-RAND_MAX)/RAND _MAX; r0 += r[i]; r0 = float(inten*r0/12.0); } No[k] = r0; } Dft(No,16*M); }
void SigTranmit::Bpf()//带通 { int i;
float a=(N-1)/2; //生成理想带通滤波器的单位取样响应 for(i=0;i<N;i++) { if(i==a) Hb[i]=(float)0.4; else Hb[i]=sin(0.7*PI*(i-a))/(float)(PI*(i-a))-sin(0.3*PI*(i-a))/(float)(PI*(i-a)); } switch(c) { case 0: {for(i=0;i<N;i++) Wn[i]=0.5*(1. 0-cos(2.0*PI*i/(N-1)));}; break; case 1: { for(i=0;i<N;i++) Wn[i]=0.54-0.46*cos(2.0*PI*i/ (N-1));}; break; case 2: //生成布莱克曼窗 { for(i=0;i<N;i++) Wn[i]=0.42-0.5*cos(2.0*PI*i/(N-1))+0.08*cos(4.0*PI*i/(N-1)); }; } for( i=0;i<N;i++) { Hb[i]=Hb[i]*Wn[i];
} Conv(Sa,GetHb()); Dft(Sa,16*M); }
void SigTranmit::Demodulate()//解调 { float a=0.0; for(int i=0;i<16*M;i++) { a=2.0*PI*i*0.15; Mod[i] = Sa[i]*cos(a); } for(i= 0;i<16*M;i++) Sa[i] = Mod[i]; Dft(Sa,16*M); }
void SigTranmit::Adjust()//判决 { int k=0; int j=0; for(int i=0;i<16;i++) { S1[i]=0; for(j=0;j<M;j++) { S1[i] += Sa[k]; k++; } } k=0; for(i=0;i<16;i++) { for(j=0;j<M;j++) { if(S1[i]>0) { Sa[k]=1; k++; } else { Sa[k]=-1; 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