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结构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节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第六章亚洲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八章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一、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4.地球的运动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全册)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全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近似球体,因地球的自转而呈现出扁圆形。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万千米,分别由南北极和赤道交叉的两条直径称为地球的周长。
2.地球的运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需要365.25天。
地球自转,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
3.地球的经纬度经度指的是地球表面上从西到东的线条,以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度为基准,范围从-180°到180°。
纬度指的是地球表面上从南到北的线条,以赤道为基准,范围从-90°到90°。
4.地图的绘制与使用地图是通过将地球上的地貌、水系和人类活动等信息投影到二维平面上来表达地理现象的工具。
地图上的比例尺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地球实际距离与地图上距离的比例,方便估算距离。
地图上的方位角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某一地点相对于其他地点的方位关系。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1.地表的陆地陆地主要分布在地球的东半球,占地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陆地的高原、平原、山地、盆地和山脉是地表地形的主要特点。
2.地表的水域水域包括海洋和各种内陆水体,占地表面积的三分之一。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太平洋,其次是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洲际海洋和北冰洋。
3.地表的气候带地球表面的气候分为寒冷气候带、温带和热带。
寒冷气候带位于两极附近,热带位于赤道附近,温带位于两者之间。
第三章:人口与城市1.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人的总数。
人口增长过快可能会导致资源供应不足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2.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最多的地区在南亚和东亚,最少的地区在人口相对较少的地理条件恶劣的地区。
3.城市与城市化城市是人口聚集、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不断推动城市内外基础设施的发展。
第四章:交通运输与通信1.陆上交通道路交通: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等。
水上交通:河流、湖泊、运河等。
空中交通:飞机、直升机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汇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汇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地球的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1.2 地球的运动- 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周期为一天。
- 公转: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周期为一年。
1.3 地图的基本知识- 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
- 经纬网:由经线和纬线组成的网络,用于确定地球表面的位置。
第二章:我们生活的环境2.1 天气与气候- 天气:短时间内大气层的变化,如晴、雨、温、冷等。
- 气候:长时间内一个地区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稳定性。
2.2 气候类型- 热带气候:全年高温,降水丰富。
- 温带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适中。
- 寒带气候:全年寒冷,降水稀少。
2.3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 生态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世界地理3.1 亚洲- 亚洲的位置: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
- 亚洲的主要国家: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等。
3.2 欧洲- 欧洲的位置: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 欧洲的主要国家: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
3.3 非洲- 非洲的位置: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南冰洋。
- 非洲的主要国家:埃及、南非、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等。
3.4 美洲- 美洲的位置: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合称。
- 美洲的主要国家: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等。
3.5 大洋洲- 大洋洲的位置:位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
- 大洋洲的主要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等。
第四章:中国地理4.1 地理位置与区域差异- 地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 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
4.2 地形与气候- 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盆地、丘陵等。
- 气候:气候类型多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4.3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有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要点梳理(全)

(66.5°N --90°N) (23.5°N --66.5°N) (23.5°N --23.5°S) (23.5°S --66.5°S) (66.5°S --90°S)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一、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地球的大小:(1)平均半径6371千米 (2)最大周长4万千米 (3)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1)麦哲伦环球航行 (2)月食 (3)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 (4)地球卫星照片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经线和纬线:5.经度和纬度:6.判断东、西经,南、北纬:(1)有0°的可以直接判断,0°经线以东是(E )、以西是(W ),0°纬线以北是 (N )、以南是(S )(2)没有0°经线或纬线的经纬网根据数值的增加方向来判断—数值向东增为东经 (E ),数值向西增为西经(W ),向北增为北纬(N )向南增为南纬(S )7.判断半球位置: (1)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纬度后面的字母为(N )即北半球,为(S )即南半球 (2)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①数轴法:画出半球划分数轴,将要判断的点在数轴相应的位置标出,然后读出半球位置。
②数值法:大部分东经度在东半球,东经度>160°的在西半球;大部分西经度在西半球,西经度<20°的在东半球8.五带的划分:9.高中低纬的划分:(1)低纬:0° -30° (2)中纬:30°-60° (3)高纬:60°-90°二、地图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1.方向:(1)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3)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2.比例尺:(1)定义: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2)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3)表示形式: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4)应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3.图例和注记:(1)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2)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和说明海拔高度的数字三、地形图(1)海拔高度: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2)相对高度: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差(3)等高线: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4)等高线分布密集,坡度陡峻;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平缓(5)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a.山顶: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数值内高外低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c.山谷:等高线向高出凸出d.鞍部:一对数值相等的等高线之间e.陡崖:等高线重合处第二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一、疆域和行政区划1.中国优越的位置:①半球位置: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完整版)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结构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节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第六章亚洲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八章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一、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4.地球的运动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2024年初一地理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2024年初一地理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是一个略呈扁球状的椭球体,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结构。
- 地壳分为地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地洋地壳主要由海洋构成,大陆地壳主要由陆地构成。
- 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温度高,物质主要有固态和半固态的软流层组成。
-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层,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2.地球的运动和地理区域-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是地球日常现象的基础。
-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作椭圆形轨道的运动,一个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
- 地球被划分为北半球、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以及四大洲际板块(亚洲、非洲、欧洲、美洲)。
3.气候与气象- 气候是指地球上某一地区长期平均的天气状况,与纬度、海洋、气候系统等因素有关。
- 气象是指某一时期内某一地区的天气状况,与大气的热力、湿度、气压等因素有关。
- 气象现象包括降水(雨、雪、冰雹等)、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观测指标。
4.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形地势:地势高低、山脉河流、平原和高原的分布对降水、气温、植被等有影响。
- 水体分布:地球上的湖泊、河流和海洋分布不均,对气候和物种分布有影响。
- 植被分布:植被的类型和分布与气候、水土条件密切相关,也受人类活动影响。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人口与人口迁移- 人口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的居民总数,与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有关。
-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的流动,分为内迁和外迁两种。
2.城市化和城市规划-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发展。
-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包括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
3.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 交通运输是指人和物在空间中的移动方式,包括陆路、水路、空中和管道运输。
- 通讯技术是指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技术手段,如互联网、手机通讯等。
4.资源与环境保护- 资源是指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自然物质和能量,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精华)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地球是一个球体。
〔例如:月食、海上观船帆、麦哲伦环球航行〕2.地球外表积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真实地球为不规那么球体,不存在地轴、经纬线。
4.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所有纬线都平行。
①纬线是不等长的,纬线的变化规律是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极递减,直到两极缩成一点。
②除了两级外,每一条纬线都是一个闭合的圆,纬线有无数条,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③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纬度范围为0°~90°,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极递增。
④纬度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
60°~90°为高纬。
⑤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将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N〞和“S〞表示纬线所在的半球。
5.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也叫子午线。
①经线是等长的,0°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为“东经〞,用“E〞来表示,以西为“西经〞,用“W〞来表示。
②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③经度范围是0°~180°。
经度的变化规律是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向东西两侧递增直到180°重合。
20°W和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用“小小为东,大大为西〞判断经度所在半球〔经度是西经的,与20°W比拟,小于20°W的在东半球,反之,在西半球;经度是东经的160°E比拟,大于160°E的在西半球,反之,在东半球;20°~160°的看符号判断,什么符号就在哪个半球〕。
七年级上册地理所有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所有知识点一、地球和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 地球仪。
- 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 纬线和纬度。
-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为点)。
- 纬度:以赤道为0°纬线,向北向南各分90°,赤道以北称北纬(N),赤道以南称南纬(S)。
低纬度(0° - 30°)、中纬度(30° - 60°)、高纬度(60° - 90°)。
- 经线和经度。
-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长度都相等。
- 经度: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为界,向东向西各分180°,东经(E),西经(W)。
180°经线两侧经度变化规律相反,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
3. 地球的运动。
- 地球的自转。
-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 周期:约24小时(一天)。
- 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异(东边时间早于西边)。
- 地球的公转。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约一年。
-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 产生的现象: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
- 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四个节气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春分、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4. 地图。
- 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应激性: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生长和繁殖
3新陈代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进行呼吸。
4.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生态系统:生物和生物生活的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地)
2.生物圈:(1)范围: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上层
(2)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4、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
6、生物因素:指的是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同种生物之间:互助、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捕食(最普遍)、合作、寄生、竞争。
7、生物都能适应环境。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如拟态,保护色,警戒色)
8、生物既适应环境,也影响和改变环境。
如:蚯蚓松土,沙地植物防风固沙
9、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四个重要事件:
(1)林奈(分类学之父)与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
(2)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3)哈维与血液循环的发现。
(4)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沃森和克里克;
10、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观察、调查、分类、比较、文献、实验等方法。
14、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
举例: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法是:对照实验。
实验方案中一般只设一个变量因素,每一个变量因素应该设置对照,如光照与黑暗,潮湿与干燥;影响实验的其他因素应该相同
第二单元细胞
显微镜的构造。
见书33页。
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1、取镜和安放2、对光3、放置玻片4观察5收放
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大,细胞数量越少,视野越暗。
光线过强时:小光圈,平面镜;光线过弱时:大光圈,凹面镜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的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根据细胞数量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衣藻)和多细胞生物
3.动植物细胞都有的三个基本结构:(见课本42页)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和保护作用。
细胞质: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细胞核:储存遗传物质,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线粒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是细胞呼吸作用场所。
4. 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叶绿体: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内有细胞液,储存糖分、色素等多种物质。
5. 细胞分裂:细胞一分为二,产生新的细胞的过程。
6、细胞分裂过程:(见书本53页图)
动物细胞:细胞核分裂→细胞膜凹陷→2个新细胞
植物细胞:细胞核分裂→细胞质分裂→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细胞壁→2个新细胞
7、细胞分裂特点:细胞分裂前,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经过复制而加倍,分裂后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保证了新细胞与原来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
8、细胞分裂的意义: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多细胞生物与繁殖新个体有关,促使新个体由小长大,更新衰老死亡的细胞,
9、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10、
主要分布位置功能举例
上皮组织体表或体内管腔
的内表面
保护、分泌
皮肤上皮、小肠上皮、气管
内表面
结缔组织广泛分布于全身
各处
支持、连接、保
护、营养等`
骨、韧带、脂肪、血液等
肌肉组织附着在骨骼上,
心脏及内脏器官
收缩、舒张的功
能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神经组织脑、脊髓以及
神经中
接受剌激,产生
和传导兴奋
脑、脊髓
11.植物体的主要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1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分化器官系统人体或动物体
细胞组织
植物体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
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淀粉和氧气;条件:光;场所叶绿体。
3、反应式:光
二氧化碳+ 水淀粉(储存能量)+ 氧气
4、光合作用中的两种变化:(1)物质转变:无机物(水和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淀粉);(2)能量转化: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5、光合作用的意义:
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6、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提高光能利用的效率;方法:合理密植,立体高效种植。
7、叶的结构:
(1)表皮:保护组织
表皮细胞无色透明(不含叶绿体),外壁还有角质层(透光不透水)
气孔:由成对的保卫细胞组成,是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门户。
(2)叶肉:营养组织
栅栏组织,细胞呈圆柱形排列紧密和整齐,含叶绿体较多
海绵组织: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含叶绿体较少
(3)叶脉:由导管和筛管组成,属于输导组织,有输导、支持作用
8、所有的活的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
9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有机物(储存能量)+ 氧气二氧化碳+ 水+ 能量
线粒体
10、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的去向:(1)各种生命活动;(2)转化为热量散失。
11、呼吸作用的意义:为植物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动力)。
12、吸收作用: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
植物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13、根吸水的原理: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细胞液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14、蒸腾作用的定义:在温暖有阳光的环境下,植物体内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
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15、蒸腾作用的意义:降低叶面温度,促进水的吸收,促进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对环境的意义:增加大气的湿度,调节气候。
16、植物气孔的分布: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但下表皮一般较多。
17、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运输(由下往上);光合作用制造的
有机物由韧皮部的筛管运输(由上往下)。
18、生活史:生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
全过程。
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
种皮:保护种子内部结构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19、双子叶植物:胚胚轴:连接茎和根的部位
(大豆、花生)胚根:发育成根
子叶:2片,储存营养物质
种皮:保护种子内部结构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20、单子叶植物:胚胚轴:连接茎和根的部位
(玉米、小麦)胚根:发育成根
子叶:1片,输送营养物质
胚乳:储存营养物质
21、种子萌发的条件:(1)内部条件:有生命力完整的胚;有足够的营养物
质;非休眠期(2)外部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
22、根系:直根系:主根侧根组成(双子叶植物)
须根系:由不定根组成(单子叶植物)
23、根尖的结构:成熟区: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伸长区: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分生区:细胞分裂能力强,产生新细胞
根冠:保护作用
24、芽的结构:(1)芽轴:发育为茎(2)叶原基:发育为幼叶,幼叶发
育为成叶;(3)芽原基:发育为侧芽,侧芽发育为侧枝;
25、花的结构:由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主要结构)组成。
26、雄蕊:包括花丝和花药;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
27传粉:花药里的花粉传送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自花传粉,异花传粉)
28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29受精过程:花粉落在柱头上,形成花粉管,伸长达到子房,子房内有胚珠,胚珠里的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形成了受精卵。
30完成受精后,受精卵发育为胚,珠被发育为种皮,子房壁发育为果皮,整个胚珠发育为种子,整个子房发育为果实。
31、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作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2)能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3)能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32、植被:覆盖地表而有规律地生活在一起的一群植物。
33、我国植被主要类型: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原荒漠。
34、我国的珍稀植物:银杉(植物“大熊猫”)、水杉、珙桐(鸽子树,活化石)、
桫椤。
35、我国植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1)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2)地
理分布不均衡;(3)土地沙漠化严重;(4)人为破坏严重,利用不合理。
36、我国的重大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誉为“绿色长城”
37、每年的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