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全套 -文档资料

上篇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 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气虚血瘀 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伴神疲乏力
阴虚瘀阻 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伴有头晕、口干、腰膝酸软、 舌红无苔
二、单方验方
1、皂角膏 皂角60克,陈醋少许。将皂角去皮研细末,用陈醋少许,调 成膏状,治疗中风后遗症口眼歪斜,口眼向右斜者贴左面,向左
斜者贴右面,一日2次,连贴5日,勿入眼内。 2、黑豆膏 黑豆适量,将其洗净加水煮汁,煎至稠为饴膏状,用时先含
上篇
2 咳嗽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上
呼吸道感染等,临床上以咳嗽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认为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
外邪犯肺;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不论邪从外入 还是邪自内生,均影响到肺,使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5、杏仁萝卜汤
苦杏仁(打碎)6~10克,生姜3片,白萝卜100克切块,水
煎服,可加少量白糖,每日1~2次。散寒化痰止咳,治疗风寒咳嗽。
上篇
三、简易治疗技术 1、刮痧法 刮痧部位:颈部(大椎)、背部(风门、肺俞)、胸部(膻中、中 府)各1~2分钟。 2、穴位按摩法 按揉天突穴3分钟,按揉肺俞、膻中、风池穴各2分钟,敲打 后背2~3分钟。 四、中成药治疗
上篇
三、简易治疗技术 1、拔火罐法 在颈椎、胸椎附近选则大椎、大杼、肺俞拔罐,拔罐后留罐 10~15分钟起罐,或用闪罐法。适用于风寒感冒。 2、刮痧法 沿颈椎、胸椎两侧(即风池、大椎、风门、肺俞部位)及肩胛 部、中府及前胸、足三里各1~2分钟。适用于风热感冒。 四、中成药治疗
证型 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
常见证型 风寒咳嗽 风热咳嗽 燥热咳嗽 痰湿阻肺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册)

第一章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能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基本操作方法一一、、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具体消毒方法可参考邱茂良主编《针灸学》的相关章节)。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三)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四)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分册目录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分册目录第一章:目录介绍1.1 本手册的目的和意义1.2 手册的结构和编写方式第二章:基层中医药基础知识2.1 中医药的概念和特点2.2 中医药的历史渊源2.3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2.3.1 中医药的阴阳学说2.3.2 中医药的五行学说2.3.3 中医药的脏腑学说2.3.4 中医药的经络学说第三章:基层中医药的临床应用3.1 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医药治疗3.1.1 上呼吸道感染3.1.2 慢性胃炎3.1.3 高血压3.1.4 糖尿病3.2 中医药在急救中的应用3.3 中医药在妇幼保健中的应用3.3.1 孕期常见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3.3.2 妇科疾病的中医药治疗3.4 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第四章:基层中医药的常见技术4.1 中药的煎煮技术4.2 中药外敷技术4.3 针灸疗法的基础知识和技巧4.3.1 针灸穴位的选取和操作4.3.2 针灸的常见疾病治疗4.4 推拿按摩手法的基本技巧4.4.1 推拿按摩在常见病中的应用4.4.2 推拿按摩在妇幼保健中的应用第五章:基层中医药的现代技术应用5.1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5.1.1 中医药辅助诊断技术5.1.2 中医药辅助治疗技术5.2 中医药电子化管理系统的搭建与应用 5.3 基于互联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平台第六章:基层中医药的信息安全与法律道德 6.1 中医药信息的安全管理6.2 中医药隐私保护与合规管理6.3 中医药法律与道德问题的应对策略第七章:基层中医药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7.1 中医药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7.2 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技术7.3 中医诊所和中药店的质量管理第八章:基层中医药的市场推广与发展策略8.1 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8.2 基层中医药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8.3 中医药科研与创新的推动第九章:基层中医药的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9.1 中医药在乡村诊所中的实践案例9.2 中医药技术在健康乡村建设中的应用9.3 中医药在偏远地区的医疗救助中的经验分享第十章:基层中医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10.1 基层中医药的发展趋势10.2 当前基层中医药面临的挑战10.3 促进基层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建议通过这本《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分册目录》,读者可以系统地了解基层中医药的相关知识、临床应用、常见技术和现代技术应用等方面内容。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

泡,焖泡10-15分钟即可,代茶频饮。适用于风热感冒。
三、简易治疗技术
❖ 1、拔火罐法 在颈椎、胸椎附近选择大椎、大柕、肺俞拔 罐,拔罐后留罐10-15分钟起罐,或用闪罐法。 适用于风寒感冒。
❖ 2、刮痧法 沿颈椎、胸椎两侧(即风池、大椎、风门、 肺俞部位)及肩胛部、中府及前胸、足三里 各1-2分钟。适用于风热感冒。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主要症状
风寒咳嗽 咳嗽新起,痰稀色白
风热咳嗽 咳嗽新起,痰稠色黄
燥热咳嗽 咳无痰,或痰粘稠难出
痰湿阻肺 久咳痰多色白,或兼见食少脘满, 大便时溏
二、单方验方
❖ 1、黄芩汤 黄芩30克,水煎服,每日2-4次。治疗风热咳嗽。
❖ 2、桑叶煎 嫩桑叶30-60克,水煎服,每日2-4次。治疗燥热咳嗽。
肝肾不足 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
心脾两虚 归脾丸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 1、病室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声,室内光线以 柔和为宜,不要太强。
眩晕
❖ 常见于西医的高血压病、低血压、神经性衰弱、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引起的以头晕、眼花为主 要症状的病证。
❖ 中医认为,因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或眼 黑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眩晕的病位在清窍, 又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风邪外犯, 扰动清窍,或由瘀血痹阻脑络,且与肝脾肾三脏关 系密切。眩晕以内伤为主,多有虚损所致,有因气 血亏虚、肾精不足、脑髓失养所致者;有因肝肾阴 虚、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清窍所致者,有因痰浊、 瘀血痹阻脑络所致者;亦有因外感风邪,扰动清窍 所致。
敷涌泉法。吴茱萸20克,肉桂2克,共研细末,米醋调匀, 捏成饼状,于睡前贴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次晨取下,连续35次。或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米醋或凡士林适量调 为膏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一环,连续10-15天。可 引热下行,适用于眩晕耳鸣,烦躁多梦,颜面潮红。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6

第一册及第一册第二分册:适用于25%尚未设立中医科的乡镇卫生院和70%不能提供中医(中西医结合)服务的村卫生室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西医人员,主要内容是15个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简易治疗方法。
第二册及第二次第二分册:适用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主要内容为临床常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包括一般针法、一般灸法、刮痧、拔罐、敷贴、推拿、熏洗、耳诊。
第三册及第三册第二分册:适用于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主要内容包括从我局发布的四批中医药适宜技术中遴选的平衡针、腹针、铍针等具有创新性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相关图书:第一套(第一册18,第一册第二分册25)第二套(第一册18,第二分册25)第三套(第一册18,第二分册18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28元郑重诚诺:本店所有图书均由出版社直接配送,保证正版全新,不必担心,请大家放心购买联系订购:010—51666712,136********,在线服务QQ:853879171(全国大部分地区货到付款)特别推荐:1。
中医临床路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国中医科技出版社定价:68。
00元2。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2个专业95个病种定价:98元3.中医临床路径24个专业105个病种市场价:130元4。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4个专业105个病种市场价:150元相关--—最新畅销图书书名出版社定价1。
中国药典2010版全三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4982。
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版全三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03。
药品GMP指南2010版(全六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2004.新药转正标准77—88册(全12册)2011 19205.中国兽药典及兽药使用指南2010版-六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6806。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鉴二册人民卫生出版社8687.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显微鉴别彩****鉴4508.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薄层色谱彩****集二册9009.最新药品注册法规及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9810.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2010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38011.药品红外光谱集第四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12.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10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8513。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概述

例需及时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
灸法
灸法是以艾绒或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 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借灸火的热 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 经气,达到防治疾病目的
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具有温经散寒、 扶阳固脱、
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常用于寒湿痹痛、脏
(五)膝痹病
治则:通痹止痛。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局部压痛点。 2、配穴:血海、梁丘、犊鼻、膝眼,寒湿重者加足 三里、阴陵泉。
特别提示:注意膝关节的防寒保暖,增强体质,肥胖
者应适 当减轻体重,避免久行、久立。
(六)项痹病 治则:活血通经。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温盒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颈部压痛点、颈夹脊、大椎、肩井。 2、配穴:督脉劳损者加命门、腰阳关曰气血不足者加 足三里、 神阙曰风寒盛者加风门、肺俞;气滞血瘀者 加膈俞。 温盒灸法:20-30分钟,7-10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灸法对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疗效较 好。同时要劳逸适合,减少颈部劳损,防风寒,适当 颈项功能锻炼。
(三)面瘫病 表现为一侧面部松弛,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鼻 唇沟变浅,口角下垂, 并被牵向健侧,不能蹙额、 皱眉、漏齿、鼓颊等动作,部分患者初期耳后疼痛, 还可出现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甚至外耳道出现疱 疹等。 治法: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对于面 部穴位,初起宜浅刺、轻刺,一周后酌予平刺透穴 或斜刺。 取穴:风池、翳风、地仓、颊车、合谷。 随证配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鼻中沟歪斜加水沟; 颏唇沟歪斜加承浆;目不能合加阳白、攒竹或申脉、 照海。
1、按头痛部位分经治疗
取 穴:太阳头痛,天柱、风池、后溪; 少阳头痛,率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ppt课件

14
特别提示:头部穴位多予以斜刺或平刺,肢体穴位多直刺。 进针后行提插捻转手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
0次为1疗程。风池穴深部为延髓,操作时要针尖微下,
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
15
面瘫病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表现为一侧面部松弛,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鼻 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不能蹙额、 皱眉、漏齿、鼓颊等动作,部分患者初期耳后疼 痛,还可出现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甚至外耳道 出现疱疹等。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 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 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 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 的面神经麻痹。
3
1、爪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 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 针刺入。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 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 穴等。 4、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 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 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
适用于西医专业乡村医生和乡镇卫生院临
床类别执业、执业助理医师
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 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 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能治疗内、外、 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2
包括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一)消毒 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 的消毒(具体消毒方法可参考邱茂良主编 《针灸学》的相关章节)。 (二)进针法 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右手持针, 靠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 位,以固定腧穴皮肤。具体的进针方法,
蜂针疗法入编《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

I ULTUR OF IN 32011年底,随着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纂并要求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推广的《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出版,蜂疗——这朵承载着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医学奇葩终于登上国之瑰宝的大雅之堂,以靓丽的身姿绽放在世人面前。
蜂疗有据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古罗马医师盖伦用蜂针止痛的记载。
其实,蜂针作为一种备受蜂疗界人士推崇、疗效确切、深受广大患者欢迎的治疗方法,在我国古已有之,古医书《皇帝内经》中就有“蜂螯有毒可疗疾”的记载。
蜂疗虽然历史悠久,在我国民间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但近、现代在我国的发展却经历了艰难的历程。
究其原因,一是没有自己成熟的理论作为支撑行业发展的基础;二是不成体系,缺乏规范统一的治疗方法;三是不能被医学界认可,未能引起政府的关注和政策支持。
在经历了一次次艰难的跋涉后,于1987年,有30年临床研究与临床治疗经验的石家庄大正中医蜂疗医院在全国第一个拿到政府下发的营业执照,首开当地政府正式批准蜂疗医疗机构之先河。
同期,连云港、福州、开封等地相继出现了蜂疗医院或医院蜂疗专科。
1992年,中国中医蜂疗学会成立,虽然,当时仅仅挂靠在中华预防医学会,但蜂医学的有序发展由此拉开序幕。
全国有多所学府相继开设了蜂疗课程,并有了从事蜂疗工作的高级职称医务人员。
伴随蜂疗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日趋完善和成熟,2007年蜂疗入编由国家发改委、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的新增和修订蜂针疗法入编《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温娟项目。
终于,蜂疗这坛年代久远的美酒,走出深巷,散发出醉人的芳香。
这次《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的适时出版发行,当为中医蜂疗领域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其中,第三册第二分册《蜂针疗法》一章主编由我国从事中医蜂疗工作35年的石家庄大正中医蜂疗医院院长、中医主任医师韩巧菊担纲。
韩巧菊院长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医蜂疗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有丰厚的蜂疗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积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桂平市中医医院授课课件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1.感冒相当于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临床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认为感冒的发生主要由于体虚,抗病能力减弱,当气候变化时。
人体内外功能不能适应,风邪或时行疫毒乘虚由皮毛、口鼻而入,引起一系列肺卫症状。
此病全年都可以发生,尤其以冬春季节较为多见。
二、单方验方1、姜葱糖水生姜10-30克,将其捣烂,加适量红糖、葱白2段,水煎煮,趁热服,服后盖被取微汗出,每日一剂。
适用于风寒感冒。
2、紫苏叶茶紫苏叶16克,晒干揉成粗末,沸水冲泡,加红糖适量,代茶频饮。
适用于风寒感冒初期。
3、藿荷饮:鲜藿香叶10克,鲜荷叶15克,冰糖适量,煎水饮。
适用于暑湿感冒。
4、金菊薄荷茶金银花15克,菊花10克,薄荷3克,放入茶杯中,用沸水冲泡,焖泡10-15 分钟即可,代茶频饮。
适用于风热感冒。
三、简易治疗技术1、拔火罐法在颈椎、胸椎附近选则大椎、大杼、肺俞拔罐,拔罐后留罐10〜15分钟起罐,或用闪罐法。
适用于风寒感冒。
2、刮痧法沿颈椎、胸椎两侧(即风池、大椎、风门、肺俞部位)及肩胛部、中府及前胸、足三里各1-2分钟。
适用于风热感冒。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1、适当休息,尽量避免过度劳累,并注意隔离。
2、室内环境要保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3、感冒病人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多食蔬菜瓜果,日常主食应以蒸、煮为主, 质地应稀软,食勿过饱。
切忌荤腥油腻煎炸之品,更忌食生冷不洁的食物。
2.咳嗽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临床上以咳嗽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认为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犯肺;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不论邪从外入还是邪自内生,均影响到肺,使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二、单方验方1、黄苓汤黄苓30克,水煎服,每日2—4次。
治疗风热咳嗽。
2、桑叶煎嫩桑叶30—60克,水煎服,每日2〜4次。
治疗燥热咳嗽。
3、百合款冬花饮百合30—60克,款冬花10〜15克,冰糖适量。
水煎,饮水食百合,宜晚饭后睡前食用。
治疗燥热咳嗽。
4、川贝母蒸梨雪梨或鸭梨一个,川贝母6克,冰糖20克。
将梨于柄部切开,挖空去核,将川贝粉装入雪梨内,用牙签将柄部复原固定。
放大碗中加入冰糖,加少量水,隔水蒸半小时左右。
将蒸透的梨和其中的川贝母一起食入。
治疗久咳不愈,咳嗽有痰。
5、杏仁萝卜汤苦杏仁(打碎)6〜10克,生姜3片,白萝卜100克切块,水煎服,可加少量白糖,每r日1〜2次。
散寒化痰止咳,治疗风寒咳嗽。
三、简易治疗技术1、刮痧法刮痧部位:颈部(大椎)、背部(风门、肺俞)、胸部(膻中、中府)各1〜2分钟。
2、穴位按摩法按揉天突穴3分钟,按揉肺俞、膻中、风池穴各2分钟,敲打后背2〜3分钟。
四、中成药治疗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1、戒烟酒,避免接触烟雾及刺激性气体、异味等。
2、饮食不宜甘肥、辛辣、煎炸及过甜、咸等食物。
3、室内环境通风换气,保持一定温度及湿度。
4、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
3.眩晕常见于西医的高血压病、低血压、神经性衰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引起的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中医认为,因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或眼黑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
眩晕的病位在清窍,由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风邪外犯,扰动清窍,或由瘀血痹阻脑络,且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眩晕以内伤为主,多由虚损所致,有因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脑髓失养所致者;有因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清窍所致者;有因痰浊、瘀血痹阻脑络所致者;亦有因外感风邪,扰动清窍所致。
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1、单方验方1、钩藤汤钩藤30g,水煎,早晚分服,30日为一疗程。
可清热平肝,熄风定眩。
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本品不宜久煎。
2、黄芪饮黄芪10~15克,加水500毫升,浸泡40分钟后煮沸,频频代茶饮,每日一剂。
可益气升阳,治疗因气虚引起的头晕眼花,无力。
3、饮食疗法车前粳M粥:车前子15克(布包)煎水去渣,入粳M60克煮粥,玉M粉适量用冷水溶和,调入粥内煮熟吃,每日1剂,常吃。
适用咼血压痰湿壅盛之眩晕。
三、简易治疗术1、刮痧法头部(百会、太阳、风池)、背部(肝俞、肾俞)、前臂内侧(内关)、下肢外侧(足三里)各1~2分钟。
2、外敷法①填脐疗法。
黄芪、五味子各10克,研为细末,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肝脏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
可健脾益气,适用于气血亏虚所致的眩晕。
②敷涌泉法。
吴茱萸20克,肉桂2克,共研细末,M醋调匀,捏成饼状,于睡前贴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次晨取下,连续3~5次。
或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M醋或毛凡士林适量调为膏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10~15天。
可引热下行,适用于眩晕耳鸣,烦躁多梦,颜面潮红。
四、中成药的使用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1、病室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声,室内光线以柔和为宜,不要太强。
2、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少做或不做旋转、弯腰等动作,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3、对重症病人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患者要保持心情愉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5、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油腻、辛辣之品,少食海腥发物。
虚证眩晕者应适当增加营养。
4、胃痛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上消化道溃疡、胃痉挛、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
临床可见上腹部胀痛、刺痛、钝痛、灼痛、绞痛、闷痛,其中,又以上腹部胀痛、隐痛最为常见。
因胆囊、胰腺、心脏等器官的病变也可能引起上腹部类似的疼痛,在诊疗时要注意鉴别。
中医认为胃痛的发生主要由于饮食失调、情志不舒、劳倦过度,或脾胃虚弱等导致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本病四季皆可发病,但于冬春季多见;起病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二、单方验方1、浓盐水取食用盐,用热开水调成浓盐水,咸度以能忍耐为度,痛时服下。
消化性溃疡慎用。
2、胡椒葱汤胡椒粉1克,葱白3克,姜6克。
先烧开水,下姜、葱白,煮沸而成姜葱汤。
用热姜葱汤,送服胡椒粉放入姜葱汤中饮用。
可暖胃行气止痛,适用于为胃寒痛症。
胃热痛者忌服。
3、乌贝散乌贼骨、浙贝等量,打碎成粉,每次6克,温开水冲服,早晚各一次,空腹服用。
三、简易治疗技术1、按摩法①按内关穴、外关穴:将中指和拇指分别放在患者的外关穴和内关穴上,二指对合用力按压按压0.5~1分钟。
②掐压足三里穴:将双手拇指指尖放在足三里穴上,其余四指附在小腿后侧,适当用力恰按0.5~1分钟。
③对急性胃痛可在背部的脾俞、胃俞周围寻找压痛点,每个压痛点用力按揉2~3分钟。
2、TDP神申灯使用TDP神灯,照射上腹部疼痛处,距离30~40厘M每次照射30分钟。
3、外敷法食盐(原粗盐为好)500克,大葱白(切断)200克。
共炒至食盐呈黄色时,倒入布袋内,敷患处,上盖棉被保温,一般15~30分钟即可止痛。
4、灸法急性期用艾条灸两侧足三里或梁丘,每穴15分钟,共30分钟;慢性期用艾条灸中脘20~30分钟。
四、中成药治疗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1、饮食宜清淡为主,凉温适宜,少吃多餐,避免暴饮暴食2、保持心情愉快,适当做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
3、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熬夜5、胁痛胁痛可见于西医学中的许多疾病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脓肿、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等。
临床以胸部两侧由腋部以下至第十二肋骨之间的部位发生的疼痛为主要表现。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湿热蕴结所致的脉络不通,亦或是肝阴不足所指的脉络失养,导致不通则痛。
二、单方验方1、金钱草汤金钱草100克,水煎代茶饮,每日一剂。
可清热化湿,利胆排石,治疗因急、慢性胆囊炎引起的胁痛。
2、威灵仙汤威灵仙60克,水煎,早晚分服,每日一剂。
可通络止痛,治疗因胆石症引起的胁痛。
尤其对于肝胆管泥沙样结石疗效显著。
三、简易治疗技术1、刮痧法刮痧部位:胁部(期门)、前臂(支沟)、下肢外侧邙阳陵泉、足三里)、足部(太冲)。
每个部位1~2分钟。
2、穴位按摩法治疗慢性胆囊炎引起的胁痛,在耳全息穴胆区找压痛点,按揉三分钟。
按揉肝俞、胆俞各2分钟,摩揉右上腹部2分钟,按揉三阴交、胆囊穴各1分钟。
治疗胆石症引起的胁痛,在脚全息穴肝、胆区找压痛点,按揉3~5分钟。
按揉胆俞、中脘、阳陵泉穴各2分钟。
在耳全息穴胰、胆区找压痛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四、中成药治疗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1、避免油腻和暴饮暴食。
2、了解病情,消除疑虑,树立信心。
3、动静结合,避免劳累。
&头痛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本节主要讨论的是反复发作的慢性头痛,常见于西医学的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所造成的头痛可以参考治疗。
中医学认为,头痛是指由外感和内伤所致,经脉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头部为诸阳经交回之处,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都上会于此。
若六淫外侵,七情内伤,升降失调,有E于清窍,清阳不运,皆能治头痛。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临床表现二、单方验方1、夏枯草汤夏枯草30克,水煎服,每日1~2次。
清肝明目,治疗肝阳上亢,目眩之头痛。
2、苦丁茶苦丁茶3~9克,沸水冲泡,代茶水饮用,可散风热,清头目。
治疗风热头痛、目赤、齿痛。
3、川芎葱茶汤茶叶、川芎各10克,葱白2段,水煎服,每日1~2次。
疏风散寒止痛,治疗风寒头痛。
三、简易治疗技术1、刮痧法刮痧部位:头部(凤池、风府、百会、太阳)、上肢肘外侧(曲池)、手腕外侧(列缺)、背部脊柱两侧(大椎、脾俞、膈俞、肾俞、肝俞)各1~2分钟。
2、按摩法在脚全息穴头区找压痛点,按揉3~5分钟。
按揉合谷、太阳穴各2分钟。
前头痛加揉印堂穴2分钟。
后头痛加揉双侧风池穴2分钟。
头顶痛加揉百会穴1分钟。
3、耳针法治疗常用穴:额、枕、神门、皮质下、枕小神经。
方法:以胶布固定王不留行籽贴压于上述穴位,每次保留5天。
四、中成药治疗1、外感头痛与感受外邪有关,故以适寒温,防外感。
2、内伤头痛与内伤积损有关,故宜调情志,避情志过激,保持情绪稳定和乐观;调饮食,忌过食肥甘厚味,戒烟酒;防过劳,避免老欲过度。
3、若头痛剧烈、呕吐频频者,当及时作相应治疗,以防意外。
4、注意鉴别一般外感发热性头痛与颅内感染性头痛;血管性、紧张性头痛与颅内占位性病变头痛,以防延误诊断危及生命。
7、痹症相当于西医学的反应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等疾病。
临床上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