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第二章数列教案

必修五第二章数列教案
必修五第二章数列教案

=1

2-1an -1-1an -1=an an -1-1an -1

=1. 又b1=1a1-1

=-52. 所以数列{bn}是以-52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2)解 由(1)知bn =n -72,

则an =1+1bn =1+22n -7

. 设f(x)=1+22x -7

, 则f(x)在区间(-∞,72)和(72,+∞)上为减函数.

所以当n =3时,an 取得最小值-1,当n =4时,an 取得最大值3.

思维提升:等差数列的证明方法:

(1)定义法:an +1-an =d (d 是常数)?{an}是等差数列.

(2)等差中项法:2an +1=an +an +2 (n ∈N*)?{an}是等差数列.

(3)通项公式:an =pn +q(p ,q 为常数)?{an}是等差数列.

(4)前n 项和公式:Sn =An2+Bn (A ,B 为常数)?{an}是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的判定与证明

例2 已知数列{an}的前n 项和为Sn ,且an +Sn =n.

(1)设cn =an -1,求证:{cn}是等比数列;

(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1)证明 ∵an +Sn =n ,①

∴an +1+Sn +1=n +1.②

②-①得an +1-an +an +1=1,

∴2an +1=an +1,∴2(an +1-1)=an -1,

∴an +1-1an -1

=12,∴{an -1}是等比数列. 又a1+a1=1,∴a1=12,

∵cn =an -1,

∴首项c1=a1-1,∴c1=-12,公比q =12.

∴{cn}是以-12为首项,以1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2)解 由(1)可知cn =? ????-12·? ????12n -1=-? ??

??12n , ∴an =1-? ??

??12n. 思维升华 (1)证明一个数列为等比数列常用定义法与等比中项法,其他方法只用于选择题、填空题中的判定;若证明某数列不是等比数列,则只要证明存在连续三项不成等比数列即可.

(2)利用递推关系时要注意对n =1时的情况进行验证.

裂项相消法求和

例3 (2014·山东)已知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2,前n 项和为Sn ,且S1,S2,S4成等比数列.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令bn =(-1)n -14n anan +1

,求数列{bn}的前n 项和Tn. 解 (1)因为S1=a1,S2=2a1+2×12×2=2a1+2,

S4=4a1+4×32×2=4a1+12,

由题意得(2a1+2)2=a1(4a1+12),解得a1=1,

所以an =2n -1.

(2)bn =(-1)n -1

4n anan +1=(-1)n -14n 2n -12n +1=(-1)n -1(12n -1+12n +1). 当n 为偶数时,

Tn =(1+13)-(13+15)+…+(12n -3+12n -1)-(12n -1+12n +1)=1-12n +1=2n 2n +1

. 当n 为奇数时,

Tn =(1+13)-(13+15)+…-(12n -3+12n -1)+(12n -1+12n +1)=1+12n +1=2n +22n +1

.

所以Tn =????? 2n +22n +1,n 为奇数,

2n 2n +1,n 为偶数.

(或Tn =2n +1+-1n -12n +1)

思维升华 利用裂项相消法求和时,应注意抵消后并不一定只剩下第一项和最后一项,也有可能前面剩两项,后面也剩两项,再就是将通项公式裂项后,有时候需要调整前面的系数,使裂开的两项之差和系数之积与原通项公式相等.

错位相减法求和

例4 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3项和为6,前8项和为-4.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设bn =(4-an)qn -1(q≠0,n ∈N*),求数列{bn}的前n 项和Sn.

思维点拨 (1)列方程组求{an}的首项、公差,然后写出通项an.

(2)q =1时,bn 为等差数列,直接求和;q≠1时,用错位相减法求和.

解 (1)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

由已知得??? 3a1+3d =6,8a1+28d =-4,解得?

?? a1=3,d =-1. 故an =3+(n -1)·(-1)=4-n.

(2)由(1)得,bn =n·qn -1,于是

Sn =1·q0+2·q1+3·q2+…+n·qn -1.

若q≠1,将上式两边同乘以q 有

qSn =1·q1+2·q2+…+(n -1)·qn -1+n·qn.

两式相减得到(q -1)Sn =nqn -1-q1-q2-…-qn -1

=nqn -qn -1q -1=nqn +1-n +1qn +1q -1

. 于是,Sn =nqn +1-n +1qn +1q -12

. 若q =1,则Sn =1+2+3+…+n =n n +12

.

所以Sn =????? n n +12,q =1,

nqn +1-n +1qn +1q -12,q≠1.

思维升华 (1)错位相减法是求解由等差数列{bn}和等比数列{cn}对应项之积组成的数列{an},即an =bn×cn 的前n 项和的方法.这种方法运算量较大,要重视解题过程的训练.

(2)注意错位相减法中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范围.

必修五第二章数列基础测试(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2-2013学年度???学校3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 已知数列{ n a }满足)(l o g l o g 1133++∈=+N n a a n n ,且2469a a a ++=,则 ) A . -5 D . 5 2.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b c 成等比数列,且2c a =,则 cos B =( ) A B C D 3.在等差数列{}n a 中,若12343,5a a a a +=+=,则78a a +的和等于 ( ) A .7 B .8 C .9 D .10 4.在等比数列{n a }中,若357911243a a a a a =,则 A .9 B .1 C .2 D .3 5.等差数列{n a }中,3a =2,5a =7,则7a = A .10 B .20 C .16 D .12 6.设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且15432=++a a a ,则这个数列的前5项和5S =( ) A. 10 B. 15 C. 20 D. 25 7.在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1a +4a +7a =39,2a +5a +8a =33,则3a +6a +9a =( ) A . 30 B . 27 C . 24 D .21

8 .各项为正数的等比数列{}n a 的公比1q ≠,且 值是( ) A .... 9.设4321,,,a a a a 成等比数列,其公比为2 ( ) A C D .1 1010 ) A .d > B .d >3 C ≤d <3 D 3 11.已知数列{}n a 满足12a =,110n n a a +-+=()n N *∈ ,则此数列的通项n a 等于( ) A .21n + B .1n + C .1n - D .3n - 12.下列四个数中,哪一个是数列{(1)n n +}中的一项( ) A .380 B . 39 C . 35 D . 23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1

第一章解三角形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1.1正弦定理 知识结构梳理 几何法证明 正弦定理的证明 向量法证明 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 正弦定理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的两种应用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角的对角 解三角形 知识点1 正弦定理及其证明 1正弦定理: 2.正弦定理的证明: (1)向量法证明 (2)平面几何法证明 3.正弦定理的变形 知识点2 正弦定理的应用 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2.应用正弦定理要注意以下三点: (1) (2) (3) 知识点3 解三角形

1.1.2余弦定理 知识点1 余弦定理 1. 余弦定理的概念 2. 余弦定理的推论 3. 余弦定理能解决的一些问题: 4. 理解应用余弦定理应注意以下四点: (1) (2) (3) (4) 知识点2 余弦定理的的证明 证法1: 证法2: 知识点3 余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解三角的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可以求第三边,进而求出其他角。 例1(山东高考)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tanC=73. (1) 求C cos ; (2) 若 =2 5 ,且a+b=9,求c.

1.2应用举例 知识点1 有关名词、术语 (1)仰角和俯角: (2)方位角: 知识点2 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思路 (1)读懂题意,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已知和所求,准确理解应用题中的有关术语、名称,如仰角、俯角、视角、方位角等,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解三角形模型; (3)合理选择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求解; (4)将三角形的解还原为实际问题,注意实际问题中的单位、结果要求近似等。 1.3实习作业 实习作业的方法步骤 (1)首先要准备皮尺、测角仪器,然后选定测量的现场(或模拟现场),再收集测量数据,最后解决问题,完成实习报告。要注意测量的数据应尽量做到准确,为此可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要有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设计实施方案,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数据,整理信息。 (2)实习作业中的选取问题,一般有:○1距离问题,如从一个可到达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点之间的距离,或两个不可到达点之间的距离;②高度问题,如求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问题。一般的解决方法就是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苏教版必修5高中数学第2章数列单元综合测试A

第2章 数 列(A) (时间:120分钟 满分:160分)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 1.{a n }是首项为1,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如果a n =2 011,则序号n 等于________. 2.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a 7+a 9=16,a 4=1,则a 12=________. 3.等比数列{a n }中,a 2=9,a 5=243,则{a n }的前4项和为________. 4.等差数列{a n }中,a 1+a 2+a 3=-24,a 18+a 19+a 20=78,则此数列前20项和等于________. 5.已知在等差数列{a n }中,首项为23,公差是整数,从第七项开始为负项,则公差为______. 6.等比数列{a n }中,a 2,a 6是方程x 2-34x +64=0的两根,则a 4=________. 7.若{a n }是等比数列,其公比是q ,且-a 5,a 4,a 6成等差数列,则q =________. 8.设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S 10∶S 5=1∶2,则S 15∶S 5=________. 9 10.“嫦娥奔月,举国欢庆”,据科学计算,运载“神六”的“长征二号”系列火箭,在点火第一秒钟通过的路程为2 km ,以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增加2 km ,在达到离地面240 km 的高度时,火箭与飞船分离,则这一过程大约需要的时间是______秒. 11.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d ≠0且a 1,a 3,a 9成等比数列,则a 1+a 3+a 9a 2+a 4+a 10 =________. 12.已知{a n }为等差数列,a 1+a 3+a 5=105,a 2+a 4+a 6=99,以S n 表示{a n }的前n 项和,则使得S n 取到最大值的n 是________. 13.已知数列1,12,21,13,22,31,14,23,32,41,…,则56 是数列中的第________项. 14.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为q ,其前n 项的积为T n ,并且满足条件a 1>1,a 99a 100-1>0,a 99-1a 100-1 <0.给出下列结论:①01成立的最大自然数n 等于198.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_.(填写所有正确的序号)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90分) 15.(14分)已知{a n }为等差数列,且a 3=-6,a 6=0. (1)求{a n }的通项公式; (2)若等比数列{b n }满足b 1=-8,b 2=a 1+a 2+a 3,求{b n }的前n 项和公式. 16.(14分)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a 3a 7=-16,a 4+a 6=0,求{a n }的前n 项和S n . 17.(14分)已知数列{log 2(a n -1)} (n ∈N *)为等差数列,且a 1=3,a 3=9.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证明:1a 2-a 1+1a 3-a 2+…+1a n +1-a n <1. 18.(16分)在数列{a n }中,a 1=1,a n +1=2a n +2n . (1)设b n =a n 2 n -1.证明:数列{b n }是等差数列; (2)求数列{a n }的前n 项和. 19.(16分)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a 1=1,a n +1=12 S n (n =1,2,3,…).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单元测试(二)及参考答案

2018-2019学年必修五第二章训练卷 数列(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等差数列{}n a 中,1510a a +=,47a =,则数列{}n a 的公差为( ) A.1 B.2 C.3 D.4 2.在等比数列{}n a 中,4a 、12a 是方程2310x x +=+的两根,则8a 等于( ) A.1 B.1- C.1± D.不能确定 3.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是31,22,n n n a n n +?=?-?为奇数 为偶数 ,则23a a 等于( ) A.70 B.28 C.20 D.8 4.已知0a b c <<<,且a ,b ,c 为成等比数列的整数,n 为大于1的整数,则log a n ,log b n ,log c n 成( ) A.等差数列 B.等比数列 C.各项倒数成等差数列 D .以上都不对 5.在等比数列{}n a 中,1n n a a +<,且2116a a =,495a a +=,则611 a a 等于( ) A.6 B. 23 C. 16 D. 32 6.在等比数列{}n a 中,11a =,则其前3项的和3S 的取值范围是( ) A.(],1-∞- B.(),01),(-∞∞+ C.3,4??+∞???? D.[)3,+∞ 7.正项等比数列{}n a 满足241a a =,313S =,3log n n b a =,则数列{}n b 的前10项和是( ) A.65 B.65- C.25 D.25- 8.等差数列{}n a 中,若81335a a =,且10a >,n S 为前n 项和,则n S 中最大的是( ) A.21S B.20S C.11S D.10S 9.已知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131 6 n n S x -?=-,则x 的值为( ) A.13 B.13 - C. 12 D.12 - 10.等差数列{}n a 中,n S 是{}n a 前n 项和,已知62S =,95S =,则15S =( ) A.15 B.30 C.45 D.60 11.一个卷筒纸,其内圆直径为4 cm,外圆直径为12 cm,一共卷60层,若把各层都视为一个同心圆, 3.14π=,则这个卷筒纸的长度为(精确到个位) ( ) A.14 m B.15 m C.16 m D.17 m 12.数列{}n a 的首项为3,{}n b 为等差数列且1()n n n b a a n ++-∈=N .若32b =-,1012b =,则8a =( ) A.0 B.3 C.8 D.11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把正确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3.已知n S 是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52a =-,816a =,则6S 等于________. 14.设S n 为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若33S =,624S =,则9a =__________. 15.在等差数列{}n a 中,n S 为它的前n 项和,若10a >,160S >,170S <则当n =________时,n S 最大. 16.数列{}n x 满足1lg 1lg ()n n x x x *++∈=N ,且12100100x x x +++=, 则101102200()lg x x x ++ +=__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10分)已知数列{}n a 是首项为1的等差数列,且公差不为零.而等比数列{}n b 的前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8年必修五《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课题: §2.3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公式;了解等差数列的一些性质,并会用它们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的公式研究 的最值; 过程与方法:经历公式应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数学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求和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首先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1.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1:2 )(1n n a a n S += 2.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2:2)1(1d n n na S n -+ = Ⅱ.讲授新课 探究:——课本P51的探究活动 结论: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2n S pn qn r =++,其中p 、q 、r 为常数,且0p ≠,那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多少? 由2n S pn qn r =++,得11S a p q r ==++ 当2n ≥时1n n n a S S -=-=22()[(1)(1)]pn qn r p n q n r ++--+-+=2()pn p q -+

1[2()][2(1)()]n n d a a pn p q p n p q -∴=-=-+---+=2p 对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2:2)1(1d n n na S n -+ =可化成式子: n )2 d a (n 2d S 12n -+=,当d ≠0,是一个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式 [范例讲解] 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 例4 解略 小结: 对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有两种方法: (1) 利用n a : 当n a >0,d<0,前n 项和有最大值可由n a ≥0,且1+n a ≤0,求得n 的值 当n a <0,d>0,前n 项和有最小值可由n a ≤0,且1+n a ≥0,求得n 的值 (2) 利用n S : 由n )2 d a (n 2d S 12n -+=利用二次函数配方法求得最值时n 的值 Ⅲ.课堂练习 1.一个等差数列前4项的和是24,前5项的和与前2项的和的差是27,求这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差数列{n a }中, 4a =-15, 公差d =3, 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的最小值。 Ⅳ.课时小结 1.前n 项和为2n S pn qn r =++,其中p 、q 、r 为常数,且0p ≠,一定是等差数列,该数列的 首项是1a p q r =++ 公差是d=2p 通项公式是111,12(),2n n n S a p q r n a S S pn p q n -==++=?=?-=-+≥?当时当时 2.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有两种方法: (1)当n a >0,d<0,前n 项和有最大值可由n a ≥0,且1+n a ≤0,求得n 的值。

(完整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数列测试题

高中数学必修5 第二章数列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 1、{a n }是首项a 1=1,公差为d =3的等差数列,如果a n =2 005,则序号n 等于( ). A 、667 B 、668 C 、669 D 、670 2、在各项都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 n }中,首项a 1=3,前三项和为21,则a 3+a 4+a 5=( ). A 、33 B 、72 C 、84 D 、189 3、如果a 1,a 2,…,a 8为各项都大于零的等差数列,公差d ≠0,则( ) A 、a 1a 8>a 4a 5 B 、a 1a 8<a 4a 5 C 、a 1+a 8<a 4+a 5 D 、a 1a 8=a 4a 5 4、已知方程(x 2-2x +m )(x 2-2x +n )=0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 41的等差数列,则|m -n |等于( ) A 、1 B 、43 C 、2 1 D 、83 5、等比数列{a n }中,a 2=9,a 5=243,则{a n }的前4项和为( ). A 、81 B 、120 C 、168 D 、192 6、若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首项a 1>0,a 2 003+a 2 004>0,a 2 003·a 2 004<0,则使前n 项和S n >0成立的最大自然数n 是( ) A 、4 005 B 、4 006 C 、4 007 D 、4 008 7、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2,若a 1,a 3,a 4成等比数列, 则a 2=( ). A 、-4 B 、-6 C 、-8 D 、-10 8、设S n 是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若35a a =9 5,则59S S =( ). A 、1 B 、-1 C 、2 D 、2 1 9、已知数列-1,a 1,a 2,-4成等差数列,-1,b 1,b 2,b 3,-4成等比数列,则 212b a a -的值是( ). A 、21 B 、-21 C 、-21或2 1 D 、41 10、在等差数列{a n }中,a n ≠0,a n -1-2n a +a n +1=0(n ≥2),若S 2n -1=38,则n =( ). A 、38 B 、20 C 、10 D 、9 二、填空题(每题6分,12题15分,16题10分,共49分) 11、设f (x )=221 +x ,利用课本中推导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方法,可求得f (-5)+f (-4)+…+f (0) +…+f (5)+f (6)的值为 .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测试题

等差数列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设数列11,22,5,2,……则25是这个数列的 ( ) A.第六项 B.第七项 C.第八项 D.第九项 2.在-1和8之间插入两个数a ,b ,使这四个数成等差数列,则 ( ) A. a =2,b =5 B. a =-2,b =5 C. a =2,b =-5 D. a =-2,b =-5 3.首项为24-的等差数列,从第10项开始为正数,则公差d 的取值范围是 ( ) A.d >83 B.d >3 C.83≤d <3 D.83 <d ≤3 4.等差数列}{n a 共有n 2项,其中奇数项的和为90,偶数项的和为72,且3312-=-a a n ,则该数列的公差为 ( ) A .3 B .-3 C .-2 D .-1 5.在等差数列}{n a 中,,0,01110>,则在n S 中最大的负数为 ( ) A .17S B .18S C .19S D .20S 6.等差数列{a n }中,a 1=-5,它的前11项的平均值是5,若从中抽取1项,余下的10项的平均值是4,则抽取的是: ( ) A.a 11 B.a 10 C.a 9 D.a 8 7.设函数f (x )满足f (n +1)= 2)(2n n f +(n ∈N *)且f (1)=2,则f (20)为 ( ) A.95 B.97 C.105 D.192 8.已知无穷等差数列{a n },前n 项和S n 中,S 6S 8 ,则 ( ) A .在数列{a n }中a 7最大 B .在数列{a n }中,a 3或a 4最大 C .前三项之和S 3必与前11项之和S 11相等 D .当n ≥8时,a n <0 二、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9.集合{}*6,,且60M m m n n N m ==∈<中所有元素的和等于_________. 10.在等差数列{}n a 中,37104118,14.a a a a a +-=-=-记123n n S a a a a =++++L ,则13S =_____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总结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总结 1、数列的基本概念 (1)定义: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2)通项公式:如果数列{a n }的第n 项a n 与n 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3)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a n }的第一项(或前几项),且任何一项a n 与它前一项a n -1(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通项公式与递推公式,是给出一个数列的两种主要方法. 2、主要公式 (1)通项公式a n 与前n 项和公式S n 间的关系: a n =??? ?? S 1 n =1S n -S n -1 n ≥2. (2)等差数列 a n =a 1+(n -1)d =a m +(n -m )d . S n =12n (a 1+a n ),S n =na 1+1 2n (n -1)d . A =a +b 2(等差中项). (3)等比数列 a n =a 1q n -1,a n =a m ·q n - m . S n =???? ? na 1 q =1a 1-a n q 1-q =a 11-q n 1-q q ≠1 . G =±ab (等比中项). 3.主要性质 (1)若m +n =p +q (m 、n 、p 、q ∈N *), 在等差数列{a n }中有:a m +a n =a p +a q ; 在等比数列{a n }中有:a m ·a n =a p ·a q . (2)等差(比)数列依次k 项之和仍然成等差(比). 专题一 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 1.观察法 根据下面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1)1,1,57,715,9 31,…; 2.定义法 等差数列{a n }是递增数列,前n 项和为S n ,且 a 1,a 3,a 9成等比数列,S 5=a 25.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3.前n 项和法 (1)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n 2+3n +1,求通项 a n ;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数列》知识点归纳

数列知识点总结 一、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定义 1+n a -n a =d n n a a 1 +=q(q ≠0) 通项公式 n a =1a +(n-1)d n a =1a 1-n q (q ≠0) 递推公式 n a =1-n a +d, n a =m a +(n-m)d n a =1-n a q n a =m a m n q - 中项 A=2b a + 推广:A=2a k n k n a +-+(n,k ∈N + ;n>k>0) ab G =2。推广:G=k n k n a a +-±(n,k ∈N + ;n>k>0) 。任意两数a 、c 不一定有等比中项,除非有ac >0,则等比中 项一定有两个 前n 项和 n S =2 n (1a +n a ) n S =n 1a + 2 ) 1(n -n d n S = q q a n --11() 1 n S =q q a a n --11 性质 (1)若m n p q +=+,则m n p q a a a a +=+; (2)数列{}{}{}12212,,+-n n n a a a 仍为等差数列,232n n n n n S S S S S --,,……仍为等差数列,公差为d n 2; (3)若三个成等差数列,可设为 a d a a d -+,, (4)若n n a b ,是等差数列,且前n 项和分别为n n S T ,,则 21 21 m m m m a S b T --= (5){}n a 为等差数列2n S an bn ?=+(a b ,为常数,是关于n 的常数项为0的二次函数) (6)d= n m a n m --a (m ≠n) (7)d>0递增数列d<0递减数列d=0常数数列 (1)若m n p q +=+,则 m n p q a a a a =·· (2)232n n n n n S S S S S --,,……仍 为等比数列,公比为n q 二、求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 1、通项公式法: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2、涉及前n项和S n 求通项公式,利用a n 与S n 的基本关系式来求。即 例1、在数列{n a }中,n S 表示其前n项和,且2 n n S =,求通项n a . 例2、在数列{n a }中,n S 表示其前n项和,且n n a 32S -=,求通项n a 3、已知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 (1)叠加法:递推关系式形如()n f a a n 1n =-+型 ???≥-===-) 2() 1(111n s s n a s a n n n

人教A版数学必修五2.2.1《等差数列》word教案

课题:2.2.1等差数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归纳思想和化归思想并加深认识;通过概念的引入与通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探索能力,增强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个性化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②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增强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③体验从分外到大凡,又到分外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确凿把握定义是正确认识等差数列,解决相关问题的前提条件。通项公式是研究一个数列的严重工具。 教学难点: (1)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数列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对方程、数学公式的运用具有一定技能,一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浓。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观察梯田图片让学生对等差数列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由生活中详尽的数列实例引入 (1)在过去的三百多年里,人们分别在下列时间里观测到了哈雷慧星,你能预测出下一次的大致时间吗? 1682,1758,1834,1910,1986,() (2)你能根据规律在()内填上适合的数吗? 1,4,7,10,(),16,… 2,0,-2,-4,-6,()… 引导学生观察:以上3个数列有何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是同一个常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板书课题) 二.新课探究,推导公式 1.学生自主归纳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强调: ①“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北京四中数学必修五教案第二章 数列综合之提高篇

数列综合 编稿:张希勇 审稿: 【学习目标】 1.系统掌握数列的有关概念和公式; 2.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3.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n a 与前n 项和公式n S 的关系,能通过前n 项和公式n S 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n a ; 4.掌握常见的几种数列求和方法.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数列的通项公式 数列的通项公式 一个数列{}n a 的第n 项n a 与项数n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果可以用一个公式()n a f n =来表示,我们就把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要点诠释:

①不是每个数列都能写出它的通项公式.如数列1,2,3,―1,4,―2,就写不出通项公式; ②有的数列虽然有通项公式,但在形式上又不一定是唯一的.如:数列―1,1,―1,1,… 的通项公式可以写成(1)n n a =-,也可以写成cos n a n π=; ③仅仅知道一个数列的前面的有限项,无其他说明,数列是不能确定的. 通项n a 与前n 项和n S 的关系: 任意数列{}n a 的前n 项和12n n S a a a =++ +; 1 1 (1)(2) n n n S n a S S n -=??=? -≥?? 要点诠释: 由前n 项和n S 求数列通项时,要分三步进行: (1)求11a S =, (2)求出当n≥2时的n a , (3)如果令n≥2时得出的n a 中的n=1时有11a S =成立,则最后的通项公式可以统一写成一个形式,否则就只能写成分段的形式. 数列的递推式: 如果已知数列的第一项或前若干项,且任一项n a 与它的前一项1n a -或前若干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简称递推式. 要点诠释: 利用递推关系表示数列时,需要有相应个数的初始值,可用凑配法、换元法等. 要点二、等差数列 判定一个数列为等差数列的常用方法 ①定义法:1n n a a d +-=(常数)?{}n a 是等差数列; ②中项公式法:122(*){}n n n n a a a n N a ++=+∈?是等差数列; ③通项公式法:n a pn q =+(p ,q 为常数)?{}n a 是等差数列; ④前n 项和公式法:2 n S An Bn =+(A ,B 为常数)?{}n a 是等差数列.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教案一新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 能力,应用数学公式的能力及渗透函数、方程思想 过程与方法:经历等差数列的产生过程和应用等差数列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体验 从特殊到一般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 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难点: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准备:根据本节知识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加教学容量,便于学生更 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我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课题导入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数列的定义及数列的表示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数列的特点,下面我们来看这样的一些数列:(大屏幕显示课本41页的四个例子) ⑴、0 5 10 15 20 … … ⑵、48 53 58 63 ⑶、18 15.5 13 10.5 8 5.5 ⑷、10072 10144 10216 10288 10360 教师提出问题:以上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请同学们互相讨论。 (学生积极讨论。得到结论,教师指名回答)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每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是同一个常数。 师: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 做等差数列。 (二)设置问题,形成概念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 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 常用字母d 表示。 师:等差数列的概念中的几个关键点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第2项、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同一个常数 教师在进一步强调。 师:如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等差数列的定义?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数学语言:d a a n n =--1 )2(≥n 或 d a a n n =-+1 n (≥1) (学生通过讨论,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师:同学们能否举一些等差数列的例子?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教师随机指定两名学生回答。)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讨论课本45页练习第4题,教师总结。 (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如同我们在前一节看到的,能否确定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对研究这个数列具有重

高一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测试题

新课标数学必修5第2章数列单元测试题一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等差数列9}{,7,3,}{51第则数列中n n a a a a ==项等于( ) A .9 B .10 C .11 D .12 2.等比数列{}n a 中, ,243,952==a a 则{}n a 的第4项为( ) A .81 B .243 C .27 D .192 3.12+与12-,两数的等比中项是( ) A .1 B .1- C .1± D . 2 1 4.已知一等差数列的前三项依次为34,22,++x x x ,那么21是此数列的第( )项 A .2 B .4 C .6 D .8 5.在公比为整数的等比数列{}n a 中,若,12,64231=+=+a a a a 则该数列的第3项为( ) A .56 B .512 C .524 D .5 48 6. 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n n a n -+=1,则该数列的前9项之和等于( ) A .1 B .2 C .3 D .4 7. 设{a n }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公比q=2,且a 1a 3 =24,则a 1a 2a 3a 4a 5等于( ) A.210 B.220 C.215 D.216 8.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为2,若431,,a a a 成等比数列, 则2a =( ) A .4- B .6- C .8- D .10- 9.设n S 是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若642102S S S ,则,==等于( ) A .12 B .18 C .24 D .42 10.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正数,且a 3·a 7=-12,a 4+a 6=-4,则S 20为( ) A .180 B .-180 C .90 D .-90

高一数学必修五第二章试题——数列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数列3,5,9,17,33,…的通项公式a n等于( ) A.2n B.2n+1 C.2n-1 D.2n+1 2.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 n,若S2=4,S4=20,则该数列的公差d=( ) A.2 B.3 C.6 D.7 3.在数列{a n}中,a1=2,2a n+1-2a n=1,则a101的值为( ) A.49 B.50 C.51 D.52 4.在等差数列{a n}中,若a1+a2+a3=32,a11+a12+a13=118,则a4+a10=( ) A.45 B.50 C.75 D.60 5.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若a4是a3与a7的等比中项,S 8 =32,则S10等于( ) A.18 B.24 C.60 D.90 6.等比数列{a n}的通项为a n=2·3n-1,现把每相邻两项之间都插入两个数,构成一个新的数列{b n},那么162是新数列{b n}的( ) A.第5项 B.第12项 C.第13项 D.第6项 7.《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书中有如下问题:“今有五人分五钱,令上二人所得与下三人等.问各得几何?”其意思为:“已知甲、乙、丙、丁、戊五人分5钱,甲、乙两人所得与丙、丁、戊三人所得相同,且甲、乙、丙、丁、戊所得依次成等差数列.问五人各得多少钱?”(“钱”是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这个问题中,甲所得为( ) A.5 4 钱 B. 4 3 钱 C. 3 2 钱 D. 5 3 钱 8.已知{a n}是等差数列,a3=5,a9=17,数列{b n}的前n项和S n=3n,若a m =b1+b4,则正整数m等于( ) A.29 B.28 C.27 D.26 9.在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 n}中,a1=2且a2,a4+2,a5成等差数列,记S n是数列{a n}的前n项和,则S5=( )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案-新版

2.1 等差数列(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 归纳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由学生建立等差数列模型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会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在日常生活中,人口增长、鞋号问题、教育贷款、存款利息等等这些大家以后会接触得比较多的实际计算问题,都需要用到有关数列的知识来解决。今天我们就先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 先看下面的问题: 为了使孩子上大学有足够的费用,一对夫妇从小孩上初一的时候开始存钱,第一次存了5000元,并计划每年比前一年多存2000元。若小孩正常考上大学,请问该家长后5年每年应存多少钱? 引导学生行先写出这个数列的前几项:7000,9000,11000,13000,15000 观察这个数列项的变化规律,提出生活中这样样问题很多,要解决类似的问题,我们有必要研究具有这样牲的数列——等差数列 师生互动新课探究 像这样的数列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0,5,10,15,20,……① 18,15.5,13,10.5,8,5.5 ③ 48,53,58,63 ② 3,3,3,3,3,……④

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呢?(由学生讨论、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相邻两项间的关系,得到: 对于数列①,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 5 ; 对于数列②,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 5 ; 对于数列③,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 -2.5 ; 对于数列④,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 0 ; 由学生归纳和概括出,以上四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即:每个都具有相邻两项差为同一个常数的特点)。 归纳总结 形成概念 对于以上几组数列我们称它们为等差数列。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分析等差数列的特征,尝试着给等差数列下个定义: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 表示。那么对于以上四组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5,5,-2.5,0。 注意:从第二项起.....,后一项减去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 。 1.名称:等差数列,首项 )(1a , 公差 )(d 2.若0=d 则该数列为常数列 3.寻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d a d d a d a a d a d d a d a a d a a 3)2(2)(1134112312+=++=+=+=++=+=+= 由此归纳为 d n a a n )1(1-+= 当1=n 时 11a a = (成立) 选讲:除此之外,还可以用迭加法和迭代法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迭加法): }{n a 是等差数列,所以 ,1d a a n n =-- ,21d a a n n =--- ,32d a a n n =--- …… ,12d a a =- 两边分别相加得 ,)1(1d n a a n -=- 所以 d n a a n )1(1-+=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二必修5(R-B版)过关测试 第二章 数列

第二章过关测试卷 (100分,45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48分) 1.等差数列a1,a2,a3,…,a n的公差为d,则数列ca1,ca2,…,ca n(c为常数,且c≠0)是() A.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 B.公差为cd的等差数列 C.非等差数列 D.以上都不对 2.已知等比数列{a n}的前三项依次为a-1,a+1,a+4,则a n等于( ) A.4·2 3 n ?? ???B.4· 3 2 n ?? ? ?? C.4· 1 2 3 n- ?? ? ?? D.4· 1 3 2 n- ?? ? ?? 3.等比数列{a n}的前4项和为240,第2项与第4项的和为180,则数列{a n}的首项为() A.2 B.4 C.6 D.8 4.〈济南外国语学校考试〉已知等比数列{a n}满足a1=3,且4a1,2a2,a3成等差数列,则数列{a n}的公比等于() A.1 B.-1 C.-2 D.2 5.〈江西吉安高三模拟〉若{a n}为等差数列,S n是其前n项和,且S13=26 3 π ,则tan a7的值为 () 33 -3 D. 3 3 - 6.〈郑州模拟〉已知各项均不为0的等差数列{a n}满足2a3-2 7 a+2a11=0,数列{b n}为等比数列,且b7=a7,则b6b8等于( ) A.2 B.4 C.8 D.16 7.〈全国Ⅰ理〉设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若S m-1=-2,S m=0, S m+1=3,则m等于( ) A.3 B.4 C.5 D.6 8.各项都是实数的等比数列{a n}的前n项和记为S n,若S10=10,S30=70,则S40等于() A.150 B.-200 C.150或-200 D.400或-50 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15分) 9.等比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且4a1,2a2,a3成等差数列.若a1=1,则S4= .

等差数列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必修五)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教材)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第二节——等差数列,两课时内容,本节是第一课时。研究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的推导,借助生活中丰富的典型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归纳等活动过程,从中了解和体验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且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本节是第二章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等差数列的求和、等比数列奠定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高考中也是重点考察内容之一,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等差数列是学生探究特殊数列的开始,它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 (2)能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3)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中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会求等差数列的公差及通项公式,会应用等差中项公式,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它们;(4)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2)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 (3)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2)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变化形态,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中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②如何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四.教学策略和手段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其主导思想是以探究式教学思想为主导,由教师提出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研究和领悟得出的结论,从而使学生即获得知识又发展智能的目的。 教学手段:多媒体计算机和传统黑板相结合。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习,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