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古代书院文化第一讲

合集下载

第七章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第七章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第七章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私学发展的高级形式。

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从唐末五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七年八月(1901年9月),清廷上谕改书院为学堂,存在了一千年多年。

它在办学形式、教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以及教学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书院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教育发展所做伟大贡献之一。

第一节古代书院的产生和发展书院制度自宋初基本形成,至清末改书院为学堂。

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时兴时衰,走着曲折的道路。

考察各个历史时期书院发展的概况,探讨其兴衰的原因,不仅有助于阐明书院制度在封建社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可以使我们了解封建教育发展的某些规律。

甚至可以说,倘若完全离开了书院的研究,那么要弄清唐以后,尤其是宋以来的教育发展史、文化学术思想史,都是相当困难的。

它所形成的特色和经验,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书院的起源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唐朝曾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昌盛。

从文化角度讲,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在自然科学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是中国封建社会辉煌灿烂的时期,特别是书籍的普遍印行,已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唐代,官府所藏书籍已有明显增加,为此不得不为藏书而开“乾元院”。

唐玄宗开元元年(717年),将乾元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这便是书院之名的最初例证,可以看出,它是专门用于藏书和校书的场所,类似于皇家图书馆,不是教学机构。

“安史之乱”后,中国进入了一个藩镇割据、连绵混战的时期,这不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使学校荒废,文化遭到破坏。

于是,许多人为避战乱和保护优秀文化,远走较为安定的穷乡僻壤和山林之间,以耕读为业。

他们在个人治学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些家塾式的教学场所。

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书院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墨子时期的“羽士学宫”,书院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在中国文化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书院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学问、文化和教育,曾经在历史长河中承载了人们的学习和启蒙。

书院概述书院是介于家塾和国子监之间的一种教育机构,类似于今天的私立学校。

中国古代的书院以传统礼仪、文化传承、祭祀典礼为重点,与此同时,书院也是重要的思想交流、观念转变和研究成果的交流中心。

中国的书院文化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官办书院,二是私家书院。

官办书院是由官方主持建立的学府,主要面向官员的家属和人民子弟,是传统官学体制的体现。

私家书院则是由富贵人家建立,主要面向普通百姓,是传统私塾的延续。

书院的教育流程非常严谨,一般会分为三个阶段:学童、门生和秀才。

学童是指未读经书或只读过初级经书的儿童,他们需要先学习千字文、三字经等基础文化知识。

门生是指已经读完经书,但还没有考取秀才资格的人,他们需要继续深入学习经书知识和文学课程。

秀才则是指已经通过科举考试,取得一定文化地位的人,他们承担着传承和推广文化的责任。

书院文化的传承书院文化的传承过程非常漫长,从墨子到唐朝到宋明清,历经数千年的时间。

书院文化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在今天的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中国古代,书院文化主要通过书院建设、名士传声、经学讲习、诗词赋颂等途径进行。

书院建设是书院文化传承的基础,书院不仅提供教育场所,还是社交场所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名士传声是指在书院中邀请当地有名望的文学家、学者、官员等来讲学、咏论诗文。

经学讲习则是书院中最核心的教学内容,经学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权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诗词赋颂则是在书院中流行的文学活动,书当是宣扬文化,赋才是创作文学,诗则是讲究音韵押韵和语言意境的表现形式。

明清时代是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的高峰期。

明朝时期,朝廷大力兴办官书院,许多私家书院也由富商巨贾助力,书院数量和规模均有了大幅增加。

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概述:我国古代书院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书院既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中心。

本文将从书院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三个方面,探讨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一、书院的起源1. 前期教育形式:在商周时期,贵族子弟通过家庭教育接受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方式逐渐不再适应社会需求。

2. 学官制度的兴起:秦始皇统一我国后,建立了学官制度,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同时,为了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书院开始兴起。

3. 两汉时期的书院:在东汉时期,书院开始成为一种常见的教育机构。

它们通常由有学识的士人组织,提供各种学科的教育。

二、书院的发展1. 隋唐时期的繁荣:隋唐时期,书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推动文化繁荣的中心。

在这一时期,书院的规模逐渐扩大,教授的学科也更加丰富。

2. 宋代的进一步发展:宋代是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高峰时期。

书院规模庞大,分为南北两派,分别以岳阳楼和白鹿洞书院为代表。

书院内部设有多个科目,注重经学、史学、诗词等传统文化的传承。

3. 元明时期的变革:元代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书院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明代推行科举制度,书院的地位受到了冲击。

但是,一些书院仍然坚持传统的教育方式,并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三、书院的影响1. 人才培养:书院为我国古代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他们成为了各个领域的杰出代表,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

2. 学术研究: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促进了各种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在书院中,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得以孕育和传承。

3. 文化传播:书院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书院中,人们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了解了我国古代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

结论:我国古代书院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书院为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代书院制

中国历代书院制

中国历代书院制中国历代书院制是中国古代教育组织形式之一,它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制度,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国历代书院制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1. 书院制的起源书院制起源于中国的两汉时期,最初是为了培养儒家学者而设立的。

当时的书院通常由私人创办,并由学者们自愿前往学习。

这种形式的书院主要是为了传承儒家经典和培养学者,不受官方干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这也是书院制区别于官学制的一个重要特点。

2. 书院制的特点2.1 民间性书院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民间性。

与官学不同,书院的创办者和管理者多是民间士人,书院也不受官方的直接管理。

书院以传授儒学为主要目的,不受政治的干扰,有利于学术研究的独立发展。

2.2 自发性书院的建立和运营主要依靠个人或集体的自愿和自发活动。

书院通常由某一位有名的学者或文人创办,并以其名字命名。

书院的学生也不是通过考试或推荐来选拔,而是自愿前往学习。

2.3 地方性书院的分布非常广泛,几乎遍布中国的各个地方。

书院不仅仅在大城市存在,而且在乡村和偏远地区也有许多书院。

这种地方性的分布有利于向更多的学生传播和普及儒学知识。

3. 书院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3.1 传播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院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媒介作用。

书院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将儒学思想广泛传播给更多的人。

3.2 培养人才书院以培养人才为宗旨,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分子。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文人都是从书院中脱颖而出。

书院为他们提供了学术交流和学术成长的平台,提高了他们的学识和才华。

3.3 促进文化交流由于书院遍布中国各地,不同地区的学者们可以在书院中相互交流,并分享各自的学识和经验。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儒学思想的相互融合,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4. 书院制的衰落与延续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院制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辉煌和衰落的过程。

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古代书院与学宫的教育方式

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古代书院与学宫的教育方式

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古代书院与学宫的教育方式中国古代书院与学宫作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代表,承载着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

这些古老的学府为学子们提供了独特的教育方式,既注重文化传承,又重视品德培养。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书院与学宫的教育方式,探讨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一、中国古代书院与学宫的兴起与发展中国古代书院与学宫作为教育机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当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盛行,书院则成为了儒学教育的重要场所。

书院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培养士人,推广儒学思想,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教育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书院与学宫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代兴起了国家性的学宫,如洛阳国子监和长安太学等,成为官方教育机构。

这些学宫的规模庞大,师资雄厚,培养了大批人才。

隋唐时期,学宫进一步兴盛,成为东亚教育的中心。

二、中国古代书院与学宫的教育方式中国古代书院与学宫的教育方式注重文化传承和德育培养的结合。

首先,书院重视经典的学习。

古代书院主要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如《论语》、《大学》等。

学生们需要通过背诵、讲解和演绎等方式来理解和掌握这些经典的内涵。

其次,书院注重师生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中国古代书院与学宫中,师生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

学生们不仅尊重老师,还需要倾听老师的教诲,并从老师那里汲取智慧。

同时,老师也要起到引导、启迪学生的作用。

此外,中国古代书院与学宫非常重视礼仪教育。

古代学子要经常参加各种仪式和礼仪活动,如开学典礼、祭祀活动等。

经过这些活动的熏陶,学生们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三、中国古代书院与学宫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中国古代书院与学宫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

首先,书院与学宫使得古代文化得以延续。

在书院中,学生们通过学习经典和与老师们的交流,能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书院与学宫为传统文化的发扬提供了舞台。

学子们毕业后可以进入官场、学术界或其他领域,将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书院教育PPT课件

书院教育PPT课件

.
15
•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刘少奇同志曾由武 汉到达庐山白鹿洞书院,住在御书阁,从 事革命活动。1959年8月刘少奇主席再次来 到白鹿洞书院,旧地重游非常高兴。
.
16
• 嵩阳书院
• 位于河南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极峰下,因坐落于嵩山之阳, 故名。
• 原名嵩阳寺,创建于484年(北魏太和八年),605(年年 隋大业年间)更名为嵩阳观。
• 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940 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 学”(又称“白鹿国学”)。
• 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星子县)时,为兴 复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
• 亲订洞规,置田建屋,延请名师,充实图书;且又亲 临讲课,与学生质疑问难。
•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著名哲学家陆象山也来 到白鹿洞书院讲学,朱熹、陆象山又有“白鹿洞之 会”,书院也因之而闻名天下。
•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来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历时 两月,史称“朱张会讲”。这次会讲吸引了大批士子纷纷 返归前来听讲,“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一时舆马 之众,饮池水立涸”。
• 明清至民国初期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鼎盛时期,一批批 日后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从这里走向社会。
.
27
岳麓书院学规
.
19
•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 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
• 他还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 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
• 张栻主教期间,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 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 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
.
36
• 书院——尊贤祭祀

传统建筑中的书院与学堂

传统建筑中的书院与学堂

传统建筑中的书院与学堂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书院和学堂更是具有代表性。

书院和学堂都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场所,但二者的历史、结构和功能却各有不同。

一、书院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校,主要培养士人和官员。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以补充官府教育为主,往往由僧侣或世家子弟自己开设。

宋代以后,它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教育机构,有时甚至是多位文人合办,不受官府监督。

书院的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门房、内院和正堂。

门房一般为紧闭状态,门外放有供奉碑匾和牌楼,表示这里是书院。

内院为学生宿舍、教师办公室、厨房等公共场所,门房和内院之间通常是回廊或者花园,增加了书院的景观性。

正堂作为教学场所,通常为两层或三层的建筑物,外形为中式楼阁,内部则为教室和讲堂。

二、学堂学堂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更高级的教育机构,主要培养官员、文人和士人。

学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当时是官府创办的一种学校。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堂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教育机构,儒家思想成为学堂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其中讲学者主要是通过经义、注疏和传记等方式来传播和讲解儒学思想。

学堂的结构通常分为四部分:门、堂、院和阁。

门为进出学堂的通道,通常做成五楼式的牌楼或者石坊。

堂是传授儒学思想的主要场所,通常分为东堂和西堂,东堂教授《论语》等经典著作,西堂教授诗词、书法等文学艺术。

院是供学生居住和活动的场所,通常包括学生公寓、饭堂、操场等。

阁则是存放书籍的地方,通常是高脚楼,并设有书库、阅览室等设施。

三、传统建筑中书院和学堂的异同虽然书院和学堂都是古代中国重要的教育场所,但它们在历史、结构和教学内容上都有不同之处。

1.历史: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而学堂则产生于北宋,后者起初是官府创办的学校。

2.教学内容:书院的教学内容主要以诗词、文学为主,对儒家经典的研究不深入;而学堂的教学则以儒家思想为重,讲授的内容更加深入和严格。

3.结构:书院通常结构简单,主要由门房、内院和正堂组成;学堂则结构复杂,包含门、堂、院和阁。

中国古代书院精讲PPT课件精选全文

中国古代书院精讲PPT课件精选全文
中国古代书院
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书院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书院的主要特点

对当今高等教育的启示
Hale Waihona Puke 一、起源与发展•萌芽期——唐末及五代时期

兴盛期——北宋以后

衰落期——明末、元代、官学化
二、中国古代书院的主要特点
• 教学特点 • 管理特点
1、教学特点
• 教育宗旨 • 教育主体 • 教育内容 • 教学组织形式 • 教学方法
德育管理
• 内容以儒家三纲五常为行为规范,严格遵守君臣、尊卑、上下之分;要求辨明父子、长幼、亲疏之别,其 共同特点就是泛道德主义
• 。孔子眼中的“士”,孟子心中的“大丈夫”,以及朱熹推崇的“圣人”,
• 学规
• 详细规定了书院的培养目标,进德修业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以及书院教学生活的基本守则等,主要用以规 范和约束书院师生的言行、举止,励善规过,是书院特色与先进性的又一集中体现
• 《白鹿洞书院揭示》(也称《白鹿洞书院学规》) • 《丽泽堂学约》 • 《程董二先生学则》
白鹿洞书院揭示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 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 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进行教学,极大地提高了书院的教育质量 ,其根本目的在 于促进学业的进步,这反映出书院考课制度的成熟
经费管理
• 来源多样化 • 家族继承或供奉、私人捐赠或主办、地方士绅集资合办、官府出资 • 学田制
• 书院经济上一般是独立的或是自给自足的,在组织管理 上也多是自主自治的,因而在学术上也较为自由,能够 维持书院的稳定发展和学术上的独立。古代书院人才辈 出、影响广泛,不能不说与经济独立、学术自治,书院 一众师生没有后顾之忧有着直接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广义的书院——作为文化现象的书院 •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众多书院,除了 作为读书之所、著书之所、藏书之所,书 院还承担着明道讲学、士友会讲、祭祀先 贤、军事教育、甚至作为课士之区或应试 者公寓的各项职能,教育教学还只是其中 一项。
• 狭义书院——作为教学教育组织的书院 • (一)探源——唐、五代之争 • 1.书院起始于五代时期的“庐山国学”, 代表人物有胡适、周予同、盛朗西、陈东 原和章柳泉、季羡林先生。 • 季羡林曾明确指出:“真正具有聚 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起源于庐山国学,人 称白鹿国庠,地址在江西庐山,为著名的 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季羡林:《书院 学程度高于一般私塾。 • 招收的学生水平,有童生,有郡县学的生 员和监生,有招收举人,甚至招收进士。 • 总之是已过15岁而志于学的古代“大学 生”;是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 及人的“大学生”;是经过了实施启蒙教 育的小学阶段的“大学生”。
• 2.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 式。 • 唐末五代,读书士子多隐居避乱读书山 林,后发展为聚书授徒讲学,常以书院命 名读书讲学之地,遂演化为一种教育组织。 书院在中国大地存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 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中国古代私人讲学发展成熟的产物。 中国古代私人讲学发展成熟的产物。
• 2.其次,所谓民办学校的概念,包括官学 以外的学校,这些学校的兴办者可能是某 种社团、盟会,可能时候一些地方士绅的 临时组合,可能是一些家族,某些个人, 甚至是地方官员。 • 元代马瑞临说:“盖州县之学,有 司奉诏旨所建也,故或兴或缀,不免具文。 乡党之学,贤士大夫留意斯文所建也,故 前规后随,皆务兴起。后来所至,书院尤 多。而其田土之赐,教养之规,往往过于 州县学,盖皆仿四书院云。”
宫廷图书馆
十三经注疏
• 《周易正义》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 义 • 《尚书正义》 魏·王肃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 《 毛诗正义》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 《仪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 《礼记正义》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 《春秋左氏传正义》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 《春秋公羊传注疏 》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 《春秋谷梁传注疏》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 《孝经注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 《尔雅注疏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 《论语注疏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 《孟子注疏 》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解读古代书院文化
第一讲 古代书院概述
一、什么是书院
• 1.南宋王应麟(1223—1296年)所著的《玉 海》上的定义:“院者,取名于周垣也” 就是有围墙的校书和藏书的地方。 有围墙的校书和藏书的地方。 有围墙的校书和藏书的地方 • 清代袁枚在《随园随笔》中说:“书院之 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 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 也。”
二、书院的性质

书院一般以私人创办或主持 为主,也有家族、民间出资筹办的, 多数得到朝廷和地方官府的鼓励和 资助,或赐名、赐匾额、赐书、拨 田产,成为私办官助、民办公助的 办学兴教形式。
“官私之争” 官私之争”
• 1. 首先它并不是官学。 • 所谓官学,是指中国历代各级官府所办学 校的总称。如西周的国学、乡学,汉代的太学、 州郡县学,唐宋以后的国子学,府州县学,元明 清各代的社学等。官学可以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 官学,评定一所地方学校是否为官学,条件很多, “一般要经礼部(或相应机构)具文,吏部(或 相应机构)授官,户部拨款、工科建屋。在这种 情况下学校的财产是官产,主持人是官吏。”具 备了这些硬性的规定,我们才可以说这所书院是 隶属于国家官学体系中的。
• 2.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唐代就出现了具 有教学功能的书院,代表人物有宋代的朱 熹、元代的马瑞临、清代的王昶,当代的 陈登原、钱穆、陈元晖、王炳照和李才栋。 • 在正史中还未发现对唐代书院教学 事实的实质性记录。但据相关史料记载唐 代出现的东佳书院是书发展史上第一个里 程碑。这是早期书院、书堂、由个人聚书 授徒而成为具有一定规制学校的标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