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说课稿,崔亚龙]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当有人骂我时, 当有人踩了我的脚时,
当有人悄悄用了我的生活用品时
当眼红他人的钱时, 当朋友找我打架时, 当有人欺骗我时,
……
凡事感激
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 感激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 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激藐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
让学生为故事续尾,并表演
三、筑起内心的防线
1、防微杜渐
2、遵纪守法
3、勇担责任
李强一直都是个好学生,一天从 广州来的表哥带他进了迪厅,立刻 有人神秘兮兮地递上“香烟”,表 哥对面露疑惑的李强说“吸两口吧, 不会上瘾的”。看着表哥和那些人 如痴如醉的样子,李强会···· ·· 如果你是李强,会怎样做? 请同学们续编故事结尾,并尝 试表演出来。
在本节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多媒体的运用如何才能发挥他的最佳效益? 2、中职生自控能力差,对于小犯小错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但这 往往是以后大错的开始,而我们身处的社会,方方面面的不良诱 惑让他们措手不及。所以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还需要一个循序渐 进的过程,在这一堂课中只是看似解决了问题。
是出于过错 社会的行为
违反法律、法规 的规定,危害
民事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犯罪
是出于过错 社会的行为
违反法律、法规 的规定,危害
含义
出于过错
分类
民事违法行为
不同点
共同点
危害较小 违反法律、 法规的规定, 行政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危害社会的 行为
‘
某职业学校服装班的王艳辍学后, 开了家小服装店,小店经营得红红火 火。一次去南方进货,王艳认识了陈 红,在陈红的怂恿下开始吸毒。不到 半年,王艳开店的积蓄花了个精光, 小店也倒闭了。王艳因吸毒瘦得皮包 骨,走路都要人背。她觉得自己让人 看不起。一天,趁家人不注意,阿萍 从七层楼上纵身跳了下去。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说课稿,word]word说课稿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说课稿,word]word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f203a57b9d528ea80c7793a.png)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说课稿,word] word 说课稿《预防一般违法行为》说课稿崔亚龙一、说教材1、本课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主题是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学会依法保护自己,过健康安全的生活,而本课在学生了解不良诱惑的基础上,明确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很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从而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2、说教材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违反行为的含义及其危害,识别不良行为,懂得其危害,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杜绝不良行为。
难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类别,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杜绝不良行为。
(1)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从对学生的德育培养目标来看,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需要认识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处罚,从而增强守法意识。
从实践的角度看,只有认识到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危害性和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才能认同法律,自觉守法。
从现实生活来看,部分中职生存在对违法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问题,不懂得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才会出现违法的现象。
这就要教育学生认同法律,自觉守法。
所以我把这部分内容确定为教学重点。
(2)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从理论上看,未成年人身心发育还不成熟,虽然开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独立性,但由于认知水平所限,对社会复杂性认识不足,看问题容易偏激、钻牛角尖;还由于未成年人心理还不成熟,好奇心强烈,喜欢追求刺激,有爱表现自己个性的一面,又有急于融于团体的心理需要,从而出现爱模仿、爱从众的一面。
从实践来看,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常常因一点小事,甚至一个眼神不对自己的心思,就会打架斗殴,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
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未成年人而言就存在一定得难度。
所以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成为本课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1 .认知(1)了解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知道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了解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内涵,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理解未成年人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即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妨害公共安全行为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明确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2.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教案

2.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教案连南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案备课时间:2017年 11 月 8日(第 10 周星期三)课题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课型新授课课时2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与类别,了解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和处罚方式,认识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等违法行为的危害。
认知:了解有关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含义与内容,认识“黄、赌、毒”的危害。
2、情感目标:树立行为的底线──禁区意识,自觉守法,预防犯罪;树立以遵守治安管理处罚法为荣、以有违法行为为耻的观念。
情感态度观念:树立行为的底线──禁区意识,在内心筑起防线,自觉抵制不良行为;树立以遵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荣、以有不良行为为耻的观念,远离违法行为。
3、运用目标:懂得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要受法律处罚,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运用:培养明辨是非自我控制能力,规范自己的行为,杜绝不良行为,自觉依法律己。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危害;识别不良行为,懂得其危害,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杜绝不良行为。
难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类别;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杜绝不良行为。
预习指导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观察并收集涉及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和现象的材料。
分组收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黄赌毒”危害和筑起内心防线对策的有关案例与材料;收集预防不良行为的名言警句;排练小品“竹生会怎么做”。
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教具多媒体课件、相关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着落前的意外”。
讨论问题: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意外吗?对我们有何启示?归纳:0.77千克的泡沫将航天飞机左翼防热瓦砸了一个小洞,热量进入机体引起爆炸;这是人为的一点点失误,却酿成了机毁人亡的悲剧。
过渡:我们中职生正值青春年华,如同这“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也许有时会因为一个小小的故障,就足以折断我们自由翱翔蓝天的羽翼;一次不良行为、一次违法行为、一次犯罪,都有可能毁了我们的一生(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九章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一、认清违法危害(一)违法无小事1、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可分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与犯罪相比,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比较小,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2、为什么?生活中法律的“雷区”随处可见。
个人如果缺乏道德、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就难免做出违背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
我们应该谨记:违法无小事。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治安管理处罚法将它们分为四类:一是扰乱公共秩序行为;二是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三是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四是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
知识链接: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包括::扰乱工作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的秩序、选举秩序的行为;扰乱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行为,如看体育比赛向场内投掷杂物,不听制止的行为;散布谣言、投放虚假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结伙斗殴等寻衅滋事行为;利用迷信活动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非法侵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等行为。
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包括:违反危险物质管理规定的行为;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等管制器具的行为;盗窃、损毁公共设施的行为;妨害航空设施、铁路设施的行为;妨害公共道路安全等行为。
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包括: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行为;胁迫、诱骗或者利用他人乞讨等行为;写恐吓信、侮辱诽谤、诬告陷害;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行为;殴打或故意伤害行为;猥亵他人或在公共场所裸露身体的行为;虐待家庭成员等行为。
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包括:妨害公务、招摇撞骗的行为;煽动、策划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的行为;制造噪声的行为;破坏文物、名胜古迹的行为;有伤风化的行为,如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传播淫秽信息的行为;涉毒行为;饲养动物干扰他人生活等行为。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完整

任动物恐吓别人旳,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 下列罚款。驱使动物伤害别人旳,根据本 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旳要求处分。(殴打 别人旳,或者有意伤害别人身体旳,处五 日以上十日下列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 百元下列罚款;情节较轻旳,处五日下列 拘留或者五百元下列罚款。)
违法行为含义、类别、后果、不同点与共同点
含义
类别
后果
不同点 共同点
刑事违法行为
出于过失违 反法律、法 规旳要求, 危害社会旳 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政违法行行为
刑事处分
犯罪行 为
民事责任
承担法
行政制裁 (行政处分、
一般违 法行为
律责任
行政处分)
谨记:违法无小事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旳行为要受法律处分
第十二条 已满十四面岁不满十八周岁 旳人违反治安管理旳,从轻或者减轻处分;不 满十四面岁旳人违反治安管理旳,不予处分 ,但是应该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第十三条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 能控制自己行为旳时候违反治安管理旳,不 予处分,但是应该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守和 治疗。间歇性旳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旳时候 违反治安管理旳,应该予以处分。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2.情感态度观念 (1)要认同法律、自觉遵法;树立以遵 法为荣、以违法可耻旳观念,自觉维护社会 公共秩序,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2)提升道德涵养,增强法制观念,防 微杜渐,自觉遵纪遵法。 3.利用 (1)学会区别正当行为与违法行为,能 判断中学生常见旳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自 觉依法律己,同多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辨别不良行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 问题②:李某的犯罪案例对你有什么启示? • 分析提示:预防犯罪从抵制不良诱惑,杜
绝不良行为开始 • 问题③:杜绝不良行为,我们应该怎么 做呢? • 分析提示:(1)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 (2)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 (3)发现任何人对自己实施不良行 为时,要及时报告
四、课堂小结
• 1.全社会共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 行为
五、布置作业
•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自觉依法规
范自己的行为”为题,写一篇自我警示录。 (不少于200字)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第二节、杜绝不良行为
一、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 长 • 1.未成年人 • 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 2.为什么全社会都要保护未成年人? • ①儿童和少年的权利应当得到保护,他
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 2.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是什
么? • (1)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及其危害性。 • 如:谎报地震灾情,使部分公众产生了恐慌 情绪,破坏了社会稳定,导致正常的社会活动无 法进行,损害他人的合法利益,给国家和人民造 成损失,败坏了社会风气,必须受到法律处罚。 • (2)妨害公共安全行为 • 即是故意或者过失导致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健康 和公私财产造成损失的行为。 • (3)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 • 即是故意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妨害社 会秩序的行为。
二、严重不良行为危及未成年人健 康成长
• 案例 • “东方兄弟”中的李某原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初中生,
自从在溜冰场结识了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 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开始时,他还有些 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 偷窃学校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 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加赌博 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弄到钱 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东方兄弟”成员拦路抢 劫,在短短的几天中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三年。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说课材料

1.警告 对违法行为人提出的口头告诫。
方
2.罚款 强令违法行为人缴纳一定数额的金钱。 3.拘留 对违法行为人予以短期剥夺自由的处罚。
式
4.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对违法者吊销公
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照的处罚。
5. 限期出境或驱逐出境 强迫违反治安管理的外
国人在一定时间内离开中国国(边)境或将其驱
逐出中国国(边)境的处罚。
刑事处罚
犯罪行为
民事责任
行政制裁 (行政处分、行 政处罚)
承担法律 一般违法 责任
行为
谨记:违法无小事
各抒己见: 为何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一般违法行为 对社会的危害 比较小,为何 也要承担法律
责任?
会带来危害 可能发展为犯罪 违法无小事
2、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探究活动四: 违反治安管理案例
阅读教材第96页活动框中的三 个案例,讨论、回答问题:
3、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
探究活动五:乱打110
阅读教材第98页活动框中的案 例,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民警依据 什么条款 对大发进 行处罚?
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 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 产、营业、医疗、教学、科 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 严重损失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 第1款
阅读教材第98-99页的“链接”, 梳理出治安管理处罚的方式和罚款、行政拘留的档次。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
课堂小结 认清违法危害
违法无小事
警惕身边 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
民事违法
危
行政违法
害
承担法律责任
违反治安 管理的行为
扰乱公共秩序 妨害公共安全 侵犯人身财产权利 妨害社会管理
处罚
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概念是什么

什么是⼀般违法⾏为概念是什么 ⼀般违法⾏为受害⼈是否具有⾏政诉讼原告资格的问题在我国⾏政法学界的争议并未因司法解释的承认⽽平息。
什么是⼀般违法⾏为呢?下⾯是店铺整理的什么是⼀般违法⾏为,欢迎阅读。
什么是⼀般违法⾏为 ⼀般违法包括⾏政违法⾏为和民事违法⾏为,严重违法⾏为是刑事违法。
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受刑罚处罚的⾏为。
对犯罪⾏为,应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对犯罪分⼦应实⾏刑事处罚,这在⼈们⼼⽬中已经得到公认。
⽽对⼀般违法⾏为,⼈们往往容易忽视,总是认为其情节⽐较轻微,对社会危害不⼤,没有触犯刑罚,所以不必承担法律责任。
其实不然,只要是违法⾏为,都要承担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般违法⾏为,虽然社会危害性不⼤,情节轻微,但同样给国家和⼈民带来了损害,所以应受到相应处罚:民事违法⾏为要承担民事责任,⾏政违法⾏为要受⾏政制裁。
况且,有些⼀般违法⾏为如不及时给予处罚、惩戒,还可能发展为犯罪,从⽽带来更⼤的社会危害性。
违法⾏为 违法⾏为:是指违反国家现⾏法律规定,危害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为。
亦称“⾮法⾏为”。
违反现⾏法律规定的⾏为。
违法⾏为中只有违反刑事法规,应受刑罚处罚的⾏为,才是犯罪。
对⼀切违法⾏为,都要按其性质和程度依法处理,必要时给予法律制裁。
违法⾏为概念 违法就是指违反现⾏法律,给社会造成某种危害的、有过错的⾏为。
违法⾏为按照情节严重程度分为⼀般违法⾏为以和严重违法⾏为(即犯罪⾏为)。
按照其违反的法律,可分为⾏政违法⾏为、民事违法⾏为、刑事违法⾏为和违宪⾏为。
违法概念有⼴义和狭义之分。
⼴义的违法是指⼀切违反现⾏法律规定的⾏为,包括⼀般违法⾏为和犯罪。
狭义的违法,则是指严重地违反法律,但未构成犯罪的⾏为。
我们在这⾥是从⼴义上对违法进⾏论述的。
违法与犯罪的联系是犯罪⼀定违法,违法不⼀定犯罪。
区别是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违法⾏为严重,犯罪⾏为⼤多数要负刑事责任,违法⾏为承担⾏政责任或民事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说课稿,崔亚龙]1《预防一般违法行为》说课稿崔亚龙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主题是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学会依法保护自己,过健康安全的生活,而本课在学生了解不良诱惑的基础上,明确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很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从而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2、说教材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违反行为的含义及其危害,识别不良行为,懂得其危害,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杜绝不良行为。
难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类别,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杜绝不良行为。
(1)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从对学生的德育培养目标来看,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需要认识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处罚,从而增强守法意识。
从实践的角度看,只有认识到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危害性和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才能认同法律,自觉守法。
从现实生活来看,部分中职生存在对违法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问题,不懂得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才会出现违法的现象。
这就要教育学生认同法律,自觉守法。
所以我把这部分内容确定为教学重点。
(2)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从理论上看,未成年人身心发育还不成熟,虽然开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独立性,但由于认知水平所限,对社会复杂性认识不足,看问题容易偏激、钻牛角尖;还由于未成年人心理还不成熟,好奇心强烈,喜欢追求刺激,有爱表现自己个性的一面,又有急于融于团体的心理需要,从而出现爱模仿、爱从众的一面。
从实践来看,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常常因一点小事,甚至一个眼神不对自己的心思,就会打架斗殴,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
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未成年人而言就存在一定得难度。
所以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成为本课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1)了解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知道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了解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内涵,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理解未成年人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即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妨害公共安全行为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明确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3)在实际生活中,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情感态度观念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3.运用3学会区分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能判断中学生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初步做到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自觉依法律己,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说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体验、理解和感悟教学内容,并把学生的感悟转化成实际行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小组协作活动法: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兴趣,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四、说学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采取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温故知新】1、公民的诉讼权利主要有哪些?(公民有起诉、应诉、委托他人代理诉讼的权利;公民有上诉和申诉执行的权利;公民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2、诉讼活动都存在举证责任问题。
法定证据主要有哪几类?4(物证,书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看验笔录、勘验检查笔录。
) 3、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主要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敢于维权;敢于找准维权机关;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要善于依照法定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或与别人发生纠纷时,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非诉讼途径解决;当处于法律困境或进入法律知识盲区,还要学会向社会专门法律援助机构请求帮助或援助。
)通过学生回答上述三个问题,来进一步巩固上一节课所学知识点。
【创境激趣】暑假时,三名男生在一起玩耍,找了一家小饭馆吃饭喝酒。
等吃完晚饭已经夜里 11 点多,没有公共汽车了,可他们身上的钱又不够打出租车的。
怎么办呢?借着酒精的作用,有人提议:“干脆劫辆出租车回家,不给司机钱。
”其余两人随声附和,还提出可以跟司机“要点儿钱”。
于是三人打了一辆出租车到僻静处,不付出租车费,还硬跟司机要 100 元钱花花。
争执推搡中,被巡警发现,三人当场被抓,受到治安处罚。
[问题思考]●请结合上述案例内容,判断寻衅斗殴是否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果是的话,它又属于其中的哪一种?要想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先来看本单元的引语。
学生朗读(略)。
朗读得不错!我们大家一起来归纳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好吗?这就是——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卫士”,青少年要学会运用5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拒绝不良诱惑和侵害。
维护自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学生观察体会、思考。
【引思明理】1.违法行为的内涵是什么?它是如何分类的?2.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教师结合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比较违宪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层层推进,深入探究,及时拓展。
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材,交流研讨案例,进行思维整合,解决违法行为的内涵及其分类问题。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1.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学生总结归纳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并结合情境导入的案例讨论,说明违法行为具有的社会危害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总结发言。
(1)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凡是做出法律禁止的行为或者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都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据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可分为违宪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6阅读课本 104 页最后的辅助文部分,分析归纳寻衅斗殴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它破坏了社会秩序,干扰了国家对社会的管理,是由政府机关的职能部门——公安机关来依法处理的,是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递进分析,问:寻衅斗殴有什么危害性?由学生回答:如侵犯他人的人身权、财产权、社会正常生活和正常秩序等。
继续递进思考回答,一般违法行为如果不加以制止结果会怎样:会影响人们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影响人们安居乐业;对违法者个人来讲,如果对违法行为不加以制止,就可能会发展成为犯罪。
所以必须对违法行为及时处罚、惩戒和制止。
即:(2)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根据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的事例来看,最常见的一般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那么什么行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呢?看课本 109 页正文的第 2、3 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内涵和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分别是什么?由学生据教材相关内容总结回答。
(略)阅读相关链接的内容,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
看课本 110 页图片和阅读旁边的小字部分内容,思考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内涵和危害性。
由学生讲述。
看书 109—110 页,总结探讨下列问题:72.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是什么?学生分组交流研讨,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1)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及其危害性。
如:谎报地震灾情,使部分公众产生了恐慌情绪,破坏了社会稳定,导致正常的社会活动无法进行,损害他人的合法利益,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失,败坏了社会风气,必须受到法律处罚。
分析 110 页镜头一、镜头二所反映的案例,归纳总结妨害公共安全行为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内涵及其社会危害性。
(2)妨害公共安全行为即是故意或者过失导致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健康和公私财产造成损失的行为。
如争相搬石头扔进铁道的道岔,会导致列车出轨翻车,给旅客带来生命危险,给国家和个人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
展示图片。
再如,2009 年 5 月 7 日杭州的胡某,驾驶红色三菱跑车在市区内道路上高速飙车,导致一死两伤的惨剧。
假设该飙车行为没有造成重大伤亡,则该行为就是危害公共安全的一般违法行为,以此案例再突出本节教学重点。
(3)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即是故意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妨害社会秩序的行为。
(试一试)小活动比赛:看谁能列举出更多的妨害社会管理行为。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兴趣。
如破坏公共设施,就是妨害了社会的管理秩序;还有噪音扰民,纵容所养的宠物咬人,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假冒记者、高干子弟等身份招摇撞骗,这些都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8为。
同样,作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行政,超越职权乱行政,都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
(说一说)能力展示。
看书 111 页正文第一自然,总结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和妨害社会管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阅读书 111 页相关链接内容,区分判断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和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
找出该类违法行为要受什么法律处罚。
(比一比)知识把握。
看书 101 页正文第 2 自然段,谈一谈怎样准确实施治安管理处罚,以及实施治安管理处罚要把握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强调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对我们未成年人来说,怎样预防一般违法行为呢?这就需要我们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以此过渡到第三个教学内容的学习。
3.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小组活动)看书 111—112 页,进行“互动在线”练习。
由小组推举代表,依据书中列举的法律条文,展示搜集的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妨害公共安全行为和妨害社会秩序行为的案例材料,总结中职学生自觉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措施和方法。
归纳出有以下两方面:第一,明确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要学法、知法、懂法和守法;第二,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
因本节课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增强守法意识,树立以违法为耻、以守法光荣的观念,认同法律,自觉守法,初步做到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为达到此意图,在教学中设置“交流研讨”环节9【体验导行】[生活感悟]下面我们来分析两个材料,判断下列材料中主人公的行为是什么违法行为?1. 偷开他人汽车要受罚(材料)中职生小吴正在驾校学习但尚未领取驾驶证,见一辆车内无人的轿车停在小区的路边,他就用改锥和一根铁丝将该车车门撬开,发动后,围着小区转了一圈,在拐弯时发生了刮蹭,接着又停回原地。
被车主发现扭送到派出所。
小吴被公安机关处以警告,并处罚款五百元,而且赔偿车主的修车损失六百元。
教师分析:偷开他人机动车,这种行为会给公民的合法财产造成威胁和损害,也给社会治安管理和社会秩序稳定造成一定的破坏。
交流研讨,共同提高(1)该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会受到哪些法律处罚?(2)谈一谈当我们想过“开车瘾”时,应该怎样去做?2.宠物咬人,主人挨罚(材料)邓某与邻居王某一直不合,一日,王某因琐事到邓某家的院子里与邓某理论,后两人发生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