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活动全纪录


日志 新世纪数学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题举例 让小手帮我学数学——“一年级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及改进策略.
建设路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活动全纪录 2007-12-24 11:00:38|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一、活动简介

2007年12月19日,四川省“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成华区实验基地第三届现场会在成都市建设路小学隆重举行。

这次现场会建设路小学推出了关于“搭建教科研交互运行平台、推进教科研一体化” 的主题。活动包括观摩研讨课、建小数学组校本教研现场、建设路小学校本教研活动经验交流、专家点评几个环节。

会上建设路小学的李芸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年级《左右》教学的一节常态课,接着数学组的老师们围绕着数学组的教科研专题《有效交流促进数学概念的内化》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老师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的碰撞中生成了智慧的火花。最后王桔校长还就学校开展的教科研一体化的尝试进行了介绍。

四川省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曾宁波主任、贾贵州老师,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刘旭副主任、史玉老师也莅临我校对本次活动进行了近距离的交流、指导。专家们对研讨课、数学组的校本研讨现场和王校长的汇报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指出建小在搭建教科研一体化做出了有效的尝试。成华区教育局徐局长也亲自参与了此次活动,对活动的成功开展非常满意,他指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和实践,教科研一定要为一线教学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区内不少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校本教研的开展。

二、《左右》课堂细节还原记录



执 教:成都市建设路小学 李 芸

教案整理:成都市建设路小学 李 芸 刘 静



前言:

2007年12月19日,四川省“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成华区实验基地第三届现场会在成都市建设路小学隆重举行。

这次现场会建设路小学推出了关于“搭建教科研交互运行平台、推进教科研一体化” 的主题。活动包括观摩研讨课、建小数学组校本教研现场、建小校本教研活动经验交流、专家点评几个环节。

会上,建设路小学的李芸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节非常有研讨价值的一年级《左右》教学的常态课,

课堂中,学生们在充分的情感体验、活动体验中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把左右概念内化成自己的数学思考,教学实效性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堂课上,我们看到了学生充分的体验和交流的过程,看到了孩子们在数学学习中享受着快乐。以下是集大家听课心得的整理记录。


课堂观注点:

体验学习下课堂有效课堂交流,促进数学概念内化。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数学第一册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第三课时 《左右》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有趣的活动,领会左右的意义。

2 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

3能在实际情境中,初步体会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理解左右的含义。

2 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进一步学会确定左右的方法。

3 通过活动初步体会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的习惯。

2 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确定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

难点:体会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课堂活动:

(一)、新课引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李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大家都看到今天来了许多老师听课,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来欢迎他们,好不好?

(全班鼓掌)

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刚才在欢迎老师的时候,用到了什么?(老师举起双手提示学生)。

生:用到了左右手。

师:对啦,咱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左手和右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左右。(师板书:左右)

(二)、体验自身的左右

1.说自身的左右

师:请一个同学都举一举右手。

指名生1,举起右手。

师:大家一起举一举右手。

全班举起右手。

师:再举一举左右。

生1举起左手。

师:大家再一起举一举左手。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再平时的生活当中,你常常用右手做什么事?

生1:吃东西。

生2:用右手写字

师:用右手比划比划。

生3:用右手拿筷子。

生4:用右手端水杯。

师:小朋友们再举起你的左手,想一想右手再做这些事的时候,你的左手在干什么?

生1:我右手在拿筷子的时候,左手端着碗。

生2:我用右手画画,左手按住纸。

生3:我右手写字的时候,如果写错了,左手就打开文具盒拿橡皮擦。

师:恩,左手可以帮助右手做一些事。刚刚小朋友们说了这么多例子,看来左手和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请小朋友想一想,在你的身体上,还有没有想这样左右一对的好朋友?

生1:左脚和右脚

生2:右耳和左耳

生3:右眼、左眼。

生4:左眉毛和右眉毛。

2.动作游戏

师:刚刚我们说了这么多例子,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机器人游戏。老师来当遥控器,小朋友当机器人,当遥控器发出指令后,看哪一个小机器人反应最快。准备好了吗?

全班起

立:准备好了!

师:前拍一次,后拍一次,上拍一次,下拍一次。

生:(根据老师的口令,很快做出正确的动作)

师:左拍一次

生:(有两个学生拍错)

师:有个别小机器人做错了,要注意啦!右拍一次。

生:(全部能迅速正确在右边拍一次手)

师:这一次全都对啦,非常棒!

师:举起你的左手,向老师招招手,举起你的右手,向老师招招手;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

左手拍右肩,右手拍左肩;左手摸右耳朵,右手摸左耳朵;

(绝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老师的口令做出正确的动作,个别学生做错了,能在老师的眼神提示下改正)

师:每个小机器人都那么能干,请坐!

(三)、实践操作,理解“左”和“右”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动动脑,动动手。听老师的指令做动作:请拿出橡皮擦摆在桌上,请在橡皮擦的左边摆一支铅笔,请在橡皮擦的右边摆上文具盒,请在文具盒的左边和橡皮擦的右边摆一把尺子,最后请在文具盒的右边摆数学书。

(学生按老师的口令摆文具。)

(老师在投影上摆文具。)

师:请同学们对照老师摆的检查一下你摆对没有,如果不对请赶快调整。

师:请面对这些文具,看一看,谁摆在最左边?

生:铅笔摆在最左边。

师:谁摆在最右边。

生:数学书摆在最右边。

师:请数一数,从左往右数,橡皮擦排第几?

生:从左往右数,橡皮擦排第二。

师:从右往左数,橡皮擦排第几?

生:从右往左数,橡皮擦排第四。

师:老师有点不明白了,为什么橡皮擦一会儿排第二一会儿又排第四呢?

生1:是左右。

生2:因为从左数排第二,从右数排第四。

生3:因为第一次是从左数,第二次是从右数,方向不一样。

(师播放课件展示从左往右数和从右往左数:看来同一块橡皮擦从不同的方向数,排列的顺序不一样。)

师:从这些文具中选一件你最喜欢的文具,说一说它的位置在哪里?

生1:我喜欢直尺,从右往左数它排第三。

(师板书:从右往左数直尺排第三。)

师:有谁也喜欢直尺?你有不同的介绍方法吗?

生2:从左往右数直尺排第三。

(师板书:从左往右数直尺排第三。)

师:还有别的小朋友想来介绍吗?

生3:我喜欢铅笔,从左往右数它排在第一。

(师板书:从左往右数铅笔排第一。)

生4:我喜欢铅笔,从右往左数它排在第五。

生5:我喜欢橡皮擦,它排在从左往右数第二。

生6:我喜欢数学书,它排在从左往右数第五,也是从右往左数第一。

师:这个孩子真能干,不仅说了从左

数的位置,还说了从右数的位置,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师:出来说从左或从右数排第几,能不能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或者还有不同说法。

生7:我喜欢文具盒,它在直尺的右边。

(师板书:文具盒在直尺的右边。)

生8:我喜欢数学书,它在文具盒的右边。

生9:我喜欢橡皮擦,橡皮擦在铅笔的右边,还在直尺的左边。

师:说的真好,表扬他!

师:选你喜欢的文具,跟同桌说一说它在什么位置。

(同桌交流。)

师:同桌交流时,同学说的好我们就夸夸他,说的不好我们可以补充,说错了我们可以帮帮他。这样我们一三班的小朋友就能共同进步。

(四)、面对面,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师:今天小朋友的表现非常棒,后面的老师们都想认识认识大家,谁愿意来介绍介绍自己?

(师指名三生到讲台面向全班同学。)

师:跟同学们打个招呼,举起右手和他们招招手。

(三生举起右手挥一挥:大家好。)

师面向全班:为了礼貌起见,我也来和他们打个招呼,举起你的右手挥一挥。

(全班学生挥右手。)

师:刚才大家在挥手打招呼的时候,你有什么发现?为了大家看得更清楚,我们再一起挥一次。

(台上三生,和全班学生面对面同时挥右手。)

师:说说你的发现。

台上一生:我在举右手的时候,台下同学举的是左手。

师面向全班:你们举的是左手吗?

生齐:不是!

师:那时怎么回事呢?

生:因为你们是面向我们,不时背向我们,所以我们的方向是相反的。

师: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面时,左右方向是相反的。

师:请台上和台下的同学一起用右手招招手。

(学生招手。)

师:请两个小朋友面对面,同时用左手或右手招招手。

(同桌面对面招手。)

师:小朋友们看到没有,当我们面对面地时候,左右方向相反。

师:请中间的小朋友介绍一下你们三个。

生:我叫杨新月,站在我右边的是曹洪文,站在我左边的是李清逸。

师:请台下声音大点的孩子再来介绍介绍。

生:左边的是曹洪文,中间的是杨新月,右边的是李清逸。

师:为什么台上同学的介绍和台下同学的介绍不同呢?

生:因为我们是面对面的。面对面的时候,左右方向是相反的。

师:原来是这样啊,跟我们刚才招手时出现的情况相同。

师:我们再请三个小朋友来介绍自己一下。不过老师要求上台和下台的小朋友要排好队,靠自己的右边走。

(有一队小朋友靠左走了,于是和另一队撞在了一起,引得全班哈哈笑。)

师:请两队的小朋友都举起自己的右手。大家看一看,到底

是哪一队走错了?

生:李清逸那一对走错了。

师:请两队小朋友找准左右,重新走一次。

(两队学生按正确路线走了一遍。)

师:请两队的小朋友,举起右手,靠右走,走回原来的位置。

(学生举起手,靠右走了回去。)

师:看明白了吗?

生:老师,我看见过一道题,说得是,大家都靠右走,左边的楼梯会不会浪费?

师:觉得浪费的请举手

(全班三分之二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认为浪费。)

师:觉得不浪费的请举手。

(全班三分之一的学生举手,认为不浪费。)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认为不浪费,因为下楼的同学从这边下去,但是上楼的同学就会从另外一边上去。

师:因为上楼和下楼的同学面对面,所以他们的左右方向是反的,左边的楼梯不浪费。

(课件出示61页5题)。

师:老师要求小朋友们上下楼梯靠右行,但机灵狗不明白了: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生1:不是,三个小朋友是往左走,三个小朋友是往右走的。

师:老师要求小朋友们靠自己的右边走,你再想想。

生2:他们是靠右边走的,因为他们的方向是相反的。

师:来,我们举起右手,想象自己上楼和下楼靠右行。

师:其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学校老师要求大家上下楼梯都靠右行,在马路上的交通规则也是行驶靠右,这样大家各行其道,就不会发生安全事故了。请大家在回家的路上注意观察。

(五)、巩固联系

师:刚刚我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淘气却遇到了难题,我们来帮一帮他。

(课件展示教材60页:找一找。)

师:淘气去小明家,可他忘记了是几号,只记得上楼左拐是小明家。帮他找找是几号?

生:7号。

师:为什么?

生:因为7号在楼梯的左边。

(课件出示教材61页3题。)

师:淘气找到小明之后,准备和他一起乘车去旅游,他们走到停车场一看,发现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请问这个停车场一共有几辆车?

生1:7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是7辆的?

生2:大客车从左边数是第5辆,那草丛里就遮住了4辆,加上左边的两辆就是7辆了。

师:这个小朋友说得真清楚,我们夸夸她。

师:我们再用数一数的办法,来数数一共有多少辆车。

(师带领学生从右往左数数汽车一共有几辆。)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齐答:左右。

师:你打算用什么好办法分清左右?

生:我就想握铅笔写字的手时右手,另外一只压本子的手是左手。

师:今天这节课就到这儿,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分清左右。



三、《左右》校本

研讨活动实录

成都市建设路小学数学组 刘静



学 校 课 题:《体验学习促进课堂有效交流策略的研究》

数学组研究专题:《有效交流促进数学概念的内化》

主持人:刘 静

活动现场再现:



刘 静:老师们,在前期的研讨活动中,为了更好地与学校的科研课题《体验学习促进课堂有效交流策略的研究》相结合,我们对数学组的校本教研课题又进行了修改和提炼,要达成有效交流就必须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所以现在老师们都能围绕着”有效交流促进数学概念的内化”这一主题来上课和观课,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出自己在”体验中交流,在交流中促进概念内化”的一些思考。今天,李芸老师为我们展示的《左右》一课,就是一节低段的概念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范例,下面就先请李芸老师来说课。

李 芸:大家好!今天我上的《左右》这节课是一年级“位置与顺序”中的第三课时,要达到三个层次的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左右的意义。2.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3.初步体会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本学期我们数学组的研究专题是“有效交流,促进数学概念内化”。在准备这节课时我特别去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了解到: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有感性经验为基础,经历一番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从模糊到逐渐分明的过程,并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形成概念。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有效的体验活动逐步理解概念,并通过交流让学生逐步能用数学的语言把它表达清楚,最终达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内化概念的目标。基于上述认识,本节课的体验交流活动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板块:一、体验自身的“左右”,初步建立左右的空间概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尽可能通过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建立“左右”的概念。为此,我设计了“说一说” “机器人游戏”活动, 把“左右”的认识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建立左右的概念。从课堂效果来看,孩子们是非常喜欢的,我个人认为这个体验活动的设计是有效的。二、实践操作,在交流中形成“左右”的空间观念。开展了“摆一摆”和“说一说”这两个联系很紧密的体验活动,学生通过摆文具,对物体摆放的位置有了直观地感知,再让学生用含有左右的句子“说一说”文具所在的位置,通过有效交流内化概念。三、突破难点,体验左右的相对性。我设计了:面对面举右手打招呼,面对面介绍,同时靠右上下台这三个活动,在学

生亲身体验建立表象,再让学生在充分交流之后体会“左右”的相对性,也体会到“左右”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成功地突破了教材的教学难点。在这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如在进行面对面行走体会相对性时,由于场地的限制和学生对指令的不明确,造成了活动的实效性欠佳等,还想更多地听一听组内老师们的意见。

刘 静:刚才李芸老师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意图和教后的反思给我们进行了交流,其实今天这节课上有很多有价值的现场生成,接下来请老师们结合我们的校本研究专题就今天的课堂谈谈自己的思考。

孔蓉慧:听了李芸老师说课,我特别想先说说。我发现,李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随时都在关注

我们的课题。每一个活动的设计意图都指向通过体验促进交流,从而达成概念的建立。这

位工作几年的年轻教师能自觉地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的意识,值得我向她学习。在这堂

课中突破难点——左右的相对性的体验活动引发了我的思考,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在座

专家的指点和同事们的回应。这一环节的活动分三步,一:教师请3人上台面向大家举右

手问好,台下的孩子也举右手回应,问“你发现了什么?”一个学生马上喊起来:‘我们的

方向是相反的!’其他孩子立刻响应。很快发现当面对面时,看见的左右方向是相反的。二:

教师请3人和台下的孩子举左手问好,以应证刚才的发现,学生更加确定前面的结论。三:

教师请同桌两人面对面招手问好,进一步落实体验加深认识。我们都知道:儿童的思维是

有直观形象逐渐向概括抽象发展的,这一活动的设计符合这个规律,所以效果显著。但是

我想建议一下:如果在后面的活动中先把问题抛出来“两人都靠右行,为什么走的方向路

线都不同?”,用任务驱动的模式激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参与体验,在体验中深入思考,

是否会对概念的建立更好些?

刘 静:我也有同感,其实带着问题思考的体验活动才是更有价值的体验。我在关注这节课时发现

有这样一个环节:摆放各种文具以后,向同学介绍“我喜欢××,它在从 往 数第

几个”,在这个地方我发现刚开始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介绍了几个以后兴趣就

不大了,我身边的几个孩子一个在说着自己喜欢的,一个甚至在玩着橡皮,我在想如果能

在此设计成一个问题,如:“我喜欢的东西在从 往 数第几个,你能猜出来吗?”让

更多的学生能带着问题去参与,而不仅仅是去倾听,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同学都“动”起来,

积极的参与体

验活动。

李 翠(海滨小学):我也想接着孔老师的话题来说一说,在左右的相对性中中,老师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层:面对面举右手打招呼,是让学生感受到两个人面对面时方向相反;第二层:面对面介绍同学,主要又让学生体会并加深面对面,方向相反在生活中的体验;第三层这个环节我觉得非常棒,同时靠右上台下台,在这个环节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性的生成资源的时候,老师并不是“喂”给他们,而是通过他们自己的探索,发现,体验,不仅能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为学生获取自身探索后的愉悦,高兴,满足的情感体验,通过他们自己的交流,讨论,辨析,最后自己的行动证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辨析,自主建构数学概念。

周 彬:我也很赞成孔老师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带着问题去感受的观点。不过,我还想谈谈我在这个环节中的一些想法:在体验左右的相对性时李老师设计的活动是台上台下同学打招呼我觉得在这个活动中只有少数同学能体验并发现左右是相反的,这时李老师并没有让少数人的感受去代替全班同学的感受,而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马上面对面同时举左手,同时举右手。这时学生很容易发现面对面时左右是相反的。我觉得老师老师注意了更多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头脑中牢牢的形成表象:面对面时左右是相反的。

曹 晖:我想对这个问题做一个回应,在今天我们观课时发现到最后学生似乎掌握的不是非常好,我感觉就是:学生的体验是否就充分了吗?李芸老师设计的台上、台下的同学互相打招呼,再让同桌面对面打招呼,这个体验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面对面左右是相反的,发现问题,那么发现问题以后是不是该解决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我们的概念上升到最高层次是不是应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是今天在学生上下楼梯活动时,在老师帮助下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我觉得学生的体验还不充分,还积淀的不多。能不能在此环节设计一个活动:比如面对面两个人同时向左跨一步,同时向右跨一步,你发现了什么?还能不能发现其他的左右相反的情况?可能学生还会发现:我转一下左右方向又不一样了等等,通过丰富的体验,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理解。我对此的看法是:要让学生的概念进行升华, 充分的体验是很必要的。

陈睿平:刚才倾听了曹老师的发言,她有两个观点我非常同意:第一体验活动必须充分;第二学生对知识尤其是对难点知识的理解更是一个逐步积淀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想补充说明一点:既然难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逐步积淀的过程,那么关于左右的相对性这个教

学难点,我们不一定非要在这节课上让全班大多数学生都掌握并且理解。对左右相对性的理解还可以放在今后几节课中逐步完成。左右的相对性是一种生活体验和生活的积淀,当经验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学生自然而然就能理解了,拔苗助长,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当有些东西急不来的时候,等待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

孔蓉慧:我个人认为这节课是左右的第一课时,基础目标是:能分清自身的左右或物体之间的左右,而对于相对性这个难点的把握着力可以弱一些,在本节课中不必要进行深究,可以在下一步跟进的教学中再进一步探究。

雷 莉:我想接着刚才周老师说到的观点补充一下:体验活动的设计不仅是人人参与即有效,而是在设计体验活动时就要有层次性,同时是需要符合概念形成的规律的。也就是要从感知入手,建立表象,形成概念应用概念四步走的!我看到李老师在设计“摆学具”这一体验活动中就是这样分层递进的:先感知,让学生说说这排学习用品中谁在最左边,最右边的是什么?这样从整体上把握物体的最左和右,认识左右的绝对性。接下来分析,为什么橡皮擦一会儿排第2,一会排第4?学生在交流、观察,思考的碰撞中揭示出“左右”这一概念的相对性——也是本概念深层的本质属性之一,从左数和从右数由于方向不同位置有变。再进一步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边摆边观察学生用语言描述:1、从左往右数谁排在第几,通过对具体实物的观察到语言的叙述,不断丰富感性认识建立表象。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我最喜欢的一样文具所在位置”这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既让学生对“左右”概念加深理解,完成数学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形成“左右”的空间观念更是实际应用左右概念生生相互交流中将其内化!所以我认为充分体验在设计时也应符合概念形成这几点规律,当然一时之间想的不多,说的不清楚的请大家指正。

刘 静:刚才老师们说了这么多,不少老师都关注到了这节课中的体验活动,这里我想帮大家归纳一下。概念的建立应注意:1、概念建立要在充分的体验基础上。2、体验活动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同时要激发学生对概念认识的内驱力,引发学生思考。3、体验活动要符合概念的形成规律,从感知入手,建立表象,形成概念。4、要注意体验活动的参与度,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听了这节课后,我也有一个思考。曾经听北师大张丹教授说过一句话:在小学阶段,有些知识是不教也会,有些是教了也不会,还有些是一教就会。在这节课中,左右这个

概念可能就属于那种不教也会的,那么如何去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把它进行提炼。老师们对此有没有什么思考?

蔡翠萍:今天我观察到李老师在课题引入的这个环节,比较好的把握住学生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以欢迎老师为话题,让学生拍拍手,说出自己的左手右手,引出课题《左右》。李老师又接着问:“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你常常用右手干什么?左手干什么?”学生分别说:“右手拿筷子,写字;左手端碗,按本子。”再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找一找是左右一对的‘好朋友’。学生很快找出了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等。这时学生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我认为这样的引入比较自然得当,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而且很好地利用了已有的生活经验。

罗成智:刚才蔡老师的观点我也赞同,我只是做一个补充,左右这个概念在学生的生活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李老师在引入部分设计了三个环节,说一说生活中的左右,机器人游戏,摆一摆文具,使学生已知概念得到了巩固和加深。我觉得这个环节设计的很好。

余坤秀:我是这样想的,我也别关注了引入这个环节。老师请同学们说: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上左、右手?此时学生回到生活中努力搜寻,由于学生对此的体验是比较充分的、广泛的,而且人人都有这些经历,因此学生能够踊跃发言,交流的比较顺畅。但我觉得这个地方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分。在小结时老师请同学们想个好办法记住左右,好不容易第一个孩子起来回答了,却答非所问,然后第二个孩子才想到说“左手端碗,右手拿筷子”。所以说我觉得前面给学生交流的时间不够充分,可以更充裕些。

孙 琳(海滨小学):我关注的是在学生理解了“从左往右数,第____是___。从右往左数,第____是_____。”这个环节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老师就不断的抽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物品,可能由于板书后学生的回答就比较单一,一直围绕着这句话在说,到后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了。说不出老师想要的“谁的左边是什么,谁的右边是什么”。我觉得可以在学生积极性较高的时候安排一个小组内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想说的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这样的体验可能在学生说的方面有所促进。

陈睿平:无独有偶,我和孙老师都观察到了“按要求摆放学具”这个教学环节。只是我们各自的关注点不相同。孙老师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我则来谈谈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做的好的方面:数学课中,教师一旦抛出了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则会有与之对应的开

放性的交流。此时,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交流进行有效的组织、引导、点拨、调控、归纳、小节、整理。从而促进数学概念的建立。下面就用这节课我观察到的细节来阐述自己的这个观点。在按要求摆学具这个环节,老师要求学生用含有“左”和“右”的词语来描述文具所在的位置。这就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对应着有了许多开放性的回应。面对学生的交流,老师进行了很好的调控与归纳。用数学语言把学生的各种意见整理在了黑板上:( )的( )边是( );( )在( )的( )边;从左往右数,( )在第( );从右往左数,( )在第( )。这样一来,不会说的孩子好比有了参照对象,而会说的孩子,则在原有的基础上由一种说法,变成两种甚至更多种说法。每个学生都因为老师的归纳和整理,而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了。同时,学生不仅仅从内部感知到了左和右的意义和相对性,而且还外化成了数学语言,并且站在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出来。

李翠玲(海滨小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孩子提出:“大家都靠右走,那是不是左边就浪费了呢?”这是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而不是教师的教案里所预设的。老师却能很好的利用这个资源,使学生生活中的体验和课堂的体验活动相结合,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左右的相对性。

刘 静:看来李老师在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挖掘是比较到位的,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学习活动确实是我们数学概念建立中的一个重要策略。那么在本课中,左右这一概念的目标达成度怎样呢?我想先请问一下李芸老师?

李 芸:我觉得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达成的比较好,但是在后来体会相对性时可能在目标设定时有些拔高,所以造成学生达成有困难。

何 辛:对于左右相对性的目标达成,我还有一点补充:对于低年级学生,与其用语言分析一些现象,不如亲身去体验一下。比如,初次理解左右相对性是:台上,台下学生举手打招呼,老师问有什么发现,其中有个学生说,台上的小朋友是面向我们的,不是背向我们的,所以左右手和我们的相反。然后,老师就引导学生用语言来分析这一现象。这里,我觉得,不如按照该生的建议去实际体验一下。而且指出,背向台下时,大家(面朝)的方向一致,左右手方向一致;面向台下时,大家方向相反,左右手方向看起来不一致。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多转几个方向,分别说出左手所指的教室陈设。在这个过程之后,进而引导学生探索其中的变与不变。“变”是指左右的相对性,“不变”是指左右的绝对性。而且,前者应架构在后者的基础。

陶 弦:刚

才几位老师都谈到的体验,我想从交流的角度来说一说。我们注意到在李芸老师上一次试讲时,当老师问到:“为什么橡皮一会儿排第二,一会儿排第四?”这一问题时,学生交流起来比较困难。(生1:左边东西少,右边东西多;生2:橡皮不在中间,如果在中间就一样了。)但是没有学生说出是因为方向不同。我们就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学生只是初步体验了摆学具的过程,而教师没有适时出示“摆好的学具”这一具体实例,那么学生没有直观的视觉体验,所以交流很困难,甚至无话可说。而今天这节课该环节较上节课作了一定的调整,出示了“摆好的学具”,学生在有了视觉体验的基础上交流就比较顺畅,基本能说到是因为方向不一样。因此,我认为今天该环节学生能够有效的交流是基于体验素材出现的时机更加得当。

张 琳:我觉得李老师今天这节课的交流方式显得稍微单一了一些,基本上是以师生的交流为主,而且师生问答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时间,而生生之间的交流只有两次。一次是让同桌两个孩子看着你摆的文具,相互用左右的知识介绍你最喜欢的文具是什么,在什么地方;还有一次是一个短暂的同桌举起右手相互打招呼的交流。这两次的交流我觉得时间还应该给得更充分,交流还可以更深入。先说第一次吧,在老师提出了“你最喜欢什么文具,它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后,请了七八个同学来进行师生问答,刚开始一两个学生起来介绍时,其余学生都听得很认真,而且也能对他人的发言做出简单的评价,从第三个学生开始,就逐渐有学生开始游离于课堂外,我观察到坐我旁边的一个小男生,就一直在位子上玩擦子、尺子、文具盒,已经听不进同伴的发言了,如果能把时间调整一下,延长同桌交流的时间,交流应当能更加的深入。这里我也很同意孔老师的意见,如果老师的引导能更有力度,学生的发言语言就更规范,发言形式也会更多样,那么其余学生倾听的效果就更好。第二次的交流我很同意曹老师的意见,这里让同桌相互用右手打招呼体会相对性其实是很好的办法,但这次交流也确实太短暂了一些,完全可以更深入下去的,同桌面对面一起朝右跨一步,一起朝左挥挥手,效果一定会更好。本课的交流完全可以更加深入。生生之间一定要有一个充分、深入的交流,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理解、掌握概念。

王 丹:我也很赞同这个观点,生生交流的时间是短了点。我观察的这一组同学一个刚说完,另一个还没有说,时间就到了,建议应该给学生更充分的交流时间。

刘 静:刚才听了几位老师的发言,都是

从交流的角度去关注的,我们记录“观察记录表(五)”的更有发言权,请张老师把记录的信息给老师们说一说。

张明宗:我今天纪录的是“课堂有效交流”观察记录表(五)——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数及统计、分析表。从我纪录的情况看:今天全班共有学生49人,回答人数31人,回答人次是55次,参与率大约占63℅。从这些数据来看,李老师在这节课上对学生的关注是到位的,师生之间的交流面还是非常大的。

刘 静:无论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只要是有效的交流就能达成课堂的高效,所以我们还要不断拓展交流的形式,使互动交流更多元化;扩展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交流更有深度。好了,今天老师们都谈到了很多,相信有不少老师还有自己的思考,由于时间关系,下来再继续交流。接下来请我们的校内中心组的两位老师来谈一谈。

陈睿平:在小结之前,建设路数学组在此重申一个原则:教学和科研不是油和水两张皮,教学和科研在一节课中应该是和谐共存,水乳交融的关系。这一年来,我们学校的校本教研就是教学和科研融合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了一些想法,形成了一些经验,建立了校本教研的初级模式。今天,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把咱们平时的校本教研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刚才我们校本教研中心组仔细倾听和交流后一致认为,本次教研可以达成以下共识:1、概念建立要带着问题去体验,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去探究,从而促使概念的有效建立。2、概念建立要在充分的体验基础上。体验活动的时间要充分,内容要得当,参与面要广泛。3、交流方面。师生交流:教师要借助评价策略,对交流内容,方向,进行组织、引导、点拨、小结;生生交流:搭建交流平台,提供交流机会,创造交流话题,保障交流时间。同时今天也想对老师们提出一个问题:教师在关注学生的交流时,如何进行及时的调控和引导,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刘 静:今天非常感谢李芸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节很有价值的研讨课,也感谢全体数学老师们集体智慧的分享,今天的研讨中老师们有自己的看法,也有自己的困惑,借这次难得的机会,还想更多的得到在座专家和各位来宾的指点。今天我们数学组的研讨活动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四、专家点评

曾宁波(四川省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

今天非常高兴参加我们成华区以“科研一体化”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也看到了我们成华区在承担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以前曾听说过成华区校本教研搞得很好,但是,

百闻不如一见,今天我欣喜地看到:我们成华区、特别是我们建设路小学教师素质都很高,思考的问题很有深度。无论是学校的领导还是我们的教师,都充满了一种探索的热情。

参加这次活动我有几点体会和收获想跟我们老师们进行交流:1、怎样以科研的眼光与视角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校本教研制度,应该是全国包括我们四川省都在探讨的一个问题,正如刚才王校长说道以前我们学校的教学教研和科研是两张皮现象,产生了诸多的一些问题,正是基于此,才产生了要把二者整合起来进行校本教研。所以王校长的发言对我们很有启发:进行制度的整合、人员的整合。从今天的活动,我看到了我们成华区建设路小学在搭建教科研一体化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和尝试,应该说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过去我们的教研不注重科技含量。2、怎样增强校本研究的有效性?科研的问题就是教学的问题。在今天的现场会中我们看到的最大的亮点是:研讨过程中能以课题、问题为载体进行深入的研讨,这种主题式活动值得推广。3、校本教研管理以及技术方面都要服务、服从与课堂教学,比如建设路小学的“课堂细节描述”、5张“课堂观察记录表” 的使用。对本次的课例也提出建议:今天我觉得课题很好,这是我们小学数学阶段非常重要的,建议可以细化为低段、中段、高段。还要了解学生的学情,注意对学生的学情的把握,找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差距,促进学生广泛达成目标。另外数学教学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关注对教材的阅读。



贾贵州老师(四川省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教研员):

非常欣赏成华区无论是课堂还是科研,都很注重学生,赞同建设路小学利用课例开展校本教研这种形式。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今天的活动给了学生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教研文化氛围很好,老师们谈到的不仅有优点,也有不足,关注点都在怎样上好一堂课,让科研的主张在课堂上得到贯彻和实施,校本教研制度一定要服务于教学。同时建议:生活上的数学和课堂上的数学是有区别的。

刘旭(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副主任):

这次是第三次参与成华区实验基地的现场会,非常的高兴地看到:建设路小学的校本教研已经具有一定特色,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校本教研应该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为了学校”,把主题教研和常态教研结合起来,需要加强集体备课,设计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也更有利于全体教师的成长。从今天这节课可以看出10好:设计好、引入好、驾驭课堂的能力好、

师生交流好、引导好、情感好、生成问题的处理好、学科特色体现好。也有不足:还应更关注个别学生。

史玉(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教研员):

成华区的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在我市最全面、深入,科研与教研真正地融为一体,科研真正在为教学服务,课堂体现了科研的主题,研讨的主题也突出。希望能把经验和案例进行推广。一个建议:本课时把难点挪到下节课进行教学,学校所制的观察记录表要充分用到研讨活动中。

徐宏(成华区教育局副局长)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和实践,区内一些学校得到很大的发展,并且具有可持续性,校本研究作为切入点功不可没,教科研一体化要为一线教学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4392)| 评论(1)| 引用 (0) |举报 .

新世纪数学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题举例 让小手帮我学数学——“一年级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及改进策略.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最近读者
.评论.
.







页脚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隐私政策 - 博客风格 - 手机博客 - 订阅此博客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