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方法一及题画诗鉴赏题

合集下载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备考之题画诗鉴赏+课件26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备考之题画诗鉴赏+课件26张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
题李世南画扇①
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 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蔡肇②
答:①水潺潺声水②秋风瑟瑟寺庙传来钟声。
秋风瑟瑟细吹林。 这样写的好处是: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
①动静结合,声响反衬环境的幽静,变得有 声有色;②诗人通过想象(虚写),拓展了
鉴赏策略
题画诗最重要的在于诗与画的结合,一些诗是从画面本 身入手,着重写画的精妙和灵韵,鉴赏这些诗首先要将 原画还原,然后说出这首诗运用的手法,最后再写出作 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关键: ①还原画面:描绘画面,体会意境,概括特点。 ②手法:联想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亦真亦幻)、正侧 面结合(环境烘托、观者感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③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对画作的喜爱、对高超画技的赞叹、借 画言志抒情等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
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 (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 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
秋风瑟瑟细吹林。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逢人抱瓮③知村近, 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1)请简单描绘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 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3分)
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此抨击现实中人的不辨真伪。
D.“抟空”即盘旋于高空,“抟空九天”让读者想起
赞画之神妙。鹰生漠北,故云幽朔。 庄子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贪愁有二义,贪其能飞,又愁其飞 2.侧面表现姜楚公所画之鹰生动逼真是本诗一大特点,请结
去。后之画师,不是无心学,但不
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明确:

题画诗精析高考诗歌鉴赏

题画诗精析高考诗歌鉴赏

•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 (chuí):竹鞭。觳觫(húsù):恐惧害怕得发抖状。语出 《孟子·梁惠王》。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牛。
•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 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 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 ①诗人先说众画工对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都描摹过,但各各不 同,无一肖似逼真;
• ②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
• ③再用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可谓 层层铺垫。
• 2006年全国1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 咏。
•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 ③棰(chuí):竹鞭。觳觫(húsù):恐惧害怕得发 抖状。语出《孟子·梁惠王》。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 牛。
• 郊野里有块小小的怪石,怪石边长着丛竹子,挺拔碧绿。 有个小牧童持着三尺长的鞭子,骑在一头老牛背上,怡然 自乐。我很爱这怪石,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磨角;磨 角我还能忍受,可千万别让牛争斗,弄坏了那丛绿竹。
• 2006年全国1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 (chuí):竹鞭。觳觫(húsù):恐惧害怕得发抖状。语出 《孟子·梁惠王》。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牛。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题画诗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题画诗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题画诗一、题画诗概念: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

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二、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大致有三种:(一)化静为动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首题画而是一首写景诗。

(二)变无为有由于受画幅的限制,画面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所画对象的内容,所以绘画的很多内容需要我们面对画面,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应有而没有的景物。

而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这一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

例如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画面实景,又有想象之景。

(三)借题发挥诗歌就是来抒发思想情感的,当然,题画诗也不例外。

不否认有个别题画诗的作者悟透了画作的意蕴,用诗歌来表达画作的思想情感。

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

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

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

例如明人徐渭自题《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人买,闲抛闲掷野藤中。

”自己题自己的画作,当然,诗意与画意浑然一体。

作者把自己一生的怀才不遇,人生的不平、郁勃之气,通过笔墨宣泄出来。

读完此诗,再看画作,那点点撒落的,不知是墨还是泪。

例如元诗人王冕自题《墨梅》诗:“吾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人借诗表达了自身淡泊名利、一身正气的思想。

三、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画诗鉴赏

题画诗鉴赏

③借题发挥,抒发情感
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 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 宣泄内心的不满。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
墨葡萄 【明】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自己题自己的画作,当然,诗意与画意浑然一体。作 者把自己一生的怀才不遇、人生的不平、郁勃之气,通过 笔墨宣泄出来。读完此诗,再看画作,那点点撒落的,不 知是墨还是泪。
2、2、(2019全国I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化无为有 虚实结合
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哪些是画外之景、想 象之景。
诗歌展开联想想象,不仅写出画面上有的景物 (实),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虚),体现了画外 之景和画外之趣,拓展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 彩,便于诗人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借题发挥 抒发情感
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 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 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借画咏志,使画面更 具生命力。
实际,不宜过分夸大,不然流于庸俗。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铺 垫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对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比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肆 鉴赏策略

(完整版)高考古诗鉴赏之题画诗(2019年秋)

(完整版)高考古诗鉴赏之题画诗(2019年秋)

描绘感觉 赞赏画技
围绕绘画的特点和给人感受作答。一般要答出逼真、生 动形象,引人联想,给人怎样的感受等等。
肆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 (其一) 黄庭坚
1、这首诗写得亦真亦幻,以幻显真,具有 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参考】首句点明画的作者与画的内容,笔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箠③,御此老觳觫④。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③箠:鞭子。④觳 觫(húsù):恐惧害怕得发抖状。 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牛。
特点二
化静为动,生动形象 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 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 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 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首题画而是一首 写景诗。
(1)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 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 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
(1)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 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 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秋风瑟瑟细吹林。 答:“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 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 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 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 吟断不相关。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 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案】“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 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 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 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 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2023届诗歌鉴赏——题画诗专题练

2023届诗歌鉴赏——题画诗专题练

2023届诗歌鉴赏之题画诗专题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王右丞①山水障①二首(其一)张祜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日月中堂见,江湖满座看。

夜凝岚气湿,秋浸壁光寒。

料得昔人意,平生诗思残。

[注]①王右丞:王维。

①障:屏障,此处指屏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议论,借题画以寓志,用王维的山水画寄托自己的志趣。

B.颔联写画中主要元素“日月”“江湖”,观者坐于厅堂之上便可感受自然之美。

C.颈联描绘夜晚雾气凝成露珠,润湿了整个房间,一泓秋水倒映在寒冷的墙壁上。

D.尾联“昔人意”指王维的心境,“诗思残”意为虽懂画家心境,却难以用诗句表达。

2.诗人是如何表现王维画作之高妙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伏笔和铺垫:以“咫尺匠心难”为后文写画作高超做铺垫。

①侧面描写:颔联通过观者的感受表现画作之高妙。

①联想与想象,化静为动:颈联是虚写,是诗人的想象之景,赋予静态画面以动态美感,以此说明画作境界之高妙。

①反衬:尾联以“诗思残”反衬画作技艺高超,难以用言语表达。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C.诗歌颈联是虚写,化静为动,是诗人的想象之景。

重在表现王维绘画造诣之高,诗人夜观屏障,看到画中仿佛凝结雾气,瞬间秋意弥漫。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题画诗,诗歌借对王维画的观感,通过侧面描写、铺垫、化静为动、联想想象以及衬托等手法,表达了对王维绘画技艺之高、境界之深的赞美。

“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是说把自然之妙付诸于笔端文字容易,但是在咫尺大小的画作之中确实非常难。

首联起笔,交代了文写容易,绘画难,为后文表现“山水障”画的精妙做了铺垫,埋下伏笔;“日月中堂见,江湖满座看”是说画中有日、月、山、水。

咫尺之间表现如此多,如此宏达的景象,而且通过画作,即是观者坐于厅堂之上也可感受到自然之美。

极言画作之惟妙惟肖,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题画类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题画类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题画类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画像(节选)【宋】王安石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①。

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

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

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②。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

【注】①不见收,不被朝廷重用。

②伊周,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两人都是历史上的名臣。

酬孝甫见赠【唐】元稹杜甫天材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

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借“青衫”指出杜甫官职低微,杜甫官职低微还要被他人呵斥,可见其处境困难。

B.“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两句写出了处于动荡年代的杜甫困顿的生活。

C.王诗的最后两句巧妙地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D.元诗写杜甫为人率直,说话直截了当;善于学习古人的智慧,不违背圣贤的准则做事。

2.两首诗歌都以杜甫为题材,却从不同侧面表现出对杜甫的仰慕之情,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鹰①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②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③。

绦镟④光堪摘,轩楹⑤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是杜甫青年时期所作。

②(sǒng):挺立。

③愁胡:发愁神态的胡人,胡人眼色深碧。

④绦镟(xuàn):绦,丝绳,用来系鹰;镟,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

⑤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霜起”写画鹰的周身环境,肃杀之气扑面而来,画鹰的气势得到烘托。

B.颔联描写画鹰生动形象,“身”“侧目”写其神态,“思狡兔”写其心理。

C.颈联写绳环被摘下,画鹰凌空振翅,再现了画鹰栩栩如生、气势非凡的形象。

D.“何当”表明期望,“凡鸟”指平庸之鸟,“击”体现了作者对“凡鸟”的态度。

2.本诗句句写画鹰,但托物言志,“怀抱俱见”,请简要分析。

高考语文-03题画诗鉴赏

高考语文-03题画诗鉴赏

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哪些是画外之景、想象之 景。 答:诗歌展开联想想象,不仅写出画面上有的景物 (实),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虚),体现了画外 之景和画外之趣,拓展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 彩,便于诗人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化静为动 生动形象
这首诗运用联想想象,化静为动,使画面上的景物、 动物、人物活动起来,使画面富有动感,更具生命 力,或生动形象,便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区分诗中的虚实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写 蒌蒿满地芦芽短, 虚 正是河豚欲上时。 写
特点一
化无为有,虚实结合 画面由于受画幅的限制,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 展现所画对象的内容,所以绘画的很多内容需要 我们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应有而没有的景物。 而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这一不足,题画诗不 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 包大中丞括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 化静为动 疑是民间疾苦声。 比喻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墨葡萄 【明】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人买,闲抛闲掷野藤中。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 (其一) 黄庭坚
1、这首诗写得亦真亦幻,以幻显真,具有 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参考】首句点明画的作者与画的内容,笔
惠崇②烟雨归雁, 致十分简约,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二、
坐我潇湘洞庭③。 三句很自然地生发出诗人由欣赏画面景致而
欲唤扁舟归去,
于不知不觉间产生的幻觉:恍恍惚惚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方法及题画诗鉴赏题》
• • • • • • •
一、教学目的 明确古代诗歌鉴赏的考试内容: 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方法: 分层探究法
• 题材分析法 • •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 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 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 相似的。为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 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 (一)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 [应用体验] •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 流 莺 [注 ] • 李商隐 •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 (2)词人“不成眠”的原因是什么?“不成眠”与“残月照吟鞭”有什 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 ①不成眠的原因:夜寒;思乡心切;久别将归的兴奋与激动。 • ②词人因为夜不能寐,所以索性早起,在残月之下扬鞭赶路。 • (3)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一句,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运用 了怎样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
• 《流莺》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托物寓 怀的诗篇,借流莺暗喻自身,寄托身世之感,抒写自己漂泊无依、抱 负难展、佳期难遇的苦闷之情。首联描写了流莺的漂荡无依;颔联指 出流莺内心的苦闷,未必有良辰佳期;颈联写流莺为了“本意”不管 何时何地都在“巧啭”,艰辛备尝;尾联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 春”正意,明写流莺,实寓自身,读来既像是诗人对无枝可栖的流莺 处境的关心,又像是诗人从流莺哀啼声中听出的寓意,更像是诗人自 己的心声,语意措辞之精妙,可谓臻于化境。全诗咏物抒情,风格轻 倩流美,情思深婉。
• (3)本诗题为“流莺”,诗歌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流莺”的?
• 一方面写流莺的流转无依,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写流莺 的苦苦吟唱,佳期难遇(或无人知赏) • (4)清代诗评家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请结合诗歌谈 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运用托物寓意(或象征)的手法,托流莺以自伤身世,用流莺的漂 荡无依比喻自己转徙幕府,漂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 己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 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残月照吟鞭”一句景中含情,用“残”字修饰“月”,暗示词人的悲伤孤寂之 情。 • B.“催上渡头船”与柳永《雨霖铃》中的“兰舟催发”情景相似,意绪相同。 • C.“鸥似雪,水如天”两句,承上启下,词人由眼前水行所见,唤起对记忆深处美 好情景的回忆。
• (2)诗人托流莺以寓怀,抒发身世之感,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 答: • 解析:本诗托“流莺”咏怀,要分析“流莺”特征,再结合注解和作者 的经历来分析作者的情感。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漂荡复参 差”“度陌临流不自持”流莺的漂荡象征着诗人的飘零身世,“巧啭”象征着 诗人的美妙歌吟,本意象征着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说是诗人所抱的政治遇 合的期望。“岂能”“未必”,一纵一收,一张一弛,将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 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曲折传出,在流美圆转中有回肠荡气之致。 “风朝”与“露夜”、“阴”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 又各自成对,读来别有一种既整饬又流美,既明畅又含蓄的风调。尾联联系到 诗人自身,点明“伤春”正意。“凤城”借指长安,“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 这两句是说,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流莺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 鸣,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哪里又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 • 参考答案: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辗转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 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 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 ①描写了词人到家以后,孩子们牵着他的衣襟,笑他头发已白的温馨 欢乐的场景。 • ②通过想象(或虚写或侧面描写从对面落笔等)写回家后的温馨欢乐, 具体而真切地表达出词人归家时内心的兴奋与喜悦。
• D.词尾三句描写亲切温馨的场面,既富有戏剧性,又充满了轻松活泼的家庭气氛。
• E.词上片以写景为主,营造氛围;下片重在抒情,情真意切。整首词用语清婉,哀 而不伤。 • 解析:选AB A项,“残月照吟鞭”是点明时间,主要表现的是词人急于赶路、急于 归家的心情;B项,“意绪相同”错,“兰舟催发”表现的是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离 别的难舍意绪,“催上渡头船”表现的是游子思归的意绪。
• (二)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 [应用体验] •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 诉衷情 • 吴 激① •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②。 • [注] ①吴激:宋人,出使金国被扣,留仕于金多年。此词写于其 归家途中。②华颠:头发花白。③吟鞭:诗人的马鞭。 多以形容行 吟的诗人
• [注] 此诗大约是李商隐从桂管观察使幕(佐助人员)返京暂充京兆府掾 属(佐助人员)时所作。
• (1)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漂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 B.“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 C.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 意”。 • D.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 E.这首诗首先描述流莺的恓惶之状,第二联起,转入寄托,将 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流莺的形象之上。第三联主要是时间上的跨度, 以及境况的对比。尾联抒发伤感。 • 解析:选CE C项,“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说法错误, 莺虽然啼鸣了,但是并未实现本意,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栖息 的花枝。E项,还有空间的跨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