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永遇乐·元宵》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永遇乐李清照ppt课件

18岁时与赵明诚结婚, 夫妻二人共同致力于金 石书画的收藏和整理。
南渡后,经历了国破家 亡的苦难,生活颠沛流 离。
晚年生活孤苦,最终在 凄凉中辞世。
李清照的文学成就
01
02
03
04
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词作品, 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作品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善 于运用白描手法,自成一家。
在词坛上独树一帜,开创了“ 易安体”,影响深远。
情感真挚,表达细腻
总结词
李清照在《永遇乐》中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表达,展现了内心的世界和情感的变化。
详细描述
李清照在《永遇乐》中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爱情、离别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感 悟。她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内心的世界和情感的变化,让读者感受到她对人生的真挚感慨和 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详细描述
下片以“中州盛日,闺门多暇”开头,回忆了往昔的欢乐时光。接着通过“美 酒盈樽,更阑人散”描绘了与亲友团聚的场景。而“如今憔悴,风鬓雾鬓”则 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而产生的忧虑与无奈。
词的整体情感与意境
总结词
整首词情感深沉,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思念、对逝去岁月的追忆以及 对未来的迷茫与忧虑。
启示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更加珍惜每一 个时刻,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同时,也要学会用细腻的情感去感 受生活中的美好,让自己的生命更加 充实和有意义。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Fra bibliotek PART 05
永遇乐·李清照的影响与 评价
REPORTING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开启女性文学先河
促进了词的个性化发展
李清照的词作展现了女性独特的情感 和视角,对后世女性文学创作产生了 深远影响。
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课件

永遇乐
李清照
精选版课件ppt
1
这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 南,寓居临安时的作品, 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 受,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浓 重哀思。宋人张端义《贵 耳集》说李清照“南渡以 来,长怀京洛旧事。晚年 赋元宵《永遇乐》词。
精选版课件ppt
2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
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
精选版课件ppt
14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前文已说无心赏玩,谢绝了朋友的相邀,
此时却为何要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
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这里写出了晚年的李清照在情感上的一种尴尬。
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
加深内心的痛苦——触景伤情
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在今
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聊以慰藉
这种矛盾的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有
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
悲凉。
精选版课件ppt
15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以往对此句
的解读,多谓词人因其亲人亡故,自己再无欢乐可
言,而只能‘听人笑语’。其实这里当有更深的寓
意和暗示:此时发出欢声笑语的主要是权臣佞人及
其随之飞升的家人亲属。爱国将相倍受猜忌、主战
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佳节良辰应该畅快游乐了,为什么说转眼 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
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 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 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 心境:物是人非,好景不长。
精选版课件ppt
7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
李清照
精选版课件ppt
1
这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 南,寓居临安时的作品, 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 受,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浓 重哀思。宋人张端义《贵 耳集》说李清照“南渡以 来,长怀京洛旧事。晚年 赋元宵《永遇乐》词。
精选版课件ppt
2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
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
精选版课件ppt
14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前文已说无心赏玩,谢绝了朋友的相邀,
此时却为何要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
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这里写出了晚年的李清照在情感上的一种尴尬。
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
加深内心的痛苦——触景伤情
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在今
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聊以慰藉
这种矛盾的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有
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
悲凉。
精选版课件ppt
15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以往对此句
的解读,多谓词人因其亲人亡故,自己再无欢乐可
言,而只能‘听人笑语’。其实这里当有更深的寓
意和暗示:此时发出欢声笑语的主要是权臣佞人及
其随之飞升的家人亲属。爱国将相倍受猜忌、主战
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佳节良辰应该畅快游乐了,为什么说转眼 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
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 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 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 心境:物是人非,好景不长。
精选版课件ppt
7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
永遇乐·元宵ppt3 鲁教版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下阕前六句写出了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答:开头六句,写出了在汴京繁华兴旺的时代,元 宵时,妇女们头上戴着装饰珠翠的帽子,插戴着以 金丝为饰的雪柳,竟相打扮,看谁整齐漂亮的兴高 采烈的场面。描绘出昔日北宋汴京元宵佳节的繁盛 景象及当时人们的欢快心情。
所以:书中资料所录宋人张端义《贵耳集》说李清照 “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 词”应是可信的。李清照这个时期的境遇和心态与靖 康之变之前相比,是截然不同的。
❖
永遇乐
❖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写如今元宵的情景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试着从词的上阕把透露词人心理的句子找出来,说说透露出来 的是怎样一种心境?美景当前,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人在何处”一问,点出词人的处境:飘泊异乡,这与 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听着笛子吹秦出哀怨 的《梅花落》,再加上词人飘泊异乡,所以虽有“染柳烟浓” 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
——放眼 嗟叹
家国风云变幻 直入迷雾阴霾 人生多少真情挚爱 化作了梦里秦淮 终于只有守着窗儿 幽幽回首 填写一帘悲哀
凄凄惨惨戚戚 是次第的独白
帘卷西风,易安居士,寂寞寒窗空守寡 人比黄花,清照才女,梧桐朽枕枉相栖
一生愁绪锁,念国、念家、念人。 后世美名颂,颂词、颂画、颂人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这首词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词只要用了对比手法。 首先是今昔对比,即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 的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这是贯穿全篇的。 又用他人与“我’’作对比,乐与悲作对比。 对比中显出“中州盛日’’的元宵乐,今年的元 宵悲。在今年的元宵中,别人欢乐,“我’’伤悲。 这样写以过去的欢乐反衬今朝的落寞与伤感。这 就把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更鲜明地突现了出来。
《永遇乐》李清照ppt课件完美版

范例: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诗句描写了落日辉煌、晚霞绚烂的黄昏之景,可词人却产生
了不知身在何处的迷茫。
1、描述诗句
以辉煌壮丽之景反衬词人的迷茫孤独之情。 2、写出反衬之处
突出表现了词人飘零孤苦的心情。
3、强调表达效果
四、课堂小结
朗读:带着想象去读,带着情感去读,读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赏析:掌握对比、反衬的手法。先描述诗句,点明以……反衬……突出表现
一、初读诗歌 3、北宋的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北宋时, 元宵节开宵禁,游灯街花市,通宵歌舞,盛况空前, 也是年轻人蜜约幽会的好时机。
苏轼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二、品读诗歌(上阕)
品读三问的味道。 一问: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二问: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三问: 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漪无数心口无语奢望灿烂的孤独明月黄昏遍遍不再少年路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 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 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 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时光只顾催人老,不解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 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 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
高中语文《永遇乐·元宵》PPT1

一百多年后,宋室已亡,遗民
刘辰翁每读此诗,总是悲不自胜: “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 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 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 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 过之。”足见本词感人之身。
清照印象
李清照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的作品中曾经写到过她早年生活中欢 乐的一面,如《点绛唇》写她少女时代荡秋千为戏,《如梦令》“常记溪亭 日暮”写她泛舟流连忘返,等等。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性格爽朗、感情奔放 的女性。但是,曾几何时,夫死之悲,亡国之痛,接踵而至,使得她的心 情起了巨大的变化,以至她“试灯无意思,踏雪莫心情”(《临江仙》)。 “双溪春尚好”,她也不愿去泛舟;虽值元宵佳节,又值“融和天气”, 她也无心去观灯。不仅如此,她还是个关心国家大事、力主抗金的爱国志 士。而当时的南宋王朝,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偏居东南一隅,一味寻欢 作乐。从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等书关于临安过元宵节的 描写,可以看出,“大率仿宣和盛际,愈加精妙”(《武林旧事》:“元 夕”条)。林升的《题临安邸》一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 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写出了南宋时期统治阶级荒淫 逸乐的生活以及广大人民对之不满的情绪。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忧国伤 时的女诗人,又安得而不愤懑、不忧心忡仲呢。因此,那些“酒朋诗侣” 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被她婉言谢绝了;而她躲到帘儿底下听到 的仍然是游人的笑语。这里,在平淡的词句后面,既有用当年汴京繁华来 反衬的今昔盛衰之感,又有用当前游人笑语来对比的人我苦乐之别,而在 这种反衬对比之中,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赋予了这首词以深刻的 社会意义。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读了这首词,“为之涕下”,并按照 它的调子填了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情调的词,足见李易安的这首词的感人之 深。
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古诗词PPT

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 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 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 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 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 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 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 鳌山看灯。”
第二部分
诗词内容
二诗词内容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代·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 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熔金 一作:镕金)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 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 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撚 一作:捻)
一诗人生平
夫妻恩爱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 诚在汴京(今开封)成婚。当时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担任礼部员外郎,赵 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担任吏部侍郎,虽两人均为朝廷高级官吏,但两个家族 都算贫俭之家,因此,李清照夫妇新婚后的生活较为清贫。 不过,两人均爱好诗贴碑文,日子过的倒也安静和谐、高雅有趣,赵明诚 在每月初一、十五回家与妻子团聚时,会去当铺把衣物典当后换得一些银 钱,然后前往相国寺市场,买回两人所喜爱的碑文、果实,夫妇两一遍赏 玩碑文,一边咀嚼着果实。
三诗词鉴赏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 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 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 非虚构。 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 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 境。
第二部分
诗词内容
二诗词内容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代·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 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熔金 一作:镕金)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 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 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撚 一作:捻)
一诗人生平
夫妻恩爱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 诚在汴京(今开封)成婚。当时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担任礼部员外郎,赵 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担任吏部侍郎,虽两人均为朝廷高级官吏,但两个家族 都算贫俭之家,因此,李清照夫妇新婚后的生活较为清贫。 不过,两人均爱好诗贴碑文,日子过的倒也安静和谐、高雅有趣,赵明诚 在每月初一、十五回家与妻子团聚时,会去当铺把衣物典当后换得一些银 钱,然后前往相国寺市场,买回两人所喜爱的碑文、果实,夫妇两一遍赏 玩碑文,一边咀嚼着果实。
三诗词鉴赏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 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 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 非虚构。 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 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 境。
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课件

-2-
2020年7月16日星期四
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永中遇的乐地位和作用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 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 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 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 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 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 风 鬟 霜 鬓-3- , 怕202见0年7夜月16间日星出期四去 。 不
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请简要分析句中“争”字的表达效果。
这几句话写的是词人追 忆当年元宵节时,心情 欢快,精心打扮的情形, 一个“争”写出了当时 女宾满座,莺歌燕舞, 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
-12- 2020年7月16日星期四
如今化憔学悴,工风业鬟在霜鬓国,民怕见经夜济间出中去的。地位和作用
陈化祖学美工《业李清在照国诗民词经文选济评中》的:地“以位往和对作此用句
的解读,多谓词人因其亲人亡故,自己再无欢乐可 言,而只能‘听人笑语’。其实这里当有更深的 寓意和暗示:此时发出欢声笑语的主要是权臣佞 人及其随之飞升的家人亲属。爱国将相倍受猜忌、 主战派不得君心,老臣殊勋多于清寒中度日,退 避隐居,甚至被编贬遇害。所以,‘不如向帘儿底 下,听人笑语’其所概括的不仅是李清照一人因丧 偶而产生的孤苦心情,其所隐含的当是投降派得势、 爱国有罪,忠荩之士噤若寒蝉,奸佞之辈无法无天 的极度黑暗的政治现状。”
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10- 2020年7月16日星期四
《永遇乐(李清照)》ppt课件

李清照诗词名句
•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3.多少头,却上心头。 • 5.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 6.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7.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8.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说,春意尚浅,作 古有《梅花落》曲。 者感觉春意味少。
3、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 第岂无风雨? • 次第:接着,转眼。 • 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 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
4、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
朋诗侣。
• 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 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 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 中愁闷焦烦。
• 4、层次安排上极有次第,手法稳
健沉着。上片开始连下三个反问。 第一个设问是问自己身在何处?是 明知故问,写出作者化解不开的漂 泊异乡的凄凉。第二问是在“染柳 烟浓,吹梅笛乱”的初春之时, “春意知几许”,反映了伤春惜春、 晚景凄凉的心情。
鉴赏要点
• 第三问反映出生活动荡、时世祸福 莫测的忧危心态。且大家注意三个 问句的句式特点,第一问四字,第 二句五字,第三句六字,可谓语气 加强,层层推进,说明悲凉心情之 来,越加强烈。
二 品读赏析
、
赏析上片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 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 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 观心情的凄凉。 请诵读品味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向我们描绘 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 写的是元夕绚丽的暮景,意 即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 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 云彩,如璧玉一般,在空中 弥漫。这正是度节日的好天 气。
点评
对仗工整,意境开阔, 色彩绚丽,形象飞动, 且本篇写异乡佳节,以 良辰起笔,入手稳健沉 着,不露痕迹。
“人在何处” 作者为什么会这样的感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列御寇》:‚日月为连璧,星
辰为玑珠。‛ 《汉书·律历志上》:‚日月如合璧, 五星如连珠。 《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
刑昺疏:‚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
孔者,名璧。‛‚合璧‛或‚连璧‛即两个
半圆形的‚璧‛合在一起,常用以比喻美好
或完美的人或事物凑集在一起。
《晋书·夏侯湛传》:‚湛幼有盛才,文 章宏富,善构新词,而美容观,与潘岳友善, 每行止同舆接茵,京都谓之‘连璧’。‛夏侯 湛与潘岳皆才貌出众,故谓之‚连璧‛。 ‚暮云合璧‛——天暮时分各种形态、各 种颜色的云彩之合犹如璧之合也。
李清照月夜行吟图
词曰:‚红藕香残玉 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 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 上心头。‛ ([元]伊世珍《嫏嬛记》卷 中引《外传》)
见《花庵词选》题为‚别愁‛。 此词抒写伉俪深情,倾吐相思之苦, 感情真挚深笃,态度坦率大方,后 之论词者,无不为之折服。
唐王维《同比部杨员外十五夜游有怀静者 季》:‚香车宝马共喧阗,个里多情侠少年。‛ 唐韦庄《长安道》:‚宝马横来下建章,
香车却转避驰道。‛
宋柳永 [ 归去来 ] (初过元宵三五): ‚持杯谢,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偏‛ 并不表示出乎意料,而表示程度 的最高级。 五代李珣[浣溪沙](入夏偏宜淡薄妆): ‚入夏偏宜淡薄妆,越罗衣褪郁金黄。‛ 宋欧阳修[浪淘沙](五岭麦秋残):‚往 事忆开元,妃子偏怜。‛
其词现存七十多首。以南渡为界, 分为前期后期。前期作品多写闺情相思, 表现对爱情的向往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 热情明快。
后期词作
1127年,北宋的都城开封被金 国占领,北宋灭亡。临安建立南宋 王朝,大批北宋遗民纷纷南渡。李 清照夫妇也随难民南渡。南渡不久, 赵明诚生病而亡。这一时期的李清 照经历了国家灭亡、丈夫去世双重 痛苦,因此词作中充满了愁苦之情。 代表作品《声声慢》、《武 陵春》、《永遇乐》。
人在何处?
讨论:“人”指谁?
或以为承上文,谓美景依旧,‚人‛是词人 自指;或以为‚人‛是指词人的亡夫赵明诚, 意谓与其有泉路之隔。
沈祖棻《宋词赏析》:‚……‘何处’则 指临安。分明身在临安,却反而明知故问‘人 在何处’,就更加反映出她流落他乡、孤独寂 寞的境遇和心情来,而下文接写懒于出游, 就使人读之怡然理顺了。‛
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
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
霜译文:
夕阳衬着的暮云特别艳丽,那人去的还来归。
还有柳啊,梅啊,春天也不早,元宵快到,现在
虽然晴和,到时候的风雨恐怕免不了,酒朋诗友
赵明诚幼时,其父将为择妇。 明诚昼寝,梦诵一书,觉来惟忆三 句云:‚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 芙草拔。‛以告其父。 其父为解曰:‚汝待得能文词妇 也。‘言与司合’是‘词’,‘安上 已脱’是‘女’,‘芝芙草拔’是 ‘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之夫 乎?‛后李翁以女女之,即易安也, 果有文章。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 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 《一剪梅》词以送之。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风住尘香花已 尽):‚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三、题解和创作背景
李清照晚年住临安(浙江杭州),当 时南宋已较安定,元宵节日,临安呈现 一派热闹繁荣景象,作者在饱经忧患之 余,抚今思昔,作此词以抒发故国之思, 流离之感。读来似乎淡泊,却包含无限 感慨。此词所表现的故国之思,身世之 痛,引起过不少爱国者的共鸣。
永 遇 乐 ·元 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
《永遇乐·元宵》
李清照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这首词了解李清照的词风、 创作特点。 2、能够理解并分析这首词的对比手 法运用。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后),号
易安居士,山东历城(今济南)
人。早有诗名,为晁补之赏识。
十八岁嫁宰相赵挺之幼子赵明诚。
婚后夫妇唱和,共同从事书画金 石的收藏、研究。南渡不久,赵 明诚病死,她亲历变乱,颠沛流 离,晚年尤寂寞。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梅花落》指汉乐府横吹曲之一,用笛子 吹奏,其曲调流传后世,自南朝鲍照、吴均、 徐陵以至唐代卢照邻、沈佺期、刘方平等都有 《梅花落》歌词,内容皆与梅花有关。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春意知几许‛句的两种解释: (1)赞叹 沈祖棻《宋词赏析》:‚……接以‘春意知 几许’,则是对春之早、景之妍的赞叹之词。‛ (2)感叹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几许’,多少, 意重在少,言春意尚浅。‛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接下去的 ‘春意知几许’,是春意盎然的反面。‛
一身 严 情 家的 分 致 ”艺 词 * 她 之术 与 反 论 说特 诗 对 词 (点 的 以 强 见* 区 作 调 《提 别 诗 协 词出 * 之 律 论词 重 法 、 》“ 视 作 典 )别 词 词 雅 。是 自 * 、
她一生跨南北宋两个时 代,属南渡词人,为宋朝 一大家,亦工诗能文。 她长于造语和白描,创 意出奇,塑造出鲜明的艺 术形象。
啊,不要劳驾吧!
想起在中州时的快活日子,重阳啦,端五啦,
说不尽的热闹,如今这个年头,打扮已经懒了,
更说不到去逛,只管听着人家顽吧。
(徐志摩《白话词十二首》之八,《新文学史料》1985年
第4期)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四 、 作 品 分 析
‚落日熔金‛形容江海日落时水日相接的 灿烂景象。多有典故: 唐李德裕《重忆山居》六首之二 《泰山石》:‚沧海似熔金。‛ 唐杜牧《金陵》:‚日落水浮金。‛ 宋廖世美[好事近·夕景] :‚落日 水熔金,天淡暮烟凝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