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子的语言幽默性

合集下载

孟子语言艺术作文

孟子语言艺术作文

孟子语言艺术作文在历史的长河中,孟子就像一颗超级闪亮的语言之星。

他那独特的语言艺术,要是放在现在,绝对是能把人说得心服口服、五体投地的辩论大神。

咱先说说孟子的善用比喻吧。

这就好比做菜的时候,加了一味超棒的调味料。

他和梁惠王聊天的时候,梁惠王老担心自己的国家不够强大,孟子就说:“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他把梁惠王治理国家的一些做法,比作打仗时那些逃跑了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士兵,一下子就把梁惠王那点小九九给揭露出来了。

梁惠王肯定心里想:“我还以为我比别人强点呢,原来在孟子眼里我和那些做得不好的也没差多少啊。

”这种比喻简单又生动,就像我们平时唠嗑的时候,说“你这人啊,就像那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但是又没个方向。

”让人一听就明白是咋回事。

孟子还特别擅长排比。

这排比句一出来,那气势就像汹涌的潮水一样,挡都挡不住。

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三句话就像三把利剑,直直地刺向那些没有骨气的人。

而且排比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就像我们听那些超燃的说唱歌曲一样,一句接着一句,把观点一股脑地全塞进你的脑袋里。

当他在和别人辩论的时候,排比句就像是他的秘密武器,让他的观点显得特别有力量。

比如说他要是批评那些君主不施行仁政,可能就会说:“君主不行仁政,则百姓不得温饱,国家不得安宁,天下不得太平。

”这一连串的句子,君主听了估计后背都冒冷汗。

再讲讲孟子的幽默和讽刺吧。

他可不是那种板着脸说话的老古板。

有一次,齐宣王问孟子自己能不能统一天下。

孟子心里可能觉得齐宣王还不够格呢,但他也不直接说,就说:“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齐宣王说当然楚人胜啦,孟子就接着说:“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这其实就是在委婉地告诉齐宣王,你现在的实力还不行,别老想着统一天下。

幽默大王――“孟子”_500字

幽默大王――“孟子”_500字

幽默大王――“孟子”_500字
孟子,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他可是中国历史上一大伟人,他说的话,做的事,堪称“中国之最”。

而我们班竟出现了一个幽默迷你版的“孟子”。

他说的话,他做的事,别说把你笑到姥姥家,也把你的肚皮疼得好一会儿。

有一次,我们班有一大群人围着“孟子”在探讨什么。

我围着他们看了看,原来是“孟仙”在施展法术破一道数学题。

“孟子”拂着他“无形”的山羊胡,挥着那雪白的“拂尘”,左转转,右转转。

“啪”,他大声一拍,全班同学吓的后退三步。

“哇呀呀呀呀呀呀”孟子眼珠外冒,一腿站立,“咚――!”他跌了个四爪朝天。

全班同学哭笑不得,他连忙借口:“失误,失误!”
这几天,孟子像着了魔似的拿着他那快报废的放大镜在仔细钻研“《孟氏百家姓》”。

终于,他大笑起来,“哈哈哈哈!”随之升起了一面孟字旗,然后向全班宣布:“孟氏起名馆”开业啦。

所有人都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向孟子的座位。

“慢慢,一个一个来”。

终于轮到我了。

我问他“给本人取啥名呀?”“本公公给你定名为‘青菜萝卜豆腐丝儿’。

你在孟氏百家姓中的身份证号:7417417474741 。

”听了,我笑了一个下午。

由于人人数太多,所以孟子随之宣布,要想在我孟氏百家姓里辉煌,请登录www。

吹毛求屁。

里面有孟氏取
名馆、孟氏算命馆、孟氏解题馆……。

不要再浪费时间了,给自己一个辉煌的未来,请登录以上网址,“哦耶!”
猜猜他是谁?他就是幽默大王――孟森。

浅析《孟子》语言的主要修辞手法

浅析《孟子》语言的主要修辞手法

浅析《孟子》语言的主要修辞手法
《孟子》的语言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精品,其中修辞手法很丰富。

以下是《孟子》的主
要修辞手法:
一、拟人手法。

拟人手法是指作者运用象征性表达的方式,将给人的言行描写得栩栩如生,以展示一种态度或情景。

孟子把推想和表达结合起来,运用大量的拟人手法,使得语言深
刻有力,思想犀利无比。

二、比喻手法。

比喻是把不同对象之间对立的特征做类比,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孟子》
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社会价值观转化为简洁而精辟的语言,令人受益良多。

三、反复手法。

反复手法指的是用同一个句子(或片段)重复出现,使句子(短语)有意义地调动读者的情绪,表现作者的情感。

在《孟子》里面,孟子就使用了大量的反复手法,使其文章简洁而又有力,增强读者的意义。

四、描写手法。

描写手法是运用描写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之有真实的感受,从
而使主题和意义更加深刻。

孟子在其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表情象征有力,启发读者发现真理。

以上就是《孟子》语言的主要修辞手法。

《孟子》在古代语言文学中一直受到高度评价,
它蕴含的深刻思想亦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孟子》语言修辞特点刍议

《孟子》语言修辞特点刍议

《孟子》语言修辞特点刍议《孟子》语言犀利、雄辩、缜密而又生动形象,这与大量修辞手段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如准确生动的用词、鲜明突出的对比、气势恢宏的排比、排列整齐的对偶、形象生动的比喻、蝉联而下的顶真、丰富灵活的问句、层层深入的递进等,都极大地增强了孟子语言的准确性、辩论性、缜密性和生动性。

标签:孟子语言修辞刍议孟子是儒家思想史上第二大宗师,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尊之为“亚圣”。

孟子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这些思想主张主要集中体现于《孟子》一书[1][2]。

《孟子》在宣传孟子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时,集中展示了孟子非凡的辩论艺术。

尤其是大量修辞的运用,使得《孟子》一书语言犀利、缜密而又生动形象,富于极强的辩论性和表达效果。

可以说,孟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大师,也是一位语言大师。

《孟子》一书修辞丰富灵活,无论在用词、辞格、结构、谋篇等方面都较有特色。

关于《孟子》的修辞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孟子》在用词上极为准确生动,有时还十分注意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孟子》不仅能做到词语语义表达的准确,还十分注意形象词语的选用,有时还采用对比的形式来加以突出,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表达效果[3]。

如《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这里的“肥”“饥”“饿”不仅充分突出了统治者视民竟不如牲畜的所为,而且将“肥”与“饥”“饿”对比使用,效果更加鲜明突出。

又如《梁惠王下》:“今王鼓乐千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这里的“疾首蹩頞”“欣欣然”不仅描绘了百姓“相告”的情态,而且通过两者的对比,使暴政与仁政、虐民与爱民的结果跃然纸上,更加鲜明。

《孟子》中有不少成语的使用,凝练、准确、生动,也增强了其表达效果。

孟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孟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孟子辩论的语言艺术作者:杜鹃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09期摘要: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孟子擅长辩论,其语言素以逻辑严密、形象生动、气势充沛、说服力强而著称。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孟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孟子辩论语言艺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原有的社会秩序渐趋动荡,社会呈现出礼坏乐崩的混乱局面。

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吹自家学说,抨击非己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成为这个辩论时代的佼佼者。

孟子的辩论,学识渊博,挥洒自如,说服力极强,特别是运用缜密的逻辑推理和大量生动、形象的譬喻,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艺术感染力。

本文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孟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善用比喻,形象生动孟子善辩,在论辩中十分善于运用比喻和比喻论证。

据粗略统计,《孟子》全书261章,共有93章运用了比喻。

其比喻数量之多,是先秦诸子中首屈一指的。

孟子善用比喻,成为他辩论的一大特色。

他的比喻取材广泛,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自然贴切。

汉代首位研究《孟子》的赵岐,在《孟子章句·题辞》中就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孟子通过运用比喻去帮助他辩论,使他能够轻而易举地战胜论敌。

在《梁惠王上》,孟子询问齐宣王治国的最大愿望,齐宣王羞于出口,“笑而不言”,孟子在虚设了五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之后,单刀直入地说出了齐宣王的迫切追求——发动战争,随即把这种追求的结果比喻为“缘木求鱼”,而且“殆有甚焉”、“后必有灾”。

孟子的这一番论辩,采用形象、生动、贴切的比喻,深刻地揭示出齐宣王希望依靠武力统治天下的荒唐想法,警示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在《滕文公下》,针对关市不合理的税收制度,孟子以寓言故事“偷鸡贼的逻辑”来比喻,幽默生动,直击要害。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指出,“日攘一鸡”和“月攘一鸡”都是非义的偷盗行为,改正“非义”,何必等待来年?这种比喻鲜明有力,发人深省。

《孟子》语言修辞特点刍议——兼及教学意义

《孟子》语言修辞特点刍议——兼及教学意义

《孟子》语言修辞特点刍议——兼及教学
意义
《孟子》是一部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典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经典作品之一,语言修辞非常出色。

《孟子》的语言表现,弥漫着古代汉语的特色,尤其是在文字形式和修辞手法上,更是让人惊叹。

首先,《孟子》的语言表现,注重符号的审美。

孟子重视通过把文字排列组合,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他使用虚词、成语,比如“苟合以义”、“民为贵”、“仁义之政”这些常用孔孟语,从而表达他的思想,增加句子的韵味。

其次,《孟子》的语法表达,善用比喻和拟人手法。

孟子视作比喻和拟人手法为思考重要工具,他把道德行为比作筋骨、把思想比作书,把病痛比作苦胆,这样,读者的理解更加容易,思考緱刻。

拟人手法也一样,孟子常常用赋予物体人性的话语,比如“圣人慎其独也”,把圣人想象成一个严肃端庄的人,让读者产生共鸣。

最后,《孟子》的语言表达,注重口语的真实性。

孟子把经典说
理融入口语体裁,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融入口语对读者的唤醒,
从而起到思考哲学道理的作用。

而且,孟子还注重口语婉转等修辞手段,让文辞更加潇洒,言语更有风趣。

《孟子》的语言修辞特点,不仅有利于忠实地传承孔孟启迪思想,而且在教学中也有重要意义。

教师可以以《孟子》为灵感,引导学生
对修辞手法进行认识,不仅可以增强文学表达能力,而且也可以从孔
孟观念中找到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点,从而让学生养成
良好的文学气质和思想道德修养。

《孟子》的语言特点

《孟子》的语言特点

《孟子》的语言特点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派代表性著作之一。

其语言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奥妙深邃:《孟子》语言深奥难懂,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它使用的词汇大多经过深思熟虑,富有象征性和隐喻性,需要通过反复推敲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

艺术性强:《孟子》的语言艺术性强,篇章构思精妙,运用修辞手法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如借景抒情、比兴、对仗、排比、夹句等,使文章意境优美、意味深长。

语言简练:《孟子》的语言虽然深奥,但是在表述中尽可能避免繁琐的句子结构和词语,追求精炼简练,以使思想表达更加清晰明了。

讲究文义:《孟子》注重文义的表达,对每一个字词的用法都十分讲究,追求语言精准、用字得当。

例如,对于同一个词,作者往往会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不同的含义,以丰富其语言表现力。

重视比喻:《孟子》运用大量的比喻手法,将哲学思想具象化,使其更加深入人心。

比喻成为《孟子》中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其语言特点之一。

《孟子》语言艺术研究

《孟子》语言艺术研究

《孟子》语言艺术研究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孟子的著作,是中国儒家学说的核
心著作,历来被誉为中国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在经典文学及中国
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用有力、幽默、精彩的文字勾画出来
的全面而生动的价值观念,给了人们深刻的思想启示。

孟子的文字也
是和言、活泼的书写,具有充分的艺术功能,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深入
研究。

孟子语言艺术的研究第一步,是要认识孟子语言艺术的特征。

从这个
角度来看,孟子语言艺术的特征有:语言活泼形象、抒情富有感染力、精辟生动、结构严谨、遣词妙句等。

孟子用语言多次表现出来的儒家
思想:以孝礼为髓、仁义伦理价值观、温和待人、理解他人、尊重他
人等,使语言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加深了读者的认知和理解。

第二步,可在深入研究孟子语言艺术的基础上,去发掘其中的启示意义。

孟子用词贯彻着一种综合的价值观念:秉持正义,度改正;注重
关系,既抱真理,又力信和;强调“中庸”,不断自省;崇尚“有让”,谦虚诚恳等。

孟子这一思想,对今天的社会来说,无论是在价值理念上,还是从行为准则上,都不断激励和启发人们来追求真理、行善、慈悲
平等,把一个完整、和谐的公民社会维持在一种健康发展状态,真正
把《孟子》中的思想精髓发扬光大,以促进人类节律融洽的共融与达
臻精神的和谐共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孟子》中语言的幽默性
---以《梁惠王》为例
世人常说孟子“善辩”且“好辩”,这是由于孟子处于一个动荡的时代,邪说肆行,孟子有继承圣人之志的意愿,与邪说争辩,因此不得不好辩。

而孟子在与百家争鸣、游说诸侯中显示的不仅是他巧妙地论辩技巧,更从中体现其言辞的幽默特点。

《梁惠王》虽为《孟子》七篇中的一篇,但也很能显露孟子辩论中的幽默艺术。

本文便以此篇为例,探究其言辞的幽默性。

《梁惠王》一篇共有十七小章,皆为孟子劝戒国君施行“仁政”,其幽默的语言自有独特之处,与常见的嬉笑的幽默不同,是一种象是讽刺又与讽刺不同的硬幽默。

借用朱光潜的观点来说,可称之为“谐”,即有几分讥讽的意味,但讥讽却并非完全出于恶意,而恰恰是出于一种为国为君的劝谏,这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体现:
其一:暗设陷阱,引人入彀
在《梁惠王上》中谈论到父母官的职责时,梁惠王问道,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梁惠王向孟子问政,并未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先将以刃杀人和以政杀人相类比,梁惠王说两者“无以异也”,接着孟子才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梁惠王无言以对,虽说被孟子这样颇具讽刺的教导一番,也无法跳起来指责孟子,谁让自己一开始就掉进孟子暗挖的语言陷阱,只得默默接受。

从这里可以看出孟子以语言陷阱,将一番颇有些大逆不道的言辞包装起来,让听者先入为主的接受“忠言”的教导。

当时的梁惠王被伤了面子又不能讨回来的尴尬之态,现在看来也是滑稽。

再比如另一章中,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这种欲擒故纵、诱敌深入的方法在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孟子的“陷阱”还是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的,更是显得孟子言辞、逻辑之严密,使得齐宣王辨无可辩,只得“顾左右而言他”。

不得不说,旁人见此情景定会哂笑而过。

其二:以喻代论,形象生动
“喻”就是“比喻”,用“喻”是孟子最喜欢使用的语言技巧之一,各种各样的“喻”被他用的炉火纯青。

在论辩中运用比喻不仅可以将复杂的大道理用浅显语言表达出来,显得更加生动且易为人所接受,而且还能把刻板平直的进谏变得活泼有趣,显露出幽默色彩。

在《梁惠王》中就有好几个典型例子,其中有一章:齐宣王意图扩张国土,称霸中国,孟子却说:“欲辟土地,朝秦楚,莅⑸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他用“缘木求鱼”来比喻齐宣王的想法,不仅告知齐宣王这一想法的不可行,并且还暗中嘲笑他的这种想法实在是愚蠢。

其后更是指出齐宣王想要的“霸业”比缘木求鱼更有祸患。

这种比喻深入浅出,紧扣主题让齐宣王无从置辩,毕竟身为统治者,谁愿意做蠢事呢?当然孟子做这样的比喻,主要是为了让齐宣王接受他的“仁政观”:“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
其三:移花接木,机智应对
此处我们借贬喻褒,不妨将“移花接木”译为在谈话中面对自己不想谈的,巧妙地转移话题。

在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时,孟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此时孟子一眼看出齐宣王没有像梁惠王父子一开口就问“利国”,却也借历史问如何称霸天下,但孟子本人反对霸天下,而提倡以仁政治天下,所以孟子对此不愿多谈,就干脆假装不知齐桓公、晋文公的事,回避问题,并且迅速转换话题,循循善诱,先是称赞他“以羊换牛”的仁慈,又从而谈起仁政。

孟子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引起齐宣王的“不忍”,从而将齐宣王霸权思想,潜移默化为要施仁政。

又比如齐宣王就武王伐纣为难孟子,而孟子及时的移花接木,巧换概念,称纣王这样的君主是“一夫”,所以臣子杀纣王是诛“一夫”而不是“臣弑其君”。

孟子这样屡次“移花接木”转移话题,而他的君主还真被糊弄过去了,这使得我们在称赞孟子言辞高妙的同时,又对他“四两拨千斤”的幽默称赞不已。

世人皆知孟子思想之犀利,性格之刚烈,论辩之严密,但当我们换一种角度,从“幽默”二字出发,再去探究孟子时,不难看出,孟子也是个风趣之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