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鼠疫监测标准GB16882
SNT1240-2003国境口岸鼠类监测规程

SN/T 1240-2003国境口岸鼠类监测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国境口岸鼠类监测的内容、方法、要求、种类鉴定和监测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国境口岸及口岸周边地区的鼠类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6882-1997 动物鼠疫监测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鼠类 murine genus与鼠传疾病有关的啮齿动物和鼠形动物。
3.2生境 enti ronment鼠类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由地貌、植被、鼠类数量来划分。
3.3种群 population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4 准备4.1 人员由3人~5人组成监测小组,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实施。
4.2 监测方案确定监测内容、方法、监测地点和始末时间。
4.3 工具和备品4.3.1 监测及送检工具解剖镜、望远镜、海拔仪、坡度仪、绘图仪、卡尺、皮尺、脚踏板鼠夹、弓形鼠夹、鼠笼、大鼠袋、小鼠袋、标志用小角旗、滑石粉、布料器、粘鼠板、诱饵、解剖刀、大镊子、小镊子、白搪瓷盆、塑料袋、蓖梳子、毛笔、乙醚、试管、酒精、酒精棉、碘酊、风力仪。
4.3.2 防护用品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服、防蚤手套、线手套、防蚤袜、口罩、毛巾、旅游鞋。
4.3.3 消毒器械及用品手提高压消毒锅、喷雾消毒器、污物桶、常用消毒剂。
5现场监测5.1 监测内容种类组成、分布、密度、性别比、胎鼠数、子宫斑、季节消长和数量的时间和空间变化。
5.2 监测方法常用的鼠类监测方法有:a)鼠夹法在室外选择不同生态环境有代表性的场所沿直线布放鼠夹,夹间隔5m,行间距50m,布放100个;在室内监测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场所,每15m³布夹一个,每次不少于100个,连续布放3天,晚放晨收。
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印发《口岸鼠疫控制应急预案》的通知-国质检卫[2002]34号
![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印发《口岸鼠疫控制应急预案》的通知-国质检卫[2002]34号](https://img.taocdn.com/s3/m/092788f0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b4.png)
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印发《口岸鼠疫控制应急预案》的通知正文:---------------------------------------------------------------------------------------------------------------------------------------------------- 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印发《口岸鼠疫控制应急预案》的通知(国质检卫[2002]34号)各直属检验检疫局:为了防止鼠疫传入传出,控制鼠疫疫情发生和流行,提高对鼠疫疫情控制应急能力,现将《口岸鼠疫控制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附件:口岸鼠疫控制应急预案2002年2月22日附件:口岸鼠疫控制应急预案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死亡率高的烈性传染病。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卫生条例》将该病规定为国际检疫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为检疫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为甲类传染病。
鼠疫包括动物间鼠疫和人间鼠疫,人间鼠疫一般由动物间鼠疫传播而来,主要包括腺鼠疫和肺鼠疫。
为防止鼠疫由国外传入或由国内传出,保证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系统在口岸鼠疫疫情发生和流行时能依法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保障我国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的安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国家鼠疫控制应急预案》(国办发(2000)57号)的有关规定,结合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的实际,制定本预案。
根据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的实际,本预案将划分为国外发生鼠疫大流行、出入境交通工具和人员发生鼠疫疫情、国境口岸地区发生鼠疫疫情几种情况,分别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1.鼠疫应急反应工作组织机构在国外发生鼠疫大流行,出入境交通工具和人员发生鼠疫疫情时,成立鼠疫疫情应急反应控制临时工作组,临时工作组由技术小组、联络协调小组、后勤小组、治安小组组成。
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GB

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GB 16883—1997前言鼠疫系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一定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内形成自然疫源地(简称疫源地)。
至1995年底,已判定在我国17省(区)234个县(市、旗)境内存在鼠疫疫源地。
由于人直接接触感染鼠疫的动物或受染疫蚤类叮咬而感染鼠疫。
在一定条件下,可酿成人间鼠疫的流行,危害严重。
我国将其列为甲类传染病管理。
因此及时准确地确定鼠疫自然疫源地和动物鼠疫流行状况,为正确合理地制定预防和防疫措施提供依据,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研制过程中,力求充分利用我国在鼠疫疫源地调查及鼠疫动物病研究的现场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并使之在有关章节中得到表达。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与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参加起草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流行病防治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锦沁、汪闻绍、张鸿猷、黄坚华、刘纪有、王丽、李志仑。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各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的地理学、动物学、病原学和血清学等各项指标。
鼠疫疫源地判定标准适用于有动物鼠疫,通过病原学检验获得阳性结果的以县(市、旗)为单位的地区。
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适用于我国下述十个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范围内的通过病原学、血清学检验获得阳性结果的以县(市、旗)为单位的地区。
1)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2)呼伦贝尔高原蒙古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3)帕米尔高原长尾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4)天山山地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5)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6)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7)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8)锡林郭勒高原布氏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9)滇西北山地大绒鼠、齐氏姬鼠鼠疫自然疫源地;10)云南、东南沿海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卫生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长江三峡水库卫生清理规范》的通知

卫生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长江三峡水库卫生清理规范》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05.06.24•【文号】卫疾控发[2005]261号•【施行日期】2005.06.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水电正文卫生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长江三峡水库卫生清理规范》的通知(卫疾控发[2005]261号)湖北省卫生厅、重庆市卫生局、湖北省三峡工程移民局、重庆市移民局:为进一步规范长江三峡水库库底卫生清理工作,防止清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结合以往三峡水库库底卫生清理工作实际,2005年1-5月,卫生部与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共同组织专家对2002年两部门联合颁布的《长江三峡水库库底清理规范(试行)》进行了修订,形成了《长江三峡水库库底卫生清理规范》。
现将此规范印发你们,请据此组织编制实施计划,并切实做好水库卫生清理工作。
二00五年六月二十四日附件:长江三峡水库库底卫生清理技术规范目录前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3.1 库底卫生清理3.2 传染病疫源地3.3 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区3.4 医院垃圾3.5 无害化处理4 卫生清理原则5 卫生清理对象5.1 一般污染源5.2 传染性污染源5.3 鼠类与鼩鼱类6 卫生清理技术要求6.1 一般污染源6.2 传染性污染源6.3 鼠类与鼩鼱类的毒杀7 实施与验收要求7.1 实施要求7.2 验收要求前言为保护长江三峡水库水质与库区环境,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规范库区库底卫生清理工作,防止清理过程的二次污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在总结长江三峡水库库底二期卫生清理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长江三峡水库库底卫生清理技术规范》(试行)进行修订,提出本规范。
实验室判定鼠疫标准

实验室判定鼠疫标准# 实验室判定鼠疫标准## 一、前言嘿,朋友!你知道鼠疫吗?这可是个相当厉害的传染病呢。
在历史上,鼠疫那可是造成了不少的大灾难。
现在虽然医疗水平进步了很多,但鼠疫依然是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疾病。
实验室判定鼠疫标准就像是一个特殊的“侦探指南”,它能帮助科学家和医生们准确地发现鼠疫病菌的踪迹,搞清楚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感染了鼠疫。
这标准可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一把精确的尺子,能够准确测量出鼠疫的存在与否,这样才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鼠疫的传播,保护大家的健康。
## 二、适用范围(一)临床疑似病例的确诊比如说,有一个病人出现了高热、淋巴结肿大、咳嗽等症状,这些症状有点像鼠疫,但又不能确定。
这时候,实验室判定鼠疫标准就派上用场了。
医生会采集病人的血液、痰液或者淋巴结穿刺液等样本送到实验室,按照这个标准进行检测,如果符合标准中的判定,那就可以确诊为鼠疫病例了。
(二)疫情监测在一些鼠疫可能流行的地区,像草原、山区等地,卫生部门会定期进行疫情监测。
他们会捕捉一些老鼠或者其他可能携带鼠疫病菌的小动物,采集它们的组织或者粪便样本。
实验室就会依据判定鼠疫的标准来检测这些样本,看看这个地区是否存在鼠疫病菌的活动,就像给这个地区做一个“健康体检”一样。
(三)鼠疫研究对于研究鼠疫的科学家来说,这个标准就像是他们的研究手册。
不管是研究鼠疫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还是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准确判定鼠疫是基础。
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操作各种实验,根据这个标准来确定自己研究的样本是否为鼠疫病菌,确保研究方向的准确性。
## 三、术语定义(一)鼠疫耶尔森菌这是导致鼠疫发生的罪魁祸首,是一种细菌。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小小的、坏坏的微生物小怪兽。
它长得有点像小短杆,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它的模样。
这种细菌特别狡猾,它能通过老鼠身上的跳蚤传播给人类,进入人体后就开始捣乱,引起各种严重的症状。
(二)血清学检测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一些成分来判断是否感染鼠疫。
鼠疫抗体胶体金快速检验法在一起动物鼠疫检测中的应用

关键 词 : 鼠 疫 疫 源 地 胶 体 金
中图分类 号: R 4 4 6 编号 : 1 6 7 2 — 8 3 5 1 ( 2 0 1 4) 0 6 — 0 0 6 9 — 0 1
依照《 全国鼠疫监测 工作方 案》 的要求 , 2 0 0 9年 4月 鼠疫常 亚种 1 株、 秃病蚤蒙冀 亚种 1 株) 均为 自毙 鼠及其寄生 鼠体蚤 。 规监测中 ,在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与宁夏平 罗县交界地区的长爪 3 结 论 沙 鼠疫源地内 , 采集到 1 只子午沙鼠血清 , 使用胶体金检测方法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 g o l d i mm u n o 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v a s s a y , G I —
升加入试剂 的加样孔 内, 从滴 加样 品开始计 时 , 1 5 m i n内观察结 3 . 3 本次鼠问鼠疫疫情经过许多部门的协同配合 ,疫 区得到了科 果。阳性结果 为: 可见两条 紫红 色条带 , 即质控线和检测线皆显 学处理 , 疫情得 以及时控制。 快速检测方法的使用 , 极 大地提高了 色; 阴性结果为 : 仅见一条紫红色条带 , 即只有质控线显色 ; 无效 疫区处理的及时 l 生, 快速判断缩短 了处理时间 , 提高了工作效率。
商业资料《水电工程水库库底清理设计规范》正文解读

A thesis submitted toin partial fulfillmentof the requirementfor the degree ofMaster of EngineeringICS 27.140P 55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381-2007水电工程水库库底清理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 for reservoir cleaningDesigning of hydroelectric project2007-07-02发布 2007-1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目录前言 (2)1 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总则 (5)4 库底清理范围 (5)5 库底清理项目 (6)6 卫生清理 (6)6.1 一般规定 (6)6.2 清理对象 (6)6.3 清理方法 (8)6.4 技术要求 (12)6.5 清理工作量 (13)7 建(构)筑物的拆除与清理 (13)7.1 清理对象 (13)7.2 清理方法 (14)7.3 技术要求 (15)7.4 清理工作量 (15)8 林木清理 (15)8.1 清理对象 (15)8.2 清理方法 (15)8.3 技术要求 (16)8.4 清理工作量 (16)9 特殊清理 (16)10 库底清理组织实施计划 (16)11 各阶段工作要求及成果 (16)前言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5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5〕739号文)的要求,依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71号)》(以下简称《条例》)和相关法规、政策的规定,特制定本规范。
《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DL/T 5064-1996)于一九九六年颁布执行以来,推动了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的逐步规范化。
为贯彻执行《条例》,适应水电工程项目核准和水电工程建设需要,进一步规范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工作,已将原《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DL/T 5064-1996)修改为《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DL/T 5064-2006)。
SL664-2014 水利水电工程库底清理设计规范

ICS 27. 140P 5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644-20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利水电工程水库库底清理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 for reservoir basin cleaningdesigning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project2014-07-28发布2014-10-28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目次1 总则 (1)2 各阶段设计要求及成果 (3)3 库底清理分类 (4)4 库底清理范围 (5)5 实物补充调查 (6)5.1 建(构)筑物补充调查 (6)5.2 易漂浮物补充调查 (6)5.3 卫生清理补充调查 (6)5.4 固体废物清理补充调查 (7)6 建(构)筑物的拆除与清理 (8)6.1 清理对象 (8)6.2 清理方法 (8)6.3 技术要求 (9)6.4 清理实物量 (9)7 林木清理 (11)7.1 清理对象 (11)7.2 清理方法 (11)7.3 技术要求 (11)7.4 清理实物量 (11)8 易漂浮物清理 (12)8.1 清理对象 (12)8.2 清理方法 (12)8.3 技术要求 (12)8.4 清理实物量 (12)9 卫生清理 (13)9.1 一般规定 (13)9.2 清理对象 (13)9.3 清理方法 (13)9.4 质量控制 (15)9.5 清理实物量 (16)10 固体废物清理 (17)10.1 一般规定 (17)10.2 清理对象 (17)10.3 清理方法 (19)10.5 清理实物量 (21)11 特殊清理 (22)12 库底清理保障措施 (23)附录A 库底清理实物量汇总表 (24)条文说明 (25)1 总则1.0.1 为适应水利水电工程水库库底清理设计工作的需要,提高水库库底清理设计质量,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鼠疫监测标准GB 16882—1997A~'前言鼠疫是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至1995 年底,已判定的自然疫源地分布于我国17 省(区)234个县(市、旗)。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通过对鼠疫动物病的监测,掌握疫情动态,考核控制效果,为疫情预测预报及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在研制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我国在鼠疫监测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现场实践经验,使其在有关章节中得到表达。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全国鼠疫布氏菌病防治基地;参加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流行病防治研究所、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李书宝、刘纪有、李铁华、李超、马永康。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各类鼠疫疫源地主要宿主、媒介、病原体及血清学各项监测标准,监测的质量控制及其技术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喜马拉雅旱獭、灰旱獭、长尾旱獭、蒙古旱獭,达乌尔黄鼠、阿拉善黄鼠、长尾黄鼠,长爪沙鼠,布氏田鼠,大绒鼠及家鼠(黄胸鼠)鼠疫疫源地的监测。
监测以县(市、旗)为单位。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5978—1995 人间鼠疫疫区处理标准及原则GB 15991—1995 鼠疫诊断标准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鼠疫自然疫源地:在动物鼠疫流行过程中,鼠疫菌寄生于特定的宿主,主要通过媒介蚤在宿主和其他动物间传播,不依赖于人类,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并能酿成人间鼠疫流行,这种现象称之鼠疫自然疫源性。
有自然疫源性的地方称为鼠疫自然疫源地。
3.2 动物鼠疫监测:在鼠疫疫源地内定期定量地监测动物鼠疫流行动态,观察宿主动物及媒介昆虫生态,研究动物鼠疫感染、传播、保存规律及地理分布特征。
3.3 主要宿主:能保证鼠疫菌在特定的生态系中长期延续的物种。
3.4 疫区:鼠疫在人群或动物间发生或流行的地区。
3.5 疫点:发生人或动物鼠疫的局部地区。
3.6 疫鼠:自然感染并从其体内分离出鼠疫菌的啮齿动物称为疫鼠。
3.7 聚集性:动物鼠疫在时间、空间或同时在时间与空间上成簇出现。
3.8 最适生境:最适合宿主动物栖息生存的自然环境。
3.9 流动监测点:监测范围不小于2500ha ,主要开展自死鼠检菌及血清流行病学监测,并重点掌握主要宿主及媒介昆虫数量,监测时间一般为20 天。
3.10固定监测点:监测范围为lOOOOha,对地理生境的变化、宿主动物、媒介昆虫的数量及鼠疫菌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观察,掌握动态,研究鼠疫动物病流行及保存规律。
每点监测时间为3〜5年。
4 动物鼠疫监测标准4.1 黄鼠(含达乌尔、阿拉善、长尾黄鼠,下同)疫源地监测时间4〜9月;流动监测点范围2500ha,固定监测点范围lOOOOha;以地貌、植被、黄鼠数量三项指标划分生境,绘制 1 : 10000 比例尺生境分布图。
按各类生境面积0.5 %比例分层抽样,4 月与7 月以,日一公顷弓形夹法各监测一次黄鼠数量;体蚤抽样每旬至少检活黄鼠体20 只;动物检菌固定点检300〜500 只,蚤类检菌90 组以上;血清学检测血清占预测鼠数不少于8%。
4.2 旱獭(含喜马拉雅、灰、长尾、蒙古早獭,下同)疫源地监测时间4〜10月初;流动点5000ha,固定点22500ha;以地貌、植被、旱獭数量三项指标划分地理生境,并绘制1: 10000 比例尺生境图。
按各类生境面积0.5%比例分层抽样监测旱獭数量。
流动监测点用路线法:选有代表性的路线5条,每条路线长5km,视野宽50m步行每小时3km,骑马每小时5km,以路线长度乘视野宽度求调查面积,最后计算出一公顷旱獭密度,每月或5、7月各调查一次。
旱獭体蚤抽样每旬至少梳检旱獭30只;早獭检菌以病、死獭为主,旱獭密度在0.1只/ha,抽检旱獭数量的10%,密度在0.2只/ha以上抽检早獭数量的5%;蚤类检菌不少于250 组,血清学检测以自然村牧点为基础,牧区抽犬血清的5%,农区抽犬血清的20%。
蒙古旱獭疫源地主要以旱獭数量及血清学监测为重点。
4.3 长爪沙鼠疫源地监测时间:4〜5月,10〜11月。
流动监测点2500ha,固定监测点10000ha,以地貌、植被、土壤、长爪沙鼠数量 4 项指标划分生境,绘制1:10000 比例尺地形图。
流动点按0.5%比例,固定点按0.2 %〜0.5 %比例分层抽样,以一公顷为单元昼夜弓形夹法调查长爪沙鼠数量。
体蚤抽样每点每旬至少检活体20只,全年100只以上;宿主检菌重点寻找自死鼠。
捕获鼠检菌全年每点不少于500 只,所获蚤类全部检菌;每点检测鼠类血清200〜500 份。
4.4 布氏田鼠疫源地监测时间:4〜5月,8〜9月。
监测范围不少于10000ha,检索控制范围100000ha。
生境划分参照长爪沙土鼠。
按各类生境面积0.2 %比例分层抽样,以一日一公顷布夹法监测布氏田鼠数量。
体蚤抽样每点梳检布氏田鼠100只;宿主检菌应以寻找自死鼠为主, 每点全年检验鼠类300只以上,所获蚤全部检菌;每点检测布氏田鼠血清100份以上。
4.5 大绒鼠疫源地监测时间:1〜12月,以3〜8月、12月为重点。
固定、流动监测点范围2000ha,以县为单位每年搞固定点一个,流动点2〜4个。
宿主数量监测固定点每月抽样一次,流动点每季抽样一次,每次用笼夜法布放鼠笼100 个, 连下三夜,计算扑获率。
体蚤抽样每种生境抽取大绒鼠、齐氏姬鼠20只以上;宿主检菌每个固定点全年不少于500只,全年蚤类检菌100组以上;注意搜集疫源地猎、牧狗血清和野生动物(狐、獾、鼬类等)血清,检测各种鼠类和指示动物血清150 份以上。
4.6 家鼠(黄胸鼠)疫源地监测时间:1〜12月。
广东3〜5月,福建4〜10月,滇西5〜9月为重点。
固定点监测范围2000ha,流动点监测范围500〜1000ha,在此范围内固定点选100〜200户村屯(寨),流动点选50〜100 户村屯(寨)进行监测。
每县搞一个固定点、2〜4 个流动点;家栖鼠类调查每月选代表性房间100间,每间布放鼠夹(笼)一个,连下三天;野外夜行鼠以5m夹线法布夹100个,连下二夜,分别计算室内及室外捕获率。
体蚤抽样每月扑活家鼠(黄胸鼠)20只;固定点动物检菌300〜500只,蚤检菌不少于100组;血清学每月检测血清50〜100份,全年500〜1000 份。
附录A(标准的附录)主要宿主动物密度调查方法A1 黄鼠密度调查方法A1.1 调查时间:每年4 月和7月分别进行两次调查。
A1.2 抽样方法:按监测区各生境面积0.5 %比例分层抽取样方,样方间距大于200m。
A1.3样方测量:每一样方以一公顷为单位(100m X 100m),四角做出标志。
A1.4查洞:在样方内5m间距查洞,发现洞后作好标记。
A1.5 布夹:在黄鼠日出洞前,用坑式布夹法,在布夹时间内每2h 巡视一次。
A1.6 计算:按式(A1)计算。
A2 旱獭密度调查方法A2.1 调查时间:每年5 月和7 月各调查一次。
A2.2 抽样方法:按监测区各生境面积0.5 %比例分层抽取样地与路线。
A2.3 调查方法:A2.3.1 目测法在监测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生境样地5〜10个,每个样地5〜10ha。
首先在样地周围作好标志,确定样地范围,选择距样地100〜200m处,借地理屏障或掩体做掩护,在旱獭日活动频繁时间,用望远镜观察样地内的旱獭数,连续观察2天,每天 2 次。
以一次的最高值计算密度。
A2.3.2 路线法在监测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监测路线5〜10条,每条线10ha。
路线视野宽度50〜100m,路线距离按步行3km/h,骑马5km/h。
A3 长爪沙鼠和布氏田鼠密度调查A3.1 调查时间:长爪沙鼠和布氏田鼠在春秋两季各监测一次。
A3.2抽样面积:在监测区内按生境面积0.5 %比例分层抽样,样方以1ha(100m x 100m)为单元。
A3.3 样方测量与查洞:同黄鼠(A1.3 ,A1.4)。
A3.4 布夹查洞时发现的鼠洞,全部堵塞,翌日早7〜8时,对盗开的洞口,每个洞口布夹一盘,布夹时间为24h。
白天每2h巡视一次,黄昏与拂晓各巡视一次,巡视时取下扑到的鼠并将鼠夹在原洞口重新布夹,连续扑打。
A3.5 鼠密度:按式(A4)计算。
A4 野外夜行鼠密度调查A4.1 调查的夹(笼)次数:以月为单位,选择有代表性的1〜3种生境,每种生境布夹(笼)100 盘(个)/ 次,其中大绒鼠疫源地每次连续布放3天,家鼠疫源地连续布放 2 天。
A4.2 扑鼠工具:夹(笼)型号要统一。
A4.3 诱饵:板夹统一用白面(植物食用油)油饼,鼠笼用油条或红薯,每块3〜5mg。
A4.4布放方法:采用5m夹(笼)线法布放,夹(笼)行间距要超过200m,夹嘴和笼口方向要一致。
A4.5 布放时间:日落后布夹,日出前收回,在布夹和笼的时间内遇到风雨大,不能计算扑获率。
A4.6 扑获率:按式(A5)计算。
A5 家栖鼠类密度调查A5.1 调查数量:在监测区内,每月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村(寨),在村(寨)选择100 间房子(包括仓房),每间房子布放夹(笼)一盘(个)。
A5.2 扑鼠工具:同野外夜行鼠。
A5.3 诱饵:同野外夜行鼠。
A5.4布放时间及方法:连续布放48〜72h/次,每天早晚各巡视一次,取下扑获鼠,更换诱饵。
A5.5 扑获率:按式(A6)计算。
附录B(标准的附录)鼠体蚤指数调查方法B1 调查数量各类鼠疫自然疫源地在监测期间内,每旬随机抽取20 只活体主要宿主动物进行检蚤。
B2 调查方法扑获的活体主要宿主动物,单只装袋,在检蚤室用乙醚麻醉后,用篦子或毛刷梳蚤,获得蚤进行鉴定分类,以同一宿主,同一方向,同一种类分组送检。
B3 计算附录C(标准的附录)间接血凝试验方法C1 操作方法将小试管排列在试管架上,标明管号,向第一管加入0.9mL 稀释剂,以后每管各加0.5mL。
取被检血清O.ImL,加入第一管中,混匀后行倍比稀释,最后一管取0.5mL弃去。
再用1mL刻度吸管,向各管滴加 2.5 % F(下标始)1(下标终)抗原致敏血球一滴(0.05mL),振荡混匀血球,置37C温箱或室温2〜3h观察结果,疑似材料做6管,每批试验应投稀释剂0.5mL + 2.5 % F (下标始)1(下标终)抗原致敏血球一滴作对照。
C2 结果判定红血球在管底呈不均匀分布,边缘呈翻伞状或不整齐的粗糙型,为阳性结果。
阳性结果又按红血球在管底部分及边缘粗糙程度划分为:C2.1 ++++:凝集紧密,凝集物布满管底,有明显的折边,当抗体过量时,则凝集成疏散的花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