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监测方案

合集下载

全国鼠疫监测方案

全国鼠疫监测方案

全国鼠疫监测方案一、背景介绍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跳蚤传播。

鼠疫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容易发生传播,对公共卫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控制和防治鼠疫,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制定全国鼠疫监测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二、监测目标该方案旨在建立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鼠疫监测体系,从而及早发现鼠疫的发生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控制和防治鼠疫疫情的蔓延,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具体监测目标如下:1.早期监测:及时发现鼠疫疫情的早期信号。

2.区域监测: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监测网络,对各地区鼠疫疫情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3.跨国监测:与国际组织合作,通过信息共享和技术合作,加强跨国鼠疫监测和防控。

三、监测内容1.鼠疫疫情监测:建立全国鼠疫疫情监测平台,监测病例数量、地理分布和传播途径等信息,并进行实时数据分析和评估。

2.生物标本采集:对疫情高发地区和鼠类密集区域,进行鼠类和跳蚤的采集,并进行鼠疫杆菌的检测。

3.鼠类监测:通过捕捉和观察鼠类的数量和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鼠类密集地区,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灭鼠。

4.温度监测:监测鼠疫发生地区的温度,研究温度对鼠疫传播的影响。

5.跳蚤监测:通过跳蚤密度和传播率的监测,评估跳蚤对鼠疫传播的贡献。

四、监测方法1.数据收集和分析:建立鼠疫疫情监测数据库,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并利用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疫情趋势分析和预测。

2.生物采样:在疫情高发地区采集鼠类和跳蚤样本,并进行鼠疫杆菌的检测。

3.环境监测:设置温度监测站点,监测鼠疫发生地区的温度变化。

4.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相关人群的疫情信息和鼠类活动情况。

五、监测机构和责任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国鼠疫监测方案,并指导各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监测工作。

2.各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的鼠疫监测工作,建立监测网络和数据库,并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报告数据和信息。

3.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作为鼠疫监测的执行机构,负责对病例的诊断、报告和数据采集工作。

鼠疫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模板

鼠疫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模板

鼠疫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模板一、前言。

鼠疫是一种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跳蚤叮咬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

鼠疫的防控工作对于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鼠疫的传播,制定并实施鼠疫监测工作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二、监测目标。

1. 监测对象,鼠疫耶尔森菌携带者、患病个体和潜在传染源。

2. 监测范围,重点监测鼠疫高发地区和易发集中地区。

3. 监测内容,包括鼠疫病例监测、鼠疫耶尔森菌携带者监测和传染源监测。

三、监测方法。

1. 鼠疫病例监测,建立鼠疫病例监测网络,及时报告和调查疑似鼠疫病例,采集患者标本送实验室检测,确诊后立即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

2. 鼠疫耶尔森菌携带者监测,加强对潜在鼠疫耶尔森菌携带者的监测,包括鼠类、跳蚤等可能携带者的采样检测。

3. 传染源监测,对鼠疫高发地区和易发集中地区进行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清除鼠类和跳蚤,减少传染源的存在和传播。

四、监测措施。

1. 建立监测机制,建立鼠疫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监测工作责任部门和人员,制定监测工作计划和方案。

2. 加强信息共享,建立鼠疫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汇总和发布鼠疫监测数据和信息,提高监测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

3. 提高监测能力,加强鼠疫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鼠疫监测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增强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五、监测评估。

1. 定期评估监测工作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监测工作方案和措施。

2. 监测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监测结果中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六、总结。

鼠疫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有效监测和控制鼠疫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各相关部门和人员要严格按照方案要求,认真履行监测工作职责,共同努力,确保鼠疫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

鼠疫监测实施方案

鼠疫监测实施方案

鼠疫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啮齿类动物传播给人类。

鼠疫在人类中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一旦发生疫情,往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鼠疫的传播,需要建立健全的鼠疫监测实施方案。

二、监测对象。

1. 野生啮齿类动物,包括老鼠、松鼠、野兔等。

2. 家畜,包括家兔、家鼠等。

3. 人群,特别是那些与啮齿类动物有密切接触的人群,如农民、清洁工等。

三、监测内容。

1. 野生啮齿类动物的监测,定期对野生啮齿类动物的栖息地进行调查,采集样本进行鼠疫杆菌的检测。

2. 家畜的监测,对家畜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隔离疑似感染鼠疫的家畜。

3. 人群的监测,对与啮齿类动物有密切接触的人群进行定期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并隔离疑似感染鼠疫的患者。

四、监测方法。

1. 野生啮齿类动物的监测方法,采用捕捉、诱捕、毒饵等方法对野生啮齿类动物进行监测,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2. 家畜的监测方法,定期对家畜进行健康检查,包括体温、体重、食欲等指标的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和隔离。

3. 人群的监测方法,对与啮齿类动物有密切接触的人群进行定期的健康监测,包括体温、呼吸、血压等指标的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和隔离。

五、监测结果处理。

1. 野生啮齿类动物的监测结果处理,对检测到鼠疫杆菌的野生啮齿类动物,立即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消毒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2. 家畜的监测结果处理,对发现疑似感染鼠疫的家畜,立即隔离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测,确诊后进行治疗或者安全处置。

3. 人群的监测结果处理,对发现疑似感染鼠疫的人群,立即隔离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测,确诊后进行治疗或者安全处置。

六、监测方案的实施。

1. 建立健全的监测机制,明确监测的对象、内容、方法和结果处理等各项细节。

2. 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监测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3. 加强监测结果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风险。

七、总结。

建立健全的鼠疫监测实施方案对于预防和控制鼠疫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解读

《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解读

《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日期】2024.03.25•【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解读鼠疫监测工作是鼠疫防控工作的基础,我国全面系统开展鼠疫监测工作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近一版鼠疫监测方案为2005年修订,至今已近二十年。

在此期间,我国的鼠疫疫情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体人间鼠疫疫情进一步减少,不同类型疫源地的疫情活跃程度出现较大差异,且仍有新的鼠疫自然疫源地被发现,同时部分监测工作的责任主体机构也发生了改变。

为适应我国当前鼠疫防控工作形势,依据当前各类鼠疫自然疫源地风险变化,国家疾控局制定出台了《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方案》)。

各级鼠疫监测和防治机构应当参照《方案》要求,科学、有序地开展鼠疫监测工作。

《方案》共分九个部分,第一、二部分是明确我国鼠疫监测工作的目的和监测体系。

第三部分明确了我国人间鼠疫监测的主体单位和两种监测形式。

第四部分对动物间鼠疫监测工作的主体单位、监测形式和监测基本内容做了规定。

第五至第八部分为鼠疫监测工作的组织管理和职责分工,以及监测信息的管理等。

第九部分为《方案》的附件部分,对鼠疫监测工作中常用基本概念重新进行了定义,对十二类自然疫源地的动物鼠疫监测工作明确了工作任务和指标,提出动物鼠疫预警指标,为开展人间鼠疫应急监测和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与2005年版监测方案内容相比,本《方案》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了调整:1.首次提出了人间鼠疫疫情监测“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的两种形式,并明确了人间鼠疫疫情监测工作的主体单位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2.在动物鼠疫监测基本内容中增加了“风险评估”内容,明确“在动物鼠疫监测过程中,如发现某一地区宿主动物或媒介数量的异常变化,或检测到阳性标本时,应按动物鼠疫预警等级进行风险评估”。

3.按照鼠疫疫源地疫情活跃程度,将现有疫源地类型划分为四类。

鼠疫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鼠疫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鼠疫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啮齿类动物传播给人类。

鼠疫的发生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鼠疫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监测目标。

1. 监测鼠疫疫情的传播和发展趋势;2. 监测鼠疫病原体在鼠类和其它啮齿动物中的分布情况;3. 监测鼠疫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三、监测内容。

1. 鼠类和其它啮齿动物的监测,通过定点观察、活捉和鼠类尸体解剖等方式,对鼠类和其它啮齿动物进行监测,了解它们的种群数量、分布范围和鼠疫携带情况。

2. 疫情监测,对鼠疫疫情的传播和发展趋势进行监测,包括鼠疫病例的报告、疫情的扩散情况等。

3. 病原体监测,对鼠类和其它啮齿动物体内的鼠疫病原体进行监测,了解其分布情况和携带率。

四、监测方法。

1. 定点观察,确定监测点位,对鼠类和其它啮齿动物的活动范围进行定点观察,了解它们的分布情况。

2. 活捉监测,通过设置捕鼠器、粘鼠板等工具,对鼠类和其它啮齿动物进行活捉监测,获取样本进行检测分析。

3. 尸体解剖,对捕获的鼠类和其它啮齿动物尸体进行解剖,了解其体内鼠疫病原体的携带情况。

4. 疫情报告监测,建立疫情报告系统,对鼠疫病例的报告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及时掌握疫情的发展趋势。

5. 实验室检测,建立鼠疫病原体检测实验室,对采集的样本进行检测,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监测责任。

1. 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和实施鼠疫监测工作,建立监测网络和报告系统,及时发布监测数据和疫情动态。

2. 卫生部门,负责对鼠疫病例进行报告和监测,开展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3. 疾控中心,负责建立鼠疫监测实验室和技术支持,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

六、监测评估。

1. 对监测数据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 对监测工作进行总结和经验分享,不断完善监测方案,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七、总结。

鼠疫监测工作是防控鼠疫疫情的重要环节,只有做好监测工作,才能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有效采取防控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

国家疾控局综合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的通知

国家疾控局综合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的通知

国家疾控局综合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4.03.18
•【文号】国疾控综应急函〔2024〕77号
•【施行日期】2024.03.1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疾病监测
正文
关于印发《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的通知
国疾控综应急函〔2024〕7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控局、卫生健康委,中国疾控中心: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鼠疫监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切实强化全国鼠疫监测工作,国家疾控局组织编制了《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同时,原卫生部2005年印发的《全国鼠疫监测方案》废止。

附件: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
国家疾控局综合司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24年3月18日。

河北省鼠疫监测方案

河北省鼠疫监测方案

河北省鼠疫监测方案一、背景介绍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啮齿动物(如老鼠)传播给人类。

鼠疫病情一旦发生,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感染和传播,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建立有效的鼠疫监测方案对于预防和控制鼠疫疫情的发生至关重要。

二、监测目标1.及时掌握鼠疫疫情的流行趋势和分布情况。

2.预测鼠疫疫情的发展趋势,提前做好防控准备工作。

3.监测鼠疫杆菌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源,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

三、监测内容1.鼠疫疫情监测:收集各地区鼠疫疫情信息,包括病例报告、流行趋势、病人分布等情况。

2.啮齿动物监测:对鼠疫患地区的啮齿动物进行监测,包括种类、数量和感染率等数据。

3.环境监测:对可能存在鼠疫杆菌的环境进行监测,如下水道、垃圾堆等地点。

4.传播途径监测:对鼠疫传播途径进行监测,包括跳蚤、蚤媒和直接接触等。

四、监测方法1.鼠疫疫情监测:建立鼠疫病例报告和信息收集系统,及时收集各地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上报的疫情数据。

2.啮齿动物监测:采用捕捉器具、粪便检测和活体检测等方法,定期对患地区啮齿动物进行监测,统计种类和感染率等相关数据。

3.环境监测:对可能存在鼠疫杆菌的环境进行取样检测,使用PCR等方法鉴定鼠疫杆菌的存在与否。

4.传播途径监测:通过收集患者和啮齿动物身上的跳蚤等昆虫样本,进行PCR检测,确认传播途径。

五、监测频率1.鼠疫疫情监测:每日更新疫情数据,及时了解鼠疫病情的变化。

2.啮齿动物监测:每月进行一次对患地区啮齿动物的监测,保持对种类和感染率的实时掌握。

3.环境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对可能存在鼠疫杆菌的环境进行取样检测。

4.传播途径监测:每月对鼠疫患者和啮齿动物身上的跳蚤等昆虫样本进行取样检测。

六、监测结果分析与应急响应1.对鼠疫疫情流行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预测鼠疫疫情的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

2.对鼠疫传播途径和感染源进行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草原鼠疫监测方案总结汇报

草原鼠疫监测方案总结汇报

草原鼠疫监测方案总结汇报草原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类传染病,它主要在草原地区发生。

草原鼠疫的监测工作对于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针对草原鼠疫监测方案的总结汇报。

首先,草原鼠疫监测方案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

监测点位的选择应考虑到地区特点和疫情分布情况,确保能全面覆盖潜在的疫情发生区域。

同时,监测点位之间的距离和位置分布也需要合理安排,以便及时捕捉到疫情的变化趋势。

其次,在监测过程中应采用多种监测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例如,可以采用人工捕捉方法,通过设置陷阱或使用捕鼠器捕捉鼠类,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病原携带情况。

同时,还可以采集鼠类粪便或血样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认是否存在鼠疫杆菌感染。

第三,监测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统计分析体系。

监测数据应及时汇总,并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了解疫情的变化趋势和发展态势。

针对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还需要及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以遏制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第四,监测方案需要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

草原鼠疫的监测涉及到多个部门和专业,如卫生、农业、畜牧等,因此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确保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工作的开展。

只有各部门间紧密协作,才能实现对草原鼠疫的有效监测和及时干预。

第五,方案中还需要包括相关人员培训和宣传工作。

监测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提高其对鼠疫监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此外,还需要开展相关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草原鼠疫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监测工作中来。

综上所述,草原鼠疫监测方案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多种监测方法相结合的监测方式。

同时,还需要建立数据统计分析体系和多部门联动机制,以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此外,还需要进行相关人员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监测工作的效果和社会参与度。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我们相信草原鼠疫的监测工作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为防控这一疾病提供有力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鼠疫监测方案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为特征的烈性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鼠疫流行呈上升趋势。

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广,面积大,类型复杂。

特别是近年来,新的疫源地不断被发现,疫源地面积不断扩大,人间鼠疫时有发生。

而且,由于经济开发,人群进入存在鼠疫自然疫源性地区的活动不断增加,国际交往频繁,鼠疫对人类的威胁日趋严重,(区)鼠疫监测中心,市、县级疾控机构为鼠疫监测站;同时要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及各级医疗机构、诊所设鼠疫监测员,适时对人间鼠疫进行监控。

在鼠疫好发季节,各级疾控机构均应设疫情电话,并应指定专人负责疫情报告。

2.实行“首诊医生责任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诊所的首诊医生,要对病人做出初步诊断,如为疑似鼠疫病人,就地隔离,按照程序及时报告,并根据不同病型采取标本送检。

在动物鼠疫流行猛烈,对人群威胁较大时,应组织医疗卫生人员对动物鼠疫流行区内人群进行巡回检诊,必要时设立交通卫生检疫站。

3.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在发现鼠疫病人、疑似鼠疫病人后,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规定的时限,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报告。

并以最快的方式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报告疫情信息。

疾控机构在接到报告后应按规定采取隔离病人、核实诊断、疫区处理等措施。

标准》(应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宣传国家关于鼠疫疫源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协同铁路、交通、民航、公安、工商管理、动物检疫等部门,严禁非法猎捕、运输、销售疫源动物和未经动物检疫处理的动物皮张。

三、动物鼠疫监测(一)监测地区1.已知鼠疫疫源地及其毗邻地区;2. 建国前后连续2年有原发腺鼠疫地区;3.鼠疫主要宿主动物分布的地区;4.与邻国鼠疫疫源地毗邻地区;5.其它可能存在鼠疫自然疫源性的地区;6.大型开发建设项目需要进行卫生学评价的地区。

(二)监测点设置在11类疫源地设立的国家级鼠疫监测点,按照《鼠疫全国重点监测点监测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疫源地类型、4.监测形式:国家级和省级监测点以固定监测为主,其他监测工作以流动监测形式为主。

(1)固定监测:主要是系统地监测动物鼠疫流行动态,观察宿主、媒介的种群数量和生态变化,研究鼠疫传播规律。

一般情况下,固定监测点每年或3~5年进行一次轮换。

但为了掌握鼠疫流行规律,积累连续性鼠疫监测资料,各省(区)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可在少数地区设立长期鼠疫固定监测点。

(2)流动监测:主要根据人间鼠疫疫情、动物鼠疫疫点的分布、主要宿主的空间分布、数量水平、地理景观特点等,在所辖县(市、旗)内划分监测区,有计划、分期分片地轮换监测,并以掌握宿主数量和血清学监测为主。

(3)面区监测:为了及时发现动物间疫情,在一定范围内开展鼠疫主要宿主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

5.现疫流行区监测:在监测中发现人间或动物鼠疫疫情时,应按《国家鼠疫控制应急预案》及《人间鼠疫疫区处理标准及原则》(GB 15978-1995)的要求及时进行疫区处理。

同时开展现疫流行区监测,了解流行范围、流行强度,评价处理效果,掌握流行趋势。

2为监制4~55m (4)媒介监测:①体外寄生蚤:固定监测点,每旬检活体黄鼠20~30只,全年检活体黄鼠200~300只;流动监测点,每点至少检活体黄鼠20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②洞干蚤:固定监测点每旬探黄鼠洞干20~30个,全年探洞200~300个;流动监测点,每点探黄鼠洞干不少30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③巢蚤:根据需要由各省(区)自定。

④其他动物体外寄生蚤:对捕获的小型鼠及其他动物进行检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⑤室内游离蚤:在无动物鼠疫流行指征时,各省(区)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开展此项工作。

在有动物鼠疫流行指征时,每个监测点在居民区每月布放粘蚤纸150张,每室5张,晚放晨取检蚤,蚤分类鉴定,计算地面游离蚤指数。

(5)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600~2,收制按里程表计算,最后换算出1hm2内旱獭密度。

固定监测点,每次调查不少于5条路线,每条路线距离不少于5公里,调查面积不少于250hm2;流动监测点,每点不少于2条路线,调查面积不少于100hm2。

②野外夜行鼠数量:固定监测点,每月选择2~3种主要生境,以白面油饼为诱饵,用5m夹线法,每月布夹不少于600夹次。

流动监测点,每点选择2种主要生境,按5m夹线法,每点布夹不少于200夹次。

(4)媒介监测:①旱獭体蚤:固定监测点,每月检獭不少于20只,全年检獭不少于100只。

流动监测点,每点检獭不少于10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②旱獭洞干蚤:固定监测点,每月探洞干不少于50个,全年探洞干不少于200个;流动监测点,每点探洞30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③其他动物体蚤:对捕获的小型鼠类和其他动物检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5)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①病原学:固定监测点,检验旱獭数量不少于100只。

流动监测点,每组)进~200犬血清30月为。

分层抽0.5%分层抽样,每个点调查一次;以1hm2为单元24小时弓形夹法,计算长爪沙鼠数量。

②野外夜行鼠类数量:固定监测点,每旬选2种主要生境,以白面油饼为诱饵,用5m夹线法,每月调查不少于600夹次;流动监测点,每点调查不少于200夹次,计算捕获率。

(4)媒介监测:①鼠体蚤:固定监测点,每月检活体沙鼠20~50只;流动监测点,每点检活体沙鼠20只以上,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②巢穴蚤:固定监测点,每月挖有效巢穴不少于10个;流动监测点,每点挖有效巢穴不少于5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5)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①病原学:固定监测点,每点用细菌学方法检验动物300~500只;流动监测点,每点检验动物不少于100只;对采集的蚤(蜱)全部分类,除少量留做标本外,均做细菌学检验,按同一寄主、同一蚤种、同一地点分组(10~20只/组)进行鼠疫菌分离培养和动物试验。

当发现有鼠疫流行病学指征时,1004分用5米夹线法,每月调查不少于600夹次;流动监测点,每点调查不少于200夹次;捕获鼠分类,计算捕获率。

(4)媒介监测:①鼠体蚤:固定监测点,每月检活体田鼠50只以上;流动监测点,每点检活体田鼠30只以上;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②巢穴蚤:固定监测点,每月挖有效巢穴不少于10个;流动监测点,每点挖有效巢穴不少于5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5)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①病原学:固定监测点,每点用细菌学方法检查宿主动物不少于500只;流动监测点,每点用细菌学方法检查宿主动物不少于100只。

对采集的蚤(蜱)全部分类,除少量留做标本外,均做细菌学检验,按同一寄主、同一蚤种、同一地点分组(10~20只/组)进行鼠疫菌分离培养和动物试验。

当发现有鼠疫流行病学指征时,扩大搜索范围,增加检验数量。

面区监测,以大面积搜索自毙鼠为重点。

②血清学:用鼠疫间接血凝试验方法。

固定监测点,检测鼠血清不少于1个比例5m笼(夹)~50只鼠类,计算鼠种构成比。

(4)媒介监测:①鼠体蚤:固定监测点,每月梳检活鼠20~30只;流动监测点,每点梳检活鼠10~20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②鼠巢蚤:固定监测点,每月挖鼠巢5个,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流动监测点,各省(区)根据本地区情况自定。

③室内地面游离蚤:根据流行病学指征,必要时进行调查。

一般每月布放粘蚤纸150张,每间5张,晚放晨取检蚤,计算地面游离蚤指数。

(5)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①病原学:用鼠疫细菌学方法。

固定监测点,每月收集鼠类不少于50只(包括病死动物),全年检测样本不少于600只。

流动监测点,每点收集鼠类30~50只(包括病死动物),全年检测样本400~600只。

监测中收集的蚤类按同一寄主,同一蚤种,同一地点分组(5~10只/组)进行鼠疫细菌学检验。

②血清学:用鼠疫间接血凝检验方法。

固定监测点,每月采动物血清20~30份,全年检测动物血清不少于300份;不明原因死鼠和腐败材料应做反向200鼠密度监测,在居民住宅区,选择20户,每户室内布放5个笼(夹),每月连续布放3天,每天100笼(夹)次,根据捕获率计算鼠密度。

流动监测点鼠密度监测方法及数量同固定监测点。

②宿主动物种群:固定监测点和流动监测点,每点每监测月捕获30~50只鼠类,计算鼠种构成比。

(4)媒介监测:①鼠体蚤指数:固定监测点,每月梳检鼠类及其他鼠型动物30~50只;流动监测点,每月梳检20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②室内地面游离蚤:固定监测点,在居民区内每月布放粘蚤纸150张,每室5张,晚放晨取检蚤;流动监测点,每点在居民区内布放粘蚤纸150张,每室5张,晚放晨取检蚤,蚤分类鉴定,计算地面游离蚤指数。

(5)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①病原学:在动物鼠疫流行地区,每月或每点用鼠疫细菌学方法检查各种动物30~50只,全年不少于500只;在非动物鼠疫流行地区,每月或每点用鼠疫细菌学方法检查各种动物20~30只,全年不少于300只;监测中获得的清0.5%③青海田鼠生态学观察:6~8月,每月观察50只以上青海田鼠的鼠龄、性别,并观察50只繁殖雌鼠的胎斑数、幼仔数。

(4)媒介监测①青海田鼠体蚤:每月梳检青海田鼠30~50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②青海田鼠巢穴蚤:每月挖青海田鼠有效巢5~10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5)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①病原学:用鼠疫细菌学方法,全年检验青海田鼠200~300只;对获得的蚤全部分类,按同一地点、同一寄主、同一蚤种分组(10~20只/组)进行鼠疫菌分离培养和动物试验。

②血清学:用鼠疫间接血凝方法,检验青海田鼠血清100~200份,抽检牧犬血清30-50份,必要时对藏系绵羊进行血清检验,对腐败的动物材料应做反向血凝试验。

4级承担负责本3.市级疾控机构:根据上级鼠疫监测方案或计划,提出本地区鼠疫监测计划;指导检查下级鼠疫监测工作,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上报、反馈;必要时,在鼠疫疫情较重、疫源地范围较大、县级疾控机构薄弱的地区设立固定或流动监测点,独立或协助县级完成鼠疫监测工作;经省级疾控机构授权,负责本辖区血清阳性标本的复判。

4.县级疾控机构:具体承担本辖区的鼠疫监测工作,按照上级鼠疫监测计划要求完成具体的鼠疫监测工作任务;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监测点并具体实施鼠疫监测工作,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上报。

5、乡村卫生院(所):负责本辖区疑似鼠疫病人及病死鼠的上报;协助县级疾控机构开展鼠疫监测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