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外商直接投资的私营企业比重较低,影响了河南省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政府在监管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一些外资企业存在违规行为。
为此,建议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增加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审查和监督力度。
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策透明度,降低外商投资的门槛,吸引更多外资企业进驻河南省。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可以进一步促进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展望未来,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关键词】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问题、对策、政府监管、营商环境、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前来投资兴业。
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河南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成为外资企业眼中的热门投资目的地。
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涌入的外资企业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市场准入难、行政审批繁琐、营商环境不够优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外资企业的投资兴业积极性,也影响了河南省整体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有必要对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加强政府监管,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现状分析外商直接投资是河南省吸引外资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河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持续增长。
随着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选择在河南设立生产基地或投资项目,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外商直接投资结构逐渐优化。
河南省吸引外资重点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转移,吸引了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外资企业,进一步提升了河南产业结构。
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江苏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问题及对策分析

江苏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问题及对策分析江苏省一直以来重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江苏省吸引外资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在外商投资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1. 外资进入方式单一。
目前,外商直接投资还是江苏省外资引进的主要方式,其他方式(如建立研发中心、合资、收购等)相对较少。
这个问题会导致外资进入方式单一,难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的需求。
2. 行业分布不平衡。
目前,江苏省外资引进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贸易和物流等行业,而其他行业如金融、教育、医疗等吸引外资的表现相对较差,这样就会导致江苏省的产业结构还是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多元化需求。
3. 对外资依赖度过高。
江苏省对外资依赖度过高,一些企业过于依赖外资,导致产业链上下游参与度不足,影响了江苏省本土企业的发展。
二、对策1. 多样化引资方式。
江苏省应该采用多种不同的引资方式,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合资、收购、并购等。
同时,江苏省应该充分发挥自贸区等资源优势,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拓展海外市场,扩大外资引进的渠道。
2. 加强非制造行业发展。
江苏省应该加强金融、教育、医疗等非制造行业的发展,引进更多的外资,打造更为多元的产业结构。
3. 推动产业升级。
江苏省应该推动产业升级,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江苏省的核心竞争力,降低对外资的依赖性。
同样,也应该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扶持本土企业,提高江苏省自主创新的能力。
4. 健全法制环境。
江苏省应该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领域的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外商投资在江苏省的合法权益。
同时,江苏省应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吸引更多的外资。
总之,江苏省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改进引资方式和手段,打造更为多元化、更为高效的产业结构,提高本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江苏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问题及对策分析

江苏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问题及对策分析
江苏省是中国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地区之一,也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省份。
江苏省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江苏省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存在市场准入壁垒较高的问题。
由于存在一些行业的
准入门槛较高,外商投资者在进入江苏省市场时面临的障碍较多。
江苏省应该进一步放宽
市场准入,降低外商投资的门槛,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者进入。
江苏省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存在营商环境不够优越的问题。
一些外商投资者在江
苏省投资时,面临的政策支持不够、行政审批不够便捷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江苏
省可以加大对外商的政策支持力度,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升营商环境,为外商提供更好
的投资条件。
江苏省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存在缺乏吸引力的问题。
与其他地区相比,江苏省在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有一些不足之处。
这主要是由于江苏省在一些产业的竞争力和吸引
力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江苏省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力,增强吸引外
商直接投资的能力。
江苏省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江苏省
可以放宽市场准入,提升营商环境,加强对外商投资者的服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
这样,江苏省就能进一步提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效果,促进经济的发展。
WTO框架下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 对外商直接投资未来增量的影响。 加人WTO 以后, 外商直接投 资的增量将会有大幅度的增加。 我国市场准人度的提高将有利于外商 直接投资的扩大和发展。在人世承诺中, 我国将开放不少新的投资领 域, 这些领域目 前的外商直接投资都比较少, 吸引外资的潜力很大, 外 资将更多地进人金融、 电信等服务行业。 3、 对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的影响。首先, 人世对第二产业利用 外资, 特别是对利用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来重大契机, 根据《 信息 技术协定》 服务贸易协议》势必在全球范围内对高新技术产业以 与《 , 及第三产业引发一轮新的投资或增资热。 三、 O 框架下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 W下 1、 对外商直接投资进一步开放新领域我国已 承诺开放四个新的 投资领域, 括电 银行业、 包 信、 保险业和专业服务业等。目 前我国都严 格禁止外商直接投资介人这四个领域, 或对其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有 严格的限制。但加人WTO后, 这些障碍将逐步被撤除:2- 3 年内, 放宽 股权比例;5- 6 年内, 取消业务种类或地域限制, 这些措施将为外资的 进入创造良好的条件。 2、 对外商直接投资加深原有开放程度。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 面:其一, 完全的贾易 和分销权的授予。 其二, 在视听产品的分销和旅游 业的经营中, 将允许外资更多地进人。3、 对外商投资企业从优惠政策 向国民待遇过渡为吸引外资的流人, 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其中偏离国民待遇的情况是很明显的。 加人 WTO 以后, 由于多边贸易 与投资规则的推行, 利用外资的关键已经不在于给外国投资者多少优 惠, 而在于宏观经济环境是否稳定, 外资保护法律是否健全, 外资企业 能否享受国民待遇等。因此, 人世后我国必须对外资政策进行调整, 调
经济纵横
[摘 要」 入W 加 TO后, 处 新 全 化 济 景 , 必 要 在经 领 的 个 , 相 我国 在 的 球 经 背 下 这 然 求 济 域 各 部门 在 关
我国利用国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利用国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27年改革开放,外商直接投资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2004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3664家,合同外资金额1534.7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6.30亿美元。
截止2004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8941个,合同外资金额10966.0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21.01亿美元,全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多家在中国设立了企业。
外资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做出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越来越大的同时,可以看出,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负面效应也日益凸现。
正确认识这些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对提高FDI的利用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至为重要。
我国吸收FDI存在的问题FDI地区分布不均,导致地区发展差异增大。
从FDI的分布来看,1983年,我国吸收的FDI中,东部地区占87.75%,中部地区占8.96%,而西部地区仅占3.20%,东部地区分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9.79倍和27.42倍。
近几年来,采取了许多吸引外资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的政策和措施,但成效一直不够显著,他们仍然把东部地区作为投资的重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的差距。
FDI地区分布不平衡,不利于我国外资政策的统一,可能还会加大地区发展的差距,影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FDI产业分布失衡,增加了中国产业结构的矛盾。
中国对外资开放以来,由于外资政策的导向,结合我国的比较优势和外资的利益驱动,我国所吸收的FDl 分布不平衡,绝大多数分布在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外商投资较少。
制造业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
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工资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中的比重依次为71.61%和69.77%。
FDI高度集中制造业,是与我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也符合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性。
论我国利用外资问题及其对策(5篇可选)

论我国利用外资问题及其对策(5篇可选)第一篇:论我国利用外资问题及其对策论我国利用外资问题及其对策一、当前利用外资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从1993年起,我国利用外资一直处于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遥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到1998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共达到3000多亿美元,其中港澳台占58%。
对外借款占36.7%,外商直接投资占61.6%,其他投资占1.7%。
1992年以前,我国利用外资主要形式是对外借款,约占60~70%。
以后,增加了外商的直接投资。
1992-1998年,外商直接投资占72%。
目前发展速度较快,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但分析我国目前利用外资规模尚未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标准。
1997年的偿债率为7.3%,债务率为63.2%,均低于国际标准的20-25%和100%。
动态规模也在合理的警戒线标准之内。
今明年将是我国偿债高峰年份,估计其各项偿债指标也不会超出标准。
所以,我国利用外资结构是合理的,规模是安全的。
从当前世界资本总体流动来分析,我国利用外资规模尚小,只占5%,而美国占30%,德国占17%,日本占13%,英国占9%,法国占8%,加拿大占6%。
世界资本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占83%,发展中国家占17%。
分析我国人均利用外资规模更小。
1996年,人均利用外资美国为231美元,英国511美元,匈牙利451美元,秘鲁85美元,泰国35美元,中国只有31.5美元。
中国利用外资规模小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的内需不足。
当前利用外资的主要问题分析有:(一)利用外资闲置了内资从理论上分析,利用外资只能是对内资的补充,不能是取代,更不能冲突闲置内资。
我国目前国内投资和消费有效需求不足,居民银行储蓄存款大量增加,加上手持现金,目前已达7万亿元。
这是一笔巨大的闲置内资,如果能将其中1/7转化为投资,就可大大缓解我国目前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
近年来,虽然经过数次降息,现又已开征利息税,但估计大量闲量的内资储蓄转化为经济建设的投资数量不会很大。
我国利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利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但与此同时,过高的引资成本、产业和地域分布不平衡、技术扩散效应不理想、外资管理中存在的漏洞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我们必须在利用外资政策、法律环境等方面建立规范、健全、有效的引资机制。
关键词: 利用外资;引资政策;投资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获得了长足发展,所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连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FDI的流入多年来持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中国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是我国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资本来源和产出来源,而且直接带动了对外贸易,优化了出口结构,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一、我国利用外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和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运行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来华投资,我国利用外资的成效已经十分显着。
2002 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刚刚过去的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高达826.58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外商投资已遍及第一、二、三产业的几乎所有行业。
但在利用外资金额大幅上升的同时在利用外资政策、引资结构和法律环境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一)外商投资产业分布失衡,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由于我国国家政策、劳动力及自然资源优势和市场容量等各方面的原因,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投资少、见效快、盈利高的第二产业,尤其是投机性较强的房地产开发业,其次是第三产业,而需要巨额投资、回收周期长的农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领域投资较少。
截至2007 年,外商投资制造业的企业数和实际使用金额分别为19 193家和408.6亿美元,占累计企业数和实际使用金额的50.6% 和54.6%,从一、二、三产业来划分,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占总额的1.19%、73.27%和25.54%。
金融危机下我国FDI存在问题与对策

金融危机下我国FDI存在问题与对策引言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金融危机给我国FDI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困扰。
本文将分析金融危机下我国FDI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外商对我国FDI项目的审慎态度金融危机加剧了外商对我国FDI项目的审慎态度。
外资企业在金融危机后更加谨慎地选择投资项目,更注重风险控制和回报预期,导致FDI项目的数量和规模受到影响。
对策一:改善投资环境改善投资环境是吸引外商投资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提升法律法规的透明度和稳定性,减少行政审批程序,降低投资门槛,并提供更加便利的营商环境。
对策二:优化营商环境除了改善投资环境外,还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政府应加强与外资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及时解决外商的投资问题和困难,增加外资企业对我国投资的信心。
问题二:资金困扰金融危机对全球资本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导致资金困扰成为我国FDI面临的主要问题。
外资企业在金融危机后面临资金短缺和融资难题,导致一些FDI项目无法得以实施或者进展缓慢。
对策一:积极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积极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是缓解资金困扰的关键。
政府应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机构合理融资和放贷,优先支持FDI项目的融资需求,推动外资企业的发展。
对策二:多元化融资渠道政府和企业应积极寻求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包括与金融机构合作、发行债券、吸引私募股权投资等方式。
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外资企业可以更好地解决资金困扰问题。
问题三:全球经济衰退对外贸环境的冲击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面临一段时期的衰退,这对我国的外贸环境带来了冲击。
外商对我国FDI项目的投资意愿下降,我国的出口和进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影响了FDI项目的发展。
对策一:开拓新的外贸市场面对全球经济衰退,政府和企业应积极开拓新的外贸市场,减少对传统市场的依赖。
通过开展市场调研,了解潜在市场需求,并制定相应的市场开拓策略,可以帮助我国外贸企业更好地应对经济衰退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从整体性短缺经济向结构性过剩经济的转变,外商直接投资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着产业、行业、区域结构失衡,核心技术含量不高,FDI 利润汇回给国际收支带来潜在风险等新问题。
因此,要提高我国利用FDI 的质量和效果,需调整和改进利用外资的政策,均衡引导外商直接投资资金的流入与流出;注重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开拓新的引资途径,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与创新,实现从引资到引知的战略转移;规范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机制。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失衡;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0)03-0028-04收稿日期:2010-03-24作者简介:毕海霞,女,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毕海霞(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070051)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 )大量流入发展中国家。
2009年,我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435家,合同外资金额1935.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900.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4.8%、8.4%和2.6%。
2010年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163家,同比增长14.5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0.24亿美元,同比增长4.86%。
中国连续17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改革开放30年来,吸引外资年均增长20%,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2倍多,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在促进我国外贸出口、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弥补国内资本的不足、增加就业机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毫无疑问,外商直接投资对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和增强综合经济国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从整体性短缺经济向结构性过剩经济的转变,虽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依然强劲,但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对此我们应给予高度重视。
一、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产业分布极不平衡外商直接投资在各产业的分布呈现出高度的不平衡性。
这种不均衡突出表现为:2009年,我国在外商投资中流入第二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明显偏高,实际使用金额达到500.7亿美元,所占比重高达55.6%;第三产业次之,实际使用金额为385.3亿美元,所占比重为42.8%;第一产业最少,外商投资农、林、牧、渔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96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29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全国总量的3.82%和1.59%,比重最小。
①这种投资结构与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产出偏高是一致的,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外商直接投资加剧了我国产业发展的不均衡。
(二)行业分布结构失衡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在我国三大产业之间的分布结构不均衡,在各行业内部的不均衡也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外商在第二产业的投资中,过多地集中在制造业,且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含量不高的制造业投资比较多,而对高科技行业的投资明显偏少;第三产业则集中于房地产业,而房地产沉淀的资金给经济走出低谷带来困难。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约70%集中在制造业,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制造业实际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总金额的比重约为56%,2000年以来,该比重呈显著上升趋势,2004年超过70%,比1997年增加近10个百分点,在2005年以后虽然有所下降,但2005~2009年间仍然达到50%以上。
2009年,外商投资制造业新设立企业9767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67.71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全国总量的41.68%和51.95%。
制造业吸收外资主要集中于2009年,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
制造业是我国较成熟的行业,而外商对该行业的大规模投资,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外资未能充分引导我国新兴行业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我国行业结构的失衡。
而且,这种投资结构也容易使外商借此转移过时的设备和技术,从而抑制我国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
可见外商投资产业过于集中、低水平重复引进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
同时,在第三产业中,外商投资于房地产行业的比重过高,2009年房地产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69家,同比增长25.8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67.96亿美元,占第三产业实际投资额的43.6%。
外资过多地集中于制造业与房地产业,不但是造成我国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受基础设施行业发展滞后的瓶颈制约、房地产价格飞涨、经济泡沫频繁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且与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战略相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
(三)区域结构失衡从整体区域分布看,FDI 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的基本格局(见图1)。
尽管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华FDI 开始呈现出由东向西逐级推进的态势,但1997~2002年东部沿海地区年均实际利用外资额仍占85%以上,东部地区始终是外商投资最集中的地区。
2008年,东部地区合同项目23584个,实际利用外资783.4亿美元,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4.8%;中部地区合同项目2544个,实际利用外资74.4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0%;西部地区合同项目1386个,实际利用外资66.2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7.2%。
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仍然集中在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的地区分布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地区结构转移缓慢。
这说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过于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明显失衡。
而且,在外商投资模式上,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形式灵活、多样,与国际接轨程度高,而西部地区引进的项目仍以劳动密集型、传统商品和小项目居多,跨国公司进入少。
(四)规模与技术结构失衡,核心技术含量不高目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表现为“三多三少”现象,即劳动密集型项目多,资金密集型项目少;中小型项目多,大型项目少;一般加工项目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少。
另外,外商投资大多集中于低技术档次的轻工、纺织、食品及中低档机电产品等,与国内商品技术差距不大,大都属于同质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很容易使国内企业陷入困境。
而支撑起东南沿海地区外贸工业的加工贸易,又往往是原料、市场“两头在外”,与国内企业的产业关联度很小,对我国上下游企业的产业带动效应表现微弱,不利于我国对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并限制了对外国先进企业的质量、营销、财务等管理经验的吸收与借鉴,也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长远发展。
如果我国在技术上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产业的技术上总是处于落后地位,那么我们将无法同国外竞争,甚至会危及我国的产业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
(五)FDI 利润汇回将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潜在的风险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收益账户逆差也随之逐年增大,并且投资收益逆差占贸易账户顺差的比重很高,其中1995年、1996年高达60%,1993~2005年间投资收益账户逆差共冲减了23.2%的贸易顺差(见表2)。
这表明我们用贸易净收入的近1/4支付了外商在我国的投资净收益,这将表11997~2009年我国制造业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中国投资指南网, 。
2007年以后数据未包括银行、保险、证券领域吸收外商投资数据。
年份FDI 总计增长速度%制造业金额增长速度%占总计的比重%1997452.578.5281.20---62.131998454.630.5255.82-9.056.271999403.19-11.3226.03-11.656.062000407.15 1.0258.4414.363.482001468.7815.1309.0719.665.932002527.4312.5368.0019.169.772003535.05 1.4369.360.469.032004606.3013.3430.1716.570.952005724.0619.42424.53-1.358.632006694.68-4.06400.77-5.657.692007747.687.63408.65 1.9754.662008923.9523.58498.9522.154.002009900.33-2.56467.71-6.2651.95图1截至2008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中国投资指南网。
731.637418.92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403.59表21993~2008年我国投资收益差额与进出口贸易差额的对比概况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资料整理而成。
年份经常账户差额投资收益差额(1)贸易差额(2)比重(%)(1/2)1993-119.0-12.8-106.512.0199476.6-10.472.914.3199516.2-117.7180.565.2199672.4-124.4195.463.71997369.6-111.7462.224.21998314.7-165.9466.135.51999211.1-140.9359.839.22000205.2-141.9344.741.22001174.1-186.2340.254.72002354.2-146.7441.733.22003458.7-80446.517.92004686.6-41.5589.87.020051608.291.21341.9 6.820062498.797.72177.5 4.520073718.3213.53153.8 6.820084261.1250.43606.8 6.9合计14848.1-627.314073.34.5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产生威胁。
即使按10%的年回报率来计算,外商在我国的年投资收益约为600多亿美元,假使外国投资者每年将投资收益汇回,我国为保持经常账户平衡,每年就必须保持约6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而我国1993~2005年间贸易顺差平均只有395亿美元。
如果贸易顺差规模出现下降,加之外商一旦增加利润汇回比率,甚至将利润全部集中汇回母国,我国将面临FDI流入量减少,流出量增加的双重影响,而利润的大规模汇出会对投资收益项目、经常账户产生明显的负作用。
因此,如若外资企业所获取的利润在短时期内集中汇出,可能导致投资收益项目借方余额的急剧增加,可能会导致我国国际收支产生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