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秘密结社对山西武术发展的影响初探_宿继光
清代民间武术组织对武术文化的历史传承

清代民间武术组织对武术文化的历史传承文 / 田文林摘要:清代民间武术组织,是当时民间武术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传播介质。
由于当时清政府实施高压军事专制政策,严令禁止一切民间习武行为,反而促进了民间武术组织的发展,以天地会为代表的民间秘密习武组织私下传授武艺,从而使武术文化繁荣发展。
为了实现反清复明的目的,各地民间习武组织积极传播武术,将武术传遍全国,对于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清代民间;武术组织发展历史;探源及影响中图分类号:K249;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6)05-0126-03清代民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民间武术组织,对历史发展起了不小推动作用。
当时,民间组织是民间武术的重要载体和传播介质,那么,这些民间组织在当时对社会历史发展究竟有何作用?不少学者开始关注清代民间武术发展对当代体育史学界有何影响?在此,笔者对清代民间武术组织的发展、变化作出深入研究,以期既能开拓体育史学研究新领域,又能进一步深化对清代传统武术在民间传播方式和变化的认识。
一、清代民间武术组织的发展概况(一)清代武术组织的由来清代是满族政权,满族军事力量进入中原地区后,清政府对武术的禁令直接激化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当强烈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反清复明势力时,各地都开始出现私下习武组织。
例如:洪秀全所带领的拜上帝会、白莲教;朱红灯所创建的义和团、天地会等,这些民间组织分散在中原各地,即使受到清政府的强烈打压,仍依旧留存了下来,且开始对清政府进行反击,对当时的封建统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天地会作为当时最著名的民间武术组织,确实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而并非小说凭空杜撰。
在当时清政府的统治下,天地会私下传播武术,宣扬反清复明思想,主要面向民间最下层的群众,如农民、手工业者等。
只要具有反清复明意志,不论其身份背景,还是其阶级成分等都可以参加。
当时天地会内部自称为洪门,传授的拳术便是人们现在所说的洪拳。
对一个村落武术变迁的民俗学阐释

对一个村落武术变迁的民俗学阐释作者:宿继光李金龙来源:《搏击·体育论坛》2013年第02期摘要: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从民俗学的视角对以“鲍家武术”为代表的村落武术进行研究,提出了鲍家武术式微的原因所在,旨在为村落武术的崛起与发展提供前车之鉴。
关键词:民俗社会环境村落武术鲍家武术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01-03鲍店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境内。
这个坐落于太行山麓的小镇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拳术,被当地人称为“鲍家武术”。
鲍家武术是上党地区的先民们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成为当地的一项民俗。
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这一民俗事项正在消失。
在现阶段,“鲍家武术”的现状并非个案,而是村落武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共同境遇。
面对现实,我们如何厘清村落武术式微的原因?又如何拯救和保护这些濒临失传的民俗事项?介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本研究从民俗学的视角对“鲍家武术”进行个案研究,以期对村落武术的保护提供参考。
1 鲍家武术变迁的个案考察鲍家武术产生于农耕社会,原是在鲍氏族群中世代相传的一种传统武术拳种,其内容可分为套路和功法两大类:套路的演练形式有单练和对练,另外器械套路远多于徒手套路;功法包括软功和硬功。
此拳法风格上讲巧劲、重步法、突出实战。
在传播方式上不同于其它以血缘为纽带传播的拳种,而是习练者随到随学的开放式传播,曾一度风靡乡里。
遗感的是鲍家武术鲜见于文献资料,即便是上世纪80年代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也不曾对该拳法予以重视。
但是经过对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鲍店实地调查发现,鲍家武术在当地知名度较高,是“元宵节”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拳种保留了传统的风格特点,是一种原生态的武术拳种。
鲍家武术没有留下拳谱,传播主要依靠口传身授。
鲍家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是上世纪70、80年代,当地人大都习练此拳,并有定期的交流和比赛。
此时的鲍家武术已经具备了集体性、传承性、稳定性、规范性等民俗特征,并且具有了教化、规范、维系和调节的社会功能。
明清晋商与山西武术

搏击武术科学2008年6月第5卷铺6期【武术发展研究】明清晋商与山西武术宿继光,靳刚z(1.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51;2.山西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山西临汾040001)摘要:文章从历史学和社会学视角出发,通过探究明清晋商的行为和态度,剖析明清晋商与地方传统武术之间的关系,分析明清山西武术发展的历史社会原因。
试图探寻社会因素对武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力,进而为当代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明清晋商山西武术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8)0㈣11珈31前言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有着广泛的联系性。
同样,武术的发展首先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想在更广阔的视野F展开对武术的研究,就只能将目光更多地放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来展开。
探究武术发展巾所受到的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无疑可以使我们对武术自身有更为清晰的理解和认识。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武术的发展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形成了一个庞杂的文化系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在武术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明清时期的山西武术是一个值得研究者注视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I l J两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晋商,他们利用政府“招商输粮而与之盐”的政策,经过商品交换,货物流通,逐步发展成为富可敌国的商帮,执中华金融牛耳五百余年。
晋商在繁荣地方经济,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促进着武术的发展,使山西这一特定的区域在明清的武术发展史中占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从而,在整个这一大的历史时期,山西武术的发展对于传统武术的最终走上巅峰有着相当重要的推动。
所以,对山西这一特定区域做一特殊社会现象的个案研究,为考察中国武术的发展和走向无疑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由文化而言之,明清时期是中华传统文化走向最辉煌的时期,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在这一时期走向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是当代武术发展的最直接的基础。
清代武举制影响下武术内涵的发展研究

以自然现象创编武术,如清初的王朗就曾 掌法和技击原理中巧妙运用八卦相荡、奇 外家拳术的划分,这种划分最早见于清初
从螳螂的自然攻防动作中悟出“拘”“搂” 正相生、阴阳转化规律,制定步法、掌法、 黄宗羲撰写的《王政南墓志铭》。练武与
武技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以打斗为主的生存 活动,追求“内敛”、崇尚“伦理”的中 国文化使得中国武技嬗变为中国武术。也 有研究认为,武技一般包括骑术和十八般 武艺。
2 清代武举 制对武术的 发展 影响
2.1 清代武举制度下武“德”的 发展
由表 1 可以看出,武德在 秦汉以前 讲求更多的是上层文化,处于吸收多元 化文化成分的萌芽时代。汉朝至宋朝属于
武举制度从唐朝正式建立以来,都是 出于一定的政治目的和特殊的军事需要, 在清代也不例外。清代前期政治和军事特 点、民族特点以及清代早期统治者比较重 视汉文化,促使了清代实施比较公平的武 举制度,并且随着尚武之风的盛行,清廷 对武术的传习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民 间武术出现了教派林立、内涵极大丰富的 繁荣景象。
谐相通,其运动也要服从大自然的变化规 河北文安人董海川在北京传授的一种以绕 兼练,做到“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
律,以此来求得物我、内外的平衡,达到 圆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的拳术,初名“转 做到“神与气合,气与身合”。武术与气
阴阳的平和。在武术创编上,还有很多人 掌”,后易名为“八卦转掌”。八卦掌在其 功的交融而产生的习练方式促成了武术内
表 1 武德的历史变迁及内涵
时期
内涵
秦汉以前
出自《易经》作为一种“道”,即规律讲求“君子自强”, 内涵涉及了外交、 内政、法制、伦理等,远远超出现代“武德”的内涵
出自《论语》合乎“礼”,讲求勇者以“义”以“礼”规范约束自己 出自《左传》“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太原武术调研报告

太原武术调研报告太原武术调研报告一、引言太原是中国山西省的省会,也是中国的兵家重镇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太原形成了独特的武术文化。
本次调研将会对太原武术进行深入研究,以了解太原武术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二、太原武术的历史背景太原作为山西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封建社会时期,太原地区的武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太原武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保卫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太原武术的类型和特点1. 太原少林拳太原少林拳是太原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武术形式。
它以激烈的动作、快速的攻击和刚猛的力量为特点,注重肢体协调性和内外兼修。
太原少林拳在武林中享有盛誉,被誉为“拳中之王”。
2. 太原剑术太原剑术是太原地区特有的一种剑术流派。
它的动作流畅而优雅,强调剑的灵活性和迅猛的攻击力。
太原剑术在技巧和创意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受到了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
3. 太原太極拳太原太极拳起源于明朝,以其舒展柔和的动作和内外相合的特点而著名。
太原太极拳注重身心合一,以柔克刚,强调内功的修炼和调养。
它对于身体健康和精神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太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在当代,太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依然保持着活力。
太原市政府为了传承和弘扬太原武术,不断举办武术比赛和展示活动。
同时,太原市还建立了一批专业的武术培训机构,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另外,太原武术还与旅游业相结合,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太原的武术表演和比赛成为了城市旅游的一大亮点,为太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结论太原武术作为太原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它不仅体现了太原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也为太原的文化交流和旅游业做出了贡献。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太原武术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继续为太原的发展做出贡献。
六、参考文献1. 李明. (2018). 太原武术文化之美. 太原文化, 2, 60-63.2. 张军. (2019). 太原武术的发展与保护. 山西社会科学, 4, 67-70.3. 赵红. (2020). 太原武术与旅游业的结合及其意义. 旅游研究, 5, 56-59.。
清代秘密结社对武术传承机制的积极影响

清代秘密结社对武术传承机制的积极影响作者:唐艳来源:《武术研究》2018年第03期摘要: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武术传承机制为切入点。
通过对清代秘密结社组织进行深入挖掘与思考,以武术发展历程为依据进行进一步诠释,试图讨论武术传承机制展开的影响因素。
从秘密结社的时代背景、历史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了解其发展概况。
其次,秘密结社以特有的传承方式,及其表现出来的组织形式等内容的显著凸显,使得承认秘密结社对武术传承机制产生影响。
研究认为:清代秘密结社内容的多样化,推动武术传承机制的发展;清代秘密结社方式的多变化,为武术传承机制的展开夯实根基;清代秘密结社组织实施的多元化,是武术传承机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因此,两者有积极影响,促使清代秘密结社推动武术传承机制的进程。
关键词:清代秘密结社武术传承机制影响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3—018—03通过清代武术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的阐述,并根据《清代秘密结社武术活动试析》等文献资料记载说明,详细对秘密结社进行探讨和研究。
研究发现,其组织形式为武术传承机制的后续发展提供一种模式,可以认为,它对武术的传承机制和秘密结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清代社会日新月异的过程中,不断呈现出秘密结社组织的功能及特点,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它只是产生了片面影响,但并不了解清代秘密结社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这一结社组织对清代的武术发展产生什么条件,以及对武术传承机制的完善,已达到何等水平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本研究重在研讨以清代秘密结社的武术展开景象为前提,以寻找秘密结社与武术的传承机制的关系为目标,并结合武术传承机制的相关发展对策及建议,正确阐释武术传承的机制与清代秘密结社的关系。
1秘密结社产生条件1.1时代背景演进在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盛行的民间武术活动条件下,推动了清代秘密结社的形成。
“所谓秘密结社,是指以下层民众为主要成分,以结盟、传教或习武等活动为凝聚方式,而不为朝廷官府所允许的各种民间结社团体”。
对一个村落武术变迁的民俗学阐释——以“鲍家武术”为例

种传统武术拳种 , 其 内容 可分为套路和功法两大类 : 套路的演
练形式有单练和对练 , 另外器械套路远多于徒 手套路 ; 功法包括
软功 和硬功 。 此拳法风格上讲巧劲 、 重步法、 突出实战。 在传播方
式上不 同于其它 以血缘为纽带传播 的拳种 ,而是习练者随到随
学的开放式传播 , 曾一 度风靡 乡里 。 遗憾的是鲍家武术鲜见于文 献资料 , 即便是上世纪 8 0年代的武术挖 掘整理工作也不 曾对该 拳法 予以重视 。但是经过对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鲍店实地调查
势 。笔者在实地调查中遇到的 1 3位习武者均为 6 0 岁 以上 的老
文 献标识 码 : A
鲍店位于 山西省长治市长 子县境 内。这个坐落于太行 山麓
的小镇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拳术 , 被当地人 称为 “ 鲍家武术” 。 鲍家 武术是上党地 区的先民们共同创造 、 享用 和传承 的文化生活 , 在
村 落武 术
鲍 家武术
文章编 号 : 1 0 0 4 -5 6 4 3 ( 2 0 1 3 ) 0 2 - _ 0 0 0 l _ _ 0 3
日益减少 , 老 龄化 现象异常 明显 , 与上世纪 8 0年代的习武热潮 形成 了强烈 的反差。 习练人群 中老年人 口占到大多数 , 受 制于精 力 与体力 的限制 , 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 , 导致鲍 家武术呈式微之
调节 的社会功能 。 进入 2 1 世纪 , 随着村落社会 的变迁 , 习练人群
基金项 目: 国家体育总局 武术研 究院武术研究项 目《 民俗学视 阈下的鲍 家武术研究》 , 编号 : WS H2 0 1 1 B 0 0 1 。 作者简 介 : 1 . 宿继光 ( 1 9 7 8 一 ) , 男, 在读博士研 究生, 副教授 。研 究方向 : 武 术理论与方法。 2 李金龙 ( 1 9 6 3 一) , 男, 博士 , 教授 , 博士研究生导师。研 究方向: 体育人 文社会 学, 民族传统体育学。
浅谈山西大院文化与山西武术_贾辉

浅谈山西大院文化与山西武术贾辉(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和实地考察方法,以山西大院文化为出发点,寻找山西大院文化与山西武术的关系,对中国明清时期山西大院文化与山西武术的发展,及山西大院文化对山西武术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经济基础对社会文化的基础作用和对武术发展的影响,进而说明明清时期大院文化与山西武术发展的关系,以及阐明山西传统大院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大院文化;影响;山西武术〔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016(2012)04-0106-03明清时期的山西,以商业发展为基础,富甲一方。
他们建造的宅院成为他们富裕的重要标志之一。
山西的大院主要有儒家风范的常家庄园、“金太谷”的曹家大院、民宅典范的乔家大院、含有丰富晋商文化的渠家大院、“民间故宫”的王家大院等。
多年来国家体育总局一直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事物积极进行挖掘、整理,而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武术则是该种类中重要的一项。
山西武术拳种很多,如形意拳、通臂拳、傅山拳,同时还有重要的器械鞭杆等,在明清时期有着重要的发展。
那么,在同一时期的山西大院文化对山西武术的发展是否有直接的影响,大院文化的发展轨迹与山西武术的起落是否有密切的关联呢?一、概念界定1.武术198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武术专题研讨会上,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技击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此定义成为武术的最有权威性的概念,并写入武术教材中,沿用至今。
2.山西大院文化山西大院专指明清时期山西境内的一批具有特色的北方深宅大院,这些大院都是随商业发展而兴起的,晋商在货物与金钱交换过程,及晋商在此过程中所遵循的精神和晋商的娱乐项目等,共同组成了山西大院文化。
二、山西大院文化特点地处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的山西,无数的名胜古迹,更是人才辈出的地方,而晋商成为了闻名中外的重要团体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01-04基金项目:中北大学2008年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2008J 019)。
作者简介:宿继光(1978—),男,山西太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第24卷第2期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V o l .24N o .2 2009年6月J o u r n a l o f P h y s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I n s t i t u t e o f S h a n x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J u n e 2009清代秘密结社对山西武术发展的影响初探宿继光,张艳婷(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51)摘 要: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清代秘密结社与山西武术发展的相关联系做了论述。
研究发现,清代秘密结社对山西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从业人口”和发展空间。
对清代山西武术与秘密结社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社会学研究,目的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个视角或是一条全新的思路。
关键词: 清代;秘密结社;武术;发展中图分类号:G 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571(2009)02-0062-03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秘密结社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奇特的社会现象,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明清山西武术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承载武术发展的秘密结社组织。
清代秘密结社作为一种具有宗教色彩和礼仪规范,从事特殊社会活动的秘密团体,在其长期的演化、发展过程中,势力由弱到强,能量越来越大,对农耕文明下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事实上,秘密结社是旧中国不可忽视的一种社会势力。
清代秘密结社多以结盟、传教、习武等活动为凝聚方式,不但为推动武术在民间的普及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促进了武术的横向交流。
秘密结社反映了清代文化史的一个侧面,同样也构成了传统武术发展流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1 清代秘密结社的特点 秘密结社是历史上下层群众为了互济互助和自卫抗暴,或为了求得精神上的慰藉而自发结成的社会组织。
[1]秘密结社分为秘密会党和秘密教门(或称民间宗教、秘密宗教)两大系统,由于在信仰内容和行为方式方面与主流社会相背离或对立,因此往往受到主流社会的打压,只能在民间秘密流传。
秘密结社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其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当时社会经济、阶级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制约。
秘密结社组织所行的歃血誓盟、焚表结拜仪式,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一种结盟的作法。
他们对天盟誓,信仰天地能主宰一切,认为凡是违盟的人,就是欺天,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
这种作法带有一定信仰特征,是将人世间生活上之所需,以超人间的形式作为规范约束人们的准则,是民间社团中的习惯方式。
秘密结社组织即通过宗法师承的组织模式和结盟互济的纽带,将人们组织在一个新的群体中。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代表地主阶级利益进行封建统治的政治体系,是由皇帝、中央乃至地方州、县形成的封建王朝统治网;下层则是以农村宗族为纽带、以城镇行会组织为主体形成的两大统治系统。
长期封建经济的顽固存在,以及统治者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严密控制,正是中国社会秘密结社组织存在的政治原因。
结社组织的出现,打破了下层社会原有的统治体系,它脱离了封建宗族血缘关系,又不受封建行帮的约束。
他们打出的旗帜是:不论宗族血缘关系,凡入会者皆以兄弟相称;摒弃旧有的地缘限制,而以五湖四海皆兄弟相论。
这个新的群体与士农工商及地方官府均无任何关联,但却随时都在接收着从那里被抛弃出来的人群。
当他们在一定条件下,从异姓结拜发展为广泛的结会立社时,即促成了秘密结社组织的诞生。
因此,可以说,秘密结社组织的产生是必然的,有其广泛的社会基础。
2 清代山西境内主要的秘密社团组织明清时期是山西武术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同时又是武术结社传播最为频繁的时期。
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言:“在雅文化中,`仁'是最高道德,而在俗文化中,由墨家思想演变而来的`侠义'被视为最高的道德,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类,成为民间结社的道德纽带。
”[2]所以在这些民间结社中往往是以武技为核心,其成员通过习拳练武与宗教结社相互结合,促进了武术在民间的传播,也使中华武术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由于山西自古就处在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斗争的前沿,所以山西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尚武的习俗和风气。
明清时期天地会、白莲教、义和团、青洪帮等秘密结社组织在山西境内都活动频繁,特别是以傅山为代表的反清社团和义和团运动对这一时期山西武术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
2.1 以傅山为代表的反清社团清代,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活动非常盛行,习拳练武与宗教结社相结合,寻机揭竿而起,促进了当时武术的传播与发展。
如山西朔州的善友会,会众皆为娴习某种拳、棒、刀、枪、弓矢等武术的人。
雍正五年(1727年)山西泽州《张进斗正法案》中的翟斌如、焦明山等都是白莲教首领兼拳师。
其中,最著名的还是傅山领导的“丹枫阁”。
现祁县乔家大院有一匾额,上书“丹枫阁”三字。
这“丹枫阁”正是反清秘密据点之一,原在祁县城内,是明末清初的历史名人戴廷拭的寓所,反清志士和学者傅山、阎若璩、顾炎武、阎尔梅等常在此聚会。
据传《丹枫阁记》的真正含义是:国家灭亡,国难当头,建“丹枫阁”,以寄托亡明之痛。
傅山在《丹枫阁记》后写的《跋》中言:“丹”是指读书的中心,“枫”是戴廷拭的字,“阁”是戴廷拭读书的地方。
故把“阁”命为“枫”,把“丹”字写在前面以示醒目。
“丹”表示红色,又表示忠心;“枫”既表示气节,又表示红色,都充盈着对明朝朱家的怀念思想。
明亡后,傅山为反清复明,一方面“高吟诸葛书”,学习兵法战阵。
另一方面遍游山川河流,勘察道路关隘,了解军事要地,方位四至;以道装、行医为掩护,广泛收罗人才,建立秘密反清社团。
太原有“南社”、洪洞有“必社”、离石有“朱楼社”、晋东南有“谁白社”。
同时和外省的“善友会”、“白莲教”、“禅教”等取得联系。
[3]当时傅山亲赴各社指导,踏遍了山西大部分地区,尤其在晋中一带,几乎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使武术在“社”中交流和发展,为武术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1649年,以大同起义为序幕,掀起了山西反清大起义。
傅山先生积极鼓动,出谋献策,然而起义最终失败。
尽管如此,傅山反清意志不减,隐居朝阳洞(在晋祠圣母殿北,悬瓮山半山间),创编成“朝阳拳”,终日演练功夫,强壮筋骨,积蓄力量进行反清活动。
傅山所创编的朝阳拳套路结构严谨,动作起承转折,自然顺畅,轻灵柔活,沉着稳健。
由于傅山精通医术,在漫长的岁月中,把养生之术与武术结合,将朝阳拳逐步演变成了“子午太极拳”又名“傅拳”。
在上世纪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一本《傅拳图》手抄本惊现于世,无疑为我们了解和认识傅山拳法提供了翔实的史料。
傅拳虽传人不多,但它丰富了中华武术的内容,它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2.2 义和团运动在山西的发展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反帝运动,曾呈燎原之势燃遍了华北大地,进入京津。
但在帝国主义和晚清政府的残酷镇压之下却只能走向失败。
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人民的力量,是清末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在反帝爱国的同时,对武术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义和团运动于19世纪90年代后半期起源于山东和直隶,以“练拳”为名组织起来,攻打教堂,反洋教。
1898年10月下旬,山东冠县梨园屯拳民起义,使义和团运动迅速兴起,从山东发展到直隶,并于1900年夏进入北京、天津。
面对如此巨大的社会运动,清王朝中央政府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竟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政策,往往由各级官员自行决定。
李秉衡、张汝梅和毓贤三任山东巡抚和直隶总督裕禄等高级政府官员都支持义和团,希望能利用其稳定风雨飘摇中的晚清政府。
毓贤调任山西巡抚后仍支持义和团,使义和团在山西有了很快发展。
1900年春天,山西太原开始有义和团活动,流行歌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五月中旬太原城街头巷尾,三五成群广泛开展练拳。
在巡抚毓贤支持下,义和团将各教会的外国人和部分中国教徒杀掉。
此后活动波及大同、潞安、汾阳、朔州、五台、太谷、榆次、清徐、平定等地。
农民拿着大刀、长矛等武器,以义和团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反对侵略、爱国保家的宣传,举行示威性的大会。
歌谣中唱道:“村村有铺团,镇镇有坛场。
山沟练武术,平原是战场,遍地是团民,个个会刀枪”,“拳场林立,指不可屈”成为当时义和团在山西习武活动的真实写照。
尽管义和团运动以失败告终,但对武术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清代秘密结社对山西武术发展的影响清代的秘密结社以传习武术为联络、结聚广大民众的主要方式,组织起大小不等的人群,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去寻求他们的人际依赖和相互援助,而这种求生方式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化为一种对统治阶级的反抗。
显而易见,这种结聚民众的结社形式,成为组织习武人群的重要手段,同时为这部分人群提供了习武练兵场所,最终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从业人口”和“发展空间”。
据马良评论:“盖因义和团起事,惟持刀枪棍棒各器械,且其平时操练,亦是武术。
故政府既以为民间自由存置武器,堪致巨变,遂严禁人民存置武器,纨绔书生因亦大受影响……有各村庄乡,经此巨变,藉武术之力得保平安者,亦复不少,此等庄乡对于武术教育,不惟不见退化,反从此愈加进步。
”[4]在其活动中,武术则往往会成为联结、武装贫苦民众的普遍方式,“创立会名,联合声势”。
一方面,该类组织的头目或者核心人物有不少系通晓武技者,很多组织推选头领的原则之一是“论武艺,不论身纪”。
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组织有较强的战斗实力以适应生存,因此十分注意吸收那些擅长武技的各类人物以作骨干。
这类人员的大量渗入,推动了会党成员习武活动的开展。
由于秘密结社的特殊存在形式以及赋予自己的特殊使命,使得广大社员时刻生存在危机之中,迫使他们向通晓武技的骨干头目学习,苦练武技,从而促进了武术水平的提升。
明清时期在各类结社组织具体的习武过程中,出现了因受组织活动影响而促使拳种形成、或由拳种发展成组织的双向互动,以及某些拳种间相互渗透交融的现象。
如1900年义和团头领之一张义,曾到山西平定县张庄一带组织过义和·63· 第2期 宿继光,等:清代秘密结社对山西武术发展的影响初探团,在张庄教义和拳,此拳如今仍流传于山西省平定一带。
同年,李存义参加义和团事败,到太谷避难,车毅斋命弟子李复祯等保护其安全,并推荐其为当地富户孟氏护庄。
李存义在太谷期间,车毅斋传授其十二形拳、挨身炮等形意拳套路。
1911年,李存义在天津创办北方最大的民间武术团体中华武士会,亲任会长,教授形意拳,为形意拳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5]结社还促进了武术的横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