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句中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4)翻译下列句子①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②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A. 直堕其履圯下圯桥B. 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却击退C. 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悉熟悉D. 高祖离困者数矣离通“罹” 遭遇【答案】C【解析】(1)C项该句翻译为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土谋刺秦王悉全、都【答案】A【解析】(2)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整句话的翻译为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本题中“矣”为句末语气词因此要在“矣”后断开排除B、D两项“谷城山下黄石”指“谷城山下的黄石” 作“即我矣”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故选A【答案】D【解析】(3)D项“张良魁梧奇伟”表述错误由原文“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可知张良相貌像个美丽的女子【答案】(4)①浅薄无知的小人让我把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们进来我就可以在秦国的土地上称王所以就听从了这种意见②恐怕又被怀疑到平生的过失而至于遭受诛杀所以就聚在一起图谋造反了【解析】(4)①鲰生浅薄无知的小人距通“拒” 把守内接纳王称王②见表被动故所以诛诛杀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诗歌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A. 诗歌前四句点题叙写诗人陪同北海太守李邕游览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历下亭B. “云山已发兴”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言云山也被宴会撩动了兴致显出宴会之兴盛C. 诗歌第七八两句描写宴饮的环境竹色波光清凉交映给宴会增添了雅兴和趣味D. 全诗寄情一场文人盛宴叙事简洁议论精警体现杜甫诗歌风格的多样性【答案】B【解析】(1)B项“云山已发兴”意思是云山美景助发雅性并非“运用拟人的手法言云山也被宴会撩动了兴致”【答案】(2)①郊游宴饮的快乐和满足②对宴会即将结束的留恋③对不知何时能再与李邕前辈共游同乐的感伤④对不管地位高低都要受外物的支配和束缚、不得自由自在的感慨【解析】(2)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后四句的大意分析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蕴真惬所欲落日将如何”写历下亭深蕴自然真趣令人恣情留恋但红日西沉宴会将散写出了诗人的无可奈何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郊游宴饮的快乐和满足以及对宴会即将结束的留恋“贵贱俱物役” 贵者如公、贱者如我同是被事物役使抒发了诗人受外物之支配束缚、不得自由自在的感慨“从公难重过” 恐怕今后难以把您重访则抒发了诗人对不知何时能再与李邕前辈共游同乐的感伤据此理解作答即可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3.(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3)下列名言中最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筷子的文化内涵?请简要说明A. 材料一中国汉字从“箸”到“筷” 是依据古代江南水乡的民俗提出的猜想这直接反映了语言的变化与实际生活有关B. 材料二日本民族具有悲叹落花之美的文化传统日本文化深受生命无常的影响樱花成为日本的国花大约也受其影响C. 材料二所说的汉族用筷禁忌与日本人对筷子的感情体现的是东亚文化圈内部的差异与材料一展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不同D. 材料三可以从宏观上解释材料一、二中的文化现象也可以从理论高度解答欧乐教授对于中国人不使用刀叉的疑问【答案】B【解析】(1)B项“悲叹落花之美”错误原文是赞誉【答案】D【解析】(2)A项蔡元培的说法是想力证中国文化中处处体现出中国人的温和和爱好和平“讽刺和嘲笑”描述用词过重B项“是文化糟粕”是一个很武断的判断而且也于文无据“必然”这个表述也太绝对C项“日本文化较少关注口彩”的推断错误于文无据故选D【答案】C【解析】(3)材料三既强调了文化的差异性又强调了文化的融合性主张多元文化融合A项强调的是文化的粉饰功能B项强调的是文化对于人类的启蒙开化作用D项强调的是不同的人对同一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不同而不是强调不同文化的融合故选C【答案】(4)①举例论证列举中国文化中用筷子的禁忌和日本文化中使用筷子的民俗来展示筷子的文化内涵②对比论证把中国人对于死亡的态度和日本人对于死亡的态度的异同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文化内涵上的异同点【解析】(4)材料二提到“汉族用筷禁忌很多大致说来与死亡相关的有两个”“一为三长两短”“二为当众上香”“而日本人深受无常观的影响崇尚瞬间美和消亡美樱花和武士道就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两大象征” 作者在这里举出了中国文化中用筷子的禁忌和日本文化中使用筷子的民俗写出了筷子深厚的文化内涵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材料中将中国人对于死亡的态度和日本人对于死亡的态度的异同进行比较“人们总是对死亡充满了一种本能的恐惧以致在生活中忌讳让人联想到死及与死亡相关联的事物”“而日本人深受无常观的影响崇尚瞬间美和消亡美” 运用对比论证从而得出文化内涵上的异同点4.(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4.(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4.(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5)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A. 中国文化体大思纷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才能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B. “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C. 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D.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答案】A【解析】(1)B项“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错材料二原文是“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C项“其内涵是相同的……平衡性”错根据材料二“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可知中国思维的整体观与阴阳观内涵不同D项以偏概全原文是“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故选A【答案】B【解析】(2)A项“它就将成为……”已然变未然材料一原文是“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C项“‘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错材料二中说的是“历史文化基础”D项“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错故选B【答案】D【解析】(3)材料三观点是“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 只有D项是从信息化数字化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作答的故选D【答案】(4)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开门见山表明写作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然后分六段指出了特质的具体内容最后论述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梦的关联以及传播方式②运用了大量的理论论证引用论证在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质时作者引入并阐释了很多传统文化名句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使论证更明确更有说服力③运用了举例论证点明中国文化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并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分析通过中国梦来证明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做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解析】(4)解答本题时可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材料二主要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段明确话题提出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的观点中间六段具体从六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质的内容后两段论述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梦的关系以及传播方式在论述过程中使用的论证方法主要包括理论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传统名句使得论证更具说服力据此联系材料内容分析作答即可【答案】(5)①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通过故事、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的形式加以固化运用民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②对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③做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整理工作展示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的传承促进文化与科技整合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解析】(5)结合题干通读文章确定答题区间为材料二、材料三筛选出“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在民间扎根”及“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真正走向了世界”等信息联系相关的日常积累分析概括得出答案即可5.(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2)文中画线部分在小说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3)小说写到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又写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请简要分析5.(4)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氛围?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氛围的?A. 小说开头写“我”眼中的幻影团火降落红叶山白的石、蓝的水火团在溪面上闪闪烁烁暗示了一种生命之美B. “我”再次看到律子时“本想趋前探问” 却“终究还是踟蹰不前” 表现了“我”既想见她又不忍心面对她病况的心情C. 小说两次出现律子“不和悦”的目光第一次写的是她害怕做手术第二次写的是她没能提前一天穿上和服的情绪D. 这篇小说很简短故事也简单不以人物性格的独特与情节的曲折取胜整篇小说有一种含蓄美和朦胧美【答案】C【解析】(1)C项分析有误第一次写律子“不和悦”的目光是“我”在电梯中对她的观察从“后来这女孩子不见了”来看律子没做手术是“后来”发生的与“我”在电梯中看到律子的目光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所以与她是否害怕做手术无关第二次写律子“不和悦”的目光从原文“原来律子正用不和悦的目光凝望着站在被秋雨打得朦朦胧胧的玻璃窗前拍纪念照的新郎新娘”和“明天的表演会我们请她穿上新娘礼服所以……”来看律子的心理应该与她看“新郎新娘”和将穿“新娘礼服”有关与她是否提前一天穿和服无关【答案】D【解析】(2)D项“扭转”有误这段文字之前写“我”去京都看律子这段文字之后写“我”在京都某饭店大厅看到律子情节发展是顺承关系且律子的先天性心脏病并未治愈她还是可能随时死去人物的命运也没有扭转【答案】(3)暗示了律子和小姑娘相似的命运因为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是和“她恐怕今明两天就不行了”相联系的【解析】(3)对服饰的描写无非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所以解答此题就要去思考和服与小说中两个人物的性格命运是什么关系小姑娘身裹美丽的山茶花图案和服“大概是术后胸前缠上绷带衣裳宽松而臃肿” 暗示了小女孩悲剧的命运和“她恐怕今明两天就不行了”相联系和服象征着成熟的生命、美好的期待、幸福的人生但包裹着的是无法挽回的脆弱的生命以及无法获得幸福的人律子作为模特穿上和服衬托了她因先天性心脏病可能随时死去的命运所以和服“暗示了律子和小姑娘相似的命运”【答案】(4)第一问这篇小说体现了生命美丽却无常易逝的伤感氛围第二问①通过现实中律子随时可能早逝的不幸来表现②通过团火降落红叶山的幻影来渲染【解析】(4)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氛围”和“如何表达”这种情感氛围实际上是在探讨小说的主题和小说主题是如何表现的小说主题主要通过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来表现小说主题的提炼概括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去归纳总结小说写了一位先天性没有胆液输送管的小女孩夭折写了律子因为先天性心脏病随时可能死去从这两个人物不难归纳出生命的脆弱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情与不公的主题至于如何表现主题从整体上来看小说出现了几大段的景物(幻影、秋雨)环境描写除此之外就是小女孩和律子的故事所以自然是通过这两个方面来表现主题的据此理解作答即可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6.(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6.(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6.(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大义凛然竟然往往天衣无缝B. 慷慨赴义甚至常常自圆其说C. 慷慨赴义竟然常常天衣无缝D. 大义凛然甚至往往自圆其说【答案】D【解析】(1)大义凛然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慷慨赴义指大义凛然地为正义献身第一处此处形容美国将霸权行为包装得正义庄严应选“大义凛然”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第二处此处形容将对华关系数十年发展称为二战结束后美国自损最重的三大对外政策错误是进一步的事例应选“甚至”常常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次数多而且时间相隔不久往往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第三处此处形容一个空口袋在里面空空、没有任何东西支撑的条件下立不起来是时常存在的应选“往往”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自圆其说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第四处此处形容语言游戏再怎么重复也不会没有漏洞应选“自圆其说”故选D【答案】C【解析】(2)根据上文“美中在国际商务中互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和下文“这是一大错误”推断这句话的主语应是“美国” 排除A、D两项“忽略”的宾语应是“好处” 排除B项故选C【答案】B【解析】(3)原句共有两个错误一是“借强力肆意”语序不当应是“肆意借强力” 排除C、D两项二是“冲击国际体系的平稳运行”搭配不当应是“给……带来冲击” 排除A项故选B7.(1)将________________7.(2)将________________7.(3)将________________7.(4)将________________7.(5)将________________【答案】(1)将“霸主”改为“大家”【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题目已经指出语段是“我校生物社团学生负责人王哲给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写的一封短信” 且”其中有几处用语不得体” 要求“指出并改正”仔细阅读这封短信可发现①“霸主” 在某一领域或地区最有声威、势力的人或集团此处是说屠呦呦是医学界著名的专家表达不符合语境可改为“大家” ②“忝列” 意思是有愧于排列在其中为谦辞只能用于自己此处是说屠呦呦一个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中国著名药学家降低身份答应成为自己生物社团顾问中一员“忝列”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屈就” ③“绵薄之力” 微不足道的力量指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是谦词此处是说屠呦呦为自己生物社团发展提供指导帮助表达不得体可改为“指导帮助” ④“佼佼者” 指美好、突出的人物也指某领域上优秀的人此处是用来形容自己生物社团成员抬高了身份表达不得体可改为“爱好者” ⑤“编安” 是作者给编辑信函的问候语此处是生物社团负责人王哲给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写信不是对普通的编辑问候因此“编安”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安康”【答案】(2)将“忝列”改为“屈就”【解析】【答案】(3)将“绵薄之力”改为“指导帮助”【解析】【答案】(4)将“佼佼者”改为“爱好者”【解析】【答案】(5)将“编安”改为“安康”【解析】8.(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8.(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8.(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黄沙漫天妥善杀鸡取卵如火如荼B. 黄沙漫天妥当以卵击石如日中天C. 过眼云烟妥善杀鸡取卵如日中天D. 过眼云烟妥当以卵击石如火如荼【答案】A【解析】(1)黄沙漫天风大将地面上的沙土吹起现在多指是由气候、环境恶劣导致过眼云烟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这里形容“楼兰古城” 故选“黄沙漫天”妥善稳妥完善的恰当的妥当稳妥适当结合语境故选“妥善”杀鸡取卵意思是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以卵击石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跟“竭泽而渔”意思相近的故选“杀鸡取卵”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如日中天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形容“环保公益活动”多、盛故选“如火如荼”故选A【答案】D【解析】(2)A项“疮痍”与“创伤”重复B项句序不当C项“制造”和“财富”搭配不当故选D【答案】C【解析】(3)利用句式的一致性排除B、D两项“凝聚”比“凝结”更合乎语境排除A、D 两项故选C。
陕西省2024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含精答案解析

2024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语文注意事项: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指定区域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暑期档《长安三万里》热映,不仅展现了唐朝诗人李白、高适和杜甫的风采,还精心描画出唐代街巷坊肆的日常景象。
时光荏苒,长安已是“西安”,城市布局与唐代相比有了很多变化。
近代以降,这座城市的唐风并不浓郁,直至2010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成,西安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复现古都风貌的独特路径:长安西市遗址上修建的大唐西市博物馆于原址“就地展示”,对汉唐城市遗址修葺则“修旧如旧”。
6个仿唐街区复现“丹柱素壁”的建筑外表,商铺林立,游客熙攘,一派浓郁烟火气,一如今人对古代长安繁华街市的想象。
严格说来,历史文化名城难以真正“复原”。
城市不是西伯利亚荒原上偶然发现的猛犸象遗体,能在冰冻岁月中保持原貌。
一座城市的社会生活如流水般奔腾不息,后人很难分辨汉代长安、唐代长安与宋元“长安”之间的区别。
同时,即便古代城市规划设计明确,现有证据仍不足以完整复原整座城市。
比如,初至京城便明白“长安居不易”的白居易,年近五旬终于在长安新昌坊有了住宅。
对此,诗人并未吝惜笔墨,但我们仅能从诗中依稀得知他住在新昌坊东边,“最近东头是白家”,且宅前有松,“但有双松当砌下”,更多信息则无从知晓。
那么,如何在历史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复现一座古代城市呢?理论上,我们可以立足此时此地,从现状倒推出一座城市最初的样貌。
以西安为例,在时光长河中逆流而上,观察明清西安府城墙的营建,欣赏元初马可·波罗赞美的“城甚壮丽”,了解北宋吕大忠始建碑林的动机,感受盛唐帝都的万千气象,直到见证隋文帝营造大兴城的那一刻。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文言文阅读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宋)太祖善御豪杰,得人之死力。
居常多幸讲武池,临流观习水战,因谓左右曰:“人皆言忘身为国,然死者人之所难,言之易耳。
"时禁卫将帅军厢主皆侍侧,有天武厢主李进卿前对曰:“如臣者,令死即死耳。
”遂跃入池中,上急令水工数十人救之,得免,几于委顿。
左右内侍数十人,皆善武艺,伉健,人敌数夫,骑上下山如飞。
上慰抚养育,无所不至,然未尝假其威权。
泗洲槛生虎来献,上令以全羊臂与之,虎得全肉,决裂而食,气甚猛悍,欲观之也。
俄口呿不合,视之,有骨横鲠喉中,上目左右,内侍李承训即引手探取,无所伤。
尝因御五凤楼,有风禽罥东南角楼鸱尾上,上顾左右曰:“有能取之否?"一内侍,失其姓名,摄衣攀屋桷以登缘,历危险,取之以献,观者胆落,盖试其趫①捷也。
太祖始自总戎,为士众畏服,及践祚,善训戎旅,隶兵籍者多以配雄武军。
自此或习试武艺,或角力斗殴,以较胜负,渐增俸缗,迁隶上军。
十月后,骑兵皆侵晨出城习马,至暮归饲马,不令饱,虽苦寒,马常汗洽,耐辛苦,不甚肥盛。
初议取蜀,有天武军主武超曰:“西川除在天上不可到,若舟车足迹可至,必取之耳。
”士皆贾勇思奋,平蜀止六十日,用精兵才七千人。
居常卫士直庐中,咸给以棊②枰,令对弈为乐,曰此徒端居终日无他思虑以此使之适情耳。
"太祖平蜀,择其亲兵骁勇者百余人,补内殿直,别立班院,号川殿直。
南郊赏给,比本班减五千,遂相率击登闻鼓诉其事,上大怒曰:“朝廷给赐,自我而出,安有例哉?”尽捕连状者四十余人,斩于市,余悉配隶下军,遂废其班。
一日,内酒坊火,悉以监官而下数十人弃市,诘得遗火卒,缚于火中,自是内司诸署,莫不整肃。
(选自《杨文公谈苑》)【注】①趫(qiáo),指行动轻捷。
2024届山东省4月份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2024届山东省4月份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孔子不饮盗泉之流,曾子不入胜母之闾。
名且恶之,而况为不臣不子乎?《传》曰:“君子可贵可贱,可刑可杀,而不可使为乱。
”若夫外饰其貌而内无其实..,口诵其文而行不犹其道,是盗,固与盗而不容于君子之域。
《春秋》不以寡犯众,诛绝之义有所止,不兼怨恶也。
故舜之诛,诛鲧;其举,举禹。
夫以巧璠之玳,而弃其璞,以一人之罪,而兼其众,则天下无美宝信士也。
晁生言诸侯之地大,富则骄奢,急即合从。
故因吴之过而削之会稽,因楚之罪而夺之东海,所以均轻重,分其权,而为万世虑也。
弦高诞.于秦而信于郑,晁生忠于汉而雠于诸侯。
人臣各死其主,为其国用,此解扬之所以厚于晋而薄于荆也。
(节选自《盐铁论·卷二·晁错》) 材料二:昔者,晁错尝忠于汉矣,而其知不足以任天下之大权也,是以轻发七国之难,而其身先戮于一人之言。
可不谓愚乎?彼错者为申韩之学锐气而寡恩好谋而喜功之臣也。
自孝景之居东宫,而错锐之以人主之术数也,固以知宠之矣。
及其即位,而以天下听之。
彼挟其君以天下听之也,欲就其所谓术数之效.。
是以轻为而不疑,决发而不顾,卒以忧君危国,几成刘氏之大变。
而后世之士,犹或知之,独子云乃谓之愚。
子云之愚错也,非以其知不足以卫身而愚之也,亦以其不能杜.七国未发之祸而故趣之于乱也。
东诸侯之势诚强矣。
强而骄,骄而反,其理也。
然而,束之而使无骄,御之而使无反者,岂固无术耶?而错之策曰:“削之、不削,皆且反也。
削之,则反速而祸小;不削,则反迟而祸大。
”是错之术无他,趣之以速反而已。
错之所谓祸小者,以吾朝削其地,而暮得其民也。
安有数十年拊循之民,一旦而遂不为之役也?吴王所发五十万之众者,皆其削郡之民也。
连七国百万之师西向而图危关中,乃曰祸小者,真愚也。
(节选自《何博士备论·晁错论》)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宋玉对楚王问文言文翻译

宋玉对楚王问文言文翻译宋玉对楚王问先秦:宋玉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
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
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
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
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译文楚襄王向宋玉问道:“先生难道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吗?为什么广大士民都说您不好呢?”宋玉回答说:“是的,不错,有这么回事。
但希望您能宽恕我的过失,让我把话说完。
”“有一位在郢都唱歌的客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数千人,接着他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数百人,后来他唱《阳春》,《白雪》,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他时而用商音高歌,时而以羽声细吟,其间杂以宛转流利的徵音,这时都城里聚拢来跟着唱的不过数人而已。
这说明他唱的歌越是高深,能跟着和唱的就越少。
”“故此,鸟中有凤凰而鱼中有大鲲。
凤凰拍击空气,直上九千里的高空,贯穿云霞,背负青天,在高渺的天空展翅翱翔;而那跳跃于篱笆之间的鷃雀,哪能和风凰同样衡量天地的高大呢?鲲鱼早上从昆仑大山出发,在碣石晒背曝鳍,晚上在孟诸大泽投宿;那处于小小池塘之中的鱼儿,怎能与大鲲一样测知江海的浩瀚呢?不只是鸟中有凤鱼中有鲲啊!在‘士’中也有出类拔萃的人物。
那些高洁的人物有如美玉一般的品行,超世独立;而那些世上的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我的行为呢?”注释(1)其:用在谓语“有”之前,表示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可能”、“或许”等。
泸州市高2021级高一学年末统一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泸州市高2021级高一学年末统一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1~5题。
(22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杭人名为苏公堤。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洵游学四方游:求学B.属文日数千言属:撰写C.上表以谢谢:谢恩D.相从溪山间相:偏指一方,相当于“他”。
四川省绵阳市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含解析

绵阳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末教学质量测试高一语文第Ⅰ卷(选择题,共18分)一、(12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奴隶.(lì)浸.渍(qìn)籼.米(shān)力能扛.鼎(gāng)B. 弄.堂(lòng)譬.如(pì)解剖.(pōu)三年五载.(zài)C. 绯.闻(fēi)默契.(qì)倾轧.(zhá)叱咤.风云(zhà)D. 租赁.(lìn)忸.怩(niǔ)贿赂.(lù)摘星揽.月(lǎn)【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和修改。
该题对于基础学问驾驭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常要留意识记和辨析。
正确的读音为:A项,浸.渍(jìn)籼.米(xiān)B项,弄.堂(lóng)三年五载.(zǎi) C项,倾轧.(yà)故本题选D项。
【点睛】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
由于生活中那些简洁读错的字往往也就是高考字音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归纳出误读的常见类型对我们复习备考是很有帮助的。
同时。
针对每一种误读类型,我们都要实行主动的措施,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驾驭好字音这个考点。
字音的误读的缘由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把多音字的甲音误读成乙音。
(2)形声字类推偏旁引起误读。
(3)习惯误读字,如“玫瑰”中的“瑰”。
(4)生僻字。
生僻字,因其不常见而简洁被忽视,易误读。
考生平常要做有心人,留意积累。
对于字形来讲在学习是要留意:1、平常加强识记,尽力拓宽学问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
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要化大力气。
对那些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尤其要细致区分。
2、加强练习。
3、学会区分同音字。
4、学会以音辨形。
5、学会以义辨形。
6、学会依据语境辨形。
四川省自贡市高级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四川省自贡市高级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
宋诗由于受理学泛滥和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点不同,比较侧重于说理。
明代李梦阳就说过“宋人主理”的话。
然而,过分强调说理,有可能使诗歌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甚至于损害和忽略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而以一般理论文章的思维去写诗,其结果就会像宋代道学家以及受他们影响的某些诗歌一样,成为“理学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那么,怎样才能使诗歌虽以说理为主,而又不违背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呢?这就要使诗歌中的理和趣相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所谓“趣”,是针对诗歌的艺术特征而说的,要求诗歌能够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其实并非否定“理”,而是强调仅仅有“理”不能算诗,诗还必须有“趣”。
宋代多数诗人,包括一些道学家写的诗,也是注意到了诗歌中的“理”是应当有“趣”的。
比如北宋的程颢曾赞扬石曼卿的两句诗“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是“形容的浩然之气”的状况的。
诗歌的“理趣”虽然主要表现在以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某个生活真理,但是也并不仅仅在此。
有“理趣”的诗歌也不完全排斥“以理语入诗”。
诗歌并不是绝对地不能写“理语”,问题要看这种“理语”在全诗中所起的地位和作用。
如果它是和全诗的艺术形象和谐统一,而且也是它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的话,那么这种“理语”不仅可以“入诗”,往往还是十分必要、不可缺少的。
注重“理趣”虽是宋诗的重要特点,但它的渊源却是很早的。
袁枚《随园诗话》说:“或云:‘诗无理语。
’予谓不然。
《大雅》:‘于缉熙敬止’;‘不闻亦式,不谏亦入’:何尝非理语?何等古妙?”玄言诗坠入“理障”,历来是大家所否定的,但像陶渊明、谢灵运这样有成就的诗人,也常在诗中表现“玄旨”,却并不影响他们诗作的艺术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玉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宋玉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
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
差①。
景差惧其胜己,言之于王,王以为小臣。
玉让其友,友曰:“夫姜桂因地
而生,不因地而辛;美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亲。
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
意者子也。
”玉曰:“若东郭狻者,天下之狡兔也,日行九百里,而卒不免韩卢
②之口,然在猎者耳。
夫遥见而指踪,虽韩卢必不及狡兔也;若蹑迹而放,虽东
郭狻必不免也。
今子之言我于王,为遥指踪而不属耶?蹑迹而纵泄耶?”友谢之,复言于王。
玉识音而善文,襄王好乐而爱赋,既美其才,而憎之仍似屈原也。
曰:“子
盍③从楚之俗,使楚人贵子之德乎?”对曰:“昔楚有善歌者,王其闻欤?始而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中而曰《阳阿》《采菱》,国中属而和之者数百人;既而曰《阳春》《白雪》《朝日》《鱼离》④,国中属而和之者不
至十人;含商吐角⑤,绝节赴曲,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其曲弥高,其和
弥寡也。
”
……
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野,将使宋玉赋高唐之事。
望朝云之馆,上有云气;崪⑥乎直上,忽而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
王问宋玉曰:“此何气也?”对曰:“昔者先王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一妇人,暧乎若云,焕乎若星,将行未至,如漂如停,详而视之,西施之形。
王悦而问焉。
曰:‘我赤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卒,封于巫山之阳台,精魂依草,实为灵芝。
’”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楚怀王闻谗言,怒而放流。
屈原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
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参考译文:
宋玉,是楚国鄢地人。
所以现在宜城还有他的坟墓。
起初他追随侍奉屈原,
屈原被流放后,他向好友景差谋求侍奉楚王。
景差害怕宋玉胜过自己,只是向楚王简单说了说,楚王也只给了宋玉一个小职务。
宋玉于是责备景差,景差说:“生姜和肉桂固然是依靠土地生长,但并不是靠土地才有辛辣的味道;美丽的女子固然是靠媒人的介绍嫁人,但不是靠媒人来使夫妻相亲相爱。
介绍你得到官职的,
是我;至于做官不得意,那就在于你自己了。
”宋玉说:“东郭狻是天下最善跑
的狡兔,一天能跑九百里,最后仍然免不了会被韩卢追上咬住。
但实际上韩卢能不能捉住东郭狻,关键在于猎人的指挥得当不得当而已。
如果猎人只是向很远的地方望一眼给韩卢泛泛一下狡兔的踪迹,那么,虽然韩卢是善跑的名犬也追不上
狡兔啊;如果猎人认真给韩卢指点紧紧跟着狡兔的脚印,并且放开绳子任他追,
那么,虽然是善于奔跑的东郭狻也必然不能逃脱。
现在你把我介绍给楚王,只是漫不经心地示意了一下踪迹罢了还是认真地指引猎物的脚印并且放开绳子
呢?”景差听了立即道歉,重新慎重地向楚王举荐宋玉。
宋玉懂得音乐还善于写文章。
楚襄王也爱好音乐喜欢词赋,既欣赏宋玉的才华,但讨厌他类似屈原。
就对宋玉说:“你何不顺从楚国的习俗,使楚国人重视
你的美德呢?”宋玉回答说:“从前楚国有个很会唱歌的人,大王听说过吧?开始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一起唱的有几千人;中间他唱《阳阿》《采菱》,都城里跟着一起唱的也有几百人;最后他唱《阳春》《白雪》《朝日》《鱼离》,都城里跟着一起唱的不到十人;歌曲唱到精彩处,低昂自如,优雅无比,节拍和
曲调美妙至极,都城里跟着一起唱的还不到三个人了。
这就是歌曲越高雅,跟着唱的人越少。
”……
楚襄王带着宋玉到云梦一带游览,打算让宋玉写一篇关于高唐的文章。
看到险峻的山上集聚许多云雾,山峰高耸,云雾飘浮变幻,就问宋玉:“这是什么
啊?”宋玉回答:“先王曾经来到这里游览,感到疲惫就白天休息,梦到一个女子,像云雾一样温柔,像星星一样飘忽,似走未走,似飘又停,仔细一看,像西
施一样漂亮。
先王高兴地询问。
她说:‘我是赤帝的小女儿,叫瑶姬,没有成婚
就去世了,安葬在巫山的南面,我的魂魄融入草木,化成灵芝。
……’”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选段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
……怀王听信谗言,愤怒之下流放了屈原。
屈原就写了《离骚》等文赋来自我哀悼……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
这些人,都喜欢写辞赋并且凭借文章出名。
然而他们都只模仿了屈原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最终都不敢直接劝谏的。
【注释】①景差:景差,战国楚辞赋家。
②东郭狻、韩卢:《战国策》有个“韩卢逐狻”的故事:传说中跑得最快的狗叫韩卢,跑得最快且狡猾的兔子叫东郭狻。
一天,韩卢追逐东郭狻绕三山跑了五圈,最后都累得不能动弹。
③盍:“何不”。
④《下里》《巴人》《阳阿》《采菱》《阳春》《白雪》《朝日》《鱼离》:都是乐曲名。
⑤含商吐角:指娴熟而美妙地发出歌声。
商、角,古代音阶名。
⑥崪:
zú,指高山。
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让其友让:动词,表示歉意,谦让。
B.友谢之,复言于王谢:动词,致歉,道歉。
C.使楚人贵子之德乎?贵:形容词意动用法,“看得高贵,重视”的意思。
D.名曰瑶姬,未行而卒行:这里是“长大,成婚”的意思。
2、汉代著名楚辞研究学者王逸曾评价宋玉“能巧辩,善属文”,下列能佐
证的一组是
①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②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
③若蹑迹而放,虽东郭狻必不免也④子盍从楚之俗,使楚人贵子之德乎?
⑤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也⑥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A.①②④B.①⑤⑥C.③⑤⑥D.②③④
3、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宋玉直接继承延续了屈原诗歌艺术风格,在楚辞方面成就斐然,从而奠
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B.宋玉能言善辩,面对景差的敷衍托辞,他用韩卢逐狻的典故来设喻批驳;当楚襄王劝其改变文章风格时,他用“曲高和寡”的故事来回答,表明自己不会改变文风。
C.宋玉作为楚王左右的文学侍臣,官卑职小,但他一再营求,后来也凭着
超群的才华,博得了楚王的赏识。
D.作为一代文学大家,宋玉的才华及人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普遍的赞誉,
而且得到了习凿齿和司马迁的高度评价。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
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1、A
解析:让,责备。
2、C
解析:①是宋玉请景差推荐自己,②是景差的托辞,④是楚王劝宋玉改变自己的文风。
3、D
解析:宋玉的人品在当时和后世被赞誉和高度评价与原文不符。
4、介绍你得到官职的,是我;做官却不合心意的,那就是你自己。
都城里跟着一起应唱的还不到三个人了。
然而他们都只模仿了屈原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最终都不敢直言劝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