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曹植作品精选精练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2020年高考语文复:古典诗歌鉴赏练题一、赏析意象作用练前提示:意象是古代诗歌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
赏析意象的作用,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①造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②写人: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③抒情:感发兴寄,表达情感。
④结构:或为线索,或为中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注XXX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XXX。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XXX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
通过反衬和拟人手法,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
同时,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讽刺他们随波逐流,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故衫XXX暗淡绯衫称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门。
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
残色过梅看向尽,故香因洗嗅犹存。
曾经烂熳三年著,欲弃空箱似少恩。
注:①本诗作于宝历元年(825),时XXX从忠州刺史徙杭州刺史再徙苏州刺史。
②绯衫:大红色官服。
唐代官员三品以上着紫红,四品、五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为绯红。
③梅:梅雨季节。
诗人想借“故衫”抒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首联用“绯衫”“老身”自嘲,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未获提拔重用的苦闷之情。
中间两联借绯衫依旧感慨职位依旧,为职位长期得不到升迁而苦恼。
尾联“欲弃空箱似少恩”借旧衣不可弃,暗喻旧臣不宜疏远,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皇上提拔重用的心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XXX其一楼压黄河山满坐,XXX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传,不妨XXX城头过。
其二一别XXX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XXX酒人。
答案:这两首诗都以“楼”为主要意象。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曹植作品精选精练

曹植作品精选精练杂诗曹植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途,东路[注]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注]东路,指曹植从洛阳回自己封地鄄城(在今山东省)的路。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三、四句自问自答,强调诗人心中的远游是要远征东吴,为国杀敌。
B.诗人远游时遇到了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暗示理想受阻的现实。
C.“惜哉无方舟”一句语义双关,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愿闲居封地、甘心替国分忧的情感。
2. 曹植的诗歌具有“刚健之美”,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6分)1、B2、诗共十二句。
前六句表明自己愿意渡江征吴,而不愿东归封国,中间四句言道路险阻,惋惜自己不被朝廷所用,不能率舟师南渡;后二句点明自己渴望报国立功而不愿虚度岁月的壮志。
抒发了作者甘心赴难为国建功的壮志,但又不能实现的苦闷。
全诗语言明白自然,风格俊爽豪健。
杂诗曹植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阳景:太阳光。
黍离:出自《诗经》,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表达亡国之痛。
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
处者:指役夫的家人。
式微:出自《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此处有盼役夫早归之意。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秋天到来,薄云蔽日,清风吹衣,鸟飞鱼游,自然物象的变幻,触动诗人敏感的心灵,引发他无尽的感怀。
B.时处乱世,徭役繁重,服役之人长期不得归家,诗以“眇眇”状服役之地荒僻偏远,又显人物内心的愁苦无助。
C.役夫征发时严霜凝结前路茫茫,归家时白露已晞苦尽甘来,物候变换中寓含着人物内心悲喜变化的今昔之感。
D.九、十两句借典抒情,感怀深沉,游者和处者同心离居,一悲叹乱离,一殷切劝归,对举并写,倍显凄恻动人。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9~20题。
(8分)戏答诸少年(唐)白居易顾我长年头似雪,饶君壮岁气如云。
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时不放君。
古树(唐)徐凝古树欹斜临古道,枝不生花腹生草。
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
19.《戏答诸少年》中“朱颜”一词意为,《古树》中“”一句写出古树的老态。
(2分)20.简析两首诗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
(6分)【分析】(19)本题考查对诗中关键词的理解以及诗句的理解。
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语境来理解。
(20)本题考查对诗歌使用的表现手法的掌握。
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再分析传达的感情。
【解答】(19)对“朱颜”的理解可结合学过的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里“只是朱颜改”一句中朱颜的词意,应该是指红润美好的容颜。
“枝不生花腹生草”一句写出了古树的老态,它已经不开花且腹中长满了草,证明了它已经老去。
(20)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第一首写了诗人年老,头发已经白似雪,而少年们气概如云,两者对比,写出了自己的感慨。
第二首诗后两句“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说行人从来没见过树年青时,但是古树却已经见证了几番苍老,将“行人”与“古树”的年龄对比,写出了世事变迁,人与物代谢不同。
第一首后两句“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时不放君”通俗易懂,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苍老的命运,诗人对青春难再有深刻认识。
第二首诗借写古树来表达对宇宙无限而人生短暂的感慨。
所以都喻指深刻,可以说是“借题发挥”。
答案:(19)红润美好的容颜(答“年轻的容颜”亦可)枝不生花腹生草(20)①都运用对照(对比)写法。
《戏答诸少年》将诗人的年老“头似雪”与少年的“气如云”对比,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古树》将行人与古树时序(年龄)进行对比,写出了树的古老及世事的变迁。
②都在借题发挥。
《戏答诸少年》以“戏答”为题,以看似戏谑的笔调写出了诗人对岁月如流、青春难驻的深刻认识;《古树》以吟咏饱经沧桑的古树来表达自己对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的感慨,颇具韵味。
2020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思想情感类(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安定城楼(唐)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①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②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③竟未休。
【注释】①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
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②回:挽回、扭转。
③鹓雏:鹓雏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
《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使用了多个典故,盘郁顿挫,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B.首联点题,上句以夸张之笔极写安定城楼高拔且连续绵延的气势,下句则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洲渚接连一片的阔大之景,乃登楼之所见。
C.颔联用典,既有人生失意之悲,更通过“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表达自己振作精神、重整旗鼓之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D.颈联情感又一跳转,由颔联的激昂转入低沉,诗人想象自己一生无为,只能在白发苍苍的晚年泛舟湖上,渺如沧海一粟。
E.尾联用庄子寓言之典,把朝廷的禄位比作腐臭的老鼠,用鹓雏,也就是以凤凰自比,这是诗人立身处世的极其鲜明、有力的表白。
2.通读全诗,说说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述之。
(6分)答案1、CD【解析】C项“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主要还是诗人的身世自况,以寄人篱下的王粲自比,情感没有那么积极。
D项意思表述全然相反。
颈联是说自己总想着年老时归隐江湖,但必须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行,情感比较积极。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精选汇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公无渡河李白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写黄河西来,咆哮奔腾,而“触龙门”,又有“鲤鱼跳龙门”之意,意在表明作者心中的宏图壮志。
B.从远古河害到滔天洪水的平治,诗人发挥无穷的想象,写了“大禹治水”的典故,洪水得治,却留下“茫然风沙”。
C.诗歌的下一节,诗人痛诉狂叟溺死波浪,流浮东海,终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鲸齿冤魂,此处用了夸张手法。
D.诗歌最后,诗人一变双行之体,只写了孤单的一句“箜篌所悲竟不还”,便掷笔而叹,其悲不忍卒“写”。
15.李诗比课文中出现过的《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更具悲剧色彩,请简要分析体现在哪里。
(6分)14 A(“触龙门”只是在表现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
)15 、两首诗均写了狂夫“渡河而死”的悲剧,李白诗的悲剧意味更体现在①用大量笔墨渲染黄河汹涌气势,及大禹治水后剩下“茫然风沙”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②除了妻子的劝阻,李诗还写了旁人的冷漠,侧面烘托出狂夫的悲剧。
③李诗还想象狂夫死后的景象,挂在白鲸的巨齿间,箜篌悲声不绝,将悲剧推向高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桂州腊夜戎昱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1,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2,辛苦向天涯。
[注]1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唐大历初年被镇守荆南的卫伯玉辟为从事,后漫游湘桂间。
大历后期宦游至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典诗歌鉴赏 含解析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此诗前六句绘写雪后黄楼之景,后两句抒发之情。
写景精微细腻,写情深远绵邈。
答案长忆(思念)友人2.《诗林广记》评曰:“‘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二句尤妙。
”这两句妙在何处?试作赏析。
答:答案①意象繁密。
“云日”“松雪”“溪山”“晚风”四组景物两两相对,一字一意,用最简练的意象传递出尽可能多的情感。
②用词精炼。
“明”形象地刻画了松雪在阳光照射下明亮耀眼的状态;“进”写出了雪后冷风吹拂而带来的阵阵寒意。
“明”“进”的使用,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有了生气。
③动静结合。
“云日明松雪”表现出薄云遮掩的日光映照松雪的静态,“溪山进晚风”写出晚风吹进溪水纵横的山间的动态。
④多种感觉的融合。
既有“云日、松雪”等所见之景,又有隐含在“溪山进晚风”里的所听之声,还有“晚风”吹拂下,带来阵阵寒意的所触之感。
⑤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借助“云日”“松雪”“溪山”“晚风”等意象,营造空明澄净的意境,抒发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寄情山水的洒脱情怀。
(写出三点即可)1.诗歌开头四句描绘了一幅的画面。
答案雪后空明澄净2.结合全诗,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答案诗歌通过描写雪后薄云遮日的景象,描绘了一幅清白交映的松雪图,并借用典故传达诗人冲淡的情怀和对友人的思念。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颈联中的“句中眼”分别是和。
答案静闲2.本诗为忆友之作,而全诗并无一字提及“胡居士”,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人是如何怀友的。
答:答案①首联对仗,以“寒更”对“清镜”,见“衰颜”而生迟暮之感,为怀人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②中间两联调动听觉和视觉,透过雪景传达无处不在的静寂寒冷,用环境描写为转写对胡居士的忆念蓄势。
③尾联借用典故和想象的手法回忆胡居士。
借用袁安卧雪的典故,想象胡居士雪中高卧,写出胡居士像袁安一样贤达而固穷守志,表达了诗人对胡居士的仰慕与思念。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
②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
范蠡经商有道,号陶朱公。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登临览景,古今勾连,营造了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
B.颔联意在写“今”,鸟去鸟来,人歌人哭,描绘一时见闻。
C.颈联所绘之景,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时间上不连续。
D.前三联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历史兴亡、人世变迁之感。
15.与汪遵的《五湖》“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
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相比,两诗写到范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14.B"意在写今"有误,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既是写"今",也是写"古";"一时见闻"也有误,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这些景象都不是诗人一时之所见所闻,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15.(1)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范蠡的缅怀仰慕之情。
(2分)(2)不同:①杜诗表达了无因会见范蠡、无法像他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这是诗人归隐之志的体现,诗人厌倦官场,寄情山水,向往隐士生活。
(2分)②汪诗主要表达诗人对范蠡的"功成身退,善始善终"的做法的赞美之情。
(2分)诗歌赏析:本诗抒写了诗人在开元寺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古今之慨。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强化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0 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强化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 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
②南朝狂客:孟嘉。
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 “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 “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
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 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
“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
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2. 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纳兰性德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
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
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景物,黄云、紫塞、女墙、乌啼,边塞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B. “落日”两句,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场面宏阔,呈现一片苍茫萧索之景。
C. 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抒发了戍边的豪情。
D. 词作上片遒劲豪迈,下片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植作品精选精练
杂诗曹植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途,东路[注]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注]东路,指曹植从洛阳回自己封地鄄城(在今山东省)的路。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四句自问自答,强调诗人心中的远游是要远征东吴,为国杀敌。
B.诗人远游时遇到了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暗示理想受阻的现实。
C.“惜哉无方舟”一句语义双关,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愿闲居封地、甘心替国分忧的情感。
2. 曹植的诗歌具有“刚健之美”,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6分)
1、B
2、诗共十二句。
前六句表明自己愿意渡江征吴,而不愿东归封国,中间四句言道路险阻,惋惜自己不被朝廷所用,不能率舟师南渡;后二句点明自己渴望报国立功而不愿虚度岁月的壮志。
抒发了作者甘心赴难为国建功的壮志,但又不能实现的苦闷。
全诗语言明白自然,风格俊爽豪健。
杂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阳景:太阳光。
黍离:出自《诗经》,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表达亡国之痛。
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
处者:指役夫的家人。
式微:出自《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此处有盼役夫早归之意。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秋天到来,薄云蔽日,清风吹衣,鸟飞鱼游,自然物象的变幻,触动诗人敏感的心灵,引发他无尽的感怀。
B.时处乱世,徭役繁重,服役之人长期不得归家,诗以“眇眇”状服役之地荒
僻偏远,又显人物内心的愁苦无助。
C.役夫征发时严霜凝结前路茫茫,归家时白露已晞苦尽甘来,物候变换中寓含着人物内心悲喜变化的今昔之感。
D.九、十两句借典抒情,感怀深沉,游者和处者同心离居,一悲叹乱离,一殷切劝归,对举并写,倍显凄恻动人。
4.三、四句对诗歌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分析】(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4)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基本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释,最后分析艺术效果。
【解答】(3)C.“苦尽甘来”“悲喜变化”错,两句中从“严霜结”到“白露晞”的物象变化,凸显了岁月的流逝,烘托了人物久役他乡的悲苦心情,无所谓“心情的悲喜变化”。
(4)诗中“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两句,色彩鲜明,境界开阔,用词精警,意象飞动,是历代读者激赏的名句。
鱼、鸟形象的捕捉,渌水蓝天的空间幅度,鱼“潜”鸟“薄”静动映衬,在诗意的提炼上都达到了自然凑泊、了无痕迹的境界。
鱼儿安然地潜游于渌水之中,鸟儿自由地翱翔于九霄之外,安然无惊、自由畅朗的图景,不但反衬出身不由己的役夫的可悲命运,同时也是作者处在动辄得咎的政治逆境身心备受压抑中对自由、解放的热切憧憬。
答案:
(3)C
(4)①寓情于景,鱼儿在渌水下自在潜游,鸟儿在高天上振翅翱翔,它们自由自在、各得其所,这幕景象中寄寓了作者对生命自由的喜爱与憧憬。
②反衬下文行役之人身不由己、有家难归的悲惨境遇,有利于表达作者对他们命运的悲悯和同情。
赏析:
曹植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对民生疾苦有一定的了解和体察。
诗中“游者”、
“处者”两句,运用典故,映照出时代的动荡,男女之怨旷。
游者,指役夫。
《黍离》,指《诗经。
王风。
黍离》篇,是一首哀伤宗周覆灭诗。
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的意思。
处者,指役夫家中的亲人。
《式微》,指《诗经。
邶风。
式微》篇。
旧说是黎国诸侯被狄人所逐,寄居卫国,臣子劝归之作。
这里取其劝归之意。
通过典故的运用,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深化了人民在封建徭役制度重压下痛苦不安的悲剧间蕴,正如唐人王昌岭《从军行》叹当时边关征戍不断时所咏:“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由秦汉联想到唐代征戍之事,一处深沉的历史感油然而生。
诗人悲天悯人式的同情心,不言而喻。
【点评】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野田黄雀行
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选自《曹植集·卷六》)
【注】《野田黄雀行》为曹植后期作品。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云: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翼、杨修等为之羽翼。
太祖于是以罪诛修。
文帝即位,诛丁仪、丁翼。
史载,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杀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
杀曹植知友丁氏兄弟。
5.简析这首诗前两句的手法及其作用。
6.赏析诗中“黄雀”的形象。
参考答案
5.借高树易招悲风、大海常掀起巨浪起兴,暗喻了诗人所处的险恶政治环境,也渲染出人生失去权柄的悲剧氛围。
6.诗中黄雀是被凶猛鹞鹰逐食而自投罗网的弱小者,在诗人想象中,黄雀更是亟需英武少年仗剑解救的友人,最终能够挣脱险境,自由地高飞。